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反物质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3342.在正物质世界使用反物质材料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4-4-26 0 901 王东镇 2014-4-26 12:58:19
3340.太阳系存在反物质智慧生物的可能性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4-4-25 0 1516 王东镇 2014-4-25 06:37:45
3339.反物质生物和飞行器与地球吸引力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4-4-25 0 1755 王东镇 2014-4-25 01:49:34
3311.球形闪电与黑色球形闪电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4-2-27 2 991 王东镇 2014-2-28 00:43:04
3310.类星体与银核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4-2-27 0 1114 王东镇 2014-2-27 03:07:51
3304.登月成功是电磁作用力,还是正反物质相互转化?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4-2-20 0 1416 王东镇 2014-2-20 06:50:47
3303.正反物质间的惯性造访和引力分布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4-2-20 0 1207 王东镇 2014-2-20 01:39:24
3297.试分析正反物质星球磁极形成的原因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4-2-15 0 1138 王东镇 2014-2-15 16:58:33
3286.同电相聚与异极相吸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4-2-6 0 897 王东镇 2014-2-6 07:39:31
3260.关于偏电荷光子与强作用力的进一步思考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4-1-10 1 742 fuyuelong 2014-1-17 21:36:11
由无知到有知进化的宇宙物质 CFA、CVA、FRM等金融考证论坛 ZMNNDD101 2013-8-1 0 969 ZMNNDD101 2013-8-1 15:01:29
3144.正反物质星球的电磁同一性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6-16 0 819 王东镇 2013-6-16 14:38:36
3141.关于系统内行星间差别的思考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6-14 0 1045 王东镇 2013-6-14 03:02:11
3140.在金星相对较冷的区域考察金星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6-12 0 927 王东镇 2013-6-12 03:02:13
3138.光速与风速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6-8 0 1039 王东镇 2013-6-8 02:20:02
3088.反物质产生正电流 难以观察和利用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4-23 2 769 lvkui 2013-4-23 10:17:00
3019.关于正负电荷 正反物质 与核力和星系的思考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2-11 0 1145 王东镇 2013-2-11 01:40:19
2964.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2-10-5 1 1173 itveryboy 2012-10-6 13:30:43
悬赏 暗物质反物质属于物质吗? - [悬赏 7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变黑的白芝麻 2011-2-3 17 5381 tsunami2010 2011-3-4 18:32:02
欧洲科学家首次俘获反物质原子 休闲灌水 巫卜樂瓏龍 2010-11-19 2 1208 hanruyi 2010-11-20 16:25:50

相关日志

分享 3749.太阳表面的高温来自哪里?
王东镇 2016-12-11 09:29
3749. 太阳表面的高温来自哪里? 2016.12.11 根据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任何能量都不会凭空产生,不是来自正负电荷向偏电荷光子的聚变,就是来自化学元素向偏电荷光子的裂变,偏电荷光子的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因此,化学元素“氘”聚变为化学元素“氦 4 ”的过程不可能产生能量。 那么,太阳表面的能量来自哪里呢? 首先来自正负电荷的聚变。银河系的核心星球银核是正物质星球,偏带正电荷,聚集正电荷;太阳是反物质星球,偏带负电荷,聚集负电荷,太阳就是依据正负电荷和正负偏电荷物质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形成的,与银核的对偶层次通过交流正负电荷形成系统、对偶磁极和磁场关系。 太阳表面的能量还来自银核反物质宇宙射线中“氕”元素的裂变。