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张建平
4173 2

[张建平] 说分配:你凭什么要和他人一样富有? [推广有奖]

  • 0关注
  • 78粉丝

贵宾

大师

2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5
论坛币
49357 个
通用积分
10574.8512
学术水平
1474 点
热心指数
1318 点
信用等级
987 点
经验
129409 点
帖子
12241
精华
12
在线时间
25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5
最后登录
2023-10-8

张建平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11-10 21:20:4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一直有人不信命。陈胜吴广就曾高声质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由于不信命,很多人一直谋求自己的命运变革,要革命。
        本文要说的“分配”,是经济学界习惯用词,本文暂且借用。钱皮认为汉语应该是状态名词“分布”才对。因为“分配”一词动词的性质要更突出一些。如果作为动词来理解,分配一词在经济学里是不应该存在的。看到“分配”,你就权当“分布”理解吧。
        如果你执意要在经济学领域研究“分配”,那就越权了。经济学的对象是“商品”,离开商品就不要讨论经济。商品,就是交易品,天生就是为了交易而生产的。而交易,是2+2,即两个私有者交换两种私有物的所有权。一个人或者一种商品,没办法构成交易。而两个作为私有者的交易者的市场地位是平等的——之前理论上是这样,不论现实如何。地位平等的交易者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具有自主的支配权,可以同意交易也可以拒绝交易。而在“分配”当中,掌握分配权力的人和接受分配的人是不平等的。而且分配是2+1,有两个人但只有一种物,是价值的单向流动,而不是交易当中的两种价值流的双向对流。分配权,属于公权力:而交易权则属于私权力。交易是私有制下处理私有物的方式,而分配是公有制下处理公有物的方式(化公为私)。
        关于财富的分布,《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论述了“特权分配律”,一个人必须取得一定的特权才能占有财富,不论是先天禀赋还是后天获取。
        马克思的劳动论在分析劳动时,不分青红皂白,不管形式和内容,将所有的劳动者的劳动都简化成为了“简单劳动”,这一“为了方便起见”的简化把所有的复杂劳动者排除在了劳动者队伍之外,也着实满足了众多从事简单劳动的普通劳工的自尊心,所以《资本论》立马就变成了工人阶级的“圣经”。
       可以将马克思的这种思维归结为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不论是什么人生存一小时都是等价的。但实际上,人的价值不只在于活着,而更在于创造。人们依据自身能力的优势从事着匹配的工作,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工序也需要不同能力的工人,资本家也会对雇佣工人量才施用,并非马克思理论上的全部的“简单劳动”。
        其实马克思也是知道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巨大差异的,同时也提倡多劳多得,但在所有劳动都被看作是“简单劳动”之理论下,按劳分配就变成了按工作时间长短分配。实际的分配,尤其是有实物产品时,基本上都是按绩效分配,也就是按产品价值分配即以产品价值计量劳动而不是相反地用劳动时间计量产品产品价值。
        马克思倡导共产主义,但马克思自己的对于共产主义社会分配机制的设计是按需分配,注意:这不是按劳分配!因为没有劳动能力和有能力但不愿劳动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有着一点不比能劳多劳者少的需求,所以按需分配是和劳动的计量无关的,按需分配时完全没有对劳动进行计量的必要。按劳分配本质上是私有制,本质上还是按资分配,是把劳动技能看作是天然的私有资产对待的。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被归结为工具的运用史,这一点马克思也是同意认可的。人类使用工具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用工具替代人的劳动,尤其是所谓的“简单劳动”,或者通俗地说,就是为了“偷懒”。
        懒惰是和贪婪并存的人类天性。懒惰是一个贬义形容词,但任何价值判断都是两分的,懒惰的正面解释就是“高效”——用尽可能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回报。所以,运用工具就是为了提高效率。
         在各尽所能的假定之下,由于人与人个体的能力差异,能力强的人客观地处于“多劳”状态,而能力差或者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就客观地处于“少劳”和“不劳”的状态。这种差异之大甚至是天壤级差。
