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化学
  • 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介绍_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导读]:本文讲述了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的基本信息及专业介绍,如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就业前景等,还包括开设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的院校名单。 █ 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基本信息 学历层次:专科 专业名称:油田化学应用技术 专业代码:540405 所属门类:资源开发与测绘 所属学科:石油与天然气类 同一个专业不同大学其学习方向、开设课程等不尽相同,以下提供开设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的部分院校的专业介绍,仅供参考。具体信息以学校网站公布为准。 █ 东北石油大学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介绍 本专业面向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油气田开发等领域,培养具有石油产品的分析、评价能力,油田化学品的开发和应用能力,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设备操作及维护能力等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设有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专业基础课和化工原理、油田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表面活型剂等专业主干课程。 █ 西南石油大学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油田化学应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应用基本技能,能从事油田化学试剂的配制及在钻井和采油方面化学技术的应用、工艺和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钻井泥浆工艺原理、化工原理、石油地质基础、油田应用化学、化工分析技术、泥浆测试技术、钻采工艺概论、油气层保护技术。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宜到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一线从事油气田化学技术的应用及相关管理部门技术管理工作。 █ 重庆科技学院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介绍 油田化学应用技术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油气田开发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获得油田化学工程师初步训练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必备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石油天然气开发生产、运行、管理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能初步解决油气田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产品质量控制、油田化学剂生产等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实验技能。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表面活性剂、石油地质、石油工程概论、钻井液工艺原理、采油化学、油田化学品生产、强化采油、油田环境保护、化学品安全管理。 毕业去向:可在油田钻井队、油田钻井泥浆公司、油田采油厂、油田井下作业公司、油田环保所、油田分析检测中心、油田化学助剂厂等企业从事生产工艺运行、生产管理、产品开发、产品质量监测等方面的工艺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以及一般的工艺设计工作。 █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油田化学应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应用基本技能,能从事油田化学试剂的配制及在钻井和采油方面化学技术的应用、工艺和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石油地质基础、高分子化学及工艺、钻井井控技术、钻采概论、钻井液的使用与维护、提高采收率生产技术、油田化学应用技术、表面活性剂、油田HSE与清洁生产、油田化学专业英语等。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一线从事油气田化学技术的应用及相关管理部门技术管理工作。 更对院校的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介绍请进学校招生网站查询。 █ 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指数: 2013年本专业高校毕业人数为200-250人,其中男59%、女41%,2013年本专业高校招生男女比例为文科55%、理科45%,近几年本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2011(70%-75%)、2012(80%-85%)、2013(80%-85%)。[以上数据来自http://www.ccutu.com/gaokao/] █ 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相近专业: 石油与天然气类、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油气储运技术、油气藏分析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石油工程技术、瓦斯综合利用技术、宝玉石鉴定与营销。 █ 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优势院校 长春工业大学继教学院、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 开设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的大学有: 东北石油大学 大庆师范学院 西南石油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 学习生物化学的记忆方法

    "学习生物化学的记忆方法 "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理论与技术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该学科理论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被誉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世界语. 。对于医学生来讲,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桥梁课程,在基础课和临床课程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分子生物学知识更新快,学生普遍反应生物化学是一门难学的课程,因而被许多大学生戏称为四大名补课程之一。为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生物化学的信心,理顺学习思路,克服畏惧心理,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介绍一些学习生物化学的记忆方法。 学习生物化学的记忆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编制故事记忆法 故事记忆法是将要记忆的知识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以达到记忆目的的方法。故事记忆法与趣味记忆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记忆与快乐相伴。例如,尿素循环中的反应物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的前后顺序容易记错。如果编成一个故事:一只‘鸟’吃了一个西‘瓜’变成‘精’(聪明)了就容易记多了。又如下丘脑的视上核分泌加压素,视旁核分泌催产素,学生学起来很容易混淆,可以编一个孕妇在医院分娩的故事:医生在孕妇肚子上按压,家属在旁边催产,即上边加压,旁边催,朗朗上口,很容易就能区分开来。故事记忆法内容可能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只要容易记住而且能带来快乐就不失为一种好的记忆方法。 2 、趣昧记忆法 趣味记忆法是将生物化学内容通过归纳后,利用谐音,顺口溜或歌诀的方式表达出来,寓知识于趣味之中的记忆方法。例如,记忆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亮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和苏氨酸,可用谐音:亮借来一本淡色书来加深记忆。又如同工酶的概念是能够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学生不易理解为什么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他性质又不同,且容易将工写成功,如果用同工同工,异曲同工,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和记住它们是异曲即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但它们却又同工即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又如酮体代谢的特点:酮体一家三兄弟,丙酮,乙酰乙酸,还有B一羟丁酸,生成部位是在肝,肝脏生酮但不用,体小易溶往外送,容易摄入组织中,氧化分解把能供。另外还有很多知识可用类似的方法加以记忆。一碳单位的来源是把肝胆阻塞死(甘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色氨酸、丝氨酸);3种必需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可谐音为麻油花生;生成丙酮酸的氨基酸,可谐音为抢吃一半带丝的色素饼干(羟脯氨酸、半胱氨酸、丝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这样用些日常用语使得难记的知识点变得简单化,非常容易记忆,而且经久不忘。 3、归纳记忆法 归纳法就是将一些较多而杂的知识点总结归纳成简短的几个字词或几句话,达到便于记忆的方法。例如,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是生物化学中的重点章节,又是最难学的章节之一,其代谢过程有其共同规律,可归纳为3个阶段:一是分解为基本单位;二是分解为共同物质乙酰辅酶A;三是经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而三羧酸循环又是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的共同途径,有9步反应式,涉及反应的物质和酶较多,如果死记硬背下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不易抓住重点。根据其代谢特点和要掌握的知识点,可将其归纳为学生人校军训时经常喊的口号一、二、三、四来强化记忆,即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二次脱羧,3个不可逆反应及其对应的3个关键酶,4次脱氢,既形象又涵盖了该节所有重要知识点而且不易忘记。 又如在记忆酶一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的概念时,可用5个相互归纳,即相互接近、相互诱导、相互变形、相互适应、相互结合,很清楚地说明了酶和底物的结合特点是一种手套学说。利用总结归纳记忆法要在熟练掌握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抓住要点,归纳总结,做到简明扼要,一气呵成。总结归纳的意义在于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简单化、条理化,便于理解记忆。

