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新京报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新京报》采访《中国不高兴》作者:王小东 休闲灌水 mysky321 2009-3-30 7 4263 zhuosn 2019-7-5 07:35:20
讲“反腐力度”不靠谱,应取决于法律 公共经济学 民声123 2013-9-2 6 1297 民声123 2013-9-6 10:55:47
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 休闲灌水 sloansuen 2013-4-13 2 986 姜逸飞 2013-7-18 16:40:04
吴建民、赵启正、叶小文热议中国梦(新京报) 休闲灌水 全不对 2013-7-15 0 691 全不对 2013-7-15 14:49:24
[科举百年].新京报.扫描版.PDF attach_img 版权审核区(不对外开放) xgz6151 2013-5-11 8 986 wuren 2013-5-30 00:18:07
朱令中毒案引发白宫网站请愿 已获1.6万签名(转载新闻) 休闲灌水 芸航 2013-5-5 8 1190 LightsOn 2013-5-8 13:09:39
新华社回应:我国货币不存在严重超发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rbzdsf 2013-4-11 7 1523 whitesoul 2013-4-11 21:39:08
《我是歌手》羽泉成绩出色 被人称为“钉子户” 休闲灌水 淋雨一起走 2013-3-19 0 684 淋雨一起走 2013-3-19 09:56:47
身价不菲的83岁申纪兰再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从,如何经济学角度分析一下?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rbzdsf 2013-2-28 2 2417 rbzdsf 2013-2-28 14:05:41
PM2.5一年致死8000人是真的吗? 休闲灌水 liwoqianxiao66 2013-1-21 0 755 liwoqianxiao66 2013-1-21 11:36:11
新京报:聂辉华:体制改革是一切问题的关键zz 制度经济学 ouyangqiguai 2012-8-25 10 2701 kangqing520530 2012-9-29 16:34:08
申通入主天天快递:快递业拉开兼并重组大幕 行业分析报告 caozisimon 2012-8-26 3 1001 瓷杯里的绿萝 2012-8-28 16:17:23
韩法院判决三星苹果互侵专利 双方各有产品被禁售 行业分析报告 caozisimon 2012-8-26 0 882 caozisimon 2012-8-26 01:14:55
铁道部要求年底前无事故 党员都要作公开承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mosia 2011-8-25 6 1066 dumrhbycv 2011-8-25 09:09:25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户籍新生首次跌破三成!寒门再难出贵子?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vjbzb 2011-8-22 5 1366 stoneing 2011-8-24 14:10:58
美国信用级别该降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liuweiming 2011-8-10 1 988 tigerwolf 2011-8-10 11:19:20
美国信用级别该降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liuweiming 2011-8-10 1 889 tigerwolf 2011-8-10 11:18:12

相关日志

分享 《新京报》署名“朱忠保”的评论员文章疑有熊丙奇的齿痕
大庆商江 2015-3-16 16:45
《新京报》署名“朱忠保”的评论员文章疑有熊丙奇的齿痕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曾经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冒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自封为“学者”、“教育学者”、“教育问题专家”等头衔,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迷彩服,自以为是,喧宾夺主,利用媒体,连篇累牍发表一些“豆腐块”“千字文”,诟病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否定国家现行高考录取制度。熊丙奇的文章有特定的痕迹。举证如下: 2015 年 3 月 16 日 ,《新京报》(朱忠保)《教育时评:告别“化缘校长”让教育拨款不任性》:去年有近一千亿元的教育拨款没有拨出去。一边是某些学校等钱用,筹钱要靠“化缘”,一边却是有钱无处花,背后折射出教育拨款制度的某些弊端。 3 月 14 日 晚,广西河池市都安县高级中学内,上千名莫振高的亲属、朋友、学生以及海内外校友参加其追思会。 30 多年时间里,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用自己微薄工资以及陆续筹集而来的 3000 多万元人民币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他也因此被称为“化缘校长”。一个县的高级中学,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资金,要靠校长“化缘”——像乞丐一样去乞讨,求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施舍,这是极不正常的。我们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工作者;再苦不能苦孩子。可为什么学校的正常运转,得不到财政正当拨款,而要靠校长去乞讨,去“化缘”?从 2012 年开始,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就已经达到了 4% ,但这 4% 的资金投到哪里去了,“越有饭吃越有汤喝”,越富的地方、越富的学校,得到政府的投资反而越多,同样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很多地方政府只愿意“锦上添花”,而不愿“雪中送炭”,导致有的学校“富得流油”,有的学校穷得要死,只能靠校长的能耐去向政府“化缘”,能耐大的“化”来得多,能耐小的“化”来得少。这背后有没有回扣腐败之类的事情发生,无人说得清楚。今年从全国“两会”上传出消息,去年有近一千亿元的教育拨款没有拨出去。一边是某些学校筹钱要靠“化缘”,一边却是有钱无处花,背后折射出教育拨款制度的某些弊端。我国现行教育拨款制度,从根本上说,还是行政主导、政府说了算,学校只是向教育部门、财政部门讨钱花。这种拨款制度,确定预算、拨款和经费使用都比较“任性”,在立项批准预算,把钱拿到手之后,却不知道这些钱该怎么用,以至于资金被闲置、挪用、侵占。另外,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不高,缺少监督,有的经费被用于形象、政绩工程,真正迫切需要雪中送炭的,反而得不到关注,导致一边缺钱,一边钱花不出或一边乱用钱。有学者指出,要防止上述现象,有必要改革由政府主导的拨款体系,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各校办学任务,确定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拨款、检查拨款使用的效率,监督学校对拨款的使用去向。约束行政部门的权力,确保政府部门能按预算拨款,而不是“任性”地想拨就拨,想拨给谁就拨给谁,以及想拨多少就拨多少。(朱忠保)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新京报》署名“朱忠保”的评论员文章疑似有熊丙奇的齿痕。或许是得到了熊丙奇的“真传”,或者是得到了熊丙奇的“面授机宜”。或者拾人牙慧,垃圾回收,陈词滥调,老调重弹。主要标记物是: 第一、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认为“我国现行教育拨款制度,从根本上说,还是行政主导、政府说了算,学校只是向教育部门、财政部门讨钱花。” 第二、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想象“这种拨款制度,确定预算、拨款和经费使用都比较“任性”,在立项批准预算,把钱拿到手之后,却不知道这些钱该怎么用,以至于资金被闲置、挪用、侵占。” 第三、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的口头禅是“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 “约束行政部门的权力,确保政府部门能按预算拨款。”须知,成立政府机构是有法律依据,不是找个大罗卜刻个章子就成立造反组织的。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或许不知道,现行教育拨款制度不是教育问题,而是财政管理制度问题。这属于基本常识,连基本常识都不懂,在那里“狂犬吠日”,还自称“学者”、“教育学者”、“教育问题专家”,是要被天下人耻笑并且嗤之以鼻的。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要“改地换天”,痴心妄想。 2006 年 03 月 31 日 ,《人民日报》(评论员)《社会主义荣辱观 : 领导要领路引导 干部要先干一步——五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对领导干部来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危险品是不能用的。 2010 年 12 月 7 日 ,腾讯评论《熊丙奇:复旦大学为何想着要占领媒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不禁要问:熊丙奇是什么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熊丙奇可以自己选一个。你敢说你是“圣人”吗?就算“愚人”吧。 以上内容约 2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上海公民熊丙奇在《新京报》冒充“教育学者”是自封还是吹捧?
大庆商江 2015-3-10 06:55
上海公民熊丙奇在《 新京报 》冒充“ 教育学者 ”是自封还是吹捧?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曾经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职称是编审,不是教授,却冒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自封为“学者”、“教育学者”、“教育问题专家”等头衔,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迷彩服,自以为是,喧宾夺主,利用媒体,连篇累牍发表一些“豆腐块”“千字文”,诟病中国教育管理制度, 否定国家现行职称评审制度。举证如下: 2015 年 3 月 9 日 ,《新京报》(熊丙奇)《职称评审去行政化教授年龄才不是问题》:一直以“敢言”著称的贵州大学校长郑强, 3 月 6 日 下午在贵州省全团讨论会上再抖“猛料”。他向记者曝“内幕”说,目前大学经费方面已经卡得很严了,不准乱报账,但比较弱的是横向科研经费,应加强监管。郑强同时还翻着手机短信向媒体求报道:别盯着浙大那个 27 岁教授,我们贵州大学刚引进了一位 27 岁的天津大学女博士,评为正教授。【职称评价,不应在年龄上做文章】为给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政策向青年学者倾斜,有一定必要性。但是,扶持政策可以倾斜,而评价、聘任标准却不可降低。郑校长“求媒体”报道,是希望媒体关注中西部高校,也在改善人才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可是, 27 岁当正教授,就能说明人才环境改善了吗?这并不代表学校就有先进的人才观——对于优秀人才,最好的环境,是不问出身、年龄,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自由、平等竞争,谁能胜任、做出一流成果,机会就给谁,不管其是资深的院士,还是普通的年轻人,不管他是 27 岁,还是 57 岁。对一个人才的评价,年龄不应该是核心因素之一,应该针对其能力和贡献进行评价、聘任,如果其能力和贡献达到聘任的标准,那么就应该聘任,不管其年龄多大。可是,在我国的人才评价中,年龄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论资排辈,年轻人很难获得机会,很多高校的正高职称,年轻人所占比例很低。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有的高校向青年学者推出倾斜政策、专门计划,贵州大学这名 27 岁正教授,就是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职称评审被引进贵州大学,评为正教授的。为给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政策向青年学者倾斜,有一定必要性。但是,扶持政策可以倾斜,而评价、聘任标准却不可降低。有的高校为了推出一两个人才典型,就在年龄上做文章——你学校出了一个 28 岁的教授,我比你更年轻。可问题是,校与校不同,其正高职称的要求相同吗?一校的最年轻正教授比另一校最年轻正教授年龄小,能说明什么呢?这也是职称评审带来的问题,从职称角度,不管在哪所学校评为正高职称,这一职称是相同的,被视为有一样的水平。可是,从职务角度,一所学校和另一所学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办学要求不同,能在一校胜任教授职务的,在另一校却可能不胜任。正是由于现在是职称评审而非职务聘任,所以会出现职称年龄的比较。【学术评价应该抛开“身份”因素】要让教育和学术的管理、评价,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用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评价人才,而不是用“身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年轻化”,还是学术评价行政化的继续——职称评审的性质就是对人才进行行政评审——是行政按照其设定的“年轻化”标准选拔满足行政要求的人才。这会引起学校其他教职工的不满,认为学校是在作秀、制造政绩工程,还对其他教师不公平——有的人才除有光鲜的学历、经历,有年龄优势外,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成果,却受惠于学校的“新政”,而被聘任,这也是这类人才聘任,引起社会质疑的一方面原因:学校是不是用年龄来做政绩文章。正常的学术评价,应该抛开所有“身份”因素,关注人才本身的能力和实际贡献。我国高校近年来在推进人才评价改革过程中,有的“身份”因素在淡化,比如年龄、性别,但是有的“身份”因素却在强化,比如海外留学经历、名校学历、学术头衔。这是因为行政部门主导评价,并没有转变,于是“身份”标准,总难以消除,某些时候,就是淡化的身份因素,如年龄、性别,为了一定的利益目标,学校还会强化,必须一定聘任一个多少年龄的人。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让教育和学术的管理、评价,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用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评价人才,而不是用“身份”。从职称改革角度看,我国应该取消职称评审,转变为职务聘任,把人才评价、使用、管理的权力,交给高校——一个人被聘为某高校的教授就是教授,离开之后就不再是教授,教授的待遇与岗位挂钩,而不是与职称挂钩。而在高校内,对教师的评价,要实行同行评价,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对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教育贡献进行评价,而不是由行政部门设定行政标准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会从聚焦身份转向聚焦能力,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会淡化身份概念,不以年龄、学历作为“卖点”,而关注人才的胜任力,也树立高校人才管理、评价的社会公信力,社会舆论不会动辄关心高校聘请了多么年轻的教授,因人才的身份就质疑聘任的合理性。( 熊丙奇 教育学者 )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在《 新京报 》上当“ 教育学者 ”是自封还是吹捧? 2009 年 7 月 14 日 ,《科学时报》《熊丙奇:大师的成长需要正常的精英观念》:这是一个“大师”遍地,也是大师稀缺的时代。说“大师”遍地,是指现在有的媒体动不动就封谁为大师,而被封之人,也泰然受之,… 2012 年 11 月 19 日 ,新浪网“熊丙奇的博客”《 要出大师,就不要客气 》:客客气气是出不了大师的,所谓的“大师”,都是“自封”或者“吹捧”出来的。 2010 年 12 月 7 日 ,腾讯评论《熊丙奇:复旦大学为何想着要占领媒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不禁要问:熊丙奇是什么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熊丙奇可以自己选一个。你敢说你是“圣人”吗?就算“愚人”吧。 以上内容约 25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你如果想了解熊丙奇,请咨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班子成员 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 / 文明办主任 胡 昊 34206226 宣传部副部长(兼)、医学院宣传部部长 闵建颖 63846590*776346 宣传部副部长 谈 毅 34207614 文明办副主任 王琳媛 34206278 宣传部副部长 朱 敏 34206264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迁往闵行校区宣怀大道行政 B 楼, 室号 部门 新电话号码 传真 717 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34206221 34206231 34206278 34206223 708 党委宣传部 34206226 34206223 709 新闻中心(含交大新闻网、校刊编辑部) 34206274 34206264 34206254 721 网络宣传与管理办公室 34206266 34205021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上海市公民熊丙奇在《新京报》上鼓吹诚信属于贼喊捉贼
大庆商江 2015-3-1 04:31
