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发展战略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限时免币下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attachment 会计与财务管理 观世鹰 2013-8-25 26 3425 浑噩没晕 2022-8-24 21:53:12
埃森哲—中国铝业发展战略! attachment 产业经济学 骑着毛驴回家 2013-9-2 1 1316 zxjc72010 2013-9-26 23:13:46
【独家发布】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与发展战略(2012) attachment 产业经济学 Trac-King 2013-1-29 266 13560 woshiyu2012 2013-9-25 09:50:13
【求】中国教育团发展战略规划过程研究——以学大教育集团为例 文献求助专区 lanruomuyu 2013-9-3 0 1187 lanruomuyu 2013-9-3 21:31:41
【绩效管理】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绩效管理体系改造 人力资源管理 华恒智信 2013-8-13 0 905 华恒智信 2013-8-13 14:21:35
土地政策的概念及功能分析简报 行业分析报告 天拓咨询 2013-8-13 0 1885 天拓咨询 2013-8-13 13:08:10
悬赏 产业投资基金:国际经验与中国发展战略研究 - [!reward_solved!] attachment 求助成功区 牵狼逛街的羊 2013-8-9 1 907 dbzxdws 2013-8-10 15:41:20
求:中国金属铼市场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行业分析报告 fanchuanjing 2013-8-7 0 1412 fanchuanjing 2013-8-7 09:21:01
悬赏 求:中国生物液体燃料发展战略与政策 - [悬赏 11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胡丽美 2013-8-5 0 806 胡丽美 2013-8-5 14:06:56
[轉貼] 正大富通的信息化之路 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Toyotomi 2013-7-27 0 1102 Toyotomi 2013-7-27 01:19:57
让绩效考核为发展战略护航 人力资源管理 华恒智信 2013-7-25 0 811 华恒智信 2013-7-25 15:21:19
悬赏 求:2012-2017年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发展战略研究及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悬赏 30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鬼斧神工3 2013-7-15 0 808 鬼斧神工3 2013-7-15 14:45:59
悬赏 求 2012-2016年中国文化旅游业市场运行分析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悬赏 40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爱TA 2013-5-9 3 1158 oly75 2013-6-20 11:25:23
悬赏 求 2013年版证券产业ZF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 [悬赏 20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丫欠啊 2013-6-15 0 1315 丫欠啊 2013-6-15 14:24:52
二十一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pdf attachment 国民经济管理 太原张建宏 2013-4-6 33 3181 navy18 2013-6-14 11:27:18
悬赏 求 2012年中国企业IPO上市指导市场发展战略及投资前景咨询报告 - [悬赏 20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丫欠啊 2013-6-9 0 986 丫欠啊 2013-6-9 14:39:34
悬赏 求 基于综合优势原则的广西经贸发展战略研究 - [!reward_solved!] attachment 求助成功区 触目惊心 2013-4-24 1 679 husteconyy 2013-4-24 08:46:22
悬赏 求:2011-2016年中国川芎种植行业投资项目分析及前景发展战略报告 - [悬赏 30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未了情 2013-4-11 0 1013 未了情 2013-4-11 10:41:38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宏观经济 论文版 346958691 2013-2-21 1 2038 346958691 2013-2-21 17:26:41

相关日志

分享 东亚奇迹—特性
accumulation 2015-5-9 12:54
1. 东亚奇迹中各成功经济体的特性 “东亚奇迹”各经济体中,除了有助于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共性外,还各自具有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快速增长的特性。 (1) 日本:朝鲜战争中获得战争财富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的军用物资采购,导致日本从朝鲜战争中获得大量的战争财富,政治上促进了美日同盟的建立,为美国先进技术向日本的扩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日本自朝鲜战争开始所积累的资本与技术为其日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新加坡:马六甲海峡的天然优势 新加坡扼守关键的马六甲海峡,天然的地理优势促使新加坡发展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为新加坡日后的经济起飞与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必要的资本积累; (3) 香港:中国大陆的资金涌入 在中国大陆解放前夕,中国大陆的大量资金、设备从上海、广州等地流入香港,并带去了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内地迁港的工厂及其附属的资金、人才为香港的工业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 台湾、韩国:冷战的桥头堡; 台湾、韩国在冷战期间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桥头堡,在外资、技术上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为其打开国际市场,进行出口导向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东亚奇迹中各经济体的特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东亚奇迹”,如果具备这些特性,而没有有效的ZF干预、有利于出口导向的地理位置、把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则不能体现出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有效性,进而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菲律宾,菲律宾曾经是美国的殖民地,处于冷战的前沿,在接受美国技术,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占有同台湾、韩国等国一样的优势,在 1965 年后依靠大举借入外债,大力发展能够赚取垄断暴利的进口替代部门和初级产品加工贸易部门,设立出口加工区,然而菲律宾ZF没有及时把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部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没能及时将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导致依靠外债与垄断维持的经济增长模式失败。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东亚奇迹的原因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accumulation 2015-5-8 20:14
新中国成立后,模仿前苏联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同时二战后独立的印度、埃及等非社会主义国家也推行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赶超战略在短期内依靠投资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并且在国防等尖端工业上取得成就;然而,赶超战略并未提升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并且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引发各种经济、社会危机 。 与实行赶超战略各经济体形成对比的是,日本与东亚四小龙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持续 20 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所创造的“东亚奇迹”,“东亚奇迹”真正地实现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追赶效应与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关于“东亚奇迹”的原因,林毅夫教授认为,严格遵循每个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ZF的作用,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速度就会最快,企业也会具有自生能力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就能利用后发优势持续快速地积累资本,促使产业升级和要素禀赋升级,实现追赶效应 。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是“东亚奇迹”中各经济体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东亚奇迹”各经济体的共性;同时,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中的成功与各个经济体自身的特性、国际经济形势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将这些特性剥离,则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未必会取得二十多年“东亚奇迹”的成功;因此,一条经济发展路径的实践,需要经济发展路径本身、经济体自身特性、国际经济形势的有效结合,才能取得经济增长上的高速度与高效率。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东亚奇迹的原因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accumulation 2015-5-8 20:04
摘要: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持续 20 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与中国、印度等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的经济体、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拉丁美洲国家经济体所体现出的经济发展低效率、不可持续形成对比;东亚奇迹中各成功的经济体拥有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性,共性与特性共同促成了“东亚奇迹”的产生;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所提供的路径同具体国情相结合,推动了“东亚奇迹”的产生与扩散; 1997 年亚洲经济危机则是对东亚奇迹及其发展模式可持续性的一次严峻考验,反思东亚奇迹,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共性 特性 比较优势 金融危机 可持续性 追赶周期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东亚奇迹的原因及其可持续性
accumulation 2015-5-7 22:47
