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科学发展观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现代服务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csglacier 2013-6-14 11 2906 悠悠仔 2023-2-25 00:23:13
2013年中国炭素行业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 天拓咨询 2013-1-18 1 2913 jinrobben 2013-12-24 14:09:55
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PPT下载,非常全,我见过做的最好的政府报告PPT。。。共88页 attachment 商学院 司徒君 2008-12-3 42 17483 244392964 2013-11-15 17:43:01
目前热议的ZF与市场关系的命题是一个伪命题 哲学与心理学版 南岳耕夫 2013-7-6 7 1627 南岳耕夫 2013-7-7 13:23:38
中信证券 2008年宏观经济展望—科学发展观:开启新内需时代 attachment 金融学(理论版) sjdxj 2007-12-21 4 1797 wesker1999 2012-1-4 20:49:25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GDP核算 attachment 国民经济管理 tortaga 2006-6-30 0 2008 tortaga 2011-10-22 21:35:02
[原创]暨南大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过场! 学术道德监督 mychinasea 2009-4-20 1 1703 谁是谁非 2009-6-30 22:38:57
[原创]科学发展观中的“利益问题” 爱问频道 刘天平 2009-5-22 5 1307 learning_ye 2009-5-26 11:25:00
某名校博士招生违背建设和谐社会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经管在职研 轩鑫 2009-5-17 52 8958 轩鑫 2009-5-23 20:26:00
后美元时代的“碳货币”---美国的科学发展观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hhj 2009-5-6 2 1681 宁戚牛角歌 2009-5-6 18:33:00
求助 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的论文 及相关数据资料 文献求助专区 dn18803374 2009-4-28 1 1750 dn18803374 2009-4-28 14:23:00
科学发展观 爱问频道 harlon1976 2009-4-14 10 3171 盼铁成钢 2009-4-16 11:10:00
[求助]运用要素禀赋论和科学发展观谈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学 文献求助专区 今若愚 2009-4-10 0 2595 今若愚 2009-4-10 14:03:00
[求助]结合科学发展观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或答题要点?(2008年广西大学研究生考试初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lala11002002 2008-8-29 1 3367 zhangbad1 2008-12-22 19:50:00
[原创] 科学发展观、创新与企业利润 学者专栏 fancunhui 2008-11-1 0 2320 fancunhui 2008-11-1 22:18:00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 attachment 农林经济学 gaoyao234 2008-6-1 1 3138 fylp 2008-8-24 08:08:00

相关日志

分享 曾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科学发展观
曾飞教授 2012-11-22 15:35
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科学发展观 曾飞   2007年08月26日学习时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这样描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而人民网署名冷梦良的文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科学”》则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真谛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中,发展是目的,核心是科学。能否在实践中做到科学,不仅是检验为政者能力水平的一把标尺,更是考察各级党委、政府党风、政风和领导干部作风的‘试金石’”。   理论上的这些阐述,可能有点问题。问题恐怕出在对发展观解读的某些紊乱。   “发展是目的,核心是科学”的理解对吗?分歧也许就从这里开始。   2008年10月10日新华网《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却认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官方的正式解读显然不同于一部分人的解读。分歧点在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还是科学。也就是到底是发展是目的,还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目的。   不能简单地以为后者是官方解读,前者只是个人见解,就简单地认为不存在问题。“发展是目的”和“核心是科学”的理解是有来头的,实际上也已经成为不少政府官员的“共识”,并且已经造成了不少积重难返的问题,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不认真看待。   诸如,2010年02月09日,E政广场共青团员“天将奇兵”的建议书《中国发展之路》指出:“中国现在的进出口现状则是,以出口低端产品为主,进口高端产品和大量的原材料;经济上中国的中高端行业,逐渐有被外资控制的趋势,包括现在出口低端产品中,很大一部分是被外资占据。中国每年的进出口总额都在不断的增加,而且都会带来大量的贸易顺差。但是财富到底是不是真的流向中国?国家的财富和GDP的增长是不是成对等?现在就来说说国家的物质财富,中国的出口主要是低端产品,而这部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在外贸中这些低端产品的价格是大量的压缩的,远远低于其价值,计算其价值包括其消耗的自然资源,人力成本,环境成本和其他相应的成本。单纯从消耗本国的自然资源来说,自然资源的本身价值是不是就已经抵消了中国出口低端产品的价格所反应出来的价值呢?如果加上人力成本,环境成本和其他成本;单纯从出口来说中国产品的价值是被剥削的,价值财富是在流失中。这部分东西根本就不能简单的货币去表示,而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家的自然资源消耗很大,工人工作很累并且比较穷,国家内需疲软。”   再如,《科学发展:问题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发展指数》指出:2010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发展指数(2010)的主要结果。……我国当前发展中的若干隐忧与思考。审视中国发展指数(2010)的编制结果之后, 我们认为中国在发展 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隐忧:GDP 连年上升但收入水平呈相对下降趋势等问题的体现,在财富光环下隐藏的灰暗面尤其值得关注。