上海市公民熊丙奇在《新京报》上鼓吹诚信属于贼喊捉贼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小说《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甄士隐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小说《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宝玉听说,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误把媒体当成“太虚幻境”,公然造假。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冒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自称“教育学者”、“教育问题专家”等,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外衣,肆意诟病中国教育管理体制,用望远、放大镜、显微镜寻找中国教育的“问题”,达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举证如下: 2012 年 8 月 18 日 ,《新京报》《熊丙奇 : 校长诚信“一票否决”能否做到》: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开选拔校长,将扩大试点范围。教育部人事司司长介绍,在直属高校领导班子选配工作中,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完善公选办法,对存在学术诚信问题的干部,一票否决。 ( 8 月 17 日 《新京报》)校长学术诚信“一票否决”,不仅应在选拔环节上,在任用、管理的全过程都应如此。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领导就曾出现过学术诚信问题,但对其的处理,并没有“一票否决”。 2009 年 7 月,西南交通大学正式对外公布,该校副校长黄庆教授博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成立,经学术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决定取消黄庆教授博士学位,撤销研究生导师资格。这是对黄庆的学术处理。按照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对严重学术诚信问题者,还应该进行行政处理,可是,教育部并没有给予黄庆行政处理——或至少没有进行公开的处理。 2010 年 1 月,有媒体记者从西南交通大学官方网站上看到,该校现任领导名单中,曾经担任该校副校长的黄庆没有名列其中。但对其中原因,西南交大和教育主管部门都没有给出解释。另外,对于是否有学术诚信问题,现在也标准不一。有的在任学校领导,遭遇学术不端质疑,目前通常的处理方式有二,一是有关部门根本不在乎质疑,采取不知情、不处理、不调查的态度;二是就是开展调查、处理,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当事人充当保护伞。比如,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2009 年曾被检举论文抄袭,后学院公布调查结果,认定不是“抄袭”而是“过度引用”。如果没有严密的学术不端调查机制,没有明确的学术不端认定标准,那么,在各种利益因素的左右下,就是有学术诚信问题者,也可能被认为没有诚信问题。因此,作为大学,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必须分离。对于校领导涉嫌学术不端的调查、处理,应该由独立的学术委员会进行,不应受到行政力量的制约,换言之,即校领导是否有诚信问题,不必由教育部门牵头调查,而应尊重学术机构的独立调查。如果没有这样的治理机制,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和对有学术诚信问题的校领导“一票否决”,都很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 上海市公民熊丙奇在《新京报》上鼓吹诚信属于贼喊捉贼。 2006 年 10 月,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熊丙奇在博客宣称:“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事后,熊丙奇冒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在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到社会上“讲座”。涉嫌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2014 年 12 月,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外衣的熊丙奇再次通过博客信誓旦旦:“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但是,他或许不愿意承认冒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属于不诚信的行为,他或许没想到应当向公众道歉。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眼睛盯着别人,鸡蛋里挑斧头。对自己则是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只许自己满山防火,不许百姓黑夜点灯。 以上内容约 15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你如果想了解熊丙奇,请咨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班子成员 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 / 文明办主任 胡 昊 34206226 宣传部副部长(兼)、医学院宣传部部长 闵建颖 63846590*776346 宣传部副部长 谈 毅 34207614 文明办副主任 王琳媛 34206278 宣传部副部长 朱 敏 34206264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迁往闵行校区宣怀大道行政 B 楼, 室号 部门 新电话号码 传真 717 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34206221 34206231 34206278 34206223 708 党委宣传部 34206226 34206223 709 新闻中心(含交大新闻网、校刊编辑部) 34206274 34206264 34206254 721 网络宣传与管理办公室 34206266 34205021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熊丙奇自称“学者”在《新京报》上对中国ZF张开血盆大口
大庆商江 2015-3-1 04:09
熊丙奇自称“ 学者” 在《 新京报》 上对中国政府张开血盆大口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2010 年 7 月 29 日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中发 12 号)第三章 “学前教育”:(六)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2010 年 11 月 21 日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0 〕 41 号):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各地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家庭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规范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2014 年 2 月 27 日 ,《中国教育报》(记者 万玉凤)《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在教育部今天举行的新春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表示:“截至 2013 年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在园幼儿增加 918 万人,相当于过去 10 年增量的总和,‘入园难’问题初步缓解。”据介绍, 2011 年至 2013 年,中央财政学前教育项目经费投入 500 亿元 ,带动地方各级财政投入 1600 多亿元 。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占比从 2010 年的 1.7% 提高到 2012 年的 3.4% ,预计 2013 年将进一步增加。“这些项目主要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幼儿园建设类,支持中西部农村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二是综合奖补类,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多形式举办幼儿园;三是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四是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据介绍,目前,教育部正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各地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巩固一期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为主,同时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努力实现幼儿园布局结构与老百姓的入园需求相协调,幼儿园运转能力与建设速度相协调,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协调,促进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再经过三年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冒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自称“教育学者”、“教育问题专家”等,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外衣,居然对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视若罔闻,在《新京报》等媒体上对国家学前教育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举证如下: 2013 年 11 月 10 日 ,《新京报》《熊丙奇: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南京带了个好头》:日前,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一揽子改革计划与发展目标,其中包括,从 2014 年起,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对困难家庭发放幼儿助学券等(据《扬子晚报》)。南京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这是保障学前资源,弥补学前教育“短板”、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重要措施。值得其他省份借鉴推广。针对学前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国家相关部门曾多次要求尽快解决。客观而言,近两年来,各地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但根据 2012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 2012 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是 64.5% ,仅比 2011 年提高 2.2 个百分点,入园难依然比较严重。何以如此?这与没有将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有关。 早在 2010 年,笔者就曾建议,应将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确保各地政府必须履行学前教育投入责任 ,因为,没有明确的投入目标,很难督促各地真正重视学前教育,而且,以目前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看,每年增加的投入,与保障一年义务学前教育的费用差不多。很多教育人士也提出过类似建议,但并没有被政府部门采纳。当然,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须修改《义务教育法》,不过,修法之前,完全可实行一年学前免费教育的过渡政策。如果说以前一些县、镇延长免费教育年限,一些大中城市,还可以借口称这些地方太小,没有代表性,那么,南京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可以实行一年免费学前教育,其他省份没有理由做不到。其实,南京在两年前,就在学前教育普惠幼儿园的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 2011 年 9 月新学期开始,南京对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在内的南京市 17 万适龄幼儿,按照每人每年 2000 元标准享受政府发放的“幼儿助学券”。而据测算,南京一般园的保育教育费标准为每生每月 220 元,因此, 200 元的助学券能够基本免除幼儿教育费用。记得当时很多人对“幼儿助学券”政策并不看好,还有地方教育部门官员在回应公众呼声时称,这不适合中国国情、当地市情,很显然,增加教育投入,不是“国情”、“市情”的问题,而是政府部门有无决心做的问题。笔者曾进行过测算,就是将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全国约需新增投入 325 亿元,而根据财政部的数据, 2012 年全年教育支出 21165 亿元,比 2011 年增加 4667 亿元,也就是说,我国只需拿出新增教育支出经费的零头、约 7% ,就可实现将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目标。可见,政府财政为学前一年教育买单,时机已成熟,宜尽早实施。□( 熊丙奇 学者 )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自称“ 学者” 在《 新京报》 上对中国政府张开血盆大口。 第一、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 曾进行过测算,就是将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全国约需新增投入 325 亿元。熊丙奇的测算不能作为政府决策的依据。 第二、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认为,“ 我国只需拿出新增教育支出经费的零头、约 7% ,就可实现将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目标”。熊丙奇的个人观点不能作为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决算的依据。 第三、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认为,“ 政府财政为学前一年教育买单,时机已成熟,宜尽早实施。”熊丙奇的言论不具备法律效力,不能作为报销学前教育经费的凭证。中国是法制国家。谁也不能心血来潮就以言代法。 以上可以看出,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的嘴超长的“大”,似乎“上嘴唇挨着天,下嘴唇挨着地,看不见脸”。建议熊丙奇做生理的心理的健康检查。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自称“ 学者” 在《 新京报》 上对中国政府张开血盆大口。 325 亿元,轻描淡写。这种人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像《三国演义》里失街亭的马谡一般,误党误国误民。最后也误自己。 2015 年 2 月 8 日 ,《城市快报》《教育问题如麻 陈丹青:没有权力瞎操什么心 不如读无用之书》:写给谁看?给学生看,无用;给教师看,无用。给教育当局看?当然更无用。你批评教育,你在什么位置?你无权无位,写这些做甚? 2008 年 7 月 2 日 ,搜狐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我们需要更多的熊丙奇》:熊丙奇先生跟我素不相识,但他的文章我早就读过。他是一个教育界圈里的人,也是用心来盯着自己的这个圈的人,这样的人,对于我们的有关部门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令人愉快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他的命运,就是古希腊神话里那个报信的乌鸦,总之没有好果子吃就是啦。 2010 年 12 月 7 日 ,腾讯评论《熊丙奇:复旦大学为何想着要占领媒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不禁要问:熊丙奇是什么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熊丙奇可以自己选一个。你敢说你是“圣人”吗?就算“愚人”吧。 全国主流媒体从业人员应当认识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空谈误国的危害性。对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的文章要认真审定,以免误导社会舆论,造成负面影响。 以上内容约 35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你如果想了解熊丙奇,请咨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班子成员 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 / 文明办主任 胡 昊 34206226 宣传部副部长(兼)、医学院宣传部部长 闵建颖 63846590*776346 宣传部副部长 谈 毅 34207614 文明办副主任 王琳媛 34206278 宣传部副部长 朱 敏 34206264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迁往闵行校区宣怀大道行政 B 楼, 室号 部门 新电话号码 传真 717 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34206221 34206231 34206278 34206223 708 党委宣传部 34206226 34206223 709 新闻中心(含交大新闻网、校刊编辑部) 34206274 34206264 34206254 721 网络宣传与管理办公室 34206266 34205021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把《新京报》当痰盂?
