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陈才天
745 2

[学术哲学] 第9章:物象心理学;54 :理论范围 [推广有奖]

  • 5关注
  • 83粉丝

svip3

学术权威

93%

(VIP/贵宾)三级

37%

威望
1
论坛币
81429 个
通用积分
3803.8589
学术水平
1301 点
热心指数
1219 点
信用等级
828 点
经验
274818 点
帖子
10386
精华
0
在线时间
52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11
最后登录
2024-3-29

陈才天 发表于 2023-2-7 17:15: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54 理论范围

一、概述

(一) 物象心理学研究目的与理论基础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寻意识与事物、语言、行为的心理连接和心理转换的中介物。提出这个心理中介物就是物象。克服表象的感官知觉局限性。确立物象是知识元表征。纠正认知心理学忽视非语言思维的缺陷。阐明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依据。揭晓语言虚构价值的心理依据。

本研究理论基础如下:

1、心理学中有关形象、表象、意象和想象的观点,以及智力认知事物性质、关系、作用和猜测、推导非直观事物结构等心理样态,是物象心理的理论基础。

2、 “功能等价假说”的表象理论及其心理实验证据是,物象是知识原始表征假设的理论基础。

3、语言从来就是认知工具和表征知识的工具;物象是知识元表征;物象是意识与事物、语言、行为连接和转换的心理中介物,并规定思维模式、行为逻辑;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事实等,它们共同构成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的理论基础。

4、形象思维、表象思维是物象思维假设的理论基础。

5、儿童类比推理、人工概念、绳子问题等非语言思维的实验等,它们是物象思维假设的理论基础。

6、词义性失语症案例表明,内部语言形与义分离的心理结构,是语言思维与物象思维转换假设的理论基础。

(二) 物象心理学构成要素

为了达到建构物象心理学的目标,必须定义物象概念,对物象特性、结构、功能,以及物象思维等做出必要的探讨,并对物象分类。涉及物象思维等内容安排在第44节讨论。

1 物象种类

对于物象种类的内容,请详见第五章,本章物象心理学不再重复物象种类的内容。须指出,本书提及诸多物象种类,大部分适用于物象心理学实验活动。

2 物象概念参见15节。

3 物象特性

物象心理特性除了在第15节中讨论内容之外,还有以下几点构成:

首先,物象具有与实物同一的心理属性。物象与实物同一性由形的一致性和质的同一性共同构成。所谓形的一致性就是对物体外观形象记忆,比如飞鸟物象与飞鸟在形上的一致性。物象在形的一致性是人们能够在飞鸟和牛不在眼下时对它们进行区分的心理依据。所谓质的同一性就是智力认知某一物体的性质、用途的心理样态与实物具有同一的属性。比如,我们记忆中的牛物象包括牛有力量能耕地、产奶等。物象与实物同一的心理属性,是人类认知心理活动基本的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则是由脑神经记忆系统的生化功能实现的。如果没有物象与实物同一的属性,记忆将变得毫无作用。我们将无法认知、把握事物。比如,回忆和再认的心理中的原型,等等。又如,社区对语言符号与含义的约定,都是借助了物象与实物同一的心理属性。因此,物象与实物的同一性是语言交流的心理基石。有了物象与实物同一性,才能够通过语言理解达到间接认知事物。当然,智力具有辨别语言虚构物象及其价值的能力(参见39节)。

其次,物象与事物的差异性。物象是认知事物的心理样态,它与头脑之外的事物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物象结构不等同于事物结构(参见31节)。二是物象可以被遗忘,可以随意改变,而不是光盘录制的歌舞图像那样恒定不变的。三是智力认知能力能够创造、虚构物象,意识意向性驱使思维对某一物象进行分解或重组成新的物象;或是,如上文中J·斯滕伯格所说“想像如果你额头正中长了第三只眼的样子”。

第三,物象的逻辑性。事物结构、运动、作用和关系具有逻辑性,因此物象也具有逻辑性。比如,人们对于宇微事物并不能获得知觉信息,但智力认识能力却可以对于它们的结构、关系进行猜测、推导或想象。并在大脑中形成它们的物象。比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等。