近年来中国收入分配的差距不仅仅持续扩大,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用多种方法测量后都显示——我国基尼系数在扩大;从 2002 年开始,农村的基尼系数已经出现下跌,但是城市的基尼系数从2002年走向一个高峰之后有所缓和。200 年之后城市内部的分配不公成了一种中国分配不公扩大局面的主导性因素,已经超过城乡之间的差距。这意味着,未来城市化进程中间所面临的收入分配不公的主导性因素, 将从传统的城市化二元经济转移到城市内部,社会建设应当高度重视城市内部不公问题。初次分配不公与再分配不公,都是收入差距的核心来源。社会福利体系也成了人与人收入差距新的源泉。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新农村的建设,城乡差距将迎来拐点,不会再进一步的扩大;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和各种民生工程的建设,城市内部收入差距的增速有可能会回落。主导未来收入差距的核心因素之一在于长期分配不公积累的以及其他因素所带来的存量不公。从节能减排指标到一些地区拉闸限电和某些地区柴油与柴油发电机脱销,似乎与不负责任的政府行为有着一定联系:这是 政绩考核驱动 的结果,完全没有考虑未来。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平衡发展, 个别地区城市化进程过快等问题,目前也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一些阻碍。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当对“城市病”高发期保持警惕,妥善解决大城市中的环保,交通拥堵和都市贫困等问题。   “政绩考核驱动”之弊端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发展是硬道理”深入官心,官员求政绩的驱动力极强,而所谓的“政绩”无非就是GDP追求;其二是所谓的国际上“传统”的关于发展的观点的影响很深。有论者认为,西方传统的关于发展的观点假设只有一条单一的轨道供所有的国家循其发展。那些在这一轨道上落后的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赶上其它国家,于是最便利的发展方法就是仿效那些走在前面的国家。自从1994年世界银行发表专题报告《中国人均GNP》,对中国官方得出的1992年GDP数进行了大幅上调(幅度达到34.3%)开始,GDP是否低估就成了一个重要话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竞争地位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排名又将中国推向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导致关于GDP低估的讨论愈演愈烈。此后,美国控制的世界银行就年年以GDP排名为诱饵,不断对中国指手画脚,引君入瓮以维护美国的利益。《国人在GDP的陷阱里还要陶醉多久?》国内生产总值又称GDP是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库兹茨提出的,他建立了现代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结构。GDP是一个“领土”概念,指一个国家在本国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GDP是个不科学的概念,以GDP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经济发展程度、衡量国民生活水平是有很大缺陷的。很明显,因为GDP是个“领土”概念,而各国的领土面积有大有小,本国公民有多有少,居住本国的外国投资者有多有少。这就使国家之间的GDP不具有可比性。以大国的GDP与小国的GDP比较,将不同国家的GDP进行比较是很荒唐的做法。……西方国家鼓吹“中国的GDP世界第二”,为中国注射了麻醉药,送来了糖衣炮弹,为中国设下难以超脱的陷阱。中国的GDP主要来自总投资、对外贸易和本国国民的消费三大部分。投资和外贸中有相当部分为外国公司的项目。许多外资、独资公司是中国人干活,外国人赚钱,中国人得到猪尾巴,外国人获得整头猪。西方国家以中国GDP的上升为理由,把“负责任的大国”的高帽给中国戴上,要求中国承担“负责任的大国”的世界责任,这显然是个陷阱。我们自己也以“负责任的大国”为己任,很是兴奋和陶醉,到处助人为乐,救助了美国,又要救助欧洲,殊不知自己到底有多大能力。GDP并不直接代表国家实力,只有转化为国家的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转化为富民强军的现实,才能成为强国的国家实力。GDP的优势如果不转化为科技优势、军事优势、文化优势,就无法在世界上具有战略优势和外交优势。据资料介绍,1840年,中国的GDP是当时世界的1/3,而自称日不落的英国当时只占1/20,全欧洲的GDP加起来同中国的GDP差不多,但是,八国联军打败中国,中国被欧洲瓜分了。1894年,当时中国的GDP是日本的9倍多,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没有打败日本,却被日本打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向日本赔偿军费2.3亿两白银。中日甲午海战中国失败最惨、影响最大、后果最重、教训最深刻,清政府的懦弱退让、腐败无能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次海战给中国近代史留下奇耻大辱。但中国的许多官员在美国人的吹捧之下昏昏噩噩,自以为得意,拼命催高GDP崇拜而不能自已。这就导致了糊里糊涂的发展“硬道理”——盲目追求GDP,而导致不断损害人民利益的严重后果。   发展中的另一个严重弊端则是“科学发展”不科学的问题。   问题也反映在发展的“核心是科学”的理论认识上。把作为发展手段之一的科学技术当成了核心,更当为核心指导思想来对待,这就后果严重了。   何为科学和科学精神呢?为何科学与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能人为割离呢?   科学( Science )一词是舶来语。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把科学界定为:“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这个界定有点像老子的“道”和“德”的总称。   百科名片《科学》词条: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笼统地说,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在西方对科学方法影响最大的数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培根的《新工具》的主要思想是:认识自然界不能靠演绎法,而应靠归纳法。演绎法一开始就从极抽象的原理出发,不论它的演绎过程是多么的精巧,都不能帮助人们理解自然,它是一种不结果实的方法。归纳法则教导我们:一开始要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出发,从中引出一些中间的、普遍的原理。归纳法是认识自然的科学的方法。归纳法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但经验归纳法本身却有很大的缺陷。莱布尼兹、休谟深刻指出了归纳法的缺陷,他说即使在实验科学领域也不能完全依靠感觉方法,因为归纳法是有缺陷的,对个别事物的归纳不足以证明一般命题真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波普尔也反对维也纳学派的可证实性原则,提出可否证性原则,并以此著称于西方哲学界。他认为,科学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否证。他还把自然科学中孤立静止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哲学上来,造成了欧洲近代哲学所特有的局限性。然而,崇洋思潮和对西方理论不求甚解的浮躁风气造成了国人对一般命题真理的迷信,并且已经在中国造成了不良后果。诸如似是而非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被普遍接受,经验归纳法、可证实原则由此被泛化了。