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 2

[管理学] 教育新变化新趋势:新工科后,还有新文科、新理科、新商科?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学前班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0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0 点
帖子
0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6-1
最后登录
2021-6-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我觉得是时候解读一下“新工科”了。
这件事儿为何有必要?是因为我发现,国内高等教育界对教育新变化新趋势嗅觉最为敏锐的一帮人——教师发展工作者们——对于“新工科”这个自2017年以来高等教育领域最为火热的现象,居然是无感的,甚至是陌生的。偶尔在圈内聊起这个话题来,大家都是一头雾水的感觉,貌似跟自己关系不大,因此也就不去讨论。
人们的普遍认识是,“新工科”——当然是工科院校的事儿啊,跟我们综合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有什么关系呢?当然不需要关注啦。
我也曾经以为这个跟我没关系。直到2018年1月,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所有有关“新工科”的资料以后,我倒吸一口凉气!这是要变天了啊。
于是乎,赶紧给我的好友——中山大学任荣伟教授发了一段微信:任老师,请尽快研究,早做准备,我的判断,新工科之后,必有新商科!(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西安欧亚学院的朋友们)
何以言此?我有一个通俗的比喻:新工科,如浪潮般奔涌而来,它只是新一轮教育改革大潮中的第一个大浪,在它之后,还会陆续有新文科、新理科、新商科等大浪滚滚而来。
果不其然,咱们高等教育的掌舵人,高教司吴岩司长在2018年3月份南方科技大学的讲话里,就明确提出——6月份我们就要正式推出四个“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现如今,这四个“新”被俗称为——教育“新四军”,正在被逐渐流传开来;如果它还没有进入你的耳朵里,说明你已经孤陋寡闻了。
当潮水涨起,大浪不断来袭,站在沙滩上的我们,该何去何从呢?被裹挟其中,带入深水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我个人判断,不只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后还会有新商科,新教育——何止是四新!所以,“新工科”教育改革,不只是“新工科”的事儿,而是所有高等教育从业者的事儿。“新工科”,只是拉开了一个改革序幕而已。
所以,我这里要再次强调:新工科,只是此轮教育改革的第一个大浪,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大浪滚滚而来。而我们,都是站在这涨潮前沙滩上的人。潮水涨起,你避无可避,每个人都会被带入到“改革的深水区”。
请问,您是否已经炼就了在深水区游泳的能力?
要有危机感啊,朋友们!以后的高等教育,可不是那么好干的。
这是本文提出的第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有识青年韩寒的一句话——“我也曾对这种力量一无所知”,用在这里非常贴切。今天我就来告诉你们,这种力量为何强大。
这并不是一篇严谨的论文,而是一篇通俗的白话文。我力争用土豆白菜来说清楚“新工科”是怎么回事儿。受一场教育,就要学会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最高深的智慧,如果不能把复杂的事物说简单,何以对得起“受教育”这三个字呢?
好,下面咱们就正式开始。
1.“新工科”行动的复盘
首先,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迄今为止“新工科”的所有行动。
2017年2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 “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大家一致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欧美已经开始行动,我们也要做点什么了。此次会议形成的讨论结果后被称为“复旦共识”;
2017年4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聚在一起,再次讨论,面对新形势,我国应该干点什么。此次会议形成的行动方案后被称为“天大行动”;
2017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此次会议形成的工作指南后被称为“北京指南”;
上述3大会议被称为“新工科”的三大行动,是不是节奏非常快?真可谓紧锣密鼓。
3次会议期间,发布了2份重要文件——
《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
《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33号)
请注意,前者是教育部高教司发的,后者是教育部办公厅发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是2017年的事儿。那么2018年,关于“新工科”的事儿还有2件。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公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认定结果,来自全国高校的612个项目入选。也就是说,教育部共认定了612个项目为“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8年10月15日,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
这里的“等部门”,有3个: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这说明,“新工科”已经不再是教育部自己玩的事儿了,而是国家层面的多部委联合战略行动。
好,我们总结一下,对于“新工科”,您只需要把握这几个关键数字就可以了——3、3、612,五新、双万、30年(是不是很顺口呢?)。
3大行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
3大文件——教高司6号文、教高厅33号文、教高3号文;
612个项目——已经被确认为“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五新选题——“北京指南”提出新工科建设定五类选题: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
双万计划——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
30年——到2020年,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
这几个数字,大家都要记清楚,我会在这个系列里,把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一一说清楚。
2.一项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行动
上述几个文件中,办公厅的33号里面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迫切性”。
各位,这句话真不是随便乱说的,确实是形势使然啊。
形势使然背后的故事大致如下:
