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教学楼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环球雅思名师分享夜”圆满结束 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 snowtwo 2012-4-24 9 1353 悠悠仔 2023-2-13 19:20:20
四川农业大学考试日历派发活动总结 attach_img 校园活动区 Jeashion 2012-4-19 3 3673 离子光学 2017-9-27 08:43:29
人大校内优质考研床位出租,700元,非中介 跳蚤市场 6380260 2013-8-17 1 3740 6380260 2013-8-17 09:58:05
【继续招贤+6.2北京聚会】CDMC北京区6月2日聚会! 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 esther1115 2013-5-28 57 13816 esteem84 2013-6-2 01:14:07
(转)湘大考研学生凌晨2点占座 挤破玻璃门 经管在职研 6851934lyy 2013-2-15 6 5043 6851934lyy 2013-2-22 10:20:34
主要是天灾呢,还是人祸? attachment 学术道德监督 文化经济 2012-5-13 203 15259 万千莫测 2012-5-21 10:13:44
华中师范大学考试日历派发活动总结 attach_img 校园活动区 shijianwhu 2012-4-12 8 3924 shijianwhu 2012-4-17 22:36:36
学生时代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xiaoyuanxiao 2012-3-30 4 1116 zbe23 2012-4-3 18:24:49
清华大学现“真维斯”教学楼 学生称太扯 休闲灌水 psh 2011-5-24 4 3439 leiwanghan911 2011-9-3 16:43:58
人大学生教学楼前拍照需学院开证明遭质疑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jjxjiang 2011-4-22 9 3710 WindFlask 2011-9-2 11:34:28
人民大学防被骗子利用 教学楼前拍照须开证明信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xuezhe116 2011-4-23 12 4082 xuezhe116 2011-6-5 23:15:52
清华大学现“真维斯”教学楼 学生称太扯了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xuezhe116 2011-5-24 16 1559 xuezhe116 2011-5-31 11:09:08
转帖:清华教学楼命名“真维斯楼”为何没大学耻感? 哲学与心理学版 紫颜落天涯 2011-5-24 7 2178 kfc456 2011-5-28 20:01:47
清华大学现“真维斯”教学楼 学生称太扯了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jjxjiang 2011-5-24 9 1491 jjxjiang 2011-5-26 16:59:56
清华第四教学楼命名"真维斯楼"引议 校方回应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guosilei1029 2011-5-25 3 1155 后来居上1990 2011-5-25 20:41:58
[讨论]地震焦点讨论:教学楼质量(顶楼不断更新,请先看!) attachment 休闲灌水 liqihang 2008-5-16 36 12510 kunter1985 2009-5-11 22:33:00
投票 [原创]建地震纪念馆,政府楼改教学楼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好年华 2008-5-22 3 4429 hxf8311 2008-6-29 21:54:00
[原创]看见教学楼大厅的抗雪灾照片展-发文纪念~ 休闲灌水 邱小村 2008-3-31 2 3963 邱小村 2008-4-1 14:05:00

相关日志

分享 熊丙奇为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命名一事洋洋万言,何为?
大庆商江 2015-1-25 14:11
熊丙奇为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命名一事洋洋万言,何为?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2011 年 5 月 29 日 ,《京华时报》(记者周逸梅)《教育部称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冠名符合规定》:清华第四教学楼被冠名真维斯楼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发高校商业化争论。昨天,教育部发言人续梅首次代表教育部对此事表态,称冠名一事符合规定,并且欢迎和感谢捐资助学,但同时建议学校在冠名前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续梅指出,关于学校校舍和教室冠名问题, 1997 年,当时的国家教委曾经有过相关的规定,原则上不允许以企业或者个人名字冠名,特殊情况要报经上级部门批准。