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立足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黄湘源:与其实施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不如立足中西部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fayedi 2009-8-26 4 2242 罗浮山混球 2014-11-6 14:10:42
研究报告:申银万国-上海自贸区制度设计及其影响分析:立足上海 辐射全国-130816 attachment 行业分析报告 yezhiyu 2013-8-16 12 4198 ruan313 2014-9-23 12:57:30
文案教父路克·苏利文30年经验结晶)文案发烧pdf非扫描版 attach_img 市场营销 Angelbule 2013-1-22 3 3981 mickey21cn 2013-12-26 11:21:53
立足预调微调 加强“底线”管理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dzxinqidian 2013-7-16 0 854 dzxinqidian 2013-7-16 16:17:26
[轉貼] 如何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Toyotomi 2013-5-19 0 3630 Toyotomi 2013-5-19 00:16:37
14年金融考研群,武大的同学看过来 情感交友 gsxsw 2013-4-10 6 2117 王小博不小了 2013-5-1 00:26:28
中信建投--工程机械:立足内需 放眼全球 12.11 attachment 金融学(理论版) vbbill 2006-12-12 0 1871 vbbill 2011-11-2 08:17:08
国海证券-2010年宏观经济研究:稳中求变,立足近忧谋远虑-091208 attachment 行业分析报告 gdx456 2009-12-10 6 1169 gdx456 2009-12-17 11:22:10
稳中求变,立足近忧谋远虑 attachment 宏观经济学 liliangbupt 2009-12-11 0 1086 liliangbupt 2009-12-11 01:02:44
国土部严格土地供应 落后产能难“立足”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fgq5910 2009-12-4 3 935 sf0189 2009-12-4 12:07:27
!从湖人裁掉 孙悦,学会怎么在职场立足!!职场十诫 休闲灌水 fengzhengxian 2009-8-1 2 1391 fengzhengxian 2009-8-3 13:08:34
联合早报:中国提升软实力要立足自信与借鉴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fgq5910 2009-7-27 0 1093 fgq5910 2009-7-27 12:48:09
中银中国基金:立足四大投资主题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武飞飞 2009-6-19 0 748 武飞飞 2009-6-19 09:38:23
中山大学金融学研究生第一名无法立足上海? 金融学(理论版) jncj0963 2006-5-20 187 70776 tt520 2008-4-11 19:04:00
[原创]盈余乎?稀缺乎?经济学何以立足 学者专栏 张建平 2007-11-21 14 4168 championway 2007-11-25 08:34:00

相关日志

分享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立足国内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
insight 2014-6-28 10:08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立足国内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 日期:2013-05-27 发布单位: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在粮油供给压力、国内土地产出能力受到硬约束、浪费现象严重的大背景下,实现粮食的稳定供应,既要充分挖掘国内生产潜力,又要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还要切实建立节粮型生活方式,大幅度减少浪费。    一、要高度重视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问题   粮食生产需要大量投入,但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大量的粮食在生产出来以后,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产后损失问题相当严重。如果将损失的粮食供给营养不良人口,世界营养不良问题可以得到基本解决。将产后损失控制到合理水平,将可以大大减少粮食生产投入,在提高粮食安全水平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是一个资源极度紧缺的国家,粮食供求关系长期偏紧,减少产后损失潜力巨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委组织撰写《全球粮食损失和粮食浪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损失和浪费量分别为6.7亿和6.3亿吨,合计达到13亿吨,大致相当于世界粮食年产量的一半。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较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物流系统不发达,40%的损失出现在收获后和加工环节,产后损失的问题更为明显。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每年收获后粮食损失价值则高达40亿美元,能够满足4800万人一年的最低粮食需求。而在发达国家,由于消费者缺乏相关知识,质量标准又过分强调外观,发生在零售和消费环节的损失达到40%以上,粮食浪费的问题更为严重。在欧洲和北美,消费者每人年均浪费粮食达到95~115公斤。这一现象,与世界上有近9.25亿营养不良人口形成强烈反差。   我国的产后损失浪费问题也相当严重,并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估计,全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的粮食约800亿公斤,相当于我们粮食总产的15%,即2亿人口的消费的粮食数量。