2015年前后,我国一帮院士听说德国在搞工业4.0,就组团去考察,回来后赶紧向中央领导人汇报,领导很重视,及时作出批示,我们也要动起来,我们要做“中国制造2025”。于是,《中国制造2025》作为国家战略适时推出。
所以今天,你看到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我国和欧美各国基本上是齐头并进的格局。
看似各自发展,一团和气,实则步步惊心。美国认为我们的2025战略是个极大的威胁,因此各种明枪暗箭齐出,务求废掉中国武功。大国角力,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泥潭,中兴“芯片”事件就已经看到这种端倪。
产业革命,必会导致经济转型,必然带动教育变革;大国博弈,唯有海量般的高素质人才顶上去,才能打赢这场全域战争。
但我们的现实是:新产业、新科技人才缺口高达2500万。教育供给,严重不足。
2017年年初,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其中提出,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9万人。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现在美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人才储备已有20万,而我国还不到5万人。”工信部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周明表示,“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
一句话,国家缺人很严重。
看到这里,你也许就明白领导人为何说“我们今天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了。
所以,“新工科”建设这张牌,我们打得准确而及时。
“新工科”的历史使命,就是要为国家培养海量的高素质人才。在这样的使命下谈教育,你的办学定位如果还不转向“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还是科研论文排名那一套,一定会被国家打屁股的。
用最简单的词语理解“新工科”
有不少业内人士对“新工科”这个提法有疑义,怎么最为简单地理解“新工科”?你把3个字变成5个字,就好理解了,加出来的2个字,叫“范式”。
新工科,它不只是开设一些新的专业,而是既开新专业,也改造老专业。老工科专业,不是不要了,而是办专业的方法变了。
所以新工科更准确的理解,应该叫“新工科范式”。
那么,列位也许问了,什么叫范式?范式这个词,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有过精彩的论述:
“范式转移”是指一个领域里出现了新的发展,原有的理念、假设、法则、价值等已不再适合新的转变,从而迫使人们在该领域中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从灌输式教学到讨论式教学,就是一种范式转变。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前主任吴浩明博士则表示,范式转移要有价值观及信念的转变。要实现范式转移,不能只是单纯改变“外在”的做法、行为和工具,相反地,“背后”的信念、价值和基本假设等都要有所改变。如果价值观和信念没有改变,就很难完成行为的改变。
这两位牛人把这个事儿说得很清楚。
说白了,咱们以前高等教育那一套玩法,已经不行了,“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的产业升级和新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了,数量上,质量上,都不行。所以必须变,不变不行。
4.新工科与业内每个人都有关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问了,这种国家层面的大行动,跟我一个小小的一线教师有何关系?
您如果认为这事儿与您无关,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新工科所倡导的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不仅是学校组织的事儿,还是你我头脑中的事儿。所谓综合集成,放到企业界,就是当今的热门词汇——“跨界整合”,这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否具有整合资源的系统思维能力,将决定你是否能理解这个世界以及适应这个世界。
总之,新工科以及后续的一波波浪潮,会把我们每个人带入到一个新时代——教育大融合的时代。
这种大融合,首先体现为产业分工的大融合,多领域融通现象将会日趋普遍;其次体现为学科专业的大融合,跨学科研究中心、专业集群建设,也会越来越普遍;再次是人才能力的大融合,跨界、整合、集成、创新,将成为新一代国家人才的标准能力。
这个事儿貌似复杂不好把握,但这个社会再复杂,把握社会变化的总逻辑,都会有一条看不见的主线。
纵观近几年国家高等教育的系列新政:质量时代——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国家教学标准,如果用一条绳子串起来,这条主线就是“用标准来说话的质量治理时代”。
简单来说,国家亮出一面旗帜和一根大棒:这面旗帜,叫做质量;这根大棒,叫做标准。审核、评估、认证,都是这根大棒上的不同颗粒,区别在于有的尖锐,有的温和而已。
国家今后对高等教育的基本治理逻辑是:以质量为旗,以标准为尺,定期巡视。当国家专员巡视到你这里,你要能经受得住拷问,你要自证其说:我干这摊活儿,我是认真的,你看我有这么多材料证明。
无论是院校层面,院系层面,还是教师个人层面,都要积极响应这面旗帜的号召,主动应变。否则,当你面对进校专家的大棒时,你很难做到从容应对。
对学校而言,面对审核评估这一关,需要准备多少自证其说的材料,不用我多说,身处过关期的院校深有体味,无不有扒下一层皮的感觉;
对院系而言,面对专业认证这一关,你需要证明,你这个专业办的,符合标准吗?你的学生毕业后,社会满意吗?请拿出你的证据来。
对教师个人而言,今后,你必须要说明,你教的这门课,有什么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如果说不清楚,那你就危险了。你这课,还能开得下去吗?
因此,这一波浪潮,无人可以幸免,大家都要接受它的洗礼。
我们回头再来看这一波浪潮的特征,快速高效,力量集中,且劲头层层叠加,一浪更胜一浪,从司局到部委办公厅再到教育部,最后三部委联合出面……我记得今年夏天青岛海边有一个异常凶猛的海浪,叫离岸流。没错,这特征,和离岸流很像。因此,我们可以暂时把新工科看作“教育的离岸流”。
那么,在这样的浪潮中,您仅有的狗刨式泳姿(教材讲解式教学法),够用吗?如果您不多学几种泳姿——蛙泳,蝶泳,自由泳以及踩水式(请自行脑补对话式教学、对分式教学、翻转式教学以及混合式教学等新泳姿)您能活下来吗?
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一心扑在论文,上课念念书本,下课转身就走,只有这么一种泳姿,那么你会面临“课程毫无价值,停上!专业太过随意,停招!”的局面,吃饭和生存都是个问题!
积极拥抱变化,主动为国担当,练就生存能力,正是本文应有之义。换言之,你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绑在一起!
还会认为与你无关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新一代信息技术 工业和信息化部 Thomas 南方科技大学

沙发
duoduoduo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21-6-1 15:51: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假大空

使用道具

经管之家对新商科的相应是真的迅速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