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风险管理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德勤企业风险杂志 attachment 会计与财务管理 sonnen19 2022-1-20 0 485 sonnen19 2022-1-20 10:41:15
推荐一本风险管理的好书,谢谢!! 风险管理 chenyifan_2004 2013-3-17 10 8026 dlliganga 2020-10-22 10:08:55
【独家发布】全面风险管理与巴塞尔体系:新资本协议与新监管标准同步实施 attachment 管理科学与工程 xiaoguo 2013-5-5 35 10728 bnututu 2018-8-17 17:52:16
精算新版面出炉了!!! 金融类 詹姆斯 2013-7-2 835 38651 WYWY001001 2017-11-20 16:03:37
悬赏 求金融工程:衍生品与风险管理答案 - [悬赏 58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源清流洁 2013-1-25 2 4583 精辟的屁精 2016-11-10 16:48:09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 风险管理 - 第6章 - 备考音频资料 attachment CFA、CVA、FRM等金融考证论坛 The_Moment 2013-4-16 24 7600 luistream 2015-4-6 11:44:05
思维训练之逻辑推理纠误,想进银行工作的进 金融类 真实精算 2013-6-22 72 16830 皓月苍狼NO2 2015-1-5 14:16:09
悬赏 请大家帮我分析下爱丁堡大学FMO的前途 - [!reward_solved!]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想飞的心 2013-2-23 3 8022 bluerdes 2014-11-7 21:39:20
通讯业风险管理案例 attachment 行业分析报告 lzcljl 2013-4-11 1 4137 lisalove505 2014-3-6 12:17:57
【独家发布】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 attachment 商学院 xiaoguo 2013-5-17 12 2631 answer0725 2013-9-27 11:35:19
银行从业考试之风险管理 CFA、CVA、FRM等金融考证论坛 lfg0823 2013-5-11 2 3667 韩小韩 2013-8-30 20:36:59
【FRM2级】操作风险及综合风险管理-汤老师 attachment FRM学习群组 金融专属 2013-8-27 0 26 金融专属 2013-8-27 15:34:43
请教公司风险分类标准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lqkself12 2013-2-27 4 4480 freshleaf 2013-7-27 13:02:07
悬赏 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革命性影响:变化与思路 - [!reward_solved!] attachment 求助成功区 子_涓 2013-6-5 1 1109 hello_xn 2013-6-5 10:52:52
【独家发布】某咨询公司操作风险管理项目简易版 attachment 管理科学与工程 xiaoguo 2013-5-6 10 2340 laoshiren168 2013-5-31 15:56:22
战略与风险管理 attachment 会计与财务管理 快乐海滨 2013-5-14 0 747 快乐海滨 2013-5-14 00:31:29
悬赏 求 《信贷风险管理》魏国雄 - [悬赏 10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风从虎,云从龙 2013-5-7 1 1388 shihezi147 2013-5-8 00:31:51
悬赏 求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真题 - [!reward_solved!] attachment 求助成功区 触目惊心 2013-5-2 4 3466 future中山 2013-5-2 15:01:56
CPA 财管 2011考题 答案 attachment 财会类 潇湘阁主人 2012-8-27 7 5593 爱学习爱旅游2 2013-3-26 13:17:30

相关日志

分享 国债期权
accumulation 2017-3-11 17:58
全国政协委员贾康今年提出提案指出,现阶段上市国债期权产品是丰富债券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债券市场稳健性,改进宏观审慎管理效率的举措,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决策推出我国国债期权上市。 债券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利率形成机制的逐渐完善,利率敏感性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2016年,受金融去杠杆和系列风险事件的影响,债券市场经历了较大幅度波动,化解债券市场风险成为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任务。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此,现阶段上市国债期权产品是丰富债券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债券市场稳健性,改进宏观审慎管理效率,同时完善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上市国债期权可丰富债券市场避险工具 2016年下半年,债券市场波动加剧,市场各方对风险管理需求进一步提高。11月起,债券价格指数开始下跌,最低至99.0948,较年内高点下降4.03%,期间,国债期货充分发挥了利率风险对冲功能。在此背景下,市场各方亟需进一步推出具有保险功能的风险管理工具。从全球范围看,主要期货市场的大部分期货品种都有配套的期权交易,两者互相补充,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风险管理需求。 我国已推出国债期货产品,进一步上市国债期权。 一是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债券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市场在规避利率风险的同时,也不放弃改善业绩的机会, “保险”功能更加明显,类似房屋的火灾保险可以避免由于火灾导致的巨额损失; 二是其独特的资产保险功能对于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可发挥重要作用,在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期间,国债期权的买方通过支付权利金可以化解市场下行和踏空的风险,避免债券仓位调整造成市场波动进一步加剧。根据2015年国际期权市场协会的统计,全球国债期权交易量超过2亿张,其中美国10年期国债期权和德国长期国债期权交易量居全球利率衍生品前20位,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预计国债期权也将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上市国债期权可提升债券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效率 基于国债期权价格编制的波动率指数,可以及时、准确地衡量债券市场压力水平和反映投资者情绪状况,在帮助决策当局判断宏观走势并制定相应政策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改革强调加强宏观审慎分析,美国财政部、欧洲央行等全球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均构建了宏观审慎监管指标体系,并将利率期权价格编制的波动率指数作为重点关注指标纳入其中,用于对市场情绪的日常监控。在我国,推出国债期权并编制波动率指数,可以准确及时反映债券市场波动情绪压力,为我国宏观决策和市场监管部门提供参考指标,对于提高宏观决策调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上市国债期权有助于提高债券市场定价效率推动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理解并落实好这一任务要求是当前金融改革的重点。国债交易价格的精确性、真实性和公允性是完善的收益率曲线的关键。国债期权产品通过场内集中交易,能够准确反映市场预期,形成全国性、市场化的价格。第一,从海外经验看,国债期权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较现货市场更加多元化,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反映更充分。第二,国债期权采用公开竞价交易机制,价格形成更加准确、透明,更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第三,清算环节引入中央对手方,采用集中清算机制,风险防范能力更强,市场参与意愿更高。所以,发展国债期权是对现有国债价格形成机制的提升和促进,有助于改善债券市场定价效率,准确反映市场预期,从而完善我国基准利率曲线,为金融资产定价提供坚实依据。 现阶段我国上市国债期权条件已成熟 当前,我国上市国债期权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推出国债期货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是国债现货市场规模和流动性水平不断提高,为利率衍生品创新提供了现货基础。截至2016年底,我国记账式国债余额10.78万亿元,当年成交12.35万亿元,换手率1.15,市场存量和流动性水平足以支持国债期权的稳健发展。 二是国债期货市场平稳运行,市场规模稳步提高,具备了上市国债期权的条件。我国自2013年以来陆续上市了5年期和10年期国债期货,期间市场运行平稳,投资者交易理性,持仓规模稳步提升,市场功能逐步发挥。根据2015年国际期权市场协会的统计,5年期和10年期国债期货交易规模居全球利率衍生品排名前30位。尽早上市国债期权,将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三是我国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已取得良好发展,国债期权作为场内标准化、集中清算、透明度高的衍生产品,信用风险低,立法、监管环境更加严格,上市国债期权必能实现平稳起步、稳健运行。
个人分类: 金融学|0 个评论
分享 金融学答疑文库
accumulation 2015-7-11 18:25
1.金融学(理论版)版块问题解答; 2.金融工程(数量金融)与金融衍生品版块问题解答; 3.风险管理版块问题解答; 4.与金融学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版块上的问题解答; 5.有价值的金融学问题的搜集整理;
个人分类: 金融工程|0 个评论
分享 关于理工科转金融的反思
accumulation 2015-7-6 00:33
金融现在真的可以用炙手可热来形容,又再现了当初全民IT,全民会计,全民经济学的全民风潮。人人都有改善自生括水平的愿望,所以追求高薪的行业无可厚非,但是是否合适,是否自己正真的思考过你这样的付出是否一定有回报,我觉得当下大部分人其实是盲目的。大部分人本着 只要付出就有回报的信念 ,考CFA,考CPA等等。我从来不信奉 只要付出就有回报 ,这是很狗屎的一句话,如果本来就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时间,选择了错误的方向,那你努力的越多,错的越多。全民会计的时候,很多人上了会计的贼船,但是到现在会计高级人才依然紧缺。所以这告诉我们一个事实, 成功的永远是少数人,大部分人只是炮灰 。我就在这里加点冷水。 这里我想大部分人都知道一点经济学的道理,供需!为什么高级人才永远是少数呢?因为适合高级人才成长的土壤实在有限。金融一样如此,那些所谓的金领职位,基金经理,高级分析师,风险管理师等等是小众职位。也就是说一个人要适合这样的岗位,他必须在起步的阶段就大致就迈进了门槛,多年修行之后才能进入这样的关键性位置。很多理工科的考各种证书,无非就是想进门槛,问题是现状到底怎么样呢? 观点一,理工背景+金融背景=进入金融行业门槛的机会很高 不知道是谁首选放出的这一条类似定理似的东西,于是成千上万理工男都以硕士考金融硕士为目的。但是事实呢?HR首先看得不是你的理工+金融背景,而是你的大学是不是211,985等等,你的GPA等,这些条件满足之后你的理工+金融背景才起作用。而名校的金融硕士毕竟资源有限,所以通过这条道路来跨专业的直到成功的毕竟是少数。 观点二,可以先进证券营业部,然后找机会进行研等职位 基本不可能!营业部是以营销为目的,而不是以研究和投资为目的的,进了营业部基本也就在营业部混了。别和我说什么XX成功转如总部等等,把这个分子除以每年进营业部快揣着梦想的年青人,那比中彩票的概率也高不到哪去。 观点三,证书能增加进入行业的机会 是的,看对什么人。本来条件就优秀的,证书会起放大作用,换句话说,他没有证书也能顺利的入行。然是证书绝对不会把一个本来就普通的人变成优秀的人。换句话说大部分人即使有CFA二级,但如果“出身”不咋的,那你的努力无非就是给CFA官方网站增加了亚洲报考人数的统计数字,增加了CFA的神话传说,增加了CFA协会的收入。 观点四,金融人才紧缺,所以机会很大 金融人才紧缺和你有关系吗?人家是“金融人才”紧缺,而不是紧缺“怀有成为金融人才理想的人”,在你成为金融人才之前,不缺你,对金融人才的机会很大不等于对你机会很大。 金融既不是数学,也不是物理,更不是生物;虽然原则上述每个领域的人进入金融的也有不少人,但是分母下面绝对是死尸一片,从概率的角度说,这是小概率事件。而你在赌的就是小概率事件。不要被CFA,FRM等等的宣传攻势迷惑,不要被金融行业的高薪迷惑,不要看到某某某进了拳商总部,基金总部,银行总部你就认为你和他条件差不多你也能,因为除了你自身的努力还有不能把握的运气因素。在做决定的时候,好好的思考万一不成功怎么办?毕竟父母付出心血多年不容易。
个人分类: 金融工程|0 个评论
分享 亚式期权价格及敏感性参数分析
accumulation 2015-5-23 01:43
