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原创]张维迎博弈论我用西方理性评分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支持张维迎的精英,都说我们是用直觉判断来反对张维迎的理性思考。他们是说张维迎是理性思考的佼佼者,而我们是对张维迎的文章断章取义,恣意谩骂围攻,非理性的狂欢和喧闹被发挥到了极致。
张维迎的《理性思考中国改革》一文真的是理性思考的典范吗?我就用西方理性来评分吧。注意,我用的思想工具是西方理性,用它来分析张维迎的理性思考是否合格。张维迎据说是博弈论的专家,从他的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是可以看到博弈论的思路,例如他说“双输”、“均衡”、“帕累托改进”,而文章内到处都说“可行性”,很多博弈论的词语呀。而张维迎的“严谨的逻辑分析”,正是博弈论的要求,现在西方的博弈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分支,用纯数学方法做严谨的逻辑分析。
但问题是张维迎有没有做到“严谨的逻辑分析”呢?他的理性思考不但不严谨,连一般的逻辑推理也出问题。
我本来是不想一一指出张维迎的错处,因为他不是一个值得我化那么多时间的人。但因为一份供精英阅读的名报将张维迎的照片做大特写,其编者按语说我们是打开了误导年轻人的“一扇魔窗”,甚至想“主宰、异化民间话语系统和文化心理结构”,不为自己辩护不行了,看看究竟谁是理性,谁是非理性。

从张维迎的收入分配模型说起

张维迎说评价一种变革和政策优劣时,必须考虑政策的可行性。然后他就做一个收入分配模型:

设想社会由两个居民组成,考虑A、B、C三种状态:在A状态下,每人各得100;在B状态下,第一个人得120,第二个人得180;在C状态下,每人各得150。再进一步设想现在处于状态B。那么,如果这三种状态都是可行的,社会最优的安排应该是状态C;但是,如果状态C不可行,我们就不能用状态C批评状态B。如果不考虑可行的选择,非要两个人收入均等,我们只能走向状态A,两个人都受到损害。

以上的模型在逻辑结构上是有很大的缺点,不能够使读者明白其中的逻辑流程。如果用这种方式编写电脑程序,程序是不能正常运行,也难以使用户明白。
在上述的模型,假定第一个人是甲方,第二个人是乙方,两方的总收入,张维迎没有说,但我们知道是300。那么A状态中还有100到那里去呢?是因为他们要均分闹得不可开交,被强盗乘机抢去了吗?
还有,C状态两方均分各150为什么不可行呢?在模型中也要说清楚的,否则就不是学术研究了。
我把张维迎的意思整理一下,变成以下的一个表:

甲方收入 乙方收入 社会成本
A状态 50 50 200
B状态 150 100 50
C状态 180 50 70

我把数字调整一下,以便说明改革前后的变化。而我用的社会成本,是没有实现的生产力潜力,和维持社会治安的费用等。什么是没有实现的生产力潜力?例如农户是有能力养十只鸡,但村干部说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只准养三只鸡,少养的七只鸡我就算在社会成本上。
为什么A状态的社会成本最大呢?因为在均贫的情况下大家都不想创造财富,因此社会成本最大。
因为大家都想走出贫穷,才有了改革的共识。
B和C状态是改革后的两种状态,乙方当然是要选择收入更多的B状态,但生产工具是掌握在甲方手里,他们会倾向于选择C状态,他们会认为你的收入是我付给你的,当然我要拿跟我的贡献相当的收入。
但对乙方来说,如果改革后的收入和改革前的收入一样,又何必要改革呢?这正是当前弱势群体的想法和心态。
不要跟我说什么坐飞机或拥有电话这一类的事,菲律宾的大学毕业女生去新加坡或香港做女佣人,也是坐飞机去的。而印度加儿各答和印尼雅加达的贫民窟,也有人拥有手机。而这个手机嘛,在30年前连大富豪也不能享受打手机的乐趣呢。
但甲方选择C状态,真的是他们的最佳利益吗?且慢,当乙方无望凭自己的努力改善收入时,甚至倾家荡产供自己的子女读大学,也无法可想时,社会成本就会急剧上升。这个时候,消极怠工或治安不佳只是小事。以民工荒来说,要好好研究他们是否有“我不跟你合作赚钱”的心态,这是大学教授的责任。而不是发表什么并不理性的理性思考。
如果社会成本上升,乙方不跟甲方合作的话,甲方以后连B状态的收入都没有,大学教授就要向甲方提醒这种可能性,向他们建议选择B状态。这是符合甲方和乙方长远的共同利益,也就是改革的终极目标---共同富裕。
上面那种让参与的两方进行选择,并为自己的利益进行博弈,才是博弈论的模型,而研究这种模型的学者,就要研究这种模型的最佳策略。

