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人均收入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中国1978~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attachment 国民经济管理 太原张建宏 2013-4-11 156 21774 shihanhanhan 2024-2-25 10:47:44
中国贫困线只相当于国际贫困标准的60%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witswang 2013-2-10 20 20994 也许明天C 2017-10-26 15:50:39
[转帖]财政部一不留神“泄了老底”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jiangbogz 2013-3-11 9 6110 leijy 2016-12-12 11:50:53
江苏省1978-2011年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汇总表 attachment 数据交流中心 风雨山晨 2013-4-27 6 4144 秋之忧郁 2016-9-17 02:41:12
急求如何进行指标的量化处理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xiaoxiaoxiaoya 2013-5-15 1 7028 crystal8832 2015-2-6 00:21:16
从西潮到东风-----林毅夫 宏观经济学 断想钩沉 2013-5-23 19 5080 lele555 2014-10-27 22:39:33
悬赏 求毕业论文:江苏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reward_solved!] attachment 求助成功区 addreamer 2013-8-22 4 3216 addreamer 2013-8-22 16:47:59
悬赏 各国各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在哪里能够查到?中国人均每周9美元,恩系数21%这个准确吗? - [悬赏 11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占领华尔街 2013-5-1 3 17577 lyrawen 2013-7-21 20:39:23
证券时报 :别让体制成为家庭收入分水岭 产业经济学 snxl 2013-7-21 1 1121 kimoshoes 2013-7-21 09:08:41
分析旅游休闲产业持续增长动力源泉 行业分析报告 天拓咨询 2013-5-29 2 1487 天拓咨询 2013-5-30 10:45:57
悬赏 求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近20年来的房价数据 - [悬赏 20 个论坛币] 数据求助 sansanhou 2013-4-27 0 1500 sansanhou 2013-4-27 21:12:23
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专场综述:福利经济学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lipeng19870715 2013-4-22 0 2011 lipeng19870715 2013-4-22 12:21:30
请问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率是否可以用地区GDP的增长率近似表示啊 区域经济学 吴伟东e_two 2013-4-11 1 1631 np84 2013-4-12 06:34:02
全球经济增长可能归零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kissky 2013-3-28 1 1061 wnh728 2013-3-31 07:50:48
两地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如何衡量???求教 区域经济学 吴伟东e_two 2013-2-26 7 2603 吴伟东e_two 2013-2-28 19:55:06
2012年中国 31省区人均收入跑赢物价, 你信吗? 爱问频道 research 2013-2-7 2 1267 小红帽、傻 2013-2-7 15:38:37
转型的解决之道:战后日本启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区域经济学 kiaha 2013-1-23 0 1296 kiaha 2013-1-23 10:45:07
江苏人均GDP破1万美元 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超12%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黄金交叉 2013-1-20 0 1386 黄金交叉 2013-1-20 21:19:12

相关日志

分享 中国企业的机遇
accumulation 2015-5-29 14:51
在未来5年或者是更长的时间,在7%到7.5%的增长当中,给企业家什么机会? 一个是海外并购的机会,一个是中国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转移到海外的必要性。 海外并购的机会 为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如果说我们要维持每年7%到7.5%的增长, 前提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就是研发、互联网、基因工程、纳米、新能源等,给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弯道超车的机会。 包括阿里巴巴要在美国上市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IPO,这些都是机会。 在传统制造业上面也有非常多的机会。中国现在人均收入6800美元,德国4.5万美元,日本3.8万美元,韩国3.6万美元,这代表中 国整个制造业平均水平跟它们还有差距。 中国每年出口非常多,进口也非常多。进口除了原材料之外,很多的都是技术水平、资本含量比我们高的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在国内研发或到国外去嫁接都很有前景。 第二,中国现在被称为“世界工厂”,是因为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目前工资水平是一个月500美元的平均水平。按照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到2020年是1000到1200美元。 那种情况下,中国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必然要 失去竞争优势 。失去竞争优势必然留在国内或死在国内。这种情况下很像1960年代的日本,和1980年代的亚洲市场。少数加工出口的服装、玩具、制鞋的企业,可以留下少数企业,留下两端,去做品牌、营销和研发, 大量加工必须到海外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地方。去利用当地工资水平低的优势创造价值。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accumulation 2015-5-29 14:47
