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cuitongcn
1326 1

[学者专栏] 来有为:深化对汽车社会的认识推动我国汽车社会可持续发展 [推广有奖]

  • 3关注
  • 50粉丝

学科带头人

9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2888 个
通用积分
1249.0862
学术水平
118 点
热心指数
249 点
信用等级
127 点
经验
342456 点
帖子
1365
精华
0
在线时间
38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6
最后登录
2024-4-12

cuitongcn 发表于 2013-8-31 07:01:2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来有为:深化对汽车社会的认识推动我国汽车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3-8-26


    8月16日,北京媒体报道,鉴于北京市民和在京工作人员到外地上车牌但长期在京使用车辆的情况增多,北京将出台相应措施,加重外地车在高峰时段进城的违法处罚,除原有的罚款100元,还将扣罚3分。北京交管局表示,该措施目前正在等相关部门审批,近期将出台,其目的在于治堵。

    记者认为,之所以外地牌照泛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北京摇号难中,不少人只能另辟蹊径。归根到底,北京等城市需要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加强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逐步实现中心城区人口与功能的疏解,才能从根本上治堵。

    当前,中国以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速度走向汽车社会,汽车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在推进社会进步、提高大众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深化对汽车社会的认识,适应汽车社会带来的变化,改革相关体制机制,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推动汽车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工作。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有为。

    道路建设发展和汽车消费水平增势的矛盾依然突出

   

本帖隐藏的内容

记者:当前,我国道路建设发展和汽车消费水平增势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来有为:近年来,我国道路建设发展很快,城市道路的水平也比较高,但由于过去城市道路及综合配套工程欠账较大,汽车消费水平增势较猛与城区道路建设及设施滞后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城市核心区交通承载能力与交通需求迅速增长不相适应。

    第二,以平面交叉为主的道路系统难以满足快速出行的需求。

    第三,以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交服务不足以承担市民的出行需求。

    第四,有限的交通管理设施难以对大流量的交通实施有效管理。

    另外,交通拥堵也呈现出由早晚高峰向平峰时段蔓延、由点段式向区域性扩展、由工作日向节假日延伸的新态势。短期的适应性政策,比如“限号行驶”,只能暂时缓解交通拥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会积累长期矛盾。

    所以,我认为要根据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律,调整传统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多措并举,缓解交通拥堵和停车难。

    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

    记者:当前,有关城镇化的讨论正如火如荼,城市的发展必须顺应汽车社会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道路建设,都要更加充分地考虑汽车社会的因素。您认为如何做到人、车、路的和谐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

    来有为:我认为要吸取城市发展规划对汽车保有量估计不足的教训,以中长期预测数据为基础规划城市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目前尚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如果我们能发挥后发优势,科学规划,就有可能做到人、车、路的和谐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

    第一,逐步实现中心城区人口与功能的疏解。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调整城市结构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长远举措。我国一些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可在周边区域合理规划建设卫星城,建设新的居民居住点与区域发展新中心,逐步实现中心城区人口与功能的疏解,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走多中心、组团发展的模式,必须提升城市各中心和组团的核心吸引力,充分发挥各中心和组团的定位和功能。同时,要加强配套的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轨道交通、城市干道、快速路将各个区域中心连接起来,在中心城区与卫星城之间设立便利、快速的公交系统。

    第二,研究建立开发项目与配套道路、公交场站、人行过街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接管、同步投入使用的制度,同时要推行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将交通影响评价作为城市详细规划编制及城市建设项目审批的依据,促进土地开发项目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协调。

    第三,结合轨道交通和干线道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计划,协调制定新城建设、城市更新等土地利用开发计划,优化轨道交通、道路、公交等交通系统建设计划,确保在新建项目中交通设施与城市功能相匹配。大力实施疏堵工程,注重交通微循环建设,打通城市的“毛细血管”。

    第四,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道路布局,完善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大城市道路建设力度,配合地铁、轻轨、高架桥的建设,构建立体化交通。新建住宅楼、办公楼、商业设施必须保证按标准配建停车设施,并及时投入使用。推行P(停车)+R(轨道交通)模式,在可换乘交通枢纽点建设大型停车场,并制定合理的停车收费标准,鼓励人们换乘公共交通工具。

