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平衡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迭代交叉熵方法平衡SAM GAMS程序语言怎么设计?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嘟嘟熊vs笨笨猪 2013-4-26 5 3575 vd0708 2021-4-27 14:02:00
谁有《组织协同:运用平衡计分卡创造企业合力》(PDF格式)? attachment 会计与财务管理 WXP73208 2013-8-27 10 6640 jcmark 2019-12-14 15:58:27
请问面板数据最少需要几年,用三年的平衡数据是否可以? Stata专版 qfshr 2013-3-12 5 26518 期待未来的蜕变 2019-11-6 10:43:41
请问:STATA在处理非平衡面板数据时,双向固定效应的命令是什么? Stata专版 jeffic 2013-4-14 4 8631 javatan 2019-4-15 14:27:04
悬赏 怎样在eviews中导入非平衡面板数据(当前格式是excel) - [悬赏 10 个论坛币] EViews专版 jeffic 2013-4-14 5 3766 胖胖小龟宝 2015-12-15 17:00:05
史蒂芬·罗奇:对中国经济再平衡的误读 产业经济学 zbin7451f 2013-8-28 0 1814 zbin7451f 2013-8-28 18:26:58
美国期货市场限仓制度研究 金融学(理论版) 8848sovereign 2013-6-5 6 2426 wzhcht 2013-8-8 16:28:29
中国经济正在孕育“平衡” 发展仍具增长空间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dzxinqidian 2013-6-25 0 700 dzxinqidian 2013-6-25 09:26:08
余斌:2013:寻找新平衡 金融学(理论版) cuitongcn 2013-5-13 0 1587 cuitongcn 2013-5-13 19:01:40
对世界各国货币和平衡预算的立法建议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lry369 2013-5-1 4 2156 lry369 2013-5-10 13:05:41
[轉貼] 一个网游公司项目管理病因分析 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Toyotomi 2013-4-21 0 1634 Toyotomi 2013-4-21 00:23:38
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99-2013(月度) attachment 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 nimomo66 2013-4-7 0 1047 nimomo66 2013-4-7 16:45:28
中国宏观经济供给和需求是否平衡的衡量因子 爱问频道 yaowei0112 2013-3-31 1 1020 yaowei0112 2013-4-1 16:45:49
平衡人际,处理施与受关系 休闲灌水 ∥▌°笨...笨ˇ 2013-3-12 0 1219 ∥▌°笨...笨ˇ 2013-3-12 20:47:52
新时期广州市“行政一体化”社会结构的分化——公共管理 论文版 346958691 2013-2-26 1 1109 346958691 2013-2-26 11:07:57
悬赏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供电公司部门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 [!reward_solved!] attachment 求助成功区 历史研究 2013-1-22 10 1179 历史研究 2013-2-24 17:41:29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外交:三种需求的寻求及其平衡——政治经济 论文版 我的素质低 2013-2-20 3 2167 我的素质低 2013-2-20 12:23:19
求GAMS达人解救小弟 痛不欲生中 MATLAB等数学软件专版 BEYOND! 2013-1-17 3 1610 BEYOND! 2013-1-17 22:36:49

相关日志

分享 姚钰林:API无力阻止原油横行,供需平衡或希望重燃
姚钰林 2016-4-13 15:12
姚钰林:API无力阻止原油横行,供需平衡或希望重燃      周三(4月13日),国际油价在经过昨晚的飙升之后在亚市盘初小幅回调,因API原油库存意外大增超600万桶。但因俄罗斯和沙特传闻在多哈会议前已就冻产达成一致,原油多头大受鼓舞,同时EIA乐观月报也为油价提供了有效支撑。如果你的单子被套,或是操作不佳你可以在线咨询或关注公.众号姚钰林实时消息。      美国石油协会(API)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大增,但库欣地区、汽油和精炼油库存均录得减少。截止4月8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622.3.万桶,预期为减少280万桶。由于API原油库存超预期,数据公布后布油美油双双短线下跌,但随后企稳。      多哈会议达成协议的预期支撑油价。俄罗斯国际文传通讯社(Interfax)援引多哈外交部门信息称,俄罗斯和沙特已经就冻产协议达成一致,多哈会议结果将不会依赖伊朗的决定。消息公布后,美油短线涨0.72美元至每桶41.35美元。布油升至2016年新高。      周二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月度市场报告中,将2016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增长预估上调1万桶,至116万桶;同时将2017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增长预估上调12万桶,至133万桶。      同时EIA预计称,2016年美国原油产量将下滑83万桶/日,此前预期下滑76万桶/日;而2017年美国原油产量将下滑56万桶/日,至804万桶/日,此前预期为下滑48万桶/日。如果你的单子被套,或是操作不佳你可以在线咨询或关注公.众号姚钰林实时消息。      此外,全球最大原油贸易公司的高管们表示,市场可能已经度过最糟糕的时期,部分市场人士预计明年油价将攀升至50美元/桶。原油公司高管们一致预测,1月份解除制裁之后,伊朗的石油产量增速将低于预期。      此外,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Novak称,下半年油价可能位于40美元至45美元/桶区间;年底或升至50美元/桶水平;2017年油价可能达到60美元至65美元/桶区间;若达成冻产协议,则最早在2017年市场有望恢复平衡,协议可以令恢复平衡的时间加快3至6个月。      美国ZF预计,明年美国原油日产量将下滑56万桶,至804万桶,凸显长达21个月的油价跌势对产量的影响日益严重。如果你的单子被套,或是操作不佳你可以在线咨询或关注公.众号姚钰林实时消息。      英国石油首席经济学家预计今年全球原油供应趋平,因伊朗增加的供应被其他产油国削减的供应所抵消;预计至2018年全球油市将出现紧缩;OPEC的决定将仍然对原油市场有所影响。      姚钰林温馨提醒广大投资者,晚间22:30将出炉美国上周EAI原油库存数据,料油市又将巨震,可重点关注。若数据利好,油价有望再创新高,相反,油价或承压回落。      姚钰林撰      
个人分类: 姚钰林718912021|0 个评论
分享 随机过程与统计物理
accumulation 2015-7-14 23:06
葛颢: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的随机数学理论。数学进展 43 , 161 (2014) 平衡态热力学 Fermi, E.: Thermodynamics. Dover publications, Inc. (New York) (1936) 非平衡态热力学 I. Prigogine: Introduction to Thermodynamics of Irreversible Processes. Wiley; 3rd edition. (1968) S.R. de Groot and P. Mazur: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Dover Publications, Inc., New York. (1984) 平衡态统计物理 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 ( 第 4 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T.L. Hill: An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thermodynamics. Dover Books on Physics. (1987) D.A. McQuarrie: Statistical mechanics.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 (2000) Hugo Touchette: The large deviation approach to statistical mechanics. Physics Reports 478, 1-69, (2009) David Chandler: Introduction to Modern Statistical Mechanics. OUP USA (1987) 非平衡态统计物理 ( 随机过程为模型 ) Sekimoto, K. Stochastic Energetics. (Berlin: Springer) (2010) Seifert, U. Stochastic thermodynamics, fluctuation theorems and molecular machines. Rep. Prog. Phys. 75, 126001 (2012) Zhang, X.J., Qian, H. and Qian, M.: Stochastic theory of nonequilibrium steady states and its applications. Part I. Phys. Rep. 510, 1-86 (2012) 严格数学理论: Kintchin: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Dover Publications (1949) Jiang, D-Q., Qian, M. and Qian, M-P. Mathematical Theory of Nonequilibrium Steady States. On the Frontier of Probability and Dynamical Systems (Berlin:Springer) (2004)