第四,物象具有超物理时空的性质。物象超越事物本身,以一种意识物质的形态存储于大脑之中即记忆的痕迹。因此,物象时空既是被无限压缩的,同时也是无限延续和扩展的心理时空。物象对于物理时空界限的超越不需要语言的帮助。譬如,我回忆昨天早上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景象;我记忆40年前在中学上生物课时,通过300倍显微镜看到了植物的细胞。这些事情都不是语言记忆的。今天把它们写出来时,才用上了这段文字。它们以物象形态超越物理时空,储存于大脑之中。例如,认知心理学家蒂莫·萨里宁(Timo Saarinen,1987)做出的“认知地图”的认知心理实验等。

第五、物象是知识的一种意识物质存储的心理样态或心理的内部表征。在意向性和智力作用下,同一物象可以向语言(多种不同的)符号转移、也可以向肢体操作物体的行为转换。物象可以被改造、创造、重建(参见第25节)。

最后,物象是认知事物形成的一种意识物质存储的心理样态。由表(物)象引起的脑电图和由相应知觉引起的脑电图有所类似(John,1967)。例如由太阳的表(物)象引起的脑电图与真正见到太阳时的脑电图有类似性。看人与想人的脑电图有类似性。(37)这表明物象记忆是同物象与事物同一性原理相符合的。也表明物象是一种意识物质存储形态,有它的神经生理心理基础。物象如果不是一种意识物质存储的心理样态,就没有记忆能力可言。

4 物象结构

物象结构是超越物理时空的心理时空结构。这是物象与事物具有同一性与差异性共同构成的一个物象心理特征。物象结构与事物结构具有同一性。物象结构可以被随意改造、创造或虚构。

5 物象功能(详见17节内容)

物象具有意识与事物、语言、行为心理连接和心理转换的中介功能,体现如下:

一、物象具有对事物进行抽象的功能。参见19节。

二、物象具有内省观察事物、辨别事物的心理中介功能即回忆和再识,参见46节和72节。

三、物象是操作物体的心理中介物。没有物象结构作为心理中介物,意识就无法实现肢体操作物体的目标。参见49节,50节,51节。

四、物象是一种意识物质,它使知识在世代群体中传递,物象是言语交流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中介物。参见13节,49节,50节,51节。

五、物象是知识元表征。人类用上千种语言表征同一个知识,但只有物象表征的知识,在人类每一个人的大脑中是同一的。因此,语言翻译才有可能实现。参见12节。

六、物象是言语指令发生行为的心理依据,参见188节,189节和190节。

七、物象是一种意识物质,它是语言理解改变情绪的心理依据,它使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情绪发生改变、修正。参见13节。

九、物象是语言虚构事物的心理依据,参见118节。

二、实验物象心理

实验心理学是物象心理学的一种可操控的演试。物象心理学是面对社会生活实践的,而实验心理学离不开实验室或有限的场所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验心理学没有价值或科学意义。实验室情境虽然表面上与真实生活迥然相异,但在本质上却为科学家提供了理想的、可控制的模拟现实。并且心理学家所要研究的是行为的内在过程,而非外部环境。因此只要能够引发相同的内在过程,实验室的外部环境不必与真实生活相同。

实验心理学是用科学实验方法,对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语言等,进行客观和量化分析研究。但是实验材料只有两类,即实物与符号。符号主要是语音文字等。我们在第三章讨论了,不论是任一种物体还是符号,都是认知的对象。它们在心灵意识中形成物象作为意识与事物联系的内在中介。

感知觉、注意、记忆、反应时的物象心理特征

物象是认知事物的心理样态,也是知识的心理内部表征。但是,物象是由感官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完成的。这就使得与物象相关的认知心理活动具有物象的特征。我们讨论感知觉、反应时、注意、记忆的物象心理特征,是研究物象心理活动的组成部分。我们将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的证据来讨论这些认知心理活动的物象特征。实验心理学是用科学实验方法,对物理刺激反应的心理过程进行客观和量化分析研究。心理实验材料主要有实物、工具、图片、图形材料、模型、无意义符号的辨认和操作反应。实验材料物理刺激感官知觉系统,在意识中形成直观事物的认知心理样态即物象。因此,上述认知心理过程都具有物象的特征。

(一) 感觉的物象特征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任何感觉的产生,首先是刺激作用于感官而产生事物的刺激模式,其后在神经系统和脑内引起神经生理(信息加工)活动,最后产生相应的感觉体验。根据感觉器官或感觉通道的不同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等形式。除了接受言语刺激外,这些感觉活动都与语言无关,它们的认知心理样态具有物象性质与特征。

