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数学系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非机经帖】2013.08.09上海 Exam FM 复习20天考试心得 回馈本版 金融类 perlin 2013-8-10 10 9918 iiooiookoo 2014-8-15 15:08:22
关于普通高校数学系(跨专业)考研的选择(求各路大神意见!!) attach_img 经管在职研 Flow. 2013-8-21 10 2344 绵阳 2013-8-21 22:17:38
本人数学系,想自学经济学,但是不知道如何入手,求指教~ 爱问频道 economier233 2013-3-21 25 5041 economier233 2013-5-14 12:10:42
数学系的学生想走金融方向。请教一下大家,下面哪些课程与金融有关。谢谢~ 爱问频道 休止符灬紫バ 2013-3-21 7 1360 hfhua0802 2013-3-22 10:40:47
[转帖]ACNielsen招聘统计学系应用数学系毕业生(05-07届)(07.24截止)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轩轩 2007-7-16 2 3217 爱文儿久久 2013-2-16 23:36:42
数学跨考金融 attachment 爱问频道 csfbw 2013-2-5 5 1646 Sasāra 2013-2-5 12:33:42
请大家帮我看看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 CFA、CVA、FRM等金融考证论坛 想飞的心 2013-1-31 1 1421 HappyJimmyYe 2013-2-4 13:35:00
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数学苍穹闪烁中国新星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midi51 2011-10-13 51 29920 arkluos 2013-2-2 11:50:35
请大家帮忙分析下此offer的课程 行业分析报告 想飞的心 2013-1-31 0 1296 想飞的心 2013-1-31 19:04:02
offer,爱丁堡的FMO,请大家帮我看看。 金融学(理论版) 想飞的心 2013-1-31 0 1648 想飞的心 2013-1-31 19:02:07
指点一下,我是一个二本农业大学数学系的,找什么样的工作? 爱问频道 1028376017 2013-1-14 17 4636 风筝1204 2013-1-27 09:40:14
把孩子扔到河里--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崛起(ZZ)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ace 2005-4-15 17 6525 jazhou 2012-11-20 00:17:54
面板数据分析(哈工大数学系 葛虹) attachment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shmly 2008-9-21 31 8753 石墩儿 2011-4-14 16:21:28
已删除 经管在职研 zyner 2009-1-23 6 4701 myjrose 2009-11-4 15:26:24
[求助][原创]数学系在读硕士3年内欲考金融学博士 经管在职研 yapiesh88 2009-3-10 1 2073 edmundyu 2009-3-10 15:57:00
[下载]利息理论及其应用(北大金融数学系) attachment 金融学(理论版) dreamer001 2008-8-21 2 2273 dreamer001 2008-8-21 18:16:00
数学系女生跨专业考研,经济,管理,金融何去何从?请大家帮帮我!!非常感谢! 经管在职研 fengweizhu 2007-3-20 32 13493 jngod 2008-4-22 16:53:00
数学系的学生如何学好金融??????? 金融学(理论版) czrzyy 2005-11-25 8 4317 vincent85 2006-3-21 20:03:00

相关日志

分享 科大学长 对 数学系学弟学妹的忠告 <转发>
hylpy1 2017-3-7 08:57
科大学长 对 数学系学弟学妹的忠告 转发 有些科大学生,尤其是新生,抱怨科大教材偏难;而且新生通常缺乏学习方法,对如何在大学中学习还没有清楚的概念。下面是一位科大数学系学长给科大数学专业学生的一些建议。我转发过来,仅供参考。 1、老老实实把课本上的题目做完。其实说科大的课本难,我以为这话不完整。科大的教材,就数学系而言还是讲得挺清楚的,难的是后面的习题。事实上做1道难题的收获是做10道简单题所不能比的。 2、每门数学必修课至少要看一本参考书,尽量做一本习题集。 3、数学分析别做吉米,除非你太无聊,推荐北大方企勤的习题集。此外注意一下有套波兰的数学分析习题集,是不是搞得到中文或英文版。 4、线性代数推荐普罗斯库列科夫的线性代数习题集和法捷耶夫的高等代数习题集。莫斯科大学要求把上面的题全做光。建议大家在搞定亚洲第一难书的同时也把里面的题打通。 5、解析几何不要不重视。现在有种削弱几何课的倾向,甚至有的学校把解析几何课改成只有两课时,这样一来,几何训练不足,会很吃亏的。 6、常微要看看阿诺尔德的书,打通菲利波夫的习题集。 7、数论课是很重要的,起码可以锻炼思维能力。 8、数学分析、线性代数、解析几何、泛函、拓扑、抽象代数、实变、微分几何是最重要的课,大家脱层皮也要学好。要尽量加强这方面的工底,不然的话以后很吃亏。 9、有时间去物理系多听课,千万不要毕业了连量子力学也不懂,这样的数学家注定要被淘汰的。读读费曼物理讲义和郎道的理论物理教程。 10、华罗庚的数论导引的前言大家好好看看,多多领会! 11、想读数理统计和计算数学的要注意,统计和计算数学同样是数学类的专业,不要以为加上计算和统计就可以降低要求。 12、推荐一些参考书: B.A.卓里奇《数学分析》(第一卷有中文版,第二卷未翻译,会俄文的一定要看) S.M.Nikolsky,A course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有中文版) A.I.Kostrikin,Introduction to algebra(有中文版) M.Postnikov,Analytic geometry(有中文版) M.Postnikov,Linear algebra and differential geometry(有中文版) G.H.Hardy,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umbers V.I.Arnold,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有中文版) H.嘉当,解析函数论初步 Kolmogorov,Elements of the Theory of Function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有中文版,亚马逊上出售英文版,20美元一套) Fomenko,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topology Kelley,General Topology(有中文版) Bott,Differential forms in algebraic topology 莫宗坚《代数学》 Atiyah,Introduction to Commutative Algebra(有中文版) Riesz,Functional Analysis(有中文版) Landau,Mechanics(有中文版) Goldstein,Classical Mechanics(有中文版) Landau,The Classical Theory of Fields(有中文版) Jackson,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有中文版) Landau,Statistical Physics Part1(有中文版) Kerson Huang,Statistical Mechanics Landau,Quantum Mechanics(Non-relatisticTheory)(有中文版) Greiner,Quantum Mechanics:A Introduction(有中文版) 黄昆《固体物理学》 Kittel,Introduction to Solid State Physics(有中文版) 费曼《费曼物理讲义》 玻恩《光学原理》 王梓坤《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 方企勤《数学分析习题集》 普罗斯库列科夫《线性代数习题集》 法捷耶夫《高等代数习题集》 菲利波夫《常微分方程习题集》 沃尔维科斯基《复变函数习题集》 鄂强《实变函数的例题与习题》 符拉基米诺夫《偏微分方程习题集》 巴兹列夫《几何与拓扑习题集》 菲金科《微分几何习题集》 写给数学系的新生们  本系数学用书 http://zsb.ustc.edu.cn/bbs/viewthread.php?tid=2413 开学前可以看看的书籍 http://zsb.ustc.edu.cn/bbs/viewthread.php?tid=3273 给科大数学类的新生推荐几本科普读物 (作者:科大校友 周为) 1、迪亚库的《天遇--混沌与稳定性的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自牛顿时代以来,数学家探索一个经典的数学物理难题:三体问题的历史。