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交通工程
  • 论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_交通工程毕业论文

    摘 要:人本主义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主义,核心是人的主体性。其基本特征有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独特性、注重人的潜能的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当前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人的角度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教育管理;以人为本 一、人本主义及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概述 人本,就是一切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关注人的潜能、个性的张扬和主体人格的自由发展。人本主义(humanism),又称人文主义,即以人为本位出发,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和尺度。起源于唯物主义思想家费尔巴哈,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作为反对中世纪教廷统治的工具。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后现代主义随之兴起,人文主义被赋予反传统、改革现实的新含义。 关于人本主义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三点:(1)注重对人的行为、经验的研究,认为自由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遗传、环境的影响。(2)重视人的个性,认为人具有选择、创新、价值判断与自我实现的能力。(3)关注人的潜能的发展。因此,重视借助特殊感觉、知觉研究真善美,突破创造力及人类反应的可能性以及重视对创造潜意识的探索的思想体系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本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1)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2)重视人的独特性;(3)注重人的潜能的发展。 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区别,关键在于对人的不同理解:人本主义既把人看作纯生物界的人,也从人和动物的区别的意义上理解人,因而它往往抽去人的社会关系和具体历史条件,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作为社会历史的准绳,它强调的是人的生物性、共同性、普遍性;而以人为本则既看到人的存在和类价值,也看到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还看到人的个性存在和个性价值。正确区别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科学地认识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就是利用一切特定历史的有利因素,从人性和人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个性,调动一切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促进教育对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全面和谐发展。它最早是以人际关系理论的形式始于20世纪30 年代,运用并发展于40~50 年代;60 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人力资源理论的形式广泛运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都重视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以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重视组织与个人的互动,重视教职工对决策的参与、合作计划、共同目标、自主性、个人在教育或学习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要求学校管理不仅要寻求实现学校组织目标与教职工利益的一致性,而且要把学校的目标与学生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 二、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和策略 (一)现实意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教育管理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管理思想不断更新,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手段不断丰富。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忽视对学生和教师的尊重、师生间的关系处理问题等。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素质教育是我国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得到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意在充分开发个体的潜能使其得到发展和优化,全面塑造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提高个体的整体素质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与人本主义的内涵是一致的,表现在以下方面:强调开发个体的潜能,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因此,实行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对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再次,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是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进入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新世纪,教育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我们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也迫切需要全面的革新与提升,注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想,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这是现代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实施策略人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任何工作忽略了人的因素都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就是要在管理过程中,把管理的重心立足于人,要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位的原则。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教师和学生。下面将从人的角度分别阐明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管理过程的具体体现。 1.对教师的管理 (1)尊重教师,使之在愉悦的环境中工作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一方面要引导教师提高对教书育人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激发其潜能和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任何有效的激励都应考虑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要不断完善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为教师的工作和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环境和氛围。此外,还应确保教师的福利和待遇能够落实,避免生活包袱。 (2)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防止职业懈怠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正确地把握教师的需要特征,不断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并据此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相应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绩效,还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针对教师的需要特点,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要着力建立和完善专业地位的个性激励机制、合理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科学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避免出现教师职业懈怠现象。 (3)构建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教师潜力教师的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发掘教师潜力的基本途径。据统计,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只相当于其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的90%则需要通过职后的培训来补充。研修培训结合了知识本位培训和能力本位培训,是目前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与人本主义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就是校本培训 ,它强调培训的自主化和培训的个体化, 运用点菜式策略,根据学校实际,为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形式主义、主题不明、学非所用是与人本精神背道而驰的。

