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介绍_工商管理_人力资源_市场营销_国际贸易_物流管理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大类包括: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学习的专业课包括: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学、企业策划、质量管理学、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公司治理、风险投资与风险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的选修课:市场调查与预测、erp原理、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企业创业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等;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些基础课: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运筹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工商管理学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主要包括战略管理,管理学理论,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经济学把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于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通称为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力和智力,从现实应用的状态,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个方面。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特质性、可用性、有限性。市场营销:市场营销(Marketing)又称为市场学、市场行销或行销学,MBA、EMBA等经典商管课程均将市场营销作为对管理者进行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模块包含在内。它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理解,指企业的具体活动或行为,这时称之为市场营销或市场经营;另一种是名词理解,指研究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或行为的学科,称之为市场营销学、营销学或市场学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ImportTrade)和出口贸易(ExportTrade)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物流管理:物流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

  • 工商管理硕士面试专家面授机宜

    工商管理硕士面试专家面授机宜 据了解,在广州地区,商学院每年录取工商管理硕士名额有近90%以上都放在提前面试,如果错过了提前面试或者面试没通过,那么,通过正常复试录取的几率就较小了。备考工商管理硕士“提前面试”从材料开始  各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提前面试”的备考技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申请技巧。专家认为,各个商学院提前面试时间一般集中在3~10月份之间进行,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同时申请几个目标学校提前面试,哪个成绩优秀网上报名就报哪个。  对于申请多家院校提前面试的考生,要好好对比各校提前面试申请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推荐信、个人简历、大学成绩单等。热门院校一般申请的人都比较多,竞争也比较大,院校会在这一环节进行必要的筛选。在面试之前,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是学校对其进行综合素质和背景考察的唯一要素,因此,考生必须认真准备,以免错过面试机会。  第二部分是面试技巧。据往届工商管理硕士学生分享的经验,考生在面试时要证明你是一位熟悉自己领域的人才,是一位组织能力、管控能力很强的人才,要学会通过事例、案例来突出自己的优势,谈到自己的公司单位时,要大胆、自信、谦虚,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展示看问题的角度比说明问题本身重要。工商管理硕士“提前面试”有两道筛选程序  辅导专家认为,提前面试对于工商管理硕士考生至少有以下优势:一是提高报考主动权。工商管理硕士提前面试申请是在每年10月份网上报名之前,考生可同时申请多所院校提前面试,哪个面试通过报哪个。二是提高录取几率。提前面试成绩优秀,笔试成绩只要达到国家东部线即可预录取,报考像中大/华工这样自主划线录取的名校,分数线门槛变低,录取的几率更大。三是重考无须面试。提前面试成绩有效期是两年,考生通过提前面试,若笔试没通过,第二年重新报考同一院校无须再参加面试。  专家介绍,完整的工商管理硕士提前面试流程分为面试申请和参加面试两个环节,热门院校如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一般在面试申请环节就会进行筛选,即择优面试。工商管理硕士分为全日制和在职班,两者在提前面试时又有所不同。以中大岭南学院为例,全日制班每名考生单独进行面试,考官将根据考生提供的个人简历等资料进行提问。面试时间约20分钟。在职班要进行“主题问答”和“个人面试”两部分,面试时间约30分钟。其中“主题问答”部分,考生进场后抽取考卷,每张考卷均有两道考题,一道考题是关于新闻话题,另一道考题是一般性问题,考生可从两道考题中任选一题与考官进行交流。(文章为转载,有修改)

  • 人大经济论坛›论坛›工商管理论坛 四区›行业分析

    人大经济论坛›论坛›工商管理论坛四区›行业分析

  • 工商管理硕士考试难不难_考什么_如何备考

    工商管理硕士考试难不难MBA联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难,通过考试的关键,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知己知彼,量力而行。己指自己的基础,彼指考试内容及报考院校。我们先谈谈考试内容和应对策略:首先是MBA考什么?英语、综合两科我们都知道。虽然科目的名称跟高考不一样,实际上还是在考传统教育的语、数、英。逻辑和写作,就是考语文:逻辑考理解、判断能力,写作考分析、论证能力。然后是应该如何备考呢?MBA备考是一个系统工程,复习是需要精心规划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英语和数学并不陌生,但却是拉分的关键科目,英语词汇、数学的知识点,都重在积累,短时间内难突破,所以这两科需要早规划早动手。逻辑虽然90%的人没有见过考题形式,写作虽然未曾接触过题材,但实际上逻辑和写作形式是新的,考察的能力却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在考察我们综合判断、逻辑推理、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没有一个备考者会说他不具备这些基本能力!只要我们有心,逻辑和写作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得到锻炼,所以这两科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纠缠,后期备考二个月左右就足以应付。复习好了,有了足够的实力,这是MBA考试成功的第一步。另外推荐一下李蹊新版《决胜MBA》5本,每本都有针对基础不太好的考生给的备考方案。

  • 北师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罗楚亮(收入分配与劳动力市场研究)在线访谈问答汇总