人们首先相信一个权威给出的“真理”,主动用许多经验事实去不断证明这个已经是“真理”了的命题,然后更加相信这个真理,达到了科学迷信的程度。这样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人们习惯于服从权威发布的“真理”,并且习惯于寻找更多的“实践”结果来进一步证明这个“真理”。一旦失去权威给出的真理,就会陷入迷茫之中,称之为信仰空白,并且胡乱寻找替代的“真理”来填补空白,由此造成了此前重庆市圣诞夜万人高举美国旗狂欢,膜拜“神医”和祖宗风水等无数怪相。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国人坠入盲目服从权威的可悲境地,从而失去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奋图强的优良传统,而陷入人云也云的可怕惰性之中,导致发展中的无数不科学的问题反复出现而无以克服。“科学”被许多人有意无意地误解为仅仅是以培根为代表的经典研究方法,而忽视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从混沌到有序的系统论思想,无视阴阳相生相克的整体论思想,从而造成了可怕的片面性和机械论(Mechanism)思想,把科学诠释成崇洋迷外、机械刻板的新迷信,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制造了无数纷乱。   譬如建设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大咧咧地披露“科学真理”:“据有关方面统计,1998-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增长速度大概9.1%左右,我国房价根据统计局的数字是每年增长8.2%。从数字上来看,居民收入涨的比房价涨的还快,房价涨的比收入要慢。如果按照全国平均的预算价,房价是下降了,也就是说买房更容易了。”根本无视房价高企,无数民众苦于当房奴,不堪忍受剥削的大众灾难,而为少数人的暴利行径寻找“科学根据”,让“科学”危害民众。这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中,发展是目的,核心是科学”论调的实质:只要按照机械论的“科学”来发展(牟取暴利),而与整个社会系统无干,与大众利益无干。   还有,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袁正光教授在百家讲坛解说“科学精神”,他说:“实事求是的‘是’就是求了个最基本,最本质的原理。就比如讲到,我们找到了事物它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就比过去金木水火土更本质一点,当然我们进一步找到质子、中子,又更本质一点了。就是越能够掌握事物的本质,那么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就越能够抓住根本。(按:张扬的就是培根的机械轮,把世界看成是最基本粒子的简单加和,而无视系统结构和整体属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引论中批判“机械论”时说:“把自然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当然如果我们做为一个社会现象来讲,你比方说我们搞市场经济,那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市场机制。……所以我们经济体制改革当中,应该要抓住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产权问题的改革,这就是体现了一种科学思想:就是干什么事情都要抓住它的根本原理。”关于这个产权问题的根本原理,就是世界银行所归结的“私有化”。私有化彻底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结构,彻底毁坏人民群众劳动权利与获得公平分配的所有权基础,否定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也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文精神,让科学成为祸害。     在如此背景之下,把作为发展手段之一的科学技术当成了“核心”,问题就更大了。本来科学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也就是只有建立在人文精神基础上的科学精神才是健康的,对人类有益的。离开了人文精神的科学技术必然成为人类的灾难。德国法西斯的军事科技,美日的军事技术和生物技术都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噩耗。 实际上,早在古代,中国人就产生了把握“道”(规律性)“中道”(把握规律)和“为道”(老子,按规律做事)的思想。老子辅其自然的理念就是“为道”,以“道”求真,讲求“辅万物之自然”而成功遂事。《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郭店老子丙曰:“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换句话说,也就是能够辅佐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而不敢妄自作为。《说文》:“嗇,农事也。”治理众人、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事那样,顺应作物生长的规律,不强制它,服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而只有辅其自然,利用事物原本的规律性才能成功遂事。这实际上就是中国最古老的科学观念与科学精神,也就是“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界定的古代版本。   西方的“中世纪”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文艺复兴运动改变了这种状态。文艺复兴运动不仅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影响的结果,它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特别是阿拉伯、印度和中国文化中许多有用的东西,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制造术、造纸术引起了欧洲航海、军事、文化等领域的革命,对文艺复兴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古老的“为道”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开始传向西方。西方的科学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阶段。到了现代,西方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又传向东方,影响了中国,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其中的缺陷也在中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特别是把中华文明的整体论科学思想边缘化,机械论泛滥成灾。   西方科学的还原论是科学的极其重要的方法,它对科学的贡献非常巨大。还原论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即定域性假设:“如果测量时两个体系不再相互作用,那么对第一个体系所能做的无论什么事,都不会使第二个体系发生任何实在的变化。”虽然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实验的结果明显不利于这个假设。然而许多科学家依然顽固地坚持这个假设,包括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因而在这个思想的影响下,许多科学家通常放心地对一个系统进行变革,而不考虑它对其他系统以及整体的影响。但事实上对一个系统的变革不可能不影响到其他系统,甚至整体。近年来科技的飞速膨胀也就因此而制造了可怕的生态环境破坏,并且引发了西方世界的末日恐惧。   