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zjm0328
2327 1

也论传统公有制模式的错误 [推广有奖]

  • 5关注
  • 6粉丝

教授

81%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劳权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

政治经济学新论

威望
0
论坛币
4002 个
通用积分
57.7320
学术水平
301 点
热心指数
253 点
信用等级
204 点
经验
50992 点
帖子
1800
精华
0
在线时间
7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5
最后登录
2024-4-1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于金富所著《构造市场型公有制模式》⑴一书,是系统探讨公有制模式的专著。在书中,于金富把传统公有制模式称之为“计划型公有制模式”,并提出了建立“市场型公有制模式”的主张。本人粗读之后,觉得于金富在公有制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如不及时纠正,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还是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很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一,什么是“传统公有制模式”?

在《构造市场型公有制模式》一书中,于金富一开始就对“传统公有制模式”的特征及主要弊病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种模式从理论上看具有教条性和空想性的特征,从现实看则有集中性和行政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又决定了“传统公有制模式”“与市场经济完全排斥”和“严重排斥了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权力”的两大弊端。但是,在这里,于金富却没有具体说明“传统公有制模式”的内容。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所谓“传统公有制模式”指的是什么呢?到底是指国家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还是指“国家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产权企业制度”的微观经济体制呢?

二,如果说“传统公有制模式”指的是国家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这种公有制形式的话, 那么,于金富对传统公有制的一系列指控都是不符合事实的

现在我们要做的基础工作,是要认识公有制的基本特点或基本特征。 谁都知道,我国的公有制(国家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通过剥夺私有者或经过合作化的途径实现的。那么,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引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引起的第一个变化是:单纯的资产所有者已经被消灭,劳动者在占有自己劳动力的同时成了资产所有者。但是,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此,单个劳动者作为资产所有者是不完整、不独立的;而在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费个体性的存在,单个劳动者作为劳动所有者是独立完整的。只有独立完整的劳动所有者,没有独立完整的资产所有者,这是公有制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第一个基本特点或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引起的每二个变化是:由于生产资料是公共所有,劳动者在资产所有方面是无差别的(至少在同一个企业,劳动者在资产所有方面都是相同的),因此,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已经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费个体性的存在,劳动者在消费需要和劳动投入方面存在着差别,能不能反映这种差别并满足由此差别决定的不同利益要求(即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生产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而不是资产所有权。这是公有制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或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引起的第三个变化是:由于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单个企业已经不可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⑵;另一方面,以生活消费个体性为基础的劳动者无论是以个体方式存在 ,还是以集体方式存在,在劳动所有方面都是独立的,在生产资料公共所有的条件下,是可能而且必须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只能以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而不能以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这是公有制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或特征。 传统公有制由于它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社会生产主体;由于它消除了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差别,它使企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直接表现为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即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而劳动所有权包括劳动管理权和劳动分配权,也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权利。因此,传统公有制的本质就是劳动所有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传统公有制的建立本质上使劳动所有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成为必然要求。 从传统公有制的基本特点或特征看,于金富的一系列指控都是不存在的。 首先,在旧社会,深受资本家和封建地主剥削的广大劳动群众强烈要求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劳动者能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这本身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成功。因此,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状态和要求是相适应的。在这里,并不存在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问题。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基本事实证明:传统公有制形式不是空想和教条的产物。就传统公有制形式而言,不论是国家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本质上都是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形式,因此,建立传统公有制形式正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恰当做法,“不利于极大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又从何谈起呢? 其次,传统公有制形式本质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客观上需要以劳动者为生产主体;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由劳动者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它完全可以而且也必然体现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要求,它本身不存在什么集中性和行政性,也就是说,传统公有制形式本身是劳动者主人翁权利的体现,它是广大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和权力得以确立的基础,又怎么会“严重排斥”“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权力”呢? 第三,如前所述,公有制企业必须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而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是以劳动所有者为生产主体的,它在管理上由劳动者自主经营,自我约束,它在价值运动上也是独立完整的,即在公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收支自理,自我发展。从传统公有制形式基本特点或特征看,它与集中计划经济没有必然联系,与市场经济并不“完全排斥”。 总之,从传统公有制形式的固有特点或特征看,于金富的一系列指控都是不存在的,把传统公有制形式定义为计划型公有制模式当然也是不恰当的。