    第五,增加停车设施供应,缓解停车供需矛盾。根据城市不同地区的交通特性需求,制定差别化的停车配建指标数值,实现动静态交通的供需平衡。提升与优化建筑配建停车指标,增加配建泊位供应。鼓励建筑内部挖潜改造,引入立体停车设施。根据停车需求、路外与路内停车状况等,因地制宜增设与取消路内泊位设置,调节停车运行状况。

    加强交通管理,提高精细化程度

    记者:缓解交通压力,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是一方面,在管理方面是另一方面,您认为在管理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来有为:在管理方面要加强交通管理,提高精细化程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交通管理设施建设。评估重大交通节点和交叉口交通运行效率和存在的问题,优化交通组织和信号控制。加强交叉口渠化改造,完善标志标线。精细设置交通标志,根据行驶速度和道路等级设置相应交通宣传背板。实施客货分流,优化调整区域货运交通组织。

    二是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坚持常态化管理,从严整顿交通秩序。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加强交通参与者文明交通意识的培育,树立文明交通新风尚。

    三是加强静态交通管理。明确停车场管理、停车秩序管理和停车场资产运营管理三方面的主体责任,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加大对车辆乱停乱放行为的处罚力度,引导车辆有序停放,减轻交通影响。引导企事业单位、居民区、商场等开放停车场,实行错时停车。在老城区和P+R换乘系统内,引入先进泊位诱导系统,提高泊位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是合理分配路权。路权主要是指交通参与者的权利,一般包括通行权与先行权两方面内容。

    通行权是指交通参与者根据交通法规的规定,在道路某一空间范围内进行交通活动的权利。例如,机动车在机动车道行驶,非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都享有各自的权利,其他交通参与者不得侵犯,否则就是侵权行为。

    先行权是指交通参与者根据交通法规的规定所享有的优先使用道路的权利,多用在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行人发生交叉时,由法规规定使用道路的先后顺序。

    另外,在平交路口,当通行车辆与行人交叉时,车辆要让行人先行通过。这样,通过制定严格的交通法规,明确汽车与行人的各自路权,解决了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行人的交通冲突。长此以往,驾驶员就形成了良好的驾驶习惯,自觉遵守道路上的礼仪和规则,尊重路权。

    目前,我国的交通法规对道路通行权和先行权的规定不是很明确。当发生交通交叉时,交通参与者的抢行经常会造成交通拥堵甚至是交通事故。今后应制定更加详尽的交通法规,合理分配路权,使交通参与者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记者:缓解交通压力,具体应采取哪些措施?有哪些国际经验可以借鉴?

    来有为:我国许多城市都面临中心区域交通堵塞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合理利用资源,交通投入向服务大众的公共交通倾斜,鼓励居民尽量使用公共交通,提高城市机动化交通中公共交通的比重。建议重视下述一些方面的工作:

    一是落实城市公交优先战略。公交优先措施应充分考虑与现有交通条件的匹配,并且要注重实效,而不是形式上的公交优先。要加大政府对公交场站的投资建设力度,建立相应的用地保障制度。在路权等方面大力向公共交通倾斜,中心城区主次干道要根据道路条件尽可能布设公交专用道,修建标准化港湾式停靠站,整体提升公交专用道运行速度和服务能力。建设公交智能系统,加快实施公交一卡通。

    二是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在具备条件的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结合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建设,优化完善公交线路,扩大公交线网覆盖面。依托综合换乘中心、客运枢纽等设施,实现城市公共交通之间以及同其他客运方式之间的“零换乘”。增加社区通勤快车、“袖珍公交”线路,方便大型居住区市民出行,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高公交准点率和舒适度。实施公交站亭、站台、站牌、站架“四站”完善工程,改善乘客候车环境。加快公交车辆更新改造,完善车辆内部设施,提供安全、舒适、整洁、高品质的公共交通服务,吸引更多的市民乘坐公交。

    另外,借鉴北京等城市的经验,继续完善公共交通财政补贴制度和灵活的公交票价优惠政策,研究基于服务评价和评估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以低票价保障低收入阶层使用公交,同时要丰富公交服务品种以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

    一些交通治理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中国香港,都在城市中心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住在郊区的人可以开车到城市周边的公交换乘停车场,然后坐公共交通到城市中心区域。中国香港的公交分担率在85%以上,日本东京达到90%左右。

    进一步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控

    记者:说到汽车,离不开大气污染,我们知道当前北京空气污染严重,PM2.5经常超标,虽然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号行驶、禁止外地车高峰段进京等,但整体效果差强人意。您在这方面有没有好的建议?