到了 2004 年的时候,国务院取消了一批行政许可权,其中也包括对于学校校舍和教室命名的审批权,也就是说教育部门不再具有审批的权力。目前如果高校对捐赠的一些建筑物,如校舍或教室命名,主要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捐赠法》中规定,捐赠方对其捐赠的一些工程或者项目有可以享受命名的权利。“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捐资助学,我们肯定是非常感谢的,至于如何冠名、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进行冠名,捐赠方和受赠方可以进行商量。另一方面我们也建议学校充分利用民主渠道,广泛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一定可以找到一种既能够表达对捐赠方的感谢或者进行纪念,同时又能体现学校特点和定位的好办法。”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称“ 教育问题专家 ”,披着“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外衣,对中国教育界大放厥词。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命名使熊丙奇废话连篇。难道“ 教育问题专家 ”就是专门研究教学楼命名的?吃饱了撑的吗?举证如下:约 1 万字以上。有兴趣者可以自行搜索续补。 2011 年 5 月 25 日 ,《东方早报》《 熊丙奇:“真维斯楼”这个冠名到底有多扯 》: 5 月 23 日 ,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被命名为“真维斯楼”,这在学生中间引起了争议。有学生称“感觉太扯了”。对此,清华大学校方称,该楼除了这个新名字,“第四教学楼”的名称也同时保留。 近年来,凡遇大学学院冠名、教学楼、图书馆冠名,都会遭遇争议。质疑者认为,此举太过商业化,败坏大学精神。其实,大学学院或者校园建筑物冠以捐赠企业的民称或人名,与大学精神并无多大关系。这种做法,反倒有助于大学精神的推行。大学精神的本质是独立,而一所大学要获得独立办学空间,财政独立是至关重要的,对公立大学来说更是如此。举目各国大学,都在想办法拓宽办学资源,增加自筹经费在整体办学经费中的比重,以摆脱办学过于倚重国家投资和学生学费的情况。其中一种做法,就是让渡出学院和楼宇的冠名权,由此能获得不菲的捐赠投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麻省理工大学斯隆( Sloan )商学院,是以捐赠者 Alfred Sloan 的名字命名;沃顿商学院以费城企业家约瑟夫·沃顿的名字命名;牛津大学赛义德( Said )商学院,以捐赠者沙特阿拉伯亿万富翁瓦菲支·赛义德的名字命名。对于大学学院或楼宇冠上企业名、人名,从感情上,大学师生中有些人无法接受,觉得这是把学校给“卖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不少人还担心,学校获得捐赠之后,办学将会受到捐赠者的影响。基于这些原因,就是在国外大学,学院或楼宇冠名,也饱受争议。比如,牛津大学赛义德商学院的冠名,当初就遭到学校教授的强烈反对,而且,他们反对的不仅有冠名,还有在牛津大学进行工商教育。教授们认为:“有着古老传统的牛津大学应该远离沾满铜臭味的工商教育。”但后来这一学院还是在教授们的反对声中成立了。出人意料的是,这所商学院很快就出类拔萃,早在 2004 年《金融时报》全球商学院排行榜中,该商学院就名列第 26 位。以国外大学的实例分析,只要有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一切以办好学校为出发点,接受个人或者企业捐赠并冠名,并不会让大学的办学沾上铜臭气、走向世俗。这一制度就是现代大学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校方获得的捐赠,全部用于学校办学,捐赠者获得的回报也就是冠名权而已;就是学院理事会(或董事会)的理事(或董事),也无权干涉具体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因为这些事务的决策权掌握在教授手中。我国大学接受捐赠,在冠名做法上已与国际“接轨”,然而,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却严重滞后。捐赠冠名有怎样的决策程序?获得的捐赠,开支到了哪里?学校与捐赠者之间有无交易?捐赠者对办学会否施加影响?对这种担忧,大学难以回答。事实上,由于现代大学制度缺失,我国大学的精神已经迷失,办学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明显,教育和学术已异化为牟利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看到学校以冠名换捐赠,公众和部分高校师生是有强烈不满情绪的。所以,对于我国大学来说,个人或企业以捐赠的方式冠名学院和楼宇,到底“扯”还是“不扯”,要害不在于捐赠和冠名行为本身,而在于大学有无符合现代大学特征的基本管理制度。没有这一制度,大学的很多事情都“扯”不清。 