三,如果说“传统公有制模式”指的是与产权企业制度相结合的 国家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那么,于金富需要彻底改变的不 应该是传统公有制形式,而应该是他自己积极推荐的产权制度

在前一部分,我们对传统公有制形式作了具体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就国家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而言,它本身并不存在于金富指出的一系列特征和弊端。那么,所谓“传统公有制模式”指的一定是“国家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产权企业制度”的模式了。 现在我们来具体认识这种公有制模式: 在前面,我们已经做了一项基础工作,认识了传统公有制形式的三大特点。现在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要弄清产权企业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企业制度。所谓产权,就是资产所有权,它的主体是资产所有者,资产所有者的权利表现为资产所有权,这种权利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资产管理权,所谓的“谁所有,谁经营”“谁所有,谁管理”正是资产管理权的具体体现;一是资产分配权,所谓“谁投资,谁受益”就是资产所有权在分配上的具体体现。因此,产权企业制度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在建立产权企业制度的条件下,由于劳动力的价值处于预定状态,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波动,我们把这种采用剩余价值运动方式的经济实体称之为生产资料实体。因此,产权企业制度又是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 认识了传统公有制形式的基本特点,了解了产权企业制度的基本性质,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公有制模式--即“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产权企业制度”模式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公有制企业只有独立完整的劳动所有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必须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企业制度;在公有制经济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已经失去了意义,但是,产权企业制度体现的却是资产所有权;公有制企业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 传统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独立的资产所有者,使劳动所有者成了唯一规范的生产主体,如果我们建立了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企业制度,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公有制企业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劳动者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工具,劳动者和公有制企业就会处于相互满足、共同发展的良好状态。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排斥广大劳动者主人翁权利”的企业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在事实上否定了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地位和权力,使劳动者觉得公有制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在的好处,从而使劳动者失去了参加生产劳动和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性,从而使公有制企业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公有制企业“主体缺位”、“所有权约束缺乏”等弊病,这就必然会造成公有制企业“官僚主义、特权与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并不断发展”。 传统公有制的实现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使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在生产中失去了意义,客观上使劳动所有权的体现成为关键,如果我们在公有制企业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在管理上建立劳动者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让劳动者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分配上真正建立“补偿消耗的,扣除必要的,余下都是自己的”⑶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制度,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就可以得到充分满足,劳动者的劳动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公有制企业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产权企业制度采用工资预先固定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割断劳动者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血肉联系,实际剥夺了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分配权利;产权企业制度又用“国有国营”“官办官管”的产权管理体制否定了广大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管理权,从而使企业成了政府的附属物,而不能按照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要求自我发展。 公有制企业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而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如果我们在公有制企业建立适合企业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劳权企业制度(即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公有资产就会处于保值状态,按劳分配得以实现,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会同时得到兼顾,一句话,劳动者的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就会得到全面满足,企业也能作为规范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使公有制企业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这就使传统公有制企业失去了经济实体的性质。 传统公有制模式为什么会产生集中性和行政性,与市场经济完全排斥呢?从根本上说,正是产权企业制度不适合公有制企业的基本特点造成的。在国家所有制条件下,如果我们从公有制的基本特点出发按照“谁劳动、谁所有”的劳动所有权原则建立企业制度,就会形成“国有劳营”的模式,“国有”体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基本职能,它表现在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可以按社会需要分配、随效益流动的优越性上;“劳营”就是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劳动集体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由劳动者自主经营: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完全由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和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国家只是通过生产资料的按需分配和合理流动调节社会生产,使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在这里,高度集中的财产权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分配生产资料、调节社会生产的优越性,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体现在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劳动集体可以在保值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有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潜力,尽可能满足消费需要的优越性,既不会有财产权和经营权的矛盾,更不会有政企不分的弊端。但是,现在却建立了与公有制企业基本特点不相适应的产权企业制度。在国家所有制的条件下,按照“谁所有、谁经营”的产权原则,必然会形成“国有国营”模式,而“国营”既是计划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式,又是计划经济的微观经济模式,这一模式必然会产生政企不分、以国家为产权主体,以行政机构为经营主体、企业失去自主权等一系列弊端。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传统公有制模式确实存在一系列弊端,但是,造成这一系列弊端的根源不是国家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这种公有制形式,而是与公有制基本特点或特征不相适应的产权企业制度。由于建立了不适合公有制企业基本特点或特征的产权制度,使传统公有制经济失去了生产主体,失去了经济实体的性质,失去不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由于建立了不适合公有制基本特点或特征的产权制度,形成了“国有国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产生政企不分等一系列弊端。因此,如果我们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模式的话,那就必须用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取代与公有制基本特点或特征不相适应的产权企业制度,而不是象于金富说的那样,去改变传统公有制形式!