亚式期权的市场需求和价格分析   亚式期权(Asian Options),最早是由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Bankers Trust)在日本东京推出的,与欧式期权相比,它的特点在于其价值并不取决于标的资产在期权到期时刻的价格,而是与期权在整个生命周期(或结算期)内的平均价格有关,因此也被称为平均值期权。   亚式期权的最终价值通常是由平均价格与执行价格的差额所决定,即其收益为max(Save-K ),其中,K为亚式期权执行价格,通常平均值Save的取法为算术平均值。亚式期权价值与价格路径平均值有关,投资者很难通过操纵期末价值来进行套利,使用它可以缓解投机行为。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亚式期权是较好的投资工具。   在市场上寻求套期保值的某些企业,往往需要为他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连续平稳的现金流保值。例如,对采购或销售频率较快的企业,他们更关注的不是某一时间点的现货价格,而是现货价格在一段时期内(采购期或销售期)的平均价格,这个平均价格才是他们的风险点。针对这类企业的特点,场内期货很难直接体现价值,而此时持有亚式期权可以对冲平均价格风险,因此亚式期权是进行风险管理的有利工具。   对于算术平均亚式期权,没有精确的解析公式,这是因为无法用解析式来表达对数正态分布变量的算术平均值所服从的分布。虽然不能得到解析,但通常有两种方法适用于算术平均亚式期权的定价,一是用几何平均亚式期权来近似逼近,常见的如二阶矩近似法、控制变量法、相似变量替换法;二是以蒙特卡洛(Monte Carlo)数值模拟为代表的数值方法。   直观上看,亚式期权损益状况取决于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值与执行价格的差,这显然比某个时点的值与执行价格的差,更显平滑。因此,与普通欧式期权相比,亚式期权的权利金更为便宜,利用二阶矩近似法,通过VBA编程,对两类期权的价格进行比较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以螺纹钢亚式和欧式期权为例,在距离到期日60天,标的价格为4670元/吨,波动率25%,无风险利率5%的情况下,由不同执行价格下亚式与欧式期权价格对比表可知,亚式期权较欧式期权价格低,平值亚式期权价格约为平值欧式期权价格的57%,并且随着执行价格增加,亚式看涨期权占欧式看涨期权比重不断加大,而亚式看跌期权则相反。       亚式与欧式期权敏感性参数比较     对欧式期权来说,Delta值、Gamma值、Vega值、Theta值、Rho值是影响衡量期权价格变化敏感度的五个参数,同样对亚式期权也不例外。   以螺纹钢亚式和欧式期权为例,在距离到期日60天,时间已过20天,平均价格为4670元/吨,标的价格为4670元/吨,波动率为25%,无风险利率为5%时,对比不同执行价格下亚式与欧式期权风险参数。   首先是不同执行价格下两类期权的Delta值对比。         图为不同执行价格下欧式与亚式期权的Delta值对比   由图可知,亚式期权的Delta值具有如下性质:   性质一为亚式看涨期权的Delta值为正,看跌期权的Delta值为负。   性质二为同等条件下的亚式期权的Delta绝对值小于欧式期权。   性质三为与欧式期权不同,同等条件下的亚式看涨和看跌期权的Delta绝对值之和不一定是1。   其次是不同执行价格下两类期权的Gamma值对比。         图为不同执行价格下欧式与亚式期权的Gamma值对比   由图可知,亚式期权的Gamma值具有如下性质:   性质一为亚式看涨与看跌期权的Gamma值均为正值,并且相等。   性质二为平值附近亚式期权的Gamma值大于深度虚(实)值亚式期权的Gamma值。   性质三为平值附近亚式期权的Gamma值大于相应欧式期权的Gamma值,而深度虚(实)值欧式期权的Gamma值则明显大于相应的亚式期权Gamma值。   再次为不同执行价格下两类期权的Theta值对比。            图为不同执行价格下欧式与亚式期权的Theta值对比   由图可知,亚式期权的Theta值具有如下性质:   性质一为亚式看涨与看跌期权的Theta均为正值,说明随着时间流逝,期权趋于贬值。   性质二为与欧式期权不同,相同条件下的亚式看涨与看跌期权的Theta值并不相同,亚式看涨期权的Theta值与执行价格呈反比,亚式看跌期权的Theta值与执行价格呈正比。   性质三为深度虚值亚式期权的Theta值大于相应欧式期权,平值附近和深度实值亚式期权的Theta值则小于相应的欧式期权。   然后是不同执行价格下两类期权的Vega值对比。   由图可知,亚式期权的Vega值具有如下性质:   性质一为亚式看涨与看跌期权的Vega值均为正值,并且相等,说明波动率增大,期权趋于增值。   性质二为亚式期权的Theta值小于相同条件下欧式期权的Vega值,这是由于亚式期权取平均值,在一定程度上平滑了波动率的影响。   性质三为平值附近亚式期权的Vega值大于该期权在深度实值和深度虚值时的Vega值。             图为不同执行价格下欧式与亚式期权的Vega值对比   最后是不同执行价格下欧式与亚式期权的Rho值对比。         图为不同执行价格下欧式与亚式期权的Rho值对比   由图可知,亚式期权的Vega值具有如下性质:   性质一为亚式看涨期权的Rho值为负值,亚式看跌期权的Rho值为正值,说明利率变动对亚式期权定价的影响是不同的。   性质二为亚式期权虚值程度越深,其Rho绝对值越大,说明利率变动对虚值期权影响较大。   性质三为亚式期权的Rho绝对值变动略大于欧式期权,但基本趋于同向。   (来源/作者:期货日报 永安期货 王晓宝)
个人分类: 金融工程|0 个评论
分享 商品期货价格的期限结构:理论与实证的回顾
accumulation 2015-4-14 14:35
商品期货价格的期限结构是指商品期货价格与不同的到期期限的关系。因为期限结构综合了市场上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和操作者对将来的预期,因此,它为套期保值与投资决策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现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市场可据此调整现货的存货水平和生产率,同时利用这些信息来进行套利交易,并以此给期货合约进行定价。 近年来,随着市场日趋成熟,期货合约的到期期限不断延长。例如,1997年美国原油市场的期货期限已达到七年之长。但在大多数的商品市场中,这类期货的价格是以远期价格给出的,由于远期合约并不是标准化的合约,而且它的价格也不是以公开竞价的方式获取,所以,以远期价格给期货定价是不合理的。商品期货价格的期限结构理论主要就是要解决不同到期期限的商品期货的定价问题。 一、期限结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现货与期货价格关系的传统理论 1930年凯恩斯提出正常现货升水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远期价格低于现货价格(即现货升水),因此,他假设套期保值者倾向于做空头,而投机者倾向于做多头。期货价格与到期期货现价之间存在一个正的风险溢价,它是对投机者承担的风险的补偿,而投机者只有在预期期货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才会买进期货。但是,Dusak(1973),Bodie and Rosanky(1980),Richard and Sudaresan(1981),以及Bessembinder(1993)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于同样的期货市场和不同的到期期限,既存在现货升水,也存在远期升水。为了进一步解释商品市场上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 Kaldor(1939)提出了便利收益的概念,从而创立了存储理论。Brenna(1958)指出便利收益C与现货价格S正相关且是存货水平的反函数。从传统的存储理论可得到三个结论:(1)期货价格至少受三个变量,即现货价格、便利收益和利率的影响;(2 )C和S正相关且是储存水平的反函数;(3)便利收益具有不对称性,当期货升水时,便利收益不超过储存成本且比较稳定,但当现货升水时,便利收益没有此限制且波动大。 (二)期限结构的延长 从1930年到1960年,期货市场上的交割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随着市场的发展,商品期货合约的期限也不断延长,但传统理论无法准确地解释较长期限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 凯恩斯认为,当考虑较长期限的价格曲线时,沿着该曲线会出现现货升水和期货升水并存,这一现象是由于市场上对于某一到期期限的期货的供求不平衡造成的,为了缓和这种不平衡,市场就会将风险溢价补偿给承担风险的投机者。Modigliani and Sutch(1966)指出商品期货价格的期限结构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不同到期期限的期货组成,市场参与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到期期限的期货。而存储理论则用商品供求的季节性变化来解释商品期货期限延长后现货升水和期货升水并存的期限结构,但是,季节性因素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不可预测的。 为此,Gabillon(1995)指出随着期限的延长,必须引进新的用于解释期限结构的变量。他从研究原油价格的期限结构出发,把原油价格的期限结构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是较短期限部分(第1个月到第18个月),这一部分主要用于套期保值,解释这部分价格关系的变量主要有产量、消费和存货水平。第二部分是较长的期限部分,这一部分是用于投资目的,解释这部分价格关系的变量是利率、期望通胀率和竞争性能源的价格,从而得出了不同的期限结构有不同的解释变量的结论。上述这些对延长的期限结构的研究比凯恩斯正常现货升水理论更自然合理,从而使得期限结构的研究分析脱离了凯恩思理论框架。 (三)期限结构的动态分析 萨谬尔森(1965)提出,期货价格的方差和期近的期货价格与期远的期货价格的相关程度随到期期限的延长而下降,短期合约的价格波动大而不稳定,但从长期来看,期货价格相对稳定,这就是著名的萨谬尔森效应。萨谬尔森认为短期期货价格波动大是由于实物市场的供求波动引起的,Anderson(1985)、Milonas(1986)、Fama and French(1987)等从大量的商品和金融资产研究出发,对此进行了实证支持。Deaton and Laroque(1992,1996)和Bailey(1996)也证明了萨谬尔森效应是存储成本的函数,即高的存储成本则价格波动较小。但是,Fama and Fench (1988)在其研究中却发现存货较高时,萨谬尔森效应不明显。为了进一步研究期货价格的动态结构,Cortazar and Schwartz(1994)、Tolmasky and Hindanov(2002)和Lautier(2005)等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研究期限结构。由于引入主成分分析法后,计算每一种变量对期货价格波动的贡献成为可能,因此,他们通过计算发现,原油和铜期货价格波动的99%是由现货价格和便利收益的变化引起的。 二、期限结构理论的建模分析 为商品期货衍生物定价的标准建模过程遵循期权和利率理论中的或有权益分析。商品期货价格的期限结构模型基于三个假设:(1) 市场无磨擦、无税收及交易成本;(2 )连续交易;(3)借贷利率相等且无卖空的限制。一般而言,由于期货价格是状态变量(时间和到期时间)的函数,运用伊滕引理就应该能得到期货价格的动态模型。但是利率理论框架并不能直接运用到商品期货定价中来,因为利率理论的定价原理,是在完全市场的假定下,在风险中性条件下,由无套利机会决定均衡价格的形成。而商品期货市场是不完全市场,实物资产市场上的套利机会远远不及大多数金融资产市场,所以给商品期货衍生物定价不可能在风险中性条件下实现。Brenna and Schwartz(1985)、Gibson and Schwartz(1989,1990)、Brenna(1991)和Gabillon(1992,1995)等认为现货价格遵循几何布朗运动,并据此提出了他们的单因素模型,其中最著名的单因素模型当属Brenna and Schwartz模型: ,该模型表明:t时刻的现货价格S与先前的现货价格变动无关,漂移率u 代表价格的进化。当存货较低时,S则高,这说明市场需求的任何变化对现货价格都会造成强烈的影响,因为存货不足以吸收价格的波动。 Brenna and Schwartz 模型是最简单的商品期货价格的期限结构模型,但Schwartz(1997)、Cortazar and Schwartz(1997)和Routledge Seppi and Spatt(2000)等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几何布朗运动实际上并不是最好的描述价格动态的方法,运用存储理论和萨谬尔森效应中的均值回转过程更有意义。因此,他们在单因素模型中都保留了均值回转过程。这些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chwartz模型:,该模型表示现货价格围绕长期均衡价格波动,调整速度k保证现货价格S总能回到长期均值u。虽然这一模型比Brenna and Schwartz(1985)模型优越,但它不能象存储理论那样解释期货升水和现货升水并存的现象。 因此,Schwartz and Cortazar(1997)在他们的模型中除继续保留了中值回转过程外,提出把便利收益作为第二状态变量,从而提出了双因素模型。在该模型中,不仅保留了均值回转过程,而且便利收益也遵循均值回转过程。该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期货升水和现货升水并存的现象,但它不能解释商品市场上价格的波动与现货升水的程度是正相关的。为此,Lautier and Galli(2001)提出了一个新的双因素模型,在该模型中便利收益仍然遵循均值回转过程,且便利收益具有不对称性,当存货较少时,由于现货升水,便利收益高而不稳定;当存货较多时,便利收益则低且稳定。 双因素模型是1992年Gabillon(1992)提出来的。该双因素模型中,假定现货价格和长期价格正相关,便利收益是内生变量,现货价格和长期价格为状态变量,且长期价格遵循几何布朗运动。(这个模型说明什么?为什么后面要进行修改)然后,Schwartz and Smith (2000)在该双因素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为什么Schwartz要对这个双因素模型进行修改,而不修改自己的双因素模型?),提出了一个新的双因素模型,该模型把现货价格分为短期变动和长期均衡两部分:短期价格波动假设遵循Ornstein-Uhlenbeck过程,而均衡价格则假设遵循普通布朗运动过程。短期价格的波动是由天气变化,供求状况引起的,可以通过调整存货水平加以缓和,但长期价格主要是由生产率,通货膨胀和政治因素决定的,因而较为稳定。该模型最大的优势是避免讨论便利收益,问题是现货价格的短期变动和长期均衡这两个变量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从现货和期货价格中估计得到。 