摘要: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持续 20 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与中国、印度等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的经济体、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拉丁美洲国家经济体经济发展的低效率、不可持续形成对比;东亚奇迹中各成功的经济体拥有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性,共性与特性共同促成了东亚奇迹的产生;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所提供的路径同具体国情相结合,推动了东亚奇迹的产生与扩散; 1997 年亚洲经济危机则是对东亚奇迹及其发展模式可持续性的一次严峻考验,反思东亚奇迹,其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亦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accumulation 2015-4-30 17:02
二战之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实现了从中等收入国家到高收入国家的转变,被称为东亚奇迹。东亚奇迹发生的原因一直以来是经济学学者讨论的热点;至今,关于东亚奇迹产生的原因,已经有“儒家文化说”、“冷战说”、“市场经济说”、“ZF干预说”等;林毅夫教授在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提出了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并认为东亚奇迹发生的原因,是日本与东亚四小龙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结构,实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使得自身的企业、产业拥有自生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使得经济高速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二战后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违背比较优势,导致企业、产业没有自生能力,因此需要ZF补贴,因此而严重地扭曲经济,最终导师经济发展的失败。 因此,在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成功发展同时需要一个有效的市场与一个有为的ZF,利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通过技术引进,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追赶效应,从而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 东亚奇迹的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发展路径。然而,关于东亚经济的批评也时常存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东亚奇迹是通过高投资实现的,而不是靠长期的技术进步,因此不是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在东亚经济体中,日本经历过金融败战与失去的十年,东亚四小龙的经济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中遭到很大的打击,这些似乎验证了保罗克鲁格曼对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批评。 关于东亚奇迹,希望大家从东亚奇迹的原因、发展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市场与ZF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经济危机对东亚奇迹的冲击、东亚奇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等角度进行讨论。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accumulation 2015-4-26 16:33
1- 为何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和社会精英喜欢赶超战略—当时没有新结构经济学;当时的政治领导人没有意识到产业结构是内生的;—短期内,赶超战略可以建立更多资本密集的产业;—国家领导人和社会精英不知道产业、技术结构是内生的;—要改变一个内生现象必须从改变造成内生现象的外生原因着手; 2- 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通常是总结发达国家的现象,讲的是发达国家经济现象的道理;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其理论的背景可能不一样;发达国家的理论也是在不断证伪,不断修正的; 3- 为什么东亚经济改变了它们的发展战略?客观条件的限制; 4- 推行比较优势是否会永远落后?比较优势可以创造更多的剩余,而且剩余积累的积极性较高,产业升级速度快,具有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并且利用后发优势也需要自主创新—需要创新也不是完全需要创新,创新分为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引进时,通常在产品上不需要创新,而在流程上需要创新,这样才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在一些产业中,发达国家基本都退出了,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这些产业中是最先进的,要在这个产业中发展,则需要进一步创新与产业升级;在一些产业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很小,因此可以利用自主研发突破技术限制;国防安全需要下的自主研发—ZF的保护补贴; 5- 国际资本流动是否会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外资的流入会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存量;外资的流入量不会大到使一个发展中的人均资本量均等于发达国家的人均资本量;外国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目的;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accumulation 2015-4-26 16:32
1- 在发达国家有效的政策,被发展中国家被模仿,因为其条件与发展程度不同,照搬发达国家有效的政策需要非常的谨慎;可能是因势利导,也可能是拔苗助长; 2- 人均收入与汽车产业政策的成功或失败:日本在 1960 年代中采取汽车优先发展战略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汽车产业政策在韩国则成功与失败各半;中国与印度的汽车产业政策则在长期内是失败的;这最主要是要素禀赋的问题;描述要素禀赋结构的工具变量——人均 GDP ;汽车产业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日本进入汽车产业基本上符合比较优势;日本在开启汽车产业政策时,日本只想支持两家汽车产业,其主要原因是, 60 年代时,美国只有 4 家汽车制造厂;汽车产业有相当大的规模经济,日本的人口是美国的一半,人均收入不到美国的一般,因此,汽车市场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因此,日本支出两家汽车厂已经很多了;但后来,日本又有十几家汽车厂进入,当时日本通产省是反对的,不会给予它们帮助;但是后来,十几家日本汽车厂发展得很好,并成功进入国际市场;日本的汽车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后,可以进入国际市场,而不受日本汽车市场的限制; 70 年代韩国的汽车产业政策没有日本那么成功,这也可以从要素禀赋结构的角度分析; 3- 韩国汽车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需要补贴发达国家的消费;韩国汽车在国内由高关税保护,有高利润,以补贴发达国家的消费;这说明需要很多的补贴,因此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汽车产业受到很大的冲击; 4- 如果条件还不具备时,不应该简单地模仿发达国家,而是去改变条件,当条件成熟时自然水到渠成;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accumulation 2015-4-26 16:32
1-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内生于其要素禀赋结构,发展中国家早期的要素禀赋特征为劳动力相对密集而资本相对短缺;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战略违反比较优势,其企业在竞争中没有自生能力,因此,需要要素价格扭曲,ZF补贴;经济效率差;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需要先赶上发达国家;要改变内生现象,就需要先改变影响内生现象的外生因素与原因;要素禀赋结构赶上的含义; 2- 提高人均资本:实现最大的剩余并进行最大的积累;发展中国家资本的回报率高—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与追赶效应;这样做的前提是价格信号充分反映要素禀赋的结构,企业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采用符合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只有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这样的价格信号才存在;为了补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风险,ZF需要在激励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因此,经济发展中需要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ZF,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中,是处于产业链的内部,具有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因此,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会比发达国家快; 3- 成功的东亚经济体出口比较多是一个结果,成功的东亚经济体利用比较优势,多发展且多进口,因此其出口较多;所以,出口导向是比较优势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而推行赶超战略的国家,因为其违背比较优势,其经济呈现内向型; 4- 历史上,德国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并取得成功;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推行了一段时间的重工业优先发展,也取得一定意义上的成功;而中国、印度却失败了;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是要素禀赋结构不一样;德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基本符合其比较优势,而中国与印度的重工业优先发展违背比较优势;德国在 19 世纪的时候,其人均 GDP 水平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英国的 60% ;绝对性上讲,当时德国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俾斯麦ZF的作用是因势利导引导产业升级,而且当时的钢铁产业是相对成熟的产业了;而中国、印度在二战后的人均 GDP 仅为美国的 5% 和 6% ,中印的赶超战略违反了比较优势;这是在一个国家成功的经验,在条件不同的另外一个国家可能导致失败的例子;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经济专题
accumulation 2015-4-24 23:52
