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anggang07
2502 1

我国四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推广有奖]

  • 0关注
  • 2粉丝

学科带头人

5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84301 个
通用积分
24.5853
学术水平
-10 点
热心指数
-16 点
信用等级
-14 点
经验
3512 点
帖子
821
精华
25
在线时间
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20
最后登录
2023-8-1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我国四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刘 丽

内容提要:经济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独特的四元经济结构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进程,四元经济部门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四元经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理论回顾及我国四元经济结构的提出

  经济发展不但是工业化阶段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且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因此转移我国农业部门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转型经济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首先建立了“二元经济”模型,系统地阐述了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随后许多经济学家对“二元经济”模型不断地进行修正、扩充和完善。但是,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模型是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导玫降模胛夜氖导是榭鲇幸欢ǖ牟钜臁?span lang="EN-US">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基于“二元经济”模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元经济结构”的概念(陈吉元,胡必亮,1994),即农业部门、农村非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性,把城市工业部门分为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则我国“三元经济结构”由此发展为“四元经济结构”,因此,在我国“四元经济结构”背景下探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符合我国现实并具有重要意义的。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与“二元经济”的发展模式并不完全相符。因为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刘易斯、拉尼斯一费景汉和乔根森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中所提到的——只要农业部门有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都可以吸纳的理论并不一致。而是出现了特殊的现象:城市工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并且城市存在大量的失业,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依然向城市转移。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托达罗模型。其模型与以前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不同的假定前提之一就是城市存在失业。对于那些已经进入城市但是短时间找不到正式工作的农民工只能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职谋生。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存在二元经济:一元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正规部门;另一元是劳动密集型的非正规部门。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城市的剩余劳动力素质低下,开始很难直接进入正规部门就业,只能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工作,从而城市非正规部门起到充当“蓄水池”的角色。因此,可以认为,托达罗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实际上是建立在三元经济基础上的,即农业、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

  面临城市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我国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的迅速兴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从而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指明了另一条方向——农村非农化道路。同时它也使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表现为二元性:一元是传统农业,另一元是农村非农产业。

  城市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使我国经济结构总体上表现为四元:传统农业、农村非农产业、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是在这个特殊的四元经济结构中进行的。

  二、我国四元经济结构分析

  我国四元经济结构是在前人“二元经济结构”和“三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拓展的。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实来看,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形成了“双梯度”转移,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首先实现的是从农业向城市非正规部门转移,然后是从城市非正规部门向城市正规部门转移,城市正规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和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并不统一,因此本文研究我国四元经济结构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

  城市正规部门一般由政府和大型企业构成,其从业人员的工资高,劳动条件好,职业稳定,失业风险小,就业机会不容易获得。随着城市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产业结构调整,其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尽管国家推进的再就业工程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城市就业问题依然突出。

  城市非正规部门是指城市中从事生产和流通的规模很小的个体经济和小型私营企业等,劳动力密集、技术层次低下,提供城市正规部门不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在某些行业也可能和城市正规部门竞争,就业岗位容易获得,但工资比城市正规部门低得多。由于容易进入,素质较低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绝大部分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1998年城镇就业总数为20678万人,非正规部门从业人员为2707万人,占城镇就业总量的13%,2005年我国城镇的总就业量为27331万人。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逐步增大,城市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也逐步加大。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放开搞活,农村的非农产业部门以乡镇企业为代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从事农产晶的加工、运输、小型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工资水平高于传统农业部门,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从农业向农村非农业部门转移,但是其就业人员大多数带有兼业性质。农村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不但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农村工业化进程,而且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繁荣了农村经济。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村非农业部门特别是农村工业存在布局分散、技术和管理落后等自身的缺陷,政府环境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农村工业部门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造成农村工业数量减少,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降低。

  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只要城市部门不断地扩大积累,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便具有无限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流人城市中,一旦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被城市部门所吸纳,二元经济结构的鸿沟将被填平,就业矛盾将随之被解决,但是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城市没有失业而且工资不变的前提下,并且这一理论与我国的现实有较大的差距。在我国的四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非正规部门充当了城市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的蓄水池,吸纳了从国有企业改革中淘汰下来的劳动力,同时也吸纳了由农村传统部门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农村非农产业部门可以吸纳农业传统部门中的过剩劳动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的转化。因此,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必须面对这一结构特征。

