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袁大成2
1042 0

[宏观经济学政策] 平衡与增长(续11) [推广有奖]

  • 1关注
  • 0粉丝

本科生

6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50 个
通用积分
41.7951
学术水平
11 点
热心指数
11 点
信用等级
10 点
经验
896 点
帖子
43
精华
0
在线时间
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7-23
最后登录
2023-5-2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VIII

从平衡型经济到增长型经济


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内——都非常重视研究生产,他们所理解的经济增长,就是如何把饼做大。我认为对于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来说,还应该关注分配,我这里讲的不仅是企业所主导的第一次分配,而且包括国家所主导的二次分配。我认为国家的二次分配是否充分到位,不但关乎到能否让国民经济整体平衡运行,也关乎国民经济的增长。因为,在市场经济时代,GDP是市场上有效购买力总和的函数,而市场有效买力总和则是国民收入总和的函数。


我们在前面已经建立了经济平衡的模型及其成立的条件,下面的经济增长就是从前面的经济平衡模型而来的;其实就是把平衡模型的参数做必要地调整,经济平衡就可能转入经济增长。


前面我们已经说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达到平衡的条件就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就是如下公式:


   P = C


如果经济一直保持这种状态,那么经济运行可以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既不增长,也不减少,永远平衡。


然而实际上,在现代产业经济的每个企业的分配公式都是 P=C1+Δ。显而易见,Δ作为产出大于投入之间的差值,本质上就是剩余产品(社会主义经济教科书也是这样称呼的),如果整个国民经济的单位都产业化了,或大部分产业化了,那就必然导致造成了整个社会经济发生供过于求的不平衡,即:


  P > C


从而导致了产品过剩,经济下行。这是现代产业经济自我机制作用下的逻辑过程。所以,一个国家不能把自己的所有部门都产业化为逐利的企业单位,而必须是混合的,即须保持相当的比例的社会单位不是逐利的产业部门,不是能在市场上挣钱的产业单位,而是由政府财政支持的纯花钱单位,才能保持国民经济在整体上平衡,即 P = C。这都是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的了。


从市场经济运动的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如果 P = C 是经济的平衡公式,而 P >C 是经济萎缩公式,那么要使经济增长上行的公式则是:C > P, 就是要使得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拉动经济上行。


能使总需求C大于总供给P的要素很多,比如人口的增长,就可以直接带来需求基数的增大。这方面的道理人们不难理解,我就不多讲这个问题了。 尽管如何把人口增多所带来的自然需求的增长变成市场上的有效需求增长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问题,但是为了控制篇幅,本文把人口增长与出口增加所拉动的经济增长都不讨论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在人口不变,出口也不增加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


首先就是提高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水平,增大总需求C, 使C大于P, 从而拉动总供给P上行,实现经济增长。这其实是先增加有效需求,后把饼做大,以需求拉动生产增长。


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还不到美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七分之一,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那么如何提高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呢?


首先就是补短板,以社会建设带动经济增长,比如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的扩大国家养老的覆盖面,特别是把农村老去的农民们纳入国家养老范畴,从而扩大社会消费容量,可以直接拉动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并提高了社会进步指数,实现人人老有所养。


还有扶贫项目,中国应该划定一条最低收入线,比如家庭人均收入每月低于1000月的,一律由政府补齐到人均最低1000元。当然这要在严格执行了最低工资法的前提下实现,否则就成了政府在资助私人老板付工人工资了。


如此一来,全中国就没有人的月收入低于1000元了,因为收入低于此线者都由政府补齐了。从而可以给国内市场增添可观的有效需求,直接拉动中国的GDP再上一个台阶。


不能老像过去那样仅把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看做是GDP的结果,而是要反过来把GDP看成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就是社会总开支所形成的有效购买力总和;实际上,GDP是国民总收入的函数,消费是生产的火车头

另外,政府财政还可以有序地增加更多的开支给国防建设,环境保护,科技,教育和培训等等多个领域以补其中的短板,让中国更多的现金流化作市场上的有效购买力,以不断扩大的C2循环拉动经济运行,从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这里有人会问:政府出这么多的钱从何而来呢?


我的回答是:除了增加税收,政府还可以增印货币。


具体地说来就是当国家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时,中央政府以增印货币弥补财政赤字,把新增货币与税收来的货币一起注入社会需求侧,增大国内市场上的需求,从而拉动社会经济供给侧的产业单位增产。


现在谈赤字政策已经没有人大惊小怪了。过去,中国人受家庭或企业经济的经验束缚,非常恐惧赤字,从个人到国家都在追求年年有余,导致中国市场上通货紧缩,商业萧条,经济停滞。人民的生活需求因得不到货币的支持,无法转化为市场上的有效购买力,整个国家因为缺钱而无法发展。


实际上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如果发生短缺完全可以按需求增发出来的。但是也许是出于对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最后一年的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的恐惧,中国政府过去一直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增发货币,生怕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以至于后来发生银行也没有钱只好打白条的怪事。


实际上,如果物价不变,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货币增发的过程。企业又没有货币印刷权,只能由政府增发赤字货币,并通过财政支出注入经济体。(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人均可支配收入 恶性通货膨胀 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人均收入 袁大成经济模型 资本主义经济悖论 货币循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