  • 针对《纺织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探索和思考_生物毕业论文

    植物源纤维(如棉、麻)与动物源纤维(如毛、丝)在纺织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生物技术不但在这些纤维材料的生产和品质改良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纺织材料处理和纺织加工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近年随着纺织清洁生产的发展,酶制剂开始在纺织工业中大量使用,纺织工业与生物工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交叉性。基于此,江南大学纺织工程专业轻化方向硕士研究生新开设了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纺织生物化学》。纺织生物化学旨在讲授有关酶制剂在纺织加工过程中应用的共性问题、纺织废水的生化处理,以及上述生物纺织材料生物改性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有关纺织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将拓展纺织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眼界和思路,为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拟围绕该门课程的教学作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纺织印染技术已围绕生态平衡和清洁化生产的主题展开。要从根本上改变纺织工业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必须大力推动和发展纺织工业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纺织工业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的转变。用高效生物催化剂参与的酶处理工艺替代传统的化学处理工艺,可以显著降低水耗、能耗,废水量显著减少并且容易处理,是纺织工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旨在使纺织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了解纺织清洁生产的必要性,重点掌握酶对纺织材料的作用原理、在纺织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和最新发展研究,并了解纺织废水的生化处理特征及生物技术在纺织其它方面的应用。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展纺织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为今后进行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若干要点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门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主要参考书为《酶在纺织中的应用》[1],《生物化学户》[2],《纺织材料学户》[3]等,要求学生先行修过有机化学和纤维化学。纺织专业学生生物知识基础薄弱,为了使同学能更好的理解授课内容,教学初期有必要介绍一些生物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章导论。介绍生物技术与纺织工程的关系及纺织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第二章酶对纺织材料的作用原理。介绍酶的作用原理、纺织用酶制剂的配制与性能、纺织酶催化反应的特点及其动力学模型、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纤维的作用原理、酶对蛋白纤维的作用机理、淀粉酶在退浆中的作用机理、果胶酶在纤维精练中的作用机理及基因工程在纺织用酶制剂生产中的应用。 第三章纺织品的生物前处理技术。介绍纺织品前处理用酶。 第四章纺织品的生物后整理技术。介绍纺织品生物后整理用酶。 第五章酶在纤维改性中的应用。介绍酶在纤维素纤维、羊毛纤维、骆驼毛、晴纶及涤纶改性中的应用。 第六章其它新型酶制剂及其在纺织中的应用前景。介绍漆酶、葡萄糖氧化酶、半纤维素酶与木质素酶、聚乙烯醇降解酶。 第七章纺织废水的生化处理特征。介绍印染废水的生化处理机理和印染废水有机物的生化降解途径。 第八章生物技术在纺织其它方面的应用。介绍纺织材料的生物合成及降解技术、纺织纤维的生物着色技术、来源于植物的生物染料等。 为了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国际上关于生物技术应用于纺织领域中的最新动态,经常查阅外文期刊资料和关注国际会议等以补充授课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作为研究生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要将简单地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启发,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希望更深层次的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以使学生在以后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在解释实验现象时,能够利用发散性思维,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大胆假设,小公求证,力求提出独到的见解。 例如在讲授如何减轻纤维素酶对靛蓝牛仔布进行返旧整理时的返沾现象问题时,我们先提出问题:为什么采用纤维素酶对靛蓝牛仔布进行返旧整理,和传统处理方法相比,使用酶处理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造成靛蓝粒子返沾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处理效果?已有一些什么措施可以减轻靛蓝粒子返沾现象,还存在什么不足?鼓励学生除了阅读专业书籍外,通过查阅资料得到自己的见解,再加上教师的讲解,有利于使学生了解蕴含其中的科学创造方法,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还可组织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讨论,学生不仅从教师这里,同时,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3.考核方式的确定 本课程采取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选题时由教师确定选题内容,一般为本学科发展前沿或与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生物过氧化氢酶的研究进展;仿蜘蛛丝纺丝的方法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随后要研究的课题情况,选择一个主题。选定主题后,学生必须查阅相关文献。随着计算机检索系统和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的发展,查阅文献已非常快捷和方便。研究生经过本阶段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及手工检索文献的能力。研究生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在接受别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自己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文献创新点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学生撰写的论文一般是综述性的,围绕着选定主题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内容进行撰写,要求论文字数在4000字左右,并且外文资料引用必须达到3篇以上。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归纳总结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以报告的方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论文,每位学生的报告时间为10分钟左右。在学生报告过程中,教师应仔细听讲,评价学生表达的条理性,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具有独到的见解等,学生讲完之后,教师根据报告情况进行适当补充并加以讲评。 三、《纺织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思考 1.幻灯片的使用 目前,高校授课基本采用powerpoint(ppt)课件进行授课。准备pPt课件是一项艰苦而费时的备课工作,特别是第一次备课。认真的备课有助于教师熟悉授课内容的每一处细节,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幻灯片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幻灯片内容应与课堂语言的解说内容相匹配,幻灯片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授课的主体仍应是教师的思路。 2.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 授课过程中相关实例在课堂上的讲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一些已经成功应用于纺织工业中酶制剂或生物处理工艺过程开发的介绍,有助于增加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授课过程特别是在主题讨论和撰写学术综述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查阅和阅读外语资料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在研究进行过程中为了了解在研课题最新国际研究动向,检索和阅读外文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后授课过程中,我们拟增加外文资料读书报告和教师讲评等内容,以提高学生查阅和阅读外语资料能力。 4.研究经验的运用 目前授课教师都具有相关学科博士学位,同时也从事着相应学科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因此大都具有这方面实验研究经验。与此相反,学生是刚刚进人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研一新生,缺乏科研经验,并且大部分学生生物知识薄弱,在很多教师看来非常简单的概念,如酶的活性测定等,学生可能感到抽象。因此在讲授课程内容时,适当地加人一些相关实验方法的演示,并辅以相应的研究实例讲解,对于增加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利用发散性思维去设计实验和解释实验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努力创新的动机。 [参考文献] [1]周文龙.酶在纺织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魏述众.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 [3]姚穆.纺织材料学[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3.