1.林毅夫教授从我国建国初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出发,对我国当时的诸多经济制度安排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了解释,包括当时的所有资源由计划配置、农产品统购统销等等。请从这两项制度安排中任选其中一个(只选一个!),简要分析你认为这项制度产生的原因,并分析这项制度在当时产生的效果,以及对于后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林毅夫教授从我国建国初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出发,对我国当时的诸多经济制度安排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了解释,包括当时的农业合作化、户籍制度等等。请从这两项制度安排中任选其中一个(只选一个!),简要分析你认为这项制度产生的原因,并分析这项制度在当时产生的效果,以及对于后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二战之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实现了从中等收入国家到高收入国家的转变,被称为东亚奇迹。请查阅相关的文献和数据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分析东亚奇迹发生的原因;或者专门针对某一经典的解释学说,结合事实和逻辑分析深入批判其不完善之处。 4.林毅夫教授基于二战后大量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基于要素禀赋基础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也就是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中,林老师指出不仅要有有效的市场,还要有有为ZF。请简要陈述ZF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并结合目前中国ZF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详细分析你认为现在中国ZF做的最正确的一点是什么。 5.林毅夫教授基于二战后大量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基于要素禀赋基础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也就是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中,林老师指出不仅要有有效的市场,还要有有为ZF。请简要陈述ZF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并结合目前中国ZF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详细分析你认为中国ZF现在最需要改进的一点是什么。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经济专题
accumulation 2015-4-24 23:46
1.林毅夫教授从我国建国初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出发,对我国当时的诸多经济制度安排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了解释,包括当时的所有资源由计划配置、农产品统购统销等等。请从这两项制度安排中任选其中一个(只选一个!),简要分析你认为这项制度产生的原因,并分析这项制度在当时产生的效果,以及对于后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林毅夫教授从我国建国初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出发,对我国当时的诸多经济制度安排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了解释,包括当时的农业合作化、户籍制度等等。请从这两项制度安排中任选其中一个(只选一个!),简要分析你认为这项制度产生的原因,并分析这项制度在当时产生的效果,以及对于后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二战之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实现了从中等收入国家到高收入国家的转变,被称为东亚奇迹。请查阅相关的文献和数据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分析东亚奇迹发生的原因;或者专门针对某一经典的解释学说,结合事实和逻辑分析深入批判其不完善之处。 4.林毅夫教授基于二战后大量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基于要素禀赋基础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也就是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中,林老师指出不仅要有有效的市场,还要有有为ZF。请简要陈述ZF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并结合目前中国ZF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详细分析你认为现在中国ZF做的最正确的一点是什么。 5.林毅夫教授基于二战后大量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基于要素禀赋基础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也就是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中,林老师指出不仅要有有效的市场,还要有有为ZF。请简要陈述ZF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并结合目前中国ZF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详细分析你认为中国ZF现在最需要改进的一点是什么。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经济专题第二次可能题目
accumulation 2015-4-24 14:57
1. 你认为中国在1959-1961年发生大饥荒的根本原因何在? 2. 你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所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发展绩效,是否产生了影响,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你认为造成“东亚奇迹”的原因是什么? 4. 你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推行比较优势战略,以引进技术为主,是否就会丧失掉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落后于发达国家?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accumulation 2015-4-18 23:15
1- 比较优势战略与发展中国家的积累意愿:—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短缺,资本的回报率高;—技术可以引进,技术变迁的速度快,资本积累不易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资本积累边际报酬递减的前提是技术与产业不再提升;对于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后,可以进入资本密集的产业,在新产业中资本的边际回报依然很高,不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 2- 保尔克鲁格曼对东亚经济是一个泡沫,只靠要素的积累,没有转换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批评;而李光耀则认为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已经包含了; 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发达国家需要自主研发;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大多是技术引进的,因此资本投入中已经把技术进步包括进去了,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没有考虑这一部分; 4-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可以创造最大的剩余,每个人的生产活动都是社会性的生产活动;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其要素禀赋的积累将会变化得最快; 5- 要素禀赋结构提升、比较优势变化和产业、产品、技术升级:拉力—成本结构的变化和节约成本的动机(源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推力—竞争和技术变迁的压力(推动未产业升级的企业去升级); 6- 比较优势战略和市场机制:企业追求的是利润,企业的产业、产品、技术的决策是基于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要使企业的产业、产品、技术决策能反映经济的比较优势的话,要素价格应该体现要素禀赋结构中各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充分竞争是使要素价格反映要素禀赋结构中各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唯一途径; 7- 竞争的市场体系能产生反映要素禀赋结构相对丰裕程度及其相对变化的价格信号;这解释了为什么成功的经济体都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 8- ZF在比较优势战略中的作用:信息(ZF解决信息成本相对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果每个企业都搜集信息,则属于重复劳动——ZF提供公共产品 - 信息)、外部性补偿(信息不一定正确,没有完美的信息,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ZF需要鼓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失败,可以提供不符合比较优势的有用信息;如果成功,也不具备垄断的优势;因此失败的成本高于成功的收益;发达国家产业与技术处于世界最前沿,因此采取专利制度,具有垄断地位,预期利润非常高;可是在发展中国家,要利用后发优势,因此不能给专利,但也需要相应的激励制度—方式与发达国家不一样,如税收优惠等)、资本越来越密集,规模经济越来越大,市场范围越来越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也需要提升;因此需要ZF或其它企业家一起来做这些配套的措施,即互补性投资;协调 - ( - 互补性投资、制度变迁、鼓励产业集群、防止潮涌行为— 2001 年互联网泡沫,即使该产业符合比较优势,但是由于供给过高,导致产能过剩,价格亏损,现在中国的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问题;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出现潮涌行为);产业升级所需要的金融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大,因此需要高效率的金融制度、金融监管与金融法规; 9- 比较优势战略与出口导向: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比赶超战略可以产生更多的出口与进口;出口导向是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结果,而不是一个有意要采取的政策;但并不是出口越多越好;内生的现象并不能作外生的操作; 10- 违反比较优势的国家则相对出口少、进口少;为什么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德国取得成功,而在中国、印度却失败了;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accumulation 2015-4-18 23:12
1- 传统发展战略的问题:传统发展战略把技术、产品和产业的赶超作为直接的目标来追求;传统战略与自生能力问题;政策性负担和政策性支持;政策性支持的例子;价格扭曲和资源的计划、行政配置;寻租、裙带资本主义和预算软约束; 2- 现在,发达国家的航天产业、军事工业也违反比较优势,需要ZF进行补贴;但是这些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是很小的;而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需要补贴的产业很多—收重税的方法不能行得通,因此需要采取价格扭曲的手段; 3- 价格扭曲的结果:供不应求的问题—短缺经济学;不能保证赶超战略的实施,这种扭曲就需要实行计划经济,用行政的方式创造了租金—存在寻租、裙带资本主义的问题、预算软约束的问题(预算基本没有约束,预算不够就去找ZF); 4- 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理论:发展政策的目标应该是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因为—要素禀赋结构在任何一个固定时点是给定的,它同时决定该时点的总预算和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内生决定);—要素禀赋结构从长期动态来说则是可以改变的;—要素结构的提升同时会导致技术、产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要改变一个内生的现象必须从造成这个内生现象的可改变的外生给定的限制条件着手; 5- 提高产业水平的前提是提高要素禀赋;要提升产业水平,需要先将要素禀赋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这样才能无扭曲地提升产业水平; 6- 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要素禀赋结构指的是一个经济体中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7- 资本积累的决定因素:经济中剩余的多少—社会性生产活动(自己和社会的财富都增加了)、私人生产、以及寻租行为(向ZF要更多的政策补贴,整个社会的财富并未增加);—经济的竞争力与经济中剩余的规模;积累的意愿; 8- 剩余有多少,剩余中有多少是用于储蓄而不是用于消费; 9-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和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 10- 比较优势战略与剩余—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与赶超战略相比,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比较优势战略中的企业有自生能力,ZF不需要给予保护补贴,不会存在ZF政策的扭曲,私人性生产活动和社会性生产活动统一;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accumulation 2015-4-18 23:12