2011 年 05 月 25 日 ,《南方都市报》《 熊丙奇:清华大学楼被企业冠名的是非 》:“清华真是没钱了,教学楼起这样的名字。” 5 月 23 日 ,清华第四教学楼被命名为“真维斯楼”,这在学生中间引起了争议。有学生说,“感觉太扯了。”对此,清华大学校方称,该楼除了这个新名字,“第四教学楼”的名称也同时保留。近年来,凡遇大学学院冠名、教学楼图书馆冠名,都会遭遇争议。质疑者认为,此举太过商业化,败坏大学精神。其实,大学学院与建筑物冠捐赠企业名或人名,与大学精神并无多大关系。反过来,这种做法,倒有助于大学精神的推行。大学精神的本质是独立,而一所大学要获得独立的办学空间,财政独立性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公立大学来说更是如此。举目各国大学,都在想办法拓宽学校办学资源,增加自筹经费在整体办学经费中的比重,摆脱办学过于倚重国家投资和学生学费的情况。其中的一种做法,就是让渡出学院和楼宇的冠名权,由此获得不菲的捐赠投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麻省理工学院斯隆 (Sloan) 商学院,是以捐赠者 A lfred P.Sloan 命名,其捐赠资金为五百万美元;沃顿商学院以费城企业家约瑟夫沃顿 (JosephW harton) 命名;牛津大学赛义德 (Said) 商学院,以捐赠者沙特阿拉伯亿万富翁瓦菲支·赛义德命名。对于大学学院或楼宇冠上捐赠企业名、人名,从感情上,师生们有些无法接受,觉得这是把学校给“卖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不少人还担心,学校获得捐赠之后,办学将会受到捐赠者的影响。基于这些原因,就是在国外,学院或楼宇冠名也饱受争议,比如,牛津大学赛义德 (Said) 商学院的冠名,当初就遭到学校教授们的强烈反对,当然,他们反对的不仅有冠名,还有牛津大学进行工商教育———教授们认为,“有着古老传统的牛津大学应该远离沾满铜臭味的工商教育。”但后来这一学院还是在教授的反对声中成立了,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所冠上捐赠者姓名的商学院,很快就出类拔萃,早在 2004 年《金融时报》全球商学院排行榜中,赛义德商学院名列 26 位,而其投资回报率 (V alueonM oney) 一项高居榜首。从国外大学的实例分析,只要有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一切以办好学校为出发点,接受捐赠并冠名,并不会让大学办学就沾上铜臭气,走向世俗。这一制度就是现代大学制度。在这一制度中,获得的捐赠全部用于学校办学,捐赠者获得的回报也就是冠名权而已,而就是作为学院理事会 ( 或董事会 ) 的理事 ( 或董事 ) ,也无权干涉具体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因为这些事务的决策权掌握在教授们手中。我国大学接受捐赠,在冠名做法上已与国际接轨,然而,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却严重滞后。捐赠冠名有怎样的决策程序?获得的捐赠开支到了哪里?学校与捐赠者之间有无交易?捐赠者对办学会否施加影响?对于师生与社会公众的担忧,大学难以做出回答。事实上,由于现代大学制度缺失,我国大学的精神已经迷失,办学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明显,教育和学术已异化为牟利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再看到学校以冠名换捐赠,是会有强烈的不满情绪的。所以,对于我国大学来说,以捐赠者冠名学院和楼宇,“扯”还是“不扯”,不在于这一行为本身,而在于大学有无符合现代大学特征的基本管理制度。没有这一基本制度,大学的很多事情都“扯”不清———在今天的大学中,如果说“扯”,比捐赠冠名“扯”得多的事太多了:世界一流大学中,哪所大学有行政级别?有哪所大学的教授们争相应聘当科长、处长?又有哪所学校一年请客吃饭的费用就是几千万?等等等等。清华大学此次冠名获得的捐赠,有多少用于教学、有多少用于科研,还有多少进到了餐桌,或者个人的腰包,这是眼下更需要“扯清”的事。其实,这些事情扯清楚了,此类问题,也就不会在大学里“一扯再扯”。我国大学接受捐赠,在冠名做法上已与国际接轨,然而,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却严重滞后。捐赠冠名有怎样的决策程序?获得的捐赠开支到了哪里?学校与捐赠者之间有无交易?捐赠者对办学会否施加影响?对于师生与社会公众的担忧,大学难以做出回答。事实上,由于现代大学制度缺失,我国大学的精神已经迷失,办学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明显,教育和学术已异化为牟利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再看到学校以冠名换捐赠,是会有强烈的不满情绪的。所以,对于我国大学来说,以捐赠者冠名学院和楼宇,“扯”还是“不扯”,不在于这一行为本身,而在于大学有无符合现代大学特征的基本管理制度。没有这一基本制度,大学的很多事情都“扯”不清———在今天的大学中,如果说“扯”,比捐赠冠名“扯”得多的事太多了:世界一流大学中,哪所大学有行政级别?有哪所大学的教授们争相应聘当科长、处长?又有哪所学校一年请客吃饭的费用就是几千万?等等等等。清华大学此次冠名获得的捐赠,有多少用于教学、有多少用于科研,还有多少进到了餐桌,或者个人的腰包,这是眼下更需要“扯清”的事。