任何宇宙射线百分之八十九的成分是氢同位素,而氢同位素的绝大部分是“氕”元素,裂变为偏电荷光子的临界温度在摄氏 570 度左右 ( 其化合物的燃点更低 ) 。“氕”元素的裂变提供了“氘”、“氚”、“氦 3 ”、“氦 4 ”进一步聚变为其他化学元素的条件,而“氕”元素的低燃点使其化合物成为常规燃料。 地球大气边缘有厚达数千千米的热层,温度高达数百至数千摄氏度,能量就来自太阳正物质宇宙射线中“氕”元素与地球大气中“氕”元素的裂变。我们见到的阳光绝大部分不是直接来自太阳,而是来自这种“氕”元素的裂变。而地球大气中的其他成分主要来自太阳宇宙射线中的其他成分,与地球大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核聚变的产物。 能量是物质的,化学元素也是物质的,是物质的不同形态。不同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不会凭空消失和产生。所以,化学元素之间的核聚变如果没有部分化学元素转化为偏电荷光子,就不会有能量产生,所谓“聚变能”不过是人类的误解。 氢气再多,达到裂变条件也会瞬间燃烧尽净,不可能像煤球一样缓慢燃烧。而核聚变一旦发生也不会停留在初级水平,很可能连续进行,直到条件消失。只有持续不断的正负电荷交流和宇宙射线抵达,才能维持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 希望人类早日走出“聚变能”的误区,不再浪费人力物力资源。
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725.通过八大行星了解地球的过去未来
王东镇 2016-9-24 04:25
3725. 通过八大行星了解地球的过去未来 2016.9.24 地球过去是什么样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依靠想象与地质研究都难以获得全貌。通过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了解地球的过去和未来,可能是相对科学的方法。理论依据,就是我的星系发展说。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正负电荷同电相聚、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依据同样的原理,太空中的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也可以相对聚集,组成星球和星系。星球和星系形成之后,仍然聚集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通过星际磁场和宇宙射线交流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继续成长。 星球成长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正负电荷的聚集和交流。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星球内部的岩浆,能源的主要来源就是正负电荷的交流,因为正负电荷可以聚变为光子,光子可以聚变为质子、中子,实现化学元素的重组。 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的过程是发热反应,光子聚变为质子、中子和化学元素的过程是吸热反应,因此形成星球的层次结构和偏电荷现象,在太空中对偶聚集相反电荷和偏电荷物质,产生星系。所以,任何星系都是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存在,都有对偶星系。例如:银河系必有对偶类星体星系对偶形成,主星对偶层次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共同磁场;银河系有太阳系,对偶类星体星系也有太阳系,结构、规模类似,星球性质相反。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有一部分可能与太阳同时形成,例如巨行星部分,包括它们的部分卫星,可能与太阳同时期形成,类地行星可能在太阳系、银河系相对稳定之后,陆续形成。 太空中正负电荷的密度有限,制约星球、星系的成长过程。所谓太空背景温度其实反映了太空中正负电荷的一般密度,因为光子也是由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形成的,光子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 由于太空中正负电荷的密度有限,星系庞大,系统内星球的成长速度相对缓慢,估计十几亿年或更长时间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层次,对偶形成一个新的星球。“孤魂野鬼”不能交流正负电荷,只能聚集相同电荷和偏电荷物质,成长速度不能与系统内的星球相比,也没有热层形成。 由于太空中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的分布未必均匀,星球和星系的成长速度、气温和地质变化也会受到影响,冰河期、气候变暖与地震规模频率均与此有关。 正负电荷聚变为电中性光子、偏正电荷光子、偏负电荷光子的比例可能相对均衡,它们聚变为正反氢、氦化学元素的比例也可能相对均衡,与星球物质相同的部分继续其后的聚变,不同的部分转化为宇宙射线,成为星际物质交流的另一种成分。 由于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不同,接受太阳宇宙射线的密度不同,引发大气热层核聚变的深度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大气成分和地表物质成分,金星和水星可以看到地球的过去,火星、土星、木星等,可以看到地球的未来。您赞成我的观点吗?
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518.为什么月球可能是反物质星球?
