楼主: wangdebin116
9260 17

[经济热点解读] [推荐]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硕士生

4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5937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12 点
热心指数
8 点
信用等级
11 点
经验
1768 点
帖子
151
精华
1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最后登录
2015-3-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房风文         05722014

【摘要】农业产业集群现象在国内逐渐兴起,文章结合产业集群的理论,总结了其定义、分类、特点、形成机制、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并列举了有突出特点的农业产业集群案例。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文献;研究

Summarizing the Agricultural Cluster

Abstract:There are becoming some new phenomenon of agricultural clusters in China,this paper summarizes its definition ,classfy,charadter,forming mechanism,development mode,problems and countmeasures with industrial cluster ,then enumerates some distincting cases of agricultural cluster.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luster; literature; summarization

产业集群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并且研究逐步深化和分化。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中主要指工业产业,农业仅作为传统部门,仅作为工业的辅助产业。随着分工的细化和经济的发展,涉农的企业越来越多,逐步在一个地方积聚,围绕当地特色农业行业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农业产业集群,如广东东安的农林牧渔产业集群、广东竹器编织产业集群、广西贵县糖业产业集群、江苏省的赣榆水产苗种产业集群、宁夏马铃薯产业集群、美国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法国的面包产业集群、丹麦的养猪产业集群等等。一些地方政府提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口号,国内学者也开始逐步研究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和规律,但对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仍不是很多。本文对农业产业集群研究作一下回顾,为进一步研究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做好准备。

一、农业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

早在经济学发展之初,就包含着对产业集群的萌芽性研究。比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在《国富论》中谈到的分工与市场范围的关系,行业发展与市场竞争环境的关系等等都包含着与产业集群有关的一些经济思想,只是由于当时产业集群现象在经济中还没有突显出来,没有成为当时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一般认为,经济学是上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90)。他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是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促使形成企业的地理集中和相互依赖。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1909)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1909 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用现代的概念来说也就是形成了产业集群。随后,杨格(Allen Young, 1928)提出了规模报酬理论的一些核心内容,他重视分工、交易成本和市场范围的关系,重新阐发了亚当•斯密的分工与市场规模了思想,从这一角度提出了一些对产业集群的看法。而胡佛(Hoover,1975)将产业集群看作是具有“集聚体”规模效益的企业群体,从企业定位选择等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一些研究。巴顿在1976年出版的《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中也讨论了产业集群现象。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 (钱志新,2004)。

七十年代末以来,克鲁格曼(Krugman, 1979)发展了集聚经济的观点。他的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地区,有两种生产活动(如农业和制造业),在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地区将会形成专业化分工和地区产业集聚。克鲁格曼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另外,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如收益递增、自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等的作用,证明了低的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

波特(Poter, M. E)于1998年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https://bbs.pinggu.org/post.asp?action=new&boardid=23#_ftn1" target="_blank">[1]一文,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在波特看来,产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的中间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属于其它产业的企业。波特认为,产业集群的核心内容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这是产业集群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波特指出,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在集群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对集群的形成、发展模式和发展周期都有重要的影响(波特,1998)。

纵观这些产业集群理论,它们主要从工业产业角度来阐述的。农业在早期主要是作为工业的辅助部门,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原料和为各产业提供必需的粮食。从早期的手工业部门到近代的机器大工业,再到现在的信息化产业,工业部门少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决定了工业可以首先实现产业集群。农业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自身生理周期的限制和早期技术的落后限制,难以实现分工和专业化,也难以实现产业集群,但随着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信息的发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达,农产品企业越来越多,为农业服务的部门和组织也越来越多,这就为农业产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业产业集群受到更多的关注。

二、农业产业集群的定义

农业产业产业集群是从产业集群延伸分化出来的,其定义应从属于产业集群的概念。目前有多种关于产业集群的定义,但缺乏统一完整的定义,比较知名的定义有: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从分工的角度认为,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已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为目的而结成的群体.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90)认为是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促使形成企业的地理集中和相互依赖。

韦伯(Alfred Weber,1909)在企业集群的定义中引入集聚因素,强调集群是企业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的集聚体。

威廉姆森从大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层级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基层组织灵活。

迈克尔·波特(Poter, M. E ,1998)以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有的集合体。