1- 对于不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而言,它的建立和持续经营需要ZF或其它外部机构的补贴和扶持;对于正常经营的企业而言,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取决于它的技术、产品、产业选择;自生能力使新结构经济分析的微观基础; 2- 自生能力取决于是否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 3- 单产品经济中的技术选择与自生能力—要素是资本与劳动,等产量曲线;等产量线上的每一点代表一种不同的技术—有自生能力的技术选择决定于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相切点;等成本线的斜率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有自生能力的技术选择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违背自生能力的技术选择需要有保护补贴才能存在; 4- 资本不断积累,资本将从相对短缺变得相对丰富,劳动力将从相对丰富变得相对短缺;因此,等成本线斜率变大,经济要素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5- 模型扩大:在单产业经济中的产品、技术选择与自生能力:一个产业是各种等产值线的包络线。线上的没一点代表一种不同的技术所生产的不同产品;有自生能力的产品、技术选择决定于等产值线和等成本线的相切点;等成本线的斜率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有自生能力的产品、技术选择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违背自生能力的产品、技术选择需要有保护补贴才能生存; 6- 模型扩大:在多产业经济中技术、产品和产业选择与自生能力;有自生能力的产业、产品、技术选择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 7- 而一般人认为资本密集的产业越先进;中国实行的赶超战略,等成本线需要往外推,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因此需要ZF保护补贴该企业才能存在; 8- 在一个管理没问题的企业,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能否获得所预期的利润,取决于其是否采取符合其要素禀赋结构的发展模式,即是否具有自生能力; 9- 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在开放经济中,自生能力的概念与比较优势的概念高度相关,自生能力指的是企业的预期利润率,而比较优势指的是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两者都是由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 10- 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的区别:自生能力的概念在开放和封闭经济下都可以适用,而比较优势的概念只适用于开放经济;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accumulation 2015-4-18 23:11
1- 自生能力; 2- 是否存在可替代的发展战略; 3- 尖端产业发展迅速,但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期望赶上发达国家是一种自然的,正当的想法;但几乎所有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最终都没有赶上发达国家;日本和东亚经济是唯一的例外;日本和东亚经济的经验是否对成功地发展经济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替代路径? 4- 发展中国家期望达到与发达国家相同的产业结构; 5- 赶超战略的结果是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6-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对中国是否具有借鉴意义? 7- 瞎子摸象与东亚奇迹的竞争性假说:现有的假说 - 日本的特殊性(亚洲四小龙 - 封建社会并不是经济奇迹的前提)、儒家文化(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马克斯韦伯、儒家文化与新教文化的共同点;问题 - 中国是儒家文化的源头,但中国没有经济奇迹)、冷战(东亚经济体处于第一岛链,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社会主义的扩张,而帮助东亚国家发展经济 - 经济上的资金援助、市场的开放、技术的转移;问题:菲律宾、拉丁美洲各国没有发展起来)、自由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 80 年代世界银行的《东亚奇迹》,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是最高的,但是,东亚经济体实际上ZF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如日本ZF制定产业政策,形成激励机制;韩国、台湾的产业政策与计划;ZF的政策常常将资源的价格人为地压低)、ZF干预不让价格机制起作用(价格扭曲扶持产业发展,导致经济成功;然而,中国大陆、苏联并未发展起来)、鼓励出口的政策(东亚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比重很高,然而靠补贴发展经济不可持续,问题是出口是原因还是结果?); 8- 新结构经济学的解释: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60 年代开始,日本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 70 年代开始,亚洲四小龙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 9- 利用好比较优势,就能形成竞争优势,更好地利用后发优势,降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成本与风险; 10- 分析:自生能力(新定义的概念)与新结构经济学;自生能力是指一家正常的企业如果在自由进出的竞争性市场上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补贴和扶持,即可以赚到社会可接受的预期利润的话,就说它是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是自由竞争的、开放的;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阿米巴组织划分的五大原则
114757851 2014-12-30 11:18
阿米巴组织划分的五大原则
“阿米巴经营”基于牢固的经营哲学和精细的部门独立核算管理,将企业划分为若干阿米巴组织。每个阿米巴组织自行制订计划,独立核算,持续自主成长,让每一位员工成为主角,人人成为经营者,依靠全体智慧和努力完成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企业的飞速发展。 阿米巴组织划分不是简单制作一个模型,而是在划分阿米巴组织时,千丝万缕的职能、职责、流程的划分是否清晰。阿米巴组织是“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有效运作的最小实体单元,科学合理地把阿米巴划分到位是阿米巴经营取得成功的首要基础。 阿米巴组织划分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推行 阿米巴经营模式 的最主要目的,是完成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企业的飞速发展。因此,阿米巴组织划分的根本性的原则,就是要有利于贯彻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如果由于阿米巴组织的划分,导致企业的管理运营混乱,或者各个阿米巴组织“明争暗斗”,导致企业沦为一盘散沙,难以完成战略目标,那么就要调整阿米巴组织的划分思路和方法。 (2)最大限度地划小经营单位 稻盛和夫所创立的“阿米巴经营”模式,就是最大限度地划小经营单位,衡量出每个经营单位的“人均每小时收益”,努力追求“销售额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的经营效果。 当然,最大限度划小原则并不是说阿米巴组织越小越好,而是要在能够独立核算与独立完成业务的基础上进行最大限度的划小,而且确保阿米巴组织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划分后的阿米巴能够独立核算 划分后的阿米巴能够成为独立的核算组织,需要有明确的收入,同时能够计算出为获取这些收入而所需要的费用。 阿米巴经营所运用到的独立核算的工具是经营会计。阿米巴经营关键不在于企业管理的制度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各项经营和考核指标是否通俗易懂,便于阿米巴成员随时掌握经营数据。 (4)划分后的阿米巴能够独立完成业务 划分后的阿米巴组织必须是能够独立完成业务的单位,即划分后的阿米巴要独立具备相对明确的“内部供应商”和“内部客户”,阿米巴组织通过产品、客户或者区域进行经营活动,进行独立的经营与结算。 (5)充分考虑到各阿米巴组织的责任、权利和利益 在阿米巴组织划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阿米巴组织的责任、权利和利益,要能够清晰界定权利和义务、合理分配收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阿米巴经营模式在企业中顺畅运行。 人人成为经营者--中国式阿米巴实施指南
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熊丙奇公开抵触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是违纪行为
大庆商江 2014-12-30 06:55
熊丙奇公开抵触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是违纪行为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搜狗百科》解释,党的政治纪律,指各个不同时期根据党的政治任务的要求,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的基本要求,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政治纪律的基本要求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组织和党员对中央已经做出决定的重大方针和政策问题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提出,但决不允许自行其是,公开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相反的言论,采取同中央的决定、决议相违背的行动”。政治纪律是维护党的政治原则和党的政治路线的纪律,在党的纪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百度百科》解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 985 工程”,也称“世界一流大学”工程。名称源自 1998 年 5 月 4 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最初入选“ 985 工程”的高等学校共有九所,被称“九校联盟”,截至 2013 年年末,“ 985 工程”共有 39 所高校。 《百度百科》解释, 211 工程是为了面向 21 世纪,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建设 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211 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2014 年 11 月 13 日 ,教育部对此前的网络传闻作出正式回应称,不存在废除“ 211 工程”、“ 985 工程”的情况。 2014 年 11 月 14 日 ,《京华时报》(记者郭莹)《教育部否认废除“ 211 ”“ 985 ”工程》:昨天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 985 工程”“ 211 工程”,并指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昨晚,教育部正式给出回应:不存在废除“ 211 工程”“ 985 工程”的情况。 