我们必须 了解一个经济体快速发展的原因,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附加价值不断提高,对发达国家是这样,对发展中国家也是这样。 发达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里, 靠技术化产业升级维持的增长率是3% 。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在一段时期内可以达到 7%、8%、9%,甚至更高呢?最主要的是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有一点不同,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以后,其技术、产业都在增长。 我们知道发明需要的投资会增大。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我们有很多机会,这种情况下,风险和成本就小得多。这就是经济学所讲的后发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可以维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判断一国高速增长的前提是,判断这个国家的消费、后发优势。我觉得比较好的衡量指标是 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人均GDP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 考察 这个国家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这一指标反映的是 该国的平均劳动力和技术水平 。 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当前是美国的21%,相当于日本在1901年、新加坡在1967年、台湾在1975年、韩国在1977年时与美国的差距。 这几大经济体利用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差距的后发优势 ,日本实现了20年年均9.2%的增长,新加坡20年年均8.6%,中国台湾20年年均8.3%,韩国实现20年年均8.6%的增长。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后发优势的潜力,从2008年开始,应该还有20年8%的增长潜力。这个潜力要发挥出来,条件是按照比较优势去用后发优势进行投资。 这些条件都满足的话,8%的潜力就会被变成真实的8%的增长率。但由于国内的新常态,中国的增长率可能会比8%低。 我认为国内投资很多产业升级的空间非常大,因此靠投资创造的内需和就业机会,消费就会随之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应该距离8%不会太远,明年在7%到7.5%之间。 我提出这样的目标的设想, 一方面是技术的潜力,第二方面可以从我们可以动员的资源来看 ,同时也是从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的两个“翻一番”这样的增长目标来看。两个“翻一番”,其中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平均应该在7.3%。 因为前面几年增长比较快,所以从2014年到2020年,如果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6.8%,那么国内生产总值就能“翻一番”。而第二个增长的目标“翻一番”,是城乡人均收入“翻一番”。我们现在人口增长率0.5%,如果把0.5%加上去的话,6.8%再加上0.5%是7.3%。那么从2014年到2020年平均增长率应该达到7.3%,十八大提出的第二个“翻一番”才能实现。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
accumulation 2015-5-29 12:53
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 (1) 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只有维持适当的技术变迁速度,才能在资本积累的同时消除资本回报不断下降(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维持较高的资本积累; (2) 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新技术产生新的高附加值产业部门,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回报,吸引企业投资于此产业部门,最终影响整个产业结构,达到产业升级目的; (3) 制度完善:消极适应技术变迁带来的经济基础的变化; (4) 技术创新:自主研发(花费高昂,成功率低但回报高)和技术引进(花费低)。发达国家由于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沿,获得技术创新只能进行自主研发,而发展中国家则可以向比自己技术领先的国家引进,以减少近 70% 的研发成本; (5) 技术引进和后发优势:依靠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用较低成本实现自身的技术创新,提高效率,增加资本回报率,快速资本积累,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6) 中国高速增长能否维持:肯定。基于后发优势的潜力,由于 2008 年中国人均收入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只有美国的 21% ,收入差距意味着技术差距,因此弥补此差距前就能享受后发优势的好处;当时的中国与 1951 年的日本( 1951-1971 年保持 9.2% 的增长)、 1975 年的台湾( 1975-1995 年保持 8.3% 的增长)、 1977 年的韩国( 1977-1997 年保持 7.6% ); (7) 分析逻辑:经济增长由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技术、制度决定,其中技术最易实践;技术与资本积累、产业升级、制度的关系;得出发展潜力确定于技术变迁;技术创新的两种形式的分析得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是技术引进,技术引进带来的后发优势保证中国的经济发展;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accumulation 2015-5-29 12:49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 国内影响: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1978 年 30% 估计有 2.5 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 2010 年只有 2688 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 世界影响:中国输出的低价优质消费产品和生活必需品改善了世界上穷人的生活; (3) 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 1997 年 10 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由于外汇储备充足,中国在东亚各国竞相贬值的情况下保持币值稳定);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出台 4 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方案,拉动全球经济复苏)即为例证; (4) 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国由于自然资源缺乏,经济增长所需资源依赖进口,推动资源相对丰富的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促进日本钢铁业;阿根廷、巴西、智利等与中国贸易的国家均受利; 2000-2009 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最大,超过美国 4 个百分点; (5) 反思:中国人均 GDP 为 4428 美元( 2010 ),为美国的 9% ,因此要接近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距离还很遥远,需要稳健的增长速度作为保障;同时增长中的劳动力人口需要经济持续发展来提供充足就业。另外,改革既是政策的变动也是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必然损害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这样易引发社会矛盾。中国保持的稳定则是会因为经济迅速发展创造更多可控资源来补偿利益受损群体,避免矛盾激化。而现在的改革红利即将消耗殆尽;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东亚奇迹—中国经济增长