  • 谈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与特征_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 在现代社会,在很多经济区域产生了专门满足产业集群物流服务需求的第三方物流。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着重探讨了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机理、运行与组织特征问题。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第三方物流 浙江 一、引言基于经济活动地理集聚的产业集群与基于经济活动地理扩张的第三方物流实现了结合发展,即在很多产业集群中产生了专门满足集群企业物流服务需求的第三方物流。在笔者看来,产业集群主要基于生产活动的地理集聚,第三方物流主要基于流通活动的地理扩张,正是由于流通活动的地理扩张是生产活动地理集聚的前提,使得第三方物流与产业集群实现结合发展。那么,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是如何产生的,具有什么特征?本文结合着浙江省的相关实践,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探讨。 二、 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产生从分工视角来看,尽管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形成的缘由、发展路径及其特征不同,但都是基于发达分工促进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促使企业获得分工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即分工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斯密定理,分工受市场容量限制,巨大的市场半径和市场容量是分工的前提条件。而第三方物流具有网点优势,能够突破地域界限;具有技能优势,能够高效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具有信息技术优势,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增大集群企业扩大市场半径和开拓新市场,同时降低产业集群因分工而带来的交易费用上升、进而促进分工深化。在此背景下,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应运而生。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对市场容量扩大和需求市场改善的需求直接拉动了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的产生。 在浙江,还存在集群企业局限于狭小市场范围内的过度竞争、集群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效应不足等成长障碍。浙江产业集群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以专业市场为主要载体,通过数百万的专业化商人,建立起庞大的浙货销售网络,建立起高度发达的分工体系。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剧,我国加入WTO等一系列环境变化,浙货销售网络已经不能支持产业集群市场容量的扩大特别是国际市场的开发。可见,市场容量扩大已成为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在浙江,产业集群对扩大市场容量的需求是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产生的一个重要动力源,具有市场意识的创新性人才是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产生的另一重要动力源。如具有创新精神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华瑞人依托世界第一化纤市场之称的萧绍平原,在产业集群物流需求下,以化纤集群为服务对象,结合主业行业电子商务开展,创建了华瑞物流中心,为化纤集群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物流服务。 三、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特征1.衍生与创新是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产生的主要方式所谓衍生,是指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由传统储运企业演变形成。如义乌联托运有限公司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需求集聚,通过对全市多家托运机构的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物流系统。所谓创新,是指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跨越传统储运企业形成,并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如海宁经编园正荣物流有限公司正是在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洪流中成立并为入园经编针织集群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2.地理接近性是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分布的主要形式虽然第三方物流能够降低地理空间限制,但并没有真正实现距离的消失和地理的终结。这是因为第三方物流与集群企业借助于互联网所传播的信息与知识,只能是显性的、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的;对于大量的隐性信息与知识,比如基于体验的,是无法通过互联网来准确传输的,对它们来说,地理接近性仍然是必要的。在浙江,一些集群龙头企业积极拓展第三方物流业务,这种地理接近性自不必说;对于很多第三方物流,如萧山化纤产业集群中的传化物流,都与各自所依托的产业集群保持地理上的接近性。 3.供应链物流是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运作的主要模式 出于产品成本降低和快速响应市场的考虑,产业集群内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往往把物流业务完全委托给第三方物流,而第三方物流将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货代公司、运输公司、终端顾客等参与方整合在一起,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这就是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第三方物流运作的主要模式。如在温岭以钱江摩托为核心企业的摩托汽配产业集群中,第三方物流通过对供应链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销售渠道进行管理,提供货物跟踪、保险、金融、运输等服务参与到集群供应链物流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中。 4.仓储与配送是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主要功能一些第三方物流尽管能够提供供应链物流服务,但主要是通过整合社会分散物流资源而实现的,若依赖本身资源往往只能提供仓储与配送物流服务。如温州鹿城仓储有限公司是经营仓储设施、组织物流配送的第三方物流,通过整合浙南地区仓储资源、发展虚拟物流,为温州五金机电集群企业提供集供应物流(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物流(进出口交易)为一体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物流服务模式。 四、结论以浙江为例,本文着重探讨了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机理及其特征。研究发现: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产生具有动双重动力来源,即集群企业市场嵌入拉动与物流企业创新人才推动;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特征包括衍生与创新是其产生的主要方式、地理接近性是其分布的主要形式、供应链物流是其运作的主要模式、仓储与配送是其提供的主要功能。 参考文献: [1]贾生华邬爱其张学华:企业集群化成长障碍调查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7):69~ [2]陈畴镛胡保亮:浙江专业市场信息化发展探讨[J].浙江经济,2004(7):48~ [3]郭健全王仁武:网络经济的区域性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1):92~

  • 浅说推进幼儿特殊教育综合服务体系建设_交通工程毕业论文

    幼儿特殊教育是指针对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提供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可以分作0-3岁早期教育和3-6岁学前教育两个阶段。国际上幼儿特殊教育发展很快。在我国,义务教育开始出现向幼儿阶段延伸的趋势。以综合朋L务体系建设为基本特征的幼儿特殊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社会进步的必然潮流。 幼儿特殊教育的服务范围非常广泛。广义特殊教育的观点认为,所有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都是特殊教育服务的对象,包括但不局限于视障、听障、智障等类型的残疾儿童。在美国,特殊儿童类别有13类,例如言语语言障碍、交流障碍、学习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广泛性发育迟滞(如自闭症)、身体疾病、多重障碍和其他类别障碍等,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人数占同龄人口的12% 。在英国,不再注重特殊儿童的分类和标签,而注重提供灵活而周到的预防性和补偿性的干预服务;具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人数大约占到同龄人口的18%-20% 。有一种叫做20/20的特殊教育对象观,认为全体人口的两端各有20% 的群体(一端是障碍人群,另一端是超常人群),需要某种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会达到同龄人口的4O%!此外,社会经济处境不利的儿童、受虐待儿童、语言和文化背景适应困难的儿童,等等,都应该得到个别化的特殊教育服务。显然,这个任务已经远远超出了狭义的残疾教育的范围。 以早期干预为特色,以注重促进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为重点的网络化、预防性的幼儿特殊教育服务,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向。 社会融合的理念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通过教育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类发展,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我国,关心特殊儿童,支持特殊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郑重承诺。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立法明确规定,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为确诊的障碍儿童提供免费而适当的特殊教育服务。从千千万万儿童的切实需要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我们国家应该致力于公共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制度建设、资源开发、人才培养、公共服务政策等方面务实探索,走出自己的新路。幼儿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空间很大,我们这一代人任重而道远。 我国幼儿特殊教育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作为当务之急,相关研究和实验应该尽早规划与实施。 下面列出一些重要课题:第一,幼儿特殊教育立法和领导机制的研究与试验;第二,跨学科的特殊儿童服务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第三,早期干预的跨部门协调合作的领导和管理机制创新;第四,非营利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有序化培育与民间资源的优化整合;第五,家庭和社区三级预防尤其是初级干预的试验;第六,幼儿融合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第七,幼儿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人员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第八,专业人员职业资质和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第九,国家和地方幼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第十,幼儿特殊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信息化和多媒体资源的开发。 幼儿特殊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而且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国家从立法和行政上推动,大学和研究机构献计献策,学校、医院、训练机构和企业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群策群力,构成网络化的服务体系。要实现国家强大、人民素质提升、社会和谐、文明昌盛,必须推进服务导向的广义幼儿特殊教育,这是我们无法推卸的历史责任。