大庆商江 2015-2-28 15:17
“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把《新京报》当痰盂?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百度百科》介绍,《新京报》是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大型城市日报,于 2003 年 11 月 11 日正式创刊,是中国第一次两个党报报业集团合作办报,是中国第一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跨地区经营的报纸,是一份高度密集覆盖北京市场的强势新主流纸质媒体。《新京报》具备鲜明的城市特色,强烈的时代意识,浓郁的北京风味。《新京报》拥有中国最优秀的报业管理团队和人才队伍,以“负责报道一切”为办报理念,以娴熟创新的专题策划见长。作为开启北京报业新格局的主流媒体,《新京报》依存于灵敏的市场化意识,依存于无穷无尽的团队智慧,已经成为中国报业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曾经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冒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自称“教育学者”、“教育问题专家”,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外衣,利用媒体诟病中国的高级人才管理制度。熊丙奇在《新京报》上发表的关于“正教授”的文章,与社会的反响热议大相径庭。简直是把《新京报》当做痰盂,大吐口水。举证如下: 2015 年 2 月 27 日 ,《新京报》(熊丙奇)《有些人才观念还停在 20 年前》:早在 20 年前,我国高校就曾出现过 26 岁的正研究员,当时曾轰动舆论,可 20 年后,二十七八岁被聘任为正高职称,还会成为热门话题,观念进步哪里去了?近日, 27 岁女生陆盈盈成浙大教授、博导一事备受媒体关注, 26 日上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发布《致歉》,声明陆盈盈的职务是特聘研究员,并非教授、博导,全文如下:“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陆盈盈博士被浙江大学聘为特聘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之前的网页内容有误,致歉。”从舆论来看,主要有三个关键词,“最年轻”、“教授”、“博导”,这恰恰反映出我国对人才的评价和管理,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讲资历、重头衔的问题。网友首先质疑的是陆盈盈的年龄。其实,就算其被聘为教授,也不能算作最年轻的教授了— 2012 年,中南大学曾出现 22 岁的教授。一个人如果有担任教授的能力,应该不问年龄,可近年来,年龄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早在 20 年前,我国高校就曾出现过 26 岁的正研究员,当时曾轰动舆论,可 20 年后,二十七八岁被聘任为正高职称,还会成为热门话题,可见人才观念还停留在 20 年前。至于“博导”,浙大的解释,有些莫名其妙。在我国,博导是头衔而非职务。但在国际上,博导根本就不是什么学术头衔,就是职务,一个人招收博士,就是博导,不招收博士,就不是博导。可在我国,博导成为一级学术头衔,是要担任教授之后再遴选为博导,这导致本有能力带博士的讲师、副教授只能帮有博导头衔的人带博士。近年来,国内不少大学都在进行博导制度改革,即取消博导头衔,将其回归为职务。按照浙大的解释,可以招博士,却不是博导,这岂非怪事?这表明,改革并不彻底,一旦遭遇“质疑”,学校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回应。 实际上,我国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改良我国的学术土壤,实行以学术为本的管理和评价,关注真实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关注职务表现。 这样高校才能形成自己的公信力。而我国的社会舆论,也该从关注人才的身份、头衔,转变到关注人才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熊丙奇 学者 )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227/c1003-26605147.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 “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把《新京报》当痰盂? 当前,人们热议的话题是年轻的“正教授”比较少见。这一现象,与国家高级人才管理政策有关。 2014 年 12 月 25 日 ,网易评论(熊丙奇)《让好教师绝望的大学,办学价值何在?》:周鼎是一个好老师, 2014 年,他曾获川大第六届本科教学优秀奖“二等奖”。他深受全校学生欢迎,选课人数差不多能把系统给搞崩溃掉。他还荣获“四川大学 2014 年唐立新教学名师奖”——该奖旨在“鼓励长期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学生评价优秀的教师”。可是,就是这样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晋升职称时却落败,原因在于没有达到科研、论文的硬指标——迄今只写了一本半书、发表了四五篇论文。 四川大学教师周鼎晋升副教授遇到困难。其他高校也有教师晋升正教授受阻。因为指标有限。 “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或许对国家高级人才管理常识一知半解,需要系统学习补课。 第一、从国家层面看,对全国正教授级人才实行总量控制。 2010 年 4 月 1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的通知 ( 中发〔 2010 〕 6 号 ) 附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发展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 2015 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 6800 万人。到 2020 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 7500 万人,占从业人员的 10% 左右,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 10 ∶ 40 ∶ 50 。 第二、从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看,对全国高等学校正教授级人才实行总量控制。 1999 年 8 月 16 日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教人 10 号):到 2005 年,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是:优化职务结构:教授、副教授岗位占专任教师编制总数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校一般为 45 — 55 %,少数学校可以达到 60 %左右;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一般为 30 - 40 %;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一般为 15 — 25 %。 第三、从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看,对每一高等学校正教授级人才实行比例控制。 2007 年 5 月 22 日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人 4 号):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综合因素以及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对高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在充分考虑现有人员职务结构比例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总体要求,区别直属高校功能、规格、规模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标准并进行动态调整和管理。直属高校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的最高控制目标原则上为 2 : 3 : 4 : 1 ,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应以教师岗位为主体。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正高级岗位中,二级、三级、四级之间的结构比例控制目标为 2 : 3 : 5 。具体结构比例区别高校.的不同情况分别确定,首次聘任时原则上按 1 : 3 : 6 的比例掌握。副高,级岗位中,五级、六级、七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一般为 2 : 4 : 4 。中级岗位中,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 3 : 4 : 3 。初级岗位中,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 5 : 5 。专业技术一级岗位的设置工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进行。 由于采取严格的总量控制和比例控制,正教授级职务职称的评聘不仅是资格条件问题。也有“矬子里拔大个”的味道和“论资排辈”的因素。对国家的人才管理制度应当随遇而安,没有必要抱怨和诟病。 我们的社会需要正能量。 2010 年 12 月 7 日 ,腾讯评论《熊丙奇:复旦大学为何想着要占领媒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不禁要问:熊丙奇是什么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熊丙奇可以自己选一个。你敢说你是“圣人”吗?就算“愚人”吧。 全国主流媒体从业人员应当由有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尽量不要与熊丙奇之流的抱怨情感合拍同步。 以上内容约 25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你如果想了解熊丙奇,请咨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班子成员 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 / 文明办主任 胡 昊 34206226 宣传部副部长(兼)、医学院宣传部部长 闵建颖 63846590*776346 宣传部副部长 谈 毅 34207614 文明办副主任 王琳媛 34206278 宣传部副部长 朱 敏 34206264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迁往闵行校区宣怀大道行政 B 楼, 室号 部门 新电话号码 传真 717 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34206221 34206231 34206278 34206223 708 党委宣传部 34206226 34206223 709 新闻中心(含交大新闻网、校刊编辑部) 34206274 34206264 34206254 721 网络宣传与管理办公室 34206266 34205021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熊丙奇在《新京报》《周口晚报》一稿双投散布歪理邪说
大庆商江 2015-2-28 13:48
熊丙奇在《新京报》《周口晚报》一稿双投散布歪理邪说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百度百科》介绍,《新京报》是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大型城市日报,于 2003 年 11 月 11 日正式创刊,是中国第一次两个党报报业集团合作办报,是中国第一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跨地区经营的报纸,是一份高度密集覆盖北京市场的强势新主流纸质媒体。《新京报》具备鲜明的城市特色,强烈的时代意识,浓郁的北京风味。《新京报》拥有中国最优秀的报业管理团队和人才队伍,以“负责报道一切”为办报理念,以娴熟创新的专题策划见长。作为开启北京报业新格局的主流媒体,《新京报》依存于灵敏的市场化意识,依存于无穷无尽的团队智慧,已经成为中国报业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 有资料介绍,《周口晚报》是贴近市民生活,反映大众心声、传播百姓故事和生活类综合报纸。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触角指向东南西北,字里行间洋溢着时代气息,是了解周口市情、民意、商机及各类信息的媒体。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曾经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冒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自称“教育学者”、“教育问题专家”,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外衣,刚愎自用,利用媒体散布歪理邪说。甚至一稿双投。举证如下: 2015 年 2 月 27 日 ,《新京报》(熊丙奇)《有些人才观念还停在 20 年前》:早在 20 年前,我国高校就曾出现过 26 岁的正研究员,当时曾轰动舆论,可 20 年后,二十七八岁被聘任为正高职称,还会成为热门话题,观念进步哪里去了?近日, 27 岁女生陆盈盈成浙大教授、博导一事备受媒体关注, 26 日上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发布《致歉》,声明陆盈盈的职务是特聘研究员,并非教授、博导,全文如下:“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陆盈盈博士被浙江大学聘为特聘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之前的网页内容有误,致歉。”