  • 乌桕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摘要】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乌桕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乌桕属植物对某些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以期为乌桕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乌桕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大戟科乌桕属植物约有120种,我国有1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有少量分布[1]。乌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别名木蜡树、乌桕籽、木梓、桕子柴等,落叶乔木,生长于我国湖北、浙江、四川、贵州、湖南、江西、河南等省。乌桕为我国特产树种,有千年以上栽培历史,江西栽培品种有十几个之多。由于乌桕种子出油率高、品质优良、用途广泛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被列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乌桕还具有较大的药用价值,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乌桕性凉、味苦、具小毒,叶、根、皮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利水通便、消积、杀虫、解毒、疔毒等,主治头痛、牙疼、水肿、臌胀、湿疮、疥癣、蛇伤和肝硬化等病症[2]。为了阐明乌桕药理活性及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人们对其体内的化合物进行了较多研究。迄今为止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包括黄酮类、多酚类、香豆素类、鞣花酸类、萜类等。 1、化学成分 1.1 基本化学组成乌桕叶中基本化学组成的含量平均值为(g/100 g):水分14.48,灰分8.19,蛋白质8.46,脂肪4.46,膳食纤维25.77,水溶性总糖18.26,其它无氮浸出物如淀粉16.36;乌桕叶中的氨基酸主要以酸性氨基酸谷氨酸、天门氨酸,以及中性氨基酸亮氨酸为主,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含量丰富,其他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微量元素平均值为(μg/g):锌77.32,铜77.33,铁164.29,锰1119.25 ;常量元素平均值为(mg/g):氮17.31,磷1.47,钾6.94,钙13.15,镁3.99[3]。相关文献表明乌桕是富锰植物,对其可否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方面产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1.2 黄酮类化合物从该属植物中已获得的黄酮类化合物有槲皮素(1),该化合物为黄色晶体,其分子式为C15H10O7,其次是山萘酚(2),为黄色粉末,分子式为C15H10O6,这两种化合物均属于黄酮醇[4]; 2007年王洪庆等[5]从乌桕叶中分离得到另几种黄酮类物质,山萘酚-3-O-β-D 葡萄糖苷(3)、山萘酚-3-O-β-D 半乳糖苷(4)、芦丁(5)等;柳润辉等[6]从乌桕中分离得到几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异槲皮苷(6)和2〞-没食子酰基异槲皮苷(7),前者为黄色结晶性粉末,后者为黄色粉末;在该植物中还发现有槲皮素苷(8)。黄酮类物质在抑制癌细胞、保护心血管、调节脂代谢、雌性激素样作用、抗微生物、抗炎症、抗变态反应、清除自由基等方面显示活性[4,6]。 1.3 多酚类化合物2005年柳润辉等[6]从乌桕中分离得到几种酚类化合物,第一种为没食子酸乙酯(9),该化合物为黄色晶针,苯环为1, 3, 4, 5-对称四取代形式;还有一种被命名为短叶苏木酚酸乙酯(10),形态为黄色晶针。 1.4 香豆素及鞣花酸类化合物漆淑华等[7]从乌桕中分离鉴定了4种香豆素及4种鞣花酸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依次为6, 7, 8-三甲氧基香豆素(11)、5, 6, 7, 8-四甲氧基香豆素(12)、8-羟基-5, 6, 7-三甲氧基香豆素(13),东莨菪内酯(14),其中化合物11,14为无色针晶,12,13为黄色针晶,这4种香豆素的化学结构式见图1。 从乌桕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鞣花酸类化合物依次为3, 3#39;-二甲氧基鞣花酸(15)、4,4#39;-二甲氧基鞣花酸(16)、3,3#39;-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木糖苷(17)、3,3#39;-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8),其中15,16为黄色针晶,17为黄色结晶,18为柱状晶片,上述4种鞣花酸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见图2;2007年贾靓等[8]采用硅胶和凝胶柱层析及波谱学方法鉴定出另外3种鞣花酸:依次为3,3#39;,4#39; -三甲氧基鞣花酸(19)、3,3#39;-二甲氧基鞣花酸-4#39;-O-β-D-木糖苷(20)、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21)即香草酸,其中化合物19、20为淡黄色粉末,化合物21为无色针晶;张世琏等[9]从乌桕茎皮中找到一种新的鞣花酸,命名为3, 4, 3#39;-O-三甲基鞣花酸(22),该化合物为白色粉末固体。 1.5 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分为三萜类、二萜类化合物,其中三萜类化合物有7种,被命名的有4种,分别为 β-谷甾醇(23) 3β-acetoxy-D-friedoolean-14-en-28-oic acid(24)、豆甾醇(25)、胡萝卜苷(26) [10];通常对乌桕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主要集中于二萜类化合物,2007年王洪庆等[5]从乌桕叶中分离得到几种二萜类化合物为莽草酸(27)、金丝桃苷(28) 等,迄今为止从乌桕中已分离得到二萜类化合物有11种。 1.6 其他化合物1995年张世琏等[10]从乌桕叶中分离出4种化合物,并分析得出某种化合物的结构式,为N-苯基-1-萘胺(29),该化合物的形态为白色针状晶体,分子式为C16H13N,结构如图3所示。 其他的化合物还有是9, 12, 15-十八碳三烯-1-醇、十六烷酸乙酯(30),正三十烷酸乙酯(31),这些化合物均为白色固体,同时他们还从乌桕茎皮中提取到另一新的种化合物,命名为十六烷酸乙酯(32) [9]。同年他们再次对乌桕叶进行测定,又分离得出以下几种化合物,分别为软木酮(33),白色针状固体,分子式为C30H50O(见图4);莫雷亭酮(34),无色针状晶体,分子式为C30H48O(见图5);莫雷亭醇(35),无色柱状晶体,分子式为C30H50O[10]。日本学者Sumei Huang等[11]2006年从乌桕种分离出了一种新的化合物:chalcone glycoside(36),(查耳酮配糖 )为:chalcononaringenin 2#39;-O-β-D-glucopyranoside,见图6。 2、药理活性 现代药理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乌桕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抑菌、抗炎、降压、降胆固醇等,可能还有促癌作用[12]。 2.1 抑菌作用Cynthia J. M等[13]从乌桕中分离得到没食子酸,也称五倍子酸,英文名为Methyl-3, 4, 5-trihydroxybenzoate,实验证明其有抑制单纯疱疹病毒作用。2004年霍光华等[14]分析了乌桕叶中的抑菌活性功能成分发现,乌桕叶具有抑菌活性;2007年陈国华等[15]探讨了乌桕根皮水提物的抗菌活性,发现水提物对大肠杆菌和志贺氏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萄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没有活性,并指出乌桕根皮在湖南和广西民间治疗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和志贺氏杆菌引起的痢疾确有很好的疗效;2008年对乌桕的药理活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邓强等[16]研究了乌桕根皮醇提物对绿脓杆菌耐药株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在醋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耐药绿脓杆菌具有抑制活性;陈国华等[17]发现乌桕根皮提取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病。 2.2 抗炎作用、降胆固醇作用及促癌作用等[18]林一天等[17]从乌桕种籽中分离得到的茎草酚-5-O-甲基,乙醚7-O-β-六环木糖-β-D-阿拉伯吡喃糖苷,发现这几种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和扩张血管等功能;并发现乌桕中常见化合物乌桕素,也叫大戟二萜醇酯,具有抗白血病活性,乌桕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萜化合物,这类成分最早从大戟科植物巴豆中分离得到,因而称为巴豆二萜,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红肿、发炎并有促癌作用[20];2003年黄斌学等[21]对乌桕叶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发现乌桕叶提取物对多种致炎剂引起的渗出、水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乌桕叶提取物能镇痛抗炎;彭小列发现中药乌桕具有清热燥湿、凉血、涩肠止泻、健脾行气之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鸡白痢。 