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houdh
1957 1

第三章第三节 劳动量的结构分析 [推广有奖]

  • 1关注
  • 26粉丝

仇老师

教授

9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988 个
通用积分
4.0545
学术水平
177 点
热心指数
166 点
信用等级
133 点
经验
29308 点
帖子
803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最后登录
2020-4-1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第三节  劳动量的结构分析

在实现了对“劳动量”和“劳动价值”的统一度量以后,还必须解决如何来精确定义劳动强度与劳动复杂度的问题,才能确定劳动价值与各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表明,劳动量可以分解为两个分量,劳动强度与劳动复杂度的大小取决于劳动量两个分量的结构情况。

一、劳动的机体内环境及其平衡性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机体内环境,以维持劳动行为的正常进行。机体内环境包括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和精神环境三个方面。

劳动者在其生长发育阶段通过消费活动来吸收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并通过学习、培养、锻炼等将其转化为内部组织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精神功能,为以后的劳动行为建立和维持适宜的机体内环境;当劳动的复杂度得到发展,就会给机体的内环境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追加更多的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改善原有的机体内环境;当劳动者在生长发育阶段或修养治疗阶段,还没有具备劳动能力,此时要求家庭和社会给予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对机体的内环境进行构造、修补和发展;当劳动者因健康或年龄而丧失劳动能力后,即停止劳动行为以后,在客观上还要求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对机体的内环境进行赡养性维持和修养性处理。

机体的内环境存在一个平衡性问题。当机体适宜的内环境建立以后,需要不断地输入或释放一定的劳动潜能来维持其平衡,如果劳动潜能的输入或释放过程停止,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失去平衡。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分为三种类型:

1、弹性失衡。当机体为维持内环境所短缺的劳动潜能较少时,如果及时地补入等量的劳动潜能,就可完全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这种失衡就称为弹性失衡。

2、塑性失衡。当机体为维持内环境所短缺的劳动潜能较多时,如果及时地补入等量的劳动潜能,并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只有及时地补入更多的劳动潜能,才能完全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这种失衡称为塑性失衡。

3、质变性失衡。当机体为维持内环境所短缺的劳动潜能很多时,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衰退,这时无论补入多少劳动潜能都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这种大幅度的失衡就称为质变性失衡。

二、主劳动和附加劳动

当一台机器从事某项工作时,总是需要若干辅助设备来间接地为之服务。人类劳动也是如此,当人们(通过劳动工具)对某一劳动对象施加直接的作用力时,总是需要在劳动的前、中、后付出许多间接的作用力,以形成必要的机体内环境(生理内环境、心理内环境和精神内环境)。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劳动可分解为主劳动与附加劳动两项内容。

主劳动: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工具或劳动对象的人类劳动。主劳动可分为生理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其中,①生理力劳动者通过自身的机体组织采用生物化学力的方式作用于另一个机体组织或体液,使其发生某种生物化学变化;②体力劳动者通过自身的运动部位(手、脚等)用机械力的方式作用于劳动工具或劳动对象,使其发生某种物理变化或空间位置的变化,并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引发其他形式的变化;③脑力劳动者通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的或内部的刺激信号或语言信号进行记忆和处理,使其产生新的信号,并以相应的形式输出体外。

附加劳动:是服务于主劳动、并直接作用于劳动者自身机体、为主劳动的顺利实施而创造、维持、修复和发展必要的机体内部的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人类劳动。附加劳动可分为附加体力劳动(如体育锻炼)、附加脑力劳动(如学习与培训)和附加生理力劳动(如生长与发育)。

其中,附加生理力劳动主要是为了创造、维持、修复和发展必要的生理环境,附加体力劳动主要是为了创造、维持、修复和发展必要的心理环境,附加脑力劳动主要是为了创造、维持、修复和发展必要的精神环境。当然,任何附加劳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主劳动才能存在。一个人如果不参加任何生产劳动,那么他通过消费生活资料所建立的、为主劳动而准备的机体内环境,就不能转化为劳动能力的基础部分,那么这种准备过程就不能称之为附加劳动。

主劳动和附加劳动的关系:主劳动与附加劳动共同完成人类的劳动过程,其中附加劳动是基础,主劳动是方向;主劳动确定着附加劳动的基本内容;附加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规定着主劳动的大致发展范围。主劳动和附加劳动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相互转化。例如,制造血液对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来说属于附加劳动,但对于出卖血液者来说属于主劳动。

附加劳动隐藏于主劳动之后,很容易被人忽略。事实上,附加劳动在整个人类劳动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脑力劳动者,附加劳动甚至比主劳动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劳动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主劳动对机体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苛刻,附加劳动将会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整个劳动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三、主劳动量和附加劳动量

从劳动潜能的转化情况来说,主劳动是将人的一部分劳动潜能转化为一定形式的作用力,并直接作用于劳动工具或劳动对象的过程;附加劳动是将人的另一部分劳动潜能转化为主劳动所必需机体内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的过程。由此,可以把劳动量分解为主劳动量与附加劳动量。