很多新生可能以为数学家就是陈景润那样玩些和实际生活不相关问题的怪人。其实真正好的数学是要能够解决人类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提出的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学,数学不能离开工程和科学,现代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是数学研究活的源泉。这本书里面的三体问题就是关于计算三个天体的运动轨道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就是现代动力系统理论的起源,甚至说现代的拓扑学也与此大有关系。庞加勒的经典著作《位置分析》很大程度上是为他的《天体力学讲义》提供数学工具,你们可以在这里看见很多数学大师的踪影:庞加勒,柯尔莫哥诺夫,阿诺尔德还有我国的年轻数学家夏志宏。 2、《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科学出版社。 这套书一共三本,是由多位俄罗斯著名数学家集体编写的,包括了二十世纪最优秀的数学家柯尔莫哥诺夫先生以及亚历山德罗夫先生、沙法列维奇先生、索伯列夫先生、盖尔范德先生等数学大师。基本上对大学本科的基础课程都做了一个简介,还推荐了一些参考书,这些书大部分国内都可以找到。 3、外尔的《对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外尔也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数学家之一,据说是懂得物理最多的数学家,这本书当然也是值得一读的了。 4,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科学出版社。 关于数学历史的名著,不过这本书对以刘徽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比较忽视。 转自: http://zsb.ustc.edu.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92extra=page%3D1
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1-4版编写的幕后故事
hylpy1 2016-9-3 23:13
数学分析郑英元 毛羽辉 “数学分析”是数学系一二年级的一门最重要课程。每周讲授4~6个学时,还有两学时的习题课。有人称它为 “超级大课”。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对于数学分析教学长期以来有两种体系。一是以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数学家为代表的观点。他们追求以严格的数学概念为基础,强调系统的逻辑性。或者说数学分析应该从ε-δ开始学习。在教材方面的代表作是:柯朗(Courant,1905-1972)的《微积分学》。其中译本是朱公谨先生翻译的《柯氏微积分》。另一是当时流行于欧美的从计算与应用入手的体系,其代表作是:奥斯古德(Osgood,1864-1943)的《奥氏初等微积分学》和《高等微积分》。 在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调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数学分析”课程的大纲和教学均确立了以ε-δ为起点的教学体系。从而使她在我国高等师范系统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她的成功主要由下面几个因素构成。 一、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有一支强有力的数学分析团队 (1)1952年院系调整,当时国内一批很有实力的教师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在分析学方面主要是从同济大学来的一批教师,他们构成华东师大数学系数学分析团队的最初的主要成员。他们是: 程其襄(1910-2000) 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数学博士。1946年回国,即被同济大学聘为数学教授,任数学系主任。1951年,又兼任理学院代理院长。 1952年院系调整时来到华东师大担任数学分析教研室主任。并曾多次亲自讲授数学系一二年级“数学分析”课程。 吴逸民(1910-2001) 1952年院系调整时来到华东师大数学系,在华东师大期间长期从事“数学分析”课程教学。1962年调往上海工学院。后来担任上海大学数学教授。吴逸民先生的老师是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数学博士的朱公谨教授(1902-1961)。 陈昌平(1923-2003) 194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数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来到华东师大数学系。华东师大数学系教授。在1966年以前多次担任华东师大数学系“数学分析”课程教学。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交通大学的周彭年(1925-1997)、林克伦(女,1927-2002)、圣约翰大学的魏宗舒(1912-1996)、陈美廉(女,1929-)等等。 (2)1952年至1966年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数学分析团队的继续壮大。这主要是从1953年举办的四届“数学分析研究生班”开始的,它不仅为国内高等师范系统培养了大批分析学方面的骨干人才,同时也带动本系分析学方向的青年教师学业水平。特别是有一大批由本校数学系培养的学生和从北师大、复旦输送来的青年教师。他(她)们都在不断地充实华东师大数学系数学分析团队,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强大队伍。其中先后进入数学分析团队的有:林忠民(1931- )、郑英元(1932- )、曹伟杰(女,1929- )、张奠宙(1933- ),许 明(女,1934-1995)、陶增乐(1937- )、茆诗松(1936- )、李惠玲(女,1936-2011)、毛羽辉(1939- )、徐钧涛(1939- )、杨庆中(1937- )、华煜铣(1939- )、胡启迪(1939- )、宋国栋(1940- )、吴良森(1941- )等等。他(她)们在1977年后都取得教授或者副教授的职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她)们陆续开始退休。但是从1982年开始这支团队补充了许多都是硕士、博士学位的新鲜血液,现在他们的职称均为教授或者副教授。 数学系的数学分析教研室在1958年以后逐步解体,并先后孵化出函数论教研室、微分方程教研室、概率论教研室、计算数学教研室、控制论教研室和运筹学教研室。虽然数学分析团队分布在不同的教研室中,但依旧承担着“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并彼此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优良的传统。 二、制定《数学分析》大纲 (1)1954年教育部委托我系程其襄教授起草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用的《数学分析》教学大纲。1955年暑期教育部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大纲讨论会上获得通过。 1956年此大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从而奠定了中国高等师范系统“数学分析”教学的基本体系。 (2)1980年5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高等学校理科数学、力学、天文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扩大会议”,我校委派华煜铣(时任数学系负责教学工作的副系主任)参加。会前教育部委托华东师范大学草拟高等师范院校《数学分析》大纲交大会审定。华东师大数学系委托郑英元起草大纲。郑英元在1956年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要求草拟了供高等师范院校使用的《数学分析》大纲供大会讨论修改。这份大纲经与会代表讨论修改以及编委会审定后,于1980年8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三、编写《数学分析》教材 (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一版)的问世前后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从1953年开始举办以程其襄教授为主要导师的“数学分析研究生班”,程先生在研究生班的经典课程是《分析选论》。他在课程中特别强调基本理论的严格性和系统的逻辑性。正是这些概念确立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分析”教材的基本理念。 虽然我们曾多年采用苏联教材(主要是辛钦的《数学分析简明教程》),但同时力图编写符合中国国情的教材。如在1960年前后,编写“一条龙”教材, 1965-66年间由程其襄、林克伦、华煜铣等参加编写的《数学分析简明教程》等等。