田松:《警惕科学!》一文指出了这方面惊人的问题:关于科学、人类和社会,常见的说法这样的:人类有需要,科学及其技术满足了人类的需要;人类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于是幸福感提高了,社会也进步了;人类又有了新的需要,促使科学及其技术继续进步;科学及其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就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就越来越好。但是,在1962年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之后,双刃剑的说法逐渐被接受,科学技术存在负面效应,成为新的共识。……《疏于防范的教训——百年环境问题警示通则》,为我的新说法提供了大量证据,虽然这并非作者的本意。这是一部触目惊心的著作,书中冷静地介绍了一个个化工产品所导致的负面效应。苯、石棉、多氯 联苯、卤化烃、乙烯雌酚、二氧化硫、甲基叔丁基醚、三丁基锡防污剂……,这些名字我们大多感到陌生,但是它们并没有因为我们的陌生而远离我们。恰恰相反, 这些东西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如果没有它们,当下的现代化生活根本就无法进行。然而,这些东西无一例外地对人类和生态的健康造成严重 的伤害。我且越俎代庖,现学现卖,简单地讲其中两个。先讲苯。1910年代初期,苯的第一种主要用途被发现:在橡胶行业做溶剂。1990年代,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联合发表了关于暴露在苯中的中国工人的一系列论文,“通过直接观察,它们还证明了即使是很低的平均苯暴露量(比如大约1ppm)也会带来很高的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对风险。”2001年,人们又意识到,汽油中含有苯!这意味着,不仅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可能与苯有密切接触,在汽车跑过地地方,每一个人都无法幸免。……工业文明的战车开到那里,苯就会跟到哪里。这时我们会听到很熟悉的台词:“没有别的办法,为了大局,只能做出局部 牺牲。等将来有了新技术,就好了。”再讲甲基叔丁基醚。这个名词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自然也毫无了解。由于它的陌生,人们也许会认为,它距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其实,它和苯一样,无处不在。它最主要的用途是替代汽油中的铅作为引擎抗爆剂。这是后期技术取代早期技术的一个例子。铅的毒性在古希腊就被认识到了,但是,铅一直被用在汽油里,因为“没有别的办法”。当然,人们也曾自我安慰地制定一些量的限制,并相信在这些量之下是安全的。不过现在好了,有了甲基叔丁基醚这个新材料之后,汽油中的铅可以取缔了,可以宣布技术的进步了。那么,结果如何呢?这个新材料最初被认为有很多优点。比如“价格低廉,易于制取,具有良好的传输和混合特性”。“能在炼油厂里制得;很容易和汽油混溶,不再分离,其混合物还可以通过现有的管道进行传输”(223);能使燃料充分燃烧,从而减少一氧化碳以及形成臭氧的前体物的排放。1970年代,甲基叔丁基醚开始在欧美进行商业生产。1995年,甲基叔丁基醚是美国生产的第三大有机化学品,年产量约为800万吨。1999年,全世界年产量约为2140万吨,当年欧盟地区的产量约为330万吨。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好处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多,更糟糕的是,与它的前任——铅——一样,甲基叔丁基醚也对环境和人体有害。1990年代之后逐渐确认,这个高科技成果能够诱发癌症、哮喘等疾病。由于它“高度的水溶性、流动性和持久性”,在它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从发动机的汽缸中跑出来之后,还会长期稳定地存在,到处游荡,遇水而溶。于是导致地下水污染。好在这东西有味道,很低浓度就能被人察觉。一旦水源中的甲基叔丁基醚超过了某个阈值,水源就彻底不能用了。……人们也会自我安慰:只有少数产品有问题,大多数产品是好的。然而,一旦我们把各种高科技产品逐一排列出来,就会发现,有问题的不是少数,而是大多数;大部分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解决,而是仍在继续,仍在恶化!并且,一直在产生新的问题!   在中国,这种只看局部,不顾整体片面性的科技发展也同样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定域性假设的泛化,使得科学家敢于盲目自信地大量生产各种各样的化工产品来解决某种局部的问题,以为不会对其它系统造成影响。这些化工产品有些是自然中从来没有过的,有些在大自然中只以特定的量存在于特定的场合。人类的身体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物质,人类的身体之中,也没有消解这些东西的酶;大自然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物质,大自然中也不存在对应的消解这些东西的微生物群落。所以它们注定会危害生物体的健康,危害环境,最终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紊乱。譬如反式脂肪酸,如“植物奶油”、“起酥油”、“人造黄油”等化工产品大量应用于食品,反式脂肪酸对健康有多方面的危害,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血液粘稠度和凝聚力,促进血栓形成;2.提高低密度脂蛋白,也就是“坏脂蛋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也就是“好脂蛋白",促进动脉硬化;3.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生;4.对婴幼儿来说,反式脂肪酸还会影响生长发育,并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美国一项大型营养研究证明,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越高,患心脏病的风险就越大。这只是无数化学品滥用的危害之一,但已经够可怕的了。2012-11-06《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增长两倍,创造价值32亿美元的药品市场》的报道披露: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说,美国有2370万糖尿病患者,而中国患者的人数是美国的近4倍。该机构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增加4000多万糖尿病患者,每年的医疗费用将达到280亿美元。默克公司首席医疗官迈克尔·罗森布拉特10月25日在上海接受专访时说:“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糖尿病之都。政府开始更加关注此事,因为这是一个巨大问题的开端,既是健康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化学添加剂的滥用发展了经济,结果制造了大量的糖尿病患者,耗费了大量的国民财富。然而,某些制药业巨头却因祸得福。这样的无序发展对人民大众来讲实在很要命,但对某些药商来讲确实利好。他们依然可以称之为“科学发展”,但这样坑爹的“科学发展”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吗?   美国的一些科学家自以为改变作物的部分基因不会对染色体的其他部分和作物的整体造成影响,疯狂地炮制各种转基因作物,给人类的食物制造了严重的危险。而中国的某些人借着“高科技”的名义紧跟,在中国炮制转基因水稻毒害民众。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大教授张启发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发的转抗虫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杂交种“Bt汕优63”竟然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认证。