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美国总统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杰布布什参加大选,布什家族或出现第三个总统 attach_img 休闲灌水 a15962085626 2015-6-16 2 1093 taoan 2015-6-16 16:57:30
美国总统和公务员的薪水 attachment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贝克汉姆1 2013-3-29 24 4992 lgmla 2014-6-3 21:40:03
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二任期就职演说全文(中英双语对照) Inauguration Speech attach_img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esther1115 2013-1-22 2 3521 wd1q2w3e4r5t 2013-10-5 07:17:49
【斯诺登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学术道德监督 观世鹰 2013-8-26 3 1370 whu123456 2013-8-26 21:05:29
媒介与权势 - [阅读权限 10]attachment 版权审核区(不对外开放) 水流花榭 2013-8-21 0 26 水流花榭 2013-8-21 01:38:25
开放金融市场须防范国际金融风险 宏观经济学 dnq 2013-7-3 0 1640 dnq 2013-7-3 10:54:54
中国经济之路走向何处?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sunset1986 2013-6-24 4 1054 sunset1986 2013-6-25 09:43:42
经济学人:美国ZF所有数据免费向公众开放 数据管理、XBRL、BI、CI kissky 2013-6-17 0 823 kissky 2013-6-17 08:40:57
2013年广告市场发展分析与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 天拓咨询 2013-1-18 2 3214 天拓咨询 2013-6-14 14:25:02
拯救资本主义市场的巨人弗雷德曼 attachment 宏观经济学 himazda 2013-6-11 0 2673 himazda 2013-6-11 11:27:25
Nate Silver : 大数据时代的“巫师” 数据管理、XBRL、BI、CI kissky 2013-5-28 0 1104 kissky 2013-5-28 15:09:42
黑石创始人捐资一亿美元在华设奖学金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sunset1986 2013-4-22 3 1308 eros_zz 2013-4-27 01:07:29
悬赏 求《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01》萧琛 - [悬赏 20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风从虎,云从龙 2013-4-25 0 872 风从虎,云从龙 2013-4-25 09:40:28
资本与美元资本迷信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hwd99 2013-4-6 2 1476 haffer 2013-4-7 09:53:15
美国总统就职典礼舞会是在总统就职典礼当晚吗? 爱问频道 何妨一下楼 2013-3-28 0 1225 何妨一下楼 2013-3-28 20:07:48
[转帖]美国总统竟有穷死的(之四)?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jiangbogz 2013-1-14 1 1230 tangaibing 2013-1-14 22:58:32

相关日志

分享 熊丙奇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国上海市雇佣的代言人吗?
大庆商江 2015-1-26 09:44
熊丙奇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国上海市雇佣的代言人吗?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封为“教育问题专家”,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迷彩服,举着“ 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的招牌,声称“借鉴美国”,贬低中国教育。举证如下:约 1 万字。有兴趣的可以继续搜索续补。 2007 年 4 月 18 日 ,《第一财经日报》《 熊丙奇:美国校园枪击案,不应该有的联想 》: 33 人死亡, 20 多人受伤,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案, 16 日在弗吉尼亚工学院发生。美国总统布什说,它使“全国感到震惊和悲伤”。根据有关消息,制造这起惨案的凶手,是一名亚裔男性。“你知道吗?开枪行凶的杀手,据说是一个亚洲留学生!”这是笔者在获知这一消息同时,被消息传递者特别告知的。而且,他问我,这一事件,会不会由此影响国际社会对亚裔整体形象的看法,会不会使亚裔遭受偏见等。事实上,问我这么一个在国内生活的人,是无法得到符合美国“国情”的回答的――在国内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某个地区发生刑事案,大家关注犯罪分子的户籍,这种关注,导致了地区间的矛盾。笔者浏览了此间的报道,发现有一篇文章,正好可以回答上述问题。文章标题是,《在美华人称枪击案不会使亚裔遭受偏见》,大致观念如下:“这样的枪击案在美国也非首次发生,谁是罪犯与种族或国家没有必然关联,更多的是个人的人生观。这样一个独立事件应当不会使整个社会对亚洲学生的看法产生本质变化,虽然不排除有些媒体会发出不公正言论,但主流的声音应该更注重事件起因和校方处理的方式本身,而非犯罪人的种族背景。”在笔者看来,对于此次校园枪击案,我们最不应该的思维,就是把其上升到一个群体上,这是对其他亚裔学生的不公平。大家应该关注的不是哪个种族的凶手制造了血案――对于这频发的枪击案,如果大家热衷于关注犯罪人的种族(区域)背景,并根据罪犯的种族(区域)背景,就歧视、排斥这一种族(区域)的所有人,那么,势必会导致种族(区域)间不断的冲突与矛盾,这是比血案更为可怕的事。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剖析这些个典型的案例,分析其求学成长之路中,哪些因素为未来个人的毁灭以及给社会带来的伤害,埋下了“导火索”;我们所应该关注的,是曾经“优秀”的学生,为何会如此走极端;我们应该从血案发生中吸取怎样的教训等。( 作者为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教授 ) 【注: 2006 年 10 月,熊丙奇在博客里声称“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此处又宣扬自己是教授。是虚伪还是欺骗?】 2009 年 2 月 27 日 ,网易来源金羊网《 熊丙奇:借鉴美国,危机中更应投资教育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颁奖时强调,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这项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但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不难看到,当前的金融危机,一定程度影响了政府对推进教育公平经费的投入。这种情况,颇令人忧虑。在笔者看来,推进教育公平,一方面在于调整教育发展理念,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另一方面在于政府的资金投入保障。