王东镇 2015-3-29 02:24
3518. 为什么月球可能是反物质星球? 2015.3.29 因为地球是正物质星球,所以与地球对偶的月球可能是反物质星球。不仅月球可能是反物质星球,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所有卫星(星球)可能都是反物质星球。 我们从原子的分析开始:为什么原子存在核外电子?并且与质子携带的偏电荷相反,偏电荷量相同?因为正负电荷存在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当然,对偶聚集未必是等量聚集,因为光子也是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统一体,可存在偏电荷光子的可能性,但偏电荷可能存在极限,不会超过对偶电量的两倍,即一个正电子最多对偶两个负电子,一个负电子最多对偶两个正电子,这种偏电荷对偶存在相对的不稳定性,容易转化为等量对偶。 星系的形成可能源于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包括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这种聚集会形成磁场关系,转化为星球关系就是星系。由于离子现象的存在,正物质星球偏带正电荷,反物质星球偏带负电荷,对偶聚集相反电荷和相反偏电荷物质,转化为星际关系就是对偶星球。 为什么太空中那么多星球,地球只有月球一颗卫星?因为地球只有两个冷热核聚变对偶层次:上地幔(地壳和大气层是上地幔的一部分)和中间层;下地幔和地核。前者形成较早,对偶太阳的倒数第三对偶层次;后者形成较晚,对偶形成月球。 自然界存在许多自由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不会因此增加一个,星系关系亦然,所谓万有引力在这里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因为万有引力具有局限性,反映了事物的局部表象,忽视了吸引力的不同形式、不同情况,及排斥力、离心力、核力的存在,因此是错误的。正负电荷及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形成核力,吸引力等于排斥力,正负偏电荷的对偶质量基本相等,距离与对偶质量成正比。所以,地月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相对稳定,其他星际关系亦是如此。 吸引力、排斥力存在因果关系,作用范围。庞大星球、星系能够长期悬浮于类似真空的环境中,没有相互作用力是主要原因,而万有引力会导致宇宙物质不分种类的聚集,与客观事实不符。即便是系统内的星球,也是核力在发挥作用,不是万有引力。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不尽相同 : 地球人类离开地球很难,离开月球相对容易,不仅因为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六分之一,还因为二者可能是不同物质的星球,没有同电相聚形成的吸引力,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力,所以太空中有宇宙射线存在。地球人类所以能够成功登月,可能由于某些化学元素(如铁、镍)电磁作用力产生的引力大于不同物质间的排斥力。地球人类登陆火星没有排斥力,而离开火星就要困难很多,因为是同类物质,存在同电相聚产生的吸引力。 月球虽然存在于银河系、太阳系中,却是因为地球的存在产生的,受银核、太阳的影响相对较小,只与地球的地核、下地幔交流正负电荷、保持磁场关系。太阳宇宙射线在月球表面可能受到排斥,银核的宇宙射线虽然会受到月球的吸引,与太阳的宇宙射线相互矛盾,能否抵达月球存在疑问。美苏为什么不在月球建立空间站 ? 可能知道月球是反物质星球,或不适宜地球人类长期停留。月球上的矿物、水分、空气地球人类能否利用也是疑问,所以月球的科研价值大于开发价值。 水星、金星是未来的地球,但目前生存环境恶劣,所以人类还是把目光投向了火星。其实火星是未来的地球,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劣,人类文明延续的希望还是在金星、水星。 当地球内部产生新的对偶层次的时候,我们就会有第二个月球,地球也开始转化为火星,地球文明也就岌岌可危了。人类能否登陆金星,能否躲过新星爆发产生的影响都是未知数,十日当空未必就是寓言。
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440.同电相斥、异电相吸是错误的
王东镇 2014-12-8 19:09
3440. 同电相斥、异电相吸是错误的 2014.12.8 在科普读物上经常看到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说法,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同电相斥”就不会有电流存在,而“异电相吸”难有电子和单电荷存在。 众所周知,强对流天气会产生电闪雷鸣,没有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电闪雷鸣从何而来? 水蒸气是离子态水分子,偏带正电荷,同电相聚使它们聚集在一起,同时聚集正电荷,对偶聚集负电荷,达到一定程度会形成强磁场,撕裂其间的光子,产生局部降温,形成暴雨、冰雹。所以,同电相聚才是客观规律。 正负电荷之间会产生放电现象,但需要条件。核外电子的存在不是由于异电相吸,而是由于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也是客观规律,星系的形成,核力的形成,均源于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磁性也源于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磁场间交流的不是光子,而是正负单电荷。因此,虽然温度取决于光子密度,南北两极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 科普读物和教科书中关于光子没有质量、不带电荷的定义也是错误的。光子一般呈现电中性,却是正负电荷的对偶统一体,带有磁性,运动轨迹会受到磁场的影响,可以转化为电流。另外,不排除偏电荷光子的存在,因此形成质子与中子的区别,正反物质的区别,“暗物质”的存在。还有,光子是有质量的,电中性光子拥有两个电子的质量,偏电荷光子拥有三个电子的质量。教科书和科普读物中关于对的产生解释为高能光子产生一个电子和正电子的过程,可见光子拥有质量,是正负电荷的对偶统一体。 磁性物质存在同极相互排斥的现象,不能等同于同电相斥。磁性物质无论怎样分割,怎样连接,正负电荷都在两端聚集,同极之间必然产生排斥。 根据万有引力,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间应该相互吸引,可电磁作用力使它们相互排斥,因为它们同时以南极对应太阳的北极,八大行星同极相向,所以相互排斥。银河系的二级恒星之间也是相互排斥的,道理相同。可见万有引力不是普遍规律,经不起推敲,七星连珠并不可怕!