    罗楚亮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研究方向:收入分配与劳动力市场研究教授课程:本科课程微观经济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高级微观经济学I;高级计量经济学II(微观计量)教育背景:1994-1998:中南财经大学      统计学1998-200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政治经济学2001-200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经济思想史工作经历:2012年08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04月—2014年03月日本名古屋大学访问教授(外国人研究员)2011年02月—2013年03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2007年10月—2012年08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2006年08月—2007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2005年09月—2007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07月—2006年0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问答汇总:Q1:坛友llh2011:尊敬的罗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访谈,学生有几个关于非正规就业方面的问题想请教一下:1.关于非正规就业的概念从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学术界关于非正规就业的概念没有达成一致,并且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特征的差异,也不可能完全达成一致。这便导致不同学者对非正规就业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那么关于非正规就业形成原因、规模结构、影响效应也就完全不同。我想问的是,对于同一学术术语(当然不完全指非正规就业)在概念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相关研究该如何归纳、总结和评价?对于概念的研究从哪个角度更容易创新?2.关于非正规就业的规模和结构非正规就业包括非正规部门的所有就业和正规部门的非正式就业,这一点基本大致一致。但国内学者对非正规部门的界定以及非正式就业的界定也存在差异,这就引起统计口径的差异。比如胡鞍钢等认为,个体户和私营企业都属于非正规部门,而有些学者认为个体户属于非正规部门。另外,黄宗智认为农村的农民属于非正规就业,有些学者认为未被统计在内的就业也属于非正规就业。就此而言,宏观视角的非正规就业已有很多种。在中国,更为常见的是,利用CHNS、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研究非正规就业。我的问题是,在众多的研究概念中,应该如何选择?3.关于非正规就业和居民收入分配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于非正规就业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都是利用微观数据分析非正规就业和正规就业之间的差异,以及非正规就业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贡献。而从宏观角度研究就业、非正规就业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较为少见。我认为从宏观来看,相较于失业而言,非正规就业必定能够增加居民收入,为了缓解当今中国的就业问题,鼓励灵活多变的非正规就业应该是一种选择,但是,微观数据的研究都表明非正规就业和正规就业工资差距较大,是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原因。也就是说,宏观和微观的研究是相互矛盾的,不知罗老师能否做出解释,谢谢!A1:有关非正规就业的概念界定确实存在着许多分歧。我猜想,当你提到非正规就业这一概念时,可能也在困惑这一概念界定下究竟应该包括哪些人群,究竟自己希望用这一概念指代哪些人群等问题。因此,如果我们自己要使用这一概念,就应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在看别人讨论这一主题时,也需要注意到所指的究竟是什么具体人群。当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也可以避免这一笼统的概念,而去关注某些非常具体的特征。例如,就业人群中的劳动合同签订状况、社会保障覆盖状况、工作条件状况等。我觉得,讨论这些明确而具体的特征,研究主题或许会更为聚焦、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如果要“归纳、总结和评价”,也可以从自己所感兴趣的某些具体特征入手,尽量避免语义辞令上的耗费。不好说哪个角度会更容易创新。任何一个角度,自己想明白了,通常都会找到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的。对“非正规部门”的界定也存在与“非正规就业”的概念相似的问题,尽可能去讨论具体确切的特征。你所说的“利用微观数据分析非正规就业和正规就业之间的差异,以及非正规就业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贡献”,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与劳动力市场是否存在市场分割有关。对于“非正规就业”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我认为你所说的并不是宏观与微观的矛盾,而是究竟应该如何设定“反事实状态”。如果“非正规就业”者的“反事实”状态是失业,也就是说,他们如果不从事“非正规就业”就得失业,那么“非正规就业”的存在可能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如果“非正规就业”者的反事实状态应该是“正规就业”,那么“非正规就业”的存在就可能扩大收入差距。Q2:坛友tony2040044:请问罗老师:--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歧视还严重吗?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东中西部的农民工的自选择问题,如,西部的农民工是positive的还是negative的selection,东部呢?非常感谢!A2:劳动力市场歧视,是一个讨论得非常多的研究主题,也有许多成熟的方法。基本的思路是,比较两个群体的工资函数,看其中有多大的份额不能由两个群体之间的生产性特征差异来解释,如果这一份额越大,说明歧视越严重。所谓生产性特征,通常指的是教育程度、技能等人力资本。如果你对农民工歧视问题感兴趣,可以去做一些经验研究做出判断;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的歧视程度,看看趋势;也可以去讨论这些歧视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农民工歧视现象的讨论,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可能需要小心处理。一是比较的基础应当尽可能涵盖劳动报酬的各种形式,包括实物工资、工作单位所提供的社会保险的货币价值,等等。二是应当考虑到由于农民工不能享受城市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物品,从而导致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准入机会差异。此外,也应当注意到城市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目前关于农民工歧视,通常是用农民工与所有的城镇职工做比较。如果城市中的高端劳动力市场(好工作)与低端劳动力市场(坏工作)是分割的,那么在讨论农民工歧视时,如果分别与这两个群体的城镇职工做比较可能会很有意思。这样做并不是说农民工就一定只能与低端市场的城镇职工做比较,而是说,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一部分是竞争性的,其中的歧视程度可能并不严重;但被保护的、非竞争性的那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也许并不是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而是其它原因。这样,对于市场分割、歧视应该会有更为丰富的理解。对于你所说的选择性效应是正还是负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如果市场环境是完全竞争的,个人选择是自由的,那么所观察到的个人现有状态一定是其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所存在的选择性偏差,应该是正效应的。