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同济大学
  • 【免费】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第六版,PDF清晰

    素来觉得论坛就是大家分享资源的地方,看到有不少同学因为没有论坛币而下不下来资源,刚好自己也从别处下过这本书,就传上来供大家下载。

  •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始终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均衡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2007年建校百年之际,同济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2013年,学校提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愿景。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成为具有“工程基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四个方面综合特质的“专业精英,社会栋梁”。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近30万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汽车整车风洞”、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同济大学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国内桥梁与隧道、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新能源汽车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200多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同济大学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8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微软、IBM等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截至2013年12月,同济大学设有33个学院(系)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4所附属中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2.57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644239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26万余册。 同济大学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81人,硕士研究生13762人,博士研究生4279人。另有攻读学位外国留学生2197人。拥有专任教师2786人,其中教授85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28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28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2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45个(其中23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5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3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培育)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7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满怀豪情,朝着“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于2008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由同济大学、嘉兴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宏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是一所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举办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依托百年名校同济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设置专业。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设有交通运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材料科学与工程、汽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医学影像技术、通信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学、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德语等27个专业(方向)。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500余名。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职称与学历并重、教学经验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学校依托同济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已拥有一支由520余名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占20%、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50%,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超过60%。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致力于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应用型、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建立并实施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等三大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学校将继承和发扬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坚持以同济大学“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同济大学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实现师资力量共享、实践平台共享、图书资料共享、管理资源共享和校园文化共享,精心打造新的办学特色,努力把学院建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优秀工程师的摇篮。

  •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1978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 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现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点31个(含仅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3个),有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点55个(含仅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点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覆盖哲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和交通运输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材料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海洋地质、环境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等7个学科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车辆工程等3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上述学科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处于优势和领先地位;管理、理学、人文社科、医学、艺术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发展。同济大学研究生院还设有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按照教育部调整和完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工作部署,同济大学研究生院于2009年又启动了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项目,旨在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使之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满足我国工程界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既设学术型学位,又设职业型学位(专业学位),15大类职业型学位为: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法律硕士、翻译硕士、建筑学硕士、工程博士硕士、城市规划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临床医学博士硕士、口腔医学博士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艺术硕士。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等等。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研究生院综合处、研究生招生处、在职教育管理处、管理处、培养处、嘉定校区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等。同时,同济大学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日常管理机构学位办公室设在研究生院。按学科大类、学科特色,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分设17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以一级学科为单位设有45个学科专业委员会,以专业学位类型设有10个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工程硕士领域设有18个工程硕士领域教育指导委员会。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设有研究生管理部门,配有学位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行政管理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研究生教育三十多年来,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几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8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5085人,硕士学位36241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和杰出人才。同济大学将继续坚持以服务社会为使命和责任,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 同济大学体育部

    同济大学体育部       同济大学有着悠久的体育历史,自 1907 年建校开始,体育运动便伴随着学校生存、发展。                1916 年 4 月,同济德文科经圣约翰大学之邀,参加了在该校举行的运动会,获得团体分数第一。       1921 年下半年,土木专门科俱乐部成立。在工科足球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组织篮球队、网球队和乒乓球队,发动更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1928 年同济有篮球队、足球队、网球队、排球队、棒球队、童子篮球和台球队等(均为男队,1930 年有女子篮球队)。1928 年秋,学校从精武体育会聘请教练员;1929 年 3 月,学校另聘张长义为专职教练员,张教练为海内名手,教授形意拳为主,太极拳、少林拳为辅,提高了同学的兴趣。       1929 年秋成立了国术团,参加者近百人。       1935 年,体育课列为大学的必修课。一年级每周授体育课二小时,二、三、四、五各年级,每周授体育课 1 小时,全校性各种球类比赛每年举行 1 次。还经常举行级际赛、校标赛,使全校学生每日均有机会轮流锻炼。       在抗战 8 年中,同济大学 6 次迁校,到过云、桂、川等数省,尽管当时条件很差,但全校师生仍努力坚持开展体育活动。我国学校体育界的著名老前辈 许鸣寰 教授自从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本科毕业后来到同济,与同济体育一起走过了 50 年的发展历程。       40 年代后期,在上海的大学体育竞赛中,同济曾取得良好的成绩, 1947 年 3 月同济足球队获上海市大专院校足球赛冠军。同年 6 月,男排获市大学排球赛冠军。11 月,同济田径队参加市运动会大专男子组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五名。 1948 年 1 月,在市大专学校第一届越野赛跑中,同济获团体第三名。 1948 年 6 月,同济田径队(男选手 15 人、女选手 3 人)参加上海专科以上学校运动会,获男子团体总分亚军、女子团体总分第五名。       解放前夕,同济有的学生作为上市代表队成员,参加 1948 年“全运会”;医学院毕业生钱允庆,解放后曾入选国家足球队。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