个人分类: 金融工程|0 个评论
分享 裂变势能曲面—TALYS
accumulation 2015-7-4 21:53
裂变产额的系统学 TALYS 程序 TALYS 程序是近几年发展的一个大型核反应程序,它包括 直接反应模 型,预平衡反应模型,裂变模型和系统学模型 ,可以用来计算 入射粒子为中子、 质子、氘、氚、3He和α ,靶核质量数大于12 的所有核反应 。与ALICE-91 程序 相比,它的最大的改进是采用将Hauser-Feshbach和Hill-Wheeler相结合的方法来 计算裂变几率,从而使 低能中子诱发裂变的计算 成为可能。将TALYS和温度相 关的Brosa模型相结合原则上可以 计算入射粒子能量在0 到200MeV范围内的裂 变碎片产额和裂变产物产额。
个人分类: 裂变模型|0 个评论
分享 四维平衡按时辰给药法--大月汤服用方法
小鱼猫猫· 2015-1-28 09:28
此法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理,采用奇特的中药配伍,精确使用引经药物,打破普通中医按正常时间给药方式,根据患者疾病及各致病经络不同(因时辰不同各经络活跃性不同)按不同时辰靶向给药,使药性达到极致。在药物直达病灶的同时,打通机体末梢循环,激活机体主动免疫能力,迅速使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恢复平衡,从而达到快速治愈疾病的目的,此种给药方法即为裴医师独创的“四维平衡按时辰给药法”。此法为裴医堂镇堂之宝,让同行业倾慕。 源于祖传的三本《裴氏杂症论》《妇孺扶元方》和《叟弱续寿集》(注:均为手抄本),裴然医师用独创的“四维平衡按时辰给药法”把裴医堂的祖传的秘方得以充分应用,另外结合于现代西方技术,缩短中医治疗的周期,同时大大提高了中药疗效,对于现代女性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如月子病、产后引起的失血过多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畏寒恶风、关节活动不利等)具有显著效果。“裴医堂”多年来,不仅受到了四方百姓的追捧,同时得到各界名人、明星所青睐。“裴医堂”特色中药即具有西药的快速起效性,又有中药的温和性,其具有:“稳”、“准”、“狠”、“新”、“奇”、“特”等六大特点,民间所得绰号“裴三付”,也有美誉“是病不过药三付”。
个人分类: 女性|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手贱绝对是现在大家烦恼来源之一
艾肯法莱 2014-7-6 20:38
手贱绝对是现在大家烦恼来源之一:本来心情不错,手贱看下ex的主页,看到状态对号入座一下;看Ta过得好了吧,心里又不平衡;本来学习状态中,手贱玩手机,说只玩五分钟,就聊起天来一个又一个五分钟,刷了半小时状态全无;本来不饿,手贱开了吃的,然后一吃就停不下来。珍爱生命,远离手贱。——卢思浩
个人分类: 情感|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277.关于星际正负电荷对偶平衡关系的思考
王东镇 2014-1-31 04:46
3277. 关于星际正负电荷对偶平衡关系的思考 2014.1.31 使地球与太阳、地球与月球成为系统的力量不是万有引力,而是核力,即弱作用力,源于星际正负电荷的对偶平衡。 与太阳对偶的不是整个地球的质量,而是中间层、上地幔、地壳和地球大气层偏正电荷的质量,对偶的也不是整个太阳的质量,而是太阳倒数第三个熔岩区域、倒数第二个中间层偏负电荷的质量。其中中间层可能对偶中间层,熔岩区可能对偶熔岩区,地球的熔岩区则包括了上地幔、地壳、大气层,及附着外层正电荷。 与月球对偶的不是整个地球的质量,而是月球偏负电荷的质量对偶地球下地幔、地核偏正电荷的质量。其中可能地核对偶月核,下地幔对偶月球熔岩区、月壳、月球大气层,及附着外层负电荷。 所有星系内部的正负电荷对偶关系与此类似,因此成为系统。 对此关系的认识源于对原子与核外电子关系的分析,及正负电荷对偶存在关系的认定。 所谓弱力即为核力,源于正负电荷一般(注意:这里说的是一般,而不是全部。星系的形成源于局部正负电荷的不平衡与整体正负电荷相对平衡的对立统一。)对偶存在的物理性质。
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陈锡文:土地产权和用途管制须平衡(实录)
wxfwolf 2013-11-21 22:57
一项完整的土地制度,保障权利人的权利和实行用途管制两者必须平衡。如果前者发生了偏差,大量权利人的权利得不到实现,就不能维持正常的市场运行。后者如果得不到实现,同样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财经网讯】 “ 一项完整的土地制度,保障权利人的权利和实行用途管制两者必须平衡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11月20日在“《财经》年会2014”做主旨演讲时说,“如果前者发生了偏差,大量权利人的权利得不到实现,就不能维持正常的市场运行。后者如果得不到实现,同样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陈锡文表示,产权制度,是为了保护产权人的合法权利。土地的利用制度,由政府代表社会对土地进行超越所有权的管理。一段时间来,关于土地问题的讨论出现了一定的偏颇,更多偏重土地权利人的权利实现,而忽视了对土地的用途管制。对此现象,他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长期以来对于土地权利人的权利保障不够。”   他认为, 有人用“用途管制”来形容土地用途管制,不能这样简单理解。他表示,土地用途管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不同类别土地的用途;二是对一些特殊的土地,规定谁有权使用 。   对于近期刚落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陈锡文表示,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内容是一个亮点,比如,允许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和转让;赋予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担保权能。这三项政策对农村土地制度是重大突破,后续影响将会很大。   其中,允许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这突破了过去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必须征为国有的制度,也对今后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征地制度未来显然还会存在。但是,征地的范围会逐步缩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的突破,对今后土地管理制度走向现代化有重要影响。   他同时建议,既要落实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要求,也要考虑如何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他还称,这次三中全会《决定》中的很多改革措施都涉及到现行法律,因此一些法律需要修改。在一些还未达成共识,或者修法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要经过法定的程序进行试点,这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性要求。   以下为陈锡文演讲实录:   陈锡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决定》中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其中,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内容是一个亮点,具体的政策目标都已经提出。比如,允许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和转让;赋予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担保权能。这三项政策对农村土地制度是重大突破,后续影响将会很大。   