accumulation 2015-5-9 13:06
1. 东亚奇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 “东亚奇迹”的成功源于遵循了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参与国际大循环战略之中,在国际产业链中位于资本相对短缺、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低端;在三十多年的时间内,中国经济通过高储蓄、高投资带动技术引进和产业升级,人均收入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快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后发经济体的追赶效应,创造了“中国奇迹”。 考察“中国奇迹”的一般意义,首先,中国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其次,中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降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成本,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后,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不仅依靠有效的市场,而且ZF对经济起到了充分的干预与引导作用;从这些特点上看,“中国奇迹”契合了“东亚奇迹”中表现出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是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 然而,中国的特性使得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实施与其在日本及东亚四小龙中的实施具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中国大陆的行政区域大,ZF对经济的干预难度比日本和东亚四小龙要大得多;中国大陆的ZF机构比东亚经济体的ZF机构要庞大得多,这就造成了监管不易与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腐败问题在改革开放后也就凸显出来;而在“东亚奇迹”经济体中,行政区域小,ZF机构相对精简,ZF监管相对容易,如新加坡李光耀在任时,对腐败的打击就相对容易,效果明显;而对于中国大陆这样的大国,ZF在打击腐败的问题上,面临的难度要大得多。 其次,中国大陆各个区域的比较优势不同,所实行的产业政策与发展战略差异性明显;这就将导致中国地区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随着经济增长而严重扩大;中国的沿海各省,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模仿“东亚奇迹”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大循环战略,从而迅速提升技术水平与人均收入,如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然而,对于内陆各省,难以直接从劳动力密集、资本短缺的要素禀赋结构衍生出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获利,经济发展就难以迅速提升,如中国西部、中部各省;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国地区间收入不平等程度扩大的情形与中国大陆的特性是紧密联系的。 最后,中国在由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向符合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转变的过程中,原有的重工业产业区、国有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与生存压力;在实施赶超战略的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由于没有自生能力,需要ZF的补贴才能生存;改革开放后,对这些企业的补贴将制约中国的资本积累,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与职工就业问题就凸显出来,这也是由中国的历史特性所决定的。 因此,根据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提升ZF效率与ZF监管能力,打击腐败,发挥中国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并正确处理赶超战略到现阶段经济发展转型阶段所出现的问题,是中国经济不同于“东亚奇迹”经济的挑战;针对以上问题,中国ZF对腐败的打击,以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意义也就很明显了。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中等收入陷阱
huang5475 2012-11-5 21:49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中国未来十年最大挑战是中等收入陷阱 2012-11-04 21:06:30 标签: 财经 分类: 经济时评 最近中国最关注的话题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集中反映这个话题的是中国能否超越“中等收入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拉美病和四小虎的困境是这种陷阱现实表现,但是,像韩国、日本和新加坡却都超越了这个陷阱。四小虎的悲惨教训与韩日新的成功的经验,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正反经验和教训。 2011年GDP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仅次于美国;又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GDP排名世界第89位,人均GDP为5414美元。按着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行列,中国人均收入能否顺利通过10000——15000美元的大关,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最关注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未来十年中国必须要面对最重要的挑战。 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在解决贫困问题,中国实实在在的取得很大成绩,这也是每个人都能深刻体味到的。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最近指出,在中国经济建设方方面面的成就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自1981年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6亿多,这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实际上,令这位教授惊讶的中国式脱贫问题确实是中国这些年来取得显著成就,问题在于,在摆脱了“贫困陷阱”之后,中国正在面临着更加难对付的上述所言的中等收入陷阱。 从最近一段时间来说,鉴于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中央层面还是作出了充分的考量并进行了布局,问题是,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没有真正结束,至少在可以预见的三年内,经济形势难以真正好转。而国内收入差距又在扩大,不仅仅表现在行业差距在拉大,地区之间的收入鸿沟更是在不断地加深。