从舆论来看,主要有三个关键词,“最年轻”、“教授”、“博导”,这恰恰反映出我国对人才的评价和管理,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讲资历、重头衔的问题。网友首先质疑的是陆盈盈的年龄。其实,就算其被聘为教授,也不能算作最年轻的教授了— 2012 年,中南大学曾出现 22 岁的教授。一个人如果有担任教授的能力,应该不问年龄,可近年来,年龄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早在 20 年前,我国高校就曾出现过 26 岁的正研究员,当时曾轰动舆论,可 20 年后,二十七八岁被聘任为正高职称,还会成为热门话题,可见人才观念还停留在 20 年前。至于“博导”,浙大的解释,有些莫名其妙。在我国,博导是头衔而非职务。但在国际上,博导根本就不是什么学术头衔,就是职务,一个人招收博士,就是博导,不招收博士,就不是博导。可在我国,博导成为一级学术头衔,是要担任教授之后再遴选为博导,这导致本有能力带博士的讲师、副教授只能帮有博导头衔的人带博士。近年来,国内不少大学都在进行博导制度改革,即取消博导头衔,将其回归为职务。按照浙大的解释,可以招博士,却不是博导,这岂非怪事?这表明,改革并不彻底,一旦遭遇“质疑”,学校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回应。实际上,我国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改良我国的学术土壤,实行以学术为本的管理和评价,关注真实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关注职务表现。这样高校才能形成自己的公信力。而我国的社会舆论,也该从关注人才的身份、头衔,转变到关注人才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熊丙奇 学者 )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227/c1003-26605147.html 2015 年 2 月 28 日 ,中华龙都网《周口晚报》(熊丙奇)《有些人才观念还停在 20 年前》: 近日, 27 岁女生陆盈盈成浙大教授、博导一事备受媒体关注, 2 月 26 日 上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发布《致歉》,声明陆盈盈的职务是特聘研究员,并非教授、博导,全文如下:“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陆盈盈博士被浙江大学聘为特聘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之前的网页内容有误,致歉。”从舆论来看,主要有三个关键词,“最年轻”、“教授”、“博导”,这恰恰反映出我国对人才的评价和管理,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讲资历、重头衔的问题。网友首先质疑的是陆盈盈的年龄。其实,就算其被聘为教授,也不能算作最年轻的教授了—— 2012 年,中南大学曾出现 22 岁的教授。一个人如果有担任教授的能力,应该不问年龄,可近年来,年龄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早在 20 年前,我国高校就曾出现过 26 岁的正研究员,当时曾轰动舆论,可 20 年后,二十七八岁被聘任为正高职称,还会成为热门话题,可见人才观念还停留在 20 年前。至于“博导”,浙大的解释,有些莫名其妙。在我国,博导是头衔而非职务。但在国际上,博导根本就不是什么学术头衔,就是职务,一个人招收博士,就是博导,不招收博士,就不是博导。可在我国,博导成为一级学术头衔,是要担任教授之后再遴选为博导,这导致本有能力带博士的讲师、副教授只能帮有博导头衔的人带博士。近年来,国内不少大学都在进行博导制度改革,即取消博导头衔,将其回归为职务。按照浙大的解释,可以招博士,却不是博导,这岂非怪事?这表明,改革并不彻底,一旦遭遇“质疑”,学校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回应。实际上,我国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改良我国的学术土壤,实行以学术为本的管理和评价,关注真实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关注职务表现。这样高校才能形成自己的公信力。而我国的社会舆论,也该从关注人才的身份、头衔,转变到关注人才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http://www.zhld.com/zkwb/html/2015-02/28/content_1675333.htm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 上海熊丙奇在《新京报》《周口晚报》一稿双投歪理邪说。目前,不能确认《周口晚报》抄袭《新京报》。 上海熊丙奇的观点是:“ 早在 20 年前,我国高校就曾出现过 26 岁的正研究员,当时曾轰动舆论,可 20 年后,二十七八岁被聘任为正高职称,还会成为热门话题,可见人才观念还停留在 20 年前。”这是多么荒谬的歪理邪说啊。 人类在 2000 年以前用嘴说话,现在还用嘴说话。你能说人们的观念停留在 2000 年以前吗? 对于如此臭名昭著的歪理邪说,《新京报》和《周口晚报》不仅不纠正,竟然如获至宝。编辑的水平之凹,超乎寻常。 你猜:《新京报》和《周口晚报》都给熊丙奇稿酬吗?熊丙奇收到《新京报》和《周口晚报》支付的稿酬,能把《周口晚报》给的稿酬退给报社吗?道德水平有多高?智商水平有多低? 2010 年 12 月 7 日 ,腾讯评论《熊丙奇:复旦大学为何想着要占领媒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不禁要问:熊丙奇是什么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熊丙奇可以自己选一个。你敢说你是“圣人”吗?就算“愚人”吧。 以上内容约 25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新京报》认定熊丙奇为“上海交大教授”或有损媒体公信力
大庆商江 2015-2-28 08:37
《 新京报 》认定熊丙奇为“ 上海交大教授 ”或有损媒体公信力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百度百科》介绍,《新京报》是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大型城市日报,于 2003 年 11 月 11 日正式创刊,是中国第一次两个党报报业集团合作办报,是中国第一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跨地区经营的报纸,是一份高度密集覆盖北京市场的强势新主流纸质媒体。《新京报》具备鲜明的城市特色,强烈的时代意识,浓郁的北京风味。《新京报》拥有中国最优秀的报业管理团队和人才队伍,以“负责报道一切”为办报理念,以娴熟创新的专题策划见长。作为开启北京报业新格局的主流媒体,《新京报》依存于灵敏的市场化意识,依存于无穷无尽的团队智慧,已经成为中国报业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 2006 年,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熊丙奇在博客宣称:“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 我们假设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熊丙奇不撒谎,那么 《 新京报 》认定熊丙奇为“ 上海交大教授 ”就是《 新京报 》一厢情愿公开造假,或有损媒体公信力。举证如下: 2010 年 9 月 13 日 ,《新京报》(熊丙奇)《 严格导师制,进行过程淘汰 》:我国应建立真正意义的、完备的导师制,赋予导师充分的权利,同时明确导师的责任。就是让导师拥有招生自主权、教育自主权、学术管理自主权,对应这些权利,要求导师对招生质量负责、对每个学生的培养质量负责。具体而言,学生入学后,每一年导师都应要求学生将该年的学习与工作写成一篇论文(报告)参加导师组织的答辩,如果答辩不通过,就有可能被要求退学回家。 同时,成立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对教授的教学质量和学术贡献进行同行评价,并接受各类针对教授不端行为的申诉,并独立调查,严肃处理。当责权利明晰后,导师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才会凸现,导师才能获得尊重,这是导师制的灵魂所在。假如我国大学也有这样的考查、评价以及基于考查、评价结果的淘汰,那么,一名不合格的学生是不可能熬到 8 年才被清退的。(● 熊丙奇,上海交大教授、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2010 年 11 月 10 日 ,《新京报》(熊丙奇)《华中科大何时才“最终处理”肖传国》: 11 月 4 日 ,肖传国案二审宣判,仍被认定为寻衅滋事罪,并判处 5 个半月拘役。当晚,记者采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问及肖传国还能否回校任教,“根叔”不愿回应。笔者当时对此没发表意见,认为对华中科大来说,根据法院的终审判决,做出对肖传国的处理,还应有合法的程序,“根叔”不能立马做出回应可以理解。然而,从判决到现在,已过了近一周,却还不见动静,就有些蹊跷了。回到肖传国案曝出之初,华中科大通过官方网站立即表态:“肖传国涉嫌故意伤害属个人行为,我校将密切关注,待司法机关作出认定后,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根叔”也发帖称:“我昨天深夜从电视中知悉肖传国一事,深感震惊。他的这种行为显然应该受到谴责。我相信司法部门会作出公正处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还建议,学校应暂停肖传国作为教师和医生的一切活动,待事件进一步清晰后,再作出最终处理。有了学校的这一表态,人们在肖传国案一审判决后,很自然地去关注学校的处理,可结果是,该校宣传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对肖传国的判决,他们也在关注。只是校方将如何处理肖传国,目前还没有得到信息。 ( 10 月 11 日 《楚天金报》 ) 对这个结果,善良的人们分析,一审之后,肖传国仍有上诉的权利,这或许是华中科大暂时没出台处理决定的原因。那么,现在已经出了终审结果,华中科大的最终处理,何时才能出来?就肖传国案而言,法律的归法律,学术的归学术。华中科大对肖传国是否有资格继续担任博士生导师、是否还继续聘任肖传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可根据司法机关的判决,并依据《华中科技大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 ( 试行 )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做出严肃处理。至于肖传国是否还可以在校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则有赖于对其学术成果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而这一认定,与司法机关的判决无关。司法机关的判决,只针对其雇凶伤人,而不涉及其学术成果的鉴定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这应由华中科大的学术委员会独立调查。但无论如何,拖,不是办法。□ ( 熊丙奇 上海交大教授 ) 2011 年 6 月 19 日 ,《新京报》(熊丙奇)《南科大的路不能越走越窄》:近日,南科大曝出内部忧患, 4 名协助创办南科大的香港科技大学教师先后离开南科大,他们认为朱清时的一些做法违背教育规律,应当先将教师团队、培养方案、管理规范等全部制定完备再招生。然而,朱清时称内地优秀人才争夺激烈,可边干边修,不能完全坐等。( 6 月 18 日 《华西都市报》) 南科大的改革,似乎由此陷入迷茫。 4 名香港科技大学教师与朱清时之争,是如何推进内地教育改革之争。前者的理念很清晰,就是在举办新大学前,必须建立好基本制度,并基于基本制度,构建教师团队,由教师团队参与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然后再招生。避免出现学生已经进校,大学章程却未制定好,ZF和学校的关系模糊不清,学校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 然而,朱清时的做法也不无道理,如果等所有制度都设计好了再招生,一切可能都会晚了。前车之鉴是, 1993 年制定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很多条款直到 2010 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时仍未落实,其中包括,到上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 GDP 的 4% ,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1999 年 1 月 1 日施行的《高等教育法》也早已规定大学拥有 7 项办学自主权,但至今无一所大学拥有。对国内的高等教育改革来说,目前缺的不是理念,也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朱清时正是在以实际行动,推进喊了多年口号,却始终没有实质进展的改革。与此同时,人们很期望有自上而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但自去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至今,自上而下系统推进改革的迹象并未出现。确切地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大学校长没有行政级别,可南科大有了两名局级副校长;南科大筹建近 4 年,还没有学校章程,只是在前不久刚颁发《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且这一办法有很多不完善、不明确之处。这恐怕不是朱清时的责任,而是深圳市ZF的责任。如果有南科大章程,这些争议都不会存在。当然,朱清时也需要思考在校内建立民主管理和决策机制,从自身做起,去行政化。在校内的教育、学术管理与决策中,做到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的分离。