实际上,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已经超出了农村的改革范围,对整个国家的土地制度,对农村以外的人都会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争论已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这些争论还会继续下去,各方看法也在不断深入。但是,在讨论相关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到底什么是土地制度,我们要改的是土地制度中的哪一部分。   土地制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任何一个国家的土地制度基本的实质性内容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关于产权权利的制度。第二、关于土地利用的制度。这两者的对象是不一样的。   产权制度,是为了保护产权人的合法权利,这在整体制度中应当有充分的体现,以前我国对这项权利体现是不够的,应当进一步完善。   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物权法》赋予了农村土地经营承包者前三项权利,而农民对宅基地只有前两项权利,没有收益权。不过,现在大中城市郊区周边形成许多“城中村”,农民将住房出租,也形成了收益。   土地的利用制度,也就是土地管理制度。由政府代表社会对土地进行超越所有权的管理,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到100年的时间。尽管欧洲在16世纪以后,陆续制订了各种各样的土地管理制度,但是真正成形且在全世界逐步推开的,是1924年在美国推出的土地分区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就是土地必须依据规划来使用,或者说是政府对土地实行用途管制。   进一步来说,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都是现代化国家土地制度的基本内容,偏颇任何一面,都会造成土地市场和土地使用的混乱。   一段时间来,关于土地问题的讨论出现了一定的偏颇,更多偏重土地权利人的权利实现,而忽视了对土地的用途管制。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长期以来对于土地权利人的权利保障不够。土地如何使用,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规划的制定要公开、透明、科学,否则就可能导致规划结果不公平、不公正,在此基础上实行的用途管制也不为社会所认可。   但无论如何,一项完整的土地制度,保障权利人的权利和实行用途管制两者必须平衡,如果前者发生了偏差,大量权利人的权利得不到实现,就不能维持正常的市场运行。后者如果得不到实现,同样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那么,什么是土地的用途管制?简单说,它是依据土地的利用规划,所实行的一种行政和法律型的管理。不论是谁的土地,都必须按照土地的规划来利用,不以土地的所有者的意志为转移。实行这项制度的必要性在于,土地是有限的资源,土地利用会产生非常强的外部性,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   有人提出,“用途管制”这个词听起来有很强的计划经济意味,我认为不能这样简单理解。实际上,在市场经济发育更完善的地方,土地的用途管制比我们还要严格。   土地用途管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不同类别土地的用途;二是对一些特殊的土地,规定谁有权使用。   在人地关系问题和我国比较类似的日本,近1.3亿人口,只拥有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均土地面积比中国还小。虽然日本是实行土地私有制的国家,也是市场经济国家,但土地用途管制却非常严格。日本的《农地法》在2009年修订后,允许企业可以到农村租赁土地进行经营,但仍然规定了任何经营型的公司不能购买农地,只能租赁经营。《农地法》对租赁经营农地的公司还有一系列严格的限制,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那么租赁合同将被取消,公司也会被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   中国将来怎样建立一套完善、完整的农村土地规划制度,以及按规划对农村土地进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土地利用,特别是在农村土地的规划和利用,市场应在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在确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2013年上半年,全国80多个城市的地价按每平方米平均计算,商贸用地价格超过6000元,住宅用地接近5000元,而工业用地的价格仅仅为600元。如果各类土地跨界使用,那么就会造成土地市场的混乱。   如何在土地利用中既发挥市场的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这突破了过去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必须征为国有的制度,也对今后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但规划必须科学、用途管制必须严格,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各国都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是通过征收来转变用途的。征地制度未来显然还会存在。但是,由于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集体建设用地土地可以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征地的范围会逐步缩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的突破,对今后土地管理制度走向现代化有重要影响。   土地用途和性质改变时,会产生土地增值收益。这些收益分配是否合理,需要慎重考虑。在现实情况下,至少有五个主体的利益要统筹考虑。第一是政府。政府需要获得一部分土地增值收益,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建设公共设施等。第二是开发土地的企业。如果没有一定利润,就没有企业愿意开发土地。第三是市民。他们既不是土地所有者,也不是开发者,更不是管理者,但是他们需要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生活。第四是贡献出土地的农民。第五是远离城镇的农民。如果不考虑这部分群体的收益,他们可能永远不能分享工业化的好处。如何把这五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好,是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 最后,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角度来思考土地问题。目前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也有很多不公现象。所以,既要落实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要求,也要考虑如何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要求,凡属重大的改革政策,都必须由中央统一进行部署,地方不能各行其是,更不能一哄而起。这次三中全会《决定》中的很多改革措施都涉及到现行法律,因此一些法律需要修改。在一些还未达成共识,或者修法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要经过法定的程序进行试点,这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性要求。
个人分类: 经济|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赫希曼“不平衡”增长学说
rnhu2012 2013-4-14 12:24
