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c2010economics
3026 18

我们的忧虑和悲哀! [推广有奖]

院士

4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287 个
通用积分
8.3986
学术水平
436 点
热心指数
590 点
信用等级
352 点
经验
2104 点
帖子
2074
精华
0
在线时间
329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7
最后登录
2024-3-4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美国义务教育目标呢?它是要培养公民。中国的孩子的学习压力是那么的大,一切都向成绩成,最后培养出来的人呢?现代社会是个急需天才的社会,中国也办了很多少年班之类的,结果呢?西方不凡出现过很多天才,纵观他们的经历来说,天才还是要让他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中国的孩子在大学之前学习非常那个刻苦,跟西方美国的确比他们强很多,可是到了大学后中国的学生干吗了,大家自己心里都知道吧!而美国的学生这个时候都开始拼命的学,大家不妨关注一下美国学生学的是什么东西。而中国呢?(这样下去中国怎么赶超那些发达国家?)各个学校都有各自的教材,有些教材的水平令人是在不敢恭维,这还是211学校的教材,可想那些差点院校的教材。为什么不能严格要求学生呢?小小的版费能有多大作用,耽误的是中国孩子的前途,还有学金融工程的数学就学经济类的三门基础课,你说他们能够学好金工吗?还有前几天老师在班上问我们有没有人将来要做学问的,鸦雀无声,他说其他班上问也是这样。实在让人心寒!!
前几天高考刚刚过去,高考作文一向备受关注,总在强调创新,发散思维。我就不多说了