直到1997年,每一个期限结构模型都假定利率是一常数。在1997年Schwartz提出一个包括S,C和利率r三个变量的三因素模型,并且假定利率遵循均值回转过程。从1997年开始,几个三因素模型被提出,最后在2003年Schwartz and Cortaza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三因素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作者把长期现货价格回报作为第三个风险因素,且认为它遵循均值回转过程,其它的两个状态变量是现货价格和便利收益,便利收益短时的变动是因为存货水平的变动,然而长期现货价格回报的变动是由于生产技术,通货膨胀或社会需求的变化引起的。.在实际中,引进第三个参数能够改进模型的性能,使之能更加精确地描述期货价格曲线的演进过程。 三、期限结构模型的实证方法与实证结果 为了估计商品期货的价格,比较估计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异,以便评价模型的性能,必须选取一些参数值(来做什么?)。Schwartz(1997)运用kalman滤波方法来估计参数。 商品期货价格的期限结构模型中的非观察变量包括:现货价格、便利收益和长期均衡价格水平。估计现货的通常方法是将期近的期货价格作为近似值。现货价格被视为非观察变量是因为在大多数的商品市场上缺乏可靠的现货价格的时间序列:实物市场地理区域分散,交易不标准,价格报道机制也不要求交易者揭示他们的交易价格。 便利收益也是一个非观察变量,因为它不是交易资产,对它的近似计算需要两个变量 时的期货价格F和时的期货价格F,计算式为: 最后,长期价格也不是一种交易资产,为了估计它的值,Schwartz and Smith(2000) 提出运用Kalman 过滤的方法可以得到。 Schwartz (1997)指出:参数随研究期限而变化,所以应用期限结构模型时,参数应该定时重新计算。2003年Lautier 又指出参数随到期期限而变化,当便利收益是随机的且遵循均值回转过程,它的调整速度是到期期限的减函数,同时现货价格波动和便利收益波动也随到期期限而递减。 实证结果表明:单因素模型的性能较差,它不适用于大多数商品。Brenna (1991)指出:贵重金属市场便利收益接近于零而工业品市场的便利收益为正,这种现象是由于操作者持有贵重金属和工业品的不同的动机造成的,操作者持有贵重金属本质上是为了投机目的,这样存货水平高而存储成本低,所以便利收益接近于零,故单因素模型适用于贵重金属市场而不适用于工业品市场。Schwartz(1997)证实了上述实证结果,他认为现货价格均值回转过程的假设是有效的,实证结果表明,该动态模型适用于原油市场,铜市场和工业品市场,但该动态模型不适用于黄金市场。 Brenna(1991) , Schwartz(1997), Schwartz and Smith(2000)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双因素模型比单因素模型更有优势,引进第二个状态变量后,模型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均值回转过程也适合描述便利收益的动态变化,实证结果表明:通过模型得到的期限结构曲线与实际观察到的期限结构曲线吻合得较好。Lautier and Galli(2001) 认为引进不对称便利收益也改进了模型的性能。 Schwartz(1997 )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出,双因素模型与三因素模型很相似(要说详细一些,不能一句话)。 四、结论 商品期货价格的期限结构模型通常被设想为一个局部均衡的框架,模型中状态变量的选取通常是基于传统的现货升水和存储理论,这使得状态变量的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这些期限结构模型中,状态变量是由产量,消费和存储决策决定的内生变量,而且具有现货价格,便利收益或长期价格动态变化的模型被认为是最简化的模型,然而,直到现在,还没有人真正证明了便利收益是一个比长期价格更优的第二状态变量,因为很难对不同的模型进行比较。 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将会进一步使期限结构理论得到完善,而且商品期货价格的期限结构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更加准确地描述价格曲线,但模型得到改善的同时,模型本身的复杂程度也会增大。 主要参考文献: 1 Brennan .M.J and E.S. Schwartz. “Evaluating Natural Resource Investment”Journal of Business(1985) 2 Brennan, “The Price of Convenience and the Valuation of Commodity Contingent Claims” (1991) 3 Brennan,,MJ “The Supply of Storag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4 Lautier,D..and A .Galli “A Term Structure Model of Commodity Price with Asymmertrical Behaviour of the Convenience Yield” Fineco(2001) 5 Gabillon,J . “The Term Structure of Oil Futures Prices”Working paper,Oxford Instiute for Energey Studies (1992) 6 Kaldor,N “A Note on the Theory of the Forward Market”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39) 7 Lautier “The term structure of Crude Oil Future Prices: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Banque forthcoming (2005) 8 Modigliani.F and R. Sutch “Innovations in Interest Rate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9 Gabillon “Analysing the Forward Curve” In Managing Energy Price Risk London :Risk Publications (1995) 10 Schwartz,E.S “The stochastic Behavior of Commodity Price:Implications for Valuation and Hedging”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11 Schwartz,E.S.and J.E.Smith. “Short-Term Variation and Long-Term Danamics in Commodity Prices” Management science (2000) 12 Fama.E.F,and K.R.French. “Commodity Futures Prices:Some Evidence of Forecast Power,Premiuns,and the Theory of Storage” Journal of Business (1987)
个人分类: 金融工程|0 个评论
分享 金融风险理论--从统计物理到风险管理
accumulation 2015-3-28 09:47
金融风险理论--从统计物理到风险管理特色及评论 在上一个世纪五十、七十年代的两个时间段,有一些智者提出了“风险的处理和效益的优化”两个现代金融学的中心议题。从此,几乎所有数理金融的理论也都围红绕着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 金融风险理论--从统计物理到风险管理内容简介 本书的重点是金融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为此必须要有可管、可控的指标,有了这些指标,就可以对风险定价,给出合理的模式和方法,所以本书的最后一章,广泛讨论了各种期权的定价和风险管理。这是一本视角、方法都很有特点的书,自始至终贯穿着用实际的证券市场的数据来说明、验证相应的分析结论,用股票市场的指数、外汇市场的交易和国债市场的行情作为实例,因此是有数据支持,令人不感到枯燥的分析。各种不同观点的人,从这本书的分析中都会有所收获。  ~Preface   1 Probability theory: basic notions   1.1 Introduction   1.2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1.3 Typical values and deviations   1.4 Moments and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1.5 Divergence of moments-asymptotic behaviour   1.6 Gaussian distribution   1.7 Log- Normal distribution   1.8 Levy distributions and Paretian tails   1.9 Other distributions (*)   1.10 Summary   2 Maximum and addition of random variables   2.1 Maximum of random variables   2.2 Sums of random variables   2.2.1 Convolutions   2.2.2 Additivity of cumulants and of tail amplitudes   2.2.3 Stable distributions and self-similarity   2.3 Central limit theorem   2.3.1 Convergence to a Gaussian   2.3.2 Convergence to a Levy distribution   2.3.3 Large deviations   2.3.4 Steepest descent method and Cram~~r function (*)   2.3.5 The CLT at work on simple cases   2.3.6 Truncated L6vy distributions   2.3.7 Conclusion: survival and vanishing of tails   2.4 From sum to max: progressive dominance of extremes (*)   2.5 Linear correlations and fractional Brownian motion   2.6 Summary   3 Continuous time limit, Ito calculus and path integrals   3. I Divisibility and the continuous time limit   3.1.1 Divisibility   3.1.2 Infinite divisibility   3.1.3 Poisson jump processes   3.2 Functions of the Brownian motion and Ito calculus   3.2.1 Ito's lemma   3.2.2 Novikov's formula   3.2.3 Stratonovich's prescription   3.3 Other techniques   3.3.1 Path integrals   3.3.2 Girsanov's formula and the Martin-Siggia-Rose trick   3.4 Summary   4 Analysis of empirical data   4.1 Estimating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4.1.1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and densities - rank histogram   4.1.2 Kolmogorov-Smirnov test   4.1.3 Maximum likelihood   4.1.4 Relative likelihood   4.1.5 A general caveat   4.2 Empirical moments: estimation and error   4.2.1 Empirical mean   4.2.2 Empirical variance and MAD   4.2.3 Empirical kurtosis   4.2.4 Error on the volatility   4.3 Correlograms and variograms   4.3.1 Variogram   4.3.2 Correlogram   4.3.3 Hurst exponent   4.3.4 Correlations across different time zones   4.4 Data with heterogeneous volatilities   4.5 Summary   5 Financial products and financial markets   5.1 Introduction   5.2 Financial products   5.2.1 Cash (Interbank market)   5.2.2 Stocks   5.2.3 Stock indices   5.2.4 bonds   5.2.5 Commodities   5.2.6 Derivatives   5.3 Financial markets   5.3.1 Market participants   5.3.2 Market mechanisms   5.3.3 Discreteness   5.3.4 The order book   5.3.5 The bid-ask spread   5.3.6 Transaction costs   5.3.7 Time zones, overnight, seasonalities   5.4 Summary   6 Statistics of real prices: basic results   6.1 Aim of the chapter   6.2 Second-order statistics   6.2.1 Price increments vs. returns   6.2.2 Autocorrelation and power spectrum   6.3 Distribution of returns over different time scales   6.3.1 Presentation of the data   6.3.2 The distribution of returns   6.3.3 Convolutions   6.4 Tails, what tails?   