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对生鲜市场的现状做了客观、求实的描述。指出经过近两年跨越式发展之后,生鲜业态回归理性,并梳理出了这两年前生鲜市场存在的一些认知误区。
2.生鲜经营是有技术壁垒的,但技术掌握在“泥腿子”手里。对于生鲜经营而言,它的技术壁垒并非上述IT技术,而是关于生鲜的采购、储存、物流、打理、保鲜、陈列、定价、营销等一系列技术。目前生鲜经营操盘手他们有一个共性:学历不高,“泥腿子”出身,实操能力极强,可能讲不出太多道理,但动手调整一下生鲜台面就能让你的门店业绩增长。
生鲜经营的技术具有“非标性”、“经验性”和“难复制”的特点,没有办法集成到IT系统,从而上升到公司的知识层面,只能通过不断培训,新老员工的“传帮带”、以及搭建完善的人才体系来让这些技术沉淀在公司内部。
3. 资本看一个项目有自己的逻辑:首先,该项目所在领域的市场规模是不是足够大?其次,该领域是否有垄断性企业出现?如果没有,该项目具不具备未来成为行业巨头的潜质?如果回答是的话,这个项目很有可能被资本选中。对于生鲜行业,这个逻辑看上去没毛病,但实际有很强的误导性。它的问题在于,夸大了市场规模的“利好”而忽略了生鲜经营本身的复杂性。
4. 对消费者的理解单一化,片面化,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判。生鲜品类的主流消费群体并不是高收入群体,而是普通的家庭主妇,甚至是“大爷大妈”。“中老年消费者”是被误解颇深的一个群体。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业界曾经有这样的一个说法,要把年轻消费者的占比提升上来,要把中老年顾客“赶出去”,因为后者给超市带来的贡献并不大。――这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零售从业者陷入的“历史局限”。现在有新的观点提出来:零售企业可以把中老年顾客向消费升级的方向去引导和教育,而不是排除在外。中老年顾客的消费力在不断提升,他们对健康的追求促使其愿意升级自己的消费,只是我们做企业的引导不够而已
5. 一位在水果领域有十多年经验的资深买手,他不仅熟悉产品知识,火眼金睛一般判断商品的品级和规格,还能洞悉生产基地、批发市场、水果商贩甚至竞争对手的运作模式,精准把握市场行情,更能与水果交易环节的每一个利益主体处理好关系,让自己的公司利益最大化。这既需要狭义上的生鲜技术,更需要为人处世的江湖手段,二者不可或缺。生鲜技术具有不可展示性,这也是生鲜经营技术难以复制和共享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