我们还是来看看法国高考作文的命题:“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这样的题目陷入冥思苦想(法国最新高考作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高考作文 脑力劳动 发散思维 教育目标 体力劳动 中国 教育 题目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心情晴朗 + 1 + 1 + 1 好文章,楼主继续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 — 沃伦 巴菲特
沙发
xc2010economics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6-10 21:18: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文科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
          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2."给与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的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的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跟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再来看美国的“高考作文”(SAT)命题:
        1,“如果我们不满意环境,就设法改变它,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最重要最有效的改变很少发生,这就是说,我们不必为改善身边的环境焦虑,而是应该考虑改变自我,使之更适合环境。”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2007年1月)
         2,“媒体不仅仅传播消息和文化,而且决定什么消息是重要的,这样,他们就帮助形成文化价值”。(柏恩斯坦)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电影、互联网等等,能够决定多数人意识中什么是重要的吗?(2005年1月)
      3,在某些情境中,奉承是不可或缺的,新娘永远是美丽的。注视某人的艺术作品,我们总是说些敬意有加的话语,访问有孩子的人家,我们有义务说孩子是聪明伶利的。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也不说,是粗鲁的。我们互相抬举,因为我们知道奉承可以使生活顺畅发展。称赞他人,明知过度:这也是生活的一个必要部分吗?(2005年11月)
       4,“每一项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于耐心、坚持和专注,有时候,甚至要长年累月地专注于一个问题,为了发现新的真理就要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吸引,就要对任何与此无关的问题漠不关心。”(对圣地亚哥·.罗曼·卡赫罗)所有的重要发现都是对一个问题的长期专注的结果吗?(2006年1月)
       5,我们大家都以为出名带来幸福,似乎这是人们最向往的东西,我们相信不管以什么方法出名是一种自我证明。但是,那些出了名的人士常常抱怨名气是一种可怕的负担。实际上把出名当作成就,注定要付出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代价。(科拉考夫斯基)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对比法国、美国和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的区别是很有趣的。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具有明显的抒情的、诗意的、审美的倾向,基本不涉及理性的抽象,即使蕴含着某种智性的内涵,也总是竭力以感性语言和生活现象为题干。而美国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却并不追求任何诗意,往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理性的问题,即使涉及某种现象也常常是概括的,而不是具体特殊的感性场景,抒情的诗句出现在作文题目中,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考核的重点,并不在感情感觉的审美价值,而是提示一种观念(往往是权威的)或没有结论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观点来。他们的评分标准是:是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不能发展(develop)自己的论点,用逻辑和恰当、清晰的例证支持(resioning,supouting)自己的观念,能不能在首尾一贯的(consistent)推演中,使之深化(insightrfully)。文章是否组织得有序(orderly,论题是不是统一在焦点(focusing)上,是不是自如地(smoothly)演进,语词是不是丰富(varied)而句法结构是不是有变化(variety in sentence structure)。他们的题目不叫命题,而是提示(prompt),他们的要求,不是按题为文,而是讨论(discuss)和评论(comment);很明显,这些要求,和抒情审美散文毫无关系,从文类来说,这些都是议论文的要求。
    为什么出现这样巨大的差异呢?当然,可以用欧美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来解释,例如,我们是一个诗都传统源远流长的国家(“不学诗无以言”,以诗取士),但是这种解释并不有力,因为即使像新加坡这样受到大中华文化圈巨大影响的国家,他们的高考作文题,也是理性的议论为纲的:如“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quell)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新加坡规定,高考作文只能写议论文,但考生可以在这些考题中选择其一。网上有人称赞这样的考题:“对比我国2008年高考试题,感到主题更深沉,含量更丰富,论域更宏大。过细看,这12道题其实分别包括政治、科学、艺术、人文和社会几大类,每类两道题左右。”作为一种导向显然是要让学生在重大的社会问题面前拿出理性的见解来。
    也许我们也不应该妄自菲薄,我们的考题自有不可忽略的优势,例如,比较贴近学生的感性经验诗化的追求也有利于审美价值的熏陶,但是,这种审美思维占优势的倾向,有一利必有一弊,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诱导和规训却不能不严重忽略。新加坡方面认为,高中生与初中生不一样,必须培养理性思维能力。胡适当年强调,初中生着重演讲,高中生则应该在辩论中提高智慧。二者可谓殊途同归。
    这样巨大的缺失长期存在,并不是完全没有看到,而是有一种视而不见的势力在顽强拒斥。有一年全国考题用了韩非子上的“智子疑邻”为题干,同样的墙壁倒塌,同样的可能有小偷的警告,由于儿子和邻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引发了相反的判断。却引起一些中学特级教师的反对,说是“脱离学生实际”。好像高中生,就不应该把理性思维放在第一位似的。其实,说到高中生的“实际”,首先,他们的理性思维在数理化课程上,已经训练得相当精深,许多对成人都有难度的原理和习题,合格的高中生对付起来得心应手。其次,高考是为大学选拔人才的。高校课程绝大部分是系统的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别无选择的途径就是去适应大学这种“实际”。这种“实际”,对于某些中学特级牧师来说,同样是严酷的。而对于命题者来说,更为紧迫的“实际”是,我们正在一切方面和国际接轨,难道在命题方面可以闭关自守吗?如果以美国式的批判性思维来衡量,湖南省命题中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阐释,就是可疑的:“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这是有道理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这种所谓的道理是片面的。事实上草色遥看近却无,是早春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在正常情况下,草色常是远看则无,近察则有。俗语说,远看一朵花,近看一个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因为是远看,就看走了眼,把梅花看成是雪花。如果没有香气的提示,就弄错了。这样的错误,并不是没有价值,而是富有审美的情感价值,可是没有理性价值。“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这并不完全,应该加以批判:有时就不能远离,显微镜就的功能就是彻底近观。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如果让美国人出题,就可能旨在鼓励挑战:带着感动出发,是普遍的、绝对的吗?感动,就是比感情更加强烈了,科学的是非一带上感情色彩,就消失了。排斥理性,跟着感觉走,一味沉溺于情感价值,是很危险的呀。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年全国大部分作文题都有挑战的余地,“春来草自青”,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的,在北冰洋,戈壁沙漠呢?从逻辑上说,这是一种单因决定论,只要季节条件成熟,一切变化就是必然的。但是,决定事物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条件。如果碰上干旱,没有水,草还能青吗?从哲学上说,变化有规律性,但规律是相对的,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可是恩格斯说过,总有一天,太阳就永远不从东方升起了。彻底的分析是无所畏惧的,就是今年最高水准的上海题,也是经不起真正彻底的分析的,“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为文。”这是从主体性的极端走另一主体性的极端,光从“他们”的眼光看事物,不顾“我们”的感觉如何,不见得比光从“我们”角度看好多少。这个道理,在个道理不管是在外交上,还是在商务谈判中,是不言而喻的。从哲学上来说,解决此等问题的法门乃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这叫做主体间性。最后我忍不住要冒着风险,对今年四川省带着某种神圣情感价值的“坚强”作些分析:首先,是个人的坚强还是民族的坚强,其次,救灾既是精神,也是科学。单纯的精神力量是足够的吗?其三,人在自然力面前是强大的还是脆弱的?这些都是批判性理性思维所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命题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可能是芥逗之微,但是,一粒沙中可以看世界,一滴水可以看大海。从命题的分析中,是不是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观念中培养目标方面的缺失?