对要立志探索高等教育全新道路的大学来说,内部的民主管理、团队的齐心协力、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争取发展空间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就算是“倒逼”改革,也无从谈起。南科大的改革之路越走越窄,这不是改革者希望看到的,更不是社会和公众希望看到的。因此,有必要多方会诊南科大改革的迷茫,努力使之成为推进改革的良机。切忌把迷茫演变为更大的危机,使南科大的改革路越走越窄,最终无路可走。一旦如此,就不仅是南科大的悲剧,更是全社会的悲剧。( 熊丙奇 上海交大教授 ) 2013 年 12 月 26 日 ,《新京报》《 盘点今年落马高校“蛀虫”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对新京报记者称,大学校长书记因基建、招生等问题落马已不是一两例了,这些领域是腐败的高发领域。熊丙奇称,国内高校校长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有行政级别。学校内部行政、教育、学术权力不分,行政权主导教育和学术资源配置,直接介入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而行政领导如可以直接干涉工程全过程,就可能导致权色、权钱交易。熊丙奇解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权力缺乏监管,不少学校内部决策没有民主决策,学校成立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往往被沦为摆设。熊丙奇说,要制约高校的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不能指望行政领导自觉“把关”,而必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有效制约学校行政的权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包括推进行政权力、教育权、学术权分离,学校内部制约行政权力,校长实行公开民选,实行大学理事会治理,大学行政由理事会负责,行政不得干预教育、学术事务。学生有权利参与到办学监督中。 2014 年 3 月 18 日 ,《新京报》 ( 记者 许路阳 ) 《人大公示首届本科生招生社会监督员拟任名单》:自昨日起,中国人民大学监察处及本科招生办公室在各自官网开始公示,该校首届本科生招生社会监督员拟定人选,包括新京报记者在内的 10 名社会人士名列其中。 8 、许路阳 《新京报》记者; 9 、 熊丙奇 上海交大教授 、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 《 新京报 》认定熊丙奇为“ 上海交大教授 ”或有损媒体公信力。《 新京报 》如果能证明熊丙奇自称“ 上海交大教授 ”, 《 新京报 》也有疏忽大意,审查不严的责任,涉嫌共同造假。 2014 年 12 月,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外衣的熊丙奇再次在博客宣称“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 从此以后,熊丙奇如果再以教授名义出现,就是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从此以后,《新京报》发表熊丙奇的文章如果后缀 “ 上海交大教授 ”,就要说明是谁涉嫌造假。 《 新京报 》认定熊丙奇为“ 上海交大教授 ”涉嫌造假,或有损媒体公信力。 小说《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甄士隐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小说《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宝玉听说,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媒体不是“太虚幻境”。 媒体公然造假,涉嫌误导公众,有损媒体公信力。 全国主流媒体从业人员应当知道,熊丙奇“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因此,熊丙奇不可能是“教育学者”、“教育专家”、“教育问题专家”、“教育时评家”等与教育相关的称谓。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 以上内容约 4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你如果想了解熊丙奇,请咨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班子成员 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 / 文明办主任 胡 昊 34206226 宣传部副部长(兼)、医学院宣传部部长 闵建颖 63846590*776346 宣传部副部长 谈 毅 34207614 文明办副主任 王琳媛 34206278 宣传部副部长 朱 敏 34206264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迁往闵行校区宣怀大道行政 B 楼, 室号 部门 新电话号码 传真 717 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34206221 34206231 34206278 34206223 708 党委宣传部 34206226 34206223 709 新闻中心(含交大新闻网、校刊编辑部) 34206274 34206264 34206254 721 网络宣传与管理办公室 34206266 34205021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新京报》社论《消除高校腐败要打破“权力通吃”》疑似熊丙奇的手笔
大庆商江 2015-2-26 15:26
《新京报》社论《消除高校腐败要打破“权力通吃”》疑似熊丙奇的手笔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冒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自称“教育学者”、“教育问题专家”,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外衣,以高等学校存在腐败现象为突破口,极力鼓吹所谓的现代大学制度,故意把“ 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 ”曲解为“ 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 ”,举证如下: 2015 年 1 月 4 日 ,《华商报》(熊丙奇)《 如何让高校领导不能腐也不想腐 》: 2014 年反腐力度空前,据统计,至少已有 39 名高校领导被立案调查,平均每个月就有三四起,分布在 17 个省市区,让人目不暇接。如此多的高校领导被查,这与国家加大反腐力度,包括建立终身追责制有关—被立案调查的校领导还有已退休多年的老领导,更警示要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现代治理结构,制约行政权力,纯净大学办学环境。多年前,对于高校领导涉嫌贪腐,纪检部门和主管部门就指出,招生、基建、后勤、财务是高校腐败的重灾区,提出要把好决策权、招生权、财务关、基建关,但谁来“把关”,这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些领域的贪腐,就与领导“把关”有关—分管领导可以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说了算。要遏制高校领导贪腐,关键在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首先,学校重大办学战略,应实行民主决策。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建立广泛参与的大学理事会,理事会应由ZF官员、立法机构成员、学校领导、师生代表、校友代表、社会人士代表共同组成,负责讨论、审议学校的办学预算和重大发展战略。目前,这些往往就由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行政领导负责,结果导致行政权力在高校办学中,包括招生、基建、财务等领域,有很大的寻租空间。其次,学校行政事务、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应分而治之,不能行政一把抓。近年来,我国大学在制订大学章程,部分高校也已颁布,都强调要建立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学术委员会, 实行行政权和学术分离 ,但主导这一改革的,还是行政力量,分离的结果是形分而神不分。真要推进这一改革,必须在高校内成立综合改革机构,就改革的方案,实行民主决策,同时,切实建立能让行政领导、机构真正 把权力放给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办学机制 。再次,在学校领导和行政机构施行行政权力时,也要引入监督。一方面,要通过公选校长方式,让校长对大学理事会、对师生负责,按照校长任职的要求,公开学校办学信息,接受师生和公众监督;另一方面,对于学校的办学情况,在公开信息过程中,还要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价,包括对财务的审计,对学校学科、专业的办学质量进行第三方专业评估。防止高校领导反腐,也和其他领域的反腐一样,要从不敢腐,到不能腐,直至不想腐。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既能让干部不能腐—权力受到有效制约,同时也不想腐。在现代大学制度中,大学回归办学本位, 教育的归教育,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 ,大家更崇尚教育和学术理想,也珍惜自身的教育和学术声誉,由此形成内在的不想贪腐的道德力量。( 熊丙奇 教育学者 ) 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新京报》社论《 消除高校腐败要打破“权力通吃” 》与《华商报》(熊丙奇)《 如何让高校领导不能腐也不想腐 》有不少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发现,腐败不是高校的专利。并且“高校腐败行为并非局限于高校领导”。 2015 年 2 月 25 日 ,《新京报》社论《 消除高校腐败要打破“权力通吃” 》:要消除高校腐败隐患,关键在于制约行政权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以教育和学术为本的管理,防止行政权掌控所有教育权和学术权,行政拍板导致权势交易盛行和“权力通吃”。据报道,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局局长徐开濯近日在接受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访谈时表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要抓住招生、基本建设、物资采购和校办企业等重点领域,以及一些影响恶劣的师德师风问题。中央巡视组发现,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基建工程严重违规,存在安全和腐败隐患;校办企业管理中“一手办学、一手经商”现象突出,监管制度不健全,校辖附属医院摊子大、权属杂、监管难,极易诱发腐败。对于高校领导涉嫌贪腐,多年前,有关部门就指出,招生、基建、后勤、财务,是高校腐败的重灾区。仅仅过去的 2014 年,据中纪委网站“案件查处”和媒体公开报道信息统计,就至少已有 39 名高校领导被立案调查,平均每个月就有 3 、 4 起,分布在 17 个省市区。而这还只是高校校领导涉及腐败,不含高校中层干部,如此多的高校领导被查,一方面表明反腐力度的加大,而另一方面,则也暴露出高校反腐防患机制的缺陷。要消除高校腐败隐患,关键在于制约行政权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以教育和学术为本的管理,防止行政权掌控所有教育权和学术权,行政拍板导致权势交易盛行和“权力通吃”。首先,学校重大办学战略,应实行民主决策。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建立参与广泛的大学理事会,理事会应由ZF官员、人大代表、学校领导、师生代表、校友代表、社会人士代表共同组成,负责讨论、审议学校的办学预算和重大发展战略。目前,这些往往就由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行政领导负责,由于师生、校友、社会人士对学校办学的参与度不够,甚至大多时候连知情权也没有,结果导致行政权力在高校办学中,包括招生、基建、财务等领域,有很大的寻租空间。其次,学校行政事务、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应分而治之,不能行政一把抓,权力通吃。近年来,我国大学都在制订大学章程,部分高校已经颁布经审定的章程,章程都强调要建立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学术委员会, 实行行政权和学术分离 ,但主导这一改革的,还是行政力量,分离的结果是形分而神不分。真要推进这一改革,必须在高校内成立综合改革机构,就改革的方案,实行民主决策,同时,切实建立能让行政领导、机构真正 把权力放给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办学机制 。再次,应公开学校办学信息,接受师生和公众监督;同时,对于学校的办学,在公开信息过程中,还要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价,包括对财务的审计,对学校学科、专业的办学质量进行独立、专业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惟有大学回归办学本位,让 教育的归教育,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 ,大家才能更崇尚教育和学术理想,也珍惜自身的教育和学术声誉,由此形成内在的不想贪腐的道德力量。这才是消除腐败隐患,铲除腐败土壤的根本途径。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新京报》社论《消除高校腐败要打破“权力通吃”》疑似熊丙奇的手笔。我没说《新京报》社论《消除高校腐败要打破“权力通吃”》疑似抄袭《华商报》(熊丙奇)《 如何让高校领导不能腐也不想腐 》。因为标题不一样,内容也不完全相同。 我没说《新京报》社论《消除高校腐败要打破“权力通吃”》疑似《华商报》(熊丙奇)《 如何让高校领导不能腐也不想腐 》的改头换面。这篇文章或许更适合在《中国纪检监察报》或《中国教育报》发表。但是,或许《中国纪检监察报》或《中国教育报》发表不予发表。 2015 年 2 月 8 日 ,《城市快报》《教育问题如麻 陈丹青:没有权力瞎操什么心 不如读无用之书》:写给谁看?给学生看,无用;给教师看,无用。给教育当局看?当然更无用。你批评教育,你在什么位置?你无权无位,写这些做甚? 以上内容约 25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新京报》社论《消除高校腐败要打破“权力通吃”》疑似熊丙奇的手笔