应当指出, 2014 年 11 月 13 日以后,共产党员(特别是高等教育战线的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媒体散布反对 985 工程和 211 工程的言论属于政治违纪行为。 2013 年 4 月 20 日 ,《熊丙奇:取消 985 、 211 ,才是教育与就业的出路》: 根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出的《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力度,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 985 高校、 211 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 新华社 4 月 17 日 ) 教育部提出“三个严禁”,出发点当然是好的。而问题是,这三个“严禁”,能真正“令行禁止”吗?如果高校在招聘时,消除了形式上的歧视,而依旧存在实质上的歧视,教育主管部门是否采取措施加以治理?其实,任何用人单位,在招聘用人时,都不能有就业歧视,这是我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的,教育部发布的“三个严禁”,不过是对《就业促进法》的重申。而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分析,就业歧视,尤其是学校歧视、学历歧视,在用人单位招聘中普遍存在,包括高校也是如此。本来,根据《就业促进法》,监管部门应介入调查,追究就业歧视的责任,可是,却从来不见有任何用人单位因就业歧视而被追责,在法律都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的情况下,部门的规定能起到多大作用,很令人怀疑。根据教育部的禁令,高校和教育部门要落实、执行,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不进行明目张胆的歧视即可。说实在的,很少会有高校发布明确限定 985 高校、 211 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这等于是公开挑战就业公平,高校普遍的做法是,面向所有学生招聘,但却在材料筛选、面试过程中,执行非 985 高校不录、非 211 高校不录的不成文规定。这也是很多网友担心教育部的禁令无法落实的原因。要推进公平就业,在笔者看来,首先必须严格执行《就业促进法》,针对用人单位公开或变相歧视,深入展开调查,并追究责任。如果只有法规,却不严格执行,结果是用人单位根本不把法规当回一事。去年,有调查机构分析公务员招录提出的应聘要求指出,几乎所有公务员岗位的招录,都存在歧视(包括年龄歧视、地域歧视等),可有关部门回应称,不存在歧视。之所以现在有一些用人单位会明目张胆地在招聘信息中就限定 985 、 211 ,表明他们已经无所顾忌,把歧视公开化了。其次,教育部门要治理歧视,应该首选取消一系列制造歧视的教育政策、制度。在我国,各类教育和学校在制度安排下本就不平等,“等级教育”、“身份教育”盛行,也导致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变异。比如,旨在推进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 985 工程”、“ 211 工程”,把学校分为 985 、 211 、一般本科不同档次;各高校有不同的行政级别,从副部到正厅、副厅不等,这制造了“副部级高校”、“正厅高校”,用级别把学校分出高下;在招生录取中,学校更是分为一本、二本、三本等批次录取。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之下,高考升学时,大家关注的是进 985 高校、一本院校,“名校情结”浓郁,很自然地,在就业时, 985 高校、 211 院校的毕业生也受到优待。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公平竞争,也不利于教育的多元发展,是用人为的方式堵死了教育的出路和就业的出路。另外,高校和教育部门在招聘新员工(以及研究生招生)时,为何会看重 985 、 211 ,还与目前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关。比如,有的高校的研招考核指标,就有录取的 211 院校毕业生不低于 60% ,在这一指标之下,招收部门必然倾向于录取 211 院校毕业生;还有考核、评价学校师资力量的指标,也有有多少教师有名校(海外名校和国内名校)学历这一项。在这些指标没有被取消的情况下,所谓的严禁,只是装装样子,这就好比高考升学制度不改,却一再下发禁止举办奥数培训班、禁止补课、禁止排名等禁令一样,根本没有任何效果。所以,要倡导公平就业,教育主管部门更应该审视教育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各种不公平,以及对高校评价时所采取的不合理的行政指标。从我国教育的长远发展看,必须取消各种行政性的计划——这是行政办学而非学校办学,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必须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转变政府管理学校的模式,还必须推进高校自主招生,让不同类别的学校平等竞争。这些措施,早在 2010 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就已明确提到,可却没有得到实施。如果教育部门落实以上措施,大家或可看到真正治理就业歧视,为学生创造公平发展空间的希望。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必定是中共党员,处级以上干部), 2014 年 11 月 13 日以前,通过媒体散布反对 985 工程和 211 工程的言论属于政治违纪行为。 2014 年 11 月 13 日 以后,通过媒体散布反对 985 工程和 211 工程的言论更属于政治违纪行为。 2014 年 11 月 14 日 ,新浪教育(本文节选自博客《熊丙奇的 BLOG 》,《熊丙奇: 985 、 211 工程迟早要被废除 》: 针对媒体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 985 工程”、“ 211 工程”的报道,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言教育” 13 日晚间发布微博称,不存在废除“ 211 工程”、“ 985 工程”的情况。“微言教育”介绍,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国家先后实施了“ 211 工程”、“ 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项目,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虽然教育部表态不存在存废“ 211 ”、“ 985 ”的情况,但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看,“ 985 ”、“ 211 ”工程,迟早要被废除、取消的,因为这些工程、计划,是行政部门按传统的行政计划思路管理高等教育,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明确要求,要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认真思考 985 、 211 工程的存废问题,并进一步清理其他教育工程、计划。“ 985 ”、“ 211 ”工程,是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而启动设立的,但综观世界发达国家,所有世界一流大学,都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靠自由竞争办出来。行政主导的 985 、 211 工程,非但不利于学校自由、平等竞争——制造出学校的三六九等,连带催生基础教育的“名校情结”和大学生就业中的学历歧视——还阻碍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行政部门通过项目立项评审、管理,把管理、办学、评价全部集中自己手中。客观上说,通过 985 、 211 工程,高校获得了国家更多的投入,利用投入改善了办学设施,可是我国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已成为国家层面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共识,此前,我国已经在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地方向学校放权过程中,取消了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如果能进一步取消存在多年的“ 985 ”、“ 211 ”工程,会很大程度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态。首先,可通过废除“ 985 ”、“ 211 ”工程,创造高等学校平等竞争的环境。废除“ 985 ”、“ 211 ”,不只是停止有关项目申请,还要从根本上消除“ 985 ”、“ 211 ”这样的概念,目前,我国高校已贴上“ 985 ”、“ 211 ”等标签,既影响学校的招生,又影响学生的求学、升学 ( 考研 ) 、就业,假如只是不再推行“ 985 ”、“ 211 ”项目,但依旧保留 985 高校、 211 高校这样的概念,那么,学校的标签会依旧存在。其次,以废除“ 985 ”、“ 211 ”工程为基础,清理一系列行政计划以及行政治校思维。对于 985 、 211 工程的走向,高等教育界人士,有不少希望对“ 985 ”、“ 211 ”进行所谓的“推陈出新”。按照行政思维,再怎么对工程、计划进行创新,都无法摆脱行政计划的色彩,行政评审、行政评价所存在的问题,诸如权力寻租、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问题,就难以消除。政府部门要彻底放权,不能欲放还留。再次,要探索建立全新的教育拨款体系,保障政府部门对公立高校的投入以及学校的财政独立性。“ 985 ”、“ 211 ”工程,说到底,是政府部门把拨款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种方式,通过项目申请、立项给高校拨款,美其名曰可以对国家资源进行统筹,发挥更大的效益,但结果却是学校的跑部钱进、急功近利和经费的跑冒滴漏。废除“ 985 ”、“ 211 ”工程的实质,是改革教育拨款方式,为此,要探索建立国家 ( 和地方 ) 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拨款以及高校具体使用拨款,假如不能建立教育拨款委员会,拨款还是由政府部门说了算,行政办学就难以改变。 2014 年 11 月 14 日 ,《新京报》(熊丙奇 学者)《 今后能否不再搞“ 985 ”“ 211 ”工程 》:对于网传“ 985 ”“ 211 ”工程被废除,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言教育” 14 日发布微博称,不存在废除的情况。“微言教育”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中国特色,强调战略引领,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虽然教育部表态不存在存废“ 211 ”、“ 985 ”的情况,但从教育改革和发展来看,以后要不要搞“ 985 ”、“ 211 ”这样的工程,还是有值得探讨的空间。因为这些工程、计划,是行政部门按传统的行政计划思路管理高等教育,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明确要求,要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985 ”、“ 211 ”工程,是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而启动设立的,但综观世界发达国家,所有世界一流大学,都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靠自由竞争办出来。行政主导的 985 、 211 工程,非但不利于学校自由、平等竞争——制造出学校的三六九等,连带催生基础教育的“名校情结”和大学生就业中的学历歧视——还阻碍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行政部门通过项目立项评审、管理,把管理、办学、评价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中。客观上说,通过 985 、 211 工程,高校获得了国家更多的投入,利用投入改善了办学设施,可是我国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已成为国家层面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共识。此前,我国已经在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地方向学校放权过程中,取消了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如果不再搞类似“ 985 ”、“ 211 ”工程,会很大程度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态。首先,不再搞“ 985 ”、“ 211 ”工程,有利于创造高等学校平等竞争的环境。不再搞“ 985 ”、“ 211 ”,不只是停止有关项目申请,还要从根本上消除“ 985 ”、“ 211 ”这样的概念。目前,我国高校已贴上“ 985 ”、“ 211 ”等标签,既影响学校的招生,又影响学生的求学、升学(考研)、就业,假如只是不再推行“ 985 ”、“ 211 ”项目,而没有去除“ 985 ”“ 211 ”高校此类概念,那么,标签化依旧存在。其次,以不再推行“ 985 ”、“ 211 ”工程为基础,清理一系列行政计划以及行政治校思维。对于 985 、 211 工程的走向,高等教育界人士,有不少希望对“ 985 ”、“ 211 ”进行所谓的“推陈出新”。