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我国父子关系剖析_心理学专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5-07-24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我国父子关系剖析_心理学专业论文

我国父子关系剖析

[摘要] 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父子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从分析封建社会父子关系的心理模式开始,论述了当今社会中国父子关系的心理演变过程,发现社会的快速变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父子间的平等交往。

[关键词]父子关系 传统 现在 心理演变

一、前言
谁都知道,尽管我们身边生活着成千上万的人,但和我们关系密切、牵动我们喜怒哀乐的就那么几个人,父亲便是其中之一。父亲犹如阳光,是我们时刻需要、有时却又要小心躲避的人。自古以来,父子关系就是我国家庭关系的重点,并且是占据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关系之一。五千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中国父子两代关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那种单向的以父为主的沟通被证明不再有效,而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的“好哥们儿”父子关系越来越多,反映了父子关系从“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过程。

二、 封建社会父子关系的心理模式
“君臣父子”的关系,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准则。而“父为子纲”则是“君为臣纲”这个封建社会道德标准的基石。在家父为尊,在朝君为尊,象尊崇父亲一样尊从君主,既为维护君主最高权威找到了社会基础,同时也加强了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地位。
“父为子纲”的古训,在中国这块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的土地上,至今仍具影响力,父亲凌驾于子女之上,以自己的意志改变儿女的意志,以自己的自由限制儿女的自由,这个道德规范的核心实际上是父子之间的不平等,酿成了许多社会悲剧。
国外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通过他人来延续自己的需要,可以是利他主义的,也可以是利己主义的。父母之爱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利他主义的典范。但在感情色彩的掩盖下,它有时也在否认儿女作为人对生活的自主选择。这里大概遵循着这样一种逻辑:我既然生了你,养大了你,那么,你就应该实现我的计划、我的理想和幻想,否则就是违背我的意志。因为我把一切都献给了你,而你却不听我的话,那么我岂不就在你的身上消失了,我所做的一切在你身上付之东流了。所以,封建社会下的父子关系,“孝”是对儿子这一角色的要求。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孝”要求的是对于父亲权威的尊重、服从,以及传宗接代、名门显亲,为家族的繁盛兴旺做出贡献。“孝”作为封建纲常的基本规范,是不可避免地与“儿子”的个体想法与意愿产生冲突的。“孝顺”,“孝”总是与“顺”相联系,“顺”强调了家庭的集体意识与尊卑长幼,却忽略了个体意识。马林诺夫斯基也曾说,“父权大部分是家庭冲突的根源,因为父权给其父亲的社会要求及其专有的权利”。父亲往往认为儿子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将自己的理想托付在儿子身上,这就难免与儿子成熟之后对自我发展的期望发生冲突。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