但最新的第三方研究披露: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出大问题了!核心提示:湖南师大的一篇硕士研究论文披露:用张启发的Bt汕优63转基因水稻进行小鼠喂养试验,仅仅进行了90天的实验,小鼠的肠腺细胞就出现了病变增生!真的是很可怕啊!湖南师大硕士的研究与英国普兹泰教授的研究结果一致,都证明转基因食物有害健康。【中文摘要】本论文通过五个试验研究转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稻谷中所表达的crylAc杀虫蛋白对小鼠的体内血清生化指标、胚胎生长发育、脏器指数、小鼠小肠mtDNA突变的影响;以及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质在小鼠体内残留程度与转基因稻谷的潜在致敏性,旨在为评价转Bt基因稻谷的食用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试验1转Bt基因稻谷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和器官发育的影响试验将80只6周的小鼠随机分成两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小鼠(5只公鼠,5只母鼠),对照组饲喂同一品种的非转基因稻谷日粮(C组),试验组饲喂转基因稻谷日粮(Bt组)。试验期90d,90d时每个重复随机抽取5只小鼠,眼球静脉取血,测定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取血后处死,测定重要器官指数;其中小肠、肝脏、肺脏和脾脏做成显微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正常,重要器官指数未见显著差异,肝脏、肺脏和脾脏切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但小肠切片表明实验组小鼠小肠腺细胞产生了病变性增生。   同时,在“高科技”的名义下,食品行业广泛胡乱添加化工产品,甚至连用传统方法酿制的白酒也莫名其妙地被添加了塑化剂,毒害民众。2012年11月19日东方财富网《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报道:长期摄取塑化剂会干扰内分泌,造成孩子性别错乱,使女孩性早熟,使男性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精液量和精子数量减少等。酒鬼酒(000799)有毒。没人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号称天下第一酒的酒鬼酒,一直以酝酿湘西千年文化,传承湘西古老秘方自居,号称“无上妙品”,其酒鬼酒系列也成功跻身高端白酒行列。但是,让人无法想象的是,酒鬼酒却存在意想不到的致命危险。酒鬼酒中的塑化剂含量竟然超标高达260%,这是21世纪网将酒鬼酒送第三方检测得出的答案。更可怕的是这不是个别现象。2012年11月20日新京报《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260% 酒协承认此为行业现象》报道说:中国酒业协会在昨日同期公布的落款时间为今年8月20日的《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中指出,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   在经济发展中,此类恶果更为惨烈。   2012年08月20日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学者析国内摩天大楼热:政府追求政绩相互攀比》披露:“摩天大楼热几时了?很多城市在宣布摩天大楼建造计划时,都喜欢拿出这样的理论依据:摩天大楼可以吸引跨国公司入驻,进而拉动地方经济。其实,这个理论已经过时了。……“摩天城市网”发布的“2011中国摩天城市排行榜”则显示:以152米高度为最低标准的摩天大楼,香港有58座,上海有51座,深圳有46座。5年之后,中国的摩天大楼总数将超过800座,为目前美国摩天大楼总数的4倍。未来3年,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楼在中国封顶。业内还有一个说法是:全球在建摩天大楼有87%在中国。相关机构的统计报告显示,未来5年,中国将最少新增600米以上摩天建筑3座,500米以上摩天建筑3座。在未来的全球十大摩天大楼中,中国有望占到6席。目前世界上超过240米的大楼有270座,中国有75座,印度有2座。……摩天大楼的建设如火如荼,反对的声音也此起彼伏。其中最著名的观点,就是“摩天大楼魔咒”。1999年,德意志银行证券驻香港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提出“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发生在新高楼落成的前后”,并列举了多个案例。例如纽约世贸中心落成后,石油危机爆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金茂大厦建成时也正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肆虐之时。而一些中国学者对摩天大楼热的批评,侧重则有所不同。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曾公开表示,目前国内的摩天大楼热是各地政府追求政绩、相互攀比的体现,不少项目都是在地方政府的某种暗示、授意,以及土地、税收政策的引导支持下,房地产市场开发商以自己的名义去启动的。陈及说,从经济活跃度和开发性的角度上看,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类经济发展中心对一两座摩天大楼或许有实际需求,一般省会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建摩天大楼并没有多大的实际需要。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去建造摩天大楼反而会阻碍当地经济发展,造成财政税收的负担。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中国新的摩天大楼建设潮,是中国城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结果,因为第三产业主要的办公地点是写字楼,所以摩天大楼也迎合了市场的客观需求。但是,许多城市盲目建设摩天大楼,可能超出了城市的经济承载力,也造成了恶性竞争。在上海摩天大楼集中的陆家嘴区域,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最早的摩天大楼——金茂大厦总投资50亿元,每平方米造价为2万元,目前每天开门的维护费用就要100万元。”然而各地政府依然“科学”地发展摩天大楼,攀比政绩,全然不顾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伤害。   而机械论的影响造成最普遍伤害的要数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直至教育管理中滥用目标管理的机械论“科学”方法。从美国引进的目标管理论把组织当成一部机器,它由一个个独立的零件加和而成,只要每个零件运行最佳,整部机器的运行也就最佳。于是拉高目标,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绩效考核,还与工资挂钩风行于政府机构、企业管理甚至教学管理之中。   然而战争等的教训早已表明,许多局部的胜仗并不能保证整个战役的胜利。企业经营的教训也表明,员工个人和部门的绩效良好并不能保证整个企业的良性发展,甚至会造成公司的倒闭。譬如美国的两家房贷抵押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一直各部门的绩效极佳,然而公司最终崩盘破产。这两个公司的破产还带累了中国。荣登美国“两房”公司外国债权人之榜首的居然是中国,一共持有涉及该两间公司高达3763亿美元债券,约占中国外汇储备总额21% 。