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成功或者出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7年,教育部在上海宝山召开高等学校理科教材大纲讨论会,我校在分析方向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程其襄、李锐夫、张奠宙等。在这次会议上确定四个学校编写《数学分析》教材,我校负责编写高等师范院校统一使用的《数学分析》教材,其他三个都是综合性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 1978年5月我系正式启动编写工作。第一项任务是系领导委派郑英元和徐钧涛去武汉,参加武汉大学编写的《数学分析》教材审稿会。我校和四川大学是主审单位。同时组织我系的“数学分析教材编写组”,由程其襄教授担任主编,参加初稿各章编写的有:陈昌平、陈美廉、郑英元、徐钧涛、曹伟杰、杨庆中、黄丽萍、宋国栋等。初稿写出后,经程其襄、周彭年、郑英元修改定稿,由郑英元执笔整理。黄丽萍参加了本书下册部分初稿整理工作。本书审稿会于1978年10月在上海建国饭店举行,由北京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担任主审。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册第一版(初稿)又根据1980年8月公布的大纲作了修订,并于1980年9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数学分析》下册第一版则于1981年6月同样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1979级秋季新生开学时,由于我们的教材尚未正式出版,因此采用油印讲义方式开始试用。当时由郑英元主讲,参加教学小组的有:华煜铣、吴良森、俞鑫泰、吴伟良等。从1980学年开始,正式使用由我们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分析》一书作为教材。 由于我们编写的《数学分析》在取材、体系、可读性诸方面比较切合我国教学实际,从而使用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高等师范院校(含各地的师范专科学校和教育学院),某些高等院校的力学专业或计算机专业也采用本书作为教材。从1980年到1990年出版社几乎每年都重印2万册左右。从而在1987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对全国高等院校出版的教材进行评选时。本书荣获最高等级的“全国优秀奖”(全国高等学校数学专业教材中获此殊荣的仅10本。我校除了本书之外,获得此项殊荣的还有冯契先生的哲学教材)。 系主任曹锡华与第一版编写组成员合影(周彭年先生因事缺席) 为配合《数学分析》教材的使用,郑英元于1982年为我校“分析进修班”教师开设“数学分析教材选讲”(一学年)。1988年毛羽辉、宋国栋为我校助教进修班教师开设“数学分析教学研究”讲座。我们不仅在校内讲授,我们也走出去赴各地讲学,如1983年郑英元受广东省教育厅邀请在肇庆为广东省师专和教育学院教师讲课;胡启迪和毛羽辉应邀在承德为河北“师专教师暑期讲习班”讲课;郑英元和杨庆中应“全国师专数学教学研究会”邀请在江苏盐城为与会师专数学分析教师讲课。这些讲课主要介绍我们编写的数学分析教材的使用要点,讲解难点。听课者普遍反映良好。 我们经常被邀请参加数学分析教材与教学的会议,以介绍我们的观点和教材。如根据教育部(81)教社字005号文件,由吉林大学主办的“《数学分析》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交流会”于1981年7月25-30日在长春举办,我校郑英元、华煜铣应邀参加,并在会上作了教材编写的经验介绍。 1984年7月1日“教育部理科数学教材编委会函数论及泛函分析编审小组”在徐州师范学院召开“数学分析教材研究会”,我校郑英元被邀请参加并在会议上就我校编写的数学分析教材作专题发言。 1988年7月16-22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和国家教委华东地区师资培训中心在华东师大举办“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分析教材教法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有60所院校86名教师。华东师大校系领导华煜铣、邱森和程其襄教授等出席研讨会开幕式。程其襄教授在大会上作了“分析基础”的专题报告。数学系的郑英元、张奠宙等五位老师也分别就数学分析教材教法及微积分史作专题报告。这次研讨会收到论文18篇,12位与会老师也作了交流发言。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郑英元代表我校参加了在南京大学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的教材会议;郑英元、许明参加了在天津师范学院召开的数学分析教材教学研讨会等等。 (2)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二版) 经过几年的使用,以及数学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认为对第一版《数学分析》中的某些内容作出适当增删和调整是必要的。对此,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我们的工作从1987年开始,先是组织一个由程其襄教授为首的讨论班,研讨当时国内外数学分析教材的状况。参加讨论班的老师除了程其襄教授,还有毛羽辉、郑英元、宋国栋、许明、杨庆中、吴良森等。 国外数学分析教材讨论班当时记录的报告目录 程其襄教授在讨论班上作报告 郑英元在讨论班上作报告 根据编写第一版教材的情况,在数学系领导支持下,组织了更为精干的编写组开始编写第二版《数学分析》,编写组由程其襄(主编)、郑英元(负责全书统一整理工作)、毛羽辉、宋国栋等四人组成。在第二版中我们增加了一些前瞻性的内容,删去了一些相对次要的内容,以保持教材总体份量上的平衡。其中部分内容,程其襄先生还亲自撰写(见下图程先生手稿)。此外,还增加了一些用小字编排的内容(包括附录中由张奠宙编写的“微积分简史”)供有余力的师生选择使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二版)上册于1987年12月完成初稿,提交审稿, 1990年2月完成修改稿,1990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下册于1988年6月完成初稿,1990年6月完成修改稿,1991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 《数学分析》第二版编写组在讨论 程其襄教授手稿 (3)编写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分析》教材 我们在编写第二版《数学分析》的同时。应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要求,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司1988年审定的二年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分析》教学大纲。郑英元、毛羽辉、宋国栋又合作编写了适应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使用的《数学分析》(上、下册)教材。该书是在华东师大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二版)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程其襄教授始终关心本书的编写工作。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0年8月出版发行。 (4)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三版) 在《数学分析》(第二版)出版发行十年后,应高等教育出版社提议,要求我们重新组织编写第三版《数学分析》,该书将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的出版计划。 第三版的编写组由吴良森(主编)、毛羽辉、宋国栋、魏国强、庞学诚、胡善文等6人组成。在继承第二版总体结构和编写风格的基础上,我们在现行数学分析教学大纲的范围内对一些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增删;同时考虑到近代数学分析教材发展潮流,适度地反映这方面的进展情况,以适应对21世纪新教材的要求。 程其襄教授、陈昌平教授、张奠宙教授阅读了第二十三章主要内容的初稿(*流形上微积分学初阶),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郑英元教授对第三版的修订更是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三版)上、下册于2001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 (5)时光又过去了十年,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四版)》(上、下册)于2010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此版的编写组成员是:庞学诚(主编)、柴俊、胡善文、吴畏、毛羽辉。 