按照行政思维,再怎么对工程、计划进行创新,都无法摆脱行政计划的色彩,行政评审、行政评价所存在的问题,诸如权力寻租、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问题,就难以消除。政府部门要真正放权,不能欲放还留。再次,可探索建立全新的教育拨款体系,保障政府部门对公立高校的投入以及学校的财政独立性。“ 985 ”、“ 211 ”工程,说到底,是政府部门把拨款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种方式,通过项目申请、立项给高校拨款,美其名曰可以对国家资源进行统筹,发挥更大的效益,但结果却是学校的“跑部钱进”、急功近利和经费的跑冒滴漏。加强教育顶层设计的实质,是改革教育拨款方式,为此,要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拨款以及高校具体使用拨款,假如不能建立教育拨款委员会,拨款还是由政府部门说了算,行政办学就难以改变。 2014 年 11 月 14 日 ,《羊城晚报》(熊丙奇)《 985 和 211 工程存废问题值得深思 》:针对媒体报道的已废除高校“ 985 工程”、“ 211 工程”这一消息,教育部新闻办官微于 13 日晚间公开回应称,不存在废除“ 211 工程”、“ 985 工程”的情况。尽管网传废除“ 985 ”、“ 211 ”工程的消息被官方正式否认,但这一消息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却值得教育部门认真思考。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推出的“ 211 ”、“ 985 ”工程,旨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高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水平,这些行政性质的教育工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在推进过程中,列入名单的高校,也获得国家更多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但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高校把进入工程作为奋斗目标,为获得项目“跑部钱进”,学校按照行政制定的指标办学,急功近利,追求高大全;所有高校被工程、计划分为三六九等,随着这些工程的推进,高校被分为 985 高校、 211 高校、小 211 高校(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一本、二本、三本院校、高职等,这制造了高校间的不平等,也严重影响学生的升学、就业公平,在考研和就业中,都存在学历歧视。事实上,国家已意识到计划办学的诸多弊端,因此,在 2010 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都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照此改革设想,我国应逐渐清理各类行政性质的教育工程、计划,似就包括 985 、 211 工程等。除此之外,还应彻底废除行政治校的思维。前不久发布的国家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已提出要逐渐取消高校录取批次,同时对高职招生实行分类考试,这都传递出国家全面清理歧视性政策、等级管理传统做法的信息。但倘要废除已产生广泛影响的教育工程,并非易事,这涉及破除既得利益。首先,取消 985 、 211 工程固然重要,但更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消除 985 高校、 211 高校这样的概念。终止项目是容易的,但要取消这些高校(尤其是部分高校校长、书记还有副部长级)的等级身份,就需要破除这些高校领导、师生的身份保护意识。其次,要杜绝新的类似工程、计划产生。不少教育界人士预判,即或取消这些工程,也会有新的名目取而代之。事实上,目前高校已有另一个 2011 计划,该计划更强调协作,包括校与校以及学校与企业的协作。但这一计划,还是行政主导的计划,也存在因行政审批、评价,而产生的权力寻租、形式主义等问题。国家应按照管办评分离的要求,防止类似计划出台。更重要的是,在取消按工程、计划配置教育资源、学术资源等传统模式的同时,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和拨款体系。建议成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结合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模、实际办学水平(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制定高校拨款预算,并进行有效监督。同时,政府管理公办学校,要建立由官员、人大代表和校领导、师生及社会人士代表等共同组成的大学理事会,负责制定大学发展战略、预算,监督学校行政公开、透明使用经费。这就从管办评一体、行政治校,过渡、改革到管办评分离、教育家治校。(作者熊丙奇为知名教育学者) 2014 年 11 月 15 日 ,凤凰评论独家出品《 985 、 211 教育工程理当废除 》:针对媒体报道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 985 工程”、“ 211 工程”这一消息,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言教育” 13 日晚间发布微博称,不存在废除“ 211 工程”、“ 985 工程”的情况。“微言教育”介绍,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国家先后实施了“ 211 工程”、“ 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项目,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教育部的回应,否定了网传的消息,但事情并不能到此为止。网传的消息,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某种程度反映出社会舆论要求重新审视 985 、 211 工程价值的呼声。毋庸置疑, 985 、 211 工程究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需要客观、理性的评价,倾听各界的声音。这次网传废除 985 、 211 ,可以作为官方、社会舆论共同反思这些教育工程的契机,包括教育部在官微回应中,其实也提到目前 985 、 211 存在的问题,明确要加强顶层设计。笔者多年来一直呼吁取消 985 、 211 。 985 、 211 的存在,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不但影响学校的平等竞争,而且也影响学生的求学、升学(考研)、就业,是学历歧视的根源。眼下,教育部否定了网传的消息,但笔者希望教育部门能认真考虑启动废除的进程。其实,取消 985 、 211 ,消除所有高校的身份、级别,让学校平等竞争,这对所有高校和所有学生都有好处。从全世界范围看,所有一流大学都来源于竞争而非计划。学校自由平等的结果是,会有一流的综合性院校,也会有一流的职业学校。我国基础教育的名校情结,学生非 985 、 211 不读,不就因 985 、 211 的存在而产生吗?教育部门曾一再发文,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得提 985 、 211 要求,那么,为何不釜底抽薪取消 985 、 211 呢? 985 、 211 工程,从本质上说,是政府部门的教育拨款项目。即采取申请立项的方式向入选的高校拨款,这种行政性质的教育工程带来诸多问题。首先,给入选高校贴上标签,就如现在的人才计划一样,一旦入选,还没有开展研究,就被誉为著名学者,入选的高校,在入选时就宣称自己的办学实力得到国家认可, 985 教育项目,演变为 985 高校,就是这样而来。其次,由于入选既可以获得大笔经费,又可以提升地位,因为不少高校都把跻身 985 、 211 作为办学奋斗目标,导致 985 、 211 一再扩容,好在近年来教育部明确叫停扩容,才断了一些高校的念想。再次,与高校申请对应的是政府部门的立项审批,为通过审批,诸多学校跑部钱进,其间不乏跑要公关,包装成果,弄虚作假,而借助行政审批、评审,行政力量也就名言正顺干预学校办学。换言之,只要行政审批、行政评价存在,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就难以落实。 2010 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为此,政府部门必须清理、取消一系列的行政性工程、计划,建立全新的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废除 985 、 211 ,显然是题中之义。但废除 985 、 211 ,还必须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首先,应该通过加大政府教育信息公开,以及建立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来为受教育者选择高校,以及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服务。客观而言,目前 985 、 211 已成为受教育者和社会评价高校的“身份指标”,在取消学校身份(以及其对应的行政评价)之后,应培育发展社会评价、专业评价。其次,要避免用新的行政性教育计划,替代 985 、 211 。有消息显示,有关部门已在推进 2011 计划,这一计划从 985 注重学校整体、 211 注重学校学科,调整到注重学校、学科间协作,包括和社会企业协作。不管这一计划设想有多好,笔者反对出台任何新的行政性质计划,这还是管办评一体化,而不是推进管办评分离。再次,要探索建立新的教育拨款体系。当前的教育拨款,就由行政部门主导, 985 、 211 工程,只是看其中的拨款口径之一,要成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制订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落实。如果有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拨款,那么,高校可以获得充分的财力保障,而不必跑部钱进。与此同时学校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坚持教育本和学术本位,真正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2014 年 11 月 17 日 ,《河南工人日报》《熊丙奇:推进教育改革, 当反思“ 985 ”“ 211 ”模式 》:针对媒体报道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 985 工程”“ 211 工程”这一传言,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言教育” 13 日晚发布微博称,不存在废除“ 211 工程”“ 985 工程”的情况。我国推出“ 985 ”“ 211 ”工程的用意,是为集中少数优质资源,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但从具体实践的效果看,“ 985 ”“ 211 ”工程,对改善我国高校的硬件条件,发展学术研究,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负面作用也十分明显。首先,“ 985 ”“ 211 ”工程,让高等教育的等级化管理更为严重,制造学校不平等和歧视。列入“ 985 ”工程的高校,不但享有更多国家资源,而且地位也比其他高校高人一等:在“ 985 ”高校推出之后,我国高校就被各种工程、计划排出等级座次:“ 985 ”高校(具体还分一期、二期、三期),“ 211 ”高校、小“ 211 ”高校(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高校)、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这让高等学校不平等竞争不说,也让整个社会的名校情结更浓。其次,“ 985 ”“ 211 ”工程,说到底是行政性计划,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评审的意图,进入“ 985 ”“ 211 ”,不但意味着获得资源,也提高学校的“地位”,因此,很多高校就把跻身“ 985 ”“ 211 ”作为办学奋斗的目标,这带来的问题是,高校按照行政制定的指标办学,都追求“高大全”,没有自己的特色,同时急功近利,在申报“ 985 ”“ 211 ”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及“跑部钱进”等诸多问题。从全世界范围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从来不是靠计划推动,而是建立市场竞争机制,一流大学必须通过竞争产生。有人说,美国也有常春藤学校,中国为何不可有“ 985 ”高校,这是完全不同的性质,常春藤学校是学校间自主性质的联盟,且都是私立院校,而“ 985 ”“ 211 ”则完全是计划主导。对于取消“ 985 ”“ 211 ”工程,有两方面想法。一是取消“ 985 ”“ 211 ”后,用新的计划,类似“ 2011 计划”等替代,从“ 985 ”注重学校整体、“ 211 ”注重学校学科,到注重学校、学科间协作,包括和社会企业协作。这一想法,还是计划思维,虽然计划关注的重点不同,但本质还是行政计划,行政部门通过计划,照样介入、干涉学校办学,还是“管办评一体”,没有把办学自主权落实给大学,不利于学校办出特色。二是担心取消“ 985 ”“ 211 ”等行政计划之后,学校无法获得办学资源。这种担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拨款权掌握在行政部门,并通过项目方式(政府立项、学校申报)向高校拨款,这种行政主导的拨款方式,把财权掌控在行政部门,既制造权力寻租,又导致高校因缺乏财政独立性而难以自主办学。