  • 探讨绿色物流理论以及发展路径_交通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加深,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就是21世纪的新的物流管理趋势。本文分析了绿色物流的三大理论基础,并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诸项措施。 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一、绿色物流理论基础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过程构成威胁。1987年国际环境与开发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有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及其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这种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同样适用于物流管理活动。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而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了物流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进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的共生。 二)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又有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因此,物流涉及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而传统的物流管理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过多地强调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导致了社会整体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主要涉及目前和局部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到宏观与长远利益。现代绿色物流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绿色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环境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三)生态伦理学理论生态伦理学迫使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为了人类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与发展,为了千秋万代的切身利益,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 二、如何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绿色物流管理作为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政府有关部门还是企业界,都应强化物流管理,共同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一)政府的绿色物流管理措施对发生源的管理:主要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进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务的发展,引起在途运输的车辆增加,必然导致大汽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发生源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我国自90年代末开始不断强化对污染源的控制,如北京市为治理大气污染发布两阶段治理目标,不仅对新生产的车辆制定了严格的排污标准,而且对在用车辆进行治理改造,在鼓励提高更新车辆的同时,采取限制行驶路线、增加车辆检测频次、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费等措施,经过治理的车辆,污染物排放量大为降低。 对交通量的管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推动企业从自用车运输向营业用货车运输转化;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政府统筹物流中心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等,从而最终实现物流效益化,特别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物流效率。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对交通流的管理: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环状道路,制定有关道路停车管理规定;采取措施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开展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 推进绿色物流除了加强政府管理外,还应重视民间绿色物流的倡导,加强企业的绿色经营意识,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 二)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措施绿色运输管理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Jointdistribu tion)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对某一地区客户进行配送,它主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共同配送可以分为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两种类型。从货主的角度来说,通过共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如中小批发者,如果各自配送难以满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而采取共同配送,送货者可以实现少量配送,收货方可以进行统一验货,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从物流企业角度来说,特别是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制约,运量少、效率低、使用车辆多、独自承揽业务,在物流合理化及效率上受限制。如果彼此合作,采用共同配送,则筹集资金、大宗货物,通过信息网络提高车辆使用率等问题均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复合一贯制运输(Combinedtransportation)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连结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为此,要求装载工具及包装尺寸都要做到标准化。由于全程采用集装箱等包装形式,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 低碳旅游体系构建研究_交通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一、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评述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后,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便开始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1]。国外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克劳奇和里奇(Crouch&Ritchie)。他们较完整地分析了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因素,认为限制性因素 (qualifyingresources)、目的地管理(destinationmanagement)、核心资源和吸引物 (coreresourcesandattractors)、支持性因素和资源(supportingfactors)等构成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2]。在此基础上,他们以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体系模型为理论依据提出了适用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概念模型,即CR模型(见图1),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奠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框架。在克劳奇和里奇两位学者提出并完善CR模型之后,国内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郭舒、曹宁(2004)运用区域竞争的有关理论考察了旅游竞争力与目的地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六个关键性因素核心吸引物、基础性资源、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资本性因素和管理创新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模型[3]。