如果选择受到限制,个人不能选择最有利的状态,情形可能会相反。当然,许多试图纠正选择性偏差的估计结果,并没有注意到纠正项前面估计系数的符号是正还是负,更没有注意到其中解释意义的差异性。Q3:坛友yulinhou1105:罗老师好,我想请教几个问题。非常感谢!1,如何评估就业市场的疲软状态。2,如何评估闲置劳动力,劳动力市场缺口。3,“pend-upwagedeflation”是哪一种现象。A3:非常感谢你的提问,你的问题让我次接触到“pent-upwagedeflation”。我也是从网上查了才知道,这是耶伦刚提的,所以我的理解也是现学现卖的,说的是经济复苏过程中,失业会减少,但工资上升比较缓慢。但我觉得耶伦提出这一概念,可能会有一定的猜测成分。如果有可能,应该可以做一些经验检验。这是一种工资刚性现象。如果“pent-upwagedeflation”成立,意味着经济复苏阶段,工资存在向上调整的刚性,这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工资刚性的研究,至少对于中国的经验研究,仍是比较少的。前两个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想就是看失业(就业)的变化和工资的变化。Q4:坛友会旋转的小火柴:罗老师,您好!随着我国GDP不断增长,劳动力收入份额却在不断下降,资本份额却在不断上升,由此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您是怎么看的,还有您觉得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呢?谢谢!A4:近年来这些方面的文章很多。从我所读到的这些文章来看,资本替代劳动力的技术进步、经济开放程度提高、统计核算方法的调整、所有制结构变化、市场垄断程度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农业比重的下降、工业比重的上升)等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都具有重要的解释。当然,可能不同的文章所强调的角度、因素有差异。Q5:坛友大年初一:如何看待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现在已经达到刘易斯转折点了吗,当前工资保障制度对促进就业影响如何?A5:以前李宏彬教授的在线访谈中也有人提到这个问题,他认为“不存在什么拐点”。我从其他场合听到过一些学者有类似看法。我也认为,在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逐渐消除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自由流动至少使得这个“拐点”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就业和劳动力市场融合问题。不能说农村劳动力只要进了城市,就是过了“拐点”;在农村里就还没有过“拐点”。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是经常波动的。如果城市劳动力市场不景气,一些进了城的农村劳动力又回去了,也不能说是又回复到“拐点”状态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后,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一点也不比他们留在农村的时候少。即使是按照发展经济学一些教科书的说法,刘易斯拐点是劳动力供给曲线从无弹性到正斜率的变化。不过在对刘易斯拐点的争论中,似乎参与者很少去验证这段时期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变化,更多的是在争论工资涨没涨,测算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在多大程度上是大于农业需求的,或者究竟还有多少农村劳动力是可转移的。我认为这些做法恐怕并不能给“刘易斯拐点”提供直接的论据。工资对于就业的影响,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经验证据上,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在完全竞争市场框架下,工资对于就业没有促进作用;但在垄断市场或者搜寻框架下,工资制度对于就业可能存在促进作用。我国当前的工资对于就业可能还没有大的影响,这跟劳动力市场结构有关,也与工资制度的覆盖范围、执行力度等有关,企业也有许多规避的方式。但工资标准在过去的几年中提高幅度很快,并且各地方有竞相提高标准的倾向而又缺乏科学的测算,这种趋势可能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不好的影响。对于工资,我们学院也有许多老师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大家可届时关注。Q6:坛友风雨阁主人:老师好!我有如下两个问题想要请教:1、中国的基尼系数官方和研究机构发布的拆别较大,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统计口径问题还是研究方法的问题(我们西财的甘黎老师曾写过文章解释了西财的抽样方法)2、无论公布的系数多少都表明了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较大,经验数据表明一些拉丁国家在这么大的差距下会陷入危机,我曾看过有学者认为是文化传统的原因,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是不是可以解释为危机的表现。谢谢!A6:这些年关于基尼系数的讨论很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估计结果,并且数值越高的估计结果越是被广泛传播。对于西南财大估计的基尼系数,我曾经写过一个“对《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的评论”,我依然坚持当初在评论中所强调的那些问题。特别是,岳希明教授利用相同的数据没有能够复制出相应的基尼系数值;在我指出这一数据的工资性收入过低后,据说这一团队认为他们原来的工资收入有遗漏从而又重新补充了工资收入,但我没有看到他们对工资收入进行重新补充后的收入分配信息。如果增补了家庭的工资收入,收入分布(包括基尼系数)的特征我猜想应该是会有比较大的变化的,但我好像也没有看到他们此后修正过的基尼系数结果。后来媒体上也不时地会发布他们一些新的结果,我感觉这些不同时期发布的结果之间有时候会存在一些有矛盾的地方。从这之后,我就没有再关注他们所发布的数据。对于抽样方法,李实和岳希明两位教授与甘黎教授之间进行了好几个回合的辩论。但我认为,抽样方法不是造成西南财大基尼系数结果不可信的原因。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认为这是西南财大团队应该去做的工作。当发现估计的收入基尼系数如此畸高时,我认为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看看现有的估计结果都是什么样的,如何解释自己的结果与他人估计结果的差异,而不是就此宣布自己的结果就一定是正确的,别人的结果都不对。一些数值畸高的基尼系数估计结果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在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了媒体和公众对于收入差距状况的竞相追高猜测倾向以及对当前收入分配状况的不满心态造成的,对于官方信息不加区分地不信任乃至反感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这样会增强自己的影响力,但这不是获取学术影响力的正当途径。当然,这些因素可能只是机缘巧合,应该不是严肃学者的本意。对于一些畸高的收入差距估计结果,我也做过一些评论。对于这些评论大家通常没有什么兴趣,甚至可能觉得很是让人扫兴的。大多数参与这些讨论的都有点跟着感觉走的味道,而缺乏长期深入研究的经历,会使得这些感觉没有多少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公布的10年收入基尼系数信息,是在国家统计局常规住户调查样本数据基础上,再从所得税等渠道补充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分布信息推算得到的。我认为这一结果比起绝大多数的研究机构公布的基尼系数要更可信。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对于家庭收入和支出行为有非常详细的记录,并且样本容量优势也是国内其他所有抽样调查所不可比拟的。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中所介绍的抽样方法在实践中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执行偏差,在这种情况下,样本量的大小可能会影响到估计结果的代表性。在此也附带地说一句,从西南财大团队介绍的抽样方法来看,这一数据似乎并不是一个简单随机抽样,但他们在一些辩论场合中,似乎是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来论证其样本容量的合理性的。