2.3 降压作用另外通过分析文献表明,某些油脂类化合物也有一定的药理活性。最近金莹等[22]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萃取乌桕籽皮油,从乌桕籽内层提取的亚油酸及亚麻酸,虽然含量很少,但亚油酸具有降血压、防止动脉硬化等作用,亚麻酸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等作用;而早在1983年Kathleen Payne-wahl等[23]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发现乌桕籽油中含有两种甘油三酸脂酸酐,trans-2, cis - 4 - decadienoic acid(2, 4-葵二烯酸)和8-hydroxy-5, 6-octadienoic acid (8-羟基-5,6-辛二烯酸),前者是一种毒性成分,这可能造成乌桕有毒的一种物质。 其他的相关药理活性也有许多报道,高荫榆等发现乌桕叶能清除羟自由基和还原力等抗氧化活性,并且主要是其所含黄酮物质所引起的,表明乌桕叶可作为抗氧化剂和健康佐剂加以开发。罗洁等[24]研究乌桕皮油,梓油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桕籽油对香菇菌丝生长速度有促进作用,而乌桕皮油没有类似效果。 3、结语

  • 金红石型钛白粉无机包膜新工艺的研究_化学论文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金红石钛白粉无机包膜的工艺,提出一种新的无机包膜工艺(顺流无酸法快速包膜工艺)。着重考察了两种不同包膜工艺对金红石产品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两种包膜工艺的优缺点。顺流无酸法快速包膜工艺具有包膜速度快、不用硫酸、节能降耗等特点,其较好的解决了金红石初品无机包膜时间长的问题,提高了包膜效率,增加了金红石生产线的产能。 论文关键词:顺流无酸法快速包膜工艺,包覆量,浆料浓度 前言 未经表面处理的金红石型钛白粉由于自身晶格缺陷,存在许多的光活化点,为了改善其应用性能,需要对其表面进行无机包覆,以提高金红石型钛白粉的耐候性、抗老化性、改善钛白粉颗粒在介质中的分散性。金红石型钛白粉无机包膜目前比较成熟的工艺主要有硅铝包膜、锆铝包膜以及单铝包膜。传统包膜方式耗时较长(在一定的温度下往浆料中加入酸性(或碱性)包膜剂,再以一定的速度加入碱(或酸)进行中和,碱(或酸)的加入时间较长),对金红石型钛白粉的生产周期有较大影响。本文从减少金红石型钛白粉的包膜时间但不明显影响产品性能的思路出发,采用顺流无酸法(用设定包覆量的部分硫酸铝溶液取代硫酸)对金红石粗品进行快速包膜,考察了新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得到了较适宜的包膜新工艺。制备的产品同本公司生产线生产的NR950产品性能相当,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1、实验部分 1.1主要原料 高纯硫酸铝:工业级,山东淄博张店东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硅酸钠:工业级,南京化学有限公司;硫酸:分析纯,南京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氢氧化钠:分析纯,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金红石初品浆料:本公司自产。 1.2主要仪器 真空反应器:上海东玺制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电热恒温干燥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气流粉碎机(压缩空气为介质):南京腾飞不锈钢设备有限公司;YS-08小型高速粉碎机:北京燕山正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delta320PH计:上海肯强仪器有限公司;MP2002电子天平:上海捷沪仪器仪表有限公司;XRF:ThermoFisherScientific;DDB-300电子蠕动泵:上海之信仪器有限公司。 1.3实验方法 取5L二氧化钛浓度为300g/l左右的浆料放入反应器中,搅拌20分钟后用比重瓶测浆料的浓度,浆料升温至80~85℃。按设定包覆量将50g/l的硅酸钠溶液通过电子蠕动泵快速加入反应器中,搅拌20分钟后快速加入80g/l的硫酸铝溶液快速调节浆料的PH值到设定值,保持设定温度搅拌20分钟;而后将设定温度调至60~65℃(期间浆料自然冷却),将剩余的硫酸铝溶液快速加入反应器并搅拌20分钟,快速加入100g/l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浆料PH值达6.5~8.0时停止,搅拌20分钟后调整PH值为6.5~8.0左右,熟化1小时放料,用布氏漏斗抽滤,并用去离子水洗涤至电导率合格,将滤饼放置于设定温度为140℃的电热恒温干燥箱中持续烘干12小时,冷却后的块状钛白粉用高速粉碎机初粉,再用气流粉碎机细粉,即可制得成品。 2、结果与讨论 2.1浆料浓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表1浆料浓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包覆量SiO2.5%、AlO3%) 产品性能 浆料浓度g/l b Wg 散 射 力 消 色 力 遮 盖 力 粒 径 PH 吸 油 量 筛 余 电 阻 率 105℃ 挥 发 物 303 0.71 94.35 115 110 112 0.32 6.89 24 0.02 75 0.30 326 0.72 94.11 113 108 109 0.33 6.75 25 0.02 80 0.43 349 0.79 94.28 112 106 108 0.33 6.8 25 0.02 85 0.50 371 0.75 93.99 110 104 105 0.33 7.0 26 0.02 75 0.72 从表1可以看出:对同一种包膜工艺而言,浆料浓度是影响产品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浓度达到350g/l以上时,产品的散射力、消色力、遮盖力有明显下降,105℃的挥发物明显增加,综上分析,包膜浓度在300g/l左右,所得产品的性能最佳。  2.2两种不同包膜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表2顺流和顺流无酸法快速包膜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包覆量SiO2%、AlO2%) 产品性能 包膜工艺 b Wg 散 射 力 消 色 力 遮 盖 力 粒 径 PH 吸 油 量 筛 余 电 阻 率 105℃ 挥 发 物 顺流正常包膜 0.91 93.34 108 108 111 0.32 6.7 21 0.02 72 0.30 顺流无酸法快速包膜 0.89 93.45 108 106 109 0.32 7.2 23 0.02 68 0.40 注:顺流正常包膜的浓度为300g/l,顺流无酸法快速包膜的浆料浓度为306g/l  由表2可知,对SiO/AlO比例为2:2的包膜工艺而言,顺流正常包膜和顺流无酸法快速包膜在对产品的消色力、吸油量的影响上差别较大。在水洗过程中发现,顺流无酸法快速包膜相比顺流正常包膜所制得的产品其水洗速度要慢很多,说明其对SiO/AlO比例为2:2的包膜工艺不是很适用。 表3顺流和顺流无酸法快速包膜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包覆量SiO2.5%、AlO3%) 产品性能 包膜工艺 b Wg 散 射 力 消 色 力 遮 盖 力 粒 径 PH 吸 油 量 筛 余 电 阻 率 105℃ 挥 发 物 顺流正常包膜 0.71 94.35 115 111 112 0.32 6.89 24 0.02 75 0.30 顺流无酸法快速包膜 0.73 94.45 114 110 111 0.32 7.2 22 0.02 69 0.30 由表3可知,顺流正常包膜和顺流无酸法快速包膜工艺对SiO/AlO比例为2.5:3的包膜而言,除了两种工艺的吸油量有较大差别外,其它性能相差无几,表明顺流无酸法对SiO/AlO为2.5:3比例的金红石初品包膜而言是适用的,  2.3不同包覆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表4包覆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产品性能 SiO / Al O b Wg 散 射 力 消 色 力 遮 盖 力 粒 径 PH 吸 油 量 筛 余 电 阻 率 105℃ 挥 发 物 2.5 / 3 0.84 93.35 115 112 113 0.32 6.89 24 0.02 65 0.30 0.88 93.24 111 108 108 0.33 7.15 25 0.02 69 0.42 2 / 2 1.0 92.83 116 109 114 0.32 7.33 23 0.02 70 0.30 注:SiO/AlO为2.5/3时第一行数据来自浆料浓度303g/l,第二行数据来自浆料浓度322g/l;SiO/AlO为2/2时浆料浓度302g/l。  由表4可以看出,在浆料浓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此包膜工艺对金红石初品的中度包覆较有利,尤其对产品的消色力和b值的影响较明显。 2.4250℃耐热实验(包覆量SiO2.5%、AlO3%) 表5250℃耐热实验(包覆量为SiO2.5%、AlO3%的金红石型钛白粉) 时间/h 性能 0 0.5 1 2 b 0.91 0.94 0.94 0.92 Wg 93.14 92.65 92.55 92.44 从表5可以看出对包覆量为SiO2.5%、AlO3%的金红石型钛白粉来讲,在250℃的环境中短时存放其基本不会发生黄变,可以在需要较高加工温度的体系中应用。 3、结果 (1)由顺流无酸法快速包膜工艺所制得的产品其性能要高于生产线上中等以上水平。 (2)顺流无酸法快速包膜工艺可以减少金红石初品包膜的生产周期;此外,使用此工艺在包膜的过程中不使用硫酸,对节能降耗、减少环境的污染有特定的意义。 (3)顺流无酸法对金红石初品的中度包覆较为有利,从产品的产量及质量综合考虑包膜时浆料的浓度以300g/l,左右为宜。 (4)相同的生产工艺基础料不同,产品的性能也有较大差异。本文中2.1、2.2、2.3所得结论,其数据来源于不同批次浆料(每个章节部分来源于同一批次浆料)。 参考文献 1 李坤,刘恒,余艳丽,等.ZrO2和Al2O3在金红石型TiO2表面的包覆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7,19(11):1250~1254. 2 李坤,刘恒,张萍,等.金红石型二氧化钛的无机有机包膜研究[J].无机盐工业,2008,40(2):33~35. 3 陈朝华,刘长河.钛白粉生产及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99~407.  