史春云等(2006)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模型(CR模型和DK模型)、变量选择(价格、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游客偏好与需求以及环境管理因素等)、模型应用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定量评价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对未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应当在时间、空间、类型三个维度上进行评价[4]。易丽蓉、傅强(2006)就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旅游支持因素、旅游资源、目的地管理、需求条件、区位条件等五个因素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五个影响因素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5]。此外,冯学钢、沈虹、胡小纯(2009)构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差异驱动原理,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竞争力展开量化研究,得出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旅游投入产出效率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且大多数旅游目的地对其所占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的结论 [6]。减德霞(2009)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入手,借助因子分析选取分析性评价指标并设定相应指标权重,结合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表现形式构建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得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7]。综观以上文献,目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力影响因素方面,即立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某几个影响因素而建立一套竞争力评价指标,或者是对一些成熟的目的地竞争力模型进行修正,例如一些学者利用波特竞争力模型构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6]。然而,已有相关研究大都笼统阐述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具有一般性和笼统性,没有对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如生态旅游目的地[8]、体育旅游目的地[9]、低碳旅游目的地等)加以区分,对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也缺乏足够考虑和深入研究。低碳旅游目的地在国内属于新生事物,学术界对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内涵、竞争力影响因素、竞争力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极其匮乏,导致低碳旅游目的地发展缺乏理论指导。本文试图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低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和低碳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低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解析 (一)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内涵 旅游目的地是指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连同其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保继刚,等,1996)[10]。低碳旅游目的地是近年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类型,目前国内对低碳旅游目的地概念、内涵的研究还不多见,仅少数学者对此进行了论述。侯文亮、梁留科、司冬歌(2010)认为,低碳旅游目的地是指以低碳型旅游城市为依托,由低碳型旅游景区组成,全面贯彻低碳旅游理念的旅游目的地[11]。事实上,就空间范围来讲,低碳旅游目的地既可以是一座城市(如上海、保定入选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景区(如安徽黄山风景区、四川九寨沟风景区等),甚至是一个小岛(如海南低碳旅游岛)。就本质属性来看,低碳旅游目的地应该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原则,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根本要求,通过营造良好的低碳旅游社会氛围和贯彻低碳旅游理念,开展低碳旅游生产、引导低碳旅游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这是低碳旅游目的地相区别于其他类型旅游目的地的本质所在。低碳旅游目的地中的低碳是指较低或者更低的碳排放量,为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确定和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12]。具体来说,低碳旅游目的地的低碳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吸引物的低碳性。低碳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包括低碳旅游资源和低碳旅游产品,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根源,是低碳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核心。按照旅游竞争力引力说 的观点,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多寡、种类、质量、分布等决定了低碳旅游目的地的现实竞争力。因此,与其他普通旅游目的地相比,低碳旅游目的地首先应该拥有较为丰富的低碳旅游吸引物,以吸引低碳旅游者到访,开展低碳旅游活动,带动目的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2.旅游设施低碳化。旅游设施,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专用设施,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物质载体,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正常运转的必要基础。旅游设施低碳化是指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应以低碳为主题,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3.生活方式及旅游消费低碳化。居民的生活方式、游客的消费观念对旅游目的地的低碳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地居民及旅游者的消费理念和行为向低碳转变将有助于实现目的地二氧化碳减排。作为低碳旅游目的地,应当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改变人们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和旅游行为,形成低碳消费习惯、低碳生活及低碳旅游氛围。4.生态环境优良。发展低碳旅游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减少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作为低碳旅游的空间载体低碳旅游目的地,必须合理利用目的地旅游资源,保护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5.低碳政策制度完善。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低碳资源、低碳设施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还需要政府制定合理完善的相关政策制度,如环境立法、支持和鼓励旅游企业低碳化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低碳人才引进和管理政策等,以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当中。低碳政策制度的完善程度不仅体现了目的地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低碳旅游目的地未来的发展潜力。6.低碳技术全面。低碳技术是指那些有利于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益,最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先进技术,如新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获和埋存技术等。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各个方面,如清洁能源利用、低碳建设设施、绿色交通规划、低碳旅游产品及生态环境保护环节都需要低碳技术支撑。因此,建立节约能源及提高能效、清洁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领域的多元化低碳技术体系,是低碳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必然要求。

