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深入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5-27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本论文在其他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家查看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深入
【摘要】自素质教育被国家列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后,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为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各个学科的差异性决定了素质教育在不同学科会有不同的开展方式,语文教学时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为关键
【关键词】素质教育 目标 落实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逐步推行素质教育,这是一项以提高教学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学改革实践。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搞得轰轰烈烈,执教者都对此有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和改革,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各种媒体也十分关注教育改革的成果和动态。执教者对新课程理念的体会和落实因人而异,步子和程度也各有不同。那么,语文课改,改什么?这是很多老师经常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根据新课程方案,我们一个普通的执教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洗脑,改观念、改教法、改地位,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那种以老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学不放心,一堂课由老师一个人讲,老师处在绝对的霸主地位。教学方法也很简单,实行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致使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
过去我们只强调理性的东西,对人文的东西不重视,现在要把人文的一些东西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着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充分活动起来,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在课堂上要民主一点,不要独霸课堂,要充分体现“三主”精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法新理念。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落实这三个目标呢?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落实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只顾传授知识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是学生毕业步入社会之后的事业基础,这必须在学校就要开始培养、特别是获取新知的能力、与人协调的能力、工作实践的能力等。我们原来的应试教育就过多的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割裂开来,那样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能说能做的人才。所以,我们应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第一个目标。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到底要落实那些能力目标呢?我认为,“读、写、说”的能力都应该培养。读,即训练学生的朗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写,就是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课堂作文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说,就是通过课堂发言、讨论等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另外,学生的处世、应变、协调能力等也应该在语文课上得到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老师都应该把它们纳入课堂教学计划中去。      二、情感与价值目标的落实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情感目标的落实。怎样去落实情感目标呢?我认为,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如,作品中人物之间的情感、作者倾注在文中的情感、以及老师倾注在课堂上的情感等,都是我们培养学生情感的因素,都应该好好的利用,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品质的有效方法。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注重语言形式、语法修辞和深刻含义的引领分析,而轻视了对文中情感的引导体验,把学生引领在对语言修辞的研究上去折腾来折腾去,这是不全面的教学,是没有落实好情感目标的教学,是不合格的教学。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落实      首先,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这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不能由哪一方把这一过程全部占有。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师生双方都活动起来,形成互动的态势,这样的课堂,才会是有生气的课堂,才会是生动的课堂,才会是有效果的课堂。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一个编导者,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主动参与到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者、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旁观者。我们中国人比较重视结果,“不管白猫黑猫,咬到耗子就是好猫”的“猫论”就是重视结果的体现;而西方人却比较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过程。   其次,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和学的方法。方法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它在效果的优劣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早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和学生们的要求了。教师教法的选择,要适应学生的学法。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法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要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体地位。根据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就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设计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来。没有这个过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简而言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活动起来。但在学生的充分活动中,老师也要注意控制好课堂,不能让课堂失控,一切活动都要在老师的掌控之中进行。另外,老师还要教给学生以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不管知识多么渊博的老师,他的知识都还是很有限的,仅靠老师教给的知识,今后进入社会是不够用的,所以,老师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新知识、练就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才行。古人云:“授以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授以之鱼”,只能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授之以渔”,却能解决今后长时间的温饱问题。“授以之鱼”,也就是交给了学生获取新知的技能和方法,学生就可以终身受益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在走廊、在教室,都置身于良好的语文学习的环境之中;教师在课上要营造融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宽松,愉悦,师生之间极具亲和力,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不断地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展示课内学习所得,展示课外学习收获,肯定每个学生学习的进步,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使“后进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愉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最好的动力。”个个都是成功者,个个都企盼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还愁学生学不好语文吗?

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指导、辅导的作用。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要坚决摒弃形形色色的“牵着学生走”的“导”,要目中有学生,目中有学情,要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前提下来“导”,要顺着学生的学,就大家共同关心的“疑”“惑”来“导”。在“导”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的习惯。而这些方法、习惯,不应是教师讲出来的,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一点一点发现的、领悟的、小结的、归纳的。这样的方法才是活的、管用的方法,这样的习惯才是对自己有触动、愿养成的习惯。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并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要做的十分重要的指导工作。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的落实还要注意它们的融合,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在落实甲目标的时候,如能同时落实乙目标的话,就可以把乙目标也融合进去一并落实。这样才能收到综合性的整体效果。
我们立足于教育学的基点,从实际出发,坚持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可认为“个性”是“社会主义公民基本品质和素养的总和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不同的优化结构”。其特点为:①“个性”必须首先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品质和素养的总和为前提,它强调的是个性发展的共同性一面;②“个性”也是社会主义公民基本品质和素养的总的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结构。这种不同的结构是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一面,它是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的依据;③我们不仅要承认每个学生应该有不同的素质结构,同时还要使这个结构达到尽可能的合理化。优化结构,这是教育者应尽的责任。总之,把个性最优发展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这是实现将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可靠保障。
总之,素质教育是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已是势在必行。当然,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诸多的难题有赖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去克服,素质教育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J】.新西部,2006(24).
论小学教学与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2008(1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