其实,这些事情扯清楚了,此类问题,也就不会在大学里“一扯再扯”。 2011 年 05 月 25 日 ,新民网(特约评论员 熊丙奇)《 熊丙奇:清华教学楼冠名的关键是有无现代学校制度制约 》:】“清华真是没钱了,教学楼起成这样的名字。” 5 月 23 日 ,清华第四教学楼被命名为“真维斯楼”,这在学生中间引起了争议。有学生说,“感觉太扯了。”对此,清华大学校方称,该楼除了这个新名字,“第四教学楼”的名称也同时保留。记者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官网上发现, 14 个院所、实验室和楼宇等筹款项目也给出了“冠名费”,金额共计 7.5 亿余元。(《北京青年报》 5 月 24 日 )与三年前北大深圳商学院更名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一样,清华此次教学楼冠名也遭遇商业化、世俗化的质疑。当然,略有不同的是,有一些网友觉得清华教学楼冠上“真维斯”这样的名,有些不够档次、不般配,要是换着其他企业,比如一些高科技企业名,可能要好一些。我不认为大学学院或者教学楼冠上捐赠企业或者人名,就是大学商业化、世俗化。从大学办学来说,在国家投资和学生学费之外,努力拓宽办学资源,可以增加办学经费,也可获得更大的财政独立性。以回报给捐赠者冠名权的方式获得捐赠,不失为一种筹资模式。如果所获得的捐赠,全部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同时学校建立有权责分明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捐赠者的捐赠就很难对办学施展影响,这种冠名捐赠将无损学校形象。观察国外大学,类似的冠名比比皆是,诸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索隆( SLOAN )商学院,牛津大学的赛义德( SAID )商学院,就是用捐赠者姓名冠名。而由于国外大学很多是开放的,根本就没有校门,教学楼边就通行公交车,咖啡厅就在图书馆边,一幢楼贴上企业的名字,没人会想到这让学校商业化。至于说捐赠者和大学的“般配问题”,作为自主办学的主体,大学当然有权选择捐赠者,但是,如果认定只有某些捐赠者才和大学般配,而拒绝另外的合法捐赠者,认为其不够档次,这样的大学,反而是不值得捐赠者信任的——连捐赠者都要分为三六九等,这能够培养出具有平等精神、平民意识的精英人才吗?由此看来,我国大学现在的捐赠冠名问题,主要在于缺乏与这一行为配套的大学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对于捐赠冠名,没有明确的规范与程序,往往由几个校领导拍板,所以随意性很大,这种冠名由于没有事先征求师生意见,一旦出现在校园,引起争议在所难免。其二,学校财务管理并不透明,客观上说,学校和捐赠方之间是有协议的,但普通师生并不知道协议的具体内容,也无从知晓协议的执行情况,加之近年来大学频繁出现财务问题,大家自然会怀疑捐赠的钱并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其实,捐赠能否被有效利用,用到刀刃上,也是近年来捐赠我国大学的人士所担忧的问题,这也妨碍了大学募集资金。其三,大学没有现代学校制度,发达国家的大学,在接受商业捐赠时,也普遍存有大学是否会被利益集团左右的担忧,因此大学在进行捐赠冠名时也会招到教授们的反对,但由于学校有“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基本制度,最终较好地处理好这种问题,捐赠被有效地用于学校办学,与此同时,学校也保有自己的独立性。我国大学需要解决的正是上述三方面问题,尤其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这是让大学能独立自主办学,抵御功利化、世俗化侵蚀的基本制度。不然,捐赠冠名就会一直被争议,而且,质疑者的担忧完全有可能变为现实,事实上,由于基本制度的缺失,我国大学当前已经严重功利化和世俗化,在这种环境下的捐赠冠名,当然会进一步增加大家的忧虑。 ( 本文作者系著名教育学者、 21 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文中所述仅代表其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 opinion@xinmin.cn 与我们探讨。本文内容归新民网所有,未经新民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不得擅自转载使用。版权事务请联系 copyright@xinmin.cn, 电话: (8621)52921234-641127 2011 年 05 月 27 日 ,《东方早报》《 熊丙奇:“真维斯楼”铭牌的摘下在意料之中 》:据最新的消息,“真维斯楼”铭牌已被清华大学摘下。我不清楚清华是怎样在“一夜之间”做出这一决定的。是有关部门责令整改吗?依 1997 年 5 月颁布实施的《国家教委关于学校校舍、教室命名的有关规定的通知》,有这一可能,但为何只摘掉这一冠名,其他的企业冠名却不摘掉呢?是清华大学校领导集体决策吗?理由又是什么?须知,此前清华的回应是,那种冠名是依据国际惯例。进一步的疑问是,难道对于冠名,此前没有讨论、决策吗?怎么轻易地就调整了?有人称,这是民意的胜利。还有人称,这是清华知错就改,积极回应。而网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有学生将那块铭牌涂上了“我爱清华”的字样,校方不得已而将其暂时拿下。