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tsl101
9767 8

[其他]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进展与评述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高中生

4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14129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911 点
帖子
38
精华
0
在线时间
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30
最后登录
2021-4-22

tsl101 发表于 2005-11-30 16:16: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进展与评述

陈 亮 杨 静

在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背后,研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快速持续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焦点问题。因而,要研究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然涉及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和相应的动力机制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研究影响资本形成、配置、产出效率的金融体系与金融机制。因此,在中国经济区域化特征日益加深的形势下,运用金融发展理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层面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模式与金融特点,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基本现实理清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脉络关系与政策含义,无疑对寻找缩小区域差距的金融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金融结构与差异

张杰(1994)①对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状况及其特征作了理论描述:金融结构的区域趋同,金融聚集与中国金融成长的历程是一个“倒U”过程,在体制变革阶段我们应该积极地推进“趋异”过程,而不是抑制这一过程。同时强调,一国金融成长的水平并不取决于金融机构的简单扩张,而取决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及与之相应的资本形成水平。

周立、胡鞍钢(2002)②通过对中国各地区1978~1999年金融资产相关比率(FIR)及其他指标的计算发现:金融差距具有先缩小,后扩大的特征:金融差距超过了财政差距和经济差距:金融功能部分财政化保证了渐进式经济改革的持续推行。并分析了地方政府介入后的金融改革路径和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困境,提出应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化进程。

伍海华(2002)③采用多变量因子分析法对31个省、市、区的金融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实证发现经济增长的启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积累能力和引入外部资金能力。我国经济呈现的由东到西阶梯走弱的特征是我国金融发展呈现区域二元结构的反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中西部金融发展水平。

李江、冯涛(2004)④通过金融中介视角运用2002年中国各地区截面数据建立模型,实证分析得出我国转轨时期各个地区金融中介成长与经济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最为显著,第一产业与金融发展的绩效之间的关联性最为薄弱,因此,要缩小区域差距,关键是要提高金融组织的规模和质量。

金雪军、田霖(2004)⑤根据1978~2003年的数据,对我国的金融成长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这期间并不存在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倒U型曲线,而是呈现三次曲线的变动态势。从更长期看,倒U型曲线是否成立还未有定论,但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是长期存在的,我国的区域金融发展不能过度调趋同,应该实行适度差异、系统优化、协调发展的策略。

徐伟、郭为(2制)⑥将各地区私营企业的数量与当期全国私营企业总量之比定义为金融活跃度,通过考察金融活跃度和各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关系来说明1991年和2年省际金融发展和省际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民间金融在一定时期,在总量上推动了省际经济增长:认为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是正规金融的一个有效补充,而在偏远地区,甚至是一种替代,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不可忽视。

二、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流动性

关于中国区域间的资金配置和流动,唐旭(1995)⑦、贝多广(1995)⑧户的研究较早,唐旭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85~1994年,贝多广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79~1986年。张军洲(1995)⑨和殷德生、肖顺喜(2000)⑩侧向都以“区域金融”分析与研究为题,用了较大的篇幅去探讨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和发展战略,另有胡鞍钢(2000)、张汉林(1999)、魏后凯(1997,200)等人分别从政府转移支付、外商投资等角度对资本流动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这些成果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货币资金的区际流动,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了金融机构、金融工具、融资方式、融资机制和金融行为的区域特点等,认为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的 差异共同构成决定区域金融差异的关键因素。由于当时研究的样本区间较短,使用的统计数据比较零 碎,所以对中国改革以来资金配置的根本特征与内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梁字峰(1997)⑾提出了一个简易资本自由流动模型,分析了资本边际产出与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指出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劳动力、土地的非自由流动会在改革初期扩大东西差距,此模型对国内资本流动问题做出了一定解释,同时,通过对1988~1994年的外资与国内投资在不同区域的流量与流向情况的考察分析,认为政府应给与中西部适当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发展信息网络、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努力缩小东西部差距。

巴曙松(1998)⑿考察了1988~1994 年的地区银行存贷情况,认为融资的多元化、货币资金的跨区域流动等因素内在要求改变宏观调控政策的一统模式,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

汪兴隆(2000)⒀侧向认为货币资金区域配置失衡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并分析了区域货币资金失衡的具体原因。区域货币失衡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与调整: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优化区域金融组织体系,促进西部资本市场发展:采取建立区域投资基金发展政策性金融、利用外资金融等政策措施。

潘文卿、张伟(2003))⒁运用Jeffrey Wurgler提出的理论对1978~2001 年28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区域间的比较分析,得出资本配置效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并呈东、中、西梯度递减格局。同时指出,中国的金融发展与资本配置效率总体呈现弱相关关系,信贷市场与股票市场对资本配置效率变化的解释能力较弱,其中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抑制了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而非国有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与投资行为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郭金龙、王宏伟(2003)⒂认为资本流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对1990~1999年各地区GDP 数据与资本流动关系以及政府、企业和国有银行行为主体的资本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得出了不同区域的资本流动趋势和特点,通过对区域差距影响的敏感度等问题的分析,并依此提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适度增加中西部基础设施投入、培育中西部金融市场、差别化金融政策、吸引外资等促进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

杨国中、李木祥(2004)⒃通过理论分析和对1997~2003 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区域之间信贷资金流动的特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同时分析了我国经济落后地区信贷资金外流的原因,建议有必要在我国实施差异性的金融政策.