国际经济界称为一件匪夷所思的大丑闻。   而政府机构的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引发了人人痛恨的政绩冲动。政绩造假,政绩工程害人不浅,因此而升官发财的是高官,遭殃的是平民百姓。2012年8月29日深度周刊《中国式塌桥》披露:8月24日凌晨,建成通车不到一年、连接阳明滩大桥的哈尔滨三环路群力高架桥的一条匝道发生倾覆事故,共造成3死5伤。 当天中午,哈尔滨市就事件举行了首场新闻发布会,称“事故造成一段长约130米的上桥匝道路面侧滑,四辆重载货车侧翻”,并将事发地点明确表述为“三环路东湖路入口处(距离阳明滩大桥3 .5公里)”。哈尔滨市政府秘书长黄玉生在发布会后表示,初步判断事故原因为车辆超载所致。哈尔滨的塌桥事故,又一次引发人们对桥梁塌陷的集体反省。不管是侧滑、坍塌、坠跌,从1999年重庆綦江彩虹桥的坍塌开始,这类事故几乎都没有停息过。尽管事故的原因仍有待发布,但可以肯定的是,哈尔滨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当主管部门忙着用显而易见的理由解释桥梁缘何坍塌时,也有技术人员对桥梁垮塌的真正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河海大学吉伯海教授等人对2000年到2010年期间,国内媒体报道过的85起桥梁(地震灾害导致的除外)塌陷事故的原因分析。吉伯海等人发现,超载虽然是造成这85座桥梁坍塌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名第一的是“施工设计不合理”,一共35起,占了41%;其次是撞桥,一共13起,再次才是超载,一共11起。通过对具体事故原因的分析,吉伯海等发现,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结构不合理、计算有误、施工图不完善、施工方法不当等。——中国古代的桥梁许多至今完好无恙,而政绩冲动冲出来的政绩桥却不堪重负,一撞就倒,一压就塌,呜呼!这也算“科学”发展,坑爹的“科学”发展,害民的“科学”发展!   还有更可怜的是义务教育目标管理与绩效工资的“科学”管理。由此分数更加耀武扬威,教师为了绩效抢课加课,课外补习,无数的家庭作业简直压垮了中国的下一代。在企业里法律早就禁止无限加班加点,防止过劳死,禁止使用童工。而在中小学里却反其道而行之,赞扬加班加点补习做海量家庭作业,通宵达旦谓之勤勉学习,刻苦学习,拼搏精神,直逼得小学生相约跳楼而不悔。这些可怜的“祖国花朵”简直成了制造分数的“童工”!企业劳动也不过是8小时,而这些学校“童工”的劳动却超过8小时甚至达到12小时以上,这也称之为“科学”教学,坑爹灭族,绝子绝孙的“科学”发展!如此摧残祖国的下一代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死读书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撑得起中华民族的大业?他们不仅没有良好的人格发展的时间与环境,没有身体与智力发展的空间,更没有创新能力形成的机会,这样的教育是反科学的奴才教育,罪大恶极!人们不能不思改变这种可悲的状态。   习近平主席最近宣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才是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的真正的科学发展观,这才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习近平早就说过:“要抓紧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工作准备,扎实有序地展开学习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实效。”( 2008年09月21日新华网《习近平:要在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似此,科学发展才能实至名归,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共产主义
yjg30 2012-7-22 14:58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共产主义运动 建国六十三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实践经验已经十分丰富了。成绩是巨大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但是对于我们经常宣布的指导思想来说,现在却仍然存在着思想混乱的情况。坚持思想上的马克思主义,而在现实工作中却是实用主义或者形而上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怎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 根本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活的原则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并且,在用这些基本的原理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由于不理解现实本身的复杂的关系,出现了与事实不符的现象。 但是实践经验本身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不能只是面向当前的问题,还要看到未来;不仅要维护已经取得的宝贵成果,还要继续不断的发挥我们的潜力;不仅把当前的现实和现实发展的必然与这个必然所导致的光辉前景结合起来,还要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情与转化为理性的自觉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为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们就从我们的党的理论系统本身谈起。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为指导的政党,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建设中,不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来和我们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完整系统的,既符合现实也符合长远发展目标的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呢? 我坚信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以,我也坚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中国化,一定能够用理论的自觉来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我们一定能够通过自觉的实践统一目前建立在现实各种生产条件基础上的代表各种利益的混乱观点,我们一定能够把思想的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创造不仅属于我们自己,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身的辉煌! 为此目的,我们首先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这里我们只需要先提一下这方面比较系统的著作,那就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因为这本不仅作为论战性的著作,而且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系统总结。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空想,而就是现实的实践要求。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不需要在这里引用,我们这篇文章将只是就共产主义理想的问题,从这部著作所阐述的整体观点来重新论述一下。 