人们对于收入分配的问题越来越敏感,这些年出现的仇富之风还在蔓延,大部分对于通过正当途径获得财富还是比较认同,比如对于马云、袁隆平和一些通过自己努力打拼出来的企业家获得财富,但是,人们对于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得财富却是有显著地抵制情绪,举例来说,人们对于一些权贵通过权力获得巨额财富是难以接受的,最近一段时间出现的“表哥”、“表叔”等现象,就是这种情绪的自然反应。最近茅于轼在一次演讲中呼吁“要取消一切特权,要使流动性更改善,使机会更平等,国企、民企要平等对待,要把各种权利来给老百姓。”茅于轼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诉求,也是我们经济改革的一项硬骨头,其实,这里已经不仅仅涉及到经济改革的问题,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改革。这些现实而具体的问题解决才能提高国民的人均收入,使得经济增长的红利全面惠及具体的现实的个人。 平均收入的指标确实有缺陷,主要的问题难以反映个体之间的巨大差距,用中位数反映的收入可能更加真实,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橄榄型的社会分层结构,而非金字塔分层结构。中间收入能够占大多数,中国不仅仅能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还能使得中国进入正循环,而非恶性循环。如果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的社会,可能也会在数字上超越中等收入陷阱,但是,后劲难保,更大的可能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去。很多人认为中国高质量商品都出口国外,中国的商品只能在低端价值链上做。其实,这里面反映了一个深刻的现实:高质量的商品国人买不起,在现实选择中很多人选择了低端商品,市场淘汰功能是强大的,这是我们产业总是升级不了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如果要想中国经济进一步创造奇迹,必须要提高普通大众的消费能力,创造一个良性的经济循,这可能是我们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路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2823410102efi7.html?tj=2
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你对中国当前收入问题是怎么看的?
程龙义 2012-10-29 23:30
中国网10月29日讯(刘一震)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27日在“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31次季度报告会上表示,二战以后,世界上能够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非常少,但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必然,关键是ZF要因势利导,并创造条件不断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林毅夫谈到,虽然中国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6500美元,成为一个上中等收入国家,但收入差距的情形是跟拉丁美洲国家差不多的。   “收入差距的急剧恶化,加之腐败问题,以及环境恶化带来的经济发展可持续性问题将会影响到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林毅夫认为,目前,讨论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林毅夫指出,根据1950年到2008年的数据可看出,在二战以后的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28个经济体人均收入跟美国的差距缩小了10个百分点或是更多。但在这28个经济体绝大多数是欧洲国家,如果再把当中的石油或是钻石生产大国刨除,就只有12个经济体。   林毅夫直言:“这些数据的含义是,从二战到现在,世界上有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是陷入在低收入陷阱或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的,真正能够打破这个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是非常少的,”。   但林毅夫强调,这并不表示,中国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后,继续从中等收入变成高收入是不可能的。   林毅夫指出,在上述提到的12个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中,就有很多是中国的近邻。其中的台湾和韩国,在50年代人均收入只有美国40%左右的;而同样是50年代的日本、香港和新加坡,人均收入只有美国20%水平,相当于现在中国跟美国的差距。   “但通过经济的持续发展,到2008年时,台湾和韩国的人均收入达到了美国的60%,日本达到了美国的80%,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均收入都达到了美国的80%甚至更高。它们都从50年代的低收入经济体变为现在的高收入经济体。”林毅夫说。   因此,林毅夫指出,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必然的。“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要持续的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必然的原因是技术创新,产业不断升级,资源不断从低物价价值的部门向高物价价值部门转移。”   结合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对“市场失灵”以及“ZF失灵”的判断和认知,林毅夫指出,应该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国家开始发展时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变得有竞争力,积累资本,产业不断升级,这个过程当然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同时在产业升级的过程当中,ZF扮演因势利导的角色。”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总结和分析,关于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林毅夫表示,要创造条件让经济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然后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使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速度快于发达国家。   同时,ZF要协调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外部问题,在专利、基础科研方面给予支持,还要通过ZF采购,以及对某些技术化产品的行政指令给予帮助,林毅夫特别谈到,“除专利支持外,另外三方面都要求ZF把有效的资源做一个策略性配置,针对特定的,ZF认为比较有前途的产业来进行支持。   林毅夫最后再次强调,关键是分清市场和ZF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才可以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且创造条件不断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求看法?
1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