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hinehorn
919 2

中华文博之中国楹联--楹联知识79--对联的萌芽 [推广有奖]

  • 1关注
  • 17粉丝

学术权威

7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010 个
通用积分
213.3486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1 点
信用等级
1 点
经验
110299 点
帖子
3675
精华
0
在线时间
178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10-17
最后登录
2020-8-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对联的萌芽




先秦时期生产力尚不先进,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非常有限,但是长时间的知识积累为对联的萌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联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打雷、刮风、闪电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认为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在对他们的言行进行惩罚。因此,为了驱魔避邪,人们就在桃木板上画些图案,称为“桃符”。当时,在没有正式文字的情况下,神话中将“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像制成桃符挂在门的两旁用以辟邪,可以看作是最原始的象形文字的对仗,也是对联的雏形了。


嫩芽吐新意(新华社发 傅建斌 摄)


“楹联始于桃符”这一论断,由于出自清代大学者纪晓岚之口,他的弟子梁章钜又大力支持和宣扬,使得这一论点盛行几百年而不衰,时至今日,此论点仍处于统治地位。虽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异议,但桃符出现在《山海经》里,可见对联历史渊源之久远及与神话故事联系之密切。

其次,对联的内容蕴含着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思想家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认识及从中概括出的哲学思想。上古有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 《山海经》。《易经》相传为周人所作,亦称《周易》《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周易》从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概括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阴代表坤、地、 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其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受阴阳总规律的制约,从而使“阴、阳”成为《周易》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观念。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的重要特征,就是事物常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

对联属于对仗的文学,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的“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极,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似。 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他还以人体为例,指出如耳、目、手、足之类,都是“自然成对”的。古代思想家正是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对仗的规律的。

因此,中国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最后,古人创造的辞赋是对联生命的重要载体。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在朴素的对称美学观念的影响下,无意识地创造了对称性的语言。文字产生以后,文人们将这些语言、思想记录下来,就产生了对称性的文句,即为偶文。

上古时期的《吴越春秋》中载有一首传为黄帝所作的《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宍”,即古时的“肉”字。歌谣的意思是,割断竹子,连接成弓,装上泥土,飞射禽兽,猎取肉食。歌谣两言一句,音节短促,节奏感很强,可能是制弹弓时所唱,也可能是用弹弓狩猎时所唱,非常古朴敦厚,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用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四个短句都是动宾结构,词性相当,虽然不是对联,但其对偶的修辞法与现在的对联是一致的。

先秦以前,人们使用对偶句还处于自然美的阶段,而到了汉代以后,这种修辞手法已经成为作家刻意追求的自觉行为,也比前期趋于工整严谨。如《木兰诗》中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偶句。总结起来,这一时期辞赋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 并追求骈偶;二是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是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四是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意义的排偶较早起,声音的对仗是从它推演出来的。”

汉赋是一种有韵的散文,排偶和藻饰是其一大特征——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为对联的出现奠定了形式基础。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辞赋的杰出人物,如司马相如、贾谊、 班固、张衡等。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东汉文学家孔融,他是目前所知最早单独使用对偶的人。 据《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好士,善文章。时其家宾客盈座。孔融喜曰:“座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现的单独的对偶句,是当时诗歌骈偶化的表现,而不是确切意义上的对联。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骈文的偶句及讲究用词影响了日后出现的对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自然现象 现代汉语 中国对联 科学技术 三大奇书

沙发
karst 发表于 2020-3-13 08:08: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藤椅
cumtxuch 发表于 2020-3-13 08:24: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感谢楼主分享!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2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