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问题式”阅读课文教学法的使用体会_汉语言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9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本论文在汉语言文学论文栏目,由论文格式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www.lwgsw.com,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问题式”阅读课文教学法的使用体会
在语文阅读课文教学中,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关键是对文本的熟悉,在一定程度上,对课文的理解,又多直接来源于阅读——与文本的对白,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很多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走马观花”,认为不就是自读课文吗?比讲读课文低了档次,由此未作深入的探究;但是在检测评价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又是重点,涉及面广,涵盖了各种常见的文体。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因此采用“问题式”教学,也许更为有效。本文就“问题式”的阅读课文教学方法使用的体会总结如下:
什么是问题式教学呢?所谓“问题式教学”就是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双向教育活动。教师是引导者,指挥者,相当于一个乐队的“指挥”,一个旅游团队的“导游”,重点强调的是“指”与“引”或者说是“疏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既有自主学习,又有讨论合作,还有拓展延伸等相互贯穿的多种学习方式。采用“问题式”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与文本对话,选取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要求他们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语速。并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式样。并且在阅读课文中解决字词,疏通文意,大致理解课文结构,力求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生熟悉文本时,用“圈点法”阅读课文,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为学生在文本语言与主体的生活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自读后的感受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为阅读课文的分析,理解,赏析作准备。但是,对阅读课文更深层次的了解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层次结构、写作特色以及对意蕴深刻句子的赏析,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读,特别对文中具有深刻意义的句子进行仔细揣摩和辨析,从修辞和感情色彩等方面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这样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一目标的训练中,主要是训练学生的价值取向,要变“一言解读”为“多言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言解读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老师按照“参考教材”上的“标准答案”解读课文,并且由此辐射的问题的设计,始终囿于固定的模式之中,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思维的单纯化。“请君入瓮”,学生顺着教师设计的问题解读课文,犹如巷道里赶猪——直来直去,有悖于新的教学原则,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然会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在多元中捕捉到有价值的问题。
二、确定课文的主要问题
继学生自读课文,提出各自的分问题之后,采用分小组讨论是形式归纳第二层次问题。常规下采用固定分组,明确记录人,在四人或六人小组中讨论,能解决的小问题随机处理,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教师再根据教学需要确定主要问题,并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讨论,把这些问题当做支撑课文的“骨架”,组织整个教育活动,显然,问题来自学生,关键是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得到最广泛的交流,而交流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之上,尽管一千个读者的眼里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是,“林黛玉”毕竟还是那个“林黛玉”,不能把阅读课文教学上作“放羊式”的无序或混乱状态,尊重个性,更要注重共性。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我的信念》一文,可以选取“玛丽.居里对工作和生活持怎样的态度?哪些事例体现了她的性格特点和非凡的人格?”为主要问题,至于“她少女时期在巴黎大学,怎样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这样较为细节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深究了;再如同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月亮上的足迹》选取“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为主要问题,是月亮;其他问题是星星,都为主要问题服务,这样主次分明,课堂上就会呈现“众星捧月”的璀璨景象。
三、针对主要问题,师生互动分析
主要问题一旦确定之后,让学生精读课文,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围绕主要问题教师只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摒弃那种“包办代替”、“满堂灌”、“一言堂”的做法,也就是说,学生能做的事教师绝对不做,也不必面面俱到,婆婆妈妈的生怕学生这也不懂,那也怕漏,教师只是在学生困惑时给他们指点“迷津”,使他们在“疑无路”时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对文中支支节节的小问题,不必全部放在课堂上解决,有的放在课外,反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月亮上的足迹》文后“研讨与练习一”和“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几件事?”这些问题就要有意的留给学生课外去思考,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同时,又能使学生在课后有事可做,一举两得。
四、综合概括评价与知识的拓展
引导学生把主要问题解决之后,课堂教学也就进入了尾声,但对学生所学的内容和过程,还要作一个整体的回顾,总结学习的优缺点——课堂反思,对于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给予肯定,简洁分析形成最佳答案的原因与理由,同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的衔接。比如,上完《月亮上的足迹》之后,可以联系我国研发的“嫦娥1号”探月卫星,思考“升空的意义”,鼓励学生课外收集整理有关“嫦娥1号”卫星的相关知识,这样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国际国内时事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情感。
总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教师不能死板教条的传授知识,关键是交给他们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只是方法,不是教会,也不可能教会,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