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向宏观经济学的尝试挑战——基于储蓄过剩的新危机理论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1 论文标题:向宏观经济学的尝试挑战——基于储蓄过剩的新危机理论

  ——兼论日本失去20年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


前言:

本文通过对储蓄过剩的论证,提出一种有别于新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与严重依赖投资的根源。

要理解储蓄过剩首先要了解货币投资需求与实物投资需求之间的根本区别,古典理论与凯恩斯理论都没能分清这种区别,这是一个严重缺陷。对于货币投资需求,通过利率调节能使货币市场出清;但对于实物经济来说,利率只是影响实物投资需求的其中一个因素,实物经济存在投资临界点,这使得实物经济的储蓄不能被全部转化为投资。因此,古典经济学认为利率变动能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观点是错误的,市场经济存在储蓄过剩可能。古典理论认为在价格弹性、完全信息条件下社会总能实现充分就业。但本文认为,即使价格弹性、完全信息,在储蓄过剩条件下劳动市场仍然不能出清。劳动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是储蓄过剩,而非凯恩斯所提出的价格黏性。

在储蓄过剩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关于经济周期的新解释:经济周期的内在机理是储蓄过剩的出现与消化,经济围绕储蓄过剩出现周期性波动。

本文同时认为,日本失去20年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其根源都是相同,那就是储蓄过剩。对于储蓄过剩导致的停滞,刺激政策只能暂时起效,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结论

1、储蓄过剩是导致失业、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由于储蓄过剩的存在,使得劳动市场不能出清,新古典经济学所坚持的市场出清观点是错误的。

2、凯恩斯虽然认识到有效需求不足,但他将需求不足归因于经济的短期波动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得出的政策建议就是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刺激投资与消费,以摆脱危机。然而,储蓄过剩是一种不变的趋势,而不是凯恩斯所说的短期波动,刺激政策虽然能暂时弥补需求缺口,但一旦政策结束,又将重新回到储蓄过剩状态。因此,用刺激政策应对失业与经济衰退只会导致对财政的依赖,最终酿成债务危机,而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储蓄过剩问题。

3、化解储蓄过剩需要收入分配政策而不是财政与货币政策。二战后西方各国的收入分配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各国普遍实施了“提高社会福利、加强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的新分配政策,一改以往不干预主义。这一政策极大地扩张了消费,从根本上化解了储蓄过剩,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自大萧条以来不再频繁爆发经济危机、以及危机的烈度显著减弱的根源。

4、中国经济困境的根源是储蓄过剩,扩张性财政政策只能短期维持增长,这一点从日本失去二十年就能得出教训。靠经济转型、ZF放权也无法化解,因为这没有触及由消费不足造成的储蓄过剩。中国经济的真正出路在于收入分配改革,那就是实施“提高社会福利、加强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的新分配政策,同时,要对国企进行根本性改革,让国企收入变成民众收入,从而增加社会总消费。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