克若曼斯科等提出,产业集群是指在所有经济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近的产业。

根据前人研究产业集群的成果,结合农业的特点,宋玉兰(2005)“将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接近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同处或相关于某一特定农业产业领域的大量企业和关联支撑机构,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相对集中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群体”。向会娟和曹明宏(2004)结合产业集群的概念将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中心,大量专业化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在农村社区范围内柔性几句,为共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密集合作网络”。王龙锋、张良成和张瑞卿(2005)认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色农业领域中,众多于特色农业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

结合以上各农业产业集群的观点,农业产业集群是以传统农业为中心,拥有大量专业化的相关企业及机构作支撑,由农户、企业及市场形成的密集柔性网络合作群体。

三、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分类

我国许多省份和地区或出于自身成长壮大需要或政府鼓励引导,正在形成和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极大的带动了周围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地区龙头企业,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禀赋同,人文环境不同,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集群。宋一淼(2005)和刘春玲(2005)结合全国各地的具体实例对目前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划分,我国目前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类型有:

1.根据地区区位优势,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农业产业集群。这类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区域性明显,特色性强,它们或集聚于交通便利的交通枢纽,或集聚运输发达的港口码头,或种植历史性强的地方。但他们缺乏强有力的龙头带动企业,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少。

2.依据科技、专业优势建立的高科技农业产业集群。这类农业产业集群充分依据当地的农科教整体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企业,形成生物型、环保型、食药两用型产业企业。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内企业非集群化倾向突出, 即企业聚集呈现出脆弱性; 产业集聚机制尚未建立, 群内企业之间存在业务关联不够紧密现象, 企业集群内部组织化程度不高, 核心企业不强, 内聚力薄弱, 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 劳动分工微弱, 交易费用高, 企业间缺乏诚信, 中介服务机构缺乏, 产学研合作机制欠完善, 同业无序竞争依然时有发生。同时政府机构发展评价指标片面, 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总额等数量指标, 轻视内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 从而助长了由粗放型的集群发展模式所导致的上述问题。

3. 以市场为依托建立的农业产业集群。这类农业产业集群以当地的龙头企业为依靠,形成产、加、销、出口一条素的产业集群,连接带动周围的农户发展,可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但多以低成本为基础,而不是以创新为基础,专业业化层次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低质跑量”比重较大,企业的经营者和职工队伍素质较低,企业短期行为普遍。

4.外资带动起来的农业产业集群。外商一开始投资农业建立项目,随着项目的扩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及投资其它项目的增多,农业关联产业得到发展,形成农产业上中下游一体配套投资的现象,除农业领域外,还投资产后的加工、贸易、销售和产前的种苗业、化肥、农药、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包装设备、农产品运销设备等领域。但这类农业企业往往没有本地化,外资企业的许多设备、加工机械和农用材料等需要从外国进口。农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基于产品链的简单分工,合作网络的技术益处和学习效应不明显。

5.改制企业经过繁衍和集聚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原有的涉农国有企业拥有较雄厚的基础和较完备的组织链条,仅仅因为制度造成企业机制不灵活,适应力不强,经过改制后企业发挥活力,竞争力增强,带动为之服务的仓储、运输等企业的发展,成为当地农业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运行。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有不同的人文历史,结合本地特点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各地方的必然选择。发展农业产业集群要么有先天的资源条件,要么有后天的机遇条件,两者具其一便可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两者结合是最佳条件。这为地方政府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提供了借鉴,要从本地条件出发,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以上概括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类型,很具有代表性,但并不足以囊括所有的类型,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农业产业集群类型,新形势下会产生新的农业产业集群类型,总结新的类型,为条件适合的地方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提供更多的借鉴。

四、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

农业产业集群既有企业集群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一般特点

农业产业集群的一般特点是产业集群的共性特点,许多学者利用国内外的产业集群案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合符正平(2004)和钱志新(2004)的研究存在以下共性特征:

1.产业关联效应大。集群内的产业具有能细化分工的特点,产业链能纵向延长。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其群体中的企业是由企业组成的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发展链条,这样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才是稳定的、可靠的(钱志新,2004)。

2.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产业集群意味着一个产业的相关企业相对集中地聚集于某一地区,在有限的地域上汇集大量的企业、员工和相关组织,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和集群优势。

3.集群企业在产业内既竞争又合作。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本性决定企业是利润最大化者,为生存和争夺市场而激烈竞争,但集群企业不仅在地域上相近,而且都是围绕特定的生产领域和行业开展生产与合作,产业关联性强,任何企业都与其他企业产生山下游的关系,任何企业都是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要依靠产业的发展而生存,并积极进行相互合作。