众所周知,在不增加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背景下,改革资源配置模式,必然会因“削峰填谷”而受到很大的阻力,因此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均衡教育资源发展对薄弱学校的投入,成为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 2006 年颁布的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在均衡义务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金融危机会对政府的财政收入产生影响,因此可能影响正常的财政性教育投入,这无疑可视为教育公平的“利空”消息,但是,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出的拉动内需计划,如果能充分考虑教育投入,那么,金融危机反过来则成为教育发展、教育公平的“利好”消息。拿美国来说,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签署的总额达 7870 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法案”中,投向教育的经费达到 920 亿,其中, 156 亿美元用于增加联邦奖学金, 130 亿美元用于接济公立中小学中的低收入的学生, 122 亿用于接济残障学生, 21 亿位用于接济低收入的儿童。也就是说,至少占总额 5.4% ,占教育经费近一半的费用直接用于学生。而反观我国 4 亿元拉动内需的投入,究竟有多少直接用到贫困学生、农村不发达地区校舍建设上呢?从公开报道看,有几条相关消息,一是中央 2008 年第四季度新增的 1000 亿元工程项目资金中,有 44 亿涉及到教育事业发展。这 44 亿主要包括了中西部农村校舍改造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三大工程,共惠及学校 2000 多所、学生 100 多万人。另外,就是教育部在今年年初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年度工作要点,着力化解高校 2000 亿贷款,随后,各地传来具体化解债务的消息,比如新疆启动了高校贷款化解工作,将惠及新疆 16 所高校,并为这些高校偿还 17 亿多元的贷款债务。这些债务将由自治区财政和五所大学按 7 : 3 的比例偿还。投入经费重点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舍建设,彻底解决中小学教学楼危房问题,解决中小学体育运动场地严重缺乏的问题,这完全符合中央关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的举措,如果在此次扩大内需中,把全面解决中小学危房问题、解决农村中小学校舍达标问题作为重要工程,那么,其对深化温总理提出的“穷人教育学”理念,改变农村基础教育面貌,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很显然,在这方面,投入资金相当有限,对缩小农村地区学校与城市学校的教育差距推动作用极为有限。笔者反对投入巨资帮助高校化解债务危机,因为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拉动内需(只不过是把钱还到银行),更可能掩盖大学债务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不利于高校民主决策机制、透明财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康发展。从政府可以帮助高校化解债务危机看,应对金融危机而推出的拉动内需计划,其实增加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但是用于推动教育公平的并不多。笔者建议,不妨借鉴美国经验,一方面增设奖学金、加大助学金力度,或者下调高校学费标准,由此减轻老百姓的教育负担,从而增加其他消费的热情,因为长期以来,过高的大学学费支出,已经对普通家庭的消费产生挤出效应 ( 仅以高校最低学费标准 5000 元 / 年,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7 年为 13786 元)计算,我国高校学费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36% ,而发达国家的大学学费标准不超过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20%) ;另一方面,投入资金建设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校,消除仍旧存在的危房,改善办学条件,配备足够的师资,这不但可以促进教育公平,而且可以拉动需求,还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在 2 月 6 日 ,教育部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订征求意见中,在所有 20 个重大问题中,不就包括“解决农村教师缺乏、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办法措施”么? 2010 年 7 月 2 日 ,珠海新闻网《 熊丙奇:中国高考“状元”不被美国高校录取很正常 》:北京理科状元遭 11 所美国名校拒录,成为今年高考的一大热门话题。很多人对此感到错愕,进而再次声讨应试教育培养高分低能者,并指出美国大学拒绝的不只是一名状元,而是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声讨归声讨,对美国大学的做法推崇归推崇,我们能想像国内大学拒录一名状元吗?其实,在美国本土,如果把 SAT (学术水平测试)也认定为高考的话,很多 SAT 的满分,也是被美国大学拒绝录取的。美国大学之所以不是看到“状元”就眼睛放光,立马录取,是由美国大学的录取模式所致。这种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学生可以申请多所学校,可以获得多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二是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十分多元, SAT (或 ACT 、 AP )成绩仅仅是评价的一项指标,而且其所占权重,在有的高校的评价体系中还不到 25% ,远低于一个体育特长生所获得的评分。在这种录取评价体系下, SAT 满分被录取与不被录取都是十分正常的,这不取决于他是不是状元,而是大学对其进行的综合评价。换句话说,在基础教育中,肯定有一些高分低能者,而大学却不会给高分低能者开绿灯。但在我们这里,“状元”不被录取,却变成了令人错愕的事,一名学生达到学校的录取线而被拒录,学校必须说出“正当理由”,否则就是招生违规,就是录取不公正,我国高考制度的公平体现为“低一分不被录取”,同时也体现为“达到录取分数,没有特别理由,必定录取”;此外,是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特别强调学生的高考科目成绩,谁的总分成绩高,谁就是“顶尖人才”,虽然一直以来有高分低能的传说,但是,社会和大学对高分考生的青睐,却一直未曾消退过。在集中录取中,争抢状元更是内地高校乐此不疲的事。美国高校拒录状元,给我们的启示,除了形成多元的人才评价观念,还有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即社会认可大学的录取评价标准,接受其不录取高考满分者、最高分者是有道理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否则,所谓对新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期盼,都将是叶公好龙。