国家统计局的常规住户调查,可能会存在对于高收入人群的遗漏,而所得税数据应该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高收入人群的收入相对要更为透明,而税务机关也更有积极性去监管追缴这一人群。对于官方收入基尼系数,有许多批评认为这些结果偏低。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许多人并不明白基尼系数数值大小的含义。从国际比较来看,官方所公布的基尼系数结果已经高于许多国家。大家如果注意一下所公布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基尼系数,虽然有一些国家的基尼系数也严重畸高,但许多畸高的结果通常是没有连续记录的。另一个原因,也与人们对收入的理解有关。这里不打算谈收入核算的一些技术细节,主要说两个问题,一是腐败等造成的不正当收入,二是财产性收入。首先说明一点,目前研究机构公布的基尼系数比较高,都不是因为解决了这些问题而造成的,也没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启发性的思路。对于个问题,讨论得很多,也是质疑官方数据的最主要原因。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任何官方统计,都只能是基于合法的经济行为。例如,国民经济核算不会包括黑社会的活动、毒品交易等。收入核算也类似。官方收入统计只包含具有合法所有权的收入行为。对于此外的一些收入,总体上不具有统计核算的可行条件。当然,研究者可以借助于某些特殊的方法来揭示相应问题的严重性。但我认为,目前一些研究者基于住户抽样调查以获取类似信息的研究思路,都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信方法。如果统计局利用住户调查的方式不能获得这部分收入,我们也很难相信,其他机构利用完全相同的数据搜集方式就必然能够准确地得到这部分收入。对于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状况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需要更为“巧妙”而可信的研究方法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结果。对于财产性收入,我们通常的理解会涵盖资本市场收益。而基于有价证券买卖等类似金融交易行为所产生的收益,在国家统计局的收入核算中并不包括。这是因为国家统计局收入调查的传统目标是获取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的信息,并认为这些金融交易尽管会影响个人收益,但总体上并不改变收入均值。所以到目前为止,官方统计中的财产性收入数值一直都不高。在当前的收入分配研究中,这可能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应该在研究方法上加以完善。但我也认为,目前研究机构的住户调查中,对此可能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诚如你所说的,“无论公布的系数多少都表明了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较大”,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但对于你所说的“经验数据表明一些拉丁国家在这么大的差距下会陷入危机”,我并不认同。尽管类似的观点不少,但能推断其间因果联系的严谨学术研究却几乎没有。一些拉美国家确实存在某些社会危机,同时收入差距通常也比较大,但这两种现象的并存并不能够必然给出两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结论,更不能确定这种因果效应的方向。中国当前确实存在许多社会问题,但这些问题未必是由于收入分配问题造成的。比如腐败问题,应该不是收入分配所导致的,相反是产生收入分配问题的结果。而解决腐败问题,也与分配政策无关。再如,上访、群体性事件所导致的社会稳定。至少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不是收入差距过大,而是不同人群之间一些非常具体事件所导致的利益冲突(通常还表现为ZF或ZF官员与民众之间的冲突),对这些冲突缺乏有效、公正的协调造成的。从这些方面来看,政治体制改革、司法公正对于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措施对于收入分配则未必有多大的影响,收入分配改革也未必能助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要让收入分配肩负起不可承受之重,它只是诸多社会问题中的一个,并不见得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Q7:坛友kingjor:罗老师好!向宁请教工资的一个问题。工资制度的实施会对个体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产生怎样的影响?A7: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研究,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似乎也很少。我所看到的一种说法是,工资制度可能会消除一些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的工作,也可能会弱化培训动机。但我觉得也存在相反效应的解释,比如工资制度可能提高就业者的失业成本,从而必须增强人力资本积累以提高效率;低技能工作机会的减少也可能迫使劳动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以获取就业机会。具体结果如何,仍有待于细致的经验研究。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给出相应的结果及解释。Q8:坛友limingliang:罗老师:您好!很高兴能此与您交流,我想问的问题是:1、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应该从哪些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比较合适;2、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分收入分配对城市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是否有影响,怎样从这些角度来研究之这方面的问题,能否介绍下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谢谢!A8:按照我的理解,城镇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地区,二是原来的农村地区或农村人口被贴上了城镇的标签。对于后一种情形,我没有想好对收入分配能产生什么影响,又有什么意义。对于前一种,也就成了劳动力流动对于流入地的收入分配效应。收入分配状况对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会具有怎样的影响,印象中一些财经评论者或商界人士说的比较多,但不大清楚他们的说法究竟具有怎样的研究基础,我也没太注意到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一时也想不起来有什么比较好的研究途径或者值得推荐的研究文献。Q9:坛友sishisiren:罗老师,您好。注意到您今年有多篇关于住房不平等/住房贫困方面的论文。居民住房状况是一个由多维指标构成的概念,请问您认为最应当考虑的几个指标是什么?住房基尼系数是衡量住房不平等的比较好的指标吗?但现在对住房基尼系数的计算往往是以住房面积为基础的,在住房的多维属性的背景下,这样的基尼系数是不是有局限?有没有可能构造一个更具综合性的系数?您认为经济学者研究住房不平等,如何体现出与社会学视角的差异?谢谢!A9:依照我的理解,如果是考虑基本的居住条件不平等,我倾向于住房面积或人均住房面积。但住房显然是具有规模效应的,是进行家庭人口规模的调整;如果考虑住房贫困,那就应该考虑到住房所提供的功能是否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在住房面积之外还应该考虑厨房、卫生设施、水等因素;如果想考虑更多维度的住房质量特征,我觉得不如就直接用住房价值来衡量,因为住房价值应该是对住房各种特征最为综合的反映。当然在这种情形下,研究的主题通常也就成了住房财富的不均等了。在前两个问题中,是把住房当作基本生活条件来讨论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要保证足够的住房面积以及满足相应的基本功能就可以了,不一定保证都是豪宅或者黄金宝地。如果考虑到后面这些因素,我认为就是一个住房财富分配的问题了,那就应该采用住房的市场价值来衡量其不平等性。这跟是否采用基尼系数没有关系,只要确定了对于住房状况的描述方式,各种不均等指数应该都是可以用的。别老是跟基尼系数过不去,认为这也不能用,那也有局限。基尼系数没那么坏。讨论任何问题,都只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好就行,没有必要去刻意地追求什么学科的差异性。我觉得对问题本身的理解比学科差异要重要。