4.要素的聚集效应强。每个地方都具有一定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可以归纳成几大类: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天然条件明显在企业竞争优势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生产要素的角色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大多数的竞争中,生产要素通常是在创造而来而非自然生成的,而在任何时期,天然的要素均没有被创造、升级和专业化的人为产业条件重要(钱志新,2004)。

5.存在共同的历史或拥有某种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在当地历史条件下,慢慢积累形成的发展模式,相当一部分产业是当地的长久传统形成。

〈二〉根据宋玉兰和陈彤(2005)的观点,农业产业集群自身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网状的产业链。农业产业集群涉及众多相关的产业服务部门和组织,具有产业链长、易产生新的分工环节的特点,它逐渐分化和吸聚越来越多的组织,使得农业摆脱自给自足真正实现产业化。

2.农户是基础单位。农户是农业产业集群的重要参与单位,他们为基群内的企业提供产品和原料,同时需要企业和组织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众多农户的参与使得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得以延续、转达和发展。农户在产业集群中成为农业经济人,具有一定的企业性质,在从事具体的经济活动时,偏重于企业的性质会多一些(肖春阳,2000)。

3.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中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代表众多农户的利益,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和政府机关等进行集体谈判,维护农户集体的利益,约束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盲目竞争行为。这催生了发达的农业合作组织,目前我国各地已建有众多的农业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这些组织在今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会更加完善,此时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会提高,法律意识也会大大提高。

4.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周围农户的发家致富,带动了地区经济的腾飞,增加了税收,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提升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地方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向现代化、信息化、快捷化发展。同时农户的自发投资意愿加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5.地方文化根植性强。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特性、地方情结使得产业集群具有强烈的文化根植性,地方文化色彩浓厚,农业产业集群各具特点,各不相同。地缘、人缘和历史文化史的当地的农业产业集群不容易进入,一旦进入也容易形成稳固的联系,社会资本增加,交易成本大大降低,非制度性规则起着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集群具备产业集群的一般特点,又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模式紧密结合,反映出农业产业集群的一般发展规律,有利于认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本质。但各地的农业产业集群各具特色,并非所有的特点都具备,一般一地的农业产业集群只突出一点或者几点,这需要进一研究农业产业集群的实例,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五、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农业产业集群既有自身的特点,又有自身的形成机制,根据宋玉兰和陈彤(2005)的分析,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有以下几种:

1.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农业资源禀赋差异

农业产业集群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作物自身生长的特性,发挥地区农业的特色,再加上农产品运输的特殊条件,继而形成特定区域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纯农业资源比较优势是农业产业集群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

2.农业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合作需求

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农业生产环节分解为各个职能部门,形成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一些部门为农业生产提供农药、化肥、种子、技术和劳务等服务,令一些部门要依靠农业生产的产品和原料。各企业和部门环绕农业生产形成紧密联系的农业产业产业集群链条。

3.农业产业集群的市场决定力量:规模经济

农业要面向市场发展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产业化将农业生产分为众多的价值链环节,各环节相互关关连,但在一个农业企业难以将各环节全部包容,否则会出现“企业恐龙症”。农业产业化不仅要发挥纯农业资源比较优势,也要发挥成本优势,降低成本,这就决定了农业企业和各相关部门聚集于农业生产地,紧密合作,柔性化生产,结合为农业产业集群的虚拟化企业,形成规模经济。

4.农业产业集群的制度因素:路径依赖

农业产业集群聚集于农业产业区,要受区域历史、地理区位、自然禀赋、当地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形成农业产业集群的当地文化根植性,导致某一农业产业最初只能在某些地区积聚,形成比较优势。与之相关的产业为了追逐这一比较优势,在外部规模经济的驱动下,各种要素进一步向农业生产区集中,进而使集群优势进一步强化。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从更深一层认识了农业产业集群形成规律,深入挖掘了农业产业集群产生的内在机理。这些形成机制更概括来说是农业产业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结合,内在的因素为外界条件的发挥提供了基础,外部条件促成了内在因素的发挥,两者共同催生农业产业集群。但是否以上的几种形成机制内完全代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机理还有待探讨,一个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需要很多的条件和因素积累。