6.5 Extreme markets   6.6 Discussion   6.7 Summary   7 Non-linear correlations and volatility fluctuations   7.1 Non-linear correlations and dependence   7.1.1 Non identical variables   7.1.2 A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   7.1.3 GARCH(I,I)   7.1.4 anomalous kurtosis   7.1.5 The case of infinite kurtosis   7.2 Non-linear correlations in financial markets: empirical results   7.2.1 Anomalous decay of the cumulants   7.2.2 Volatility correlations and variogram   7.3 Models and mechanisms   7.3.1 Multifractality and multifractal models (*)   7.3.2 The microstructure of volatility   7.4 Summary   8 Skewness and price-volatility correlations   8.1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8.1.1 Anomalous skewness of sums of random variables   8.1.2 Absolute vs. relative price changes   8.1.3 The additive -multiplicative crossover and the q-transformation   8.2 A retarded model   8.2.1 Definition and basic properties   8.2.2 Skewness in the retarded model   8.3 Price-volatility correlations: empirical evidence   8.3.1 Leverage effect for stocks and the retarded model   8.3.2 Leverage effect for indices   8.3.3 Return-volume correlations   8.4 The Heston model: a model with volatility fluctuations and skew   8.5 Summary   9 Cross-correlations   9.1 Correlation matrice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9.1.1 Introduction   9.1.2 Gaussian correlated variables   9.1.3 Empirical correlation matrices   9.2 Non-Gaussian correlated variables   9.2.1 Sums of non Gaussian variables   9.2.2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 of correlated Gaussian variables   9.2.3 Copulas   9.2.4 Comparison of the two models   9.2.5 Multivariate Student distributions   9.2.6 Multivariate L~~vy variables (*)   9.2.7 Weakly non Gaussian correlated variables (*)   9.3 Factors and clusters   9.3.1 One factor models   9.3.2 Multi-factor models   9.3.3 Partition around medoids   9.3.4 Eigenvector clustering   9.3.5 Maximum spanning tree   9.4 Summary   9.5 Appendix A: central limit theorem for random matrices   9.6 Appendix B: density of eigenvalues for random correlation matrices   10 Risk measures   10.1 Risk measurement and diversification   10.2 Risk and volatility   10.3 Risk of loss, 'value at   10.4 Temporal aspects: drawdown and cumulated loss   10.5 Diversification and utility-satisfaction thresholds   10.6 Summary   11 Extreme correlations and variety   11.1 Extreme event correlations .   11.1.1 Correlations conditioned on large market moves   11.1.2 Real data and surrogate data   11.1.3 Conditioning on large individual stock returns: exceedance correlations   11.1.4 Tail dependence   11.1.5 Tail covariance (*)   11.2 Variety and conditional statistics of the residuals   11.2.1 The variety   11.2.2 The variety in the one-factor model   11.2.3 Conditional variety of the residuals   11.2.4 Conditional skewness of the residuals   11.3 Summary   11.4 Appendix C: some useful results on power-law variables   12 Optimal portfolios   12.1 Portfolios of uncorrelated assets   12.1.1 Uncorrelated Gaussian assets   12.1.2 Uncorrelated 'power-law' assets   12.1.3 Exponential' assets   12.1.4 General case: optimal portfolio and VaR (*)   12.2 Portfolios of correlated assets   12.2.1 Correlated Gaussian fluctuations   12.2.2 Optimal portfolios with non-linear constraints (*)   12.2.3 'Power-law' fluctuations - linear model (*)   12.2.4 'Power-law' fluctuations - Student model (*)   12.3 Optimized trading   12.4 Value-at-risk- general non-linear portfolios (*)   12.4.1 Outline of the method: identifying worst cases   12.4.2 Numerical test of the method   12.5 Summary   13 Futures and options: fundamental concepts   13.1 Introduction   13.1.1 Aim of the chapter   13.1.2 Strategies in uncertain conditions   13.1.3 Trading strategies and efficient markets   13.2 Futures and forwards   13.2.1 Setting the stage   13.2.2 Global financial balance   13.2.3 Riskless hedge   13.2.4 Conclusion: global balance and arbitrage   13.3 Options: definition and valuation   13.3.1 Setting the stage   13.3.2 Orders of magnitude   13.3.3 Quantitative   14 Options: hedging and residual risk   14.1 Introduction   14.2 Optimal hedging strategies   14.2.1 A simple case: static hedging   14.2.2 The general case and 'A' hedging   14.2.3 Global hedging vs. instantaneous hedging   14.3 Residual risk   14.3.1 The Black-Scholes miracle   14.3.2 The 'stop-loss' strategy does not work   14.3.3 Instantaneous residual risk and kurtosis risk   14.3.4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s   14.4 Hedging errors. A variational point of view   14.5 Other measures of risk-hedging and VaR (*)   14.6 Conclusion of the chapter   14.7 Summary   14.8 Appendix D   15 Options: the role of drift and correlations   15.1 Influence of drift on optimally hedged option   15.1.1 A perturbative expansion   15.1.2 'Risk neutral' probability and martingale s   15.2 Drift risk and delta-hedged options   15.2.1 Hedging the drift risk   15.2.2 The price of delta-hedged options   15.2.3 A general option pricing formula   15.3 Pricing and hedging in the presence of temporal correlations (*)   15.3.1 A general model of correlations   15.3.2 Derivative pricing with small correlations   15.3.3 The case of delta-hedging   15.4 Conclusion   15.4.1 Is the price of an option unique?   15.4.2 Should one always optimally hedge?   15.5 Summary   15.6 Appendix E   16 Options: the Black and Scholes model   16.1 Ito calculus and the Black-Scholes equation   16.1.1 The Gaussian Bachelier model   16.1.2 Solution and Martingale   16.1.3 Time value and the cost of hedging   16.1.4 The Log-normal Black-Scholes model   16.1.5 General pricing and hedging in a Brownian world   16.1.6 The GREEKS   16.2 Drift and hedge in the Gaussian model (*)   16.2.1 Constant drift   16.2.2 Price dependent drift and the Omstein-Uhlenbeck paradox   16.3 The binomial model   16.4 Summary   17 Options: some more specific   17.1.3 Discrete dividends   17.1.4 Transaction costs   17.2 Other types of options   17.2.1 'Put-call' parity   17.2.2 'Digital' options   17.2.3 'Asian' options   17.2.4 'American' options   17.2.5 'Barrier' options (*)   17.2.6 Other types of options   17.3 The 'Greeks' and risk control   17.4 Risk diversification (*)   17.5 Summary   18 Options: minimum variance Monte-Carlo   18.1 Plain Monte-Carlo   18.1.1 Motivation and basic principle   18.1.2 Pricing the forward exactly   18.1.3 Calculating the Greeks   18.1.4 Drawbacks of the method   18.2 An 'hedged' Monte-Carlo method   18.2.1 Basic principle of the method   18.2.2 A linear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price and hedge   18.2.3 The Black-Scholes limit   18.3 Non Gaussian models and purely historical option pricing   18.4 Discussion and