实验心理学中的感受性及其测定,都是对事物直接认知的心理样态,与语言无关。例如,绝对感受性就是绝对感觉敏度,它以绝对感觉阈限为指标;差别感受性是指我们能够区别两种刺激强度的感觉敏度,或者说是对于刺激强度差别的敏感程度。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有,心理物理法、条件反射法以及信号侦察论等。它们都表明感觉具有物象心理的特征。

传统心理物理学主要在感觉阈限的测量。心理物理学家的目标,就是最终用精确的数学函数的形式来描述外部的物理刺激与由此而发生的感知觉之间的定量关系。实验材料不具有任何含义如艾宾浩斯制造无意义音节做实验。对于声音刺激的强度大小、刺激递增或递减的方向、刺激有无等变化,用数学函数的形式确定感觉阈限。著名的韦伯定理、费希纳定理和史蒂文斯定理,都可以看成是对事物物理刺激形成的感知觉物象心理量的描述。换句话说,心理物理学中的变量,都是感官知觉认知事物的物象心理量。

**

(二)感觉物象

自1860年费希纳的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问世,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心理物理学正在逐步揭示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对应的数量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的量化使得心理学家第一次有能力像物理学家测量物体属性那样,精确量化人的心理事件。但是,作为一位哲学家可以从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对应的数量关系,看到另一种东西即物理与心理的内在中介——物象。

传统心理物理学主要在感觉阈限的测量。心理物理学家的目标,就是最终用精确的数学函数的形式来描述外部的物理刺激与由此而发生的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定量关系。实验材料不具有任何含义,如声音刺激的强度大小、刺激递增或递减的方向、刺激有无等变化,用数学函数的形式确定感觉阈限。根据物象理论,外部的物理刺激产生感觉和知觉在心灵意识中形成刺激物的物象,函数值就是感官接受物理(无含义)刺激物形成物象的范围即阈限。著名的韦伯定理、费希纳定理和史蒂文斯定理,都是对物理刺激形成的物象心理量的描述。现代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论,是一种对感觉物象心理量的检测函数描述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信号检测论所指的信号可以理解为刺激,而噪音(含光照度均匀的背景)就是信号所伴随的背景。信号伴随噪音,和单独出现噪音这两种情况下,分别可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加噪音分布和噪音分布,由于信号分布总是叠加在噪音背景之上,因此总体上信号分布总是比噪音分布的心理感受更强些。同时,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间的距离,也可以作为心理物理学实验中对被试感受性的衡量指标,即称为辨别力指标。同样,根据物象理论,信号检测论是一种对声、光等物理刺激形成的信号与噪音物象心理量的描述理论。

感觉物象不能包括符号含义。符号含义必须由心灵意识规定与理解。如果是采用不同语音或文字语词作为感觉实验材料的话;那么,这种听觉实验表明,符号含义不是作为符号被感觉所辨识的。假如,一位美国人和一位日本人,他们都能听懂对方的语言。我听到他们都用各自母语进行交谈,但我并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因为我既不懂英语也不懂日语。换句话说,感觉给心灵意识带来的都是物理刺激物的物象,理解符号物象含义不是感觉的功能。

(三)知觉的物象特征

知觉与感觉之间划界的问题引起了很多争论,很少达成共识。张述祖、沈德立认为,(38)“知觉是人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区别于感觉的特点有三:一是知觉的选择性;二是知觉的整体性;三是知觉的恒常性。从知觉的对象、功能和特点看,除语言知觉外,知觉与语言无关。因此,知觉具有物象性质和特征。

譬如,知觉恒常性就体现了知觉的物象心理特征。知觉恒常性是指当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虽然视网膜影像已在一定程度发生改变,但人们对物体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知觉仍相对稳定。又如,庞佐错觉和缪勒-莱尔错觉等。然而,不论是知觉恒常性还是错觉,它们表明知觉形成对象物的认知心理样态是物象的特征。

心理学研究知觉的信息加工,并不包括语义问题。(39) 因此,知觉信息加工都是认知事物的心理样态即物象特征,与语言无关。

心理学家研究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方法、理论,都可以证明知觉认知事物心理活动的物象特征,与语言无关。