四,谈谈社会主义实践的两个误区

说到传统公有制模式,我们不能不谈谈社会主义实践的两个误区。 邓小平同志曾经用5句话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只要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作为新兴的生产方式的一般特征,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剥削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相区别的本质特征。那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什么含义呢?难道不就是要消灭剥削制度,体现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吗?谁都知道,社会主义要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权利,要实现按劳分配。劳动者当家作主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利?按劳分配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利?劳动所有权,劳动者当家作主是劳动所有权在管理上的具体体现,按劳分配是劳动所有权在分配上的具体体现。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正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内涵。列宁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公式: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质上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也就是劳动所有权。因此,社会主义也可以归纳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所有权”。如果我们真正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要实现按劳分配,就不仅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时还必须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 从经济运动的角度来看,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现代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已经具有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即生产资料实体方式和生产劳动实体方式。在劳动力作为商品卖买的前提下,私有制企业只能而且必须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以劳动者生活消费个体性为基础的公有制企业只能而且必须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其中,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即产权制度;适合企业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权利的企业制度,可简称为劳权企业制度。因此,在公有制企业必须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也是经济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 为什么在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会形成“国有国营、官办官管”这种政企不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呢?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出发点是这样的:既然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那么,在此基础上的国有企业也理应有代表劳动者利益要求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应的机构来管理。很显然,这里的出发点是“谁所有、谁经营”的资产所有权,而不是“谁劳动、谁经营”的劳动所有权。从资产所有权出发建立经济体制的结果是国家挤占了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生产主体的地位,使国有企业失去了经济实体的性质,失去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但是,我们始终没有解开国家和企业关系这个结,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走不出资产所有权的误区。公有的生产资料由国家来管理,实现按需(社会需要)分配,按效益流动;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劳动实体由劳动者自主经营,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运行和发展,并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但是,由于我们始终没有弄明白公有制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在性质上的区别,始终没有把公有制企业当作生产劳动实体来对待,因而始终不能站到劳动所有权的基础上来。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在前两个阶段,即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和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阶段,性质上都是突破产权制度,建立体现劳动所有权制度的改革,但由于我们没有彻底清算传统的产权理论和产权观念,最终又回到了起点,还是走上了恢复和强化产权制度的改革路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不过是用新的产权制度(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企业制度)取代旧的企业制度(资产所有者独资经营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进行了体现劳动所有权的改革,促使国有企业向生产劳动实体转变,另一方面又进行了强化产权企业制度、促使国有企业向生产资料实体转变的改革,结果是国有企业既不能作为规范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又不能作为规范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到今天仍不能成功、不能完成的基本原因。