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罗鹏
9286 191

[创新发展] “机器不创造价值,因为机器使商品便宜”的几个变种 [推广有奖]

91
zhuxiang 发表于 2019-6-12 22:27: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6-12 22:23
建议您看看统计局的有关数据,到统计局网站看看,有实际数据了,就容易理解了。
他们犯了比萨伊还要低级的错误,把土地算进了固定资本。

使用道具

92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6-12 22:30: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zhuxiang 发表于 2019-6-12 22:27
他们犯了比萨伊还要低级的错误,把土地算进了固定资本。
一、  生产法计算增加值与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公式推导

工业企业计算增加值有两种算法: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

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的公式为: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报产产品不含税产值+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报产产品对应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报产产品不含税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

    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报产产品对应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这里报产产品对应中间收入所含进项税,一般取本期实际抵扣的进项税,是外购商品或劳务入库或进账核算的进项税,而不是真正的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其中,生产税净额=应缴增值税+应缴其它税

    营业盈余=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折旧-劳动者报酬-应缴其它税

将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代入公式得: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折旧+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应缴其它税+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折旧-劳动者报酬-应缴其它税

          =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

显然,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公式相同,实际是同一公式。

二、二者计算值不同的原因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两种办法计算出的结果却不相同,原因是什

么呢?

主要原因是营业盈余与应缴增值税的取值不同,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将营业盈余取为营业利润(假设生产补贴为0),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取为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

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营业收入对应销项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对应进项税

这里,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对应进项税,一般取的是本月实际抵扣的进项税,是外购商品或劳务入库或进账核算的进项税,而不是真正的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也就是说,报产产品中中间投入进项税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进项税在实际计算时取同一值——外购商品或劳务入库或进账核算的进项税

显而易见,营业盈余与营业利润不相等,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与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也不相等。

我们可以计算出营业利润与营业盈余的差值及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的与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的差值。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不含营业外收入及营业外支出)

营业盈余=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折旧-劳动者报酬-应缴其它税

如果报产产品成本核算时,全部投入取值与营业盈余核算相同(实际可能不同),营业盈余也可表示为下式:

营业盈余=报产产品不含税产值-报产产品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不含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盈余=营业毛利-报产产品毛利+投资收益

这里,我们将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称为公司费用,在计算营业盈余与利润总额或营业利润时公司费用视为相等。

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

=(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报产产品中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营业收入所含销项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营业收入所含销项税

这里,我们假设报产产品中中间投入进项税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进项税相等(正如前文所述)。

以上便是生产法与收入法在实际计算中不相等的原因,如果严格按照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规定,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其实是相等的。

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区别的意义

生产法计算增加值只有一个总结果(表面看来),而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却有内容——增加值的组成部分为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这便是生产法与收入法相区别的意义。

生产法计算增加值可以使我们知道中间投入的情况,收入法计算增加值使我们知道了增加值的分配情况。

这样我们既了解了中间投入的情况,又了解了增加值分配的情况。

营业盈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它反映的是生产的情况。我们想了解生产情况时,我们应看营业盈余。

营业利润反映的是销售的情况,我们想了解销售情况时,我们应看营业利润。

当销售与生产相同时(指完全相同),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不考虑时,营业利润与营业盈余相同(前提是营业盈余核算数据与报产产品相等)。

我们以上计算增加值的方法均是按权责发生制进行的,与收付实现制结果还有不同,实际上由于增加值的分配作用较强,我们应该用收付实现制计算增加值,而且应该用收入法计算。这样我们计算的增加值可靠性较高,更接近实际。劳动者实际得到多少报酬?国家实际得到多少税收?投资者实际分得了多少盈余?实实在在的增加值加在一起才是真正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样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信度才高。

使用道具

93
zhuxiang 发表于 2019-6-12 22:31: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6-12 22:23
建议您看看统计局的有关数据,到统计局网站看看,有实际数据了,就容易理解了。
其他的问题不说了,利润是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哪种生产要素的收入,你说得清楚吗?

使用道具

94
zhuxiang 发表于 2019-6-13 12:18: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6-12 21:20
事实如此。您的理解是有问题的。GDP指标,世界多国均是认同的。
不知你的收入观点来源何处?是自己的?书 ...
如果你要证明折旧是收入,就应当指出折旧是谁的收入,是劳动者的收入 ,还是地主的收入,还是资本家或企业或股东的收入?

折旧不是劳动者的收入,也不是地主的收入,你也不能证明折旧是资本家或股东的收入,

因此折旧就不是收入。

你这时提出说在GDP的核算中,折旧被当做收入。

但是GDP的核算本身没有指出,折旧是谁的收入,没有证明折旧是资本家或股东的收入。

因此你不能证明折旧是收入。

使用道具

95
zhuxiang 发表于 2019-6-13 12:23: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6-12 21:20
事实如此。您的理解是有问题的。GDP指标,世界多国均是认同的。
不知你的收入观点来源何处?是自己的?书 ...
斯密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工资是劳动者的收入,地租是地租的收入,利润是资本家的收入。

如果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只是,利润是产业资本家的收入,利息是借贷资本家或借贷者的收入。

折旧不是劳动者、地主和资本家(产业资本家或借贷资本家)的收入。

因此折旧不是收入。

使用道具

96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6-13 12:27: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zhuxiang 发表于 2019-6-13 12:18
如果你要证明折旧是收入,就应当指出折旧是谁的收入,是劳动者的收入 ,还是地主的收入,还是资本家或企业 ...
GDP=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收入)+生产税净额(ZF收入)+(营业盈余+折旧)——企业收入

使用道具

97
zhuxiang 发表于 2019-6-13 12:28: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6-13 12:27
GDP=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收入)+生产税净额(ZF收入)+(营业盈余+折旧)——企业收入
折旧只是补偿了企业支付出来的固定资本投资,不构成企业收入。

使用道具

98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6-13 12:32: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zhuxiang 发表于 2019-6-13 12:28
折旧只是补偿了企业支付出来的固定资本投资,不构成企业收入。
我说过了,没有收入,拿什么补偿?
其实也不必要补偿。只是收回投资而已。
你非要说收回是补偿,也不能改变折旧是收入的事实。

使用道具

99
zhuxiang 发表于 2019-6-13 12:34: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6-13 12:32
我说过了,没有收入,拿什么补偿?
其实也不必要补偿。只是收回投资而已。
你非要说收回是补偿,也不能 ...
你还是在回避问题:折旧是谁的收入?

使用道具

100
zhuxiang 发表于 2019-6-13 12:39:4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6-13 12:38
我明明说的是企业收入。
企业如果是个人所有,他可以在合法范畴内使用折旧这部分现金,例如投资消费等等 ...
你的意思是折旧是资本家或股东的收入。

有哪些股东认为折旧是他们的收入的?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