extensions. Calibration   18.5 Summary   18.6 Appendix F: generating some random variables   19 The yield curve   19.1 Introduction   19.2 The bond market   19.3 Hedging bonds with other bonds   19.3.1 The general problem   19.3.2 The continuous time Ganssian limit   19.4 The equation for bond pricing   19.4.1 A general solution   19.4.2 The Vasicek model   19.4.3 Forward rates   19.4.4 More general models   19.5 Empirical study of the forward rate curve   19.5.1 Data and notations   19.5.2 Quantities of interest and data analysis   19.6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   19.6.1 Comparison with the Vasicek model   19.6.2 Market price of risk   19.6.3 Risk-premium and the law   19.7 Summary   19.8 Appendix G: optimal portfolio of bonds   20 Simple mechanisms for anomalous price statistics   20.1 Introduction   20.2 Simple models for herding and mimicry   20.2.1 Herding and percolation   20.2.2 Avalanches of opinion changes   20.3 Models of feedback effects on price fluctuations   20.3.1 Risk-aversion induced crashes   20.3.2 A simple model with volatility correlations and tails   20.3.3 Mechanisms for long ranged volatility correlations   20.4 The Minority Game   20.5 Summary   Index of most important symbols   Index~
个人分类: 金融工程|0 个评论
分享 金融物理学:非均衡定价中的测量建模
accumulation 2015-3-28 09:39
本书以专著的形式为大家提供了基本的观点:什么可以成为金融资产定价中的一种全新的方法。均衡资产定价理论是当代金融学的一块里程碑,它广泛地用于从资产分配到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然而,最近的一些事件,比如: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崩溃,已经就重新检查均衡定价理论的基础假设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为此,基于作者多年来对理论物理学方法在金融经济学中应的研究和工作经验,他发展了一种重要的新方法,该方法跳出了金融学中的均衡范式。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金融领域中的纤维束:第一次接触 第三章纤维束:数学 第四章纤维束:物理学 第五章金融学中的纤维束:测量场动态学 第六章迅速资金流的动态I 第七章迅速资金流的动态II 第八章虚拟套利定价理论 第九章衍生证券 第十章绪论 附录A量子场理论的方法和它们在金融领域中的运用
个人分类: 金融工程|0 个评论
分享 众筹成为互联网金融的焦点
Air丶秋 2015-3-6 14:34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有机结合,重点在于后者。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和借贷交易,核心是信用风险管理。尽管对于金融专业的人来讲是老调常谈,但是对于互联网出身、新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人来说,可能需要对此多一些重视。互联网金融一样离不开风险识别、判断、评估和管理。   互联网以三种形式服务金融   当今互联网金融的形式有众筹、人人贷(Peer-to-Peer Lending,P2P)、余额宝等,抛开这些形式,从本质上来讲,互联网仍旧是一个工具,金融才是核心内容。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有三种形式服务于金融:   第一种形式是渠道功能。比如说商业银行网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上来讲,可以说它是一种渠道,另外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服务方式。以前需要个人到柜台去办理业务,现在把商业银行的网点搬到互联网上,互联网成为消费者接触银行服务的一个渠道。例如,工商银行的业务70%-80%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的。   第二种形式是信息来源。互联网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重要影响,是因为它记录了不易被记录的信息,互联网成为信贷交易或者是金融交易中重要的信息来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里金融,阿里很容易、很方便地掌握商户或消费者的一部分交易数据,根据这些信息并结合其他手段,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对贷款人进行风险评估。如果对这些小微企业,用传统的贷前调查方式逐一去调查,成本就太高了。   第三种形式是中介功能。互联网在整个互联网金融当中,起着中介的作用,就是把有钱的人和需要钱的人匹配在一起。最典型例子就是人人贷和众筹模式。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状态,内部突破的动力不足,互联网金融作为新鲜的外部冲击,推动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变革。比如,人人贷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打破金融压抑的格局,受到公众和业界的追捧。但是,人人贷融资模式的风险也值得关注,这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看。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首个股权众筹平台——医健联将众筹的理念、金融服务的功能融于互联网之中,将成为国内最专业、最安全、最透明的众筹金融服务平台。 自从医健联平台上线运营即日起,致力于为平台投资人与众筹借款人构建互联网平台,为其创造良好的有效的沟通。秉承着网络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的准则,以风险控制为首任,专注于选择可执行、可变现、可抵押的众筹项目,为投资者提供风险可控、收益可观的金融众筹产品,在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和医健联上公开发布。 平台利用专业的IT技术团队、性能强大的网络设备、丰富的金融项目资源、卓越的金融专家队伍,发挥自身的技术和产品优势,使得医健联的众筹产品具有高效、安全、合法等特点,能够满足借款人短期众筹融资需求,同时也为平台投资人提供较高收益回报。
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金融风险管理实务操作入门
慢爬的蜗牛 2014-11-25 00:25
【免费分享】金融风险管理实务操作入门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83366fromuid=3737555
个人分类: 帖子推广|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银行风险管理岗位职责
迷茫的学者 2014-10-30 21:42
银行风险控制部岗位职责 部门总经理 授信审查岗、放款审核岗、放款复核岗、综合岗、法务岗 一、部门总经理 负责主持风控部的全面工作。 负责贯彻落实总行的有关方针、政策、计划、制度规定、工作措施等。 负责分行授信项目审查的管理工作,包括授信审查的制度建设、权限内授信项目 的审批、 需上报总行审批授信项目的复审及对分行审查员审批权限项目的事后核 查,及其他与授信有关的管理工作。 负责分行押品的鉴价管理,包括对入围评估机构资质核查、审核权限内审批项目 的押品鉴价及上报总行项目鉴价的合理性审核,以及其他鉴价有关的管理工作。 负责分行放款审查的管理,包括放款审查的制度建设、日常操作管理、事后监督 管理、例外事项的审批及其有关的管理工作。 负责授信合同用印的审批。 组织开展与分行授信相关的合规工作,包括组织本部门人员开展相关制度学习、 督促开展合规检查和整改,确保分行授信工作合规有序开展。 负责分行授信及非授信法律文书会签的审批。 负责组织开展分行不良信贷资产的清收及管理,包括组织相关人员商讨解决方 案、确定清收方案并报总行审批、按总行审批的方案组织开展清收工作等。 负责分行授信业务的贷后管理,包括落实贷款条件的达成、授信客户经营情况的 跟进管理、信贷资产的分类管理等以及相关制度建设。 负责分行操作风险的综合管理,包括审定操作风险定期报告;审阅《操作风险事 件通报单》并呈报总行风险总监。 负责本部门员工的日常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本部员工的各项工作技能。 负责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二、授信审查岗 负责分行的授信审查,包括审阅调查报告、对授信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审批权限 内的授信项目和对上报上级审批的授信项目提出自己的审查意见。 根据审批意见出具授信审批通知书,并在信贷系统录入审批意见。 负责分行客户经理对信贷政策、信贷审查的咨询解答。 负责信贷审查员权限内的担保品鉴价,出具鉴价意见并根据需要进行现场核查; 对权限外的担保品负责提交鉴价岗鉴价。 负责所审查项目的贷后管理有关工作,指导客户经理贷后检查工作,并审查贷后 检查报告、访客报告、预警报告,提出信用评级、风险分类调整建议等。 兼任押品保管员,在押品保管员 A 角不在岗时,临时掌管押品保险柜的密码或钥 匙,负责押品出入库并登记台账,定期对押品的账实核对盘点。 协助部门总经理工作并做好部门总经理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放款审查岗 兼任对公合同填制岗,根据审批条件制作合同;复核他人制作的对公合同和零售 合同,确保有关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件的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 在授权权限范围内,负责在授信法律文书中使用个人私章。 负责押品权属证书原件的核对,将押品权证移交押品保管员;审查客户经理提交 的押品出库申请;审查产权证领用申请等。 放款审查:仅限担任初审或复审之一。在承担初审工作时:审核公司、零售放款 业务送审材料的有效性、合规性、合法性,包括客户基础材料、授信合同、信贷 系统数据的核查、验印、授信前提条件的落实情况等;在承担复审工作时:复核 经初审审查的放款材料, 统一意见反馈客户经理, 督促落实补齐, 打印出账凭证, 登记放款台账,及时催收待补事项资料等。 按月制作放款月报,汇总放款数据,上报总行。 兼任对公档案整理 整理经放款复审人员确认完整的授信业务二级档案,按序排 放并打码,扫描后装订成册移交档案管理员。 部门总经理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放款审查复核岗 兼任对公合同填制岗,根据审批条件制作合同;复核他人制作的对公合同和零售 合同,确保有关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件的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 在授权权限范围内,负责在授信法律文书中使用个人私章。 负责押品权属证书原件的核对,将押品权证移交押品保管员;审查客户经理提交 的押品出库申请;审查产权证领用申请等。 放款审查:仅限担任初审或复审之一。在承担初审工作时:审核公司、零售放款 业务送审材料的有效性、合规性、合法性,包括客户基础材料、授信合同、信贷 系统数据的核查、验印、授信前提条件的落实情况等;在承担复审工作时:复核 经初审审查的放款材料, 统一意见反馈客户经理, 督促落实补齐, 打印出账凭证, 登记放款台账,及时催收待补事项资料等。 兼任对公档案整理 整理经放款复审人员确认完整的授信业务二级档案,按序排 放并打码,扫描后装订成册移交档案管理员。 负责分行对公授信材料与总行的转递工作,登记授信送审台账。 负责保管分行授信审批通知书专用章,在对公、零售审批通知书中加盖专用章, 并登记审批台账。 负责保管分行信贷审查档案,并定期装订成册移交档案管理员。 负责复核报送监管机关的各类报表。 负责部门工作周报,汇总每周工作事项、数据,经部门总经理确认后及时报送相 关部门。 部门总经理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综合岗 兼任对公合同填制岗,根据审批条件制作合同;复核他人制作的对公合同和零售 合同,确保有关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件的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 在授权权限范围内,负责在授信法律文书中使用个人私章。 负责押品权属证书原件的核对,将押品权证移交押品保管员;审查客户经理提交 的押品出库申请;审查产权证领用申请等。 放款审查:仅限担任初审或复审之一。在承担初审工作时:审核公司、零售放款 业务送审材料的有效性、合规性、合法性,包括客户基础材料、授信合同、信贷 系统数据的核查、验印、授信前提条件的落实情况等;在承担复审工作时:复核 经初审审查的放款材料, 统一意见反馈客户经理, 督促落实补齐, 打印出账凭证, 登记放款台账,及时催收待补事项资料等。 兼任对公档案整理 整理经放款复审人员确认完整的授信业务二级档案,按序排 放并打码,扫描后装订成册移交档案管理员。 