相对于第三版,本版修改内容主要有:针对极限理论的内容过于集中、滞后的问题,这次通过提前得出“致密性定理”,使得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全部性质能在第四章证明完毕;针对目前很多大学不再单独开设数学分析习题课的现状,本次改版适当增加了稍有难度的例题,以期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根据对第三版的使用反响,本版对“选读”和“必读”的内容作出了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从1980年《数学分析》(第一版)出版开始,每隔十年都根据当时的教学需要进行修订再版。至今已出版了四版。她引领了我国高师系统“数学分析”教学近四十年。 四、编写《数学分析》辅助教材 我们在编写《数学分析》第一版至第四版的同时,还编写了以下一系列的辅助教材。 (1)为配合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由郑英元、毛羽辉、宋国栋合作编写《数学分析习题课教程》(上、下册)。它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1年8月出版发行。国内习题课方面的书籍不多见,我们的初衷是给担任此项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提供素材,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时至今日,尚有一些学校的“数学分析精品课程”规划中,仍把本书作为参考书目位列其中。 (2)为配合数学分析(第三版)的课程教学,由吴良森、毛羽辉、韩士安、吴畏合作编写了《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上、下册)。它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8月出版发行。本书每节内容包括:内容提要、释疑解惑、范例解析、习题选解四部分;对每章末的总练习题给出提示或解答;在各章后增设测试题(A、B双卷),书末附有测试题的提示或解答。本书因与数学分析(第三版)教材紧密配合,深受学生和授课教师的欢迎。 (3)由吴良森、毛羽辉、宋国栋、魏木生合作编写了《数学分析习题精解》。它由科学出版社于2002年2月和2003年9月分别出版发行了“单变量部分”和“多变量部分”两个分册。本书主要是通过典型例题来陈述数学分析中的典型解题方法和技巧。选题以中等难度为主;例题和习题中还选入了一部分理工科大学、师范院校的研究生入学试题。特别希望本书对准备报考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读者有所助益。 (4)为配合数学分析(第四版)的课程教学,由毛羽辉、韩士安、吴畏合作编写了《数学分析(第四版)学习指导书》,其上册与下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1年6月与2012年1月分别出版发行。此书的章节结构与2004年版的《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相同。其特点是,本书中的例题和习题的解题过程更趋完整,以利于学生的正确认知;教材中习题给出解答的数量比2004年版要更多一些(与其被别人盗版出“习题全解”,不如我们自己主动出手,也能保证题解的正确性)。 (5)这段时期内另外一项任务是“数学分析”网络课程的建设。 毛羽辉在20世纪末,为数学系写过一本函授“专升本”教材《数学分析选论》。开头几年用的是油印本,后来于2003年9月交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作为国家理科基地教材,属于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教学改革项目”。 同一时期,华东师大网络学院成立,其中数学专业需要建设的第一门“专升本”网络课程,就是数学分析。毛羽辉(当时已退休)接受了数学系的委托,进行此课程的建设。首先,按照“专升本”的原意,取课程名为“数学分析续论”,并把《数学分析选论》一书作为现成的文字教材。接着要做的便是以此书为蓝本,择要地制作成链接式的阅读网页,以此作为学生的自学平台;同时还伴有多处有声指导和完整的视屏讲授。此项任务于2002年末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合格,发给合格证书。 “数学分析续论”这门网络课程存活了8年(2002~2009),后因生源的数学基础实在太低(远远低于大专数学水平),无法完成“专升本”的初衷,只得无奈停开。 (6)这里还要指出由张奠宙、宋国栋等翻译,李锐夫、程其襄等校的G. 波利亚和G舍贵的名着《数学分析中的问题和定理》(第一卷1981年,第二卷1985年均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提高数学分析理论修养的重要着作。 (五)获奖展台(学校一级的奖励不计入内) (1)前面已经提到的第一版《数学分析》荣获“全国优秀奖”。 (2)1989年,在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评审中,郑英元、毛羽辉、宋国栋的“数学分析教学与研究”被评为上海市一九八九年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虽然由于历史原因, 1989年未能相继举办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的评奖活动;但毛羽辉和宋国栋仍然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3) 鉴于我们在编写数学分析基础教材和配套读物上的有效业绩,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于2004年9月授予吴良森、毛羽辉荣获“2003年度上海市优秀教材评审一等奖”。 (4)2005年11月,我们的参评项目“《数学分析》系列教材编着和网络课程建设”,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结束语 六十多年来,跨越两个世纪,我们有幸参与了《数学分析》课程的各项建设,这包括各个教学环节、《数学分析》第一版至第四版的编写全过程,值得留作纪念。我系老少三代学人相继投身于这项浩繁的编写工程。有幸不辱使命,我系编写的《数学分析》教材每年发行数万册,在全国众多高校中有着良好的声誉和较高的采用率。在收获成果的同时,我们理应衷心感谢数学系历届领导的关心、本系同事和外校同行的支持,还有出版社有关部门的悉心策划和有效组织。 2014年5月 http://wims.math.ecnu.edu.cn/wsysx/zhengmao1.html
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简史II(1951—1976)
hylpy1 2015-11-12 21:46
三. 动荡阶段(1957.1—1960.12) 1957年的那个不平凡的春天, “反右”斗争开始。国家进入相对动荡的时期。政治运动不断,知识分子受到很大冲击。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触发了“教育革命”, 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数学系在动荡中曲折前进。    数学系在“反右”时期 1957年3月学校举行第二次科学讨论会, 数学系报告会上由孙泽瀛等演讲,当时邀请外校同志参加。学生中也组织学术报告会,四年级学生董纯飞,张肇炽等有报告。 不久,学校开大鸣大放。6月,反右运动开始。党委书记分别找李锐夫、孙泽瀛、程其襄教授等谈话,要求和文科的“右派”划清界限进行批判。 后来根据他们的情况分别作了处理。孙泽瀛主张师范大学的科研水平应当向综合大学看齐,因否定师范性受到警告。 程其襄教授因为说“人之异于禽兽,在于由预见性”之类的话,虽然没有划成右派分子,却要求内部控制。不幸的是,公室的乔理、助教戴耀宗, 以及张肇炽(现在在西北工业大学)等学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政治运动虽然一时左右了数学系的形势,但是科研教学依然正常进行。那时(1956—1957学年)曹锡华还到复旦大学数学系兼课, 第一学期讲拓扑群, 第二学期主持群表示论讨论班. 1957秋季,王鸿仁(代数)和郑启明(教学法)去北京师范大学进修。 7月,1957届毕业生董纯飞、鲍修德、闻保坚三人留校工作。曹锡华希望留下管梅谷,未果。 1957年起我系部分教师参加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现代应用数学讲座”丛书的翻译工作。其中孙泽瀛有四本:《几何学》,《李群论》,《结晶统计与代数》, 《力学系与映射理论》, 钱端壮有三本:《偏微分方程》,《特殊函数》,《富里哀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 程其襄有《泛函分析》, 赖英华有《集合·拓扑·测度》, 以上各书都在1962年以前出版. 已经调离我校的王占瀛译出《微分方程的近似解法》。 反右运动的后果之一,便是进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1958年春,开始下放劳动。数学系教师到上海县劳动。参加的有鲍修德, 郑英元(在高更浪); 董纯飞, 陈仲谦, 潘曾挺, 朱念先, 赖助进(在井亭头),为时数月至半年(?)