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hinehorn
452 0

中华文博之中国楹联--楹联知识55--枝叶茂盛的海外对联 [推广有奖]

  • 1关注
  • 17粉丝

学术权威

7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010 个
通用积分
213.3486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1 点
信用等级
1 点
经验
110299 点
帖子
3675
精华
0
在线时间
178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10-17
最后登录
2020-8-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枝叶茂盛的海外对联




对联不仅在我国国内的土壤里扎根生长,茂盛异常,而且随着中国文化主动或者被动向世界传播,华人向海外迁徙,对联也流传到了世界各地。

1. 东亚对联

对联传入最早的国家当数日本,是日本嵯峨天皇统治时期(809~823),约为唐宪宗时期。日本人林海洞用汉字写的《史馆茗话》有这样的记载:嵯峨天皇巧词藻,常与野篁成文字戏。一日,幸河阳馆题一联曰“闭门唯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以示篁。篁曰:“圣作恰好,但(可)改‘遥’为‘空’乎?”……天皇曰:“是白居易之吟也,本作‘空’,今以‘遥’字换之耳。”

以上记录和国内的史料相互印证,说明至少在唐晚期,对联已经传到日本, 连日本人也已在创作了。元延佑四年(1317),日本天皇宇多就有题赠旅居日本18年的原浙江普陀寺高僧一山一宁的挽联,云:

宋地万人杰;

本朝一国师。

自近代起,中国与日本的交往更趋向频繁,日本的对联也就更见增多。如孙中山题日本福冈内田良平柔道场联云:

白虹贯日;

紫气滔天。

日本友人风度青山题赠广东佛山石湾陶瓷厂联云:

一粒粟中藏世界;

半升锅内煮山川。

日本的许多庵堂庙宇、楼台亭阁、风景名胜,都悬挂有对联,可见对联在日本是很流行的。

后来对联经日本传到了朝鲜。清代,就有学士华鸿山出使朝鲜时,其国王出上联,华鸿山对答下联。联云:

皂荚倒垂千锭墨;

芭蕉斜卷一封书。

抗美援朝时,在一次击落敌机数架的祝捷会上,朝鲜人民军一位指挥员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位文书共同撰写一联云:

双双银翼高飞;

尊尊土炮齐发。

可见朝鲜也有以对联表情达意的风俗习惯,也有对联行家。



2. 东南亚对联

越南人会写作对联,春节也贴对联。1925年,孙中山病逝,越南友人潘佩珠挽一联云:

志在三民,道在三民,忆横演会馆几度握谈,卓有风韵贻后世;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被帝国主义多年压迫,痛分余泪泣先生。

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大部分是华人,因此,对联也变成了其文化的一部分,早在1904年,侨报《图南日报》就有月历牌联云: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外,印尼、菲律宾、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也有对联出现。东北亚、东南亚各国都有许多华侨和华人,因此,对联在整个亚洲是很流行的。

3. 欧、美、非对联

从清末被列强炮轰国门到我国主动走向世界,华人逐渐迁入欧、美、非、澳等大洲,并将中国文化带到了那里,对联也就随之传到了那里。

光绪皇帝20岁大婚时,英国女皇维多利亚赠送的贺礼大自鸣钟,钟座两边即镌刻有一联云: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康宁。

这副合字婚联,完全是汉族对联的内容,看不出有英国人作对的味道。

孙中山的英国老师康德黎(又称堪利)挽孙中山联云:

生时就职南京,殁后葬身吴会,孝陵在望,地下遇高皇,慷慨谈心有良伴;

昔年被拘行辕,此日设祭使馆,节署依然,会中逢堪利,凄凉感旧说先生。

一个英国人,能够写得如此高妙的对联,可见其中国文化功底的深厚。

美国是华人旅居较多的国家,因此,对联在美国也较为流行。早年旧金山华侨编辑《美国旧金山华埠春联摘抄》,收集各类对联达429副之多,足见对联在海外华人社会中流行的程度了。尤逢喜庆节日、商店酒肆开张,佳作如林,脍炙人口。

不但美国华人会写对联,美国本土也有对中国文化研究很深的人,也能把对联写得出神入化。在美国,对联有很多种类,有春联、挽联、贺联、名胜联等。

1936年,鲁迅病逝,埃德加·斯诺和姚克联名挽之云:

译著尚未完成,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著名教授、美籍华人周策纵为中国楹联学会成立题赠的贺联云:

沧水巫云原有对;

落花归燕总相联。

这一联在上下联末尾嵌入“对联”二字,也是颇费苦心的。

在美国,对联几乎随处可见,并且内容也多种多样。如旧金山唐人街金山圣寺有一联云:

一切众生入不二法门,同证三觉地;

百界诸佛上座千华台,庄严万德天。

南美洲也能找到中国对联的身影。早在清光绪年间,秘鲁中华会馆通惠总局就有傅云龙题写的一联云:

尝六万里艰苦,权作寓公,相助当如左右手;

历五十年生聚,每逢佳节,何人不起本清源。

委内瑞拉的华人也不少,因此在该国也不难找到对联了。一家中国风味的华人酒楼,有联云:

梅酒论英雄,借箸纵谈天下事;

园亭生景色,登楼顿生国中情。

此类对联举不胜举,其历史和文化的内涵非同凡响。

总之,中国对联已经成为“外交大使”,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加强国外人士对中国的理解,势必助“中国梦”之航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2 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