主劳动量:主劳动过程所消耗的劳动潜能称为主劳动量,用Qlt来表示。

附加劳动量:附加劳动过程所消耗的劳动潜能称为附加劳动量,用Qlb来表示。

劳动量:主劳动量与附加劳动量之和称为劳动量,用Ql来表示,即

                Ql=Qlt+Qlb                 (3-4)

其中,附加劳动量往往是由人在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训过期间积累下来的劳动潜能转化而来。

如果考虑时间因素,又可提出如下概念:

主劳动密度:单位时间内所付出的主劳动量称为主劳动密度,用Mlt来表示,即

                 Mlt=Qlt/Tt                (3-5)

式中,Tt为劳动时间。

附加劳动密度:单位时间内所付出的附加劳动量称为附加劳动密度,用Mlb来表示,即

                Mlb=Qlb/Tt              (3-6)

式中,Tt为劳动时间。

劳动密度:单位劳动时间内所付出的劳动量称为劳动密度,用Ml来表示,即

           Mlb=Ql/Tt =(Qlt+Qlb)/Tt    (3-7)

区分主劳动量与附加劳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劳动强度可以用主劳动量与附加劳动量的相对关系来描述,劳动复杂度可以用附加劳动量的变化对劳动量的影响来描述,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劳动强度和劳动复杂度的精确定义和定量描述,

四、主劳动量和附加劳动量的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主劳动量与附加劳动量可以相互转化,即主劳动量可用于对机体内环境施加作用力,而附加劳动量也可用于对劳动对象施加作用力。

1、主劳动量向附加劳动量的转化。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劳动技能的增长、身体状态的好转、生产知识的积累、机体内环境的改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将部分主劳动量转化为附加劳动量。另一种情况是,当附加劳动量不足时,机体内环境不能达到基本要求(如饥饿、营养不良、心情不舒畅、生产经验不足、技术水平较低等),劳动者将不得不增大主劳动量来替代和补偿,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将部分主劳动量转化为附加劳动量。

2、附加劳动量向主劳动量的转化。当劳动者不能及时地补充劳动潜能的消耗,他将会部分地消耗机体内部的环境要素,来维持主劳动的继续进行,从而导致健康状态和劳动能力的下降,这实际上就是将部分附加劳动量转化为主劳动量。另一种情况是,当附加劳动量有余时,机体的内环境将优于其基本要求(如身体强壮、经验丰富、心情舒畅等),则劳动者只需要花费较少的主劳动量就可完成相同的工作量,这实际上就是将部分附加劳动量转化为主劳动量,以充分发挥机体内环境所具有的优势。

3、附加劳动与主劳动的转化条件。附加劳动与主劳动如何转化,取决于两者的价值率:当主劳动的价值率较大时,就会有更多附加劳动转化为主劳动;当附加劳动的价值率较大时,就会有更多主劳动转化为附加劳动。

4、附加劳动与主劳动的配置比例。附加劳动量与主劳动量究竟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比例关系来配置?这要看哪种比例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价值率。一般来说,体力劳动只需要较低等的机体内环境,因而只需要较小比例的附加劳动量;脑力劳动尤其是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则需要较高等的机体内环境,因而需要较大比例的附加劳动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复杂度将会越来越高,对机体内环境的要求将会越来越苛刻,为此劳动者将不得不付出越来越多的附加劳动量,具体表现为培养与教育费用的不断上涨以及受教育时间的不断延长。

由此可见,提高劳动量有两个基本途径:①提高主劳动量;②提高附加劳动量。其中,第二个基本途径是最重要、最有发展前途的,而往往又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结构分析 劳动量 中枢神经系统 脑力劳动者 劳动的价值 信息 劳动者 价值 能力

仇德辉QQ848309528
沙发
choudh 发表于 2012-11-21 09:13:0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五、主劳动量与工作量
在全部劳动量中,只有主劳动量直接对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产生作用力,并直接地完成一定的工作量。不过,主劳动量与工作量并不是相同概念,既有本质的差异,又有内在的联系。
工作量:是从劳动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自然属性出发,以某种物理或化学单位为计量单位所反映的不同劳动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倍比关系,用N来表示。
工作量的基本单位有重量、数量、质量、速度、时间、长度、体积等,它反映了劳动对象的某种自然属性。例如,挖出的土方为100立方米、建造房屋10万平方米、修筑公路100公里、炼钢100万吨等等。显然,没有相同自然属性的劳动对象不能比较其工作量。一般来说,任何两种劳动对象之间总会存在着某些相同的自然属性(尤其是时间属性)。例如,修筑桥梁与修筑公路,可用时间进度或标准工时来比较其工作量。只有劳动对象的使用价值均匀分布于某一自然属性上,工作量才可用劳动对象的使用价值量来描述。
主劳动量可以用来衡量劳动者对劳动对象所产生的直接作用力的累积量。实践表明,主劳动量与工作量一般存在递增的函数关系,如图6所示。它有两个特点:①当主劳动量较小时,主劳动量与工作量成正比;②当工作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逐渐趋于平稳,即主劳动量的巨大增长只能引起工作量的微小增长。