其中,流通、储运及加工科技落后造成的遗撒、霉变、虫鼠害等产后粮食损失每年高达500多亿斤。由于粮食增产往往需要在已有产量基础上进行,投入的成本往往更高,减少损失和浪费比促进粮食增产更有效率。应当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将减少产后损失和浪费提升到与促进粮食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在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发无形粮田”,间接提高粮食供应水平。    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7号)、国家粮食局2010年4月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由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农业部等25个部门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已经对减少产后损失和浪费提出了专门的要求。主要的途径为:   (一)控制粮食作为投入品的消耗   粮食作为生产投入品,主要体现在种子用粮、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三个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作为投入品的消耗越来越大,并成为主要的用粮需求。从发展趋势来看,粮食这一方面的消费会持续增加,但要看到,由于粮食生产属于高投入行业,大量的公共投资并没有体现到价格中,因此影子价格大大高于市场价格。粮食作为投入品消费过快增加,实际上意味着社会成本的快速增加。对粮食投入品进行替代和合理削减,对粮食供求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一是合理控制工业用粮。 目前,美国、巴西等国家粮食能源化加工快速增长,消耗了大量的粮食。近年来我国这一方面的消耗也大为增加。目前,我国玉米加工品已有200多种,广泛用于食品、纺织、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玉米深加工能力预计已经达到5000万吨。据有关部门估计,2010年我国深加工玉米用量达到1000亿斤左右,占国内玉米消费量的比重已经达到29%,超过了“十一五”时期26%的控制目标。2010年,我国还出口玉米淀粉36.7万吨、改性淀粉10.5万吨、未改性乙醇15.6万吨、山梨醇6.6万吨、柠檬酸73.4万吨,分别需要原料玉米53万吨、15万吨、50万吨、12万吨、110万吨。如果放开粮食深加工的发展,粮食加工消费将继续快速增加。要明确控制酒精、淀粉、味精等粮食深加工产业的扩张,并停止对燃料乙醇的补贴和不再免税。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淘汰高耗粮、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提高成品粮油出品率和副产品利用率,提高酿酒、发酵、食品添加剂、焙烤等领域的粮食综合利用水平。优化工业用粮生产结构,研究推广非粮作物替代粮食作物。利用财税手段,对高度酒进行必要控制,鼓励发展葡萄酒、果酒、黄酒等加工品。   过于追求加工口粮的外观造成大量损耗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工米包括糙米、标二米、标一米和精制米,由于稻米营养成分具有由表及里依次递减的特征,包括胚以及果皮、种皮、糊粉层和胚乳等的糙米的营养成分是最为完全的。加工越精细,营养成分损失越多。从出米率来看,标一米、特制米出米率分别比标二米低了3%、15%左右。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2008年统计的4783万吨加工大米中,标二米已仅占5.5%,而标一米、精制米分别占到61.6%和30.6%。以20%的大米被加工成特制米进行估计,我国每年就损失大米约400万吨,就相当近1000万稻田年产量、2000多万人一年的口粮。过于精细化的加工,不仅导致损耗,而且使得粮食中的大量营养被损耗掉。要引导消费者树立健康的饮食消费观,提倡多食用营养成分比较全的全谷物食品。在加工大米消费方面,多提倡食用糙米和标二米,减少对标一米和精制米的消费。    二是大力发展节粮型养殖业。 饲料用粮占我国粮食消费的比重已经超过1/3,而且还在继续提高。畜牧水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但从科学养殖的角度来看,饲料的营养成分来源是广泛的,目前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即使是在粮食供应非常充足的美国,也在推广利用农作物茎叶、酒厂废物、家禽、家畜粪尿、纤维素、石油化工产品等加工饲料,并大量培养蚯蚓、蚤类、轮虫、蝇蛆、卤虫等活饵料。显然,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要将发展草食型畜牧业提上更为重要的日程。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南方尚有大量饲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北方地区饲草料基地建设前景也比较广阔,饲料生产加工业的潜力还原为释放出来。饲草生产加工业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饲料粮的快速增长,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要积极探索,落实草地的承包责任制,明确草地产权,激发社会投资积极性。同时,从财税、税收、信贷等方面完善政策,促进饲草业的发展。   三是节约用种。 尽管种子用量只占粮食消费的2.2%,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种子质量明显偏低,用种量过高,节约用种还有较大潜力。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的要求,提升种业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供种保障能力、强化市场监管,提高种子质量。推广良种精选包衣和机条播、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减少种子用粮。    (二) 减少粮食储存和保管环节的损失    一是减少农户储粮损失。 我国50%以上的粮食为农户储存。由于科学储粮的意识不强,储备条件差,缺乏储备技术,而鼠害、霉变、腐烂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部分粮食损失率达到8%~10%左右,相当于2000万吨。