。 1958年初开始在大学生中建立政治辅导员。     1958年人事变动,曹锡华任系主任。 1958年夏,人事有大变动。8月调孙泽瀛去江西大学数学系担任系主任;雷垣、陆慧英、李伯藩等去安徽合肥师范学院(后来更名为安徽师范学院, 现为安徽师范大学), 雷垣为系主任。刘景德, 俞俊善去上海交通大学, 赖助进, 朱念先去苏州铁路师范专科学校, 潘曾挺去哈尔滨师范学院, 陈仲谦去北京中等专业教师进修学院。 数学系的领导班子进行改组。曹锡华出任系主任,徐春霆为副主任。免去了钱端壮的副系主任职务。 在1958年大跃进的形势下,大量扩招新生。这年入学新生在300人以上。 大跃进年代的“教育革命” 1958年的秋天,教育革命开始。口号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华东师大的文科到宁波四明山老根据地办学。理科则下厂下乡进行教学改革。课程与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按年级下农村和工厂。学生按年级设立政治辅导员。 教学上取消教研室,成立“年级委员会”。 一年级新生在农村(诸翟乡),二年级下厂搞线性规划,三年级到工厂搞数理统计,四年级在学校大炼钢铁。 经过几个月的实际教学。 产生了一些“科研成果”,其中包括粮食调度中的圆形作业法,“通信员调度法” 、印染行业中“染色与时间”的相关分析等。 这些成果曾拿到上海市去展览。当然,这些在数学上并无新意。 1958年,人民日报登载“一场大辩论”的长文,宣传报导武汉大学数学系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反对“数学脱离实际”。朱福祖、茆诗松受命去武汉大学学习改革经验。 在这样的形势下,基础理论研究自然下马。当年在113教室,曾经举行过“数学的实践与理论”关系的辩论会。 李锐夫提出“实践—理论—理论—实践”的数学发展路线, 受到批评(在《数学教学》杂志上有反映)。 在教学上也受到了不利的影响。比如,重分析、轻几何。1956年几何教研组最多时候有15人(孙泽瀛, 钱端壮, 施孔成, 陆慧英, 陈仲谦, 吕海屿, 王慧怡, 潘曾挺, 朱念先, 赖助进, 陈信漪, 唐瑞芬, 何福升, 王德玉, 周礼聪。在这之前还有王绍)。但在1958年后只剩下两人(王慧怡, 何福升)了。 应用数学先后上马 数学系在“解放思想,大放卫星“的形势下,也有一些积极的成果。这就是,敢于向一些不熟悉的应用数学学科进军。微分方程,计算数学,概率统计先后上马。例如, 本来在复旦大学讲授群表示论的曹锡华,现在成了学生—从头学习概率论。周彭年, 王鸿仁, 茆诗松去复旦大学学习程序设计(听许自省课)。 1958年9月王鸿仁和吴洪来去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1959年5月返校。 1958年秋, 陈昌平, 吴洪来等带领一批55, 56, 57, 58年级的同学(袁荣喜, 俞仲铭, 张汝杰, 钱菊弟, 曹道芳等)研制电子计算机,并参加市里的成果展出。 当时中央领导等(其中有康生)曾来参观,并做了现场演示。 1958年开始搞线性规划, 在1960年成立运筹学研究室。 反右之后,为了加强党对大学的领导,中央调拨一批干部到高校工作。从北京来的刘维南任总支书记。    1959年的短暂调整 和全国的形势一样,在1959年春季,教育革命运动的部署进行调整。数学系恢复在校内上课。教学秩序有所恢复。1959年暑期, 陈昌平去杭州大学陈建功教授那里进修函数论。这表明基础理论研究又受到重视。不过仅三、四个月就因为工作需要被调回学校。 五年制本科和三年制研究生 1959年有两个重大的改革。 一个是实行五年制,1959年入学的学生,延至1964年毕业。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数学系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1959年招收分析方向的研究生3人:黄馥林等两人以程其襄为导师, 王成名以钱端壮为导师。 1960年继续在应届毕业生中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方向为概率论。 学生有阮荣耀, 费鹤良等五人(曹锡华, 魏宗舒, 林忠民为导师, 其中曹锡华一年后就不再担任他们的指导工作, 另五个研究生中一人只读一年就分配出去工作, 一人毕业论文没有通过。1960年曹锡华为研究生阮荣耀等上测度论。 这年,王辅俊、徐元钟、黄丽萍、王西靖、邹一心,黄馥林、王成名等留校工作。郑英元1959年下半年(因为应制夷生病)借调给上海师范学院数学系工作一个学期(上三年级数学分析课), 郑英元回来后, 改派许明去上微分方程, 后来李绍芬调华东师大, 许明正式调去上海师范学院。 1960年的冒进 由于1959年庐山会议错误地反对右倾,一次新的冒进开始形成。1960年春,高校里出现“技术革命”高潮,继续“大跃进”的运动。 1959年冬,学校传达庐山会议精神,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数学系奉命“反右倾”。主要形式是“拔白旗”,反对“白专道路”。开过几次会,虽然没有造成大的恶果, 却使得1959年上半年稍稍恢复的元气,再度受到压抑。 1960年2月24日至3月4日,中国数学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议程有:1. 数学研究要“任务带学科”。2. 根本改革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学问题。 会上有人提出打倒“欧(几里得)家店”“柯(西)家店”。大会期间,李国平等到师大做报告。 在这样的形势下,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提出10年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上海也不得不“急起直追”。于是, 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编写上海现代化中小学数学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阅览室催稿,写一节,就地编辑、发稿。 整套教材要求中学5年级能够会使用偏微分方程的差分解法。这样的稿子当然不能投入使用(后来经过调整,成为上海高要求的“理科数学教材”, 复旦苏步青、谷超豪等参与工作)。 大学数学系教材也力图“改革”。陈昌平、张奠宙、林克伦奉命编写大学数学系基础课“一条龙”教材,将分析、几何、代数混编。出过“石印本”,经过试验,不成功。 为联系实际,一度建立“力学组”。张奠宙、陈信漪、徐元钟、陈淑、以及61届学生史树中等参与工作。起先研究弹性力学,到华东水利设计院拿来课题, 用复变函数共形映照方法计算水坝孔口应力分析。用手动计算机日夜计算。不久,按照学校的部署,以“海洋科学”为重点,分配给数学系的任务是“水下爆破”, 于是开始阅读阅读爆破力学文献。数月后下马。 运筹学研究室1960年5-6月份成立, 主任: 曹锡华(兼), 副主任: 郑英元, 林锉云, 党支部书记: 鲍修德. 并由当时的一、二、三年级学生中抽调三十余人参加, 如一年级的王吉庆、刘昌昆; 二年级的陈志杰; 三年级的俞华英、冯准、王孝梅、陈坤荣等等。 1960年上半年郑英元去北京中科院数学所进修, 主要听苏联专家沃罗别夫讲“博奕论”, 并参加集体编写《博奕论讲义》一书(吴文俊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60年春成立计算数学教研组, 王鸿仁担任支部书记和教研组主任, 下面分两个组: 逻辑组(唐瑞芬, 董纯飞), 计算数学组(王鸿仁, 吴洪来, 王西靖), 每组都有学生参加并成立研究室。 1960年系里派四年级学生到吉林大学学习: 刘宗海学计算数学, 林武忠学微分方程,加强应用数学后备力量的建设。 以上的各种变革,主要是冒进,但是也有一些积极的因素,为后来的应用数学发展打了一些基础。 这一年,数学系的教育事业继续有所发展。1960年上海市开办电视大学, 陈美廉上初等数学, 约半年左右,以后曹伟杰、唐瑞芬等继续在电大上课,广受好评。 1960年11月9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数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 苏步青, 副主任: 陈传璋, 李锐夫, 委员中华东师大有三人(曹锡华, 郑英元, 吴洪来),复旦有四人, 其他各院校都只有一人(交大, 同济, 师院, 化工, 华纺, 科大, 计算所)。 第一次数学专业委员会上成立若干专业小组, 郑英元担任运筹学小组组长(沪科委(60)字第533号文件)。1964年数学专业委员会成员作了调整。 华东师大增加一人(周彭年), 复旦仍旧四人(胡家赣改为金福临), 其他各院校基本不变。 四.调整、巩固、发展时期(1961.1—1966.6) 经过1960年上半年的冒进,下半年即开始收缩。1961年开始国家发生经济困难,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8字方针。政治运动停止,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数学系的教学科研进入新时期。 组织上的调整 刘维南任总支书记、郑启明为副书记、副系主任。曹锡华续任系主任。业务班子由党员骨干曹锡华、陈昌平、张奠宙三人组成。办公室主任应天翔。 分析教研室分解为函数论、微分方程、概率论三个教研室。由张奠宙、陈昌平、林忠民分别担任室主任。程其襄教授不再担任教研室主任职务。 代数学教研室主任:朱福祖。几何教研室主任???。 计算数学主任??? 调整数学系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划 1960年下半年,曾经设想数学系和物理系合作,进行重大力量研究,例如研究理论物理和微波通讯。