不平衡增长理论是非均衡增长论的理论之一,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提出的,核心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即“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和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原则。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 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汉斯。辛格、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 不平衡增长理论 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基础设施或直接生产部门的投资,具有不同的作用。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外部经济。在决策时,社会成本低、外部经济好的投资项目,应该优先选择;一般地说,ZF应主动担负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对私人资本缺乏吸引力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例如,钢铁工业就是一个具有较大综合关联效应的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前向关联的机械、电子产业,而且可以推动与之后向关联的矿山、交通、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不平衡平长与平衡增长论的区别就在于其认为落后地区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的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起来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资本不足问题。 赫希曼认为,发展路径好比一个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就是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创造发展机会。赫希曼指出,如果是ZF投资,则应选择公共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良好的发展外部环境;如果是私人资本,则应投入到具有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不平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 不平衡增长理论 了理论基础。连锁效应包括:前向关联反应、后向关联反应、旁侧关联反应。 (1)前向关联反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反应。 (2)后向关联反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反应。 (3)旁侧关联反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过程当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反应。 不平衡增长模式在实践中表现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某些部门和某些地区会得到优先发展,而这种优先发展在产生扩散效应的同时,又会产生回波效应,即当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由于收益差异吸引而发生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 动时,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不断扩大,从而两类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将不断 扩大。与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分析不同,发达地区对其他地区劳动力的吸引是有 选择性的,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快,技术先进,需要向其他地区引进的往往是受过教育的、熟练的、质量较高的劳动力,而这样的劳动力移动,一方面使发达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 高,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并刺激了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增长,这反过来又刺激了该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外移动,其结果是该地区工资水平的再次提高,落后地区劳动力将继续流入;另一方面,落后地区的情况正好相反,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使 该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从而对劳动力和资本的需求不断降低 ,工资水平即使由于刚性的作用不再下降,上涨也会很缓慢,并大大低于发达地区的水平和增长速度,这样,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又会继续外流。累积性因果循环的结果,使得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间的工资差别、人均收入差别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趋于扩大。 存在原因 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产生是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 不平衡增长理论 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上对重点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和暂时的状态。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没有高差的地方的水是静止的,没有活力的,而有高差地方的水是汹涌澎湃的,充满活力的。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想有活力,就必须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发展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由于人类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帝王将相为了追求享乐,一般都将精力和财力投往都城以及能为国家创造积累财富的地方,再加上当时世界动荡不安,战火绵绵,对于那些边远地区发展的投入少之又少。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剥削,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依附关系束缚了落后地区的发展。这都导致了区域间生产力布局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十分悬殊,从而为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 世界上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资金和人才等往往会被吸引到区域条件较好的地方,因为在那些地区的发展潜力大,资金投入的回报率高。而这些地方往往就成为该区域的增长极,它的发展速度会比周边地区快,由于它的迅速发展,对资金、资源和人才的需求会增大,这就会将周边地区的资金、资源和人才等进一步吸引过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边缘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极周边地区的发展就会受到增长极的抑制,从而导致了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平衡发展。以1985年中国各城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实际平均税率为例,浙江省平均为34.2%,相当于江西平均(18.0%)的1.9倍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平均(10.3%)的3.3倍。上海市平均资金利税率为58.5%,长江三角洲铁路沿线的其他城市多在30%--40%之间,而苏北的徐州、连云港和浙南的温州、椒江等市却只有10%--20%。同样是以开发煤炭资源为主的煤炭城市,大同市的平均资金利税率(12.0%)相当于淮北市(2.4%)和淮南市(2.8%)的4--5倍。由此可见,要使中国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在空间安排上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选择经济技术基础较好或区位优势较突出的地区进行重点开发,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 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差异 由于各地区的 地理条件不同,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组合不同,各地的产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同,因此各地经济增长潜力不同,从而引起了投资环境的不同。投资环境好的地方,资金投入产出率高,产业布局就会发展较为完善,从而该地区就业率就会高,而同时就业机会高,对人才需求量大。反之,投资环境差的地方,其就业率就低,就业机会低,人才往往被吸引到投资环境好,经济增长潜力大的地区,使得经济增长潜力小的地区的发展受到约束。