近年来,每每谈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大家就痛心疾首地呼唤教育理念与模式更新,打破传统高考制度;可每当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时,舆论又痛心疾首地呼吁这还是目前最不坏的制度,宁愿忍受“分数至上”这种早已落伍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不愿意看到一个高分学生被权势交易之类的黑手拒之门外,毕竟分数公平还是可以指望的公平。这才是我国高校与美国大学相差最大的地方。为此,必须建立能保障大学实行多元录取制度的基本大学制度,在这一制度中,大学自主招生,对所有申请者进行考核评价的是学校教授委员会,进行招生监督的有学校理事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如此一来,作为纯教育事务的招生,将不受行政干扰,严格执行教育标准,大学也才能公正全面评价一名学生,也才有拒绝状元的底气和公信力。 2012 年 2 月 28 日 ,《新京报》《 熊丙奇:“洋文凭”背后的中美文凭之别 》:在美国有办学质量不高的“野鸡大学”,搞到文凭很容易,可是在美国本土,花钱去购买文凭者很少,因为购来的文凭没有多大价值,用人单位关心的是一个人本身的能力和素质。然而,当这一体系遭遇国家承认学历的教育管理和人才评价体系(或者看重学历的国家)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爆发在美国北达科他州迪克森州立大学的“洋文凭工厂”事件,再次引发国内舆论对出国留学热的关注。有的告诫家长和学生,要保持理性,注意“留学陷阱”;有的呼吁国内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监管,防止其成为制造“假文凭”的温床。但在笔者看来,这些讨论,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假洋文凭”事件之所以一再在中国留学生中出现,与我国采取的学历授予体系和国外的学历授予体系不同,有紧密的关系。这一问题不解决,假洋文凭的现象,就难以根除。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家承认学历制度,高校事先获得有关部门的审批认可,获得学位授予权之后,对所有学生授予的学位,是国家承认的。而且,这一学历制度,还与就业制度与人才管理制度密切相联,机关、事业单位的招聘,都提出明确的学历要求,单位的考核、晋升,学历也是十分重要的指标。简单地说,如果一名学生考上一所获得国家学位授予权的学校,通常会顺利地获得这所学校的学历、学位证书,而这一证书由于被国家承认,因此具有不菲的价值。这就是我国“学历社会”形成的根源。受教育者上大学,首先关心的不是这所学校能提供怎样的教育,而是能给予怎样的证书。如果一所教育机构没有学位授予权,即使其教育质量再高,也会被受教育者认为求学这样的学校,有很大的风险。宣布自授学位的南方科技大学就一直遭遇这样的质疑。反之,如果一所教育机构并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甚至没有任何教育),只要其能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也有不少追捧者,他们只在乎学历,而不在乎教育。从国际范围看,我国是为数不多的学历仍由国家承认(颁发)的国家,其他国家普遍实行学校自主办学、自授学位,办学质量由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在“自主办学、自授学位”的体系中,文凭并不值钱,值钱的是这所学校的教育,如果其教育质量差,受教育者不选择,或者专业认证机构不认可,那么,就是拿到这所学校的文凭,也不能成为求职、晋升的敲门砖的。因此,大家可以注意到,在美国有办学质量不高的“野鸡大学”,搞到文凭很容易,可是在美国本土,花钱去购买文凭者很少,因为购来的文凭没有多大价值,用人单位关心的是一个人本身的能力和素质。然而,当这一体系遭遇国家承认学历的教育管理和人才评价体系(或者看重学历的国家)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从“洋大学”获得的文凭,如果获得国内政府部门的认可,那么,不就相当于在国内获得国家承认的学位了吗?而这不就让这一学历拥有在美国本土都没有的价值了吗?可以说,正是学历体系上的差异,给“假洋文凭”的出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包括一部分出国留学者、国内教育机构(中介机构)和国外教育机构,对此其实是心知肚明的。尤其是国外教育机构,他们明白一个没有教育内容作为基础的文凭对于美国学生并无价值,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却是另一回事了。所以,才会内外有别。审查发现,问题只出在国际交换项目上。针对“假洋文凭”事件,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已经开始反思。这反映出其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是及时的。这也进一步提醒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必须进行改革。首先,应该借鉴美国州立大学系统和高等教育委员会,完善我国的学历学位认证体系。其次,应该打破我国的国家承认学历体系,建立起学校自主办学、自授学位,由专业机构进行认证的全新教育管理方式。这是转变政府管理学校方式,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需要,也是淡化社会“学历情结”,让受教育者和社会真正关心教育质量的需要。 2012 年 10 月 30 日 ,中国教育在线选自《 熊丙奇的 BLOG 》的博客《熊丙奇:中国学生考美国高考仅 7% 及格说明啥 》:《 2012 中国 SAT 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 SAT 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 7% 的人成绩达到 1800 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 2000 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 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夏谷鸣分析了中、美两国的高考内容后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 北京青年报 10 月 28 日 ) 我国内地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是不争的事实。按照夏专家的逻辑,是不是提高了内地学生的 SAT 成绩,就反映内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呢?其实不然。在笔者看来,由于 SAT 总归是笔试,因此,针对这一测试进行经年的训练,是完全有可能提高成绩的。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内地学生参加各类洋高考的表现已经越来越好,一些考试机构已经注意到内地考生的这种情况,认为我国内地考生的洋高考成绩对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的作用在下降。内地学生参加“洋高考”有从高考升学应试到出国留学应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洋高考成绩已很难原生态地反映一个学生的能力。就是在国外,针对考生对 SAT 考试的反复准备、操练,大学也开始重新评估 SAT 在评价学生中的作用。美国大学在评价学生时, SAT 只是其中一方面因素,所占权重只有 25% 左右,大学并不是用 SAT 来考察申请者的批判性思维,而是通过分析其中学学业成绩 ( 所选课程、课程难度和成绩 ) 、中学综合表现以及大学的面试考察,来加以评价,这很大程度弥补了 SAT 的不足。但是,我国考生和教育机构,却是按照国内高考的思路,来对待 SAT 的,这显然就会出现偏差,一方面,大家会认为一张卷子可以测试出学生的所用能力与素质,因此将卷面成绩作为重要的依据;另一方面,针对试卷的出题思路,对考生反复训练 ( 所谓题海战术 ) ,似乎成绩越高,就会得到大学更好的评价。但其实, SAT 只能反映一方面的能力 ( 主要集中在知识和推理 ) ;而反复训练得到的只是应试技巧,而非本人真实能力的提高。