三、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周立和王子明(2002)⒄的研究得出了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结论。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一个地区金融发展初始条件低下,对其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利。世界银行的Boyreau-Debray(2003)⒅为了分析中国省级范围内增长和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关系,首先使用了地区性资本市场的证据来说明地方信贷渠道存在的合理性。其次,采用1990年至1999年间26个省的数据集,界定了地方银行业发展指标,并通过广义力矩法系统(GMM)估计值将这些指标引入了传统的增长回归框架。结果表明,国家级银行发放的信贷对省级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造成这一负面影响的原因似乎是为了支持国有企业部门而承受的负担,而不是国有银行的不良业绩。另外,银行部门更多元化的省份,看上去增长得更快。

艾洪德等(2004)⒆侧向在对我国区域性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与投资增长之间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后者的结论不稳定:东部和全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中、西部二者之间则几乎是负相关的关系,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过度开放金融竞争和推动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可能反而不利。

陆文喜、李国平(2004)⒇在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采用自一收敛法,分别按1985~1990年、1990~1995年、1995~2002 年、1990~2002年以及1985~2002 年各个时间段,对我国各省区之间,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带内各省之间金融增长与发展的收敛性问题做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区域性的收敛特征,我国区域金融发展还具备类似于经济发展的俱乐部收敛特征,改善区域间经济金融发展环境有利于区域金融差异的缩小,而且这些特征与金融发展政策相关,制定合理的金融发展政策有利于改善落后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

周好文、钟永红(2004)(21)侧向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利用协整关系检验法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分别对中国1988-2002年东中西部地区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在金融中介发展指标的选择方面,考察了金融中介的规模扩张和配置效率量方面,兼顾了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显示,金融中介的规模指标和金融中介的效率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都有密切关系:因果关系显示,东部地区,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因此认为金融中介在东部走的是一条质量型发展道路,而在西部则是一条数量型增长道路。在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能否形成长期的、良性循环的双向因果关系,关键不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金融中介机构规模的扩张,关键在于金融中介机构配置效率的提高。

沈坤荣、张成(2004)(22)运用纯粹跨地区工具变量估计和动态聚合估计2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先对 1951-1998中国总的金融发展程度和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并对29个省区的1979~1998年的数据进行聚合回归。结果发现,改革开放前,金融中介的发展并不能作为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即使在市场化改革开始之后,金融机构的低效率问题仍很严重,地区间金融效率的差异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迅速提高金融中介效率,强化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机制十分必要。

李萍和张道宏(2004)(23)选取了1988~2002 年间28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通过对地区经济差距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水平不是地区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是金融中介配置资金的效率低造成的。就金融体制改革而言,更大的问题不是如何将储蓄变成企业投资,而是应该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改变银行贷款的流向,发挥市场配置资金的重要作用。

四、区域金融调控、改革与发展策略

曾康霖(1995)(24)指出,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引起银行信贷借存差的问题,因此应注重从资金利税率、资金周转速度、资金余缺、物价变动与外资等方面研究经济差距引起的区域金融差距问题,注重分析经济、金融上的差距给金融调控带来的问题。

钱颜敏、蒋振声(1995)(25)认为,中国经济的整体同质性已被区域差异性代替,区域的不平衡发展与 统一的信贷配额控制严重冲突,适度货币金融区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模式选择,并就货币政策区域化与宏观协调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江世银(2003)(26)认为,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必然产生区域间的金融差距,通过实施适度区域差别的金融政策是各国为控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而普遍采用的政策措施,为此,应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基金,实行金融政策区域化,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王晓青、李云山(2004)(27)在分析了 1999~2003的区域信贷市场后认为,由于我国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平衡性、信贷供给市场的寡头垄断性、单一总量调控模式等因素,客观上形成了中国经济的主要宏观特征也从总量上的通货膨胀和微观上的“投资饥渴症”等转而表现为结构上的“东中西”和“大中小”等结构性问题和微观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等问题,加剧了货币信贷供给的区域差异,不利于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提出了在货币供给上,实行人民银行总行和分支行统分结合的调控结构模式:在中介目标上,总行以货币供应量、利率、物价等为目标,以公开市场拥务为主体,分支行采取贷款为中间目标,分行以再贴现、再贷款为主的金融调控政策。