在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投入条件下,由于增长潜力的大小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也会产生差异,导致区域产生不平衡发展。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中获益,使其在 赫希曼 地区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各种产业分布有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而这些企业的集中,又会导致那些为它们服务及它们为之服务的前导型产业及后导型产业也向这些地区集聚。这一切的结果是使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这又为大量的服务业向该地区集中创造了条件。这样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乘数效应增长,导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使地区的发展不平衡越加严重。以当今的大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明这点。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集聚效益。由于大城市的诸多优势,如悠久的经济发展史,完善的经济结构,成熟的市场与雄厚的技术力量,使他们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比中小城市体现的更加显著,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递增,这样导致各种要素向大城市聚集,城市越大,这种聚集能量越大。正因为如此,美国纽约拥有了全美最大工业企业1000家的116家,占11.6%;日本东京拥有全国最大工业企业1500家中的794家,占52.9%。 发展趋势 运用不平衡增长理论的空间发展战略 采用不平衡发展理论战略的终极循环—向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 在不平衡发展中,会不会使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关系越来越严重,对此,学术界有两种见解: 不平衡发展可以达到平衡发展的目的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不平衡发展中,平衡的力量会发生作用,使地区发展不平衡趋向平衡,其主要动力是: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劳动力与技术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趋于均衡。 (2)经济扩散作用,推动地区平衡。 (3)区域开发过程的交替变化,促进地区平衡发展。(4)区际间产业转移和结构的调整,推动地区平衡发展。 不平衡发展会造成恶性循环,贫富更加悬殊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具有超稳定性的经济现象,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纳克斯在研究地区平衡发展问题时曾提出过发展中国家存在一种贫困化增长的恶性循环现象。一是落后地区资本贫乏,造成低水平的供给,又造成低水平的需求,在需求方面对投资缺乏引诱力,在供给方面又由于资本不足,缺乏增长的动力;二是需求方面的循环和供给方面的循环是同时发生作用的。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有其道理,值得借鉴。然而不平衡发展,产生的后果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都会得到发展,但不会趋于平衡状态也不会产生贫富更加悬殊,而应该是经历短暂的平衡状态,又出现了不平衡发展,但这种不平衡发展不再是低层次的贫与富的不平衡发展,而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最理想的结论: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终极循环——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位条件好的地方经济发展会较之区位条件差的地方更为迅速,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平衡的力量会发生作用,发达地区的发展会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同时,不发达地区为了摆脱困境会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与发达地区竞争,这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使得两者不会将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大市场供求来看,不发达地区是发达地区的市场,同时发达地区也是不发达地区的市场。由于“回旋镖”效应,一些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会逐渐丧失优势,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发达地区为了保持其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其新产品,而这些产品价格一般随着科技含量的增多,价格偏高,这些产品要想有市场(不发达地区),就必须建立在不发达地区能消费的起的条件上,这就要求两个地区的差异不能太大,否则只会导致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这就使得发达地区要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带动不发达地区发展。而发达地区同时又是不发达地区的市场,在发达地区生产的产品是发达地区没有比较优势但又必须需要的。所以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是相辅相承,息息相关的,不可能会出现差距越拉越大的恶性循环。 发达地区是一种创新经济,不发达地区是一种模仿经济。创新经济是非常艰难的,发达地区为了保持其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就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产品,而创新产品优势随着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起步会逐渐削弱;模仿经济是充满活力的,随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接受新科技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经济发展也会随之越来越快,这就会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最终达到平衡,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共同富裕的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一种暂时的平衡。因为发达地区在艰难的创新中,会导致元气大伤,创新能力失去优势而一般产品的生产优势也随之丧失。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却是生机勃勃的,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着资金的积累。同时,它们也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这就可能会产生原来的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出现区域发展的新的不平衡发展,一种高度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
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063.星系的成长与多层次平衡关系的建立
王东镇 2013-4-3 07:42
3063. 星系的成长与多层次平衡关系的建立 2013.4.3 太空中的星系都是复杂的综合体,不但存在恒星之间的联系,还存在恒星与行星、行星与卫星、卫星与子卫星之间的联系。如果这些联系都与电荷的相对平衡有关,多层次的平衡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呢? 理清其中的关系离不开发展过程的分析:所有的复杂关系都是从原始的简单关系开始的,星系的成长也不例外。 最初的恒星系统可能是一级恒星系统,多级的可能性也不排除,但分析总是从最简单的关系开始。 一颗恒星与一颗行星就可以构成最简单的一级恒星系统,系统内的电荷平衡通过相互交换电荷和电荷互补实现。 当恒星体内出现新的电荷不平衡区域时,太空中就可能出现对应电荷的聚集区域,对偶的新星就会在此区域应运而生,与原有的行星依次对应恒星体内不同的电荷不平衡区域。 当行星体内也出现电荷不平衡区域时,行星的卫星就会诞生。这样,原有的平衡关系不变,新星对应新的电荷不平衡区域。 当一级恒星系统发展为二级恒星系统以后,原有的对应关系依然不变,新星总是伴随新的电荷不平衡诞生。如此,每颗二级恒星都有一个原始的层次对应一级恒星的对偶层次,新增的电荷不平衡层次对应自己的行星系统。行星与卫星系统之间的关系与此类似。 如此推测,地球的上地幔对应太阳的某一层次,严格来说是太阳体内的倒数第三放热聚变层次,而下地幔对应地球的卫星月球。火星有两颗卫星,应该比地球多一个放热聚变区域。 所有物体在太空中都处于失重状态,庞然大物与基本粒子并无区别,不同星体形成系统的纽带差别可能不是很大。但距离核心越近,物质的密度越高;而距离核心越远,表面积和体积越大。不同星球的质量总是与相关星球体内某一层次的电荷平衡有关。