我不认为这是民意的胜利,也不是清华知错就改。这一事件的怪异走向,表明的只是清华一错再错:之前没有合理、公开的决策机制,之后没有基本的契约精神 ( 铭牌说拿下就拿下 ) 。不要说企业冠名伤害了大学精神,而是这样的大学本就没有大学精神。回顾关于这次冠名的争议,大致包括三方面。其一,大学可不可以接受捐赠,回馈冠名权?其二,大学回馈冠名权,是冠人名好,还是企业名好?其三,大学冠企业名,是否应该有标准,有所选择?争议的结果是:大学可以接受捐赠冠名;最好是冠人名;冠企业名应该有所选择。客观而言,如果一所大学有公开的决策程序,将接受捐赠冠名的方案,包括冠在哪幢楼、冠什么名、冠名费多少、冠名期限多长、冠名费将用到何处等事项提交给师生讨论,上述结论不难达成,再进行冠名,争议就会减少。拿美国大学来说,企业冠名是敏感事项,因此校董会会事先将方案告诉师生,听取意见,而结合师生的意见,一些冠名的规则也逐渐清晰。比如,企业冠名最好选择在广场、食堂、体育馆、会议室,应尽量避免在敏感的教学楼地带;企业冠名最好有期限,不能无限期,担心企业破产引来尴尬,等等。有的冠名遭到师生强烈反对。比如, 2005 年,美国爱达荷州博伊西州立大学将学校体育馆的冠名权以 400 万美元卖给塔可钟 (Taco Bell) 快餐连锁店。该校教职工和学生对此冠名曾表示抗议,理由是这家公司有剥削农场工人的传闻。后来,该冠名还是得以进行。在冠名之后,由于有此前充分的“争议”时间,所以,一经决定,就不再随意推翻。而本次清华冠名的“上”和“下”,都不见这样的程序和过程。学校将冠名方案告知过学生吗?目前的事态给人的感觉是,这一冠名是偷偷摸摸的,学生也是在一夜之间才发现自己的教学楼被冠上名了,这不引起争议都难。如果清华事先把冠名方案告诉学生,开诚布公听取意见,结果可能就很不一样。如今,清华取下了那块铭牌,这多少等于否定了此前的决定,同时也给公众一个不守信用的形象。毫无疑问,清华接受冠名,与冠名企业之间是有协议的,学校怎么可能动辄违约呢?这不由让其他准备捐赠大学者胆寒:哪一天自己的捐赠被质疑,大学会不会翻脸不认人呢?由于此前没有征求意见、听证的程序,对于争议冠名,清华合适的做法,是重启征求意见与听证,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并公开捐赠资金及其用途,以此寻求解决方案。但目前没有这样的过程,公众只见清华的拍脑袋决策。没有成熟的大学制度,大学不可能走向成熟,这样的大学,随时出现很幼稚的办学行为,也就在意料之中。 ( 作者系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2011 年 05 月 27 日 ,腾讯网“熊丙奇的博客”《 真维斯楼”冠名争议中令人忧虑的价值观 》: 清华冠名“真维斯楼”的新闻持续发酵,网络上议论风生。据最新的消息,“真维斯楼”铭牌已被摘下,具体被谁摘掉,据说还在调查之中。 5 月 26 日 南都刊登尤小文先生撰文分析认为这一事件的关键点,“就是大学在接受捐赠后,为捐赠方冠名,用个人名称和用企业名称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而仔细分析清华这一冠名事件的来龙去脉,清华学子和大多社会舆论,关注的既不是我所说的现代大学制度,也不是个人和企业冠名的不同性质,而是该不该冠“真维斯楼”这个名,这种关注背后的价值观,更值得关注。我在《清华大学楼被企业冠名的是非》一文中,举的几个例子,确实都是冠的个人名,但这不表明,国外大学就没有冠企业名的,比如, 2007 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的行政教育和会议中心就冠名 ATT , ATT 公司以 2500 万美元获得冠名权; 2005 年,爱达荷州博伊西州立大学将学校体育馆冠名为塔可钟( Taco Bell )快餐连锁店,得到 400 万美元。客观而言,世界各国大学,冠人名远多于企业,这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一是企业名相对个人,给人的感觉,必然商业化味道浓,有做广告、利益交换的嫌疑;二是企业发展的不定数要超过个人(尤其是已故的个人),万一企业破产了,这冠名也就很尴尬——当然,用个人冠名也有这一问题,有的人冠名时风光,不料后来违法犯罪。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国外大学的校董会,对企业冠名颇为谨慎,要事先把冠名方案公布,让师生讨论,听取意见;并逐步形成一些原则,比如,捐赠金额占到楼宇建筑费用的多少方可冠名;对哪些学校建筑开放企业冠名(比如学校的广场、街道、会议室等);设定冠名的期限(避免企业破产倒闭)等等。这显示了冠名的理性。清华此次冠名之前,其实已经有企业冠名教学楼了。清华第六教学楼叫“裕元楼”,由台湾裕元集团捐助,此外,学校还有“宏盟楼”、“清华 - 罗姆电子工程馆”等。这表明,企业冠名学校楼宇,在清华已经不是一件需要讨论的事,现在“真维斯楼”引起争议,表明是什么企业冠名学校,才是大家讨论的事。国外大学在冠企业名时,也会讨论企业的形象是否符合学校的价值观,比如,对于爱达荷州博伊西州立大学把学校体育馆的冠名权卖给塔可钟 (Taco Bell) 快餐连锁店,该校教职工和学生就曾抗议,理由是这家公司传闻剥削农场工人;还有,英国烟草公司曾经想给剑桥大学捐赠 3 亿英镑,但剑桥大学断然拒绝。可是与国外大学不同,此番清华“真维斯楼”的争议,却主要是这家企业够不够“档次”,与清华大学“般配不般配”,这种讨论,本就涉嫌企业歧视,把企业分为三六九等——— 谁说苹果和惠普就一定比真维斯档次高?这种价值观,与大学攀附高官、明星何异?