  三、我国四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同,我国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能够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经济部门不仅包括农村非农业部门,而且还有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四个经济部门重新配置,进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基于我国经济结构的四元特征,下文将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分析每个部门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进而探寻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

  (一)模型

  本文利用了纳拉亚纳的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假定Pij为一个迁移者从i省转移到j省的转移概率,Zij“是一个包含i省和j省特征的向量,Pij是Zij的函数,则多重定类选择logit。扣模型的公式表达式为:


   ,即每一个迁移者对n个省转移的概率之和为1。

  经过一系列推导,可以得出省际间劳动力转移率的基本模型为:


  其中,Mij为i省迁移到j省的总人数,Ni为i省的总人数。

  (二)实证检验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0年的人口普查和中国历年统计年鉴,基于我国经济转型的时期不同,把统计数据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0年和1991—2000年。并且为了研究之便,本文省略了转移者的个人特征对迁移活动的影响,以省内劳动力转移为参照系,只从宏观因素分析省际之间劳动力转移率。

  在模型中引入的宏观变量有:(1)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或人口密度,可以代表农业部门对劳动力转移率的影响。(2)人均工业国内生产总值。此变量可以作为城市正规部门的经济参考值。(3)乡村劳动力中非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该指标可以用来描述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程度。(4)城市中暂住人口的比重。因为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短期内只能在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就业,在城市中这部分人口也就成了暂住人口,因此此指标可以表示城市非正规部门的经济发展水平。(5)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的直线距离。用此距离反映转移者的转移成本,但是这里只能衡量他的物理成本,而心理成本无法用数据衡量,因此只能省略。其中,(1)、(2)、(3)、(4)是迁入省和迁出省的四个特征,即Zij是迁出地i的特征向量和迁入地j的特征向量;(5)为dij,即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直线距离。

  根据以上的经济变量,利用公式(2)对两个时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分析表1可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均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呈下降趋势,说明四元经济结构中的城市正规部门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小。人口密度小的地区能够吸引外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离乡不离土”的地域转移。农村非农化与劳动力转移率呈负相关,说明农村非农产业只能吸纳本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吸纳外地区的劳动力,从而降低了本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地转移的比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暂住人口在迁入省的比重日益增加,表明城市非正规部门在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转移距离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呈负相关,说明转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经济发展意味着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潜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只能缓解本地的就业问题即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对外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没有吸引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绝大部分只能在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就业,所以城市非正规部门是吸纳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力量。转移成本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虽然转移的物理成本是无法改变的,而转移劳动力的心理成本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改革降低的。

  在我国四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质上是劳动力在农业、农村非农产业、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间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这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进程。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把握这种四元特征,才能真正认识到农业、农村非农产业、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发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实现“四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道路。基于这个思想,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相关的政策建议:

  1.完善劳动力市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四元特征严重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深化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在各市场上自由流动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关键。(1)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大力发展教育,积极发展社会实际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资模式,增加对农村贫困学生读书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下岗人员进行转岗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人员就业提供有利的保障。(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乡居民都享受到统一的社会保障。一方面建立劳动力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国家、企业、个人都参与缴纳保障基金,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完善资本市场,拓展社会保障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投资风险。(3)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纳入产业政策考虑范围之内,通过发展城市非正规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灵活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3.加强小城镇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层次城镇化体系,集中人、财、物重点发展县域和县城中心镇,选择一些交通发达、基础较好、有一定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农村小城镇,建立小城市,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彻底转移。(2)在产业方面,小城镇要立足城乡结合处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依托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服务体系社会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贸易、运输及开发等。(3)加强农村地区小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平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5 0:02:4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 剩余劳动力 剩余劳动 经济结构 劳动力 农业 剩余劳动力 经济结构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yinlin0379 + 10 + 50 + 1 + 1 鼓励讨论,我国四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的农业剩 ...

总评分: 经验 + 10  论坛币 + 5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feijiezhang 发表于 2009-2-13 21:4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篇论文好像看过,有点用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4 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