学校曾要求曹锡华、陈昌平、张奠宙去物理系学习安装收音机, 学习电子学,但不久即停止。 62年广州会议,给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摘帽”。62年夏天在颐和园龙王庙为发展“代数、拓扑、数论、微分几何、函数论”五个纯粹数学学科开会,曹锡华应邀参加。 在这样的形势下,校部要求攻克科研制高点,恢复基础理论研究。在调整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在党总支刘维南、郑启明的领导下, 主要由曹锡华、陈昌平、张奠宙负责,听取程其襄、林忠民等同志的意见,确定“广义函数”为特色方向。相应地,泛函分析方向为广义函数(超函数), 微分方程为广义函数空间上的微分算子,概率论研究广义随机过程。代数学和几何学研究独立发展、相互配合。 曾共同研读当时新出版的苏联盖尔芳德着的《广义函数论》共5卷。 与此同时,大力培养年轻力量。各教研室都选拔一批优秀年轻人才加以重点培养,要求制定红专规划。给业务尖子提供便利条件, 例如对史树中、陈志杰、邱森、王吉庆等提出了特殊要求。系内组织大量的讨论班。如函数论组有Halmos《测度论》讨论班,从头至尾报告完毕。 这一系列措施,为以后数学系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教学上的变化 1961年,进入困难时期,研究生班停止招生。《数学教学》因纸张供应困难而停刊。 本科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当时由李锐夫先生请客,在文化俱乐部开会并晚餐。确定在加强基础的同时,把概率论、数理方程列入必修课。 五年制设立专门化,需要开设大量选修课。 为了加强基础课。程其襄上一年级数学分析,自编讲义(张奠宙负责一个小班)。次年,为培养青年教师计,张奠宙正式为1962级学生开设《数学分析》, 林忠民讲授概率论。因5年制需要开设大量专业课。概率统计、数理方程、泛函分析、近世代数、运筹学等课程准备开设。开设一列专门化课程, 其中包括李锐夫、戴崇基、史树中联合编写的《复函续论》等。 1961年吕乃刚从苏联留学回国后, 到华东师大数学系工作,史树中、宋国栋、顾鹤荣等留校。1962年陈志杰、梁小筠留校工作。 王光淑1963年复旦大学讲师调华东师大数学系(1999年11月11日去世)。由于1963年本校没有毕业生,从复旦分配吴良森、戴崇基来师大工作。 教学力量有了进一步增强。其他的人事变动有:1962年暑期赖英华, 林锉云调江西大学,1962-1963学年王鸿仁去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进修程序设计和计算方法。 回校后, 计算机研制再次下马,1964年王鸿仁调二附中。 新的动荡正在酝酿 1961-1963的这几年,虽然物质上相对贫困,但是凭着大家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忱,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1962年,陈昌平在《数学学报》发表论文,为我系创新性科研的重要一步。数学系领导继续抓紧科研工作。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休养生息, 中青年的科研力量初步形成。 仅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就有: 邱森:63年开始搞李代数,64年在华东师大学报上发表李代数文章。 1964年初,张奠宙到复旦大学随夏道行研究算子谱论。将近一年时间,完成“广义标量算子和可分解算子”的论文(1966年在复旦大学学报)上刊出。 这是我国“算子谱论”的早期研究工作,也是数学系这一方向上的第一篇论文。 茆诗松从苏联学成归国。其论文“对称无记忆信道传输信息中错误概率的渐近估计”(俄文)发表在1965年第1期《Theory of Probability and its Applications》上。 林忠民, 郑英元,史树中 ???先后发表论文。 在教学上,大量的专门化课程、选修课的开设,锻炼了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为进一步的科学攀登打好基础。可以说,这是数学系科研水平提高最快的一段时期。 人事上, 1964年毕业的邱森、刘昌昆、张雪野、王吉庆、周纪芗等;1965年毕业的蒋鲁敏、吴允升等留校工作。(名单不全)。 四清运动开始 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表关于教育的“春节讲话”,其中提到“书读多了要害死人”,“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考试把学生当敌人”等断言。 原来比较平静的教学秩序,又开始动荡不安。为了贯彻毛主席春节讲话,解放军部队开展“郭兴福教学法”运动。 地方上紧跟学习。1965年春天, 以刚入学的1964级新生为试点,由林克伦、张奠宙负责分析课改革,联系实际, 把“凸轮”搬进课堂,教师与学生“三同”。 政治上,1964年7月,中央决定大规模开展“四清”运动。 华东师范大学由杨希康带队到到安徽凤阳搞“四清”,数学系有朱福祖、胡启迪等参加。 1965年夏季,部分教师和66届和67届的全体学生到崇明参加四清运动,分布在大同公社、新民公社、新河公社、竖河公社、大新公社等地。 带队的有徐振环、张奠宙、薛天祥、茆诗松等。 五. 文革动乱时期 (1966—1976) 1966年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数学系的历史进入“十年动乱时期”。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通知(简称5.16通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学校秩序顿时大乱。大字报贴满数学馆,揭露所谓“资产阶级反动教育路线”。数学系的教学科研工作完全陷于停顿。 应届毕业生(66届)推迟毕业,不放暑假。 8月4日,数学系部分学生在数学馆门前揪斗本系的“牛鬼蛇神”,对全部老教授以几个年轻的党员干部进行游斗,游斗后进行监督劳动。学生接着出外大串联。 学校工作全面停摆。 1967年的“一月风暴”,将全国推入“夺权斗争”的阶段。政府部门陷入瘫痪。接着是成立革命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革命委员会在?月?日成立。 数学系的两派群众经过反复协商,也在5月成立了数学系革命委员会。 在“四人帮”把持的“文革领导小组”的挑动下下,群众斗群众, 武斗连连,全国陷于混乱。华东师范大学也是如此。没有教学科研的数学系,天天搞运动。 在“清理阶级队伍”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遭到人身迫害。 1968年7月27日,北京向各个高等学校派遣“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制止武斗,领导“斗、批、改”。全国仿效。8月, 华东师范大学由“工宣队”接管权力,数学系也是如此。工宣队把高校作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地方,进行改造。继续错斗和批判一大批教师和干部。 1969年,因为与苏联在黑龙江边境发生军事冲突。全国进入“备战”状态。全校到嘉定县马陆公社进行“斗批改”。当时,还组织师生“拉练”, 到浙江南浔、湖州、安徽广德等地徒步“行军”。数学系、物理系一度并入校办工厂,教师到工厂劳动。66届和67届学生相继毕业离校。剩余的学生“进行复课闹革命”, 陆陆续续上了一点专业课。到1970年,全部学生离开学校。 按照统一部署,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等5校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 这时数学系教师由以上各个学校的数学教师组成。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于是进入“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阶段。 1972年,首届?名工农兵学员经过“推荐”进入数学系。学制三年。以后每年招收一届。1976年为最后一届。其中一部分学生文化程度很低, 从补习“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开始。当然也有一些很优秀的学生,日后留校工作,成为著名学者。 如祝智庭、林华新、陈果良等。 在科研方面,纯粹数学研究自然不能再搞了。当时盛行“开门办学”,学生必须到生产实际中去学习数学。在带领学生下厂下乡的过程中, 也解决了一些生产实际问题。例如,设计“线切割机”,用数学方法进行剪切钢板;用程序设计方法,进行纺织编结;用矩阵方法计算煤气管道的铺设; 在上海锅炉厂进行试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等。当时,曾经将有关的项目编辑成册。 1972年,陈省身回到上海访问演讲。曹锡华是他在中央研究院时的学生,和他进行了会见。 1975年,学习《马克思数学手稿》,了解“非标准分析”的出现,改革微积分教材。同时,程其襄参加《马克思数学手稿》(上海译文)的翻译工作, 从德文直接译出。李锐夫、周彭年、周克希等翻译《微积分概念史》、《英国SMP中学数学教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6年5月,美国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代表团访问中国。代表团曾经到数学系访问。当时的情况待补充。    此后不久,一举粉碎“四人帮”,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历史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了。