  • 第三届国际工商管理学术会议(GCBM 2015)

    第三届国际工商管理学术会议The3rdGlobalConferenceonBusinessManagement(GCBM2015)(2015年9月10日至9月11日,凯煌大酒店,新加坡)大会官网:http://www.golbalcbm.org/参与最新研究讨论,在国际观众支持性的环境中进行陈述,与其他学者沟通交流,参与并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体验亚洲文化。由安万特管理学院主办的2015年国际工商管理学术会议(GCBM)将于2015年8月17-18日在新加坡举行。GCBM2015旨在为全球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展示其在工商管理领域的研究工作及正在进行的研究活动的理想平台,并为工业家、决策者、从业者和企业家改进他们研究发现和业务应用,获得更多关于全球商业挑战、策略和最优方法类知识提供理想的平台。出版情况►会议论文集将由WorldScientificPublishing出版。会议论文集将被提交到AmazonSearchInsidetheBook,ISIBookCitationIndex,OCLC,EBSCOHOST,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ThomsonReutersConferenceProceedingsCitationIndexwhereapplicable。同时,所有录用论文均可ThomsonReutersCPCI检索。►WorldScientificPublishing是为数不多的直接与Google合作的伙伴,确保书刊(包括内容等)可以轻易地从互联网上搜索和发现。在GCBM2015中你可以得到什么?我们共同努力为参与者提供充足的交流机会,并在广泛的工商管理领域寻求新方向。为首次出席会议者设立的欢迎招待会为国际出席者设立的招待会对超过100场知名研究者、教师、实践者的演讲起重要作用的开发刺激智力的科学程序活动参加特别会议的机会,包括最新创新实践的研讨会特殊的全体会议,利用包括东西方科学与实践协作专题在内的得天独厚的位置条件全天主题导向的程序活动,对引人注目的集中于扩大教育技术使用方面的TED风格思维方式起主要作用每场会议由两个奖项:–最佳研究论文–最佳学生论文以亚洲美食、购物和娱乐为特色的闭幕招待会论文提交与会议注册谢珊(中国,艾会网)Email:gcbm@aconf.orgTel:+862788875258