空间知觉心理样态的物象特征。实验心理学发现空间知觉蕴藏着惊人的现象:外界事物投射在网膜上的影像是两维的,但人们的空间知觉却能包括原本不存在的第三维信息。即人们能够自动地利用本体肌肉感觉、透视、双眼视差等线索信息,产生深度感和立体感而认知物体的三维性质。此外,物体的遮档、阴影、几何透视等,都是物体信息形成的空间知觉心理样态即空间物象。它们包括:平面形状知觉;特征侦察与图形识别;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心理体验,它具有物象的特征。前者为时序知觉,它使人们体验不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何者为先,何者为后,或两者同时并行发生的认知心理样态。后者为时距知觉,它使人们体验某一事件延续的时间长短的认知心理样态。

此外,运动知觉和似动知觉等都是认知事物的心理样态即物象特征,与语言无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实验 元素周期表

陈才天 发表于 2023-2-7 17:17:3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

知觉物象

知觉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知。知觉以反应时、阈限和感觉作为前提和基础。既然反应时程具有物象的性质、感觉阈限和感觉具有物象的特征,那么知觉就理所当然地具有物象的性质和特征。知觉的心理实验,完全证明了知觉的物象原理。

从目前实验心理学家对视知觉、听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知觉实验研究情形看,其用于实验的知觉刺激物主要是物理属性的对象或材料。在听知觉实验中的听觉掩蔽实验、听觉定位实验和可见言语以及音乐知觉实验,都没有涉及语音的含义。而是关于音高、响度、音频、高频、低频、噪音、纯音、声源、频率强度、泛音、基音、乐音、音级等声音的物理刺激信息的知觉实验测量和描述。这些对于声音的物理形式的描述,无不是对被试心灵意识中形成的各种声音物象的表达。

我们对于空间的知觉,也是物象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实验心理学发现空间知觉蕴藏着惊人的现象:外界事物投射在网膜上的影像是两维的,但人们的空间知觉却能包括原本不存在的第三维信息。即人们能够自动地利用本体肌肉感觉、透视、双眼视差等线索信息,产生深度感和立体感而认知物体的三维性质。此外,物体的遮档、阴影、几何透视等,都是物体在心灵意识中形成的物象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而不是符号含义之类的东西。

人们对于时间的知觉,是事物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物象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物象心理感受和体验。前者为时序知觉,它使人们体验不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何者为先,何者为后,或两者同时并行发生;后者为时距知觉,它使人们体验某一事件延续的时间长短物象心理,而不是符号含义。

知觉的恒常性也是知觉物象心理特征之一。知觉恒常性是指当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虽然视网膜影像已在一定程度发生改变,但人们对物体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知觉仍相对稳定。

(四) 反应时的物象特征

任何心理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可以应用反应时的原理和方法。反应时,可以说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反应变量之一。它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某物刺激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层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其中,主要是中枢信息收集选择反应。不同的刺激物决定着大脑中枢形成何物以何种形式存在的认知心理样态,并根据目的对何物信息选择做出何种反应操作。例如,在采用“红”、“黄”、“绿”、“白”四种不同光刺激作为“选择反应时” 的实验中,被试就会形成对四种色光的选择反应时的平均数及标准差。“选择反应时”体现了被试对四种颜色光的物象区分与选择的认知心理样态即反应时物象。

反应时新法的实验作为大脑中枢加工过程的研究手段的应用,进一步显现了反应时物象心理特征。比如:⑴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即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⑵在序列反应时的实验中,缪森和斯奎尔(1993)设计了一组实验材料,它们由七个打印颜色和本身含义不一致的色词(紫、绿、黄、橙、蓝、白、红)组成,要求被试对色词的打印颜色进行反应。⑶格林沃尔德(1998)提出内隐联想测验的反应时实验。这些实验更能表明反应时包含着对刺激物理信息加工,反应时具有物象心理特征。

反应时(程)物象性质

任何心理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可以应用反应时的原理和方法。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可以说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反应变量之一,它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某物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它包含以下几个时段:第一时段,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第二时段,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层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第三时段,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如果我们把上述三个反应时段相加或联系起来,就是实验心理学上反应时的时程。反应时程的起点是在感官与物的接触之时,反应时程的终点是效应器官开始效应活动。不同的刺激物决定着不同的感受器官来接受它的信号,同时也决定着大脑中枢形成何种物象即心灵意识感受何物存在的形式。也就是说,心理学上的反应时程中已经包含有心灵意识中形成的物象在其内了。这就是反应时的物象性质。实验心理学的每一项反应时的实验,都包括着该实验材料在心灵意识中形成物象的时间在内。否则,就不可能进行任何一种实验,或者说被试就不会有任何的反应。例如在采用“红”、“黄”、“绿”、“白”四种不同光刺激作为“选择反应时” 的实验中,被试会形成对四种色光的选择反应时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这就体现了心灵对意识中形成的四种光色物象的区分与选择,也充分显现了反应时(程)的物象性质。