六、农业产业集群的模式选择

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的分类、自身特点、形成机制,会发现农业产业集群有共同的发展模式。向会娟、曹明宏和潘泽江(2005)结合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提出了以下集群发展模式:

农业高科技园模式:该模式是利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智力和研究条件, 由农业教育、科研和地方生产单位联合创办的经济实体。一般来说, 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园区, 在空间结构上的布局分为3 个层次: 即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核心区是农业科技的辐射源, 它集技术、人才、资金、信息为一体, 进行新技术组装、新品种试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在核心区的技术、种苗、资金、信息、科技培训的带动下, 通过企业化的运作, 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新技术示范, 孵化新的产业, 开发新的产品。辐射区是农业科技园区进行技术示范推广和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场所, 通过与核心区、示范区的科技对接, 品牌联结和科技服务, 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农产品销售品牌化, 提升园区竞争实力。

中心企业型模式:此种类型以一家或几家大企业为核心、其他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和农户为外围而形成, 居于中心的企业往往都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中心企业负责向集群地以外的市场提供产品,在制定生产计划、安排生产, 检验产品质量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并负责构筑市场、营销渠道、制定市场战略、采购原材料。按照中心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地位或与小企业或农户合作的内容、方式不同, 中心企业型产业集群又可分为3 种模式: ①以为农产品生产提供服务为中心的合作模式, 其中心企业主要为农户提供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②以加工农产品为中心的合作模式, 其中心企业则主要是进行农产品的加工。③以销售农产品为中心的合作模式, 这是指以贸易公司为中心企业, 负责专营销售, 而与之配套的其他企业或农户则按照其要求进行生产, 生产的产品按照原来的协定由中心收购。

市场型模式:这种集群产生的前提是存在专业市场或大量的中间商, 企业聚集在一起是因为市场的吸引。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交易为主, 各生产厂商以能力分工来完成产品的生产, 中介服务部门、政府、农业科研部门、金融保险部门对市场起着辅助性作用。这种集群往往以某个大型的市场或大量中间商为联结,各小企业的产品集中在一个地方出售, 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同时又相互学习、不断创新。市场型模式主要有下列基本特征: ①市场机制十分完善, 集群的成长、演化基本上依赖市场与产业互动的方式来完成。集聚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 是通过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逐而自发地形成的。②外部政策力量对集群区的成长、演化的影响是间接的、辅助性的, 主要通过调节集群的制约因素, 防止集聚外部性的发生。③政府的调节作用往往是在集群出现后的事后调节。

以上三种模式基本概括了农业产业集群的选择模式,是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农业高科技园模式适合在城市郊区农业发达的周边发展,中心企业模式适合在城市交通发达区,市场模式也适合在城市中心发展,三者各有所长,应取其所长,相互合作发展,如农业高科技园区模式与中心企业模式结合,在科技园区内建立大型的龙头带动企业。这几种模式适合距离城市较近的地方发展,但中国广大的农村都离城市比较远,如何寻找适合乡村发展模式,以工带农,促进农村城市化,繁荣农村经济,是很值得研究的方向。

七、农业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国内的发展历史不长,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也存在不少问题。根据向会娟和曹明宏(2004)的总结,国内农业产业集群面临以下问题:农业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存在过度竞争现象,有些农业产业集群内部由于缺乏分工和协作,集群内部各企业同构现象十分严重,企业之间容易陷入过度竞争状态;扶持政策难落实,上级政府的优惠政策往往被地方政府利用,款项被层层截留;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互补性产业发展不足,生产技术很粗糙,自动化程度不高,质量控制要求不严;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短视行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公共产品的供给有待加强,政府对道路交通、通信、电力、专业市场建设、集体品牌的创造、质量检测设施、举办展览会、交易会等的投入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农产品,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同,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构筑特色主导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政府出面组织银、企联席会议,推动产业集群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产业集群的统筹规划,形成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集群;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产品生产和非农产业发展提供各种服务,营造适合集群发展的软环境,减少各种行政壁垒,简化各种办事和审批手续;农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调发展,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王龙锋、张良成和张瑞卿(2005)对江西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没有体现区域特色,明显的具有主导产业选择雷同和主导产业选择过多而分散的特征;缺乏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在发展速度、规模和效益水平等方面都还比较低,市场竞争力弱,没有形成一批龙头企业来带动江西特农业集群化发展;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低,江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生产设施、装备落后、科技含量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规模效益低,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承包的经营方式使得土地难以向种地能手集中,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农业保险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的风险较大,农业保险覆盖率低。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以下的对策: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形成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为中心,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大刀阔斧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选择好市场空间大,资源后备优,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产品作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扶植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特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继续深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大力推进土地资源合理流转,进而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缓解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所需资金的紧缺;建立合理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顺利进行,政府要加大农业减灾投入,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专项生产基金和市场风险基金,推行农业互助保险模式。