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实践所以会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严重挫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苏联共产党人在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囿于传统的产权观念,忽略了公有制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相区别的基本特点,忽略了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忽略了公有制企业作为生产劳动实体与资本主义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的根本区别,他们未能从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出发来建立新的生产模式;在我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针对传统公有制模式的种种弊端,我们确实进行了打破产权制度的一系列改革,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们始终不能走出资产所有权的误区,结果最终还是走上了恢复和强化产权企业制度的老路。 与产权误区相联系的另一个误区,是工资制的误区。 社会主义要实现按劳分配,在公有制企业要建立按劳分配制度,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没有人会表示不同意见。问题在于我们走入了工资制的误区,把工资支付当作了按劳分配。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表现,而不是“劳动的价值”,对于这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己作了论证。资本主义企业为什么要采用工资制度呢?就因为工资是一种预定的收入形式。在采用工资制的条件下,一个职工每个月能拿多少钱,在这个职工为企业提供劳动之前,甚至在这个职工进入企业之前就已经预先确定了。工资收入的预计性和固定性可以从根本上割断劳动者与企业生产成果的血肉联系,从而可以为资本家或股东猎取剩余价值提供保障。因此,从劳动者的角度看来,采用工资制实质就是剥夺劳动者享受生产成果的权利。但是,我们的经济学家说⑷,社会主义工资和资本主义工资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成为国家和企业的主人,劳动力不再是商品,因而工资也不再是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而是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一种形式,是劳动者为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式。工资在资本主义企业是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把工资搬到公有制企业,又怎么变成了按劳分配的形式呢?难道工资已经不再是直接的货币量?难道工资作为劳动力价值形式的预计性和固定性发生了变化?如果这些特性没有发生变化,这种本来是妨碍按劳分配实现的工资形式(在产权企业制度中,工资的作用就是割断劳动者与企业生产成果的联系,它的功能就是阻碍按劳分配的实现)又怎么能转变为按劳分配形式呢?按劳分配,顾名思义,属于劳动所有权,只有在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的条件下它才可能实现,而工资制度性质上属于产权企业制度,是产权企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又怎么可能体现按劳分配的要求呢?但是,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明显错误的理论,至今仍然统治着人们的头脑。这也是国有企业改革至今不能成功、不能完成的基本原因之一。 传统公有制模式为什么“严重排斥了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权力”呢?传统公有制模式为什么缺乏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呢?为什么会出现“官僚主义、特权与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并不断发展”呢?罪魁祸首正是工资制度。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是唯一的生产主体,他们有着强烈的企业管理责任性和生产积极性,但是,在采用工资制度的条件下,无论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变化,职工的收入都是预定的,“职工拿工资,盈亏国家负”,职工怎么会有生产积极性和参与企业管理的责任性呢?既然盈亏都是国家的,职工又有什么必要去过问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呢?是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力本来己不是商品,但是,工资收入的预定性却把劳动者的收入固定在劳动力价值范围内,客观上剥夺了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在分配上的权利,剥夺了劳动者应有的主人翁地位和权力,从而也使企业丧失了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在当时的的环境条件下,苏联人在匆忙中陷入资产所有权和工资的误区,建立一种错误模式,并不奇怪。但是,为什么在“苏联模式”已经遭到彻底失败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学家仍然走不出资产所有权和工资的误区,认识“苏联模式”的真正错误呢?因为他们并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认识和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呢?由剩余价值理论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集中体现在“劳动所有”四个字上,马克思是站在劳动所有者的立场上,用劳动所有的观点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马克思学说的整个体系都是建立在劳动所有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我国经济学界,许多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或社会主义者的学者却是站在资产所有者的立场上,用资产所有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许多人尽管口口声声地讲要“实现劳动者主人翁权利”,但他们总是脚站在资产所有者的立场上,头伸在资产所有权的套子里,朝思暮想的是如何建立产权制度,怎么可能设计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广大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和权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呢?

五,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传统公有制模式的错误不是什么 生产关系的变革过了头,恰恰相反,是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