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简史I(1951—1976)
hylpy1 2015-11-12 21:44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简史(1951—1976)(初稿) 编者按 2003-2004年间,时任数学系主任的朱德明教授支持编写数学系史,并请张奠宙、郑英元负责此项工作,他们通过开座谈会, 个别访问等方式收集资料。提供资料的老同志有:曹锡华、陈昌平、郑启明、潘洁明、高本义、李汉佩、陈信漪、陈美廉、 王鸿仁、黄丽萍、阮荣耀等等,其间马继锋,于根福也协助收集资料。然后由张奠宙,郑英元写出初稿,最后由张奠宙整理成文。 目前这份系史初稿,主要反映建系初期直至文革的数学系历史沿革,改革开放后30年间的历史尚付阙如。许多老师认为应该把系史印出来,流传于世。 为此,现先将初稿公布,进一步征求意见,并补充其中缺漏之处。现数学系领导已表示要继续予以支持,期盼有志之士能将我们数学系近60年的系史补充完善, 以迎接建系60周年。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多年以来,直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等学校。数学系于同年成立。经过50余年的建设, 现在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基地之一。 以下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简史(1951-1976)。 目录 一.初创时期(1951.9 — 1953.8) 二.发展时期(1953.9 — 1957.2) 三.动荡阶段(1957.1 — 1960.12) 四.调整、巩固、发展时期(1961.1 — 1966.6) 五.文革动乱时期(1966 — 1976) 一.初创时期(1951.9—1953.8)创始 1951年10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数学系也随之诞生。校址设在原大夏大学内。当时数学系有专职教师5 ,他们是原大夏大学教授施孔成、 原光华大学副教授徐春霆,以及三位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系的教师: 赖英华(交通大学,团员), 郭枋伯(浙江大学,团员), 刘景德(山东大学,团员)。 此外,还聘请交通大学孙泽瀛教授兼任华东师大数学系系主任. 1951年高校招生由华东、华北、东北等地高校分片联合招生。华东师范大学刚刚成立,学生知道得很少。因此在华东区联合招生时,只招得1名学生。 后来,华东师范大学单独招生,19名新生来数学系报到。当年11月,福建省又保送5名学生。这就是首批1951级的数学系学生。 其中有后来在数学系长期工作的林忠民、郑英元。 当时数学系办公室设在校门口进门处南面一幢二层小楼的二楼的一个房间(后来这幢楼划给附小, 现已被拆去了). 每一位来数学系报到的学生, 都由施孔成教授在办公室亲自进行一次面谈(或者叫口试)。 10月1日开始建校学习。10月17日起学习土改政策。数学系全体师生除年老(施孔成教授)、体弱(两位女生:顾安娜,杨传弟)外, 11月5日赴安徽淮南市官塘乡参加土改,至12月底返校。1951年12月12日学校任命施孔成教授代理数学系主任, 处理数学系日常工作。 教学 1952年2月中旬正式开始上课。初等微积分(按程度分成甲乙两班, 甲班施孔成主讲,乙班徐春霆主讲), 普通物理(物理系代理系主任蔡宾牟教授主讲)。 全校公共必修课程是教育学, 共产主义与共产党问题。 1952年2月,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生李伯藩分配来数学系工作。7月吕海屿从华东局人事部奉调来数学系任教(原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 从此华东师大数学系有了第一名共产党党员。第一届数学系和物理系学生联合成立团支部, 由数学系学生潘曼丽担任支部书记。数学系第一届学生会主席是方逸仙。 1952年上半年全体师生参加思想改造学习, 数学系和物理系教师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由于学校刚刚建立,教师数量不多,运动发展比较平稳。 院系调整 1952年秋,全国实行院系大调整。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改制为工科大学,停办理科。圣约翰大学则撤消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于是,师资紧缺的数学系得到许多著名教授的支援。9月和10月先后来校的有: 复旦大学副教务长李锐夫教授。交通大学孙泽瀛教授,武崇林教授, 雷垣教授, 周彭年讲师。同济大学理学院代理院长数学系主任程其襄教授, 吴逸民副教授, 陈昌平讲师, 李汉佩讲师。圣约翰大学数学系主任魏宗舒教授, 陈美廉助教; 此外还有3名三年级学生(王慧怡, 朱金乐, 杨惠南)进华东师大后读三年级。 山西大学数学系主任钱端壮教授。浙江大学有曹锡华副教授来校。 朱福祖副教授于1952年10月由同济大学先调安徽大学, 1953年8月从安徽大学调入华东师大。 学校任命李锐夫教授为副教务长, 孙泽瀛教授为数学系系主任, 钱端壮教授为副系主任。 这批名教授的到校,大大提高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知名度,也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西门堂到数学馆 1952年,数学系招收新生及调干生共计100名, 其中本科60名(实际报到56名),专科40名。由于学校发展迅速,校舍不敷应用。数学系和物理系化学系一起, 临时搬到华东师大分部(原圣约翰大学的西门堂, 现属华东政法大学)办学。在西门堂呆了一年后于1953年暑期搬回中山北路校本部。 数学系办公室在文史楼后面三排平房的第三排的几个房间, 那里现已拆去盖成食堂。1954年,数学馆落成。数学系占用二楼,一楼为外语系。 1953年,继续招收本科生。由圣约翰并入的三年级学生王慧怡、朱金乐留校工作。 这一年,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由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招收数学分析研究生班,程其襄、李锐夫两教授为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招收高等代数研究生班, 由张禾瑞教授负责)。研究生班的目的是为全国师范院校培养数学系基础课的师资。第一届数学分析研究生班招收15人,分别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1954年招收了第二届数学分析研究生班。 数理化三系成立党支部, 由吕海屿负责。专科班学生潘洁明成为我系第一名学生党员,并提前一年留校担任政治工作。 开始科研与进修 由于数学系教授阵容坚强,在学校和数学系领导的带领下,教学科研很快走上轨道。我国著名函数论专家武崇林教授,曾在交通大学讲授实变函数论课程, 影响了物理系的学生吴文俊走上数学道路。来华东师范大学以后,身体一直不好,不到一年便去世。他没有在师大开课,只在系里作过一次有关实数理论方面的学术报告。 那时,程其襄、钱端壮、曹锡华、陈昌平等组织讨论班,读Carathéodory的《Conformal Mapping》。在学习苏联的口号下,大多数教师开始学习俄语, 很快取得成效。雷垣、曹锡华、李汉佩、周彭年等翻译了里亚平的《高等代数》,1953年秋季开始在一年级使用,后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54年夏天,专科班的郑启明、王鸿仁、潘曾挺、赖助进、朱念先担任助教工作, 滕伟石留在系里搞学生工作,教员人数大幅度增加。 这样,到1953年秋天,华东师范大学已经组建完成。由同济大学设计的高标准的数学馆正在建造,大家对数学系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在1953年前后,先后因各种原因来华东师大数学系的教师还有: 黄淑芳助教(1952年院系调整时来的, 1956年升为讲师, 1967年7月调上海电力专科学校), 周正教授(之江大学代理校长, 1955年调上海师范学院), 范际平副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时来的, 1953年调上海师范学院), 孙志绥教师(1956年调长春师范专科学校), 陈仲谦讲师(1958年调北京中等专业教师进修学院), 陆慧英讲师(1958年8月调合肥师范学院)。 二.发展时期 (1953.9—1957.2) 1953年以后,国家结束了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与此形势相应, 数学系从1954年步入教学科研的正常发展轨道。 早期的数学系领导人员 这时的数学系领导班子如下: 系主任:孙泽瀛, 副系主任: 钱端壮。 周彭年担任系秘书。 从1954年秋季开始数学系有了专职的负责教务工作的行政人员—乔理。 早期的数学系和地理系成立联合党支部,由刘维寅兼任支部书记。1954年数学系单独设立党支部,书记高本义, 副书记潘洁明。学生党组织由袁永孝负责。 