所以,对待 SAT ,必须抛开国内高考的思路,而应完全按照国外大学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多元评价体系来分析——在美国,教招考是分离的,考试由社会专业机构组织,所以中学的教学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不是围绕考试来组织教学,不存在考试是中学教学指挥棒的问题。这不但有助于我国考生在准备出国留学时,重视自己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同时也防止国内的中学国际班、出国留学机构,片面强调测试成绩,发生变异。根据国外大学对我国留学生的调查,普遍认为我国学生的知识基础很扎实,但却缺乏创新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当然,要让我国内地学生和教育机构的观念发生转变,从根本上说,必须推进我国高考制度制度改革,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构建多元评价。这才能让中学教学摆脱应试指挥棒,有推进个性教育的空间,而学生关注的就不再只是升学考试,而会把它作为一场普通测试,以原生态的方式加以应对。——在美国, SAT 一年考 7 次,缴一次费就可考 3 次,且每次成绩同等有效,可作为申请大学的依据。这就是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避免学生“毕其功于一役”。其实,我国内地的高考,近年来也在尝试进行改革,比如,在考试命题中,多出开放式、思辨性强的题目。但这在现实中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我国实行集中录取制度,按照分数高低排序录取,一分之差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命运,开放式的命题会否影响学生评分的客观公正?其二,开放式的命题,将打破“主题先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不能再实行灌输教育,也要求阅卷老师,不是判断学生观点对错——观点本无对错之分——而是分析学生是否言之有理,用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如果老师还是坚持灌输教育,阅卷者有自己的喜好,那么,学生们的思维就无法跳出老师教育的框架,回答试卷,就不是所自己想说的观点,而是迎合老师的口味。由此可见,应试思维主要来源于考试录取制度,破除传统的应试思维,就必须朝考试录取制度开刀。相对于批判思维来说,我国学生首先应该破除的是应试思维,在打破应试思维的基础上,才能谈进一步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2012 年 12 月 17 日 ,《新京报》《 美国校园枪击案中教师令人起敬 》:美国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当地时间 14 日发生校园枪击案,造成 28 人死亡,其中包括 20 名 6 至 7 岁的儿童。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发生在小学校园的血腥枪击事件。警方和媒体的消息透露, 27 岁的遇害女老师瑞奇·索托用身体挡住枪手射向学生的子弹。而桑迪·胡克小学的校长道恩·霍斯伯格也试图阻止枪手行凶,最终被杀害。孩子们的表现也令人钦佩。发生校园枪击案是不幸的,而事发之时教师身上闪现的人性光辉,学生的团队意识,让人于悲伤中感到一丝慰藉。不妨来看枪击案发生时,这所学校教师们的反应。来自央视的报道称,伦达是一位幸存的 8 岁女孩的家长,她说幸好老师把孩子关在壁橱里,让孩子逃过了一劫。枪声响起后,一年级的教师凯特琳·罗伊格则立刻将班级里的学生藏进教室卫生间,她说,“如果有人哭,我就搂着他说,‘我们会没事的,’我希望这是他们能听到的最后一句话而不是外面可怕的枪响。”而孩子们的表现也值得一书。事发之后,网上流传着警察组织孩子们撤离的照片,只见孩子们低着头,双手搭在前一人肩上,惊魂未定的孩子们内心中充满恐惧,但他们仍然是有秩序地撤离。每个国家的校园安全事件,因国情不同而表现不同,但是面对灾难的处理办法,则有相通之处。前些年,舆论曾广泛讨论“范跑跑”事件,“范跑跑”的“先逃”理论,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与美国枪击案中教师们的表现相比,这样的讨论是对人性的矮化,法律并不会规定教师在危险面前必须救学生,可是救助弱势的处于危险之境的孩子,是人性使然。从这个小镇被认为是最安全的社区,长达 300 年没有发生恶性事故看,该校老师、学生是对枪击案没有防患的,但是他们在这起事件的表现,应该说得益于学校、家庭对学生规则意识、团队意识的教育,以及学校、教师对学生监护责任的履行。这是值得我国学校教育借鉴的,这样的教育不是专门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但深入、到位的教育会随时显示其力量。( 2013 年 2 月 17 日 ,《南方都市报》《 熊丙奇:美国教育发展的“ 1 美元和 7 美元”思维 》: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后的第一份国情咨文,花不少笔墨谈到了美国的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其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思路和举措,对正在谋求改革的我国教育不无启迪。在谈到发展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时,奥巴马提到,“我们在高质量学前教育领域投入的每 1 美元,可以为我们节省以后在提升毕业率、降低未成年人怀孕率,甚至削减犯罪率的地方将会用到的 7 美元。”“在那些以教育最小的儿童为优先任务的州,比如佐治亚州或者亚拉巴马州,研究报告称学生长大后会更加有能力阅读和做数学、从高中毕业、找到工作、建立他们自己更稳定的家庭。”这充分说明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是提空泛的概念,而是有跟踪调查数据做支撑。与美国相比,我国在发展各类教育时,却很难拿出详实的数据,因此,很难说服人,也很难做出科学的决策。奥巴马 1 美元和 7 美元的比较,也颇有意思——— 1 美元是现在投入的, 7 美元是孩子们 10 年、 20 年成人之后才发生的。从政府任期来看,完全是本届政府栽树,之后 3 、 4 届政府乘凉了。如果按照政绩思维,政府对学前教育是不必那么重视的。但奥巴马却对此很在意,道理很简单,政府用的是纳税人的钱,而纳税人关注的不是一届政府,而是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这种思维,确定了美国教育发展的基调。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就某种程度遭遇“政绩思维”之困,各级政府关注的是马上就能出政绩的高中教育———同样是非义务教育,地方政府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远低于高中教育———虽然 2010 年我国国务院要求各地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但还是有一些地方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投入不够,有着大量的不合格幼儿园和不具资质的师资。学前教育仍旧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在谈到高中教育时,奥巴马宣布“重新设计美国的高中,让他们能更好地提供给毕业生一种满足高科技经济需求的机会。我们将奖励和新大学及新雇主建立伙伴关系的高中———这些技能是当今和未来的雇主正在寻找的”。这服务于政府引导高中发展智能课程表和提高培养标准,在这里,看不到“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也看不到政府“要求高中开设创新课程”,也没有所谓“实现高中和大学的对接”。