  • 论述系统论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_交通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系统论是现代科学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将系统论引入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系统论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基本应用策略包括:树立管理的全局意识,加强管理的目标导向作用,注重管理结构的优化组合,培养管理的开放适应能力,提高管理的改革创新能力。 关键词:系统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应用策略 系统论是20 世纪科学领域发生的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它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对世界观、科学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变革而深刻影响着整个科学,乃至人类文化的未来演进。当前,系统论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几乎已被应用到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也不能例外。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处于经验管理和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落后状态,严重制约着管理成效。要改变这种状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现代化,除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以外,还必须吸收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论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将系统论引进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系统论概述 系统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y),他于1947 年发表的《一般系统论》标志着系统论的诞生。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初他就对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感到不满,认为那种孤立的因果系列和分离开来处理的机械论模式,不足以解决生物学中的理论问题,也不足以解决由现代科学技术提出来的实践问题。他提出生物学中的有机论概念,强调把有机体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后来,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数学的发展,系统论得到不断的完善。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简单地说,系统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系统论将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即整体来对待,把世界视为系统与系统的集合,认为世界的复杂性在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世界的任何部分,就是研究相应的系统与其环境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掌握系统对象的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及能动适应环境性等基本特征。系统论的任务,不只是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反映系统的层次、结构、演化,更主要的是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的目的。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反映了现代科学整体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为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所谓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法,就是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把研究的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整体上、联系上、结构的功能上,精确的考察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最优化的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性原则,又称整分合原则。这是系统论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即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任何系统都由若干部分(要素)所组成,但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并不等于整体的功能。如果各部分组成和谐有序的结构,则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如果各部分组成彼此干扰、相互冲突的结构,整体的功能就可能小于各部分的总和。 结构性原则,又称有序性原则。结构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组织形式,功能是系统在一定环境下所能发挥的作用。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发生不同的功能。所以,在要素已经确定,环境影响不变的情况下,巧妙的安排系统的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是发挥系统功能的关键。 环境适应性原则。这一原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联系性原则。一种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从而作为该系统的一个要素。一切事物又都自成系统,都有其内部的结构。对于一个特定系统来说,其他系统则是该系统存在的外部环境。所以,系统、要素和环境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是彼此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其次是动态性原则。任何系统都不是绝对的封闭的和静止的,他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一个运动过程,应该以动态的观点去分析考察系统的运动状态和过程。 二、系统论引入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著名高等教育专家薛天祥教授曾指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如果缺乏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往往会带来失误。这一论断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同样适用。系统科学以其整体的思想、科学的方法而被广泛地引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相对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领域引进系统科学的起步较晚,运用面还不广。面对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全面引入系统科学,革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已是势在必行。 从发生学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一出现便形成了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他们为着相对一致的目标,按一些专门的学科和职业技术领域聚集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系统即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就这个系统来说,由于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各要素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都不可避免地出现认识、感情和利益的联系和冲突,因此,为了系统的稳定、和谐、发展,运用管理手段进行协调就成为必然要求。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活动是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出现而出现,并且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薛天祥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系统是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历史起点。我们也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历史起点。 要想有效地协调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就必须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它的特性。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实践中,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可使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清楚地看到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素和变量,考察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从而作出正确合理的协调,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化发展。管理者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整体把握,就可根据实际需求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后勤等具体事务进行有效合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总之,系统论的方法和思想使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能居高临下、全面完整地考察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考察其系统内外各种因素、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政策、教育计划、教育目标、教育评价、师资、生源、经费、校舍等等,并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中,找到管理的最佳方式,获得管理的最佳效果。可见,系统论以其新的视角、观念和思路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活动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 物流管理整合中的供应链管理_交通工程专业论文范文