再看看这个网站:这样的作文题我们会写吗?(转) http://club.edu.sina.com.cn/thread-332265-1-1.html

希望中国的大学生能够有所警惕,要有责任感和危机感!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收起 理由
wenpan9933 + 1 外国的教育确实很有灵性。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查看全部评分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 — 沃伦 巴菲特

使用道具

藤椅
chengshiyudi 发表于 2010-6-10 21:23: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希望中国的大学生能够有所警惕,要有责任感和危机感!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311181

使用道具

板凳
xc2010economics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6-10 21:27: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法国高考:这样的作文题我们会写吗?(转)

每年6月的上旬是中国高考的日子,而到了中旬就是法国的中学毕业会考(le baccalauréat,简称bac)。Bac是法国中学学业的最高文凭,学生一旦通过,就可以申请一般大学,所以法国中学毕业会考就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今天6月16日是61万法国中学生高考的第一天。

巧的是,中国的高考和法国高考的第一个科目都是作文,中国是语文作文,而法国是哲学作文(philo)。当去年中国学生在为“摔了一跤”、“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提篮春光看妈妈”、“必须跨过这道坎”等题目信笔发挥的时候,法国学生则面对“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这样的题目陷入冥思苦想(参见2007法国高考作文题)。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今年正是200周年的纪念。哲学作文不论是文科(文学、经济、社会)还是理科考生都必考的科目,所以法国每个人都在中学时代都有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7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分别要上4个和3个小时的哲学课。法国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气力学习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今年中国的作文题紧贴生活实际,无论是“坚强”、“带着感动出发”、“生命”、“人之常情”(参见2008年各省高考作文题总汇)都不难联系到抗震救灾的现实,而今天刚刚出炉的法国高考作文题则一如既往地在抽象思维中领悟时代的意义(粗略翻译仅供参考,敬请高人指点)——任选一题,4个小时交卷:

文科 (littéraire) :
题1 : 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La perception peut-elle s’éduquer ?)
题2 : 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Une connaissance scientifique du vivant est-elle possible ?)
题3 :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Texte de Sartre extrait de Cahiers pour une morale)

理科 (scientifique) :
题1 : 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L’art transforme-t-il notre conscience du réel ?)
题 2 : 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Y a-t-il d’autres moyens que la démonstration pour établir une vérité ?)
题 3 : 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Texte d’Arthur Schopenhauer, extrait de Le monde comme volonté et comme représentation)

经济社会科(économique et social) :
题1 : 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Peut-on désirer sans souffrir ?)
题2 :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 ?( Est-il plus facile de connaître autrui que de se connaître soi-même ?)
题3 : 评述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一段文字(Texte d’Alexis de Tocqueville, extrait de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也许有人会觉得法国学生面对如此沉重的哲学话题,活得未免有点太累。其实,哲学思考虽然费脑子,但是也可以使法国人对人生采取超然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如背过哲学的一位法国人谈到有关“愉快”的题目时所言:“能在生活中当个重要的人固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个愉快的人。”


————分隔线——————

见识一下昨天法国高考作文题(转)