我国社会一直在羡慕国外大学广泛的筹资渠道,以及普林斯顿大学超过 60% 的校友捐赠率、哈佛大学超过 48% 的校友捐赠率,可是我们讲究“般配”、“门当户对”,最终会扼杀这种捐赠。“真维斯楼”铭牌已被摘下,那么,学校内的其他企业冠名会不会也被摘下呢?清华要不要把铭牌重新放上去呢?否则的话,由于舆论压力就对摘牌行为置之不理,岂不是与冠名行为一样草率、随意,这背后的关键问题,其实还是大学有无现代学校制度,有无严密、规范的决策程序。在这一制度之下,才会有大学价值观念的真正确立。有人在赞扬清华的积极回应,可却没有追问清华的决策程序,这才是大学很多问题的根源所在。若不重新放上去,清华恐怕要背上见风使舵、背信弃义的骂名,因为需要注意的是,真维斯肯定与清华签有协议,学校是不能单方面撕毁协议的。若出尔反尔,树立了怎样的大学形象呢?大学还指望获得更多的社会募捐吗? 2011 年 5 月 28 日 ,中国价值网《 “真维斯楼”冠名拷问清华决策程序 》:清华冠名“真维斯楼”的新闻持续发酵,网络上议论风生。据最新的消息,“真维斯楼”铭牌已被摘下,具体被谁摘掉,据说还在调查之中。昨天价值中国网刊登尤小立先生撰文分析认为这一事件的关键点,“就是大学在接受捐赠后,为捐赠方冠名,用个人名称和用企业名称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而仔细分析清华这一冠名事件的来龙去脉,清华学子和大多社会舆论,关注的既不是我所说的现代大学制度,也不是个人和企业冠名的不同性质,而是该不该冠“真维斯楼”这个名,这种关注背后的价值观,更值得关注。清华此次冠名之前,其实已经有企业冠名教学楼了。清华第六教学楼叫“裕元楼”,由台湾裕元集团捐助,此外,学校还有“宏盟楼”、“清华 - 罗姆电子工程馆”等。这表明,企业冠名学校楼宇,在清华已经不是一件需要讨论的事,现在“真维斯楼”引起争议,表明是什么企业冠名学校,才是大家讨论的事。国外大学在冠企业名时,也会讨论企业的形象是否符合学校的价值观,比如,对于爱达荷州博伊西州立大学把学校体育馆的冠名权卖给塔可钟 (Taco Bell) 快餐连锁店,该校教职工和学生就曾抗议,理由是这家公司传闻剥削农场工人;还有,英国烟草公司曾经想给剑桥大学捐赠 3 亿英镑,但剑桥大学断然拒绝。可是与国外大学不同,此番清华“真维斯楼”的争议,却主要是这家企业够不够“档次”,与清华大学“般配不般配”,这种讨论,本就涉嫌企业歧视,把企业分为三六九等——— 谁说苹果和惠普就一定比真维斯档次高?这种价值观,与大学攀附高官、明星何异?我国社会一直在羡慕国外大学广泛的筹资渠道,以及普林斯顿大学超过 60% 的校友捐赠率、哈佛大学超过 48% 的校友捐赠率,可是我们讲究“般配”、“门当户对”,最终会扼杀这种捐赠。“真维斯楼”铭牌已被摘下,那么,学校内的其他企业冠名会不会也被摘下呢?清华要不要把铭牌重新放上去呢?否则的话,由于舆论压力就对摘牌行为置之不理,岂不是与冠名行为一样草率、随意,这背后的关键问题,其实还是大学有无现代学校制度,有无严密、规范的决策程序。在这一制度之下,才会有大学价值观念的真正确立。有人在赞扬清华的积极回应,可却没有追问清华的决策程序,这才是大学很多问题的根源所在。若不重新放上去,清华恐怕要背上见风使舵、背信弃义的骂名,因为需要注意的是,真维斯肯定与清华签有协议,学校是不能单方面撕毁协议的。若出尔反尔,树立了怎样的大学形象呢?大学还指望获得更多的社会募捐吗? 2011 年 6 月 7 日 ,中国散文网 名博馆(熊丙奇)《 清华并没从“真维斯”事件吸取教训 》:一个“真维斯楼”冠名,让刚刚过完百年校庆的清华大学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清华大学校领导可能还没搞明白,为何此前已有企业冠名学校教学楼的先例,这次却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此事目前似乎已有定论。教育部发言人代表教育部对此事表态,称冠名一事符合规定,并且欢迎和感谢捐资助学,但同时建议学校在冠名前广泛征求师生意见。而清华大学新闻中心也表示,以后将不再安装铭牌——据称,这个仅仅悬挂了几天的真维斯集团简介铭牌,被人用油漆涂抹而被迫摘掉——但“真维斯楼”几个字则不会摘掉。看来,清华大学还是没有听教育部的“建议”,又在自说自话,把铭牌拿下,决定冠名继续。——为何不重启讨论、听证程序,听取师生对这一冠名的意见,然后得到大家认同的方案呢?有意思的是, 5 月 29 日 ,清华大学副校长程建平在参加清华大学东莞校友庆母校百年华诞聚会时谈到“真维斯楼”风波时透露,“清华大学对企业冠名其实有严格要求,之前五粮液集团曾提出愿 5000 万元捐建一座综合体育馆,但要求必须命名为‘五粮液体育馆’……后来这一要求被拒绝了。”这似乎想向公众表明,清华还是有选择冠名的标准的。可问题是,清华是以什么标准来拒绝五粮液的冠名?为何清华不把这一冠名,提交师生讨论,就武断决策呢?在国外大学,捐赠人或企业冠名大学学院、楼宇,也被争议,但是这一争议是发生在冠名之前,而非冠名之后,教师和学生突然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教学楼“一夜之间”就被冠上某人名或某企业名,这在国外大学闻所未闻。不少舆论纠缠在该不该冠名、该冠那些企业名上,而其实,这些问题,是应该在大学冠名前就广泛讨论的事。令人惊奇的是,清华此前已经冠了多个企业名,可大家似乎都泰然接受了,师生主动放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更别提决策权,而这次引起讨论,可能是因为“真维斯”这一冠名在感情上受不了,但大家讨论的重点依旧是该不该冠“真维斯”这个名,而不是质疑学校没有公开、透明的程序。