反应时程物象性质是物象心理学的基础。因为任何认知以及反应心理活动,都是由外内界物理刺激引起的;符号含义必须依赖于符号物理刺激而存在。

(五) 注意的物象特征

我们考察注意的功能、对象等,可以证明注意具有物象心理特征。认知心理学认为注意的四个主要功能是:选择性注意,警觉和信号检测,搜索,分配性注意。J·斯滕伯格对注意功能的研究,有力证明注意的物象心理特征。(40)

“㈠选择性注意。

描述:通常人们可以每次做几个任务,人们可以按需要转换注意资源以谨慎地进行分配。

举例:有经验的司机在很多驾驶环境下都可以轻易地说话,但如果另一辆车突然转过来时,他们会快速转换注意,集中开车。

“ ㈡警觉和信号检测。

描述:许多时候,人们小心谨慎地寻找是否感觉到信号,即一个特定的所感兴趣的目标刺激。通过对检测信号的这种警觉注意,人们得以启动在检测到信号时快速反应的状态。

举例:在海底研究中,人们可能注意声呐声音信号;在大街上,人们可能试图辨别不受欢迎的景象或声音;或地震之后,人们可能对泄漏的煤气或烟的味道特别警觉。

“㈢搜索。

描述:人们经常积极地搜索特定的刺激。

举例:如果探测到烟雾(由于警觉而检测到),那么人们可能就积极地搜索烟雾的来源。另外,有些人不停地找钥匙、眼镜或其他东西;我十多岁大的儿子经常‘搜索’冰箱里不见了的东西(且经常找不到,除非有人指给他)。

“㈣分配性注意。

描述:人们不断地对所关注的或所忽视的刺激进行选择,通过忽视或至少是弱化某些刺激的集中注意加强了人们为了其他认知加工而操纵这些刺激的能力,例如言语理解或解决问题。

举例:人们可以在忽视类似收音机或电视或新来的人的同时,注意读书或听课。”

以上是斯滕伯格对注意功能的研究。我要提出的问题是被注意的对象是什么?它们对注意的认知心理样态有何影响?显而易见,注意的对象是物体、事件分别是:㈠转过来的一辆车;㈡景象、声音、煤气、烟的味道等;㈢烟雾、钥匙、眼镜等。㈣收音机、电视、来的人等。被注意或忽视的物体、事件都是物理刺激信息,它们使注意的认知心理样态具有物象的性质、特征。

注意物象

我们知道,心理学的学科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充分体现了这一学科划分的性质和特征。但是,我们体会到实验心理学到了研究“注意”的阶段,任何一种实验都有一种超越了物理学解释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它就是心灵意识的作用。而且,注意的对象有了不同于感觉对象的变化,那就是有了对于语义的注意;而感觉不能区分语音文字的含义。正如詹姆斯在他里程碑式的专著《心理学原理》中为注意下的定义:“注意是心理以清晰而又生动的形式对同时存在的若干对象中的某一些,或连续的思维的一种占有。它的本质是意识的聚焦和集中。它意指离开某些事物以便有效地处理其他事物。”(James,1890,pp.381-382)

实验心理学的注意实验研究的材料无不是物理刺激的材料,即便是语义注意的实验,也是依赖于语音文字物理属性的刺激信息。因此,注意心理活动是以物象心理活动为主要特征的。

(六)记忆的物象心理特征

记忆的物象心理

根据物象理论,除了符号的含义记忆之外,我们的记忆都是物象记忆。即我们的记忆都是对于世界事物的物象记忆,物象记忆包括对于语音物象和文字物象的记忆。关于语言意义即符号含义的记忆,归根到底还是事物的物象记忆。物象记忆就是对于世界事物的记忆,这是由于物象与事物具有同一的属性。不过,虚构的想象的物象除外。

物象记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讲记忆着某事某物。根据物象理论,我们并不是记忆了事物本身,而是记忆着事物的物象。由于心灵意识中的物象与事物具有同一性,所以心理感觉上总是记忆着某事某物。