陈俊(2004)总结了杨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区位条件和地理空间的制约,区域面积小,人口少,城市化水平低,商业气氛不浓;主导产业不够强大,缺乏产业竞争力,示范区企业大都集中在生物工程、环保农资和绿色食(药)品三大领域,但业务联系不强,产业集群优势不强;商业环境不佳,主要反映在产业配套环境不完善,区内企业的配套企业基本在区外,融资渠道不畅,风险投资缺乏、机构少、审贷环节多、金融品种少、服务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可供产业化的成果有限,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不够广发和深入,科研缺乏市场导向,又产业开发价值的成果不多;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农业领域,而经营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缺乏。针对目前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做好总体规划调整,与杨凌周围的科技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软硬环境上入手,改善金融服务和提高行政效率;加快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化,相关产业进行整合重组,形成产业龙头,必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要针对性地吸引相关国内外大公司来杨凌投资;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成果开发转化的机构和设施建设,搭建创新的硬件平台,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营造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氛围,在招商引资时重视吸引研发机构;加强为农服务的市场体系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进一步增加人才的集聚,在人才政策上,要“外引”与“内生”  相结合、直接引进与间接引进相结合,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并重,在增加人才数量的同时,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刘春玲(2005)认为加强农业产业集群应从以下几个发面入手:政府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的投入,本地企业间建立学习交流机制,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要加强有利于实用技术的扩散和企业家精神培养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建设,多组织商品博览会等交易会;加强物流和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产品物流公司、信息中介公司及其他服务公司,以有效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制定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一是在构建产业集群总体思路下涉及外资的目标吸引政策,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二是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农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建设,三是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卫生安全,四是争取建立未定的农产品产销政策,五是建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培育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化使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基础和动力,对于有利于农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应该大胆尝试;根据区位优势选择特色产业,各地区统筹研究和制定地区发展规划,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具有一定发展的本地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形成本地的竞争力。

综合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目前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融资难;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公共品配备不足;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力不强;农业产业发展软环境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人才缺乏。以上的问题可从政府行为、科学技术、企业、人才这四个方面进行着力解决。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向生物群落一样,需要各生态系统的相互配合,需要各要素的合理配合才能真正形成农业产业集群。深入理解各要素的运行机理,理清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为深入探讨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衰亡提出理论借鉴。

八、国内外出名的农业产业产业集群

广东东安的农林牧渔产业集群,以形成的优势农产品规模集聚区有淡海水产品、畜禽产品、林果蔬产品、特经产品和粮棉油产品五大板块,生产的优势农产品主要种类有18种,其中1/3的品类与国家对农业区划要求主攻产品目标相衔接,2/3已融入国际产业链,集聚区内注册的品牌有45项。

陕西杨凌农业高科技示范区。示范区充分发挥杨凌的农科教整体优势,经过6年多的发展,从开始的17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680多家,初步形成了包含生物工程、环保农资和绿色食(药)品三大特色产业,新区技工贸收入从建区之初的几十万达到2003年的28亿元,年均增占60%,GDP年均增长30%。新企业的衍生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成长和产业文化的变迁等现象十分明显。另外包括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农产品和农资的物流配送等涉农服务业也是发展重点。

广东竹器编织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信宜市怀乡、东镇、白石等镇为主体,以信宜市万事实业有限公司和信昌林产工贸公司为龙头,已基本形成产、加、销、出口一条龙的竹器编织产业集群。2003年,信宜全市共有竹器编织中小企业1000多家,其中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103家;2003年实现产值近18亿元,出口创汇2.18亿美元,产品出口到美、日、欧、澳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出口订单不断,前景看好。由于主编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仅2003年该产业就连接带动农户10万多户20多万人就业,有效地解决了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广西贵县糖业产业集群。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广西贵港甘蔗化工厂独家发起定向募集改组创立。其前身是建成于1956年的广西贵县糖厂,199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组建成定向募集的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贵糖拥有日榨万吨的制造厂,大型的造纸厂和酒精厂、轻质碳酸钙厂。这些企业为蔗糖和衍生品的深加工及相关原料、技术的支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在贵糖周围又有一批为之服务的运输、仓储等企业,这些企业都促成了糖业机群的发展和运行。

