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马尔萨斯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免费]马尔萨斯人口论商务版下载 attachment 制度经济学 stephenzuo 2009-6-23 16 6937 空间经济地理 2020-4-4 15:10:01
[原创]试论马尔萨斯对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影响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wangweiwei 2005-5-15 11 8541 楚天江南客 2019-1-8 20:29:27
[分享]人口原理(英国 马尔萨斯) attachment 劳动经济学 fgq5910 2009-6-2 6 2667 楚天江南客 2019-1-8 20:21:00
一些经典书籍推荐 你读了哪些? 休闲灌水 xueyugaoyuan12 2013-6-14 7 3571 chanjiang2014 2014-8-8 10:37:57
转许小年的一条微博和王福重的两条微博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nuomin 2013-6-11 5 4398 liugxhk 2013-6-13 16:16:36
制度决定人口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dqqrr 2013-3-22 3 1295 乐乐学经济 2013-3-22 09:02:47
从“亚当谬论”之所想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atomic1984 2013-3-15 3 1719 henrymr001 2013-3-18 15:28:50
大卫•哈维:公共资源的未来 Radical History Review, Iss. 109 Winter 20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loveorange 2013-2-17 3 1292 loveorange 2013-2-17 10:52:50
[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attachment 商学院 gm_yuzhoufeng 2007-2-6 5 2713 yydwolai1 2011-11-9 13:22:04
[下载]马尔萨斯 人口论 attachment 宏观经济学 xdk168 2006-11-9 2 5946 shengwanyu 2011-10-29 21:57:40
人口原理 T.R.马尔萨斯 attachment 国民经济管理 cxystock 2006-10-1 1 3017 cxystock 2011-10-26 18:42:20
马尔萨斯_人口论 attachment 版权审核区(不对外开放) iwomma 2009-2-11 3 1633 iamjlljulia 2011-5-9 16:55:46
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与中国社会的稳定 宏观经济学 GameT_qiqi 2006-1-1 3 7596 邪恶精英 2011-4-8 10:00:51
[求助]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电子板,商务印书馆,1962年 attachment 文献求助专区 ieconomics 2008-9-24 4 4198 gzxty 2010-12-8 07:30:29
zt 国家战略中的“达尔文主义”、尼采和马尔萨斯 休闲灌水 三德子 2008-6-20 2 2938 wu88172968 2009-11-29 18:16:23
马尔萨斯的经济学原理 上卷 attachment 宏观经济学 2152406112 2009-1-15 8 2271 Rousseau 2009-11-29 17:57:36
[下载]理出同源必有因_浅谈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与其经济学理论之间的逻辑一致性 attachment 微观经济学 zhouhuilun 2009-4-16 0 1701 zhouhuilun 2009-4-16 21:58:00
“马尔萨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liangzhu 2006-5-27 3 10811 xiaoyang 2008-7-31 17:26:00
求助: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和马尔萨斯人口论中心观点的区别 发展经济学 xintingli 2008-3-16 0 3812 xintingli 2008-3-16 12:36:00

相关日志

分享 古典时代的免费电子书下载
whubetty 2014-7-15 14:27
免费下载,反论坛币垄断,且已经制作成为了可以直接复制的版本了。 亚当斯密:http://pan.baidu.com/s/1qW38KXm 威廉配第:http://pan.baidu.com/s/1ntzBfL3 李嘉图:http://pan.baidu.com/s/1mgLXNQw 富兰克林:http://pan.baidu.com/s/1pJO97OR 布阿杰尔贝尔:http://pan.baidu.com/s/1o6hYjzk 托马斯·孟:http://pan.baidu.com/s/1mg3GUgg 李斯特:http://pan.baidu.com/s/1o6wRnF8 西斯蒙第:http://pan.baidu.com/s/1mgwpwFI 罗雪尔:http://pan.baidu.com/s/1eQIgrku 马克思:http://pan.baidu.com/s/1o6FihMa 约翰罗:http://pan.baidu.com/s/1mg5cOD6 萨伊:http://pan.baidu.com/s/1sjJfOo1 马尔萨斯:http://pan.baidu.com/s/1eQtJM4i 魁奈:http://pan.baidu.com/s/1o65ELz8 齐美尔:http://pan.baidu.com/s/1jGfy2X4
个人分类: 我的免费经济学下载|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变的中国》读书笔记
凝伦 2014-2-7 22:33