  •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_化学论文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进行。化学教学质量要提高,必须改革课堂教法。 根据化学的规律和特点,我认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三个原则从四个方面努力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个原则是:(1)不代替教材讲述估计学生看得懂的内容。(2)不剥夺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的权力。(3)不放弃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引导,避免放任自流。 四个努力的方面是:(1)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每一堂课都应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条件和途径。(2)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发言权,提出运用旧知识不能直接解决的新问题,按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联想、讨论、探索的过程,帮助他们解惑释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每一章节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所学知识规律化、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纳入知识结构的体系。(4)加强习题练习。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以后,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生,主要是通过做练习题来体现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而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通过教师日积月累的点拨和学生的勤练来实现的。 比如在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中,一开始就提问学生:碳酸钠溶液显酸性、碱性、还是中性?学生回答:显中性。我演示了碳酸钠溶液使酚酞变红色的实验,全体学生感到惊奇,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再用pH试纸检验醋酸钠、氯化铵与氯化钠三种溶液的酸碱性,这样抓住学生急于求知而又无法得知的最佳思维的时刻,指点他们思考、探索、讨论、表达,师生共同活动,运用电离理论和化学平衡移动观点,分析了水解的原理,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突出了其本质。同时与中和反应对比,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盐类水解概念。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水解的本质?还需通过练习加以检验,如氯化铁、硫化钠、碳酸氢钠都会水解吗?能水解的写出离子方程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通过分析归纳,按盐的组成判断其水溶液的酸碱性,概括出强强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的水解规律。趁热打铁,还可以将这一部分知识及时迁移到高考试题中的离子共存问题,概括出单水解不影响离子大量共存,而双水解影响离子大量共存的规律。同时归纳出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的三看。即一看离子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二看离子间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三看是否发生双水解。这样使学生由感性→理性→应用→巩固,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学效果理想。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确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来确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根据化学科学的规律和特点。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

  • 浅谈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点滴体会_化学毕业论文

    对于化学课程来讲,其包含的内容相对较为复杂,枯燥,学生很难对化学知识提起学习兴趣,进而降低教学质量。作为高中老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措施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喜爱化学,更愿意主动探究化学,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化学成绩,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一、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处理不当 现今,很多高中化学老师在教学期间都是遵照高考的要求把握教学内容的,从而局限了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为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在进行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期间,一些老师经常发生越位的情况,尽管经过新课改后使用的化学教材由内容来看同以往教材差别不大,但分析发现,在知识的难度及深度方面有所降低,知识的广度却有一定扩展。但是,一些高中化学老师依旧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加重了知识的深度与难度,从而让学生感觉学习化学枯燥、乏味、困难,进而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学生实验的次数与机会较少 在进行高中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期间,很多老师为了尽量让学生多做习题,将理论课程安排的很多,实验课程数量较少,并且学生真正能够动手进行操作的机会更少。所以,学生无法深入、正确的理解知识点。一些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方法为学生播放实验视频,却不知道此种方法同学生亲自动手存在较大的差别。在进行化学实验期间,可能会由于多种因素而导致实验失败,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并思考,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化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亲自动手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热情,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创新与改进 (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技巧 因为新课程改革后使用的教材知识层次是由简单到复杂过渡的,所以,对有机物课程来讲,教师在讲解期间应先引导学生对其结构有所了解,然后明确有机物的特性,再深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记忆,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有条理的记忆化学内容。作为高中化学老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技巧,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夯实基础。