大庆商江 2015-2-25 18:37
《新京报》社论《消除高校腐败要打破“权力通吃”》疑似熊丙奇的手笔 2015 年 2 月 25 日 ,《新京报》社论《消除高校腐败要打破“权力通吃”》:要消除高校腐败隐患,关键在于制约行政权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以教育和学术为本的管理,防止行政权掌控所有教育权和学术权,行政拍板导致权势交易盛行和“权力通吃”。据报道,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局局长徐开濯近日在接受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访谈时表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要抓住招生、基本建设、物资采购和校办企业等重点领域,以及一些影响恶劣的师德师风问题。中央巡视组发现,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基建工程严重违规,存在安全和腐败隐患;校办企业管理中“一手办学、一手经商”现象突出,监管制度不健全,校辖附属医院摊子大、权属杂、监管难,极易诱发腐败。对于高校领导涉嫌贪腐,多年前,有关部门就指出,招生、基建、后勤、财务,是高校腐败的重灾区。仅仅过去的 2014 年,据中纪委网站“案件查处”和媒体公开报道信息统计,就至少已有 39 名高校领导被立案调查,平均每个月就有 3 、 4 起,分布在 17 个省市区。而这还只是高校校领导涉及腐败,不含高校中层干部,如此多的高校领导被查,一方面表明反腐力度的加大,而另一方面,则也暴露出高校反腐防患机制的缺陷。要消除高校腐败隐患,关键在于制约行政权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以教育和学术为本的管理, 防止行政权掌控所有教育权和学术权 ,行政拍板导致权势交易盛行和“权力通吃”。首先,学校重大办学战略,应实行民主决策。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建立参与广泛的大学理事会,理事会应由ZF官员、人大代表、学校领导、师生代表、校友代表、社会人士代表共同组成,负责讨论、审议学校的办学预算和重大发展战略。目前,这些往往就由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行政领导负责,由于师生、校友、社会人士对学校办学的参与度不够,甚至大多时候连知情权也没有,结果导致行政权力在高校办学中,包括招生、基建、财务等领域,有很大的寻租空间。其次,学校行政事务、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应分而治之,不能行政一把抓,权力通吃。近年来,我国大学都在制订大学章程,部分高校已经颁布经审定的章程,章程都强调要建立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学术委员会,实行行政权和学术分离,但主导这一改革的,还是行政力量,分离的结果是形分而神不分。真要推进这一改革,必须在高校内成立综合改革机构,就改革的方案,实行民主决策,同时, 切实建立能让行政领导、机构真正把权力放给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办学机制 。再次,应公开学校办学信息,接受师生和公众监督;同时,对于学校的办学,在公开信息过程中,还要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价,包括对财务的审计,对学校学科、专业的办学质量进行独立、专业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惟有大学回归办学本位,让教育的归教育,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大家才能更崇尚教育和学术理想,也珍惜自身的教育和学术声誉,由此形成内在的不想贪腐的道德力量。这才是消除腐败隐患,铲除腐败土壤的根本途径。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新京报》社论《消除高校腐败要打破“权力通吃”》疑似熊丙奇的手笔。 以上内容约 15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熊丙奇在《新京报》上脱掉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外衣
大庆商江 2015-2-15 05:18
熊丙奇在《 新京报 》上脱掉了“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外衣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2009 年 08 月 25 日 ,《新闻晨报》《熊丙奇:靠什么让教师走出批评权困境》: ( 作者为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 此信息说明, 2009 年 08 月 25 日,熊丙奇已经披上了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迷彩服。 熊丙奇已经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迷彩服,已经多年。也算穿旧了吧。兴许是穿腻了。穿迷彩服的不像专家学者,有不体面的感觉吗?不过,学者挤地铁也寒酸哪。 熊丙奇在《新京报》上脱掉了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外衣 . 2015 年 2 月 13 日 ,《新京报》(熊丙奇)《南科大证明“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有价值》: 这批学生获得的学位,只是南科大的学位。因此,这批学生如果想继续深造,他们只有选择国外的大学,因为在国内连报考研究生的资格也没有。而他们想就业,也只能进不要求本科文凭、学士学位的民营企业,而难进入国有企业,更不要说报考公务员了。 1 月 9 日,南方科技大学低调地为第一届教改实验班的学生举办了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南科大首届 41 名学生, 15 人被牛津大学、耶鲁大学、伦敦大学等名校录取。据了解,南科大的这批首届毕业生,符合毕业条件的一共是 28 人。从目前已知的收到世界名校录取通知书的 15 名学生看,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半数。【南科大是“留学预科”吗?】对此,有人对南科大首届毕业生的质量表示认可,也有人质疑,为何南科大的首届毕业生,都选择到国外名校,这不把南科大变为了“留学预科”吗?实际上,这批学生获得的学位,只是南科大的学位,而非国家统一承认的学位,因此,这批学生如果想继续深造,他们只有选择国外的大学,因为在国内连报考研究生的资格也没有,如果他们不准备深造,而想就业,也只能进不要求本科文凭、学士学位的民营企业,而难进入国有企业,更不要说报考公务员了。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何这批学生的学历、学位,国外大学可以认可,而国内高校却不认可?记得当年南科大推出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时,曾有大学教授表示,等南科大学生毕业时,他去招南科大学生为研究生,但现在表态的教授都不见了,因为他们知道,这根本不可能,就是导师看中了南科大的学生,可却难以逾越现在的考研制度。这正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实行国家统一授予文凭、学位制度,这一制度貌似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却限制了高校的办学活力,对应统一授予文凭,实行按计划招生、按计划培养和按计划管理,高校办学陷入千人一面,与此同时,有一些获得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不认真办学,而是做文凭买卖,一些学生上大学也是为混一张文凭,国家统一授予文凭制度,反而保护了一些劣质教育。【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自授文凭的学生】南科大创校校长朱清时把“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官化、去行政化”作为学校的两大改革。南科大首届“自招”学生,虽然明知不能获得国家统一承认的文凭,但还是选择了南科大,而且还有些学生放弃国内其他名校,这表明他们并不是冲着获得文凭而选择南科大;而南科大办学者也明白,如果他们不能给学生一张国家承认的文凭,能给的就只有货真价实的教育了,不然无法被社会认可。这正是自主授予学位的价值所在。这也一定程度证明,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在我国是可以行得通的。当然,也有一些舆论认为,由于南科大招生规模小,所招的学生本身都很优秀,目前这批学生能有这样的表现,不足以说明这种办学模式,就可以复制,而且,南科大首届实验班学生中目前还有 10 多人没有顺利毕业。这些舆论令人心酸,因为,不要说南科大的模式复制给其他学校,就是南科大自身,这种办学模式,只在这一届学生身上存活了一年。因为从 2012 年这届学生起,其招生就已纳入计划招生,毕业的学生将授予国家统一承认的文凭,也就是说,这是南科大第一届自授文凭的学生,也是最后一届。至于还有 10 多名学生没有顺利毕业,这正从另一个方面体现自授学位的优越性——学校会严把质量关,实行淘汰制,对无法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进行淘汰,以让学位获得社会认可。从教育改革角度看,我国应该给部分学校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探索,尤其像南科大这样定位为小规模的学校,一方面,这些学校可以做到小而精,确保自主办学、自授学位的质量,另一方面,先从局部试点,可以探索、积累经验。针对自授学位,我国应探索建立学位认证制度,这就从以前单一的由国家统一授予文凭转为由学校自主授予、社会专业机构实行认证的新的教育体系。我们期待南科大未来会重启“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这一改革,不但关系到南科大是否坚持创校时提出的改革理念,也关系到我国整体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能否放权给学校自主办学、自授学位,是我国是否动真格推进教改的试金石。□( 熊丙奇 学者 )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在《新京报》上脱掉了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外衣,宁肯自称“学者”。 我认为,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不配称作“学者”。 主要原因是: 第一、熊丙奇没有“学者”基础。熊丙奇四川省资中县人, 1972 年 7 月出生, 1990 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1994 年毕业留校任行政工作。没有出国留学经历。 第二、熊丙奇没有“学者”岗位。熊丙奇 1994 年参加工作以来,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 2009 年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后来,熊丙奇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没有学术岗位。 第三、熊丙奇没有“学者”职称。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期间,熊丙奇晋升新闻出版专业职称。熊丙奇先后两次不无遗憾的在博客里解释》“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 第四、熊丙奇没有“学者”风度。学者通常胸怀宽广。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熊丙奇“小肚鸡肠”。芝麻点的小事,熊丙奇也能唠叨许多抱怨文字。 第五、熊丙奇没有“学者”常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能照搬发达国家模式。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跟在资本主义国家屁股后头亦步亦趋。熊丙奇企图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造中国教育管理体制,愚不可及。 如果熊丙奇相当“学者”,请补齐短板,去掉恶习。请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们投票表决一次。 如果熊丙奇坚信自己有“学者”价值,可以采用网上销售方式待价而沽。起拍价为 1 元,看哪个单位接收 ( 著名教育学者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熊丙奇的人事劳动社保关系?! 2010 年 12 月 7 日 ,腾讯评论《熊丙奇:复旦大学为何想着要占领媒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不禁要问:熊丙奇是什么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熊丙奇可以自己选一个。你敢说你是“圣人”吗?就算“愚人”吧。 以上内容约 5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你如果想了解熊丙奇,请咨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班子成员 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 / 文明办主任 胡 昊 34206226 宣传部副部长(兼)、医学院宣传部部长 闵建颖 63846590*776346 宣传部副部长 谈 毅 34207614 文明办副主任 王琳媛 34206278 宣传部副部长 朱 敏 34206264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迁往闵行校区宣怀大道行政 B 楼, 室号 部门 新电话号码 传真 717 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34206221 34206231 34206278 34206223 708 党委宣传部 34206226 34206223 709 新闻中心(含交大新闻网、校刊编辑部) 34206274 34206264 34206254 721 网络宣传与管理办公室 34206266 34205021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上海市公民熊丙奇利用《新京报》诟病国家教育战略忘乎所以