高中如何设置课程,是高中自己的事,政府不得干预,但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奖励基金的方式,引导高中结合政府的资助政策更新自己的课程体系,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政府管理学校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就是美国,也在发展教育时借鉴他国的经验,在谈到“让我们确保高中学历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走上一条拥有好工作的道路”时,奥巴马就提到了德国高中的技术 ( 职业 ) 教育模式,这表明,美国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存有危机意识和学习心态。记得两年前,奥巴马还针对我国上海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 中的优异表现,发表演讲称美国基础教育面临严重的危机,要求推进改革。这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更为明显。客观而言,美国高等教育领先世界,但奥巴马的国情咨文,却指出其问题所在,即“我们看到,飙升的学费让太多的年轻人上不起大学,或者让他们欠有不可持续的债务”。“通过税款减免、补助及更好的贷款,我们在过去几年已经使大学变得让数百万的学生和家庭能够承担得起。但是纳税人不可能继续支付越来越高的高等教育的经费。大学必须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经费,而这也是我们的职责以确保他们这样做”。在美国,大学完全自主办学,政府对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一定的投入 ( 教育经费投入和科研经费资助 ) ,帮助、救济贫困学生推进教育公平,调查、发布教育数据,为学校发展和学生选择学校服务等方面,所以,奥巴马关心大学的学费和年轻人上大学的负担,就体现了这种责任。而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而是借助于修改高等教育法案。时刻保持“危机意识”,看到问题而不是一味满足于取得的成就;恪守政府的职责,不越权干涉学校自主权,却通过法律、资助、信息服务等手段,推进教育变革,这些都是值得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学习的。目前我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可是各级政府却满足于教育已经取得的成就;虽然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转变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可总体而言,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采用传统的行政办学方式直接介入办学,学校的办学灵活性、自主性严重缺乏。如果这一局面不改变,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将难以应对未来世界激烈竞争的挑战。 ( 作者系教育问题专家 ) 2013 年 9 月 6 日 ,《新闻晚报》( 熊丙奇)《学生阅读奥巴马演讲稿有何不妥? 》:新学期开学第三天,在学校的安排下,合肥寿春中学的 3000 多名初中学生,统一在早读课上读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篇开学演讲稿。这引起了一些家长的议论,“早读课不读课本,不背诗文,怎么读起了美国总统的演讲稿呢?”更有一些家长,把早读读美国总统的演讲稿,“提升”到影响传统文化的高度,担心这会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更加“敏感”了。现在有一些家长,根本见不得孩子读与中、高考无关的书,担心这样影响考试成绩,殊不知,这样的读书,不但极为功利,也影响孩子的读书兴趣。这所学校在开学时,选择奥巴马《我们为什么要上学》的演讲稿,其实挺有意思的,不但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在新学期开始时读这么一篇演讲稿,可以引发学生对上学读书的思考。最近,教育部在拟定减负规定,提出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 , 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从学校让学生阅读奥巴马演讲稿都引起争议,可以预见,体验式作业很难走远。对于学校的这种安排、学生们的这类阅读,套上“东方”、“西方”加以批评,也是近年来一些人惯用的手法,但可以说,批评者并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教育,难道奥巴马在演讲中说“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每个人要对自己担起责任”,“或许你能成为一个发明家、创造家,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上做几次实验,你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天赋。”这专属西方吗?教育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人,让生活更美好,只要坚持教育的本质,就是好的教育,否则就是反教育,这是分析所有教育的出发点,而不能简单看教育内容究竟来自国外还是国内——富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是全人类的财富。如果简单以教育的内容来自西方、东方,就对教育进行高低、好坏评价,那么,我们学的很多自然科学知识都来自西方,是否就不用学了?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已接近 40 万,每年增幅为 23% ,这一数据足以引起所有办学者、教育者、家长的思考,我们的教育究竟要走向何方?客观而言,我国今天的学校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身心发展,导致不少公民没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缺乏基本的公民素养。而国外的教育,更关心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形成,这是需要学习、借鉴的。盲目排外的做法虽自称是爱国、爱传统,实质并不清楚何为真正的爱国,真正的传承传统文化。( 作者系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国教育界雇佣的代言人吗? 第一、我不知道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去过美国几次。 第二、 我不知道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在美国居住过多长时间。 第三、我不知道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对美国了解多少。 第四、我不知道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对美国教育知道多少。 第五、我不知道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的血液里灌了多少普世价值观念。 第六、 我不知道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所说的爱国是爱美国还是爱中国。 第七、我不知道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想把中国的教育改造成什么样子。想把中国变成美国的第 51 个州吗? 第八、我不知道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什么时候到没过去定居。