沈炳熙、吴显亭(2004)(28)着重研究了个人消费信贷对中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系统总结了 中国近些年个人消费信贷政策的发展实践和总体取向,提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防止因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进一步拉大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王维强(2005)(29)认为区域金融差异归根到底是由微观主体有限理性的行为造成的,微观市场无法建立起有效平衡机制,必然导致宏观层面“市场失灵”,这说明了区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同时界定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4种模式:市场竞争型、政府适度主导型、城乡差异型、政府扶植型。

韩凤芹(2005)(30)提出在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逐步实现地区间公 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创造上。为此,在财政政策上,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建立规范的财政地区性补偿制度:在金融政策上,要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同时鼓励多种商业性金融为落后地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在理论研究方面,中国地区间金融发展不均衡与经济差距扩大的形成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方面需进一步探索其内在规律,在实证研究方面,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在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数据选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有明显的分歧。正因为实证研究结论的差异性,使得我们在政策选择与认识方面存有不同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我们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举措难以适时推行。通过大量研究表明,我们现有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举措有成功的,也有不足的地方,我们在重视市场化改革所产生的缩小与经济发达国家差距的效应的同时,却对如何缩小国内各地区间差距的效应研究不够。相对而言,说明我们对各种政策所产生的地区差距效应的理论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我们的研究工作与区域金融发展一样任重而道远。

注:

(1)张杰:《经济的区域差异与金融成长》,《金融与经济》,1994年第6期。

(2)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1978~1999》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3)伍海华:《金融区域二元结构及发展对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4 期。

(4)李江冯涛:《转轨时期金融组织成长与经济绩效的关联性一一区域差异的考察与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制年第10期。

(5)金雪军田霖:《我国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态势:1978~2003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制年第8期。

(6)徐伟郭为:《民间金融与省际经济增长》,《上海经济研刻,2制年第5期。

(7)唐旭:《货币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论文,1995。

(8)贝多广:《中国货币资金流动性分析》,上海三联出版1995年版。

(9)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10)殷德生肖顺喜:《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学林出版社2 侧年版。

(11)梁宇峰:《资本流动与东西部差距》,《上海经济研究》,1997年第11期。

(12)巴曙松:《转轨经济中的非均衡区域金融格局与中国金融运行》,《改革与战略》,1998年第4期。

(13)汪兴隆:《货币资金区域配置失衡的考察及其调整》,《财经研究》2000年第6期。

(14)潘文卿张伟:《中国资本配置效率与金融发展相关性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8期。

(15)郭金龙王宏伟:《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16)杨国中李木祥:《我国信贷资金的非均衡流动与差异性金融政策实施的研究》,《金融研究》,2004年第9期。

(17)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

(18)Genevteve Boyreau-Debray(2003).“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 Chinese Style Worlbank working paper, http://www. worldbank.org

(19)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7期。

(20)陆文喜李国平:《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机 2004年第2期

(21)周好文钟永红:《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多变量系统分析》,《金融研究》,2004年第6期。

(22)沈坤荣张成:《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一一基于跨地区动态数据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7期。

(23)李萍张道宏:《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差距》,《统计研究》,2004年第12期。

(24)曾康霖:《要注重研究区域金融》,《财经科学》,1995年第4期。

(25)钱颜敏蒋振声:《论适度差别的货币金融区域发展模式》,《经济研究》,1995年第5期。

(26)江世银:《论区域金融调控》,《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27)王晓青李云山:《货币供给机制、经济结构问题与金融总量调控》,《金融研究》,2004年第9期。

(28)沈炳熙吴显亭:《个人消费信贷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金融研究》,2004年第12期。

(29)王维强:《我国区域金融政策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5年第2期。

(30)韩凤芹:《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中应采取的财政金融政策》,《宏观经济研究2005 年第3期。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金融发展 区域金融 中国区域 研究进展 中国区 区域 金融 评述 进展

门庭若 发表于 2005-11-30 17:45: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些基本的问题没有交代清楚。这种综述方式是少见的。

使用道具

yysnail 发表于 2006-12-3 12:13: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恰当其实,我正需要这篇材料

使用道具

ccc00033 发表于 2006-12-8 16:28: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们学院有个老师刚好写了一篇关于区域金融方面的文章,发在中国软科学上了

使用道具

lizhangu 发表于 2007-6-5 17:28: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只是对别人观点的转述和归纳,缺少对别人观点的评价,综述要有述有评,这是鄙人的一点陋见

使用道具

deerl 发表于 2007-6-13 09:08: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写这方面的人不多,文章也不多。所以还需要我们多找这方面的资料。

使用道具

caozhanqiang 发表于 2008-10-30 20:58: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楼主哈!

使用道具

dmengg 发表于 2008-11-2 10:28: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资料全面

使用道具

martin_xy 发表于 2010-11-5 15:45:0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楼主,收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