由于仓库年久失修,国家和企业收购粮食损失率超过5%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要探索建立对农户储粮设施进行补贴的制度,支持鼓励农户购买和建造必要储粮设备设施,消除“趴地粮”现象。加强对储粮技术推广工作,增加农户储粮知识。加快推进农村购销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粮食购销企业积极面向农户开展粮食代储代销、代加工和兑换粮食业务。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类粮食企业要切实做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仓房维修改造工作,积极采用先进储粮技术和设施设备,满足安全储粮和降低粮食损耗等要求。    二是减少运输损失。 我国每年跨省粮食流通量已经超过1亿吨,但物流系统仍不适应大规模调运粮食的要求。按照《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推动粮食物流全过程一体化规划,加强物流系统建设。加强粮食铁路运输管理,继续加强粮食物流园区建设,实现不同地区物流系统对接,畅通散户进入物流系统的通道。积极发展散粮火车、散粮汽车、散粮船舶、散粮集装箱等新型粮食运输装备,严格执行粮食装卸作业标准和粮食运输管理规则,形成贯穿收纳、集并、中转、运输、储存、发放各个环节的散粮运输系统。大力推广粮食“四散”(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技术。    (三)减少消费浪费   大力推进餐饮业节约。2010年我国的餐饮业消费超过2.3万亿元,奢侈、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盛行,大量粮食和其他食品被浪费。要按照营养、健康、适量、节俭的原则,制定完善餐饮服务标准和文明用餐规范,引导科学消费、合理消费、文明消费。有条件的餐饮企业,要积极为顾客提供营养配餐服务。鼓励发展大众化餐饮和餐饮业连锁经营,加快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创建“绿色”饭店。加快餐饮业信息化建设,减少粮食和食品采购、储运、加工环节的浪费。加强餐厨垃圾管理,积极推进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切实抓好食堂节约。据推算,全国各类学校、单位规模以上集体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养活3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要转变经营和服务机制,积极推广餐饮服务外包,强化经济核算和成本控制,加强粮食、副食品和原材料的采购、储存及加工管理。要实行精细化管理。   行政机关带头节约粮食。严格遵守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制定和完善公务接待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定点用餐制度,不得超标准安排用餐,提倡采取自助餐形式,一般不安排宴请。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制度和组织保障   在切实落实目前已有国务院和相关部门文件的基础上,要在将出台的《粮食法》中,用专门章节对减少产后损失和浪费进行规定,对粮食浪费形成硬约束。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粮食节约,将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粮食、纪检、宣传、发改、教育、科技、财政、交通运输、农业、商务、卫生、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确保各项节粮措施落到实处。   定期组织节约粮食专项检查,对公务接待活动、餐饮企业、宾馆饭店、机关、学校进行重点检查。及时总结借粮经验和模式,并予以推广。对浪费粮食,督促整改,通报批评。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国具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将节粮宣传教育作为我国宣传工作、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重要性、紧迫性,报道节粮典型和经验,曝光浪费现象,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营造“爱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浓厚氛围。除了加强日常宣传教育外,利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世界粮食日”、“放心粮油宣传日”、“粮食科技活动周”等时机加大节粮教育。要将我国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编入中小学教材,培养公民从小珍爱粮食的习惯。各单位、尤其是中小学校要积极组织农业生产实践活动,让每个公民体验粮食生产的辛苦。    (三)研究推广节粮减损新技术   现有粮食科技体系对增加我国粮食供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这一体系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注重促进粮食增产,而对粮食产后的科技进步,重视得不够。这是我国粮食产后损失高居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加大储运科技投入,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广泛投入的机制。考虑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室等方式建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粮食营养健康基础性研究,增强理论支撑。加强新型粮仓和储粮技术、加工关键技术、先进运输技术和装备、粮油综合利用及高效转化、质量及安全检测、粮食清理等技术的研发。    (摘自韩俊等编著的《 14 亿人的粮食安全战略》) http://www.moa.gov.cn/sjzz/scs/dongtai/201305/t20130527_3475225.htm
个人分类: food|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dawsonlau 2013-6-22 18:39
今天有幸进入这个论坛,希望能从点滴学起,每天都有个成长!
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