例如:教师在讲解烃和卤代烃课程时,可以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相互探讨,分析烃的结构、特点,分类,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教师再总结小组学生不明确的问题予以解答,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卤代烃同芳香烃、脂肪烃的差别,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有机化学的探究,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大实验的比重 对于化学实验教学来讲,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所以,教职人员在进行高中有机化学教学期间,应加大实验的比重,并且借助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及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发展奠定基础。一般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才能:其一,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实验活动进行安排;其二,培养学生们单独实验的能力;其三,引导学生自己获得结论,并书写实验报告;其四,让学生自行设计相关实验,论证问题,总结结论。另外,教师还应重视演示实验,一些实验内容学生无法正确操作或者操作存在安全问题,而不进行操作又会降低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进行演示实验,通过该方法让学生更直观的观看实验现象,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离提纯、乙烯制备等简单实验,而一些难度较高的有机化学实验就可以利用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同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对于有机化学知识来讲,其同学生们的生活存在密切的关联,所以,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应将知识点与学生们的日常活动联系起来,通过真实事件、真实现象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有机课程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糖类课程时,就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糖类有机物,进而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并记忆相关知识点。 三、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发展趋势的展望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教学模式及方法也向着现代化的程度发展。以往的讲解教学模式已经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想要提高教学质量,高中化学老师就需要及时更新自身观念,借助现代化技术实施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电教化的教学方法及信息网络化的教学措施能够良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且还可以实现绿色化学的目的。电教化教学包含:光盘、投影、录像等,信息网络化教学包含:多媒体技术、上网等,教师通过这些方法能够与学生进行密切沟通,学生可以将不会的知识点通过网络随时反馈给老师,教师予以解答,进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当前,绿色化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士的重视,高中化学老师应不断更新自身思想,勇于尝试、大胆创新,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水平,更好完善发展。可以说,在不久的将来,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会向着现代化、绿色化的方向更好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速率的不断加快,教职人员应相应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及方法,找寻有机化学教学期间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的予以解决,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技巧,加大实验的比重,并且同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发展夯实基础。

  • 涂层与化学镀NiP用于铸件表面处理的研究_化学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先在铸件表面涂覆一层TiO 薄膜,再对铸件进行化学镀NiP处理。研究表明,TiO 涂层可以有效减小铸件表面的孔隙率,弥补了NiP镀层直接覆盖在铸件表面易产生针孔的缺陷。与现有的铸件表面处理方法相比,本工艺改善了铸件的耐腐蚀性,而且较大地提高了沉积速率。在不增加过多成本的情况下,还节约了能源。 论文关键词:薄膜,化学镀,孔隙,沉积速率,耐腐蚀性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面临巨大的商机,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然而我国机械设备60%部件为铸件,长久以来对铸件的处理都以镀锌为主,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金属锈蚀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制造业的产品加工、运输及储存等。 低毒的化学镀NiP,镀层厚度均匀,镀层性能优越,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和较高的硬度,在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有较广泛的应用。化学镀NiP为均匀的非晶态结构,不存在晶界、位错、层错的缺陷,且基体结合致密,耐腐蚀性比电镀铬要好。但由于其沉积速率慢、镀层薄,表面容易产生针孔等缺陷。若镀层存在与基体相通的孔隙时,腐蚀介质渗人到镀层孔隙与基体金属接触,镀层将成为微孔电池的阴极,基体金属则构成这种电池的阳极而导致基体金属加速腐蚀。 TiO薄膜耐酸、耐碱,抗光腐蚀,为优良的耐腐蚀材料。但TiO薄膜大多用于光催化材料以降解有机物,而用于钢铁耐腐蚀性能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原有化学镀NiP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涂覆TiO薄膜的工序,形成的TiO薄膜有效填补了铸件孔隙,有利于NiP镀层与基体的完美结合,可提高耐腐蚀性和硬度。同时在进行化学镀的过程中,TiO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性。 1、实验部分 材料与仪器:铸件样件,钛酸丁酯,化学纯;冰醋酸,分析纯;无水乙醇,分析纯;丙酮,分析纯;硫酸镍,分析纯;次亚磷酸钠,分析纯;醋酸钠,分析纯;乳酸,分析纯;氨基乙酸,分析纯;葡萄酸钠,分析纯;硫脲,分析纯;蒸馏水;氨水,化学纯;5%NaCL溶液;5%HCL溶液;10%HCL溶液 恒温磁力加热搅拌器;RIM2.810A型马弗炉;电热鼓风干燥箱;TN100B型扭力天平(精度0.01g);XJL02A立式金相显微镜 工艺流程: 机械除锈→化学除油→水洗→涂覆TiO薄膜→干燥→化学镀NiP→水洗→干燥→热处理 实验步骤: 1.样件预处理:先将样件用砂轮打磨平整,用丙酮脱脂,蒸馏水清洗,最后放入乙醇中浸泡,备用。 2.TiO溶胶的制备:在48ml的钛酸丁酯中加入8ml的冰醋酸,混合均匀至不再放热后,在剧烈的搅拌下慢慢加入250ml水。继续搅拌3小时至水解完全后,加入2ml70%的硝酸,加热到80℃继续搅拌2小时,得到半透明的胶体溶液。 3.TiO薄膜的制备:将预处理的样件浸入所得的胶体中,浸渍30s后以约5mm/s的速度提拉;湿涂层在100℃条件热处理5分钟后重复浸渍5次。所得涂层需先在100℃干燥箱中干燥30分钟,再放入马弗炉(400℃)内烘烤1小时(包括升温时间),取出,在室温下冷却。最后得到涂有TiO薄膜的铸铁样件。 4.化学镀NiP制备:根据样件表面积确定出需要配制的镀液体积和各组分的用量,用蒸馏水溶解。依次在烧杯中加入16.8g硫酸镍、9.95ml乳酸、7.2g醋酸钠、16.8g次亚磷酸钠、0.48g硫脲、7.2g氨基乙酸和2.4g葡萄酸钠;再搅拌过程中缓慢加入氨水,调节PH值为4.5~5。将附有TiO薄膜的样件经盐酸酸洗后放入镀液中,用电炉加入并维持在80℃。保温1小时后将试样取出,干燥后得到附有TiO薄膜的化学镀NiP样件。 2、实验结果与讨论 2.1沉积速率的测定 采用重量法,准确测定试样施镀前后的重量,按以下公式计算沉积速率: 式中 、 分别表示施镀前后试样的重量,密度 取7.8g/cm, 为试件表面积(cm), 为施镀时间(h)。 表1为不同工艺的沉积速率对比表,从表中可以看到先涂TiO薄膜再镀NiP的工艺能显著提高沉积速率。 表1不同工艺的沉积速率对比 Tab.1Thecontrastofthedepositionvelocityofdifferenttechniques 工艺 沉积速率/#FormatImgID_6# 电镀锌 15~23 化学镀NiP 9.5~15 先涂TiO 薄膜再镀NiP 20~25 2.2耐腐蚀性能实验结果对比及讨论  将普通化学镀层和先经TiO薄膜处理的化学镀NiP试样浸泡在不同的化学介质中,测量其耐腐蚀性能。