    摘要:以供应链管理理沦为指导,结合东大化工企业的实际,实施开发第三利润源的物流管理,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物流管理;供应链;化二企业 1998年,东大化工根据国际上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在实施开发第三利润源的物流管理整合过程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理论,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企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也稳步提高,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是以一家企业为核心,由该企业与其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连接而成的旨在从根本上提高用户响应能力的物流和信息流链条。供应链管理就是核心企业对整个链条上的节点企业进行协调和管理。它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物料采购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至形成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以最快的速度,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供应链管理是核心企业进行的跨企业边界的管理,它联合众多(企业)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从更高的战略层次上把握最终用户的需求,通过相关企业的有效合作,获得成本、时间、效率、柔性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21世纪的企业竞争正在超越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供应链理论的应用东大化工的物流管理整合并不局限于企业边界之内,而是拓展到企业外部,包括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与竞争者建立双赢关系,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东大化工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包括供应商、竞争者及用户在内的价值活动网络,并正在做一个令各方利益相关者都满意的网主。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东大化工改变过去那种不重视供应商利益、甚至把提高自身效益建立在降低供应商利益或者提高销价增加客户成本的做法,坚持多赢原则,发展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竞争对手结成动态战略联盟,进入用户的经营过程,从而形成一个战略合作网络,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1.以寻求战略合作为宗旨,选择稳定的供应商。 东大化工选择供应商坚持四个原则:一是供应商的实力,包括技术实力、经济实力及保证供应的能力;二是供应商的成长性;三是供应商的信誉;最后是价格。企业内部设有竞价小组,竞价小组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坚持以上原则进行招标,与中标企业结成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抵御市场风险,求得共同发展。 东大化工的主导产品是环氧丙烷和聚醚。环氧丙烷是生产聚醚的原料,聚醚是推向市场的最终产品,生产能力都是3万t。由于所处地域、行业的关系,资源配置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因为其他生产环氧丙烷的企业大多有自己的氯气和丙烯,而东大化工年需求达8万t的丙烯、氯气则需全部从市场上采购,这不但制约了环氧丙烷产品的发展,而且在市场剧烈波动时会直接影响企业效益。 如1999年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东大化工仅丙烯、氯气两种原料就比同类企业多支出4OOO万元。 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避开自己的短处,东大拓宽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利用国际上丰富的环氧丙烷资源优势,与世界上最大的环氧丙烷制造商 美国利安得公司签署协议,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优先发展环氧丙烷的下游产品聚醚。在13照岚山港租用储罐,每月进口3000t环氧丙烷用于生产聚醚,迅速将东大化工的聚醚生产能力扩大到7万t,不仅避免了受丙烯、氯气等原料价格波动的影响,而且扩大了规模优势,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在国内,东大与齐鲁石化等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使它们成为相对稳定的原料供应商。和距离较近的齐鲁石化、山东农药之间分别铺设了丙烯、氯气管道,所供原料质量免检,供货自动补充。一方面保证了原料的供应,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双方之间的协作和联系。 2.进入用户的经营过程,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建立战略合作网,加强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适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东大按照CRM(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以营销思维取代传统的推销思维,通过各种信息和手段,多方了解市场,建立起了综合销售数据库,自行开发了计算机管理系统,从每个用户单位所需数量、提货期、大修期、添补期、扩建工程、库存容量到客户主要负责人、财务人员及仓库保管员的家庭地址、成员状况、健康状况及性格脾气一一注册,系统通过互联网和电子报文交换(EDI)及时和客户联系,响应客户的需求变化,应对市场的变动。 针对重点目标市场,东大化工积极开展产品的应用研究,并参与客户的产品研发。山东某集团是一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长期采用进口树脂进行提纯,由于每年的树脂更换量大,造成成本不断上升。 东大化工派出技术人员与对方的技术人员一道攻关,成功地开发了专用提纯树脂。这种树脂由于强度大,更换周期延长了一倍,从而大幅降低了成本。 东大化工聚醚的用户大多是中小企业,技术实力较弱,东大在销售聚醚产品时,重点提供技术支持,将开发的下游产品配方无偿提供给长期客户使用。如北京塞克公司和东大化工合作初期只是一个小作坊式企业,东大化工看中了北京的巨大市场潜力,先后无偿为其提供了13个聚醚的下游产品 聚氨酯的配方,短短三年间,这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已过亿元,东大化工在北京市场上的销量也达到7000t。 3.坚持双赢原则,与竞争对手进行全面合作。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与竞争对手不仅要竞争,更重要的是要合作和结盟。东大与某外资公司一度是针锋相对的竞争对手,在争夺海尔等几个大客户时竞争激烈,东大化工与对方均遭受严重损失。后来双方经过认真磋商,根据专长,划分各自的市场空间。去年,东大进一步扩大合作,对方在北方的市场可从东大化工拿货,东大在江南的市场可以从对方拿货,结果双方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BB公司是世界500强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离子交换树脂供应商。东大化工首先从商务合作人手,互相销售对方一定数量的不同牌号的产品,在此基础上,东大利用BB技术,将产品打人BB的国际销售网络,成为BB的生产基地。 此外,在开发第三方物流的过程中,为了稳定与运输企业的合作关系,东大还及时调整运费标准,以保护对方的利益。去年油价大幅上扬,东大化工也相应地提高了运输合作企业的运费标准,保证了运输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到大的损失。

  • 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_交通工程毕业论文

    摘要:选取20012006 年在《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和《中国工业经济》上发表的963 篇工商管理研究论文,对它们引用的12712 篇文献进行引用频数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部分是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但主要是西方学者的经典文献,分布在企业理论、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和华人以及家族企业研究等领域。研究结果揭示了现阶段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为理解国内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进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工商管理研究;文献计量法;知识结构;知识来源 一、引言 工商管理学科于20 世纪80 年代在我国兴起,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而迅速发展,于1997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一级学科。根据国际经验,当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一定的知识基础时,人们往往对其发展过程和知识结构进行回顾和评估,以期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推动知识进展。[1]对一门学科理论的知识结构和变迁的描述,普遍认可的研究方法是以引用(Citation)与共引(Co-citation)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分析技术(Bibliometrics techniques)。[2]引用分析着眼于发现知识来源,即那些对学科知识进展有重大影响的文献。理论影响较大的文献,其引用频率也较高。[3]共引分析方法则注重挖掘深层次的学科知识结构。被同一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通常具有相似学科背景,由此可以发现深层次的理论关联和知识结构。[4][5]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近年来我国工商管理学科重要研究论文的引用文献进行分析,尝试解释整个学科的知识来源和结构。具体而言,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对中国工商管理研究有重大影响的文献是哪些? 它们属于什么理论领域? (2)这些理论领域之间及各自内部呈现何种结构关联? 它们对理解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进展有何启示? 利用文献计量法对知识结构的研究,已经出现在工商管理的一些子学科领域。例如,Culnan 通过对参考文献作者的共引分析,对管理信息系统(MIS)学科进行了知识结构的描述。[3]Pilkington 和Liston-Heyes 则利用文献计量法对生产与运作管理学科的文献共引矩阵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对该领域理论结构的描述,找出生产与运作管理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运营研究、管理科学和工业工程)之间的区别。[4]近年来,Antonio-Rafael 和José 以及Ponzi 分别发展了文献计量法的分析技术[1][6],他们通过多维尺度分析,分别对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引用文献进行知识结构图谱的描绘,使分析结果更直观和易于解释。表1 总结了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及其发现。 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子学科领域进行了知识结构分析,对相关学科的理论影响力、研究集群、学科研究的区域性差异和理论演变状况进行了描述。相比之下,国内工商管理学科比较年轻,学术刊物覆盖的领域宽泛,学科分支的界限仍不明显。例如,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管理类学术期刊看,多数期刊的名称和内容不能对应具体的工商管理子学科领域。换句话说,现阶段国内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研究以一级学科为宜,子学科知识结构研究的基础尚不成熟。关于文献计量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应用,国内已经有初步的研究。