         那么,在这种天壤之别的劳动能力和付出面前,怎样的获得感才能让具体的劳动者感到满足?当然,那些劳动能力超群者此时一定赞同多劳多得,而劳动能力低下者更愿意提共同富裕。所以,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共同的“人类愿望”,它和建立在劳动能力之上的多劳多得分配原则是有严重冲突的,只是一部分人的愿望,甚至多是好逸恶劳人群的愿望。
        zf出面帮某地农村脱贫,给贫民送去种子和种畜,有人种养有方粮畜大丰收,有人不得要领所获寥寥无几,有人甚至所获不抵付出,还有人直接把种子种畜当作了食物。种养有方者需要扩大生产需要更多人手,不善种养者觉得自己种养还不如去给人家打工挣一份稳妥收入。而那些不愿种养只会把种子种畜拿来吃掉的人一如既往保持着赤贫。
        农村信用机构的扶贫款也不是按人头分发的,他们更愿意贷款给“能人”而不是“庸人”和“懒人”,这种贷款原因的依据,概因借贷人的生产经营能力不同。
         这样一来,阶级就形成了,有人成了地主和农林牧副渔业资本家,有人成了雇佣工人(但并不是同等劳动能力的雇佣工人,因此待遇收入会有很大差别),有人还是扶不起的阿斗赤贫(用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当中的话说就是“流氓无产者”)。
        在这种阶级社会结构之下,孟子的“有恒产方有恒心”之说以及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最符合有产阶级的心思。而穷则思变造反有理的逻辑很适合流氓无产者的心态。这两种心态都符合正常人即理性人概念,都是对具有有用性(价值)的产品的占有,即趋利,但个人的利害观念不同,“趋”法又有差异。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一书指出,人们获得自己需求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自给自足;②交易;③乞讨或接受施舍;④抢夺。已经占有财富优势的有产阶级趋向于接受前两种;而流氓无产者更容易接受后两种尤其是第四种。通过后一种方式占有财富的人,很多会沿用这种行为习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为了争夺财富的战争基本都是这样爆发的。
        很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建设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这基本没错。但这样的社会是一时一地的,还是普遍永恒的?从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的境遇的记述来看,应该是希望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全面的共富社会,而不是一时一地的共富社会状态。
        马克思时代及其之前,就有各种各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见仁见智的各自表达也从未停止。有人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解读为均有的私有制社会,甚至还有解读为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他们用“共有”替代“公有”、用“个人所有”代替“私有”、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阉割成为了人人私有的个人所有的私有制社会。
        这种被阉割的共产主义,其实很容易实现,搞一场革命运动就能实现,打土豪分田地,公私合营工人入股等等,都可以立马实现,不论原有的有产者如何阻挠。这种社会事件也已经不止被实践一次了。但这种带有浓烈平均主义色彩的共富,应该不是马克思所要求的,因为这只是一时间的人人均富,而无法达成长治久安的共同富裕。马克思要解决的不是一时一地的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而是永远不再产生出无产阶级。
        但财富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暂时的均富的财产分配,在不同生产经营能力的人手中,是不能够被以同样效率地发挥出生产资料的效用的,会很快产生出新的贫富分化。不要说人与人能力的差别,即便是能力不分伯仲的人给以同样的资本,也会有人欢喜有人忧成者为王败者寇。
        勤劳致富多劳多得又和私有制观念是不可分割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时一地的均贫富,在消除私有制的原罪的同时,也彻底摧毁了勤劳致富多劳多得的社会伦理。
        可以说,贫富两极分化就是私有制的宿命,不管它是从哪个起点开始,最终结局一定就是贫富分化。而马克思是认识到了私有制商品经济是贫富分化和无产阶级产生并壮大的根本原因,所以,《共产党宣言》当中才提出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要“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消灭私有制”、“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而如今有人试图以“共有”替代“公有”,以“个人所有”替代“私有”,以此篡改马克思主义,这种假公有真私有的制度设计根本无法达成马克思期盼的长久的共富社会。