  • 【免费下载】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6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一部分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6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历年考研真题 2004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464财务会计考研真题(B卷)(含答案) 2003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469财务会计考研真题 2002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474财务会计考研真题 2001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458财务会计考研真题第二部分 兄弟院校历年考研真题 2013年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60会计学考研真题 2012年江苏大学财经学院848会计学考研真题 2012年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43会计学考研真题说明:(1)东北大学会计学专业2009~2012考试科目为管理学,对现在参考价值不大,因此本书并未收录。   (2)由于东北大学不提供考研真题,市面上也很少

  •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

    哈工大继续教育学院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归口管理部门,也是社会各界人士继续升值学习的最佳平台。总裁研修班是学院面向社会开展的管理类高端培训项目。学院贯彻以人为本、教育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用精品培训课程塑造学员精彩人生的工作理念,广泛开展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工作。【课程特色】先进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分组指导,师生互动。实用的课程内容:为高层管理者量身定制,可操作性强,即学即用。强大的人际网络:学员交流,智慧碰撞;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学习期限、方式】学习期限:一年,不脱产学习;授课方式:每月集中2-3天面授(每天8学时)。【招生对象和条件】1.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高层管理人员。2.专科以上学历,具有5年以上管理岗位的工作经历(对业绩突出者条件可适度放宽)。【报名程序】1.报名时需填写《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报名表。2.提交学历证书复印件和身份证复印件各1份、近期免冠一寸和二寸证件照各4张。3.由哈工大继续教育学院审核学员资格,合格者发放《入学通知书》。【结业证书】按照《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总裁研修班注册学员管理办法》对学员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者,颁发加盖哈工大继续教育学院钢印及公章的结业证书。【联系方式】联系人:刘老师电话:0451-58853324电子邮件:hitceoemba@163.com网址:http://ggpx.hitce.net地址: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楼(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66号)

  • 德国曼海姆工商管理学院硕士课程网络展会

    大家好,我是德国曼海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中文老师,3月9号我院举办第二届硕士课程网络展会,有兴趣到这来念硕士课程的同学可以在展会上获取相关信息。这是这次展会的简介,欢迎各位同学参观。曼海姆大学企业管理系硕士专业网络展会时间:2015年3月9号9点-18点(欧洲中部时间)2015年3月9号下午4点至次日午夜一点(北京时间)相关信息和报名地址:http://www.bwl.uni-mannheim.de/de/studium/master_studiengaenge/mmm/virtuelle_informationsmesse_2015/网络展会内容大学在读生和毕业生在这个虚拟的硕士专业网络展会上可以通过实时视频用英语和专家就曼海姆大学商务学院企业管理系的硕士专业进行咨询。除此之外展会上还有相关的文字和视频信息。现在即可免费报名参观展会。网络展会优势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你拥有网络,你就可以参观我们的展会。在欧洲中部时间9点到18点所有参观者都有机会和院长、相关专业管理者、曼海姆大学外国人学事处的代表以及硕士专业在读生就学习内容、申请条件或者就业机会进行交流。网络展会对象我们的展会针对的主要是想在德国最著名的商学院进行硕士学习的外国大学企业管理系在读生和毕业生。我们的硕士专业是国际性的,硕士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企业管理专业所有领域进行深入的专业研究。

  • 北师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林树明 (最低工资,国际移民) 在线访谈问答汇总