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崇拜美国,甚至崇拜美国校园枪击案。好比东施效颦,相形见绌。 中国主流媒体从业人员难道和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一样有崇拜美国的倾向吗? 以上内容约 11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你如果想了解熊丙奇,请咨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班子成员 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 / 文明办主任 胡 昊 34206226 宣传部副部长(兼)、医学院宣传部部长 闵建颖 63846590*776346 宣传部副部长 谈 毅 34207614 文明办副主任 王琳媛 34206278 宣传部副部长 朱 敏 34206264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迁往闵行校区宣怀大道行政 B 楼, 室号 部门 新电话号码 传真 717 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34206221 34206231 34206278 34206223 708 党委宣传部 34206226 34206223 709 新闻中心(含交大新闻网、校刊编辑部) 34206274 34206264 34206254 721 网络宣传与管理办公室 34206266 34205021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免费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guosg 2014-12-26 09:49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网上完全免费,还有人在论坛上高价兜售,是在看不过去。 。链接 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cea/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
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张文木:石油美元的困境
insight 2014-2-6 19:42
地缘政治问题实质上是资源政治问题,对美国而言,地缘政治的实质是石油美元问题。1897年,威尔逊向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外交就是管理国际商务”。理解这句话也就理解了美国及其命运。石油关乎美元,进而关乎美国的命运。 美国总统尼克松为美利坚民族做出的最卓越的贡献是,成功使美国摆脱越战并与中国修好,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对美利坚民族而言也许是致命的:他宣布放弃美元的金本位而将美元直接与国际石油挂钩。于是,原来可以支持美元坚挺的美国工业——哪怕是军工产品,径直变成了脱离国民劳动且远离本土的资源产品即国际石油。这样,美元的坚挺就要靠国际大宗消费品石油的采购以美元结算来保证。从劳动形态上说,今后支持美元的就不是国民劳动而是国家对外战争。由于美国不是把重心建立在国民劳动的基础上,它也就只有听凭华尔街国际资本设置的一次次“财政悬崖”的摆布了。 美国对世界石油控制的关键是确保石油标价和结算只能使用美元。由此美元从黄金本位被推入石油本位时代。支撑美元的基础也从本国产品转移到中东石油。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尼克松之后的美国外交日益向中东集结以及石油价格在几十年间迅速严重偏离其价值的原因。 对美国而言,地缘政治的实质是石油美元问题 尼克松之后,美国外交的重点是要保证国际石油采购以美元结算。对于那些不愿以美元而以其他币种进行石油结算的国家,美国不惜用军事手段予以惩罚。就这样,石油美元使美国从一个依靠实体生产的国家异化为一个寄生在“石油美元”上的国家,这时“美国生产”依靠的不再是国民劳动而是对外战争,“美国制造”的不再是民生产品而是美元和各式有价证券。这时的美国已由华盛顿的美国蜕化为华尔街的美国。 一般来说,主权国家的不动产是国家货币价值的承担者,在此之上的劳动产品的价值是其货币增值的前提。美国曾主要以军事工业生产提升美元的价值,但与世界石油比,美国军工这时毕竟还是国民劳动的产品。尼克松将美元直接与世界石油挂钩,美元在军工之外又多了世界石油这个新支柱。这样,美国金融集团便有了双轮滚动出的利润:军事胜利既拉动了军工又保证了国际石油以美元结算,美元结算造成美元坚挺;美元坚挺又有助于军事持续胜利并反作用于美元的坚挺地位。但保证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美国为控制世界富油区而必须进行持续不断而且必须胜利的战争。现在回头来看,尼克松在挽救美国的同时却又更深地伤害了美国:他使人民离劳动更远,离战场更近;为华尔街国际资本而不是为美利坚民族利益到世界各地打仗成了美国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美国国民的“生存方式”。 将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放在国内产品而是放在海外石油,这等于将美国的安全基点从本土移至中东,这样,华尔街国际财团就将超负荷的国防任务强加于美利坚民族并使之自越南战争后再次透支了它的国力。2007-2009年间,美国国防支出占美国联邦财政总支出的20%左右,而同期军费支出却占国防支出96%左右,国防支出基本没有“浪费”,都用于军费了。其间的关系是,国家财政依赖华尔街金融,华尔街金融依赖军工和能源的扩张;军工能源扩张又必须以对外战争拉动,战争胜利再反哺财政。战争成了国家财政增长的“推土机”,而成本越来越高的战争又进一步透支了国家财政。如此恶性循环,致使美国发生了迄今尚不见尽头的危机,而危机又恰恰以战争的失败或难以为继为先导。 《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那么,美国求福的道理何在呢?在节制。与身体保养同理,国力来自节制而非透支。现在治愈美国“肾虚”重病的有效“药方”是“迈开腿,管住嘴”,即对内加强民族产业,对外少搞侵略扩张,用发展民族工业的方式“强身健体”。这样美国国力就可以休养生息,得到恢复并会再次以新的姿态步入世界。目前看来,这对美国而言是最不可能的选择。因为没有石油,美元大厦就会坍塌,这是目前的华尔街,甚至相当多的美国人都无法在感情上接受的。
个人分类: 美国经济|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国被爆料监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行总部
insight 2013-11-1 17:11
星岛环球网消息:一匿名美国官员表示,美国总统奥巴马审查情报搜索活动时,已命令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停止窃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总部。   台湾中央社报道,此前,意大利媒体也爆料说,NSA的监听对象可能也包括意大利和梵蒂冈,甚至连教皇方济各的电话也未能幸免,并称监控系统安装在美国驻罗马大使馆里。   最近,西方媒体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全球约80个地点的驻外使馆都设有监听站,35国首脑的电话被监听。其中,就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   多国也纷纷谴责美国的监听行动。墨西哥内政部长称将自行调查美方的间谍行为。法国总统奥朗德称,“我们不能接受以朋友关系干涉法国公民的私人生活”。巴西总统罗塞夫说,“以此种方式干涉他国事务的行为违反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默克尔表示,“朋友之间从事监听活动,那是绝不应该的”
个人分类: spy|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唯一的问题是:奥巴马知道自己是总统吗?