负责每月、每季报送监管机关的各类报表,按实填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担任分行押品评估专岗,对权限内的担保品进行价值认定,视情况对抵押物进行 实地考察。负责对入围评估机构的管理,记录评估机构信用状况,对信用不佳的 机构及时报告予部门总经理并提出处理意见。 担任押品保管员,保管押品保险柜的钥匙,负责押品出入库并登记台账,定期对 押品的账实核对盘点。 担任印鉴卡保管员, 保管保险柜的钥匙, 负责印鉴卡的收集、 编号、 登记、 归档、 借阅等保管、管理工作。 担任印章保管 B 岗角色,在 A 岗不在岗时,负责授信专用章、放款通知书专用章 的保管,根据用印审批台账在法律文书中用印; 担任档案保管的 B 角,在 A 岗不在时,负责档案的保管。 部门总经理交办的其他事项。 六、法务岗 负责分行合规管理,检查分行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则和准则,执行总 行制定合规风险管理政策,向监管单位及总行相应职能部门报告合规风险事宜。 负责分行法律事务管理,对分行各单位提供日常法律咨询;分行授信法律文书初 审和非授信法律文书审查及会签工作;不定期举办法律知识培训;负责分行不良 贷款的清收工作,参与诉讼、强制执行等工作;为本行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提供 法律支持和服务。 负责分行操作风险综合管理具体事务, 按照总行的要求进行分行的操作风险日常 报告和不定期培训。 担任部门 OA 系统管理员,负责及时转发部门文件、催促部门人员收阅,完成后 归档保管。 担任印鉴卡保管员, 保管保险柜的密码, 负责印鉴卡的收集、 编号、 登记、 归档、 借阅等保管、管理工作。 担任押品保管员,保管押品保险柜的密码,负责押品出入库并登记台账,定期对 押品的账实核对盘点。 负责保管档案室,保管授信业务二级档案,做好二级档案出入库、借阅等。 ( 1 )负责上报各类报表; ( 2 )承担 分理处 上报的票据业务审查工作; ( 3 )审核信贷控管工作; ( 4 )信贷管理系统管理工作; ( 5 ) 企业征信系统 工作; ( 6 ) 风险分析 、预警提示工作; ( 7 )做好对 分理处 或前台部门申报的信贷事项(含五级分 类、评级 授信 等)审查工作,提交上级审议; ( 8 )做好本级权限内或需上报上级 备案审查 贷款资料的登 记工作; ( 9 )对贷款审查委员会及决策人决策后的意见,及时将已 批复的贷款资料转交申报社; ( 10 )负责部门文件处理; ( 11 )负责支行 不良贷款 的清收,及时向领导汇报清收进度; ( 12 )协助各 分理处 做好 不良贷款清收 盘活 计划的落实工 作,做好 不良贷款 的管理、考核、奖罚执行工作; ( 13 )做好 抵债资产 变现计划的落实工作,指导各分理处做 好 抵债资产 的管理; ( 14 )对符合 不良贷款 条件的贷款审查确认及责任人的责任 审核工作; ( 15 )建立不良贷款、 抵债资产 监测 台账 ,定期进行分析; ( 16 )指导分理处五级分类工作,对分类工作提出建议,对 级次调整的及时报上级审批,按季建立支行五级分类 台帐 ,为支行提供决策; ( 17 )指导各社完成 非信贷资产 日常工作,负责完成全区非 信贷资产风险 分类的统计、汇总;
个人分类: 银行工作|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4年中国期货市场八大看点 福民投资
happybrook 2014-1-3 14:19
制度、机制创新将取得重大进展 2013年,中国期货市场在品种数量、行业结构、期货公司业务范围和监管理念等层面实现了突破,市场规模及影响力显著提高。全年期货市场共成交20.62亿手,成交额为264.47万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42.15%和56.30%;共上市9个期货品种,使市场品种数量达到40个,进一步拓宽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范围;6个商品期货引入连续交易,国内外价格联动更紧密,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由于品种上市的速度大大超出市场预期,期货公司普遍感到应接不暇,产业客户参与也不是太踊跃。 与此同时,期货公司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子公司等创新业务因限制过多,发展较为缓慢。资产管理业务推出一年来,共有30家期货公司获得资管牌照,但由于“一对一”业务的限制,期货公司只能“带着镣铐起舞”,资产管理规模仅12亿元左右,业务发展速度远不如预期。2013年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正式落地,目前共有20家期货公司在中期协完成备案,13家公司已经开展相关业务。虽然风险管理子公司可以从事仓单服务、基差交易、合作套保、定价服务业务,但是由于缺乏一个针对仓单服务、基差交易、合作套保、定价服务的业务操作指引以及与其配套的财务、税收处理特别规定,业务开展情况也不理想。目前来看,期货公司借助创新业务挖掘盈利增长点未能如愿。 在量的增长基础上,2014年,随着制度创新的进一步深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监管理念的日益成熟,中国期货市场将迎来大发展和大变革,进而提升其在更高层次上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 看点一 期权工具推出 期权是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便捷地转移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风险。2013年,各交易所纷纷开展了期权仿真交易,白糖期货期权、豆粕期货期权、沪深300指数期权、铜期货期权和黄金期货期权以及个股期权仿真交易运行良好,并取得了不错效果。2014年,期权工具有望推出。 期权推出后,中国期货市场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期货投资者、产业企业可以利用期权工具为现货和期货进行“再保险”,转移市场风险,同时,期货与期权的组合还将为产业客户和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规避风险策略,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投资工具进一步丰富,交易机制更加灵活。目前,组合投资越来越受到专业投资人的青睐,利用期货和期权工具进行组合投资、对冲套利、量化交易、程序化交易等,则可以实现资产配置多样化、投资策略多元化。同时,它还有利于完善和优化我国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推动我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正式进入“对冲基金时代”。 看点二 黑色金属品种体系完善 2013年国内期市共上市了9个新品种,这是近年来比较罕见的。 相比2013年期货品种创新的大“提速”,2014年,国内期货市场品种创新步伐可能会有所放缓。不过,目前正在研究中的新品种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以黑色金属为例,2014年,热轧卷板、铁合金和不锈钢等期货品种有望推出。如此一来,上游包含焦煤、焦炭、铁矿石,下游涵盖螺纹钢、线材、热轧卷板、铁合金和不锈钢的完整的黑色金属期货品种体系将基本形成,其在完善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品种结构的同时,将为更多的黑色金属产业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在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方面提供多种选择,大大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有力提升中国黑色金属产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看点三 原油期货国际平台运营 2013年,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政策环境下,上海期货交易所率先推出“一所两制”的创新举措,成立了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为我国期货市场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方面,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名字中未有“期货”二字,这为今后探索场内、场外衍生品创新预留了空间。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可以籍此探索期货与现货对接、场内与场外对接、线上与线下对接、境内与境外对接的多层次衍生品市场。 另一方面,在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与上海期货交易所采用“一所两制”模式,这种在交易所治理结构上的探索,对国内期货交易所未来发展、治理结构改革等做出了有益尝试。 2014年,随着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原油期货国际平台也将很快推出。原油属于战略性资源产品,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原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剧烈波动的国际原油价格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和能源安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具体推进的原油期货将采用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人民币或美元计价和结算的全新模式,这也将是国内期货市场品种交易机制的一大创新。 原油期货不仅可以丰富我国能源期货品种体系,为国内石化及相关行业企业提供重要的风险对冲工具,而且还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增强我国应对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我国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能源安全体系,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原油期货国际平台还将面向国际市场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这不仅能够丰富我国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类型,有效改变我国期货市场“机构少、散户占主导”的局面,而且还将推动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 看点四 期货公司创新业务突破 新一轮的“放松管制”打破了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和期货公司之间的竞争壁垒,使财富管理行业进入了竞争、创新、混业的“大资管时代”。在此背景下,期货公司迎来了资产管理这一创新业务,但受制于“一对一”的限制,业务发展裹足不前,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仅12亿元,远远低于其他金融机构。 2014年,随着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一对多”的放开,期货公司将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不同层次的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理财产品,为其提供更精细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一对多”业务模式还将给期货公司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期货公司盈利模式多元化。资产管理业务使期货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由之前的“教你做”变为“帮你做”,让最懂期货的期货公司真正参与期货交易,有助于期货公司进一步做优做大做强,从而在财富管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设立的初衷就是,通过子公司从均价交易逐步向场外衍生品业务发展,为产业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风险管理产品。但由于政策和制度上的束缚,目前风险管理子公司诸多业务还无法快速有效推进。2014年,随着具体业务操作指引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届时,期货公司在风险管理上的独特优势将会得到有效发挥,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建设也将取得一定进展。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则有助于推动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的形成,使期货与现货互动、场内与场外互通、境内与境外互联、线上与线下互应,进而充分发挥期货市场风险管理与财富管理的功能。 看点五 期市开放“破冰” 2013年,上海自易区挂牌成立后,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纷纷发布相关政策措施,支持自贸区内金融改革创新。2014年,随着上海自贸区建设推向纵深,各类金融改革创新政策的具体细则会逐步出台,围绕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投融资汇兑便利化等的金融创新都将“试水”。 首先,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将推动利率类、汇率类金融衍生品创新。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利率、汇率频繁波动的风险将日益明显,规避风险的利率类、汇率类金融衍生品有望得到快速发展。 其次,柜台交易将为场外市场发展铺路,多层次衍生品市场建设迎来契机。