美国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包括680家葡萄酒生产厂家以及几千家独立葡萄种植者。为这两者提供服务的互补产业包括葡萄储存、化肥生产、葡萄收割设备及灌溉技术、酿酒设备、酒桶、酒瓶、瓶盖以及软木塞、标签、公共关系及广告、专业出版机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负责培养葡萄酒专业人才,当地有专门的葡萄酒研究所,在加州地方议会还设立了专门的葡萄酒委员会。该产业还与当地的农业、食品、酒店旅游产业集群有联系。

这些都是典型的农业产业集群,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为深入研究农业产业集群提供了例证。国内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在规模、历史、技术等方面都比国外的落后,借鉴国外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结合国内农业发展的特点,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以上农业产业集群研究中与蔬菜产业相结合的研究较少,目前我国发展蔬菜产业有着众多优势,对蔬菜产业进行集群化发展将有重要意义。蔬菜是我国入世后有着重要出口优势的产业,加大蔬菜产业集群化研究,发挥我国农业劳动资源丰富、老动力廉价、土地广阔、蔬菜界各地的优势,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增加出口,可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集群在国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总结其产生、发展、衰亡的规律,探讨其形成原理,搞清要素组合机制,为进一步发展蔬菜产业集群提出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陈  俊,杨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研究,《陕西农业科学》,2004年第3期。

2.       符正平,《中小企群生成机制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刘春玲,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科技创业》,2005年第6期。

4.       梁海燕,农村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地方政府的作用,《农村经济》,2005年第6期。

5.       赖作卿,《产业分化与企业成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6.       郑  云,产业集群—吸引FDI的新取向,《经济论坛》,2005年第11期。

7.       宋玉兰、陈彤,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探析,《新疆农业科学》,2005年第42卷(增)。

8.       宋一淼,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分类研究,《台湾农业探索》,2005年第1期。

9.       佘明龙,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0.   王龙锋、张良成、张瑞卿,江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1.   向会娟、曹明宏,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对策,《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2.   向会娟、曹明宏、潘泽江,农业产业集群: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农村经济》,2005年第3期。

13.   朱清海,李崇光,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优势效应分析及策略,《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第3期。

14.   张晓东,宁夏马铃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5.   Feldman, Francis, Bercovitz, “Creating a Cluster While Building a Firm: Entrepreneurs and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Regional Studies; Feb2005, Vol. 39 Issue 1, p129-141.

16.   Hideki Yamawaki.,“The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Japan”,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Dordrecht: Feb-May 2002.Vol.18, Iss. 1-3.



https://bbs.pinggu.org/post.asp?action=new&boardid=23#_ftnref1[1]英文为“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competitio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 文献综述 农业产业 产业集群 Agricultural definition industrial becoming problems 发展模式

沙发
wangdebin116 发表于 2006-3-11 14:4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还货真价实吗?

使用道具

藤椅
laudon 发表于 2006-3-12 09: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文章对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作了概述,比较好。但我以为这类文章不应列为“商品”。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于此,我才“买”下一读。建议版主今后应将此类文章开放阅读。

使用道具

板凳
wangdebin116 发表于 2006-3-12 13:2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哈哈

你意见很好,我以后会开放的

使用道具

报纸
ssss0114 发表于 2006-3-22 11:2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告诉我有几篇文章,具体题目是什么,也许我会买的

使用道具

地板
zhaodeshen 发表于 2006-3-29 19:0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文章不错,但最好能够共享.

只有共享,才能够体现它的价值.

使用道具

7
jmjmyou 发表于 2006-3-29 19:5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还货真价实吗?

使用道具

8
wangdebin116 发表于 2006-4-8 17:1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大家有什么意见了啊

使用道具

9
sunfuture 发表于 2006-4-8 20:2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还是开放的好--要不设个一个银子也就好了.多了看的就少了

使用道具

10
hhping1898 发表于 2008-4-9 07:4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原创]

这篇文章到处都有,免费,不用买。我花了冤枉钱。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