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宏观经济学为啥只是考试突击的典范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我也只是个大学本科二年级的经济学学子,对高级宏观经济学不甚了解,但是我认为许多初级教材有失偏颇的原因在于,即要做到教材的简明易懂,又要培养学生科学性的严密思维,才造成如今初级宏观经济学数理推断的画蛇添足现象。对此国外教材的做法是将这些数学公式全部略去,而等到学生在博士阶段继续读研时,才将复杂的数学公式映入。对此我需要解释的是并不是国外本科生的数学基础不好,只是国外教授认为,对于经济学子们过早接触数理公式会使他们忽视经济本身的含义与运行机理,所以他们将这一部分挪到了研究生教育阶段了。所以在美国,有志于成为经济学家的本科生都会在大学初期选修很多高等数学的学科,以进一步扎实其数理功底。
第二点,我认为经济学家本身的建模过程其方式也的确存在问题。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索咯条件和效率工资模型(George Akeflot at UC Berkeley首次提出,其后又被索咯,斯蒂格利茨等人完善。)
“效率工资理论是对劳动力市场为什么会处于非瓦尔拉斯均衡状态的其中一个解释。及企业支付的工资水平高于竞争性市场上均衡工资水平。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者则与20世纪70年代引入效率工资概念用以解释劳动力市场工资调整机制失效以及非自愿失业现象。其中的一位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提出了著名的索洛条件,用以解释工资刚性的成因。”(见孙敬水的《中级宏观经济学》)
1,
索洛条件:索洛在《工资刚性的另一个可能来源》(1979)中提出:降低工资的成本将会超过因为工资降低所带来的收益的损失。降低工资至少会引起1,道德风险2,企业名誉下降3,招募员工产生逆向选择行为。
以下是索洛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Y=Sf(e(w) L)
p=PY―wL―K
Y=Sf(e(w) L)
p=PY―wL―K
¶p/¶L=PsF(e(w) L)e(w) ―w=0
¶p/¶w=PsF(e(w) L)Le¢
(w) ―L=0
由上式可得:w*/ e(w*)=1/e¦¢ (w*)
然而正如下图所示:横坐标上的E代表的是员工的努力程度,问题便随之产生。努力程度与效用一样,也很难用数字表示。何况员工的努力程度有许多因素所决定,其现实情况远吧没有索洛所阐述的那么简单明了!
限于篇幅原因,我想说的是,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后,远没有许多人所述的那样“经济学帝国主义”。因为经济学的发展不断趋于如物理学的精密,然而经济学本身,所谓的经济学是建立在研究经济体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经济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在这样一条通向真理的坎坷道路上,需要的是心理学,政治学,数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帮助,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罢了!!~~~~所以经济学的模型需要融入更多其他科学的元素才能得以发展,如果只是靠我们一群经济学家在象牙塔里苦思冥想,是得不到真理的。其结果,被认为的所谓真理,往往是可笑的。至少凯恩斯也是这样认为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72263&page=15&fromuid=852584http://www.pinggu.name/attachment/200911/29/852584_12594723461l91.jpg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