近年来,很多大学的内部工作,后来都成为公共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比如 80 所大学自主招生的操作,北大清华实行严格的门卫制度,学术不端的调查和处理。社会舆论都对具体的办学事务发表意见,而学校对于社会舆论的关注颇为不解——不是要大学自主办学吗?为何总有舆论横加干涉和指点?从学校自主办学角度看,社会舆论指责具体办学事项,确实不妥,但大学的做法有的也确实离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大学没有合理的内外部治理机制。 在发达国家的大学中,普遍有由政府官员、立法机构成员、校领导、校友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社会贤达人士组成的理事会(董事会)负责学校重大战略决策,像冠名这类事项,负责决策的就是理事会(董事会),由于这一机构的成员代表广泛,且校友代表和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都由选举产生,因此,各种利益在校董会决策中就充分博弈,制订的方案,也就综合考虑了学校的声誉、筹资、教师和学生对此的反映等各种因素。可就是如此,在重大战略决策时,也不是校董会单方面说了算,而需要将方案提交教授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讨论,听取师生的意见。国外大学冠捐赠人名或企业名遭遇反对,都在这个阶段,比如牛津大学 SAID 商学院冠名,就遭到 5000 名教授的反对。但最终,权衡各种因素后,该校还是决定接受捐赠,并冠名。我国大学没有理事会(董事会)这样的决策机构,校内也无独立的教授会、学生会组织(学生会本应是学生自治组织,主席由学生们选举,但现在的学生会干部都是学校任命),因此,大学的决策,往往由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做出,而再考虑到一把手对决策的重大影响,很多决策就是个别领导拍板。这样的决策,其科学性和合理性都值得怀疑,想不引起争议都难。就冠名这类事务而言,如果每所学校有合理的决策机制,只要师生认可,完全有个性的冠名原则,不必由 A 校冠某学校名,就推论 B 校也可冠名。这样的决策机制,体现的是学校的自主性,也是大学形成特色的基础。同样,像大学校长的遴选,在国外大学,大多由对理事会(董事会)负责的校长遴选委员会按照本校的标准公开遴选,这就使得校长的遴选符合学校的办学要求,而不像国内大学,居然校长可在各大学间轮换,认为当好 A 大学的校长,必定能当好 B 校校长。大学的个性和特色,也就被这种整齐划一的做法消灭。自主办学权,一直是大学在争取的权力。教育部取消冠名审批权,将其赋予学校,这是一个进步。但一个困境是,政府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要走出这一困境,不是像有的网友所说,应该收回审批权,而应该探索大学自主办学的制度,这就建立前述的大学理事会决策机制。如果能从冠名之争中,启动这一机制建立,当是教育的进步。事实上,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明确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但却不知怎样启动,而每一项现实教育事件的处理,都是启动的“好时机”。我们所担忧的是,每一次舆论围观之后,旧有的机制完好无损,生长同样问题的土壤还是那么肥沃。 2011 年 9 月 17 日 ,《南方都市报》《 熊丙奇专栏 : 苹果进北大忘了真维斯楼的教训 》:近日,“苹果体验店”进驻北京大学图书馆,与中国传媒大学教学楼里新开两家咖啡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不少人质疑上述行为过于商业化,破坏了校园的学习氛围。最初报道这一消息的记者来采访我的看法,我首先想到的是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华真维斯楼冠名事件。对比这几起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大学一点也没有进步,总是在同样的问题上栽跟斗。“苹果体验店”进北京大学图书馆,与真维斯楼冠名清华教学楼,都被一些网友斥责为赤裸裸的商业交易,还有网友分析照此情形发展下去,北大图书馆将成苹果的大卖场。可是,从大学的办学分析,这些斥责未免太情绪化。综观国外一流大学,楼宇冠以企业名称的并不鲜见,而企业赞助学校最先进的设备,让学生免费体验使用,也很普遍。在真维斯冠名事件中,我曾撰文指出,问题不在于学校教学楼能不能冠企业名,而在于学校做出冠名的决策过程,是不是充分听取了师生的意见,如果事先将冠名方案提交给学校的教师委员会、学生会讨论、听证,最终通过的方案,也就没有多大的问题,即便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还会遭到部分师生的反对,但由于方案是经民主决策的结果,校方也就可理直气壮地回应。观察国外大学的冠名和校企合作,无不经历了这样的决策程序,在决策过程中,也有师生对冠名、合作表达反对意见,但如果投票的结果,是大多数师生赞同,或者大学理事会从学校战略出发,最终决定冠名,冠名也就得以进行。而由于在公开讨论中,怎样冠名、合作,以及冠名得来的资金、合作得到的财物该怎么使用以实现企业利益和学校利益的平衡都已涉及,所以,当正式冠名、合作之后,也就较少有资金被挥霍或太过商业化的质疑。也就是说,是现代大学制度,较好地处理了冠名、合作的争议,避免这些行为影响学校办学。