        只要拥有私产合法的私有制存在,无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诉求就不可能成立,这不是剩余价值来源问题,而是私有权制度决定了的分配原则。
        在私有制下人们只能支配使用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要素。你不能无代价穿别人的衣服吃别人的饭开别人的车住别人的房睡别人的婆娘打别人的崽。资本家之所以能够支配雇佣劳动,是因为雇佣劳动已经被当做商品卖给了资本家,自己买回来的东西当然有权支配它。而在劳资合同签约之时,资本家已经(承诺)支付了劳动者索取的代价,被雇佣者已经得到了其索取。所以,即便是把利润说成是剩余价值并来源于所谓的活劳动,被雇佣者也无权索要它,因为制造产品的活劳动在劳动开始前就不再属于劳动者所有了——它是由属于资本家所有的活劳动带来的!
        不可否认,现实当中资产阶级财富积累不完全是劳动所得,有着太多的血腥原罪。但也不是马克思笔下的另一个极端描述——“这个社会里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这等于是彻底否定了勤劳致富与守法经营现象的可能与存在。
        马克思的确是不相信私有制下的雇佣劳动能够给劳动者带来财富,“难道雇佣劳动,无产者的劳动,会给无产者创造出财产来吗?没有的事!”(摘自《共产党宣言》)。但马克思主义又是极力推崇劳动光荣的,那么,怎样才能让人们去无限光荣地做着不可能带来财富的劳动呢?办法只有一个——消灭雇佣劳动,只为自己劳动。而为自己劳动就需要属于劳动者的生产资料,进一步,为了不因劳动能力的差异再次落入贫富分化的泥沼,就不能是把生产资料一分了之的、暂时的均等化私有制,而只能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主张以人人平均私有的所谓“共有”替代公有的想法,其实和马克思犯了同一个错误,即忽略了个人对生产资料的驾驭能力的差异。实际上此时是能者吃不饱庸者吃不消,无法达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造成整个社会资源的低效和浪费。本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原则,所以现在农村改革已经不是简单粗暴的人头平均的分田到户,而是相反地鼓励把土地集中在种粮大户手中,培育农业资本家群体。基于同样原则,zf也不会鼓励在城镇躁动一时的“合作建房”。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的分析其实是非常准确到位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私有制商品生产最深重的罪孽是“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即劳动力的商品化。但只要是私有制,包括劳动在内的一切都会被必然地商品化,这是人性自私贪婪的必然,是物化的人性——资本的天性。所以,解决劳动者工具化商品化丧失人格尊严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消灭私有制”,然后让每一个劳动者以生产资料主人的尊严身份为自己而劳动。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揭露了无产阶级大量失业的社会现实,如果生产资料公有,就可以让有劳动能力的人能作为人而都愉快地、各尽所能地劳动着,并平等享受劳动成果。这不失为一种美好的愿望,但马克思唯一忽略了人性的自私、懒惰与贪婪,画了一个只能解解无产阶级眼馋的大饼。而无产者也都把自己打扮成理论上的大公无私各尽所能一心为公无欲则刚的共产党人,加入到追逐这个画饼的队伍中,但希望分一杯财富之羹的心态本身就是私心和贪心。
        还有人读了《共产党宣言》,竟然读出来马克思并不是要消灭私有制,他们把白纸黑字的“消灭私有制”并且是使用暴力手段加以消灭的论述弃置不顾,断章取义以其中某些字句为证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如“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等等。但马克思的确没有明晰什么是“一般所有制”以及其和私有制的区别,也没有明晰“资本”和“个人财产”有何不同。“我们决不打算消灭这种供直接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这种占有并不会留下任何剩余的东西使人们有可能支配别人的劳动”(摘自《共产党宣言》),显然这里,马克思“允许”(不得不允许)了温饱所需产品的个人所有化而将温饱之外的剩余统统视作为个人财产并有可能被用于“支配别人的劳动”。
       但如前所述,私有制,任何形式的私有制,都注定走向贫富分化。要么接受一定程度的贫富不均,要么消灭私有制。而一定程度上的贫富不均,是被很多人视为多劳多得勤劳致富的应得结果,他们反对不劳而获,但也不愿意劳而不获。在他们看来,和能力与付出匹配的财富状态才是公平的,而非不分彼此的均贫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楼主666!

使用道具

张建平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8-10-12 14:37:4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你去年收入几何?怎么弄来的?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