大庆商江 2015-2-15 04:46
上海市公民熊丙奇利用《 新京报 》诟病国家教育战略忘乎所以 《百度百科》解释, 985 工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 985 工程”,也称“世界一流大学”工程。名称源自 1998 年 5 月 4 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最初入选“ 985 工程”的高等学校共有九所,被称“九校联盟”,截至 2013 年年末,“ 985 工程”共有 39 所高校。 《百度百科》解释, 211 工程是为了面向 21 世纪,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ZF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建设 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211 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百度百科》解释, 2014 年 11 月 13 日 ,教育部新闻办对此前的网络传闻澄清,不存在废除“ 211 工程”、“ 985 工程”的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称“教育学者”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旅游服,对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进行诽谤。举证如下: 2014 年 11 月 19 日 ,《新京报》(熊丙奇)《教育时评: 985 何以从一流大学战略变为等级符号》: 985 、 211 成高校“贫富分水岭”,这很不正常:它投射出的,是行政计划思维之弊,而这也让初衷挺好的ZF战略计划拖住了自主办学的后腿。 2013 年,作为“ 211 ”“ 985 ”序列的清华大学科研总经费最多,为 39.31 亿元,财政拨款为 27.75 亿元,而非“ 211 ”“ 985 ”的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 4.6 亿元中仅有 26.1% 为财政拨款,两者科研经费所获的财政支持相差 23 倍多。这是新华社提供的调查结果,直观反映出 985 、 211 身份对高校获取经费的影响。对此数据,有些人可能不服气:清华科研实力强,获得更多的国家课题经费很正常。在国外,哈佛大学获得的学术研究经费不也高于普通院校吗?问题是,国外大学获得更多经费并非靠行政计划安排,而是通过正常竞争,前者引导学校面向行政指标办学,后者则是从学术规律出发。【 985 、 211 应是激励手段,而非评判依据】 985 和 211 工程,本是国家重点资助学校、学科建设的战略。国外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也曾有国家重点资助计划。从逻辑上讲,ZF拨款是为提高办学水平,因此国外普遍强调投入的效果,而不会把入选项目作为评价依据。但在我国,入选工程、计划本身却变为荣誉,导致重点资助战略严重异化。拿 985 工程来说,若是把入选 985 而非利用工程所获资金获取绩效,当作办学地位提升的标准,那它必然引导学校把精力用错地方。所以可看到,我国高校合并潮出现在 985 、 211 工程评审期间。而科研中存在的“重立项、轻研究”风气,原因也在于此。高校教育与科研,先得抢工程,有工程才有身份有资源,而教学和研究则被置于教育次序末端。在此情况下, 985 、 211 也就成划分等级的符号。它能人为制造出学校的三六九等、学者的身份之别,而这又会影响到招生、就业等。这跟国际上的大学分级依据的“市场导向——自然分层”,完全是两码事。而拨款体系的扭曲下,无论是高校发展机制还是行政评审指标,都会偏离学术本位。【ZF战略计划不可妨碍学校自主办学】说到这,问题来了:ZF制订战略规划只会南辕北辙?有些人结合日本制订的“ 50 年内培养 30 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宏伟计划,来论证我国推进教育工程、人才计划的合理性。可事实上,日本为发展基础教育研究,设立国家资助经费,任何学者都可平等申请。注重绩效考核与倡导平等竞争,构成ZF投入的基本取向。这无疑可资借鉴:归根结底,要理顺ZF计划与学校自主办学的关系。ZF加大投入可以,但不能嵌入到资源分配枝蔓上来,而应建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制定教育拨款预算并进行专项监督。在具体工程、计划上,它着眼“长期规划”的同时要加强“动态管理”,要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并根据检查考核结果对有关学校建设项目和分年度预算进行动态调整。在绩效评估中,形成让数据说话的证据文化,也拓宽评审指标内涵,并建立“绩效不佳退出制”。而在自主办学的环境中,学校办学不能高度依赖ZF部门的资金,而应拓宽社会办学资源。很多高校现在把科研项目分为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把ZF部门的纵向课题作为考核、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横向课题则被视为含金量不高。这类偏颇的评估方式必须改变。说到底,要消除集结在 985 、 211 上的问题,重在消除它背后的行政计划思维,这不是说国家该取消一流大学战略,而是说应在保障投入的基础上,推进校际与学科间公平竞争,把绩效考评提上更重要的位置,而与之对应的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等,作为一揽子举措也应加快步伐。□( 熊丙奇 教育学者 )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 上海市公民熊丙奇利用《 新京报 》诟病国家教育战略忘乎所以。 第一、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称“教育学者”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旅游服,应当知道, 985 、 211 工程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因此,可以说,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诟病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属于主观故意。 第二、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称“教育学者”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旅游服,提出“ZF战略计划不可妨碍学校自主办学”的命题,是十分荒谬的。 第三、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称“教育学者”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旅游服,提出“ 985 何以从一流大学战略变为等级符号”的质疑,显然是诟病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全国主流媒体从业人员应当知道 985 、 211 工程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不要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随帮唱影。请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保持距离,以免追尾造成事故。 以上内容约 2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冒牌“学者”熊丙奇利用《新京报》放的马后炮也许是个哑炮
大庆商江 2015-2-12 11:12
冒牌“学者”熊丙奇利用《新京报》放的马后炮也许是个哑炮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2015 年 2 月 8 日 ,《现代快报》《连云港一教育局长被指卖 200 多个教师转公名额》:近日,连云港市灌云县原教育局局长祝某被多人实名举报,举报者称,祝某在其任职期间,涉嫌利用职权在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过程中谋取私利, 4 年间, 200 多个“民办教师转公办”名额被卖掉。 2 月 6 日 ,现代快报记者找到了多名实名举报人和当地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调查。 实名举报“他在 1997 年到 2000 年共变卖了 200 余名额” 近日,一封《举报灌云原教育局长涉嫌卖指标》的实名举报信在网上流传,该举报信称, 1997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 32 号文件《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有步骤并且妥善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并且要有计划将合格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然而,连云港市灌云县教育局原局长祝某却涉嫌利用职权将文件中“招收合格民办教师转公”和“民办教师进入师范后转公”这两项指标中的大部分以每人 3 万元钱变卖给社会上人员及县政府机关一些官员亲友,“ 1997 到 2000 年 4 年共变卖了 200 余名额,牟利 600 多万元。”举报信中不止有指责,还有例子。其中提到一位当事人刘某,称其在转为公办教师之前,身份是灌云县小伊乡粮管所下岗职工,“ 3 万元钱买入转公后进‘灌云转’(当时培训机构)学习,毕业后直接转公办教师,刘某现任灌云县新村小学教师。”而刘某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身份,是现任灌云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于某的爱人。除了刘某外,举报信还提及另外 3 位同一时期转公的老师。 举报信称,自 2004 年起,对于祝某涉嫌违纪的行为,多位举报人就开始不断向有关纪检和信访部门反映,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在反映问题过程中,还遭遇欺骗以及威吓。举报信最后希望上级部门能够继续调查此事,并要求按照国务院办公厅 1997 年 32 号文件重新落实“民办转公办”问题,要求彻底清退靠花钱“买来”的冒名人员,并且赔偿因“名额被占”而造成的多年经济损失。 举报信落款处共留下了 36 位举报人的姓名,其中部分举报人还留了手机号码。 举报人“我的名额被占了,干了 41 年还是临时工” 刘欧是举报人之一,他是灌云县侍庄乡人, 1974 年高中毕业后,刘欧就开始担任民办教师,先后在灌云县的侍庄、东王集和南岗等乡的多个村小任教,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为了证明自己民办教师的身份,刘欧给记者提供了自己“小学二级教师资格证书”以及南岗草庄小学聘任其为小学老师的聘书,还有一份东王集小学《 1985 年民办(代课)教职工工资待遇花名册》,花名册中第三个名单便是他。 刘欧告诉记者,按照 1999 年连云港市教育委员会第 16 号文件《关于中师招收中小学民办教师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招生对象和条件规定,招生对象为: 1984 年底以前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取得任用证书现仍在岗的中小学民办教师,和 1986 年底以前经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聘用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现仍在岗的中小学合同代课老师。“按照这个文件的要求,我当时完全符合条件,我的民办教师身份肯定没有问题。” 刘欧说,在辛辛苦苦干了 20 多年后, 1997 年终于等来了有机会转变身份的利好消息,“按照规定,我们那个时候符合条件就应该转为公办学校老师了,但是名额却被教育局领导拿去卖了, 3 万元一个,外面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事情,都是有关系的人才可以买,那个时候,就算知道, 3 万元我们也拿不出来。”刘欧气愤地说,眼睁睁看着属于自己的名额被其他人占了,自己却毫无办法,后来,随着民办教师身份逐渐被取消,自己不但没有转公,甚至成为一名身份更没有保障的代课教师,也就是名临时工,如今,自己还在侍庄乡一所小学担任代课老师,每个月领着 1000 多元的工资,“我都干了 41 年了,眼看明年我就 60 岁了,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以后养老都有困难了。” 戴广亮是灌云县下车镇人, 1982 年开始担任民办教师,先后在原白蚬乡以及东王集乡的乡村小学任教, 2004 年,在民转公没有成功后,因为生活所迫,他放弃了教育,开始从事其他行业,但是这么多年,他一直对当年自己没有能够转为公办教师耿耿于怀,他还在关注此事,就是希望讨个说法,同时能够获得相应的补偿。 刘欧和戴广亮告诉记者,与他们情况类似的现在整个灌云县还有几十人,如果当年名额不是被人为占用的话,这些人的问题早就应该解决了,正是祝某的违纪行为导致了他们今天的这种现状,现在这批人基本都处在临近退休年龄,晚年的生活保障是个问题。 刘欧说,这几十人中,有的人因为年龄问题已经干不了其他事情,跟他一样还在坚持教书,还有一部分人已经早已脱离教学岗位,干起其他工作。大家至今还在坚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有个说法,不相信辛苦一辈子到最后真的成了一场空。 