图6:工作量与主劳动量的关系
附加劳动量将会影响主劳动量与工作量之间的函数曲线,在曲线图像上具体表现为:附加劳动量越大,曲线越高,如图7所示。






图7:附加劳动量对N—Qlt曲线的影响
这种曲线有两个特点:①附加劳动量主要是改变Qlt—N曲线的斜率,附加劳动量越大,其曲线斜率就越大;②附加劳动量还可改变工作量的极限值,即对应于不同的附加劳动量,可产生不同工作量的极限值。这是由于附加劳动量为主劳动量提供了良好的机体内环境,对主劳动量产生一定的放大效应,使机体能够以较少的主劳动来完成较多的工作量。
六、主消费与附加消费
根据所服务的劳动过程的不同,人的消费过程可分为“主消费”与“附加消费”两个部分。
主消费:用以形成主劳动量所需劳动潜能的消费过程称为主消费。
附加消费(或称基本消费):用以形成附加劳动量所需劳动潜能的消费过程称为附加消费。
主消费的目的在于为主劳动服务,主劳动一旦停止,人的劳动潜能的释放过程也就相应地停止了,因此主消费与主劳动保持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当然,两者通常不是时间同步的对应关系,主劳动既可在主消费之前进行,也可在主消费之后进行,也可以在主消费之中进行。
主消费量:主消费过程所消费的使用价值量称为主消费量,用Qut来表示。
附加消费量(或称基本消费量):附加消费过程所消费的使用价值量称为附加消费量,用Qub来表示。
设总消费量为Qu,则
                Qu=Qut+Qub               (3-9)
主消费能力:在单位时间内的主消费量称为主消费能力,用Wt来表示,即
                 Wt=Qut/T                  (3-10)
附加消费能力(或称基本消费能力):在单位时间内的附加消费量称为附加消费能力,用Wb来表示,即
                 Wb=Qub/T                  (3-11)
设总消费能力为W,则
                  W=Wt+Wb                  (3-12)
平均附加消费能力(或称平均基本消费能力):某一社会区域所有社会成员的附加消费能力之平均值称为平均附加消费能力,用Wbo来表示,即
              Wbo=ΣQubi/n                 (3-13)
七、基本生活水平与基本生活水准
由于劳动量是由劳动潜能转化而来,劳动潜能又是则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而来,因此附加劳动密度可以通过“基本生活水平”来描述。
基本生活水平:是指在单位时间所消费的、用于补偿附加劳动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数量,用Sb来表示,即
                 Sb=Quob/T                 (3-14)
根据消费熟练度的定义,基本生活水平与基本消费能力存在如下的关系
                 Wb=(1+Rx)×Sb             (3-15)
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基本消费能力能够等量地提高,因为通常情况下,消费熟练度随着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下降。
平均基本生活水平:社会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之平均值称为平均基本生活水平,用Sbo来表示,即
               Sbo=ΣQubi/n                (3-16)
平均基本生活水平反映了社会为维持一般消费熟练度的劳动者不进行劳动时平均所需的基本生活费用,由于它的大小很难确定下来,只能通过社会法定的最低工资或最低社会保障金来间接地表现出来。然而,社会的平均基本生活水平可以通过某些具体的客观指标来反映,这些客观指标就是“平均基本生活水准”。
平均基本生活水准:是指某一社会由其平均基本生活水平所决定的、由人的各种需求所要求达到的基本高度。
一个社会的平均基本生活水准包含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如在健康方面,要求身高和体重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平均寿命(或死亡率)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在精神享受方面,要求文化生活水平达到什么样的档次,文化用品(书籍、电视、录象与音响设备等)普及到什么程度,旅游和娱乐费用的多少,人均最低住房面积是多少,人均摄取的某些营养物质是多少,等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平均基本生活水准不同;同一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平均基本生活水准也不同。例如,在某一地区,寿命为70岁就认为是高寿,在另一地区可能认为是很平常的事;在同一地区,过去认为寿命到了70岁就是“古来之稀”,而到了现在属于正常寿命。
平均基本生活水准的确定,在表面上来看是一个纯主观意识和社会伦理的问题,没有任何的客观原因。其实不然,任何一个社会的平均基本生活水准必须根据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态来确定,才能使社会的各种价值资源达到最大的价值增长率。通常情况下,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集体都必须同时保证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使用效率都同时都达到最大值,平均生活水准的高低决定着一个社会、一个集体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实际配置比例,进而决定着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使用效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平均生活水准如果定得过高,就会造成生活资料消费效益过低而浪费;平均生活水准如果定得过低,虽然提高了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使用效率,但会造成生产资料利用效率过低而浪费。因此确定基本生活水准的客观依据就是要使社会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以最佳的比例进行配置,以确保整个社会的价值资源的最大增长率。
仇德辉QQ848309528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