按理,北大和中国传媒大学是在清华之后有类似的“商业行为”,它们应该分析清华冠名事件之所以引起争议进而导致真维斯铭牌被摘下的前因后果,在开设“苹果体验店”和咖啡馆时谨慎决策。拿“苹果体验店”来说,如果北大图书馆事先就体验店的开设公开征求意见,将体验店的用意、布置、运营告诉师生,而不是由图书馆单方面拍板,在学生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就推出,结果可能完全不同。从最新的消息看,苹果体验店很有可能在质疑声中关门。这又是何苦呢?是不是本以为自己聪明,实则欠缺考虑?  ( 作者系教育问题专家 ) 2010 年 9 月 20 日 ,华声在线(熊丙奇)《 " 真维斯楼 " 重出江湖 大学若有魂冠名有何好惧怕 》:“真维斯楼”重出江湖。 9 月 17 日 ,真维斯国际 ( 香港 ) 有限公司董事长来到华南农业大学,再次高调冠名高校建筑。华农副校长表示:华农不会出现之前清华的 “摘牌门”事件,也不会迫于压力取消企业冠名,会敞开大门欢迎企业与高校建立类似合作。这一次,大学的表态很强硬,而批评者的炮轰也火力不减。批评者的基本观点是,凡是企业冠名大学,都是商业化的,都该反对。这比真维斯冠名清华教学楼时的批评观点更激烈,因为当时有不少声音称,如果真维斯冠名的不是教学楼,而是学生体育馆、活动中心之类,就不会有这么大的争议。此外,当时还有人是因真维斯品牌与清华不对等而质疑,然而,最近发生的“北大苹果体验店”争议,则已抛弃了品牌对等与否的议题。对于企业冠名大学楼宇设施,我的一贯态度是,这不是能不能冠名的问题,关键在怎么冠。校方是否事先将冠名方案提交给教师和学生讨论或听证,就冠名形式、冠名期限、冠名所获捐赠的使用等征求意见 ? 如果方案经民主决策,冠名未尝不可。学校得到冠名资金用于教学、科研,而企业也得到形象展示,最重要的是,大家所担心的冠名导致大学异化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决策机制,会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总体看来,大多数网友甚至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其实并不关心冠名的程序,而只是在乎最终的结果,大家都是以自己对大学的直观感觉,评价大学该不该这样做。在大家的感觉中,大学似乎应该是一心做教学、科研的,校园内部是不该出现商业活动的,于是,对所有与商业沾点边的行为,都归为大学趋于“低俗”和“铜臭”。这是对大学十分外行的评价,并不了解何为真正的大学。在我国,大学的基本形态是,圈一块地,所有的教学、试验、生活设施都集中在这块地中,沿着这块地的边界,立起围墙,并开设校门,进出校门,大多有门卫把关。上世纪 90 年代,在大学服务社会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潮中,大学曾“破墙开店”,当时这被誉为大学走向开放 ; 后来教育产业化饱受质疑,大学又纷纷把围墙重新垒砌,所谓回归宁静。正是由于如此,社会对大学校园内的商业活动很敏感。而观察国外大学,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根本就没有围墙,也没有校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就和街道、社区结合在一起,公交车站就在教学楼边,教学楼对面就是咖啡厅、饭店、商场,可没有人觉得这不像大学,反而是大学气氛浓郁。评价一所大学,不能只看外在,而不看内在。如果仅以外在看,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怎么也不如现在的大学,他们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学生和老师就在田埂上讨论问题,可是却成就了一所一流大学。现在我国很多大学,硬件设施已经超过国外大学,可是,大学精神却陷入迷失,而整个社会对大学不恰当的评价,又加速了其迷失。评价一所大学,要关注其外在表现,但更重要的是分析其基本办学制度。一些世界级学府之所以没有封闭的校园却不喧嚣,是因为其实行现代学校制度,明确界定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因此,学校即便不断有来自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仍得以坚持。而我们大学的学校事务则多由行政主导,这不但会使学校的教育和学术决策屈从行政指令,而且很可能在各种权钱交易中,把大学异变为名利场。这样的大学,即便外在很宁静 ( 用高高围墙把大学与社会“隔离” ) ,但权势思维、商业思维,很有可能已经全面渗透进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读完以上文字,不禁要问: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为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命名一事洋洋万言,像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何为?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自称“教育问题专家”,原来就是如此喋喋不休俗不可耐?由清华大学解读或许好些。我就不啰嗦了。 以上内容约 135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