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大众化的今天,出国留学还有多少含金量?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留学这个原属社会精英阶层的特权,在今天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平民化的特征。中国留学生已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忽视的庞大国际学生群体。
留学大众化,录取门槛降低 早在200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就突破10万,此后出国留学人数总量一直呈现出“J”字型增长趋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留学成为了很多普通人的选择。更加灵活多样的留学选择,更加畅通的留学信息,家长更加开放的教育观念和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使出国留学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
刘忻(化名)现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读研。据她介绍,大学毕业后,他的同班同学中有1/3的人选择了出国深造。“其实对大家来说,现在出国留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在准备出国之前就经常听父母说他们同事或者朋友家孩子出国读书的经历,也有不少毕业的学长学姐去国外深造,大家也觉得是顺理成章,很自然的事情。现在出国留学各方面的服务都很全面,通过各种各样的留学咨询机构,能迅速地了解留学地和学校的相关信息,这对我当时申请出国帮助很大。”刘忻说。
陈丽的女儿现在澳大利亚读本科。在高考结束后,她就决定将女儿送出国读大学。她说:“因为孩子的高考成绩不足以在国内上一所好大学,毕业后和其他同龄人竞争时会有很大的劣势,所以我们一家商量之后决定送孩子去澳大利亚读本科,希望能用国外留学的经历来弥补不足。为此我们还特意找了一家中介机构,他们为我女儿的学习履历进行了一些包装,便于申请到相对好一点的学校。虽然申请过程有很多困难,但最后也申请到了较好的学校。”
总体来看,中国海外留学人数持续增多,海外留学的门槛也有所降低,留学经历已不能再被视作人生履历的“加分项”。
环境影响有限,积累需靠个人
学子选择海外留学,原因有很多。有人为了一纸国外文凭,希望回国能对找工作有益;有人希望借助国外的环境来提升自我,利用国外院校的良好机会来强化自身专业知识技能;还有人为了深入了解异国文化,激发自我潜力并获取新的思维认知方式。总之,大部分人都希望在国外求学期间获得一些积极有益的改变。然而在海外求学中的点点滴滴对留学生的影响真的如同人们想象中那么大吗?
张嘉琪曾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攻读语言学硕士。据她介绍,英国的硕士普遍为一年制,学制较短,常常觉得身边的同学刚刚开学不久就毕业了。“我觉得出国读研最大的改变主要是专业知识方面的提高,的确比原先有了不少的进步。尤其是学校的学术环境较好,导师又很负责,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但是这种一年制的硕士课程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英国对硕士课程的要求比较高,我又是第一次去英国上学,还有些语言上的困难,入学初期我用了将近3个月来适应教学。其实这段适应过渡期内,我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都不够充分,现在回想起来,对于那个阶段所学习的知识,记忆上有些空缺”,张嘉琪说,“因为来留学的时间短,我们平时与当地人的交往互动也很有限。一般我身边的朋友圈还是以华人为主,短短一年时间,很难对英国的文化、语言各方面了解透彻,也很难融入当地英国同学的圈子。”
安弘毅曾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在德国期间进行了有关德国哲学的学术调研,出色地完成了博士论文。回国后,两家高校都向她抛去了橄榄枝。当谈到在德国留学的经历对她的影响时,她表示:“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都容易被‘出国留学’的名头迷惑,好像出去了一趟,回国之后就能马上改头换面,变成另一个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留学只是一个帮助我们发展的平台,想要真正达到质的飞跃,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环境是次要因素,个人的长期积累和沉淀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留学究竟有多大含金量,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我们自身的学习态度和获取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