实验心理学对于记忆的研究,并不是以记忆的内容来划分记忆的类型,因此没有物象记忆的概念。根据物象理论,我们可以将记忆分为两大类:物象记忆与意义记忆。由于实验心理学家在目前尚未划分物象记忆,且涉及的内容需要较大的篇幅,我们分别在第30节和第31节中讨论。

J·斯滕伯格指出,(41)“很多研究者对记忆的功能属性越来越感兴趣了。” 阿瑟Clenberg(1997)发表的文章,就大力倡导重点放在身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记忆系统。这样一来,只要通过一种能够反映人体与外界世界的结构关系的表征系统就可以实现记忆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目的,记忆不再是对抽象的符号信息进行编码。由此,我们认为“记忆功能的属性”与记忆作为“人体与外界世界的结构关系的表征”有着紧密联系。所以,记忆不应是对抽象的符号信息进行编码,而是记忆事物的认知心理样态即物象。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区分语义记忆,这涉及语义的定义。物象心理学认为,语义是语符代表事物的物象(参见5·3·1)。由于内部语言形与义是分离的。要区分语言符号记忆系统与语义记忆系统。并且,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是同一的。

记忆是散布于多个脑区的复杂系统。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层面划分了记忆类型或提出多种记忆系统模型。但是,记忆物象心理特征,可以由情景记忆、内隐记忆、程序记忆、符号记忆和语义记忆等来证明。记忆物象心理特征表明,记忆是人体与外界世界的结构关系的表征系统,记忆是物象这种意识物质的存储形态或知识表征。

1、“形象记忆”和“表象记忆”的缺陷

心理学已有“形象记忆”或“表象记忆”的观点,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人物面貌、自然景色、音乐、绘画等各种形象记忆。直接对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软硬和温冷等具体形状或外貌的记忆。这说明“形象记忆”或“表象记忆”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支持记忆物象心理特征。

但是,(42)“形象记忆”或“表象记忆”的本质特征是直观性。 因此,不能涵盖对非直观事物类比记忆如分子、粒子、社会关系的记忆。也不能包括事物性质、作用的记忆,比如食物与电的性质、作用等差异。并且“形象”隐喻气味、味道、温冷、饿、渴、痛的记忆适恰性很差。但是,物象理论不排斥“形象记忆”和“表象记忆”。

因此,我们将认知事物的记忆称为“物象记忆”,更适合科学隐喻的事物记忆心理样态的特征。



使用道具

陈才天 发表于 2023-2-7 17:18:0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情景记忆是物象记忆

加拿大心理学家恩德尔·图尔文(Endel Tulving,1972)对语义记忆和情(节)景记忆进行了区分。图尔文区分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方法是,他将一个人亲历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的接收和储存定义为情景记忆;图尔文认为,当我们在学习一组单词时,或者在回忆某个特定时间或特定情境下所经历的事情时,我们用的就是情景记忆。比如个人经历的事件和情境等。此外,认知心理学还有一些类似“情(节)景记忆”的提法。比如感觉存储,图像存储(George Sperling,1960),视像记忆和声像记(Neisser,1967),等等。

物象心理学认为,情景记忆就是感官知觉获得直观事物信息形成的认知心理样态即事件或情景物象记忆,语义记忆是言语理解转换的事物物象记忆。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物象记忆。但是,亲眼所见场面的情景记忆可以用语言表述,而成为语义的属性(参见3·5·5)。因此,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具有共同心理特征即事物物象。

3、程序性(内隐)记忆是物象记忆

按照记忆的意识性标准,格拉夫和沙赫特(Graf & Schacht,1985)首先提出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区分。他们认为,内隐记忆是通过对记忆的无意识的间接测试表现出来的。勒迪格(Lodige,1990)指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有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外显记忆是概念驱动过程,是有意识的并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而内隐记忆是材料驱动过程,是无意识的和不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

郭秀艳认为,(43)“斯奎尔代表着神经心理学家对内隐记忆现象的看法。”斯奎尔在对遗忘症患者的研究中,把记忆分为两类:陈述记忆和程序记忆。陈述记忆是唯一进入意识中的可以觉察的记忆,而程序记忆只能通过记忆系统的操作来实现。一般来说,程序记忆中的启动效应可能是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包括脊髓)所有主要神经节中的一种特性。小脑是程序性记忆主要的功能区。