试验结果见表2及图1,可见在各种腐蚀液中经TiO薄膜处理后的化学镀层的耐腐蚀性均得到有效提高。 表2浸泡实验结果 Tab.2Theresultsofsoakingtests 腐蚀介质 腐蚀速率/#FormatImgID_7# 普通化学镀层 先经TiO 薄膜处理的化学镀层 5%NaCL溶液 0.0385 0.0235 10%NaOH溶液 0.00534 0.00416 5%HCL溶液 0.1121 0.0957 10%HCL溶液 0.1670 0.1241 图1两种不同工艺镀层的耐腐蚀实验对比 Fig.1Thecontrastbetweentwodifferentcraftcoatingsofresistanttocorrosionexperiment 2.3表面形貌观测 将各种样件用金相显微镜放大160倍观察其表面结构,获得如下的图像。 图2未经任何处理的样件图3化学镀NiP后的样件 Fig.2ThesamplewithoutanytreatmentFig.3ThesampleafterchemicalplatingNi-P 图2是未经处理的样件,图3是化学镀NiP后的样件。 由图3可以看出化学镀NiP对铸件的表面处理不够理想,对孔隙的填补很不充分。一旦腐蚀性物质从孔隙渗人基体,将会加快基体的腐蚀,化学镀NiP的防腐优势得不到发挥。 图4附着TiO薄膜的样件图5附着TiO薄膜的化学镀NiP样件 Fig.4ThesamplewithTiOthinfilmFig.5Thesamplewithchemicalplating Ni-PandTiOthinfilm 图4是附着薄膜的样件表面形貌,图5是附着TiO薄膜的化学镀NiP样件。由图4可见附着薄膜的样件表面已看不见孔隙,再经化学镀处理后,铸件试样表面十分致密,可以达到钢件化学镀的效果。由于TiO薄膜本身十分致密,硬度较高又有较强的防腐蚀性,镀NiP后的硬度及防腐性可以达到国家标准的十级。 3、结论 本实验利用了TiO的致密性对铸件进行了表面超精细加工,填补了基体表面的孔隙,再配合进一步的化学镀NiP,处理效果良好,甚至超过镀锌在处理铸件方面的优势。改进后的工艺仅在原有化学镀NiP流程中添加一道TiO涂层工序,操作简单易行,不仅有利于镀镍技术改进,还有利于镀锌镀铬厂家利用原有设备进行工艺转型。 另外在实验中,TiO在加大沉积速率方面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于在降解有机物方面的光催化性。关于它的工作作用机理,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1 周海晖.化学镀镍磷溶液稳定性的研究[J].电镀与环保,1999,19(1):13~15 2 曹鹏军,范培耕等.表面技术.2002,31(6):7~11 3 张而耕,王志文.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 超细粉末[J].机械工程材料,2002,21(3):29~33 4 张永峰,崔朝霞,马玲俊.化学镀镍超载荷稳定性试验[J].电镀与环保,2001,21(4):12~13 5 朱力群,吴俊.化学镀镍层封孔新工艺的研究[J] .电镀与涂饰,2002,21(3):29~33

  • 无机化学及固体无机化学物的应用发展_化学毕业论文

    一、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进展 无机合成与制备在固体化学和材料化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学科。近年来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极端条件合成。在现代合成中愈来愈广泛地应用极端条件下的合成方法与技术来实现通常条件下无法进行的合成,并在这些极端条件下开拓多种多样的一般条件下无法得到的新化合物、新物相与物态。超临界流体反应之一的超临界水热合成就是无机合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1.2软化学合成。与极端条件下的合成化学相对应的是在温和条件下功能无机材料的合成与晶化,即温和条件下的合成或软化学合成。由于苛刻条件对实验设备的依赖与技术上的不易控制性,减弱了材料合成的定向程度。而温和条件下的合成化学即软化学合成,正是具有对实验设备要求简单和化学上的易控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因而在无机材料合成化学的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1.3缺陷与价态控制。缺陷与特定价态的控制是固体化学和固体物理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决定和优化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材料的许多性质如发光、导电、催化等都和缺陷与价态有关。晶体生长行为和材料的反应性与缺陷关系密切,因此,缺陷与价态在合成中的控制显然成为重要的科学题。缺陷与特定价态的生成和变化与材料最初生成条件有关,因此,可通过控制材料生成条件来控制材料中的缺陷和元素的价态。 1.4计算机辅助合成。计算机辅助合成是在对反应机理有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模拟过程。国际上一般为建立与完善合成反应与结构的原始数据库,再在系统研究其合成反应与机理的基础上,应用神经网络系统并结合基因算法、退火、mon te2carlo 优化计算等建立有关的合成反应数学模型与能量分布模型,并进一步建立定向合成的专家决策系统。 1.5组合化学。组合化学是利用组合论的思想和理论,将构建单元通过有机/无机合成或化学法修饰,产生分子多样性的群体(库),并进行优化选择的科学。组合化学用于合成肽组合库,也称组合合成、组合库和自动合成法。组合方法同时用n 个单元与另外一组n′个单元反应,得到所有组合的混合物,即n+ n′个构建单元产生n×n′批产物。 1.6理想合成。理想合成是从易得的起始物开始,经过一步简单、安全、环境友好、反应快速、100% 产率获得目标产物。趋近理想合成策略之一是开发一步合成反应,如富勒烯及相关高级结构的合成,从易得的石墨出发,只需一步反应即得到目标产物,产率44%。趋近理想合成策略之二为单元操作。相对复杂的分子,如药物、天然产物的合成,需要多步反应完成。在自然界里,生物采取多级合成的策略,在众多酶的作用下,用前一步催化反应的产物作为后续反应的起始物,直至目的产物的生成。 二、固体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 2.1光学材料的研究。1983年苏勉曾等在系统研究氟卤化物的X-射线发光及紫外发光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了BaFX:Eu2+晶体经X-射线辐射后着色的现象开始注意到晶体中色心生成并于1984年开始研究晶体的X-射线诱导的光激励发光现象及发光机理用光激励发光材料制成了图像板作为X-射线的面探测器。他们还设计制作了一台由光学精密机械和计算机组成的计算X-射线图像仪已可以获得清晰的X-射线透视图象和粉末晶体衍射图像。 2.2多孔晶体材料的研究。徐如人、庞文琴等在水热法合成各种类型分子筛的基础上发展了溶剂热合成法利用前驱体和模板剂制备了一系列水热技术无法合成的新型磷酸盐及砷酸盐微孔晶体所合成的JDF-20是目前世界上孔口最大的微孔磷酸铝;1989年徐如人、冯守华等首次报道了微孔硼铝酸盐的合成和性质之后又获得了一系列新型微孔硼铝氯氧化物。其中硼的配位数可取4也可取3但不会高于4;铝、镓、铟的配位数大多超过4有的甚至达到6。所有这些都突破了传统分子筛纯粹由四面体结构基元构成的概念为开发新型结构特征的微孔材料提供了丰富的实验依据。 2.3金属氢化物的研究。申泮文等设计了有特殊搅拌设备的固-液-气多相反应釜使金属还原氢化反应在400~500℃范围内进行完全;利用此类反应以新方法合成复合金属氢化物;以共沉淀还原法置换扩散法制备了钛铁系、镍基或镁基合金等储氢材料;创造了钕铁硼等永磁材料合成新工艺。 2.4 C60及其衍生物的研究。1990年底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开始C60团簇的合成实验研究尔后国内10余个单位相继开展了C60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如首先在国际上建立了重结晶分离C60和C70的方法;在国内首次获得了K3C60和Rb3C60超导体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发现在阴极中掺杂Y2O3可以大大提高阴极沉积物中等碳纳米管的含量;首先报道了直接氧化C60含氮化合物的研究成果等。 三、室温和低热固相化学反应 3.1固相反应机理与合成。忻新泉等近10年来对室温或近室温下的固相配位化学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低。热温度固-固反应的机理提出并用实验证实了固相反应的四个阶段扩散-反应-成核-生长每步都有可能是反应速率的决定步骤;总结了固相反应遵循的特有的规律;利用固相化学反应原理合成了几百个新原子簇化合物、新配合物以及固配化合物。 3.2原子簇与非线性光学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是目前材料科学中的热门课题。近10多年来人们对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有机聚合物、C60以及酞菁类化合物上而对金属簇合物的非线性的研究几乎没有。忻新泉等在低热固相反应合成大量簇合物的基础上开展了探索研究发现Mo(WV)-Cu(Ag)-S(Se)簇合物具有比目前已知非线性光学材料更优越的三阶非线性光限制效应使我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创新工作中占有一席之位。 3.3合成纳米材料新方法。纳米材料是当前固体物理、材料化学中的又一活跃领域。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总体上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贾殿赠、忻新泉等发现用低热或室温固相反应法可一步合成各种单组分纳米粉体,并进一步开拓了固相反应法制备纳米料这一崭新领域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成绩。