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310.类星体与银核
王东镇 2014-2-27 02:31
3310. 类星体与银核 2014.2.27 类星体是亮度极高、运行速度极快、体积非常大的单体恒星,我认为是类似银河庞大星系的核心,不过是反物质恒星,与其对偶的必定是类似银核的“黑洞”,二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星系。 类星体可以说是“黑洞”的可视图,二者的差别是分别由正负电荷聚变而成,类星体是反物质星体,“黑洞”是正物质星体,分别辐射正负偏电荷光子,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偏正电荷光子,于是形成明亮与黑暗的强烈反差,一个被命名为类星体,一个被命名为“黑洞”。 类星体与对偶“黑洞”同时形成,大小类似,二者的表层交流正负电荷,各自引领庞大的子星系,互为映衬。 当然,以上目前还是假说,源于我对星系形成的一般认识和正负电荷对偶存在的物理性质。其实,我是先形成了“星系发展说”,后找的类星体,为银河系寻找“伴侣”才注意到类星体。 银河系如果拥有两千亿颗可视恒星,必定还有部分不可视恒星,由类似地球的行星发展而成,就像类星体也有暗淡的光盘一样。如果银河系不过类似太阳系是某个类星体的子星系,情况就更为复杂了,但正负电荷对偶存在决定的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存在的基本状况不会改变。 太阳拥有行星的数量与在银河系中的位置不成比例,银河系从外观看好像由“同轨多星”组成,或许拥有众多层次的子星系。总之,还有许多难以理解的秘密等待我们发掘。类星体与“银河系”的对偶存在是我今天的收获,不知是否乱点鸳鸯?
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304.登月成功是电磁作用力,还是正反物质相互转化?
王东镇 2014-2-20 06:41
3304. 登月成功是电磁作用力,还是正反物质相互转化? 2014.2.20 我认为吸引力只存在于三种情况:同电相聚;电磁作用力;核力。源于正负电荷的基本物理属性,所谓万有引力没有物质基础,且与上述现象矛盾或重合,所以被我否定。 根据正负电荷对偶存在的普遍现象,我认定月球属于反物质星球,人类登月成功证明正反物质可以和平相处,不会相互湮灭,也不会相互排斥,使登月成为不可能。人类登月成功既不是依靠同电相聚,也不是依靠核力,剩下的只有电磁作用力和正反物质的相互转化。 只要有正负电荷对偶存在,就会有电磁作用力存在,尽管程度不同。所以,正反物质之间可以存在核力以外的相互吸引力。 还有一种可能:不同磁场环境可能使正反物质相互转化,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应该可以测试。如果在地球南极或其他地区可以找到反物质陨石,这种可能就可以排除。否则,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297.试分析正反物质星球磁极形成的原因
王东镇 2014-2-15 16:47
3297. 试分析正反物质星球磁极形成的原因 2014.2.15 星球磁极的形成可能与正负电荷的相对集中有关。 一般来说,由于离子现象正物质星球偏向正电荷,聚集正电荷,而反物质星球偏向负电荷,聚集负电荷,二者通过交流正负电荷实现正负电荷的相对平衡。 正物质星球通过北极输出正电荷,通过南极输入负电荷,形成两极正负电荷的相对集中,也就形成了星球的两个磁极。由于同地球交流正负电荷的有太阳和月球两个星球,太阳对偶上地幔、中间层,月球对偶下地幔、地核,正负电荷的进出路线没有重合,地球存在两个磁极轴,也就是两个北极点、两个南极点。与太阳对偶的有银核和太阳系的众多行星,各有自己的对偶交流层次,太阳比地球拥有更多的磁极轴和南北极点。 由于星系是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形成的,太阳的北极输出的是负电荷,南极输入的是正电荷,月球也是如此,这是正反物质星球的区别。 迄今为止,我还没有搞清楚磁力线是由什么形成的。从导线切割磁力线可以产生电流来看磁力线应该由光子形成,可太空中的光子密度极低,就可视度来讲磁力线好像与光子格格不入。星际间交流的也不是光子,而是正负电荷,并且是相互分离的单向流动。最大的可能是类似光子的不可见物质,如中微子,或其他更为微小的、可以在导线中转化为电流的正负电荷对偶统一体。问题是磁循环存在单电荷与正负电荷对偶统一体两类物质吗?抑或正物质磁场循环正电荷,反物质磁场循环负电荷,在导线中形成电流时自动聚集相反电荷,形成对偶电流?正负电荷磁力线在星球南极交汇时为什么没有光子产生?难道电磁波也有光子波、中微子波等多种形式吗?