柜台交易的推出将有效推动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弥补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空白,形成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的良性互补,为多层次衍生品市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再次,境内投资者“走出去”、境外投资者“引进来”的双向开放,将促进境内外期货市场的对接。随着上海自贸区建设推向纵深,境外投资机构将会不断进入,势必会对我国境内机构投资者形成一定冲击,但同时也会推动境内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另外,投资境外证券期货市场通道的开放,将为我国境内金融机构提供更多对冲风险的途径。 看点六 投资者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3年,阔别18年的国债期货重出江湖,但上市以来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除专业性强、门槛高等因素外,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国债现券持有大户没有参与进来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该来的没来,国债期货市场岂能活跃起来。事实上,国债期货就是为国债现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券商、信托、社保基金等机构量身定做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把“着力防控债务风险”作为2014年的主要经济工作任务之一。这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挑战和机遇并存,且挑战大于机遇。 2014年,利率市场化会进一步推进,利率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国债期货不仅是一个对冲利率风险的工具,而且还是基准利率收益率曲线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提高投资组合收益、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资产配置工具。随着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大型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国债期货市场的活跃度势必会得到有效提升,其带来的可观的增量资金,将进一步扩大期货市场的规模,推动期货市场最终形成“机构唱主角,散户跑龙套”的基本格局。 与此同时,随着相关条件的成熟,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也将获得较大发展,更多的产业企业将积极地参与到期货市场中来。比如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产业的现货企业,可以借助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这将有效培育包括现货企业在内的产业投资者,丰富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类型。 看点七 外资参股期货公司放行 2013年,监管层曾在公开场合明确表态允许境外机构参股期货公司。2014年,境外机构参股期货公司可能会放行,外资参股比例则有望提高到49%,这将为国内期货业对外开放提供一个突破口,同时也将给国内期货行业带来新的变化。 首先,境外机构参股期货公司,可以使国内期货公司学习到更加先进的管理经验,有效整合境内外资源,吸纳高端人才,有助于提高国内期货公司的整体经营水平,促进期货行业健康发展。 其次,国内期货业将面临洗牌,现有格局将会改变。一方面,外资参股的期货公司更多是中小型期货公司,由此,国内期货业可能会出现一些外资相对控股的期货公司。在资金、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支持下,这些中小型期货公司的经营状况将会明显改善,逐步成长为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期货公司,打破目前的行业格局。另一方面,外资的进入将改变目前期货公司的股东结构,使期货业并购重组更加频繁。这将促使实力雄厚的期货公司通过公开上市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以提升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看点八 期货法进入立法阶段 期货法立法再度提上日程,被列入列入全国人大2014年度立法计划。期货法应当定位于“高起点、全方位、开放式”。 所谓“高起点”,就是要清晰认识国际衍生品市场发展的趋势,广泛吸收国际经验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立法要有利于规范场内和场外两个市场,同时要结合中国的实践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的期货法。“全方位”就是要全盘规范交易所、结算机构、期货公司、期货咨询机构、广大投资者、ZF监管机构以及自律监管机构等市场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开放式”就是要体现前瞻性,立法要顺应市场规律,考虑到中国期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趋势,为市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有利于推进定价中心建设。“开放式”还要为期货市场的品种创新和制度创新预留空间,特别是金融衍生品方面。 从国际经验看,金融衍生品将是未来我国期货市场的主力军。为此,监管方面也要有新突破,立法要保证在顺应市场规律及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有利于监管效率的提升,让监管也“合规”,既不“过度”也不“缺失”。 期货市场的良性发展与先进全面、切合实际的期货法密切相关。期货法的出台,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期货市场的法律地位,明确期货交易行为以及期货市场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期货交易行为的民事及刑事责任,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监管部门监管,提高期货市场参与各方的犯罪成本,进一步促进期货市场规范发展。
个人分类: 期货|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开始学习SAS
gumzanyi 2013-11-27 22:19
终于可以下载SAS软件正式学习了。 做了几年风险管理,连最基础的数据管理和分析都一知半解不免汗颜,2013年加油,熟悉SAS, feel very excited!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3-06-23
午后,阳光 2013-6-23 20:33
统计学(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要考什么证,充实自己,以后更好找工作呢?
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的内部控制能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吗?
freshleaf 2012-10-20 00:40
中国的内部控制能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吗? 两年前的问题,今天看来,也就那么如此罢了。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最近一段时间是国内企业界讨论的热点。从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到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和审计署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再到2010年五部委发布上述规范的配套指引,国家层面忙的是不易热乎。同时,一大批专业服务机构围绕着上述机构旁边,开始出谋划策,讲课、研讨、培训,跑马圈地,也忙得不易热乎。上面是“放火”了,关键是下面有人“点灯”么?有人点火、有人扇风,能不能形成燎原之势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什么是内控与风险管理,却发现学界、咨询实务界和企业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这两者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有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具体表现为前者包含后者、后者包含前者、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两者是一回事等等。分析产生这种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认识上的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 1、学界理论创新不足。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企业管理领域的原创性研究严重不足,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体制、国有企业管治模式、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等都大大有异于欧美的体制与模式,这一领域,本来应该,并且需要有与经济决策、企业管理相匹配甚至具备引导作用的管理理论,但是可悲的是国内目前学术环境下,我们还没有见到能够在一定范围被普遍认可的管理理论的创新。学术期刊杂志上每年发表的那么多论文、专著都是基于西方经典的管理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模仿、整容、甚至是直接的翻译与剽窃。我们都知晓美国的管理理论界与企业实务界的结合是多么的紧密,并且从美国过去理论与企业实务发展的近百年来看,我们也能知晓这种结合的成功预期所带来的益处; 2、政策层面协调不够。目前国内可查的国家层面权威的风险管理领域相关的文件是有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而内部控制领域相关的文件是由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当然,在此之前,央行、银监会、保监会也出过相关的文件规范,但是都未能整合成如现在这般系统的国家法规。对于具备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国有企业身份的上市公司来讲,既需要面对国资委这个“婆婆”,也需要面对证监会这个“婆婆”。这也是促成理论与实务界对于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产生误解的因素之一; 3、企业内生动力缺乏。内控也好、风险管理也好,说到底,都是一种管理理念与方法,必须被企业所理解和接受,并且被运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项管理理念与方法的产生,理论上应该由发展需求所驱动。目前国内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时上层点火、中介扇风,却独独缺了广袤的燎原之原。点火可以用一把柴禾作为引子,但是没有后面一大把的柴禾主动地、持续地添加进来,这把火是否能成燎原之势,还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无论是五部委、还是国资委,出来点这把火,我们能够理解其用心,中国的经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运用行政力量造就了一批“世界五百大”的公司,可是却缺少真正地的“世界五百强”的公司。所以从国家层面来推动企业从“做大做强”,实现“做强做大”,这个都是必要且合理的,并且符合中国现实状况下的政策逻辑和路径。但是到了企业层面,相当大数量的中央国有企业的领导人,还没有能够实现我们国资委所期待的真正地的“国家聘请的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转换,本身受上级党委部门的人事控制,这些国企的老总们,还很难静下心来、专下心来。企业的很多管理决策行为很多还是为了适应甚至是迎合主管部门的政策。而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加入进来扇风,可是这些机构本身也是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并且在中国缺少管理理论积淀的前提下,从国外“引进”理论与方法,也促使企业对这些专业机构的理念与方法的不屑与轻视。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听过,了解过这些新鲜词,对中介机构还保持着三分新鲜劲儿,等到进入到实质性阶段,了解这些对公司内部管理的实际作用时,对这些中介所阐述和描绘的内控、风险管理产生了质疑、不信任与不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主席的气魄、谋略与远见依稀仍可以侧目,但是中国的内控与风险管理之火,是否能够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燃烧你我,还未可知。 欢迎探讨与指教, jeffchu@sina.com 。
个人分类: 原创观点|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的管理本质
热度 5 freshleaf 2012-9-26 21:51