    来有为:目前,很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已经呈现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政府调整了车船税、开征了燃油税,环保部门也加大了对机动车污染的管理,规定自200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国Ⅲ标准,2010年开始执行国Ⅳ标准,积极开展黄标车补贴淘汰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现有政策在治理汽车污染方面的力度仍然不够。

    我认为应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进一步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控。

    第一,要严格实施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适时发布实施“国五”标准,在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提前实施“国五”标准;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步伐,鼓励普及高标油品,加强油品质量监督,大幅降低国内成品油中的硫含量。当前汽车尾气污染物中,含硫排放物是主要成分,降低燃油含硫量将大幅提升燃油效率,减少PM2.5的排放。同时,要全面实施机动车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切实加强机动车生产、使用、淘汰等全过程环境监管,加大力度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

    第二,强化汽车尾气排放的检测和运行状态下的监督。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汽车的排放量已经得到了较好控制,老旧车辆的排放则远超新型汽车的排放量。因此,要借鉴北京等地的经验,加快老旧汽车和黄标车等污染排放较多的车型的淘汰速度。同时,要特别关注大货车、特种车辆、农用车、摩托车和低速汽车的尾气排放,强化尾气排放的检测和运行状态下的监督。

    第三,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控有关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引导群众自觉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购买油耗低、尾气排放量达标的汽车。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控有关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介绍驾驶技巧,帮助广大驾驶员掌握节油技能。

    营造尊重路权、文明驾驶的汽车文化

    记者:据媒体报道,早在2009年中国就以300多万辆的优势,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汽车消费市场。但媒体普遍认为,我国虽已是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但整个社会汽车文化明显滞后。您认为应如何营造尊重路权、文明驾驶的汽车文化?

    来有为:汽车文化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部分。中国进入汽车社会的速度很快,但缺乏汽车文化的积淀。

    目前,国内城市中驾驶员酒后驾车、闯红灯的现象已经大幅减少,但抢道、频繁变线、变线不打转向灯、抛撒杂物、乱停车等现象却仍然比比皆是,引发了很多车与车、车与人之间的交通冲突。对于各种不良行为,有些可以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但更多的是出现在理念、意识和道德层面,表现出的是一种文明和文化现象。

    营造尊重路权、文明驾驶的汽车文化,可重点开展下述一些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机动车驾驶人源头教育管理,严把驾驶人报考、培训和考试关,增强考试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应对恶劣天气、复杂路况和突发情况的能力。

    二是对“交通陋习”行为人,采取协助维护交通秩序、读念交通法规、观看交通安全宣传片的“站、念、看”办法,进行针对性宣传教育。

    三是改进现行公安交通宣教民警工作制度,创新机动车驾驶人日常教育管理方式,加强对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宣传教育,做到便民服务与有效制约相结合,使交通参与者理解路权、尊重路权,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养成文明出行的好习惯。

    智能交通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之一

    记者:您认为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什么样子?

    来有为:以我对城市交通发展的理解,我认为智能交通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之一。为全面推进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今后要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建设,快速分析研判、准确作出决策部署,通过指挥调度平台将监控系统和执勤民警有机联接起来,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具备条件的城市要加快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包括数据交换平台、综合交通监测系统、交通调控系统、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交通运行指挥系统、交通应急及仿真决策系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形成以网站、热线、手机、车载导航等多种形式为载体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出行前、行程中的准确、及时、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




作者:吕红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8月26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经济时报 工作人员 北京摇号 交管局 汽车 高峰

nkqgly04 发表于 2013-8-31 17:07:2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为啥要设密码才能回复呢
对政治一贯的尖锐,对人民一贯的宽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