《转变的中国》属于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从西方学者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史作出解释。在这个系列中,白馥兰和毕克伟等人侧重于对华北地区的研究,彭慕兰侧重于对中部地区的研究,而王国斌则侧重于对中国南部地区的研究。《转变的中国》作者是王国斌,本书主要介绍了自明清后期开始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三大方面发生的变化,并且对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历史部分进行了比较。贯穿全书最为主要的思想便是,中西方在这一个大的时段内是具有很大相似性的,这一相似性的基础就在于斯密型动力和马尔萨斯主义的共同制约。 作者首先肯定中国和欧洲在18世纪之后的差异是显著存在的,因而不能从“欧洲中心论”角度出发来解释中国此时的经济政治,也不能像马克思主义学者一样套用西方经验或者说所谓的历史发展规律来解释中国为何不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但是作者又强调了中国和西方是有着很多相似性的,这种相似性使得中西方在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是有共同之处的,因而欧洲经济史的研究有其重要价值。本书的研究思想很有特点:从西方看中国,并从中国看西方。前者强调的是利用欧洲经济史考察中国明清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因为要超越欧洲中心论必须回到欧洲;其次从中国实际来看发展实际,从而看中国在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上到底存在哪些特殊点。如果说前者是“规范”的,那么后者就是“实证”的。 书中提到自明清起,中西经济增长是有以下四个共同原因的:第一,基于劳动分工和绝对优势而出现的商业扩张过程;第二,经济增长可以由投资增加引起;第三,技术进步会使得资源利用更加有效;最后,整个社会发生了适应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变革。对这四点,我分为了三类:第一类,体现中西发展的共同点,即第一点和第二点,这两点在明清后的中国和欧洲体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第二类,体现中西发展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第四点引起的。作者在书中虽然以很小的篇幅介绍了这一部分,但是却是全书中介绍中西差异最为详细的部分;第三类,不确定因素,即技术因素。因为书中通过对不同学者观点的引用认为,技术因素并非完全独立发挥作用,制度对其作用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对第一类和第二类因素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类因素从根本上就是上面提到的“斯密型动力”和“马尔萨斯主义”的共同制约作用。所谓“斯密型动力”即通过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而“马尔萨斯主义”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口——资源比”过大,对经济增长造成了压力。所以说“斯密型动力”和“马尔萨斯主义”是这一时期中西发展中矛盾的两个方面。此时的中国与西欧,共同处于一个农业收成不保险,生产原料有限的世界中。二者都经历了由经济扩展与收缩组成的周期循环。在“斯密型动力”下,这种循环创造了更大规模的经济,却使二者有很大的可能落入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上述相似性可以从对英格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介绍中看出。 第二类因素凸显出中国和欧洲发展中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由组织形式的不同造成,而组织程度的不同则主要由“农村工业”决定的。斯密所生活的年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英国,农村工业都是存在的,但这种农村工业的地位却不同。在中国,农村工业,或者成为原始工业化,是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的,所以生产者被完全捆绑在土地上,无法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欧洲,农村工业是一个独立的产业,是城市工业的前身,农村手工业者作为一个独立的商业主体或者市场主体而存在。正是这种差异性,使得到了后期,中国的农村工业无法过渡向城市工业,这种停滞导致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停滞。 书中让我感兴趣的另一个地方是对中国和欧洲这一时期粮食骚乱的分析。作者并不认为粮食骚乱仅仅是由于天灾或者人祸而导致的食物短缺。相反地,此时的粮食骚乱,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都是由粮食流通所决定的。也就是说,随着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粮食生产区负责生产和向外省输出粮食。这种流通在丰年或者说稳定时期是可以保证平稳的,但是一旦有了不稳定因素,粮食生产区将倾向于保证本地粮食供给,粮食输入区则依赖于外省粮食输入,这样就在供给和需求间产生一个巨大差异,最终不可避免导致粮食骚乱。但是,在中国,这是由于供给上的矛盾导致了流通问题。因为就从国家层面而言,强调的是粮食的跨地域流动,但是地方而言却倾向于保证本地利益。可是欧洲则是因为新需求的产生导致了流通的问题。随着劳动分工的扩展和专业化增强,越来越多的地区不再专业于农业必然产生对产粮区的的依赖,这种依赖在粮食歉收时家更加严重。
个人分类: 经济史|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扯淡经济学之(三)垄断死角损失
放屁有益健康 2012-5-6 13:45
扯淡经济学之(三) 垄断死角损失 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是稀缺性,也就是资源是有限的。可是,经济学家们往往忘记了,人也是有限的;而且,比马尔萨斯的指数人口模型还过分,他们居然直接把人推向了无限。 大家知道,经济学教材里有个 “ 垄断死角损失 ” ,也就是垄断是不效率的。为了消除这个 “ 垄断死角损失 ” ,经济学家们只好求助于产品多样性,以及价格歧视等等。 张五常的 “ 关门 ” 弟子 —— 就是张五常博客的那个管理员,把博客里的不同意见基本都扫地出门了,真是得 “ 关门 ” 之要义 —— 说: “ 真实世界里的垄断行为,其实不会带来死角损失,这是因为只有垄断者向所有的买方收取唯一的相同价格时,那所谓的死角损失才会出现。但真实世界里的垄断者其实是会采取各式各样的定价行为,以便能最大限度地把那所谓的死角损失拿回来,变成自己的生产者盈余,这些行为统称为榨取消费者盈余。这样做垄断者是有利可图的,因此他一定会这样做,而不会向消费者收取唯一的相同价格而导致所谓的死角损失,否则这就违背了理性经济人(自私)这一经济学最根本的假设。 ” 好像有道理,可是价格歧视也是有限度的吧?而且到底不是也承认了,收取唯一的相同价格可以导致所谓的死角损失?再说,消费者难道不也是理性经济人么?他们一样会保护自己的盈余的!