恩格斯在他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写道: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共产主义?答: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共产主义原理》,第 357 页 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即是说,我们看待共产主义不能用静止的不动的眼光去看待,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理想的制度,其本质更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也即是建立在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我们如果理解了现实本身,理解了现实各个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的未来,那么,这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有目的的实践就是共产主义运动本身。 现在的很多人不理解共产主义运动的这个本质的规定,所以对共产主义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看法,并把共产主义和我们以前所经历的曲折的实践的某一具体形式等同起来,由此产生了一切理论的混乱。 所谓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这就是要求我们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时候,把立足点放在现实的经济条件上。那么这些条件有哪些呢?我们把目光收回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上来。 “(a)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的人表现为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而在过去的历史时代,自然联系等等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这种个人是在过去就已存在的理想;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性的观念,这种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这样的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新时代所具有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8 —— 21 页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忘记这种差别。例如,他们说,没有生产工具,哪怕这种生产工具不过是手,任何生产都不可能。没有过去的、积累的劳动,哪怕这种劳动不过是由于反复操作而积聚在野蛮人手上的技巧,任何生产都不可能。资本,别的不说,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可见资本是一种一般的、永存的自然关系;这样说是因为恰好抛开了正是使“生产工具”、“积累的劳动”成为资本的那个特殊。因此,生产关系的全部历史,例如在凯里看来,是历代ZF的恶意篡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2 页 上述引用,清楚的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与现代经济学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因此,共产主义理论是从研究现实的人的生产来了解自身的,是通过研究人类的现实运动所造成的人类自身的异化条件以及这些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条件之间的互相运动的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类在这个异化的现实条件本身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扬弃这个异化的条件,理解到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这些异化本身的扬弃,也即是人类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论。 人类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不是一句空话,这要有十分现实的物质基础。也即是说,只有人类全面摆脱了分工以及由于分工所产生的把人类限制在某一种单调的生产方式的物质条件,人类的全面发展、人类的真正自由才能建立起来。要想达到这一步,只有全面取消分工。但是有这个要求是一方面,要认识和理解这个要求的客观辩证运动是一方面,而把这些要求和认识真正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又是一方面。这种全面取消分工的要求,如果不沦落为一句抽象的词句或无现实的理想,那么,要求全面取消分工就需要许多世纪的人类社会的共同实践和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互相矛盾斗争中的曲折发展。共产主义运动就是基于这些条件,认识到这些条件以及这些历史条件之间运行的规律,我们人类才能在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自觉的劳动创造,自觉的去改造这些条件,不断的扩大这种历史条件的基础,从而为最终消灭这些条件的限制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正是资本主义在世界全面发展的阶段。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构成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内容,资本主义的消亡是以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扬弃为基础的,而扬弃的动力来自于矛盾对立的本性。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指的就是这种对立的扬弃。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内部矛盾的本性使然,所以代表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资本家们不会彻底的放弃自己的资本家的身份、财产和力量,要让资本家也象认识到自身的使命的那种自觉来控制自己追逐利润的欲望,来取消竞争,来主动的促进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发展,为实现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最终各解和真正的独立自由做出贡献,那是不可能的;相反,资本家们总是不择手段的制造对立,并千方百计用自己的资本的力量来保存自己的资本家的那种特殊,或者保持自己凌驾于工人之上的那种虚荣和奢侈的享受。所以,在资本家本身是没有意愿,也没有动力去主动的把自己的权力交给社会,让社会来调节自己的生产,让社会的自觉的行动来解决自己本身的矛盾的。这个动力只能来自于资本的对立面,结合的劳动的力量,现实中是这一对立的代表,即无产阶级的团结的力量。 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整个社会随着资本不断的深入到每一个行业和领域,处在资本主义生产外的其它的各种生产方式逐渐被资本的竞争所消灭,整个社会阶级也越来越分成简单的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随着这个 条件 的出现,可以预见的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也越来越尖锐,斗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这样的斗争可以产生社会革命,从而使革命中胜利的无产阶级可以战胜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阶级、并联合其他阶级的力量建立自己的统治的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本质对立关系是在同一基础上不同的阶级在社会中所占的地位不同,实践的目的不同,对待自身的利益不同的阶级统治。