消除高校的担心,关键在于改变教育拨款方式,不能由行政部门主导,而应该成立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制订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落实。由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拨款,这是国外的基本拨款制度,这种拨款体系,要求政府依法保障对教育的投入,同时避免由政府主导拨款,从而干涉学校自主办学。另外,为促进学校平等竞争,有的国家和地方,还实行高等教育券制度,学生可拿着高等教育券自由选择大学,学校再拿高等教育券去兑现政府的拨款,这就确保每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支持是一样的,也鼓励学校办好学,吸引生源。从这一角度看,取消“ 985 ”“ 211 ”,实质是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要求,政府部门应清理、取消一系列的行政性工程、计划,建立全新的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明晰政府和学校的权责,政府主要做的,应该是保障投入和推进公平,至于学校如何办学,是学校自己的事,而办成怎样的水平,则接受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 2014 年 11 月 19 日 ,(熊丙奇 教育学者)《 985 何以从一流大学战略变为等级符号 》: 985 、 211 成高校“贫富分水岭”,这很不正常:它投射出的,是行政计划思维之弊,而这也让初衷挺好的政府战略计划拖住了自主办学的后腿。 2013 年,作为“ 211 ”“ 985 ”序列的清华大学科研总经费最多,为 39.31 亿元,财政拨款为 27.75 亿元,而非“ 211 ”“ 985 ”的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 4.6 亿元中仅有 26.1% 为财政拨款,两者科研经费所获的财政支持相差 23 倍多。这是新华社提供的调查结果,直观反映出 985 、 211 身份对高校获取经费的影响。对此数据,有些人可能不服气:清华科研实力强,获得更多的国家课题经费很正常。在国外,哈佛大学获得的学术研究经费不也高于普通院校吗?问题是,国外大学获得更多经费并非靠行政计划安排,而是通过正常竞争,前者引导学校面向行政指标办学,后者则是从学术规律出发。【 985 、 211 应是激励手段,而非评判依据】 985 和 211 工程,本是国家重点资助学校、学科建设的战略。国外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也曾有国家重点资助计划。从逻辑上讲,政府拨款是为提高办学水平,因此国外普遍强调投入的效果,而不会把入选项目作为评价依据。但在我国,入选工程、计划本身却变为荣誉,导致重点资助战略严重异化。拿 985 工程来说,若是把入选 985 而非利用工程所获资金获取绩效,当作办学地位提升的标准,那它必然引导学校把精力用错地方。所以可看到,我国高校合并潮出现在 985 、 211 工程评审期间。而科研中存在的“重立项、轻研究”风气,原因也在于此。,先得抢工程,有工程才有身份有资源,而教学和研究则被置于教育次序末端。在此情况下, 985 、 211 也就成划分等级的符号。它能人为制造出学校的三六九等、学者的身份之别,而这又会影响到招生、就业等。这跟国际上的大学分级依据的“市场导向——自然分层”,完全是两码事。而拨款体系的扭曲下,无论是高校发展机制还是行政评审指标,都会偏离学术本位。【政府战略计划不可妨碍学校自主办学】说到这,问题来了:政府制订战略规划只会南辕北辙?有些人结合日本制订的“ 50 年内培养 30 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宏伟计划,来论证我国推进教育工程、人才计划的合理性。可事实上,日本为发展基础教育研究,设立国家资助经费,任何学者都可平等申请。注重绩效考核与倡导平等竞争,构成政府投入的基本取向。这无疑可资借鉴:归根结底,要理顺政府计划与学校自主办学的关系。政府加大投入可以,但不能嵌入到资源分配枝蔓上来,而应建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制定教育拨款预算并进行专项监督。在具体工程、计划上,它着眼“长期规划”的同时要加强“动态管理”,要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并根据检查考核结果对有关学校建设项目和分年度预算进行动态调整。在绩效评估中,形成让数据说话的证据文化,也拓宽评审指标内涵,并建立“绩效不佳退出制”。而在自主办学的环境中,学校办学不能高度依赖政府部门的资金,而应拓宽社会办学资源。很多高校现在把科研项目分为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把政府部门的纵向课题作为考核、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横向课题则被视为含金量不高。这类偏颇的评估方式必须改变。说到底,要消除集结在 985 、 211 上的问题,重在消除它背后的行政计划思维,这不是说国家该取消一流大学战略,而是说应在保障投入的基础上,推进校际与学科间公平竞争,把绩效考评提上更重要的位置,而与之对应的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等,作为一揽子举措也应加快步伐。 上述事实证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从博客发帖到通过媒体发声,连篇累牍公开反对国家高等教育宏观发展战略,已经到了目空一切一意孤行的程度。无疑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建议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主动向所在的党组织写出书面检查,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否则,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依据党规党法对过错行为人进行纪律处分。 熊丙奇曾经发帖《我们的教育不缺惩戒而是缺爱》。我们对熊丙奇的错误进行惩戒,就是对他的爱。 2003 年 12 月 31 日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通知(中发 18 号)附件《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章“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第四十五条 组织、参加反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或者重大方针政策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对其他参加人员或者以提供信息、资料、财物、场地等方式支持上述活动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对不明真相被裹挟参加,经批评教育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免予处分或者不予处分。第四十六条 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公开发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或者反对改革开放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公开发表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违背改革开放或者其他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违反党和国家有关规定,播出、刊登、出版第一款、第二款所列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对主要责任者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以上内容约 12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阿米巴经营模式:阿米巴费用预算
pmtpmt 2014-11-27 14:31
一、什么是费用预算 费用预算是指公司为费用支出成本而做的成本预算。一般是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并结合公司的计划,制订符合公司需要的费用执行程序。费用预算一般以年度为周期,并作为衡量年度费用花费的标准。 二、费用预算的作用 1.预算是计划的数量化。预算不是简单的收支预计或仅把预算看作财务数字金额方面的反映,预算是一种资源分配,对计划投入产出内容、数量、以及投入产出时间安排的详细说明。通过预算的编制,使公司明确经营目标,工作有方向。 2.预算是一种预测。它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收支情况的预计,预算执行者可以根据预测到的可能存在的问题、环境变化的趋势,采取措施预作准备,控制偏差,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 3.预算是一种控制手段。预算以数量化的方式来表明管理工作标准,控制是以确定的管理工作标准,对行动的度量和纠正偏差。所以预算管理是过程中的控制,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投资项目或生产经营的规划、预算的编制,详细的描述了为实现计划目标而要进行的工作标准。事中控制是一种协调、限制差异的行动,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事后控制是鉴别偏差,纠正不利的影响。 4.预算管理是一种协调。公司的总预算是由各分预算汇编而成的,从组织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各相关部门必须协商沟通、相互配合,有利于管理层工作协商一致,导致出更好的计划和执行效果,这也是预算管理的基本目的。经董事会批准的预算,表述了计划期企业的业绩展望,所有经理人员和雇员一定要努力工作达到计划目标。预算是预算期之前编制并获得董事会批准的计划,通过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之差异分析,可以评价相关经理人员和雇员的工作表现。 5.预算编制有利于完善企业基础管理。预算编制必须有各项相关的定额,如人员、物料消耗定额等。要求定额合理并随定额条件变化而修正。预算的编制与预算控制对信息要求面广量大,要求信息传递及时准确,促进信息管理发展。 6.预算是考核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标准。预算是以数量化的方式来表明管理工作的标准,其本身具有可考核性,因而可以根据预算执行情况来评定工作成效,分析差异改进工作。控制和业绩评价,完整的体现了管理上为实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协调活动。预算管理工作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就象纲与网的关系。建立以预算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由于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三、如何进行阿米巴费用预算及分摊 在阿米巴经营模式中,为达成利润最大化,要求经费最小化。因而,为使每个阿米巴单元能充分降低费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需要对费用进行预算基础上,对公共性的费用进行相应的分摊或确定费用的归宿,以实现权责利的完全对应。 阿米巴经营模式费用分摊规则的基本原则:谁受益,谁承担。 公共费用分摊的规则及维度: 1.按人员进行费用分摊。根据各阿米巴单元的人数,对相关的费用预算进行相应比例的分摊。 2.按销售额或产能分摊。根据各业务部门所负责的业绩数据,统计相应的比例系数,将部分公共费用进行分摊。 3.按资源比例分摊。即按各阿米巴单元所占用资源的多少,形成相应比例和系数进行费用分摊。 阿米巴课程预告: 人人成为经营者-中国式阿米巴实施指南 《总裁训练营》 领衔导师:胡八一博士 导师:陈扬名 魏海燕 课程收益:掌握阿米巴管理系统的运作原理及导入阿米巴的流程和步骤! 咨询专线:400-6216-088/微信:pmt4006216088
个人分类: 阿米巴经营模式|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MBA/EMBA论文写作必备方法和资料
abc888 2012-5-22 16:19