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194.关于正反物质相互排斥和相互转化的思考
王东镇 2013-9-18 07:13
3194. 关于正反物质相互排斥和相互转化的思考 2013.9.18 在思考宇宙射线形成原因的时候,我想到了正反物质相互排斥的可能性;在思考月球可能是反物质星球,而人类却能够顺利登陆的原因时,我想到了不同电磁环境下正反物质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物质所以区别为正反物质,仅仅是质子携带的正负电荷不同:正物质质子携带正电荷,而反物质质子携带负电荷。如果正负电荷不过是不同的宿主,与房屋结构没有关系,在不同的电磁环境下宿主难道不可以相互转化吗? 例如:在正物质星球,反物质可能转化为正物质;而在反物质星球,正物质可能转化为反物质。 那么宇宙射线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高温条件下物质可能离子化,甚至完全质子化,即全部核外电子缺失,物质呈现单电荷现象,而单电荷现象也就是单磁极现象,如果初级核聚变形成数量相同的正反物质,必有一半受到吸引,继续参与深层次聚变,而另一半受到排斥形成宇宙射线。 月球表面人类不可能离子化,只有转化为反物质才不会受到月球磁场的排斥,实现顺利登月。 以上没有任何实践观察作为基础,完全是理论推测,为相互矛盾的现象寻觅可能的合理解释,因此仅供参考。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141.关于系统内行星间差别的思考
王东镇 2013-6-14 02:59
3141. 关于系统内行星间差别的思考 2013.6.14 我认为:系统的形成不是偶然因素决定的,偶然因素可以影响系统的形成,决定不了系统的形成,系统的形成有着内在的客观规律。 受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对应关系的启发,我大胆推测星系的形成与主星的内部结构密切相关,创立了星系对偶成长说。要点是:正负电荷的对偶存在决定了正负电子和正负电流的对偶存在。太空中正负电荷的相对聚集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正负电荷的相互交流,形成对偶的正反物质星球和星系。星球内部结构中不同层次的存在说明化学元素的形成存在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周期循环,放热反应区间高温的存在必然产生原子的离子化现象,形成整个层次和星球的偏电荷现象,在太空的对应区域就会形成相反电荷和相反物质的聚集,形成偏电荷和同类物质的小行星带,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聚变为新的行星。伴随主星的成长,星系也会成长,而星系中每颗行星的状况都与主星结构中的对偶层次的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系统内行星的分析间接的了解主星的内部结构及其变化。 太阳系内八大行星的质量、自转和公转周期、方向、轨道夹角各不相同,可能反映了太阳内部结构中各层次的差别。如果真是这样,会产生许多有趣的问题,带来许多新的发现,希望职业科学家能够沿着这个思路深入研究。
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087.反物质炸弹是杜撰
王东镇 2013-4-22 18:46
3087. 反物质炸弹是杜撰 2013.4.22 在科幻文学作品里反物质被形容的神乎其神,似乎不多的反物质就可以摧毁一个正物质星球,其实反物质不过是质子携带负电荷的物质,外观与正物质没有什么区别,但辐射完全相反的电磁波。正反物质相遇不可能产生爆炸,也不会湮灭。一同冶炼,也不会成为合金,因为它们的核外电子相互排斥,不可能形成共轭。 物质所以有正反之分是由于正负电荷的存在,正负电荷有对偶存在、同电相聚的特性,所以核外电子的数量通常等于核内质子的数量。 宇宙中正负电荷的质量可能是相等的,由于同电相聚,可能形成巨大的对偶电荷团聚体,达到一定的程度可能引发核聚变,形成两个对偶的星球,一个为正物质星球,另一个即为反物质星球。