数学系教师团支部书记刘景德。滕伟石担任政治辅导员兼管学生团总支工作。 1956年,评定教师的职称。当时的阵容如下:二级(教授): 李锐夫, 孙泽瀛, 钱端壮, 程其襄。三级(教授): 魏宗舒, 雷垣。四级(副教授): 曹锡华, 吴逸民。 五级(副教授): 朱福祖,徐春霆(?) 1950年代中期各个教研室分别进行业务建设,成绩斐然。当时的任职情况是:分析教研室主任程其襄, 代数教研室主任雷垣, 几何教研室主任钱端壮(兼), 初等数学教研室主任曹锡华, 教学法教研组主任徐春霆。    教学科研的进展 以下分别叙述各个学科的情况。 数学分析方面 1955年9月,国家制定“科学发展远景规划(1956-1967)”。 李锐夫(整函数)和程其襄(半纯函数)名列其中。 1954-1955年,高等教育部组织制定我国高等院校基础课的教学大纲。程其襄教授负责高师院校使用的《数学分析》教学大纲,李锐夫负责《复变函数论》的教学大纲。 1955年暑期,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数学分析、复变函数两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审定工作。前来讨论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范会国教授等。两大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由此确立华东师范大学在高师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上的主导地位。 与制定大纲相应,数学分析研究生班自1953-1956年每年招生。两年制。第一年开设“数学分析选论”(程其襄主讲,吴逸民也讲过一届)和“复变函数续论”(李锐夫主讲), 均为自编讲义。二年级开设“实变函数论”(那汤松本,程其襄讲授),“常微分方程”(钱端壮主讲),“线性代数”(雷垣主讲)。 1956年还招收“复变函数论进修班”。许多高师院校的教师来校进修,随研究生班听课。 分析组的助教(陈美廉, 黄淑芳, 赖英华等)在程其襄教授指导下组织读书报告班, 读格列本卡和诺沃舍诺夫的《数学分析教程》(读原版书, 所以是一边打分析基础, 学习探讨和研究的方法, 一边学俄文)。分析组其他新毕业的青年教师则通过听分析研究班的课程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代数学方面 1953年,曹锡华在《数学学报》发表论文:“关于阶 g=p 2 q’ 的群”。这是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论文。同时,也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师首次在国家级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曹锡华翻译邦德里雅金的《连续群》,195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雷垣, 曹锡华, 朱福祖, 李汉佩组织代数讨论班先念《线性代数》,后来又组织了一个数论讨论班念Hasse的《Vorlesung uber Zahlen Theorie》, Hasse的另一本数论《Zahlen Theorie》也读了一部分。 1955—1956年施孔成, 朱福祖, 李汉佩编写的《解析几何与代数》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曹锡华指导三年级学生管梅谷研究代数, 开设“两人讨论班”。 管梅谷后来在运筹学方面有很好的工作。 几何学方面 孙泽瀛主持编写高师院校使用的《高等几何学》教学大纲。 他编写的《解析几何学》、《高等几何学》于195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当时使用十分广泛。 孙泽瀛主持几何研究生班(1955-1957), 讲授“射影几何与射影测度”课程。 初等数学和教学法方面 曹锡华担任《初等数学复习与研究》课程的讲授。 孙泽瀛建议创立《数学教学》杂志,认为这是师范大学应当做的一件实事。1955年创刊。 从上海中学调入余元希先生。使得数学教材教法课密切联系实际。余元希还负责《数学教学》的常务编辑工作。 大事记叙 在这段时期,数学系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值得记叙。 1956年1月全校举行第一次科学讨论会, 为期三天。数学系学术报告会报告人有: 孙泽瀛、李锐夫、曹锡华(他的论文后来发表在华东师大学报上), 魏宗舒(介绍数理统计), 陈昌平(微分方程)等. 还邀请其他院校代表参加. 事后印成32开的小册子,内部交流。 在教学中学习苏联, 采用苏联教材。开设习题课。在部分年级部分课程推行口试。研究生班的考试用口试。 1955年春,德国洪堡大学数学教授(名字?)来上海访问。程其襄教授任翻译。一次在数学馆演讲,陈建功先生也赶来参加。 另一次在文化俱乐部演讲德国大学的数学系情况,上海市数学工作者多人参与听讲。1955年,数学史名家钱宝琮在华东师范大学讲学一月。 部分讲稿在《数学教学》发表。北京师大傅种孙教授也曾来数学系演讲。 从1953年以来,校系领导一直重视人才培养和科研教学工作。1954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办微分方程讨论班,由吴新谋,秦元勋主讲。 华东师大分别派曹锡华(常微班),陈昌平(偏微班)参加。1953年在学生中挑选同学去苏联留学(53级学生顾新生被挑选去, 他留苏回来后在北京工作)。在教师中计划选派留苏的先后有: 曹锡华, 周彭年, 朱福祖等。但都因为各种原因(主要是政治审查)没有成行。 这是我校后来的师资水平与兄弟院校(如北师大)拉开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1956年学校开办函授教育, 数学系的函授负责人是余元希。寒暑假集中在学校面授, 由中老年教师主讲(如:朱福祖, 陈昌平等)。 平时由青年教师下各地(上海, 南京, 无锡, 南通, 杭州, 嘉兴, 金华)辅导站上习题课和答疑。同时还编写各种辅导教材。 第一年参加此项工作的青年教师有: 数学分析(郑英元, 林忠民), 高等代数(王鸿仁, 黄云鹏), 解析几何(陈信漪, 潘曾挺)。 物理系和化学系函授生的高等数学也是由数学系教师担任, 陈美廉当时负责化学系函授工作。 1955年,叶丽蓉自数学系专科毕业留校, 担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吕法川提前一年毕业留在系里担任学生工作。全国开展肃反运动。 数学系也涉及几位教师和学生, 最后比较平稳地结束,没有太大的后遗症。1956年,叶丽蓉任党总支书记,张奠宙任教师支部书记。 从1953年秋到1956年年底的数学系发展阶段,全系可以说欣欣向荣。数学系从初步建成,到大步前进,开始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特别是在高师院校,通过制定基础课教学大纲,以及培养师资的各科研究生班和进修班,确立了在高师院校数学学科的领先地位。 这段时期的人事变动有:调来一批中学老教师。他们是上海中学余元希, 华东师大一附中倪若水, 郑锡兆, 52中学朱树卓。 从东北师范大学分配来系的是孙烈武和王占瀛。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分配来两名: 曹伟杰, 王绍。本系四年级提前毕业留校工作两名: 林忠民, 郑英元,以及留校学习俄语一名: 方逸仙(准备邀请苏联专家来数学系, 培养俄语翻译)。范际平副教授、周正教授先后调往上海师范学院。 陈昌平, 赖英华借给安徽师范学院数学系工作一年。陈昌平讲授微积分和线性代数。1956年7月大批学生留校工作。 研究生班有张奠宙,本科生有吕法川、荣丽珍、陈淑、吴珠卿、唐瑞芬等。1956年8月王占瀛调往黑龙江师范学院, 孙烈武调往湖南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图书室管理员: 张燕君, 工友: 郎关涛。
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国内主要大学数学系网址
hylpy1 2015-8-3 19:49
国内主要大学数学系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35e200100a7if.html 清华大学数学系 北京大学数学系 山西大学数学系 太原理工理学院 山西师大数学 内蒙古大学数学 东北大学理学院 大连理工数学系 中科院数学研究院 复旦大学数学系 南京大学数学系 华东师大数学系 中 国科技大学数学系 南开大学数学学院 北师大数学 首师大数学 天师大数学 重大理学院 河北师大数信学院 辽大数学系 东北师大数学系 吉大数学学院 山东大学数学系 华中科大数学系 武大数学系 华中师大数学系 湖北大学数计学院 云南师大数学系 贵州师大数学系 西安交大数学系 陕师大数信学院 西北大学数学系 西安电子理学院 西北师大数信学院 河南师大数信学院 上海交大数学系 南京师大数学系 浙大理学院 厦大数学 福大数学系 福州师大数学系 南昌大学理学院 湖南大学数计学院 中南大学数计学院 湘潭数学系 华南理工数学系 中山大学数学系 广西师大数学系 广西民族学院数学系 川大数学系 电子科大数学系 海南大学理工学院 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 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香港理工大学数学系 汕头大学理学院 燕山大学理学院 河北工大理学 院
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