insight 2013-10-31 15:51
随着美国监听欧洲友国领导人的风波愈演愈烈,华盛顿内部开始出现内讧。继美国总统奥巴马宣称对“监听门”不知情之后,美国国会也表示要对国家安全局(NSA)的行为重新评估。由于担心沦为政府的替罪羊,美国情报界官员展开反击,直指奥巴马应对监听行为负责。      监听默克尔让美国面临巨大外交压力,奥巴马称自己毫不知情    NSA或成政府替罪羊   近些天来,NSA前合同工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的最新一轮爆料,让美国情报界危机进一步恶化。斯诺登最新披露的文件显示,美国一直在监控多位外国领导人的手机和电子邮件,包括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   除德国外,被监听的还有包括法国、西班牙在内的多个欧洲重要国家,这让美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外交压力,默克尔强硬表态称美国必须作出解释。   压力之下,美国政府就此声称,“奥巴马及其助手对这类监听活动并不知情”。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John Boehner)昨日则呼吁,应该对美国情报机构收集盟国政府情报之事进行全面评估。他是最新一位要求彻查美国情报机构的国会要员。   “我们必须在这方面找到正确的平衡,”博纳表示,“很明显,现在平衡被打破了。”   在他发表这番言论之前,NSA上级主管部门——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Senate intelligence committee)的主席黛安娜•范斯坦(Dianne Feinstein)呼吁,对美国情报收集工作展开“彻底评估”,她还猛烈抨击了对“收集友国总统和总理的电话或电子邮件信息”的做法。   范斯坦表示:“关于NSA收集美国盟友——包括法国、西班牙、墨西哥和德国——领导人情报的行为,让我明确声明一点:我完全反对。”她一直是NSA反恐情报收集计划的有力支持者。但她表示,对于NSA的某些活动,十多年来情报委员会一直被蒙在鼓里。   范斯坦一直被看作是国安局的“铁杆盟友”,她的突然倒戈令情报人员更为愤怒。   如果范斯坦决定就此召开听证会,那些主张根本改革NSA运作方式的人士将获得一个大好机会。来自两党的一些议员昨日提出一项新议案,建议采用一些新的方法来监督NSA的监控活动。   “此刻,人们的立场正从大体上维护NSA,转向联合攻击NSA,”NSA的一位前官员表示,“事情正变得丑陋起来。”      美国国安局局长亚历山大或成奥巴马替罪羊    情报官员:白宫“确实知情”   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人员和其它情报机构的专业人员都对政府的说辞感到愤怒,他们认为奥巴马此举是为了撇清关系,避免进一步激怒盟友。但目前在职及已经离职的美国情报机构官员均强调,白宫和国务院都赞成对盟国首脑的电话通讯进行监听。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周二在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作证时说,NSA一直在向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高级官员汇报自己在他国进行的监视活动。而白宫也“有能力知道,而且确实知道”NSA的情报收集活动。   监听活动具体如何开展外界尚不得知,但据情报人员透露,如果一位外国领导人成为了监听的对象,相关的美国大使及国家安全委员会内负责该国的工作人员都会得到定期报告。   情报官员指出,美国监控外国领袖事前必须获得白宫及国务院首肯,并由国务院评估政治风险。任何有用情报均会转交总统反恐顾问与其他白宫官员。美国国家安全局可能不会向奥巴马本人特别报告针对外国领导人手机、电子邮件的监听情况,但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情报界的高级官员肯定完全了解正在开展的行动。   “其它的说法都是荒谬的,”情报官员称,“如果监控外国领导人对白宫来说算得上是新闻的话,那么说明白宫官员根本都没看过简报。 ”   一位前NSA官员指出,今年6月斯诺登泄露的文件刚刚开始传播时,奥巴马就说过“我是这类情报的最终使用者”。    媒体:奥巴马知道自己是总统吗?   “对于NSA所做的,总统本人完全被蒙在鼓里吗?”28日,美联社记者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启了当天的白宫记者招待会。毫无疑问,自上周默克尔向奥巴马连夜打电话质问以来,美国国内外无数人都想如此发问。白宫发言人卡尼的回答依旧躲闪:“我不会谈论内部讨论的具体细节。”这显然难令人满意。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记者卡尔反问道:“总统本人不知道对一个美国亲密盟友首脑的监听,这可信吗?你觉得说得通吗?”   “政府高级官员对《华尔街日报》表示,情报人员没有告诉总统有关窃听的事,因为不可能事事告诉他。”美国《华盛顿时报》28日讽刺说,奥巴马正在练勾手投篮所以不能被打扰吗?报道说,难以想象,德国人会相信这种理由,NSA也不期望德国人会相信。这种假话只是说给公众听的。该报称,这是很少会起作用的“蘑菇式处理”。蘑菇喜欢阴暗,所以,种植者把它们放在牛粪下面。这对蘑菇是好事,但对总统却不那么好了。蘑菇日渐长大,而总统在萎缩。“奥巴马的信誉——领导人关系的唯一货币——现在被他自己撕得粉碎”。   美国“政治”网站称,奥巴马28日晚接受ABC News和Univision旗下的Fusion有线频道采访时表示,他对《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不予评论,因为属于机密信息。报道评论说,奥巴马总统每天都得到各种国内和国际问题的情况介绍,但涉及重大争议事件,他的政府反应常常是相同的:总统本人不知道。报道说,共和党全国委员会28日称,奥巴马是“旁观总统”。号称“美国第一名嘴”的右翼主持人林博28日说道,“如果奥巴马不知道NSA在进行窃听,那是为什么?”他还说:“如果我们今天被要求相信的事情都是真的,那么我们现在正由白痴统治着。”林博嘲讽说,“ 我唯一的问题是:奥巴马知道自己是总统吗? 至少有人告诉他这个了吧?”   “我们一无所知的总统”,美国“投资人”网站29日如此称呼奥巴马。文章说,这位总统老是最后一个知道他的政府的麻烦,这怎么可能?不论是否好笑,反正声称不知道已成为奥巴马面对丑闻的惯常做法。问题在于,奥巴马拼命避免承担责任,这只会让他显得相当不称职。我们能真正信任一个对自己眼皮底下发生什么一无所知的领导人吗?“美国观察家”则说,如果总统本人都没获知情况或用于政策,那么收集所有这些数据,特别是有关盟友国家的首脑的信息,那有什么意义?   “‘他知道什么,他何时知道’成为围绕奥巴马总统的一个谜。”《印度时报》29日称,美国躲避来自欧洲人的愤怒,以“他不知道”为奥巴马竖起挡箭牌。“俄罗斯之声”28日评论道,“白宫的间谍丑闻欲盖弥彰。”英国《独立报》说,白宫试图以此控制监听危机。   美国《世界新闻日报》29日称,密歇根大学教授科尔猜测,现在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幕后是一场战役,NSA和白宫试图将责任往对方身上引。他推测,奥巴马的愤怒是“突然宣布NSA局长亚历山大“退休”的原因。科尔认为,亚历山大泄露消息,让人觉得是奥巴马个人下令窃听默克尔。作为报复,白宫28日泄露了“NSA曾窃听默克尔等35位外国领导人个人电话”的消息。