星球形成之后可以继续成长,发展为对偶星系,每个星系中都有正反物质星球,并且对偶存在,因为聚变和裂变反应存在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周期循环,而高温可以产生离子现象,使星球内部的放热聚变层次产生偏电荷现象,太空中就会产生与其对应的相反电荷的聚集现象,达到一定的规模就会诞生一颗相反物质的星球。所以,每个星系都有正反物质星球,并且类似原子与核外电子对偶存在。 可以说宇宙中的正反物质在宏观上是基本平衡的,但在某一个星系中未必平衡。 所谓反物质炸弹说可能源于正负电荷相互湮灭的猜想,可谁能证明正负电荷可以相互湮灭呢? 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携带不同的电荷,二者距离之近难以形容,相互湮灭了吗? 如果正负电荷和正反物质可以相互湮灭,世界上还会有它们存在吗? 银核是正物质,太阳和月球就是反物质,反物质并不神秘。 反物质辐射正电荷形成的电磁波,不可能在正物质表面形成电流,所以我们难以通过电磁现象找到它们。正反物质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通过交流电荷形成系统。反物质恒星辐射(排斥)正物质宇宙射线,可以被我们看到,而正物质恒星辐射反物质射线,反而变成“黑洞”。在银河系,我们可以看到的恒星都是反物质恒星,看不到的恒星反而是正物质恒星。 地球是正物质星球,月球就是反物质星球,人类登陆月球并没有毁灭月球,可见反物质炸弹和湮灭说是误解。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084.月球可能是反物质星球
王东镇 2013-4-20 10:33
3084. 月球可能是反物质星球 2013.4.20 关于月球形成的原因有撞击说和俘获说,我的观点是正反物质星球的对偶说。 对偶说的理论基础是正负电荷的对偶现象,即正负电荷的相互依存,例如质子与核外电子的关系。 星球内部的化学元素存在放热核聚变与吸热核聚变的周期循环,因此产生了星球的层次结构。其中放热核聚变可能产生原子的离子现象,即偏电荷现象,大量缺失或与主星质子相反的电荷,及主要携带该电荷的物质会在太空的适当位置聚集,形成核外电子现象,在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聚变反应,形成与主星相反物质的星球,这就是我的星球对偶说。星系诞生的原因与此类似,源于正负电荷的相对聚集,并且必然产生对偶星系。 地球除了与月球发生关系之外,还与太阳发生关系,太阳也是反物质星球,地球是太阳的月球。当地球产生第三个放热核聚变区域时,第二个月球就会应运而生。当然,吸热核聚变区域也会对新星的产生发生影响,主要影响新星形成材料的聚集和磁极的形成。 如果月球是反物质星球,利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不适合人类居住,资源也会难以利用,但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可以就近研究反物质现象。 美国和前苏联科学家曾经带回一些月球表面物质,分发了许多国家进行研究,如果发现不了这些物质的电磁现象,或在其原子的表面发现了正电子,就可以证明月球是反物质星球。如果我们观测不到月球自身发出的电磁波,也可以确定月球是反物质星球,是否还要花费大量金钱进行登月考察就值得深思了。 所以,我专门撰写此文,提醒国家有关部门注意。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083.正电磁波只能在反物质的表面形成电流
王东镇 2013-4-20 07:14
3083. 正电磁波只能在反物质的表面形成电流 2013.4.20 电磁波是电荷的一种存在形式,通过导体才能形成电流。正物质的表面是负电子,只能集聚和通过负电流,本质上排斥正电荷,所以正电磁波不可能在正物质的表面形成电流。 地球人属于正物质,我们的科学仪器也是正物质制成的,观测不到正电磁波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是所谓暗物质存在的根本原因。 我们的电源都是负电源,发出的光子也是负光子,反物质是不可能接受的,所以在反物质星球上可以使用,并且效果更好。 由于正负电荷、正反物质存在排斥性,它们之间的湮灭现象就不可能存在,但只要吸引力大于排斥力,它们还是可以亲密接触的。所以,人类可以登陆反物质星球,却难以利用反物质资源,也不适宜在反物质星球上长期生活。 电荷有正负之分,由电荷形成的电磁波就有正负电磁波之别,光子也不例外。虽然反物质是暗物质,反物质恒星却是明星球,因为反物质恒星发出(排斥)正宇宙射线,而正物质星球需要正宇宙射线赖以成长,通过其引发的核聚变获得光明和正能量。正物质恒星发出(排斥)的却是反宇宙射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反物质恒星,看不到正物质恒星。 暗物质包括两类:反物质和远离我们的正物质恒星。