    CarlLin,北师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资,国际移民,收入差距,收入不平等。学术工作经历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助理教授(AssistantProfessor),2011年9月至今。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University-NewBrunswick)兼任讲师,2007-2011年。教育背景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University-NewBrunswick)经济学博士,2011年5月。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University-NewBrunswick)经济学硕士,2008年5月。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University)国际关系硕士,2006年5月。台湾大学(NationalTaiwanUniversity)经济系毕。问答汇总Q1:坛友zwj110:ProfessorCarlLin,我想请教一个问题。现在存在几个现象:一,学术期刊上(不包括C刊靠前的一些),很多计量实证类的文章理论模型方面很弱,有的文章仅仅是依托于新的计量模型,玩input-output游戏。二,大数据时代到来,一种新理念蔓延,即我们不需要了解两个变量间的具体作用机制,我们只需要知道两者的计量关系,指导实践。不知道您对于这个,轻理论重关系的现象怎么看。A1:谢谢你的问题,这也是年轻研究者(包括我)会/曾有的疑惑。关于个,我想这不仅在国内,国外也有这种现象。当然decent的学术期刊不至于如此。我的看法是,如果这个领域的理论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例如工资对就业影响的理论),那么是没有必要在论文中特地加入理论分析的一节,除非你有独到的见解及创新。我不太理解”很弱”的意思,是数学推导不严谨,还是照别人的理论模型述说一遍?就像前面所说的,如果题目的理论发展已经很成熟了,是没有必要再另辟一节重述一遍的。因此,实证类的论文能有所突破的地方就是数据和计量方法。如果你的数据的quality比别人好,也适合研究的题目,那也是很有贡献的。我个人并不太认同使用相同数据,然后套用新的计量模型来完成一篇新的论文。因为即使是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只要实证步骤过程严谨,结果经得起反覆推敲,最重要的是能讲一个好故事来说服别人,这就是一篇好论文。我曾当面问过GeorgeBojas及我母校的MarkKillingsworth两位教授,他们都一致地告诉我:新的计量方法结果并不一定会比普通最小二乘法还好,很多经济学杂志的论文也是以OLS为主要计量模型。关于第二个,我对大数据领域不熟悉,无法回答你。但我个人觉得大数据是否真的能像宣传的那样颠覆传统上统计学及计量经济学,还有待时间证明。Q2:坛友风雨阁主人:老师你好!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中提到过工资无法保护本国劳工的作用,反而会造成非法劳工泛滥的局面,现实中的美国劳工构成似乎验证了这一理论,您认为这一观点是否具有合理性?如果具有合理性,那为什么这一制度还在延续?并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非法劳工的问题。谢谢!A2:这位同学你好,谢谢你提出一个好问题,这是有关工资(minimumwage)和移民人口流动(migration或immigration)交叉的有趣题目。非法劳工泛滥是不是工资所造成,并没有研究证实这点,因此,弗里德曼的说法仅止于推测。但在合法劳工方面,现已有研究证实了工资确实会影响移民,进而影响流入地的经济。工资对移民有可能是推力(pushfactor),也有可能是拉力(pullfactor)。目前文献上就我知道有两篇,一篇是Castillo-FreemanandFreeman(1992)研究了前者(推力),他们发现1987年波多黎各工资提高造成大幅度低技能劳工就业的减少,而这些失业劳工因而移出到美国,大大减少了当时美国的失业。另一篇则是Corrado(2014)研究了拉力,他研究美国某些州在1996及1997工资提高大幅高于其它州的现象,发现工资提高较多的州对移民有吸引力。工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已经争论了超过二十多年。它的影响,从工资、收入及就业,到影响收入差距、贫困、教育、技术、物价及企业获利等等。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经济学家对工资的影响是好是坏,并未有共识。若是针对非法劳工,因为没有科学方法证明,我无法回答是否合理;但在合法劳工方面,由上述研究表明是对的。既然工资这个制度有争议,好坏影响也不容易评估,为什么还延续了这么久?(1890从新西兰开始传到英国,1938美国,我国是1994年)。主因一是government并不用负担成本,只要法令通过,是企业来承担因工资上扬所带来的成本上升;第二是老百姓支持,不论从那方面来看,都会受到大部分民意支持。所以对government而言是简单又能得到人民支持的政策,很难放手。我对非法移民没有深入研究,所以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Q3:坛友Kslior:老师你好:近些年来中国移民赤字问题相当严重...移民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预期的未来是中国以后势必有相当大的发展,国内环境的不断优化是否会留下精英阶层的心?大规模移民这种现象什么时候会出现转折?谢谢老师。A3:谢谢你的问题,这也是近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财富不断累积,而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但是这些人是移民(如加入其它国籍),还是短期移民(求学,工作等等),是否为”大规模现象”,我们还是需要有相关数据来进行科学分析才能知道真正答案。我有一篇论文(和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TonyFang教授合作)专门探讨1980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移民在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表现。我们发现国内外移到美国的移民,在经济上(或应称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愈来愈好。在1990年的平均收入已超越了其它国家的移民,更在2010年超越了本土美国人。我们发现,愈来愈好的教育程度,加上勤奋的工作是中国移民能快速融入(assimilation)美国经济社会的主要原因,此两个因素解释了中国移民和其它移民及本土美国人的收入差距都超过80%以上,而且随时间增加。Q4:坛友tony2040044:林老师您好,我有个问题:--国际上对移民的研究显示,通常在到达目的国的前一两年时间内,移民的收入低于同等教育、经验水平的本国人,但是经过几年或十年,这些移民的收入水平和本国人基本一致(assimilation)。我的问题是,怎么来验证这是由于对他们的歧视降低了,还是由于他们的人力资本迅速提升,产生的这个现象?非常感谢!A4:这位同学你好,谢谢你的问题。这个现象已经被几个研究所证实了,例如Chiswick(1978,1999),DuleepandRegets(1999)andRivera-Batiz(2007)。也包括我去年在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及今年在SingaporeEconomicReview的论文。会有这种现象,目前研究均证实是外来移民(不论是国际或是境内)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对当地不熟悉,他很有可能倾向接受比他本身技能还低的工作,赚取较低工资收入。