因此,内隐记忆与程序记忆基本上是同一种记忆的两种说法。其主要特征是以操作物体的行为次序、规则,即从动作到技能的自动化过程的物象记忆;与语言无关。产生式规则在某种特定条件得到满足时发生,然后使个体作出某些动作或某些行为。比如,骑自行车的动作技能等。由此可见,内隐记忆和程序记忆是非语言的记忆,它具有物体结构物象记忆的心理特征。

4、 语言符号物象记忆

我们在22节,23节中讨论了“语言符号物象”。 法拉赫( Farah,1978)论证了在与语词符号相关联的表(物)象的产生方面,左脑的作用大于右脑。大量失语症案例表明,语言符号记忆与它所描述的对象物信息即语义记忆分别在不同的脑区。然而,图尔文(1972)将长时记忆区分为语义记忆和情(节)景记忆。佩维奥(1975)将长时记忆分为表象编码系统和语义编码系统。并且,在诸多的语义记忆模型或理论中,忽略语言符号记忆与语义记忆的区分。因此出现53节中涉及的,对于佩维奥的“言语编码”究竟是语符的还是语义的纠缠不清的状况。

我们认为语言符号物象记忆与语义记忆的神经心理结构是分离的。音位性和词义性失语症,以及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记忆实验等,都证明了。由此可见,记忆可分为语言符号记忆系统和事物物象记忆系统;而语义系统与事物物象系统则是同一性质的记忆(参见12节)。因此,在记忆系统中,语言的音节记忆和文字记忆占有重要的地位。

5、 语义记忆是物象记忆

根据物象理论,语义是语符象征、代表事物的物象(参见第13章),所以语义记忆就是物象记忆。我们在53节中已经指出,佩维奥主张双重编码假说的“语义编码系统”没有区分语符记忆与语义的心理存储样态。我们用佩维奥所做出一个了不起的实验来证明语义记忆就是物象记忆的观点。

佩维奥(1975)用卡片上有一对图画或一对打印的字词做出了一个精巧的实验。这个实验取得的伟大成果却没有得出光辉的理论,相反是个错误的理论。王甦、汪安圣说:(44)“这些结果说明,在长时记忆中确实有视觉编码,或者说既有表象又有语言两种形式的信息编码。鉴于对图画的判定快于对字词的反应,甚至可以说,客体的大小主要是以表象来表征的,语言信息需要转换为表象再行判定,因而需时也较多。” 但是,我们如果将语义信息与知觉信息看成是在同一个记忆系统中东西,就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通过感官知觉认知事物与通过言语理解转换物象间接认知事物,在认知心理上具有共同性质和同等作用,同一个事物信息不需要在两个记忆系统中重复。因为几乎所有直观物(表)象,都可以转换为语言表征并成为语义内涵或心理对象物;所有语言理解都可以转换成知觉或智力认知事物的心理样态即物象。并且,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物(表)象信息都可以即时转换成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表征。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语义记忆就是语言理解转换的事物物象记忆。视觉感知事物与语词理解间接认知事物反应时的差异,并不意味着语义信息与知觉直观信息是分别各自独立储存在两个记忆系统。这要看具体对象而定。有的可能不在同一记忆脑区,有的可能在同一记忆脑区。比如,图尔文亲身做出的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实验表明,记忆中没有哥白尼日心说的视知觉物象,是语言理解转换的物象,记忆主要在大脑皮层的额叶部分。情景记忆的视知觉物象,主要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部分。如是佩维奥(1975)实验中斑马图片的视知觉物象,和理解“斑马”一词转换的斑马物象将与视觉斑马物象在同一记忆脑区。所以,“斑马”一词语义是从视觉物象记忆系统中提取的,它有一个转换的环节,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说明语义记忆与物象记忆是同一的(参见12节,46节)。思维需要时可以进行物象思维,也可以由符号线索提取其意指事物物象。

图尔文提出语义记忆,艾伦·佩维奥提出语义编码。但他们都存在同样的缺陷,即没有指出语义记忆和语义编码的心理样态、特征究竟是什么?比如,王甦、汪安圣认为是“意义表征”,梁宁建认为是“观念”。物象心理学理论则明确指出了它们是事物物象。

在直观上看,语义记忆与语言符号记忆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语义记忆不是语句意指物体或事件物象记忆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言语交流间接认知世界事物的心理事实(第18章),也无法解释由言语转换为技术操作的心理依据是什么(参见第23章)。

参考文献:

(44)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重排本),第139页。

(45)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第8章第5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6)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第44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7)叶奕乾(主编):《心理学》,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79~180页。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