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062.星系内的电荷自平衡与星球内的能量自平衡
王东镇 2013-4-3 00:50
3062. 星系内的电荷自平衡与星球内的能量自平衡 2013.4.3 深入分析系统内星球之间的电荷交换和星球内物质相变过程中的能量交换,我们会发现如本文标题所示的两种神奇的自平衡现象。 任何物体都带有正负两种电荷,可它们在量上并非总是平衡的。星球内部物质相变形成的放热反应区里的物质总是呈现携带电荷的不平衡现象,即所谓离子化现象。而系统内的星球之间总是能够通过不同的物质构造(质子分别携带正负两种不同的电荷)形成正负电荷的互补,并通过交换电荷形成系统。 过去,我认为星球之间可能还存在能量的交换,现在看来只有电荷的交换即可形成系统,而电荷的交换还可以推动系统内星球的自转和公转。 银河系拥有数千亿恒星,银核就可能有其倍数的层次,每层的厚度要远远超过二级恒星内部构造中每层的厚度,才可能形成二级恒星。所以,不同星球拥有化学元素的数量和吸热聚变、放热聚变的循环区间也会呈现差异。 现在许多教科书和科普读物中还将岩浆的存在归结于核裂变,可缓慢的核裂变为什么没有在地表形成岩浆,没有将中间层和地核融化?可见此种解释站不住脚。 星球内部的物质相变应该是聚变反应,而聚变反应可能存在吸热聚变和放热聚变的周期循环。只有存在吸热聚变和放热聚变,才会存在吸热裂变和放热裂变。 如果星球内部只有放热聚变,星球的稳定性就会出现问题,很可能瞬间爆炸,或者气化。只有吸热聚变,聚变反应就会难以进行,因为难以获得能量。只有存在放热聚变和吸热聚变的周期循环,并实现能量需求的自平衡,星球内部的物质相变才会顺利进行。当然,还要受制于星球自身的重力环境。 以上现象不可能是神的旨意,只能是自然造化,所以显得神奇。
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052.正负电荷的相对平衡可能揭开星系之谜
王东镇 2013-3-29 02:22
3052. 正负电荷的相对平衡可能揭开星系之谜 2013.3.29 通过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正负电荷存在相互对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星球与原子的结构并不相同,前者为层次结构,而后者表现为质子与中子的相互依存。 星球的层次结构可能源于物质相变过程中化学元素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周期循环,而放热反应可能带来核外电子的缺失,即化学元素的离子化。化学元素的离子化意味着单电荷的相对优势,即离子化的化学元素呈现“单电优势”,也就是星球熔融层均呈现单电性,整个星球也呈现“单电优势”带来的单电性。 我们习惯称呼质子带有正电荷的物质为正物质,质子带有负电荷的物质为反物质。正物质星球通常呈现正电性,而反物质星球通常呈现负电性,正反物质星球可以实现正负电荷的互补,并因此而形成系统,也就是星系。 电荷有同性相聚的特点,也有异电对偶的特点,例如核外负电子对应核内质子携带的正电荷。大量同类电荷的聚集可能导致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恒星表面的核聚变,这种核聚变也会诞生新的星球。所以,星系的形成带有必然性。 地球的直径不过一万多公里就有五层地质结构,银核的直径以光年计,拥有的层次可能是天文数字,对应数千亿颗恒星也就不足为奇了。 地球只有一颗卫星,而火星拥有两颗卫星,是地球还缺少一颗卫星,还是火星的两颗卫星的质量还不及地球一颗卫星的质量?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大千世界奥秘无穷,有着众多的因果关系,正负电荷的相对平衡可能揭开星系之谜,也只是一种可能,需要人们的深入探索。想到了,就写出来,仅供参考。
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051.正负电荷的总量平衡与星系的形成和稳定
王东镇 2013-3-28 14:26
3051. 正负电荷的总量平衡与星系的形成和稳定 2013.3.2 从原子内外正负电荷的总量平衡,我们可以推测宇宙中的正负电荷的总量也是平衡的。 但是具体到每一个星球,可能存在正负电荷的不平衡现象。例如:地球上下地幔中的物质处于放热反应区,其间的物质必定存在离子现象,即核外负电荷的缺失现象。而反物质星球的放热反应区内必定存在正电荷的缺失现象。 从地球构造中固态、液态层的依次存在,我们可以推测化学元素的形成可能存在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周期循环。如此算来,每个星球正负电荷的缺失总量都是很大的。 但是,正反物质星球正负电荷的缺失情况可能形成互补,并由此结成星系,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依存和星际间的交流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 在我的前一篇文章中我曾经设想二级恒星的质量可能等于一级恒星缺失电荷的质量,现在想来只要电荷总量上能够实现互补即可,而不一定二级恒星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一级恒星上缺失的电荷形成的。 世界上系统的形成必定存在内在的联系,希望本文对星系形成原因的探索有所帮助。
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018.关于星球内部热平衡的思考
王东镇 2013-2-9 04:31
3018.关于星球内部热平衡的思考 2013.2.9 我是把星系与原子结合在一起考虑的,因为二者有着相似之处:星系就像放大的原子,而原子就像缩小的星系。如果二者真是相通的话,星系的形成就不是偶然的现象,每颗二级恒星与它们的行星都与系统内主星的内部结构存在必然的联系,类似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并且,主、副星球可能具有相反的物质形态:主星球为正物质,副星球就可能为反物质,或者相反,类似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具有不同的正负电荷。可星系毕竟不同于原子,每个星球都拥有巨大的质量,形成自己的重力环境和物质相变的各种因素,每时每刻都在成长,进行着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复杂结合、分解、交换、演变,并形成构造上的层次,说明物质的相变可能存在吸热和放热反应的周期循环,因此存在星球内部的热平衡问题。 举例来说:氢聚变为氦是放热反应,氦裂变为氢必然是吸热反应。聚变释放多少热量,裂变就要吸收多少热量。而铀的裂变是放热反应,铀的聚变就必然是吸热反应,裂变释放多少热量,聚变就要吸收多少热量。地心的构造分为上下地幔、中间层和地核,上下地幔区间的物质相变是放热反应,中间层和地核区间的物质相变就是吸热反应。只有放热反应而没有吸热反应,地球就会融化,而恒星就会演变成氢弹在一瞬间毁灭。 地球和恒星都没有在自身物质的相变中毁灭,说明它们内部的热交换处于相对的均衡状态,这种相对的均衡是如何实现的我们还不得而知,火山、地震和日珥的存在说明这种均衡并不稳定,要通过能量的释放和层次间的收缩、膨胀得到维系。所以,地震、火山和日珥活动不可避免。 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有一百多种化学元素,哪些化学元素形成于吸热聚变,哪些化学元素元素形成于放热聚变,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 地球大气主要由氢、碳、氮、氧组成,氢元素来自太阳风,而碳、氮、氧元素应该由太阳风引发的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形成,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处于碳、氮、氧的形成区间。越往后,太阳风的密度越低,形成的化学元素在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越靠前;而越往前,太阳风的密度越高,形成的化学元素在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越靠后。所以,在太阳系中的其他星球上寻求地球环境是痴心妄想。 碳、氮、氧的形成可能都是放热反应,所以形成了地球大气边缘的热层。氢与氧结合很容易产生水,所以地球相比于其他星球是水球。碳、氮、氧元素都是生命要素,所以地球上生机勃勃,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相比于地球可能都存在氧元素不足的问题,难于产生丰富的水源和生命。 至于碳、氮、氧元素的形成是否都是放热反应,需要证明。地球大气热层的温度据说有数千K,而热层以下的温度为摄氏零下数十度,是如何形成的呢?地球大气层中的热平衡也有许多奥秘需要探索。
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求GAMS达人解救小弟 痛不欲生中
BEYOND! 2013-1-17 21:03
小弟要做CGE模型, 现在在做SAM表的 交叉熵平衡 , 希望能有 GAMS达人 指点, 按照教程上的例子输入的代码显示有很多错误, 不知如何是好, 时间又很紧迫,而且小弟之前没接触过代码之类的,急求GAMS达人指点,如果大神希望有偿指点,可协商~ SOS !!!