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078.对偶的正负电荷与对偶的正反物质星系
王东镇 2013-4-15 02:05
3078. 对偶的正负电荷与对偶的正反物质星系 2013.4.15 在广袤宇宙空间的微观尺度,正负电荷可能是对偶存在的。对偶性,可能是正负电荷的基本特性。同电相聚,可能也是正负电荷的基本特性。伴随正负电荷的相对聚集,二者的距离会同比例增加,发展为两大集团,达到临界点时可能产生聚变反应,生成其他基本粒子乃至化学元素。聚变过程需要正负电荷的共同参与,途径只有两个:从周围吸收和相互交流。所以,最初的星球是对偶的,分属正反两种物质。 对偶的星球会发展成对偶的星系,星系内部同样存在正反物质星球和子星系,但初始的星系会越来越远,甚至脱离关系。不过,伴随关系的两大星系对偶存在的现象应该会在宇宙中找到。 本文思考的是星球和星系的起源,依据的是正负电荷的对偶性和同电相聚的特性。 在已经形成的星球上,正物质星球的表面可能找不到正电子,而反物质星球的表面找不到负电子,因为放热核聚变产生的离子化现象使正物质星球呈现负电荷、反物质星球呈现正电荷的相对富裕,而星球本身却呈现相反电荷的属性。 正物质星球主要聚集和输出正电荷,反物质星球主要聚集和输出负电荷,两类星球不但通过自身正负电荷的对偶相互依存,还通过正负电荷的互补相互依存。它们表面正负电荷的相对富裕其实来自对偶星球。 本文纯属主观分析,仅供参考。
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074.正负电荷的对偶与正反物质的对偶
王东镇 2013-4-11 21:32
3074. 正负电荷的对偶与正反物质的对偶 2013.4.11 核外电子的存在说明正负电荷存在对偶关系。这种对偶关系的延伸,就是正反物质的对偶。 所谓正反物质,就是质子分别携带正负电荷的物质,我们将前者定义为正物质,后者定义为反物质。在同一星球上只有其中一种物质,所以在正物质星球上找不到正电子,在反物质星球上找不到负电子。 在高温等条件作用下原子会发生离子现象,这是正物质星球存在大量自由负电子、反物质星球存在大量正电子的主要原因。所谓电子,不过是电荷团聚体的一般存在形式,电荷有同电相聚的特点,电子、球形闪电和电流都是电荷相聚的表现形式。 星球内部普遍存在的层次现象和热核聚变、热核裂变的存在说明化学元素的聚变和裂变存在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周期循环,这种周期循环实现了星球内部的能量平衡,也产生了正负电荷的相对平衡区域和相对不平衡区域:冷(吸热)核聚变区域是正负电荷的相对平衡区域;热(放热)核聚变区域是正负电荷的相对不平衡区域。热核聚变区域的存在使该区域和整个星球呈现偏电荷现象:正物质星球呈现偏正电荷现象;反物质星球呈现偏负电荷现象。而大量正负电荷的缺失必然在空间有所表现:正物质原子出现了负核外电子;反物质原子出现了正核外电子。与星球大量正负电荷缺失相对应的同样是大量正负电荷的聚集,包括具有偏电荷性质的正反物质。这种聚集的结果就是相反物质星球的诞生。所以,星系的产生和正反物质星球的对偶性源于正负电荷的对偶性。 与核外电子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反映核内质子的数量和分布状况一样,星系内星球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反映了星球热核反应区域的数量及相互关系。 所以,星系内任何星球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擒获”,而是与正负电荷的对偶和相对平衡有关。 星系和星球一旦诞生就具有了生命,开始了漫长的生长周期,不断增加自己的质量、扩大自己的队伍。行星会逐渐演变为恒星,一级恒星系统会逐渐演变成多级恒星系统,直到某种原因导致的毁灭。 星系的形成和稳定不仅由于初始的对偶关系,两极间还不间断的交流正负电荷,保持正负电荷的相对平衡,由此产生自转和公转。 