而我想说的是:即使没有价格歧视,收取唯一的相同价格, “ 垄断死角损失 ” 也是子虚乌有的。这对甚至于要费尽吃奶的劲来反反垄断的张五常及其关门弟子们似乎是个不错的消息。 按一般经济学教材的说法:垄断的厂商面对的是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厂商面对的是水平需求曲线。关于后者,老萨的《经济学》( 14 版)是这样解释:虽然整个行业市场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但是 “ 一个完全竞争者是市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以至于需求曲线看上去是完全水平的(即完全有弹性)。完全竞争者能够按市场价格出售它想要出售的全部产品 ” 。什么意思?这意味着:市场中存在着无限的消费者,而且这些消费者不食人间烟火,你没产品供应也无所谓,有的话他们就按市价照单全收。 我认为,对于 “ 完全竞争 ” 的一个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每一个竞争者所面对的需求曲线都是那个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并且每一个竞争者都处于边际的位置上。就是说,如果一个厂商扩大生产,每个厂商的价格都会下降,但由于每一个竞争者只是市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价格下降会很微小。在此意义上,可以说 每一个 完全竞争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当我们对 其中的一个 进行研究时,作为近似,可以用一条水平需求曲线,但这绝不意味着 “ 完全竞争者能够按市场价格出售它想要出售的全部产品 ” 。 根本的问题在于,完全竞争和垄断怎么才有可比性?首先,这两者面对的必须是相同的消费者群,而对于相同的消费者群,需求曲线一定是相同的,也就是分析中只能有一条需求曲线。关于这一点,罗宾逊夫人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里已经强调了。其次,垄断者只有和所有的完全竞争者这个联合体比较才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老萨他们分析 “ 垄断死角损失 ” 时,实际上是无意识的把一个完全竞争者代替整个完全竞争行业(即完全竞争者的联合体)来和垄断者进行比较的:也就是把那个单一厂商的近似水平的需求曲线当作了行业的总需求曲线,从而也就是把消费者群推向了无限大。 更重要的是,对于消费者而言,只有产品本身才是有意义的。消费者群确定后,总需求曲线就确定了,相应的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也就确定了:这个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是由消费者决定的,而和厂商是一个还是很多个无关。也就是说,无论对于垄断者,还是对于完全竞争厂商,他们的边际收益曲线都是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而且不管市场怎样,均衡点只能是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这就意味着,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应该是重合的;否则,需求曲线实际上就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白:如果有不同,一定是产品的成本不同,也就是供给曲线不同。面对相同的有限消费者群,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完全竞争和垄断的均衡点是相同的,不存在 “ 垄断死角损失 ” ;在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下,可能会存在 “ 垄断死角损失 ” ;而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似乎应该叫 “ 完全竞争死角损失 ” 才对。(我们可以把垄断者看作完全竞争者的联合体,如果这种联合不需要任何费用,对应的就是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如果这种联合需要费用,对应的就是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如果这种联合不但不需要任何费用,还会带来收益,对应的就是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 据说哈伯格曾对 “ 垄断死角损失 ” 做过估算,垄断引起的总经济浪费约为 GNP 的 0.1 %,这简直就在误差范围内。有人修正后认为,总经济浪费为 GNP 的 0.5-2 %较合理,如果这数据对于我们的分析也是正确的话,它似乎可以作为规模报酬略微递减的一个证据。 总之,只能有一条需求曲线,而且它本身就是边际收益曲线,如果出现损失,那是由于供给曲线不同造成的。而罗宾逊夫人和老萨们的分析,是只有一条供给曲线,损失是因为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分离造成的;特别是对于老萨们,因为无意识的把一个完全竞争者代替整个完全竞争行业来和垄断者进行比较,其实连需求曲线都是不同的了。 关于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是分离的,我估计他们是受了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间关系的误导 , 就如同马歇尔们分析分成佃农时受了“税收 - 对等方法”的误导一样。类比虽然往往富有启发性,但也往往造成很多误导:因为类比过于侧重异中之同,而忽略了同中之异。不明白两者之间的一些根本区别,盲目进行类比,往往会把一些错误的隐性假设带入引来。学过流体力学的知道,相似原理的应用是要满足很多条件的;不同的情况下,要用到不同的相似准则数,是需要做具体分析的。基于这些原因,对于滥用类比或者打比方,我一直很反感,张五常的那个关于白痴的理论也是明显的一个例子。当我们要说明或者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就事论事,即使受到类比的启发,最后也还是要回到就事论事上来。 扯的远了,我不过 是想说,在老萨们的 “ 垄断死角损失 ” 分析中,把人推到无限,还是比较无意识的。可也有直接把人推到无限的,在《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的第 3 节 “ 收获:租金的消散 ” 中,张五常分析公共渔场时,就把渔民数量推到了无限,而且他还能保持固定的工资率:这在我是无法想象的。如果说工资率是在渔场之外外部给定的,我怀疑这无限的人会都一头扎进渔场(且不说有限的渔场能否容纳的下),而不去竞争渔场之外的资源,他们白痴?
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