例如采用论题及内容分析[11]、关键词检索频数[12]或文献检索频数[13],对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的现状进行探讨。这些研究有助于发现学科研究的主要领域、研究方法等,但由于缺乏引文分析,因此难以揭示相关研究的知识来源和深层知识结构。而对年轻的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而言,知识基础的构建和完善恰恰是最为急需的。因此,借助引文分析和共引分析等文献计量技术,探讨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及其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在利用文献计量法进行学科知识研究时,学者一般选取在若干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作为样本。借鉴这一做法,本文需要确定作为样本论文来源的国内权威工商管理学术期刊。根据许德音和周长辉[14]的研究,首先认定《管理世界》和《南开管理理论》作为候选期刊,然后通过查阅国内高校工商管理学院的权威期刊列表,再加入《中国工业经济》。以上三份学术期刊符合以下条件:(1)它们是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主持的中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研究力排名研究的样本期刊;(2)它们同时也是国内众多高校工商管理院系和研究机构认可的权威期刊。据此,我们将这3 种期刊在2001 年到2006年发表的工商管理类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选择2001 年到2006 年作为时间窗口,在时间跨度上符合同类研究的习惯做法,在时效性方面则能够反映最新的知识进展和学科发展趋势。 在确定了样本刊物之后,我们还进行了样本论文的选取,即确定样本刊物中的工商管理研究论文。《管理世界》和《中国工业经济》是综合性的经济管理类期刊,其中的工商管理研究论文选自《管理世界》的中国上市公司研究、工商管理理论论坛、中国工商管理评论和《中国工业经济》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①、企业经营与管理、案例研究等栏目。《南开管理评论》是专业的工商管理研究期刊,它发表的论文都被列为样本论文。本文需要分析的数据资料是各篇论文的参考文献,其中网站和报刊类参考文献不在分析之列,中文译着与英文原着进行合并分析。②《南开管理评论》和《中国工业经济》两份期刊主要通过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提供的文摘栏目获取各篇论文的全部参考文献;《管理世界》论文的参考文献则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下载整理而成。全部论文的参考文献按作者、发表时间、(论文/论着)题目、论文来源期刊等字段,经手工整理,汇集成数据库文件。经过耗时3 个多月的数据挖掘和整理工作,一共选取了963 篇工商管理类研究论文,包含12712篇参考文献。 (二)研究设计如前所述,文献计量法的研究目的是:(1)利用引用分析发现有影响力的知识来源(即文献);(2)利用共引分析挖掘知识结构的内在关联。引用分析计算出的引用频数是文献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而共引分析的知识结构描述则可以划分各个知识领域及其联系。与此相应,本文的研究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对样本论文列出的所有参考文献按引用次数排序,得到参考文献的影响力排名,由此筛选出影响力较大(即引用次数排名靠前)的参考文献。参照国际上同类研究的做法,本文选取引用次数大于10 次的参考文献共55 篇,使选取的文献篇数既满足知识结构分析的需要,也适合文献共引矩阵因子分析的要求。第二步,计算55 篇文献两两之间的共引次数,即任意两篇参考文献同时出现于同一篇论文中的次数。由此构成对称的55×55 共引矩阵。①第三步,利用因子分析将共引矩阵中的原始共引数据转化为相关矩阵,目的是消除相似文献引用不对称造成的误差。[5][15]第四步,利用SPSS13.0 软件提供的多维尺度分析应用程序,对转换后的共引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该程序通过分析矩阵的相似性特征进行处理,然后转换成两维或者三维的知识结构图。[2]图上各点代表各个参考文献。文献的共引程度越高,在结构图上对应的点就越接近,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越相似,关联度也越高。

  •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运作实效的关键任务和举措_交通工程论文

    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应急物流有效组织的基础。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以及影响面大等特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的运作不同予一般营利性组织物流体系,具有其自身特点。首先,组织者特殊,通常是各级政府机构。其次,面对环境特殊。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问和地点无法预测。灾害持续时间也难以预知。有些灾害还会造成交通中断、通信中断、水电中断,使得救援物资和装备的运输和配送困难重重。第三是供需的特殊.灾害发生后,供需方的信息通常难以对接。近年多次自然灾害救灾实践显示,无论是从战略运作层面还是技术操作层面。我国均缺乏科学、系统、高效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来支撑受灾时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对之展开研究意义重大。 一、理论界的研究现状 当前的理论研究界,对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架构和运行尚未明确提出。公开发表的文献集中在对应急物流体系和应急物流系统的研究上.对于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研究较少进行.主要是潘淑清基于我国目前应急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设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一些建议:Ⅱ;匿琦、云俊提出了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中与亟需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口可见,对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运作机理和模式的研究。目前尚未进行,亟需在明确其基本内涵和框架的基础上展开纵深研究。 二、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 1.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特征。程琦,云俊认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在突发自然灾害环境下对应急物资、人员、资金等进行有效组织和保障这一目标的需要而建立的综合体系。蟊隧一概念从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功能角度来定义,较为抽象。未指出该概念的本质。本文认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是为保障应对自然灾害的物资需求,由组织系统、管理体制、管理机制、信息系统、政策法规等有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特殊物流管理体系。这一定义,第一。更加明确了该概念的职能,保障自然灾害的物资需求;第二,给出了该概念的要素和范围。即组织系统、管理体制、管理机制、信息系统、政策法规等;第三,界定了该概念的属性,即一种特殊的物流管理体系。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应具有以下特征:(1)由政府和社会共同组成的应急物流组织系统;(2)分工明确、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体制;(3)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反应快速的机制;(4)健全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预案、制度等;(5)广泛的支持保障系统;(6)现代化的信息系统。 2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成。从体系运作流程的角度来划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由事前评估体系、预报预警体系、组织指挥体系、监控与反馈体系、调度与运作体系、回收与再利用体系等层次组成。其中,(1)事前评估体系。是自然灾害发生前应急物流体系的自我检查和评估体系,要对整个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战前资源储备情况、组织运转情况、预案完备情况、交通网络脆弱程度等进行检查评估,并督促改进;(2)预报预警体系,是灾害发生后的第一响应主体。并承担着灾害期间的信息组织和管理职能;(3)组织指挥体系,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承担着决策与指挥的职能;(4)监控与反馈体系,是预警体系的并行机构。其职能是监督、控制整个体系的正常、安全运转.并将信息反馈给预警中心;(5)调度与运作体系的实体部分,承担应急救灾物资的统一接收、运输和配送、发放等职能;(6)回收与再利用体系,为弥补应急物流的非经济性遗憾,该子体系将应急救灾中富余物资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储备起来。以备下次灾害之需。 3.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比较。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在组织系统、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上应是一致的。在构建和运作信息系统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方面,也应是大同小异;在应急物资的需求上,也有相当种类的物资是相同的,例如涉及解决或处理死者安葬、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恢复秩序等的物资。 不同之处在于.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面对的作业环境更加恶劣,由于糟糕的天气、阻断或恶化的交通网络、中断的通信线路。作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中主要功能之一的运输功能。能够不出现错误或准时送达的可能性大打折扣,因此,赈灾的应急物资难于实现其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即难以实现其物流过程,充满了不可预知的风险。 三、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现行运作模式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和对近年来我国特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实践的研究。以下从指挥协调、分级响应、资源保障、调度运行等方面来分析当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运作模式。 (一)指挥协调模式 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总指挥部是我国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减灾办)和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简称协调办)。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包括国务院各相关部委局,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交通部、卫生部、教育部等职能部门。军队、科研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等34个单位组成)按各自的职责分工承担相应任务。各级政府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隶属于政府办公厅下的应急管理中心,起牵头和协调作用,但目前尚未进行统一的界定。 (二)分级响应模式 自然灾害发生后.减灾办和协调办应急汇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通报信息;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根据灾情。乡级、县级、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不同程度的灾害发生后.不同级别的决策部门应在规定的极限时间内,执行应急的物资响应规定。 由予对自然灾害的治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因此,这些职能部门将会同灾时应急指挥部组成临时管理机构,发挥包括应急物流等在内的应急保障作用。此时。临时管理机构通过行政力量紧急将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临时的协调机构来组织各部门、各渠道的资源。即分头进行生活类物资、救援类物资、医疗类物资、通信类物资、供电类物资等各类应急物资的采购、征用、调拨等。然后交由社会物流企业与志愿者完成各类应急物资的运输、储存、配送等工作。 (三)资源保障模式 1.人力资源保障。应急物流的人力资源保障模式由三个主体全部或部分参与实现。一是由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等组成的骨干和突击力量。二是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部门组成的专业力量;三是社会物流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等组成应急物流的群众力量。

  •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分级核算创新体系研究_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由于缺乏良好的分级核算创新体系,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首先分析论证在当前高校内部改革、高校收入多元化的背景下,完善高校核算控制体系的必要性;其次对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分级核算控制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归类:最后分别探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分级不同类型的核算模式,对完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制度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 财务管理 分级核算 一、研究背景 就高校发展宏观政策来看.我国高校大部分采取积极的资金支持政策,加快了投资力度,但就高校微观层面来看,由于高等学校新阶段教育体制的变化,以及经费渠道、办学方式、后勤管理制度等层面的变化.对高等学校在财务报表分析、年终决算编制以及下年度会计预算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核算要求。因此,如何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分级核算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内部变革 现阶段高校最主要的变化趋势是二级管理体制的出现,该体制以院系为实体单位.鉴于二级院系的法人资格特性,其在教学安排、科研导向、行政管理范畴方面享有较大的自主支配权力。而就一直以来延续的传统财务集中管理框架局限性El渐明显.已无法满足现代高校资产管理的需要。基于上述发展形势,展开校、院两级财务核算管理体系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高校收入多元化 高校资金来源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新形势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在核算目标、核算方法、财务报表体系等提出了新的核算要求。 (1)财政拨款占主要部分的公办高校。这种类型高校即便有贷款,也有国家财政资金作为后盾。高校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提供,主要指向于政府的需求。 (2)社会资金逐渐占主要部分的公办高校这种类型高校处于经费来源结构过渡时期,逐渐变为多主体参与的投资体制。与主要靠财政拨款的高校相比,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 (3)民办高校这种类型的高校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程度较大,潜在投资者成为信息的重要使用者强调提供质量高、相关性强的会计信息。 (三)完善高校经营理论体系 完善高校经营理论体系应主要从指导理念人手。本部分从核算基础角度展开对经营理论体系的研究。就不同资金来源的高校来看(1)财政拨款占主要部分的公办高校。《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因此,这类高校可以继续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汁核算基础。(2)社会资金逐渐占主要部分的公办高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所需经费已从国家单一拨款转向多方面筹集资金,国家财政对高校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这类高校的会计核算模式应向权责发生制转变。(3)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是一个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的实体,体制上与公办学校不同民办高校应采取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 上述分析的出发点是,面对高校这一特殊类型的核算主体.应在遵循会计准则及核算基础的前提下,构建独立的高校经营理论体系,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本文认为,应引人市场化指导理念,重视新阶段财务管理目标的及时修订,构建高校财务分级管理制度。 二、国内外高校财务分级管理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以分级管理较为完善的美国为例,就发展历史来看,美国主要存在两类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分别是:集权管理模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分权管理模式。两类模式运用的高等院校类型不同,第一类主要应用于公办高校,根据第一部分的分析发现.政府管制在这类高校较为明显.高校对政府投资资金的管理权和实际支配权力较小,在财务核算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第二类管理方法使高校具备较高的自主性,大部分资金费用由二级院系直接统筹支配,学校与二级院系在财务核算上相互独立,在一定程度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二)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对高校财务管理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金投入来源、提高利用效率、资金成本核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资金来源方面,部分学者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等方面分类探讨:利用效率方面,学者重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也有部分学者构建成本核算模型,选择高校投入、产出指标等作为自变量与因变量,寻求最优化策略;成本核算方面,国内学者主要从核算目标、核算基础、核算方法、财务报表系统分析层面展开讨论。 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整体方向发现,大部分学者都意识到了高校财务管理分级核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展开的层面不都宽泛,本文将从教学型、科研型、以及后勤服务等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展开整体探讨。 三、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核算现状 就目前经济体制来看.我国已实现汁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学校这一社会个体来看.已逐渐形成政府投资为主、合作办学的现代学校发展模式,资源获取方式实现多渠道,另外,传统的政府公办高等学校也凸显出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务核算战略目标、教学质量提高、服务品质提升、社会效益明显等方面的具体需求。 四、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分级核算模式探讨 (一)教学型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1、二级单位财务管理体制 目前.高校财务核算主要存在两类管理体制,一类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一类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鉴于两类管理模式的本质差异,不可避免的存在管理体制层面的矛盾,例如,如何有效处理财权与事权的合理关系,如何保证集中管理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发挥二级院系单位的办学积极性,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 2、教学型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模式选择 本文在对二级单位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在指导理念方面,综合现代与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核算的管控手段.即将核算单位进一步个体化,使其逐步成为真正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建立自我控制、能够自主防范财务风险的法人实体。在会计机构设置方面,本文认为,二级单位暂不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由学校计财处实施代理记账这一模式。 (二)科研型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模式 1、科研经费核算现状探讨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