当下,在监管层的推动下,国内内控与风险管理的话题日益火爆。笔者与多方机构进行过接触,发现行业中的中介机构、企业等对于内控体系与企业管理之间的本质关系未能通过比较清晰简练的方式提炼并总结出来,使得业内很多企业机构在理解最关键和本质的问题时,始终不得要领,即使在监管层强力推动下,对于是否要建设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态度仍比较暧昧。 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从目前国际及国内主要机构实践来看,其方法论与上世纪安达信为首的美国咨询机构从财务审计发展出来的方法体系基本一致,应该说内控与风险管理理念,至安达信以后,并未出现实质性的突破,甚至在基本方法上没有任何比较大的改变。这一点,随着安达信的逝去,不得不说,是一件比较令人遗憾的事情。美国的内控方法的更替缓慢,其背后的根源是萨班斯法案取悦于投资者这一目的所造成。在美国萨班斯法案及SEC的推动下,大家对内控的关注从基于管理的系统化方法基本上倒退到基于财务报告真实性上,这一关注倒退,从根本上抑制了理论和方法的持续创新,特别是抑制了基于解决“管理实际需求目的”的理论和方法创新。 从笔者的实践经验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实施良好的内控与风险管理的条件。这个论断是基于如下几个内控与风险管理最佳实践所得出的结论: 1、理念。 2、理念。 3、理念。 之所以列出上述3个一样的条件,是因为理念是实践有效的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这个理念,尤为突出的是企业的高层,特别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理念。在美国如此规则化的企业社会里面,COSO都尚且强调“高层的态度和参与”,对于中国如此人情化的企业社会里面,这一要件想见是如何的重要和突出。 笔者观察和研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设和运营,总结出体系建设和运行的三个构成要件是“梳理、优化 和规范”。这三个要件之间的关系是:(1)规范是根本目的;(2)优化是根本手段;(3)梳理是根本前提。 (1)规范是根本 从管理目的出发,我们理解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本质,发现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体系本身所蕴含的“优化、优化再优化;改进、改进再改进”的“自生能力”。“自生”这个词是指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意思。这一体系本身具备了通过体系内在的构成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促进管理活动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最终实现管理经验的总结和保留,管理能力的提升这一目标。体系带给企业最根本的东西是对规则的尊重和重视。这是一个尊重“法制”、尊重“规则”的理念。目前在国内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讲,对企业运行的固有规则的尊重,是非常罕见的一种品质。不论企业的性质如何,我们更多地还是愿意去尊重“潜在的”规则,即权利意志下对权利所集中个体的尊重。这个也是中国企业实施内控体系最大的潜在威胁之所在——管理层越权、员工习惯于被越权。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带给我们的是在统一的“风险”认知下,尊重一体化的“控制”规则,保障控制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 (2)优化是手段 要实现走向规范化管理的道路,需要的不是一个动作,或者一件事情。企业管理作为一个组织行为,其成长能力的获得,需要在遵循成长曲线的效应前提下持续地获得。这个也是我们最经常讲的不要期望“一口吃成个胖子”的原因所在。上世界90带来兴起的流程再造(BPR)带给很多企业的结果是颠覆,甚至是破产,其根本的理由就是因为Hammer等人一直倡导的“彻底重来”所带来的后果,所以流程再造也发展成了流程优化(BPI)。在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里面,通过持续地监督风险的变化,持续地评估风险的变化,持续地评估控制的有效性,持续地发现问题,持续地改进和优化,最终实现的管理提升的理念中,优化是一个最核心,最关键的手段。 我们来分析一下“优化”这一手段。 A.优化的对象:企业的管理活动。在内控里面定义企业日常管理活动时,引入了一个概念——控制。并且认为有价值的管理活动是能够有效关注并且应对“风险”的活动,这些活动中,根据所关注的风险等级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关键控制”和“一般控制”。关键或者一般与否,看起对对应的风险评估的高低。承担者管理风险发生可能性,影响程度大,风险容忍度低的控制,就是关键控制,而反之,就是一般控制。 B.优化的动因:风险。风险本身是一种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性随着企业经营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处于一种持续的变化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变化,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时刻保证自己处于最佳防控状态,所以我们需要时刻地评估我们的控制是否能够适时地、有效地应对这些变动中的不确定性。我们定义风险时,对这种“不确定性”原本有两个方面的阐述——即可能促进目标的实现,也可能阻碍目标的实现。其中把前者称为“投机风险(机会风险)”,而后者称为“纯粹风险”。那么相应的控制就可以分为“促进性控制”与“保障性控制”。前者是强化获取机会,而后者是强调防止损失。所以优化的时候,出发点有两方面:既要考虑运筹于帷幄,同时要考虑决胜于千里,既要防患于未然,更要积极进取。当然目前对于理论和实践探索比较成熟的是在于前者,所以我们一般表述风险都是采用的纯粹风险的概念,这也是出现了所谓风险厌恶性或者风险进取型这两种不同风险偏好的说法。其默认的前提是风险本身已经是一个纯粹的给我们来带损失可能性的因素或者事件。而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讲,更愿意探讨的话题是后者,如何通过这一体系给他们带来“实际”的价值。殊不知从企业经营的实践来看,一个优秀的企业往往是减少犯别人犯过的错误和自己犯过的错误就可以达到的,而并非要求企业时时处在不断地开拓与创造新的机会的过程中。当然,在现代经济形态下,这一观念将受到不断地冲击,企业经营和管理也需要在减少重复犯错的前提下,创造兴地开发新的机会。这也是风险管理理论未来发展的方向之所在。 C.优化的目的:实现控制目标。这里涉及到一个管理控制论的新名词,这个是内控所带来的,叫做“控制目标”。这不是我们通常所熟知的企业的“经营目标”。很多人对内控原理费解,主要是无法理解“十二五期间战略目标是销售收入实现500亿元人民币,市场占有率达到20%”或者“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利润10亿元”的经营目标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他们无法理解控制如何能够保障我上述目标的实现。发生这种费解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解释清楚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控制目标。控制目标是指确定用来表述/验证控制活动得到有效执行的特定目标或状态。也可以把他界定称为“管理目标”。通过管理活动设定的目标的不断实现,取得经营目标的持续实现。在不同的领域,对于控制目标的表述有所不同,比如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财务领域,基于财务报告认定所阐述的控制目标,包括CEAVOP: (a)完整性/C,所有必要的交易都被完整地处理; (b)存在性/E,也包括有效性。只有有效的/经过授权的交易才被处理; (c)发生性/A,也包括跨期控制。交易被记录在恰当的时期或被及时处理; (d)计价/V,交易的计算采用适当的方法或者计算准确; (e)义务与权力/O,在某一给定时间,资产被公司真实拥有,义务是公司应确切承担; (f)列报与披露/P,财务报告或其他报告的构成被正确地分类到相应的类型或账户中,并且被正确地表述和披露。 当然,上述财报认定的控制目标其实还可以拓展应用到包括经营管理、合规等更广泛的范围内,还可以引入一些控制目标,比如: (g)合理性,也包括一致性。交易与其他相关联信息或账户比较,其趋势或结果是合理的;交易设定的目标与其他的目标是一致的等。 (h)符合性,交易发生的依据或动机与事先设定的内部或外部的规则表述相符合等。 (i)及时性,交易的处理是及时的。所有的步骤都是必要的,等等。 通过上述控制目标的阐述,大家可以发现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里面,优化的直接目标是合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而非直接的企业经营目标实现。控制目标的存在,是基于对经营目标实现的深刻理解的前提下,总结和提炼实现经营目标的必要保障条件。即实现经营目标A,我们需要推导出必须具备控制(管理)目标===A1/A2/An,再从A1推导出影响控制目标实现的具体风险===Ra1/Ra2/Ran,通过评估后界定风险的容忍度和可承受范围、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在可接受暴露水平的范围内设计必备的控制===Cra1/Cra2/Cran。同时在设计/再设计(优化)控制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风险之间的对冲(两个风险在同一情境下互相抵消或抵减)、对增(两个风险在同一情境下互相增强或促进)、转换(风险在某一情境下转换为另一风险)、转移(风险在某一情境下转移到另一区域)等等情形,这也是COSO在2004年引入风险组合观所倡导的控制设计方法。 对于经营目标和控制目标,笔者通过实践,从建筑施工企业角度,举一个例子。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其经营目标可以表述为全年新增合同额XX亿元,实现销售额XX亿元,实现利润额XX元。这三个经营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工程项目订单的获取和完成。要想有效地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实现五个控制目标: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和反舞弊。这五个控制目标,也可以表述为企业的管理目标。也就是说,通过管理目标的实现,来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理解管理活动是对经营目标的具体实现过程的表述。 D.优化的手段:匹配。优化是从风险变动和评估起始,回归到控制目标的实现,全程围绕的对象是企业的管理活动。在如何实现活动的优化方面,存在的方法非常多,包括最佳实践对比、因果分析、系统分析等。但是表述为具备可操作性的手段就是匹配,即将评估后可接受水平的风险与设计或再设计的控制之间进行匹配。理论上来讲,任何的风险我们都应该可以设计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大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危机,小到一个账单的处理错误。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风险都需要完美地控制。如果我们对风险发生的容忍度比较高,我们没有必要设计严格的控制。同时,所有的控制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理论基础是管理系统理论。例如,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上所追求的四个主要控制目标: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针对每一个控制目标,我们都可以设计相应的控制措施,但是需要考虑到上述风险组合的观点来所带来的影响:通常赶进度可能带来的就是质量下降、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成本的增加。强化质量可能带来的就是进度的拖延和成本的上升,但是对安全事故的发生会产生抑制作用。强化安全可能带来的是进度的拖延,成本的上升,但是对质量提升并不能带来直接的促进。重视成本的控制可能带来的是进度的加快,但可能会造成质量的损失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地设计控制,必须学会平衡不同的控制目标,评估上述四个控制目标对应的风险,评价风险的控制所付出的与控制目标增强所获得的之间的平衡。 (3)梳理是根本前提。 我们设定的前提是管理活动本身是一个系统的闭环管理。根据戴明环的理论,一个良好的管理过程应该是一个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处理的周而复始的过程。所以除非企业是在新设的起点,否则任何时候介入启动体系的建设,必须要评估企业目前处在哪一阶段的循环。特别是我们一些大中型企业存在的历史已经比较长,企业在自身的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管理循环。要引入新的管理体系,并且能够让这一体系与原有的管理循环结合,必须要能够从某一试点企业管理循环的现状出发,而不可以想当然地照搬一套所谓的最先进或者符合最佳实践的控制系统。这种照搬的后果不言自明。我们不少企业对于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实践产生误解,采取了照搬的方式,其结果一致性地证明了不可行。而这种行为导致的后果是往往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种照搬的错误,而是认为到内控与风险管理的错误。所以梳理企业现有的管理循环,是引入新的管理体系的根本前提。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理论还在发展过程中,实践也在不断地探索与摸索过程中,需要探讨与研究的话题很多。中国的内控与风险管理理论,与其他的管理理论一样,没有原生性的理论创造行为。但是体系实践依然在监管层的推动下开展,并且管理实践的时间比起西方国家,并没有起步太晚。我们希望并且期待中国能够在这一最新的管理理论中原生出一套成体系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促进中国管理理论的发展,促进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为有幸参与到此而感到荣幸! 与所有内控风险人共勉!
个人分类: 原创观点|66 次阅读|5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6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