传统公有制模式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于金富认为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程度太高太纯,“脱离实际,严重超越生产力水平”⑸,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过了头。这是在我国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看法。但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公有制作为一种形式的确属于生产关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所有制并不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应的生产关系,这就象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男女关系,但并不等于家庭中的男女关系就一定是夫妻关系的道理是一样的。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已经有成千上万年的历史,但历史上的社会所有制形式不过五种而已,试问,这五种所有制形式怎么去适应这成千上万年中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呢?再如在资本主义的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生产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第一次技术革命后,马克思恩格斯就说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的总和还多,而在此以后,又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但资本主义所有制却基本未变,这又怎么用所有制必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理来解释呢?还有,在当今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除少数几个国家外,都是资本主义制度,这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实有天差地别,而所有制形式不过资本主义一种而已,这又怎么用所有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理来解释呢?由此可见,所谓的所有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理只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误原理,以这种错误原理形成的看法当然也是错误的。 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引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一句话,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生产资料归非劳动者所有,劳动者只占有自己劳动力的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生产资料处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劳动力则处于从属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方面的要求,表现为资产受益的要求,即表现为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论是资本家的独资经营的企业制度,还是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都必须是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变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相互关系变了,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生产劳动己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则处于从属地位。社会主义生产力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生产劳动方面的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制度。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成了新兴的社会生产力--即劳动力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产生了新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但是,传统公有制模式却在公有制企业建立了旧的企业制度--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即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由于产权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广大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必然会产生“严重束缚了企业和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的后果。因此,传统公有制模式的错误不是什么公有制的程度太高太纯,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过了头,相反,是没有建立与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用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兴的生产力。 共产党为什么要领导广大劳动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又为什么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呢?这是因为广大劳动者客观上存在着反对剥削,消灭剥削,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就因为只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消灭资产所有者,消除人们占有生产资料的差别,从而铲除剥削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才能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权利。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生,国家所有制的建立等等,正是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结果。在二战前后,不仅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且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国家所有制,这一基本事实告诉我们,传统公有制形式的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致的。深受资本主义剥削的广大劳动者要求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这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以体现广大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正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伟大举措。 谈到生产力发展要求,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想到的是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生产资料的科技含量等等,而常常忽略了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生产力结构特征所决定的发展要求。他们不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是资产所有者愿意、能够把占有的生产资料投入生产过程,关键问题是能不能体现资产所有者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价值量的差别并在分配上满足由此差别决定的不同利益要求,即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要求,只有满足了资产所有者这种特殊的利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能结合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谈得上物质生产力的正常发展。同样,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是劳动者愿不愿意,能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潜力,关键问题是能不能反映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劳动量的差别并在分配上满足由此差别决定的不同利益要求,即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首先表现为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连劳动者的劳动潜力都不能充分发挥,又怎么谈得上公有资产的充分利用和物质生产力的正常发展呢?传统公有制模式的错误就在于忽略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结构特征和特殊要求,建立了与公有制企业特点不相适应的企业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我国,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首先就是要充分发挥和调动7亿4千万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产权企业制度,既“严重排斥广大劳动者主人翁权利”(“谁所有、谁经营”的产权原则事实上否定了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地位和权力),又妨碍了按劳分配的实现(采用工资形式预先确定劳动者的收入实质就是剥夺劳动者参与企业生产成果的权利),如果我们不用全面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取代产权企业制度,又怎么谈得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呢?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传统公有制模式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弊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消除传统公有制模式的种种弊端。这是我们与于金富的认识相同的地方;但是,我们认为传统公有制模式所以存在种种弊端,不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等传统所有制形式不好,而是由于产权企业制度不适合公有制企业基本特点造成的,因此,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改变的不是传统公有制形式,而是于金富所积极倡导和推荐的、与公有制特点不相适应的产权企业制度!

附注:   ⑴《构造市场型公有制模式》,于金富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⑵在现代社会生产中,企业作为经济实体有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我把劳动力价值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不变,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波动的经济实体,称之为生产资料实体,简称为资产实体;相反,如果生产资料价值处于预定状态,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劳动价值量波动,则称之为生产劳动实体,简称为劳动实体。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只能而且也必须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只能而且必须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客观规律。   ⑶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9页。   ⑷见《政治经济学教材》第376页,蒋学模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⑸见《构造市场型公有制模式》第2页。

                             钟建民                             二○○五年五月十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公有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力 资本主义所有制 公有制 模式 传统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劳权经济学: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Economics.aspx。经济学QQ:448738950.
沙发
zjm0328 发表于 2005-7-19 19: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本文既是“一论公有制”的内容。写作时间在《再论公有制》之前。
劳权经济学: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Economics.aspx。经济学QQ:448738950.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