个人分类: exceptional american|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国总统演讲 那些永远不起立鼓掌的人
fankaiqing 2013-6-25 15:47
美国总统演讲 那些永远不起立鼓掌的人 ( 组图 ) 每每在重大庆典,重要会议,文艺晚会,以及报告会上,等等,当神情庄重的领导人慷慨陈词之后,我们总会听到台下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大家起立,面带微笑,热烈鼓掌,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惯例。 然而,同样是开会,在美国,却有一群永远不会起立鼓掌的人。 貌似是在 2010 年的 1 月 27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了国情咨文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再次充分展示了他的雄辩才华,在七十分钟的演说中,共获得八十次掌声,其中大部分还包括听众的起立致敬。 同样是在代表着国家形象的大厅里,却有一群永远不鼓掌、不起立的人: 正面放大一点看: 一部分是穿着制服的军人,他们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军人不干政,除了有关军队之外的事务,不鼓掌。 另外一波人就是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按照惯例,大法官们是不会就演说中的任何内容鼓掌的。 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代表国家权力的另一端:司法公正。 这些人好像是不食人间烟火,任你在台上的怎么可劲的鼓吹、怎么可劲的口吐莲花!他们都不会为之而动,他们恪守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司法公正、司法独立! 掌声和起立致敬是国情咨文演讲的传统风景。通常而言,有三类情况会获得掌声: 一是总统所提到的政策与某些议员的主张一致,则他们就会起立鼓掌。作为民主党员的奥巴马,自然更能得到民主党的青睐。在谈到医疗改革、环保、允许同性恋参军等主张的时候,他轻松地获得了民主党人的热烈掌声。 二是能够代表某种普世价值观,可以获得听众高度认可的妙语。 三是能够凝聚美国精神、体现人格魅力的语言,也容易获得全场的掌声。 说说这个“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最高法院是由 9 位大法官组成,他们是由总统提请参议院同意后,任命的终身职大法官。总统了解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用,可以影响未来数十年的公共政策,所以都是深思熟虑的选择提名人选,这些人选都是贤能之士,最重要的是与总统具有相同的政治价值观。 2010 年 10 月,大法官们在华盛顿拍摄正式合影。 前排从左到右为:卡拉伦斯 托马斯 (Clarence Thomas) 、安东尼 斯卡利亚 (Antonin Scalia) 、约翰 罗伯特 (John Roberts) 、安东尼 肯尼迪 (Anthony Kennedy) 和鲁斯 巴德 金斯伯格 (Ruth Bader Ginsburg) ; 后排从左到右为:索尼娅索 托马约尔 (Sonia Sotomayor) 、史蒂芬 布雷尔 (Stephen Breyer) ,塞缪尔 阿利托 (Samuel AlitoJr) 和艾琳娜 卡根 (Elena Kagan) 。 目前,资深大法官是安东宁·斯卡利亚,前排左二。 美国总统演讲 那些永远不起立鼓掌的人 ( 组图 ) 每每在重大庆典,重要会议,文艺晚会,以及报告会上,等等,当神情庄重的领导人慷慨陈词之后,我们总会听到台下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大家起立,面带微笑,热烈鼓掌,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惯例。 然而,同样是开会,在美国,却有一群永远不会起立鼓掌的人。 貌似是在 2010 年的 1 月 27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了国情咨文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再次充分展示了他的雄辩才华,在七十分钟的演说中,共获得八十次掌声,其中大部分还包括听众的起立致敬。 同样是在代表着国家形象的大厅里,却有一群永远不鼓掌、不起立的人: 正面放大一点看: 一部分是穿着制服的军人,他们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军人不干政,除了有关军队之外的事务,不鼓掌。 另外一波人就是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按照惯例,大法官们是不会就演说中的任何内容鼓掌的。 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代表国家权力的另一端:司法公正。 这些人好像是不食人间烟火,任你在台上的怎么可劲的鼓吹、怎么可劲的口吐莲花!他们都不会为之而动,他们恪守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司法公正、司法独立! 掌声和起立致敬是国情咨文演讲的传统风景。通常而言,有三类情况会获得掌声: 一是总统所提到的政策与某些议员的主张一致,则他们就会起立鼓掌。作为民主党员的奥巴马,自然更能得到民主党的青睐。在谈到医疗改革、环保、允许同性恋参军等主张的时候,他轻松地获得了民主党人的热烈掌声。 二是能够代表某种普世价值观,可以获得听众高度认可的妙语。 三是能够凝聚美国精神、体现人格魅力的语言,也容易获得全场的掌声。 说说这个“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最高法院是由 9 位大法官组成,他们是由总统提请参议院同意后,任命的终身职大法官。总统了解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用,可以影响未来数十年的公共政策,所以都是深思熟虑的选择提名人选,这些人选都是贤能之士,最重要的是与总统具有相同的政治价值观。 2010 年 10 月,大法官们在华盛顿拍摄正式合影。 前排从左到右为:卡拉伦斯 托马斯 (Clarence Thomas) 、安东尼 斯卡利亚 (Antonin Scalia) 、约翰 罗伯特 (John Roberts) 、安东尼 肯尼迪 (Anthony Kennedy) 和鲁斯 巴德 金斯伯格 (Ruth Bader Ginsburg) ; 后排从左到右为:索尼娅索 托马约尔 (Sonia Sotomayor) 、史蒂芬 布雷尔 (Stephen Breyer) ,塞缪尔 阿利托 (Samuel AlitoJr) 和艾琳娜 卡根 (Elena Kagan) 。 目前,资深大法官是安东宁·斯卡利亚,前排左二。
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7 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