等一段时间过去,外来移民熟悉当地环境(这会表现在语言技能提高,本地工作经验增加等等),他的工资会增长或是转换到其它更与他本身能力符合的工作,因此我们会看到你提到的这种现象。在经济学,尤其是immigration领域,我们并不太想用歧视(discrimination)这个字。因为,我想很多人都是用Oaxaca分解来分析两个群体的工资或收入差距。但是,那个没办法被解释的部分(unexplainedpart)不能简单的就说成是歧视,它有更大的可能是没有被观测到的因素(unobserved)。因此,我个人倾向于是因为可观测的特征(例如教育,工作经验,语言能力等人力资本)的提升,而不可观测的因素的减少,使得双方的工资/收入差距拉近。Q5:坛友tangaibing:ProffessorCarlLin.你认为我们的小县城农民工水泥工每天理论工资300元,公务员和教师工资(中级职称)平均5000元,这说明了什么道理?请问您认为中国的滞涨是否已经出现?房地产对中国通货膨胀的贡献占多少?收入差距,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的高危,国家是否已经没有办法?假入不投入决策者的使用中的话,经济研究的价值在哪个地方?中国经济是个奇迹,为何没能出个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从另外一面说明经济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又有多大?A5:谢谢你提出的问题。你的问题很好,但有几个并不是我个人能回答,所以我只对我能回答的部分”收入差距,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的高危,国家是否已经没有办法?”。首先收入差距,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的高危这一命题是否正确,你可以参考前几个贴子北师大经管学院罗楚亮老师的回答,罗老师和李实老师是国内这方面的专家,他们的回答更具代表性。我可以回答的是国家当然有办法,而且这几年推出的政策,例如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项目的公共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活保障及农村扶贫,工资政策,税制改革,惠农政策,移民和户籍制度改革等等,都有减少/减缓收入差距及收入不平等的效果。以我个人的研究领域而言,我和美国杜兰大学经济系Myeong-SuYun副教授合作的论文就发现,国内2004年工资规定出台后,工资增加的幅度和频度都比2004年之前增加很多,而且能有效地减少位于收入分配中位数和低部劳工的收入差距,也能减缓收入不平等(不论是基尼系数还是其它衡量不平等的measure)。因此,就我的研究而言,我认为government的政策,至少在工资这一块,是有起了减少收入差距及收入不平等的正面作用。Q6:坛友meng山楂树:林老师好!我有一个问题:中国的富人移民,能带走多少财富,到底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和多大的影响?并请分析移民的原因。谢谢!A6:中国富人移民能带走多少财富,这需要数据来说明。以我所知,国内目前还没有这种数据。(所以到目前为止,所有说法都只是猜测,我也无法给你正确答案。)这也是目前统计调查数据(survey)的缺点,因为不论国内国外,大部分微观数据都是调查数据,这类调查数据都或多或少忽略了富有的那一群人。而且富人也倾向低报。所以这也是法国经济学家皮克迪他今年那一本书”21世纪资本论”的贡献之一,他和他的团队收集了世界上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富人的数据。而且是公开的。你有兴趣可以参考他的书和网页。另外,移民的原因。除了因战争天灾等不可抗力因素,大部分移民都是自选择的(self-selected)。和非移民相比,移民通常具有强烈动机(想改善自身生活等)。所以要分析移民的原因就需要来自移民本身国家/地区(sourcecounty)的数据。而这方面的数据少,因此也是很具有潜力的一个研究领域。就像你要研究农民工外移的原因,你就需要类似农村调查的数据。而这类东西,除了难以取得(从国家统计局),不然就是范围及样本不具代表性(例如自己的调研)。Q7:坛友yeting2000:林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为我们解答问题,我的问题是:工资应该交由ZF制定,还是通过市场机制自由制定。如果是ZF统一定制,貌似通过政策强制要求保护弱者。但是因此而引起的连锁反应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加入工资标准被定为1500。那么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要考虑到人员工资成本,必定要进行裁员,或者说引入新设备减少原本只要更低成本就能通过雇佣廉价劳动力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员失业,还有就是因为新设备引入而将成本转嫁到生产出的商品之上,导致的物价上涨。那么,一方面失业,一方面又是物价上涨。ZF所提升的这部分工资,到底是保护弱者呢,还是伤害了弱者?想请教您的看法,谢谢!A7:工资政策是否能起做用其中关键就是enforcement及compliance。如果没有强制力及罚则,企业必然倾向不comply,不comply就失去工资的意思,而且,惟有government才具有公权力来强制企业服从法令comply。工资当初的立法目前就是要保护弱者,尤其是保护那些血汗工厂的劳工不受剥削。您的第二个问题也很好,问到了重点。工资在经济上并不是一个好的政策,它会产生正面影响(以现有的研究证实),例如促进工资增长(这是确定的),改善收入差距及收入分配(这有人同意也有人不同意,但大部分研究都同意);另一方面,它会减少就业(这个就更具有争议了,国际学界为了这个讨论了三十年都还没有定论),因转嫁导致物价上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很少,所以会不会上涨并不确切),让企业获利减少(有些研究例如Draca,MachinandVanReenen2011AEJ:AppliedEconomics研究英国1999年工资通过对企业获利减少)。也就是,如果只光看对工资及收入的影响,那没问题,工资是好的;如果只光看对就业的影响,那工资的提高很可能对低技能劳工会是负面的冲击。所以,综合来看,要评价说工资是保护弱者还是伤害了弱者,不是件容易的事。既然工资的影响有正有负,而且争议未平,因此近年来国际上已有学者提出其它方案来代替它。例如以LivingWage生活工资来代替工资,另外,美国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美国的EITC(EarnedIncomeTaxCredit)政策会比工资政策好,的原因即在于EITC不像工资对就业的影响不明确(虽然有人发现会减少低技能劳工就业,包括我!),EITC政策能增加美国劳工工作工时,促进就业。Q8:坛友ruiruihh:我有几个请教老师:(1)国内做的模型越来越复杂了,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了,但却不一定能很好的阐释基本的事实,老师您怎么看?(2)在最基本的分析框架中,可计算动态均衡最适合的方面有哪些?看到许多的论文,用到的可计算均衡比较多,但是却忽略了现实中的假定条件。A8:这位同学你好,你的个问题可以在位同学我的回答中找到我的回答。我个人一直觉得模型并不是越复杂越好,数学或计量模型也好,都只是工具,都是来帮助我们理解阐释基本的事实的工具。有时候简单的模型(我更觉得大部分时候)更能帮助我们理解整个经济社会运行。就像普通最小二乘法只要做得严谨,其实结果是比其它复杂/新颖的计量方法要强的多,结果更不偏误,更趋近于真实。第二个问题不是我的研究方向,我无法给你好的回答。但我会很高兴你在论坛上与你交流,或是给我邮件讨论。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