如在深入探讨影响固相反应中产物粒子大小的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了纳米粒子大小的可调变;利用纳米粒子的原位自组装制备了各种复合纳米粒子。该法不仅使合成工艺大为简化降低成本而且减少由中间步骤及高温固相反应引起的诸如产物不纯、粒子团聚、回收困难等不足为纳米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价廉而又简易的新方法亦为低热固相反应在材料化学中找到了极有价值的应用。 3.4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污染的化学它解决的实质性问题是减少合成反应的污染或无污染。低热固相化学反应不使用溶剂对环境的友好及独特的节能、高效、无污染、工艺过程简单等优点使之成为绿色合成化学值得考虑的手段之一。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如尝试在低热温度下用固体FeCl3·6H2O氧化苯偶铟类化合物成功地合成了相应的苯偶酰类化合物;尝试将低热固相反应合成方法用于芳醛、芳胺及过渡金属醋酸盐的原位缩合-配位反应高产率地合成了相应的Schiff碱配合物。有关固相反应在绿色化学中的应用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尤其是在合成工业绿色化方面需要更多的投入。 结语:在近年来取得较突出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固体材料化学、配位化学等方面。未来无机化学的发展特点是各学科交叉纵横相互渗透,用以解决工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实际问题。

  • 和学生一起走进有机化学学习的殿堂

    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学科素养及学科能力的日益提高,时光把我们送到了有机化学的大门口。面对截然不同于无机化学的新知识,很多同学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其实大可不必害怕,我们应该想到的是:现在是同一起跑线,只要我努力,就会成功。当然真正地面对有机化学,是高二的选修,经过接触高一必修2上简单的有机知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相对来说,接受起来比较轻松。为了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有机化学,我们要合理设计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一、把握命题方向,紧抓高考命脉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不仅最后的选做题中有一道有机推断题,在选择题中也会有一道有机题。从命题涉及的知识来看,烃类物质的命题热点主要表现于:①新情景题中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应用;②几种烃类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③有机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分析;④利用燃烧规律对有机物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式进行推断;⑤烃的命名原则、基本反应类型的概念和规律;⑥基本实验的拓展创新。烃的衍生物主要侧重于:①各类含氧官能团的名称和性质;②各种反应类型,如:取代、加成、消去和氧化反应;③卤代烃的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作用;④典型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有机物结构的推断;⑤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紧抓这种命题的走向,有的放矢,让自己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建立和整合知识体系。 二、认清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学习有机化学,只有知道学习的重点是什么,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将自己学习的重心放在需要突破的地方。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我们要把握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真理,认真领会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把握各类烃的代表物(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和制备方法;掌握各类物质官能团(双键、三键、苯环、醛基、羧基等)的性质;通过一种典型代表物的性质,掌握一类物质的性质,真正掌握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对于几种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要掌握牢固,如银镜反应、酯化反应、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等,这些都是在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化学反应,我们必须理解其实质,并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高聚物的生成途径和单体的推断,从反应实质上真正理解有机化学物的结构和性质。 三、加强知识对比,归纳总结规律 对知识进行对比学习,既能巩固理解,又能加强记忆,如学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时,可将五同(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进行对比学习;还可以对比各类烃代表物CH4、C2H4、C2H2的结构、性质、制法。又如在学习反应类型时,可将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对比,对醇的氧化反应和消去反应、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和水解反应、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和醇的消去反应进行对比等。这样的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便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学习有机化学不仅要学会对比,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规律,如有机物燃烧时的耗氧规律和体积变化规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确定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的规律……总结各种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以后的解题大有帮助,既可节省解题时间,又可增强解题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加强习题训练,形成运用技巧 学习有机化学,必须正确对待常见概念:明确基和根的区别;掌握官能团的概念;理解几种反应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例如取代反应可用上一下一四个字概括,说明上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同时下来一个原子或者原子团;加成反应可以用断一加二形容,指断开一个键,则加两个原子或者原子团。全面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并将其运用到解题中,可以节约解题时间,形成运用技巧,逐步形成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化学作为一门理科,因其知识点多、碎,而被人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因此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但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必须重视实验技能的提高,掌握各类实验习题的解析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题巩固基础知识。当然,做题不是说跳进题海,而是要有针对性地选题,按照高考命题重点、自己的薄弱知识进行有意识的对应练习,在习题解析中回忆知识,巩固记忆,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归纳,对各类习题的解析方法形成系统性的认知。 学习的关键是兴趣的培养,我们在有机化学中会碰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如:按无机化学规则叫化合反应的东西在这里改名为加成反应;从化学式来看,本来都是CmHn一种物质,偏偏说它是双胞胎或者多胞胎,还美其名曰同分异构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们以前所不曾认识的新奇的知识。感兴趣了吗?想探求有机化学的神秘吗?那让我们一起走进有机的殿堂,共同认识有机化学、学习有机化学、掌握有机化学吧。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