    6月10日法国议会第一轮选举是政治家们的大考,而6月11日就是法国60万高中毕业生的“高考”——中学毕业会考(Bac)的第一门考试是哲学作文。说是哲学,其实是也涉及美学、社会学,很像中国高考的命题作文,考生要在四个小时内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来。昨天的法国高考作文题考题我大概翻译了一下(先声明:本人法语水平所限,而且因为涉及哲学概念,只能是大概的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各位网友指正),供各位参考。文学、经济社会、科学类毕业生可以分别在下列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文学类考生选择题1)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Toute prise de conscience est-elle libératrice? )2)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Les oeuvres d'art sont-elles des réalités comme les autres? )3) 解释亚里斯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Ethique à Nicomaque)中有关“责任”的论述(Expliquer un extrait de "Ethique à Nicomaque" d'Aristote sur le thème de la responsabilité)科学类考生选择题1)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Le désir peut-il se satisfaire de la réalité? )2)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Que vaut l'opposition du travail manuel et du travail intellectuel? )3) 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Enquête sur les principes de la morale)中有关“正义”的论述(Expliquer un texte de Hume extrait d'"Enquête sur les principes de la morale" sur le thème de la justice)经济社会类考生选择题1)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Peut-on en finir avec les préjugés? )2)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Que gagnons-nous à travailler? )3)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Humain, trop humain)中有关 “德行”的论述(Expliquer un texte de Nietzsche extrait de "Humain, trop humain" sur la morale)

    我观察法国高考哲学考题已经很多年了,今年的考题并不算怪题、偏题,早在1999年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考试就有这样几道题目:“哲学是否可以独立于自然科学?”“人的自由是否受劳动的必要性所局限?”“我们能否说服他人接受一件艺术品是美的?”与今年的考题有几分神似。每年大考之前,法国市场上虽然见不到“脑黄金”、“忘不了”之类的健脑补品,但书店里各类哲学参考书、哲学概念记忆卡片还是相当热销。近年来互联网上也出现了不少面对高中毕业生的网站,用多媒体和动态的方式辅导哲学,更受考生青睐。有一个自命为“我爱哲学”的网站,出了这样一个模拟考题:“一个巴掌会弄出什么声音来?”按该网站的指导,考生见了这样的题目,千万别慌,更不能凭直觉回答“一个巴掌拍不响”。先不妨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老实承认“我知道我不知道”,然后把问题中的几个看似简单的关键词如“一个”、“巴掌”、“声音”等逐一分析一遍,从中发现玄机,再引经据典,从容地展开论述。最后下结论时一般要有意闪烁其辞,切忌把话说死:一个巴掌虽然拍不响,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此时无声胜有声”,自会有其深刻的内涵。当答案写满了三张纸,判卷的人都想不起来原来问题是什么的时候,这题就算答完了。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 — 沃伦 巴菲特

使用道具

报纸
强尼 发表于 2010-6-10 21:29:2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忧国忧民那,对中国的教育我已不想多说,就那样
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
[img][/img]

使用道具

地板
李超231213 发表于 2010-6-10 21:52: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哎,高考学生写的很现实,却被无情的批了个零分,教育的悲哀
你还是我的么?

使用道具

7
康学苹 发表于 2010-6-10 21:54: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依偎在你笔下,我死也无悔。

使用道具

8
旋涡之中 发表于 2010-6-10 22:16:4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对当前的教育现状我有一种回天无力的感觉,身在其中,是无尽的愁怅和伤悲。
顶是跌出来了,底是涨出来的,股市如此,人生亦然……

使用道具

9
璃婉 发表于 2010-6-10 22:17: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教育的目的是让我们用已有的能力去学习那些我们从未学过的知识,有着自我的思维模式,独特见解,可以有能力去操作那些没有操纵过的工具,解决那些从来没有遇见过的问题,可是我们都好像辜负了什么

使用道具

10
xc2010economics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6-11 08:41: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难道大家都一点想法都没有吗?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 — 沃伦 巴菲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7 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