个人分类: GAMS|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综括市场ZF社会三种机制 经济学才有突破
xy105618 2012-12-25 14:00
  迄今为止的主流经济学,解释和分析主旨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市场自身的平衡机制,而这一机制又基本取决于政府行为,所给出的政策建议也是如何在规范两者各自行为的基础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从亚当·斯密算起,在一个多世纪的古典经济学时代,经济学家们探讨的基本是各类生产要素特性,这些要素如何在价格机制驱使下有效配置,并集合成生产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如何将政府权力限制在弥补市场机制不足的适当定位上,也是古典经济学家们所关心的。   从马歇尔开始到现在,可以说是新古典经济学占主流的时代。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为核心的一整套新古典方法体系,仍是当今经济学的标准方法。即使看上去对新古典经济学持强烈批评意见的凯恩斯经济学,实际上也是新古典方法运用的结晶。无论是消费与储蓄倾向,边际与乘数概念,还是充分就业分析,无不是新古典经济学概念范畴与均衡分析框架。只不过凯恩斯认为,以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集中体现的政府行为,在恰当时期以恰当的方式发挥恰当程度的作用。政府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凯恩斯看来,应当在经济学分析上得到认可与重视。   以认同政府的作用是否应更积极为标杆,新古典经济学在思想与政策建议上被分为了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古典经济学家基本属保守主义者。他们之所以有限制政府行为的保守倾向,也许基于当时市场机制的自发性与根本性,以及他们对政府权力易于膨胀和滥用的担心。至少过去两个多世纪的现实验证了古典主义者的担心。虽然很多实证研究从两者高度相关性上表明了政府扩张的合理性,但也有研究显示,市场机制被扭曲也是实实在在的。   不管是欧元主权债务危机,还是美国危在旦夕的“财政悬崖” 儿童皮靴,都是政府规模快速扩张和日益加深的干预所带来的市场扭曲所致。至于除此之外的发展中经济体,政府行为的肆虐及其带来的波动,就更突出了。正是这种政府规模更易于扩张而更难于把控的现实,使得新古典经济学始终强调限制政府的理论与思想,才更有现实意义。相比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的政府规模与作用相对更大些,尽管在经济学上存有争议,但从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上很难得出肯定的结论。   从上述视角来看学界最近围绕着林毅夫教授“新结构经济学”的争论,可能更有利于正确认识一些理论与现实问题。林教授的要义完整体现在他最近出版的《繁荣的求索》中。这是他担任四年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实地考察众多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低收入经济体后,结合多年的经济学研究,所写的理论与实际结合最为紧密的著作。这无疑是本极具分析价值和政策思想性的经济学文献。这是首先应给予肯定和认可的。   林毅夫在这本书里将结构特征及其变迁作为经济发展分析的核心,强调要素禀赋及其决定的比较优势在选择产业和发展战略上的至关重要性。他认为,与比较优势一致的产业发展之路,在使一国经济具有竞争性的同时,不断扩展市场范围与生产可能性边界,逐步积累足够多的剩余,促使其要素禀赋结构得以变化,从而带来产业升级与产业多样化,日渐走向发展、赶超和繁荣。这是发达经济体和成功新兴经济体的经验,也是低收入经济体应当学习并遵循的发展路径。   其实,无论是要素禀赋,还是对比较优势的强调,都是林毅夫一贯的经济分析重点和思想主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和过去三十多年的中国经验,已使他对这种分析路径和思想深信不疑,四年世行职业经历中对众多低收入经济体的切身观察,估计更加坚定了这种信念。只是,在所有这些理论概括和政策主张的陈述中,他都强调了政府作为因势利导者的角色及其重要性,这恐怕是引发争议的根本点。不过,林毅夫在这本书中并没有大政府的主张,而仍然一再强调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当然,也很难将他确定地划入上述意义上的保守主义者或者新自由主义者。因而,这不应该成为人们对这本书和其政策思想的争议点。   笔者想提醒的是,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仍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框架内探索。诚如他在书中所坦承的那样,他所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只是“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及其变迁的新古典方法。”他所运用的概念、范畴、分析范式,完全是新古典经济学视野内的。   实际上,作为其分析核心的要素禀赋,也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尤其是被亚当·斯密所强调,只不过,林毅夫将斯密提出而被后世学者忽视的“基础设施禀赋(公共工程和制度)”重新拿出来强调而已。他的比较优势理论,早在古典学者李嘉图那里有过比较充分的分析和强调。林毅夫有关通过优先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步积累剩余和资本,来逐步提升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进口替代”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水到渠成,并未完全超越新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却有其新颖之处,也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成功和不成功发展中经济体经验教训的总结。   林毅夫对基础设施(一个国家的硬件与软件设施)的强调,特别是作为集体行动的政府行为在提供、协调和改善基础设施中的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角色,仍是新古典框架内的凯恩斯经济学与公共财政学的内容。   如此说来,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也可以被认为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范式、套路和思想。因此,评价焦点应于是不是林毅夫自己说的“新瓶装新酒”。综观全书和以往所能读到的林著和论文,尤其是他坦承仍然运用的是新古典方法,还看不出“新瓶装新酒”。   就政府的角色而言,林毅夫预设了一个前提,这是凯恩斯经济学所预设的,那就是政府自然而然地会在应有的时间就应有的问题与任务,予以应有的正确而及时的识别,做出应有而恰当的反应,采取应有的措施,并使之得到有效实施,取得了同预期一样的效果。