阴阳是中国古老哲学的基础,阴阳鱼完美表现了正负电荷和正反物质的对偶关系,显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阴阳鱼可称中国鱼。 我对星球对偶关系的认识并非来自阴阳鱼,而是来自对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关系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是否正确,有待实践的检验。 我国正在进行探月研究。如果月球表面只有正电子,没有负电子,就证明我的推论是正确的。否则,就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019.关于正负电荷 正反物质 与核力和星系的思考
王东镇 2013-2-11 01:36
3019. 关于正负电荷 正反物质 与核力和星系的思考 2013.2.11 据说正负电荷与正反物质相遇会发生湮灭现象,我认为湮灭现象应该是一种聚变反应,生成某种中性物质,例如中子。可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没有中子的身影,说明现实生活中中子只存在于原子核中,脱离了原子核就会迅速的转化为氢粒子。 在同一时空中正负电荷也难以并存,因为存在湮灭的可能,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看到正负电荷的湮灭现象及其生成物的存在,中子好像只存在于原子核中。 当然,正负电荷的湮灭可能产生某种基本粒子,宏观物质世界的形成可能就源于正负电荷相互湮灭,不过在同一时空中我们观察到的只是原子核内外正负电荷的并存,正物质世界中只有自由负电子的存在,所有的电流都是负电流,反物质世界的情况可能相反,说明所谓正反物质的区别不过是核内外正负电荷的不同。 核外电子的存在说明正负电荷之间存在相互排斥和相互吸引的对立统一关系,由此产生所谓核力,即不即不离的轨道力。核外电子与星系的存在可能源于轨道力,即核力的存在,而核力的存在可能源于正负电荷的物理特性。 电子可能是正负电荷的单位团聚体,结合球形闪电和电流、放电现象的存在,我认为同性相聚也是正负电荷的物理特性。 核外电子存在离子现象,即核外电子数目少于核内质子数目的情况,却没有核外电子数目大于核内质子数目的情况,说明正负电荷之间存在依存关系,自然界中正负电荷的总量可能是相同的,自由电子可能源于离子现象的存在。高温可以产生离子现象,铸造和陶瓷的生产都是利用了物质的离子现象与核外电子共轭的存在。星体表面和内部的高温现象都可能产生大量的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的大量聚集可能形成磁场环境,有利于正反物质的聚集形成星球和星系,而星系的形成可能源于正负电荷的对立统一关系。 所以,星系类似放大的原子,而原子类似缩小的星系。
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964.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
王东镇 2012-10-5 23:32
2964. 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 2012.10.5 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可能是通过正反星系的总量平衡实现的:银河系的性质由占银河系质量百分之九十九的银核的性质决定,虽然它的二级恒星系统中的恒星可能由核外正电子的反物质组成,仍然属于正物质星系;有正物质星系就有反物质星系,主星为反物质的恒星系统虽然它的二级恒星系统中的恒星可能为核外负电子的正物质,仍然属于反物质星系,而正反物质星系总量上可能是大体平衡的。 正反物质星系的相互转化:正物质星系中的二级恒星系统本来就属于反物质星系,例如银河系中的太阳系的主星太阳可能主要由负电荷发展而来,银核的毁灭可能使没有一起毁灭的部分二级恒星系统获得相对的独立和自由,由它们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立恒星系统就是反物质星系;反之亦然。 某个系统中正反物质的不平衡与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是可以并存的。
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