MBA/EMBA论文写作必备方法资料 SWOT分析 SWOT矩阵 外部环境 PEST分析 竞争环境 五力分析 内部环境 资源分析 内部环境 价值链分析 波士顿矩阵 发展战略 更多 MM县旅游发展策略 05-22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策略研究 05-22 联合广告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05-22 日用百货行业的品牌发展策略 05-22 日美动漫产业的发展与中国动漫产 05-07 超竞争态势下的企业发展战略与竞 05-07 基于SWOT的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04-27 国产手机的品牌发展策略研究 03-07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01-13 MM船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2-12 人力资源 更多 MM工程咨询公司绩效评估体系改进 05-07 工作分析在MM公司应用研究 05-07 MM培训公司绩效管理研究—EMBA论 05-02 烟草企业人力资本激励探讨(本) 03-16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薪酬问题 01-04 MM 移动公司员工薪酬管理探讨 11-14 MM公司人力资源发展的研究 10-05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探究 05-10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路 04-20 MBA绩效管理论文选题与参考 03-21 市场营销 更多 微博营销策略研究 05-21 MM 团购网营销策略研究 05-21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策略及模式研究 05-04 移动通信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05-04 XX移动农村市场直销模式研究 — 05-04 XX邮轮中国市场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05-04 MM航空公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研究 05-04 MM公司大客户营销战略分析 05-02 MM邮政营销渠道建设与管理的探讨 11-14 国产汽车营销渠道优化研究 09-14 电子商务 更多 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05-15 电信行业电子采购策略探讨(本) 04-27 品牌服装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07-30 浅谈个人网店形象构建 07-04 MM 化妆品公司网络营销渠道研究 12-06 房地产交易中的电子商务应用研究 10-12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探讨(本) 11-04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探析(本 03-08 我国电子政务模式的分析(本) 03-06 电子商务与物流增值服务(本) 03-04 企业文化与商业道德 更多 MM采油厂HSE管理体系研究 05-09 MM石化企业HSE管理体系研究 05-09 MM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05-09 MM国有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05-09 MM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设计研 05-09 电信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11-25 MM烟草公司企业文化研究 10-28 MM公司企业文化策划研究 06-18 XX电网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12-02 中国电信的企业文化研究 06-11 项目管理 更多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05-07 MM制造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08-31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案例研究 08-19 化工市场营销的项目管理 06-04 项目管理和企业战略实施研究 01-25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及案例研究 05-05 施工项目的目标成本管理及案例研 04-24 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03-18 建设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研究 01-12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研究(本) 02-29 组织行为 更多 MM医院医生服务质量管理优化研究 05-15 MM制药公司员工心理契约研究 05-15 MM房地产公司员工激励和绩效考核 05-15 汽车服务业客户满意度研究 10-06 MM公司物资采购管理的研究 09-28 汽车服务备件物流流程优化研究(M 07-29 MM 公司质量管理研究 08-22 汽车维修连锁经营模式发展研究 01-05 企业信息化与组织变革探析(本) 05-19 资本运营 更多 MM 外贸公司资本运营问题及对策 05-15 民营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研究 05-15 MM集团资本运营管理案例研究 05-15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 01-06 重组MM公司的模式研究 12-28 建筑业并购重组研究 10-22 MM公司资本运营研究 10-20 万科资本运营战略研究 10-20 MM 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研究 10-18 MBA论文选题 更多 民营企业论文选题 12-09 市场营销论文选题 12-09 发展战略论文选题 12-09 人力资源论文选题 12-09 MBA论文写作 更多 如何写MBA论文 11-19 MBA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09-02 M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规范 09-02 MBA(EMBA)论文答辩 06-01 MBA论文(EMBA论文)规范与格式 12-09 MBA论文开题报告示例二 12-09 MBA论文开题报告示例1 12-09
个人分类: MBA论文|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解决融资难问题
ch220 2012-5-10 15:36
  近年来,随着政策调控和银根紧缩,企业融资难问题日益凸显,而小微企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四川省农村信用社主动应对和参与市场竞争,实施错位发展战略,不断加强改善金融服务,创新信贷产品,拓展业务领域,积极探索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通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实在在解决了不少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努力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近年来,该行加强与战略投资者合作,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再创新,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推出适用于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中银信贷工厂”.“中银信贷工厂”借鉴“工厂化”运作模式基础上的“流程银行”新模式,新模式坚持统一经营,集约管理,实现业务运作的专业化,每笔贷款的审批时间由原来的20个日缩短为3―5个工作日。新模式有六方面的创新:一是客户评判标准的转变,以往单纯强调企业规模和财务指标,而新模式运用财务模型并考察企业非财务信息后综合决策,强调收益覆盖风险和经营成本的原则;二是营销管理的转变,新模式改变传统的单户、点式营销方式,先行市场调查,确定目标客户名单,进行名单营销,批量拓展客户;三是审批机制的转变,由传统“三位一体”决策机制转变为双人专职审批,将信贷提案标准化、表格化,提高专业审批效率;四是贷后管理的转变,由传统偏重依靠企业财务信息的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专职预警人员为主的主动管理,设置全面的预警指标体系,实时监控企业经营活动;五是问责机制的转变,由过去出现不良授信逐笔问责,转变为强调尽职免责、失职问责;六是对企业信用管理的转变,对遇到暂时性经营困难的企业,设立信用恢复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一是根据中小企业需求特点,该行在传统的公司贷款、票据融资业务外,充分发挥自身在国际结算、外汇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梳理设计出200余项适合中小企业的产品,既有效满足了中小企业个性化需求,又降低了 融资 成本。针对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我行积极创新中小企业担保方式,先后开发了应收账款、供应链、退税账户质押、存货抵押、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机构担保、小额保证保险、信用保证等多种担保方式,设计了“银商通达”、“退税通达”、“快易贷”、“立业通”、“存货通达”、“票押通”等一系列产品,能够满足不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二是发挥多元化优势,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经过近百年的经营,该行已拥有全功能金融服务的大型网络,能够提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投资、租赁和资产管理在内的各项金融服务,向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账户、授信、结算、贸易融资、国际结算、财务顾问、上市中介推荐、上市后资金管理等在内的持续性增值服务,延伸服务链条,拓宽服务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体系。三是发挥多渠道优势,助力企业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推出“中银融智”、“选择权贷款”、“投保贷”,积极向中小企业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发展。   强化资源配置   保证最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一是单独切分信贷规模,保障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近两年整体信贷规模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该行单列贷款规模专门用于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小企业贷款规模在整体贷款规模中的占比持续上升,增速大大高于整体贷款。二是加强中小企业业务条线人员配置,提升 银行利率计算器 中小企业专业服务能力。该行实现了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通过集中培训、以岗代训、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锻炼培养队伍,培养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业务骨干。三是加大财务资源配置,鼓励发展中小企业业务。作为战略业务重点,除已有的日常营销费用外,专项配置了中小企业业务营销费用和人事费用。通过营销奖励等多种形式配置财务资源,单独配置财务资源,提高了各机构发展中小企业业务的积极性。   中小企业人员廉洁自律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中行注重培养员工职业操守,始终将廉洁从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中国银行中小企业业务从业人员“十要十不要”》和《客户告知函》,要求做到“两个零”,即郑重承诺中小企业客户与中行合作为“零公关成本”,邀请客户监督,向客户公布举报电话,对从业人员触碰道德红线实行“零容忍”,消除企业融资的隐形成本,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需要ZF、银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银行已连续三年保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贷款增速,授信占比逐年提升,有效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2012年,中国银行提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境发展”目标,将中小企业业务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重点保障中小企业授信增长,其增速将继续保持高于全行平均贷款增速。同时,中行也呼吁社会各界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和扶持力度,强化企业教育,关注企业主身心健康,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担、风险补偿、信用担保及 商业贷款计算器 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财税支持等机制,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全社会共同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内外部环境。
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