这一预设无论如何都是非常脆弱的,已被迄今为止的新古典经济学所一再驳斥。这无疑影响到了林氏理论的说服力,却也给出了一个世人仍未解决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如何使政府能尽可能地公正而有效?经济学难以对此给出完整的答案,这种探索超出了经济学的能力。但可以确认的是,政府规模与其公正有效性并非正相关。那么,限制政府规模与权力扩张就是减少问题尤其是市场机制被扭曲的一个简单明了的原则,而这正是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所一直坚持的。   只是,越来越值得提醒的是,经济学已有研究忽略了社会机制。现实是,市场、政治与社会是组织和调节人类生活的三大机制,社会机制当然对资源配置,以及秩序的确立、维持与改善,进而经济效率有着独特的功能。因此,如果经济学要想有所突破,就不能仅只关心市场机制以及如何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而需要综合研究市场、政府、社会三种机制。
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964.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
王东镇 2012-10-5 23:32
2964. 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 2012.10.5 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可能是通过正反星系的总量平衡实现的:银河系的性质由占银河系质量百分之九十九的银核的性质决定,虽然它的二级恒星系统中的恒星可能由核外正电子的反物质组成,仍然属于正物质星系;有正物质星系就有反物质星系,主星为反物质的恒星系统虽然它的二级恒星系统中的恒星可能为核外负电子的正物质,仍然属于反物质星系,而正反物质星系总量上可能是大体平衡的。 正反物质星系的相互转化:正物质星系中的二级恒星系统本来就属于反物质星系,例如银河系中的太阳系的主星太阳可能主要由负电荷发展而来,银核的毁灭可能使没有一起毁灭的部分二级恒星系统获得相对的独立和自由,由它们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立恒星系统就是反物质星系;反之亦然。 某个系统中正反物质的不平衡与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是可以并存的。
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三国杀各势力角色武力平衡问题研究
Modern-Algebra 2012-10-5 16:18
现在很多论坛和网站都是采取“财富”“经验”“积分”的形式进行管理和激励发言的,其中的“财富”是关键,是下载文件直接需要的东西。所以,论坛管理者如何设计发放“财富”,就需要斟酌。发币太容易了,容易造成贬值,激励效果下降。发币太难,渠道少,不利会员增加。能否从一个经济体的货币发放量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本科时候,一个同学写的毕业论文是三国杀的出牌策略,突然想到了一篇帖子,说的是三国杀人物里的武力平衡问题,议论的一个重点人物是张角,好像分析出张角的武力不平衡,造成了力量的局部集中。 有个想法,能否对三国杀的各个角色的各个角色的武力进行评估,能否进一步给出评判各个包的总体武力平衡度?
个人分类: ideas|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平衡预算
西门高 2012-9-1 15:48
增长+预算
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922.电闪雷鸣、冰川与水的总量平衡
王东镇 2012-8-17 01:10
2922. 电闪雷鸣、冰川与水的总量平衡 2012.8.17 每当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液态水量增加,水的循环也会加速,热带风暴和降雨量相应增加带来洪水的同时,也带来电闪雷鸣,加快水分子的分解。所以,雷雨过后空气总会相对的清新,尘埃减少之外,还有局部氧分子的增加。 水分子除了可以电解之外,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分解,例如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分解,我不知道,四十六亿年来地球没有被洪水吞噬,证明水的总量也有相对的平衡,而结果相对原因更有说服力。 如果地球的平均气温降到冰点以下,地球也会发胖,或者改变运行轨道,或者改变运行速度,因为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和水分子的增加不会停止。如果地球脱离了氧元素的生成范围,地球上的水分和生命也会消失。 如果太阳系八大行星不断增加的主要化学元素依次对应了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氢、氦以外的化学元素,金星就可能是氟星,而水星就可能是氖星,其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惰性气体。
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869.正负电荷的总体平衡与中性形态
王东镇 2012-6-11 23:22
2869. 正负电荷的总体平衡与中性形态 2012.6.11 无论正物质,还是反物质,原子内外的正负电荷都是相等的,可见自然界的正负电荷是大体平衡的,正反物质是否平衡呢?正反星系的形成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 分析原子内部结构,电荷只占极小的部分,多数物质呈中性,是电荷湮灭和聚变后的产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分析质子和中子,中子呈电中性,质量略高于质子,高出的部分可能是一个核外电子的质量,说明中子的来源仍然是最小的氢粒子——氕,而不同的是核外电荷与核内电荷产生了聚变,一种只存在于中子内部、具有相对稳定态的聚变,而原子一旦产生裂变,中子还会恢复氢同位素——氕的形态,因为我们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没有看到中子的身影。这也说明有一种基本粒子是非常不稳定的,拥有两个电子的质量,由正负电荷聚变而成,存在于中子之中,一旦中子释放到原子以外,它就会产生裂变,形成核内电荷与核外电子,所谓核外电子不过是与核内电荷相对应的相反电荷的团聚体。 光子也呈电中性,与电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与电荷相互转化,不知质量如何,是否就是中子内的那种未知的基本粒子?如果是,其质量是电子的一倍,运动速度可能低于电子的运动速度。 上述情况也说明正反物质未必容易湮灭,不像正负电荷和基本粒子。但是正反原子可能要比分子容易产生聚变反应,所以每秒数百公里的太阳风可以引起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等离子体可能也相对容易产生核聚变。
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