教育局回应 当时的选拔程序公开透明 3 万元收费由县政府常务会议通过 举报人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灌云县教育局在当年的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工作中,时任领导祝某到底有没有违纪, 3 万元卖指标存不存在?记者于 2 月 6 日找到了灌云县教育局对此事进行了了解。灌云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于举报人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了回应。 回应 1 程序公开透明,未获资格因违反国家政策 据灌云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介绍, 1997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后,灌云县认真落实,积极开展工作,当年的工作完全是敞开的、透明的。这位负责人称,按照文件中提及的“关、转、招、辞、退” 5 字方针,灌云县按步骤开展工作,坚决辞退不合格的民办教师,对于符合条件的合格民办教师,全部可以给予转公,在这些符合条件的人中,当年确实存在一些人没有转公成功,但是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比如有的人违反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回应 2 不存在占用名额, 3 万元是培训费 据介绍,上个世纪末,灌云县幼儿和小学教育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当时,经灌云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该县教师进修学校新办小学和幼儿教育培训班,计划各招收 200 名学员,“这个计划根本没有占用当时民转公的一个名额,是另外的。”按照计划,小学教育师资培训班培训费 3 万元,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发给毕业证书,享受中师学历待遇,参加教育局计划指导下的双向选择,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幼儿师资培训费则为 1.5 万元。 回应 3 被举报人当年还不是局长 据灌云县教育局上述负责人回忆,灌云县教育局在落实《灌云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 1998 】 5 号)精神的时候,当时的教育局长并非祝某。该负责人表示,对于祝某的举报,经了解后该局认为纯属子虚乌有,“而且当时的收费是经县里开会研究决定的,没有人敢私自收费,更不可能出现变卖赚取。”另外,该负责人表示,按照当年的招生要求,被举报的刘某等人完全符合条件,而其特殊身份与转公资格并无太大关系,“当时她的丈夫还只是乡镇的一位干部,与教育没有关系。” 回应 4 民办老师、代课老师工资待遇均获保证 据了解,目前灌云县还有 100 多位民办教师在岗,这些民办教师的工资以及福利待遇都是参照公办教师执行,其退休后的养老等问题都有相应保障。对于一些乡村小学,因教学要求仍然聘用临时代课老师的,教育部门要求,工资待遇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学校必须要为代课人员购买保险,双方自愿后达成用工关系。 读完以上文字,可以看到: 连云港市灌云县原教育局局长祝某被多人实名举报,实名举报“他在 1997 年到 2000 年共变卖了 200 余名额”。 对 15 年前的“信访”积案进行评论,好比“马后炮”。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 ( 有时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迷彩服 ) 或许是网络“炮手”,放炮有瘾。遇到放“马后炮”的机会好像千载难逢。一吐为快。即使防空炮,也在所不惜。 2015 年 2 月 9 日 ,《新京报》(熊丙奇)《天价“民转公”严重违反教师法》:收天价培训费,某种程度说,就是花钱买名额,就算不是侵占“民转公”的名额,也是拿公办教师的招生名额,在做买卖。这不是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着想,而是想从教师招聘中赚一票。近日,据现代快报报道,连云港市灌云县原教育局局长祝某被多人实名举报,举报者称,祝某在其任职期间,涉嫌利用职权在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过程中谋取私利, 4 年间, 200 多个“民办教师转公办”名额被卖掉。对此,当地教育局回应称,上个世纪末,灌云县幼儿和小学教育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当时,经灌云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该县教师进修学校新办小学和幼儿教育培训班,计划各招收 200 名学员,“这个计划根本没有占用当时民转公的一个名额,是另外的。”按照计划,小学教育师资培训班培训费 3 万元,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发给毕业证书,享受中师学历待遇,参加教育局计划指导下的双向选择,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幼儿师资培训费则为 1.5 万元。这一回应试图说明,当地并没有在“民转公”中卖名额,而是新增招收 200 名小学教师,对于这些人员,先要缴纳 3 万元参加培训,培训合格之后,就成为公办教师。这一回应难以消除公众的质疑,反而暴露出当地政府招聘公办教师存在的违法乱象,是政府借民转公的机会牟利。首先,当地政府怎么可以自作主张,发文认定参加进修培训班的人员,就享有中师学历待遇?并认定其有教师资格?当地政府的做法,涉嫌违背《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如果招生关、质量关把关不严,只要报名交钱参加培训,都可合格,那么,培训就更是一个幌子。其次,参加这一培训班,要缴纳三万元培训费,这在当时当地可谓天价,那时候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过几百元,代课教师甚至只拿到几十元。这种培训收费标准,某种程度说,就是花钱买名额,就算不是侵占“民转公”的名额,也是拿公办教师的招生名额,在做买卖。这不是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着想,而是想从教师招聘中赚一票。需要追问这一笔培训费究竟去向何处,是公共财政,还是部门小金库,抑或是少数人的腰包。如果是小金库或者个人腰包,这无疑是以权谋取私利,而就是进入财政,也要追究地方政府的责任——把高收费的培训与招聘公办教师挂钩,推卸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责任,这一违法行为也让教育严重商业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当地政府声称,这些培训名额,没有侵占民办教师的权利,这也需要深入调查,如果没有侵占民办教师的机会,为何当地到现在为止,还有干了几十年的民办教师、临时代课教师?对于代课教师,我国各地政府应有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对于合格的民办代课教师应一律转正为公办教师,而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则进行转岗或者清退,转岗者要合理分流,清退者必须给予相应补偿。令人困惑的是,有的民办教师教书育人几十载,但在转正时被认为不合格,有的地方把民办教师清退后,又以合同教师、临时代课教师聘回,给他们低于正式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这其实是以此“节省”对教育的投入。地方政府如此“开源节流”,显然是用错了地方,在“开源”时滥用权力,在“节流”时不履行对教育的保障责任。归根到底,都是没有依法治教。对此,必须依据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对当地政府在这一事件中的滥权和失职责任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处理,给公众和当地民办教师负责任的交代。□( 熊丙奇 学者 )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 所谓“学者”熊丙奇利用《新京报》放的马后炮也许是个哑炮。 也可以叫空炮、臭炮。 第一、 连云港市灌云县原教育局局长祝某被多人实名举报,实名举报“他在 1997 年到 2000 年共变卖了 200 余名额”。被举报人当年还不是局长。这就意味着举报涉嫌失实。举报人的目的是个人经济补偿,不是清退培训收费。 第二、 1997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后, 1999 年连云港市教育委员会第 16 号文件《关于中师招收中小学民办教师有关问题的通知》,灌云县认真落实,积极开展工作,当年的工作完全是敞开的、透明的。《灌云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 1998 】 5 号)是有历史背景的,有政策依据的,不是随随便便能推翻的。 第三、《灌云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 1998 】 5 号)文件说明是政府行为。当时的收费已经列入政府财政收支计划。当时交培训费的人都已经成为编内正式公办教师,收入有保障。即使退休,也心满意足。当事人没有退费要求。谁也不愿意丢掉正式工作或退休待遇。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 ( 有时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迷彩服 ) 或许没有基层教育行政管理经历,是个“白帽子”;或许没有基层信访工作经历,是个门外汉。处理信访积案,仅靠自封为“学者”“教育问题专家”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问题是,空炮放多了,会有损放炮人的社会形象。 如果人们异口同声说: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是“放臭炮专家”,你会有何感受。有些事,你应当三思而后行,想好了你再做。 2010 年 12 月 7 日 ,腾讯评论《熊丙奇:复旦大学为何想着要占领媒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不禁要问:熊丙奇是什么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熊丙奇可以自己选一个。你敢说你是“圣人”吗?就算“愚人”吧。 2010 年 6 月 11 日 ,《南方都市报》《熊丙奇专栏 : 舆论盲目鼓吹,乃因教育常识匮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笔者看来,除了“盲目性”之外,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的教育常识。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现代大学制度,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媒体记者,就是很多教育界人士,也不了解。所以,对一些教育管理的做法和“改革”措施,极有可能出现错误的解读。 以上内容约 5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开房”网风靡,谁查了我的开房信息?
我不是一个好人 2014-11-30 00:47
开房”网风靡,谁查了我的开房信息?   每次外地出差或者游玩住在宾馆酒店,基本上都会被要求进行严格的信息登记,我们是否会想到有一天这些极其隐私的信息会被公布于大庭广众之下?近日新京报报道了网络出现“查开房”网站,可查询到包括身份证号、生日、地址、手机号等个人信息,该网站一度无法访问。后来,记者发现该网站又能使用,同时网络又出现一个名为“开房”的网站,可查到公民具体信息。(10月22日新京报)   看到这个信息,网友的心态是五花八门的,有的人也许心里有鬼战战兢兢;有的人在微博上站着说话不腰疼地鼓掌叫好;还有人表达了自己的批判和担忧:“这种网站是缺德的,估计查10对,有两对夫妇会离婚”;更有甚者,居然发现了“商机”,在淘宝上大肆叫卖开放数据,笔者刚刚去看了一下,价格大多在500-1000之间。   2000万开房信息泄露像一颗炸弹爆炸一样,迅速在网络引起热议,真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发财有人惆怅,有人叫好有人心慌;在这些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2000万个人开房信息数据泄露,却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隐私权的保护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2000万敏感信息的泄露不应该成为娱乐时代的一场狂欢,乱象背后的责任究竟由谁来承担?   首先,我们肯定想到的是开房网站,因为是他们在传播着公众的隐私数据信息。记者输入自己的姓名后按查询,查询结果显示出了开房人的开房时间、性别民族和出生日期,而身份证号以及电话、电邮、家庭住址四项信息确实被隐去或被部分隐去;这一点开房网也说自己仅供娱乐,隐去一些关键信息,让“知者自知”;非精确信息的泄露虽然对公众的伤害相对较小,但泄露公众隐私的行为却不因数据精确性的差别而有所不同;我们都知道网络时代点击量对于网站运营意味着什么,开房网站火爆也反映了公众信息被当做赚取点击量的秘密武器,依法打击非法网站刻不容缓。   其次,如果说开房网站只是做了非法传播工作,那么这些本来应该极度敏感和保密的信息数据又是谁泄露出来的应该是应该调查的根本;如果是过失泄露数据那要相关负责人承担管理失察的责任,如果是有人故意泄露公众信息或者参与了相关利益买卖,就要追查相关责任人的违法犯罪责任。   再者,淘宝等电商网站经营者明知是敏感信息泄露却依然放纵甚至是推波助澜,趁机牟利,这既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行为,希望警方能够介入调查。   2000万个人数据,意味着我国每75个人里面就会有一个人的基本信息完全曝光,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让人担忧的事情;娱乐经济时代,娱乐也要有娱乐的底线,经济要有经济的规则;保护个人隐私权,自媒体时代不能越过的雷池和底线。
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