西方经济学并不要求当事人超脱自身的利益

上面我提的收入分配的博弈论模型,是张维迎理性思考的第二部分,但因为张维迎的模型太过蹩脚,我先提出来讨论。其目的是先压下张维迎的气焰,以便读者有兴趣看下去,这是写辩论性文章的策略。
张维迎理性思考的第一部分,是说“必须尽量超脱于自身的地位、身份、利益,必须讲公共理性,学会换位思考。”
其实这不是西方的理性,而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版,是讲如何做人的道德。请和下面的一段论语比较以下:

《论语-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其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读者如有张维迎的原文,比较一下看看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如果我们个个都是圣人,还需要经济学吗?不需要!什么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请看以下西方经济学的祖师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的名言:

我们每天所享用的午餐,不是出自屠夫、酿酒者和面包师的仁慈,而是出自他们的自私。我们不要求他们的人道主义,而是他们对自己的爱,我们不跟他们讲我们的需要,而是他们自己的利益。

那么为什么张维迎连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道理也不懂呢?他口口声声说私有产权如何有效率,却要求我们超脱自己的利益。难道他要求弱势群体只剩下的那一点点利益也要超脱吗?

直觉和逻辑推理的关系

张维迎的第三个要求,是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变革和政策的优劣时,必须摆事实,讲道理,实证数据和逻辑分析相结合,而不能以感觉代替事实,用直觉判断代替逻辑推理。直觉对我们理解现象是重要的,但通常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严谨的逻辑分析,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由直觉导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
恰恰相反!理解现象是要用逻辑推理,民众理解昂贵药价也是使用逻辑推理,不要把民众看扁,现在民众多是读过中学,中学念的几何学就是运用逻辑推理。简单地推理一下吧,如果某种药价高昂是因为生产成本太高,但该药的疗效很好,民众是会理解的。
但如果药价高昂是因为中间环节太腐败,他们付出的钱是药厂批发价的几十倍,逻辑推理的结果,民众会要求整治中间环节的腐败者。民众会看报纸,会在医院内和其他的病人交换意见,因而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反而张维迎的严谨的逻辑分析,得出的结论实在不敢恭维。
说到直觉,和理性或逻辑相对的是哲学名词,是作为推理起点的,无可怀疑而清晰明白的概念。还有一种是直观,它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
近年来对人类的思维活动继续研究,有的心理学家这样定义直觉:

直觉是对事物经过多年的学习、研究、解决问题所发展的能力。

例如国际象棋冠军和IBM公司的“深蓝”超级电脑对决,超级电脑用非常快的速度进行逻辑分析,以便找出最佳的棋子走法。而人脑当然是不能和电脑比速度,国际象棋冠军主要是用直觉下棋,多年来他侵淫在国际象棋的棋盘上,不知打败了多少强劲的对手,才有高超的国际象棋直觉能力和超级电脑对决,有赢有输。

经济学家要用经济理论讲道理

经济学家说自己有多么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是没有用的,张维迎,我老实告诉你,你的改革理论是已经和时代脱节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你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正赶上改革的初潮,而你是风华正茂,又在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工作,做过各种各样的研究工作。年轻的你可以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
九十年代你带着博士学位从外国留学回来,正赶上西风东渐,西方经济学的思潮大举进入中国,使你可以学以致用。
你的一本介绍西方博弈论的《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据说曾经风靡整个中国经济学界,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但西方经济学真的是能够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万灵药吗?经过多年来的实践,非也。
你现在是快要五十岁了,你能够从全新的角度考虑问题吗?按照西方人的看法,一个学者如果能有理论上的突破,是在20多岁完成的。完成了不一定有机会发表,或有机会被人赏识。而你是已经发挥出来了。
一份名报从你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入手,但有一点他们没有提起,现在我就补充一下吧。
你可能是七岁入小学,那正是文革爆发,文革结束时你已经初中毕业。在那一段时间,你要“放眼世界”,“向前看”,以便成为一个理想世界的接班人。这种环境对你的思想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现在你已经改宗,你的理想世界是私有制下的均衡世界,你要大家向前看,以便快速进入这种理想世界。

“向前看”的精神

张维迎的第四点是理性思考时要“向前看”,以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把蛋糕做大,实现多赢,使全体民众和整个社会受益,而不是向后看,纠缠于历史旧账。”
在学术上要前看谈何容易,爱因斯坦在1916发表他的《广义相对论》,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等价,研究整个宇宙的时空结构。90年了,全世界再没有物理学家在这方面向前看了,大家只忙着如何对爱因斯坦的方程式求解。
最近科学上有两个热门的话题,一个是H5N1禽流感病毒是否能够变种成为人传人的毒株;另一个是过量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是否能够是地球气候变暖,因而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这两个问题需要大量的信息,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大家都不知道,因此只能够根据目标定下现在的策略。
在禽流感的问题上,是大杀患上禽流感的禽类,以便减少禽流感变种为人传人毒株的机会。
在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上,是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量,为此世界各国开会又开会,目标是要强制各国达成一个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协议。
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纠正阻碍共同富裕的因素,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