而且,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所导致的经济危机,会引起资本家主义国家之家的竞争和斗争。以前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这种由于国内的矛盾引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表现。 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必然如此。如果说以前是诉诸于武力,那么当这种武力由于斗争的激烈而有使资产阶级的统治破产的危险面前,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似乎相对平和的方式;但是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目前欧美的发达和非洲和中东的贫穷,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外部体现;只不过这些掠夺有时采取明显的战争的手段,有时采用了动听的词汇罢了。即使现在的一些掠夺采取了动听的名词,比如经济援助、银行贷款、各种投资等等,但是这些动听的言词后面哪里是对发展中国家或者贫穷国家真心实意的帮助?这只不过是这些国家的资本家们攫取利润的砝码,因为这些美妙言词后面的实际行动总是附加了许多不利于受援国社会经济自主发展的条件的。这正是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私人利益的集体体现。 目前资本主义国家似乎还有一些生产命力,但是不得不看到,以前的资本主义的范围主要在欧洲和美洲的局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了。资本全球竞争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在全球的范围内普遍发展起来。 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内取得胜利,但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必然是全世界的事情。 所以,这里有必要立即谈一下社会主义。既然共产主义主要讲的是一种运动,共产主义理论是善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那么,作为这个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怎么可能是一个静止和僵死的社会制度呢? 不错,从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看来,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但是这种制度是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来进行的,保持着自己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的鲜明的质,体现在现实中就是在资本与劳动对立上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统治。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肯定的一方也即是保守的一方代表资产阶级,他们有意识的运用资本的力量,通过国家机器来保持自己的利益和所有权不变,从而保持这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不变;但是否定的要求还是在不断的发生:工人的联合与斗争、大资本吞并小资本、资本主义的生产替代手工的、小农的生产等等现实运动中;这些情况总是不断的发生,不依任何人意志为转移。但是在这里否定是不自觉的,还是受到资产阶级统治的限制和反对的。社会主义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否定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无产阶级的统治为主的自觉的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这种自觉的否定,在认识上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上提供了和现实的政治力量保证,从而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提供了一种对无产阶级最有利、社会动荡最平缓的对立统一的形式。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序言里有一段对精神运动的精彩描述,去除其中的唯心主义,把精神换成社会主义,那么这段对于精神的描述倒是十分符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整体认识。 “……精神从来没有停止不动,它永远是在前进运动着。但是,犹如在母亲长期怀胎之后,第一次呼吸才把过去仅仅是逐渐增长的那种渐变性打断——一个质的飞跃——从而生出一个小孩来那样,成长着的精神也是慢慢地静悄悄地向着它新的形态发展,一块一块地拆除了它旧有的世界结构。只有通过个别的征象才预示着旧世界行将倒塌。现存世界里充满了的那种粗率和无聊,以及对某种未知的东西的那种模模糊糊若有所感,在在都预示着有什么别的东西正在到来。可是这种逐渐的、并未改变整个面貌的颓毁败坏,突然为日出所中断,升起的太阳就如闪电般一下子建立起了新世界的形相。 但这个新世界也正如一个初生儿那样还不是一个完全的现实。这一点十分要紧,必须牢牢记住。首先呈现出来的才仅只是它的直接性或者说它的概念。我们不能说一个建筑物在奠基的时候就算是已经落成,同样我们也不能把对于一个全体所获得的概念视为是该全体自身。当我们盼望看见一棵身干粗壮枝叶茂密的橡树,而所见到的不是橡树而是一粒橡实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满意的。同样,科学作为一个精神世界的王冠,也决不是一开始就完成了的。新精神的开端乃是各种文化形式的一个彻底变革的产物,乃是走完各种错综复杂的道路并作出各种艰苦的奋斗努力而后取得的代价。这个开端乃是在继承了过去并扩展了自己以后重返自身的全体,乃是对这全体所形成的单纯概念。但这个单纯的全体,只在现在已变成环节了的那些以前的形态,在它们新的原素中以已经形成了的意义而重新获得发展并取得新形态时,才达到它的现实。 由于一方面新世界的最初表现还只是隐藏在它的单纯性中的全体,或者说,最初所表现的还只是全体的一般基础,所以另一方面过去的生活里的丰富内容对意识来说还是记忆犹新的。在新出现的形态里,意识见不到内容的展开和特殊化的过程了,但它更见不到的,则是将诸差别加以准确规定并安排出其间固定关系的那个形式的发展形成过程。没有这种发展形成过程,科学就缺乏普遍理解的可能性,就仿佛只是少数个别人的一种内部秘传的东西;我们所以说是一种秘传的东西,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科学仅只才存在于它的概念或内在本性里;我们所以说它是少数个别人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还没广泛地出现,因而它之客观存在是个别的。只有完全规定了的东西才是公开的、可理解的,能够经学习而成为一切人的所有物。科学的知性形式是向一切人提供的、为一切人铺平了的通往科学的道路,而通过知性以求达取理性知识乃是向科学的意识的正当要求;因为知性一般说来即是思维,即是纯粹的自我,而知性的东西则是已知的东西和科学与非科学的意识共有的东西,非科学的人通过它就能直接进入科学。 科学既然现在才刚开始,在内容上还不详尽,在形式上也还不完全,所以免不了因此而受谴责。但是如果这种谴责进而涉及到科学的本质,那就很不公平了,这就犹如不愿意承认科学有继续展开的必要之不合理是一样的。……” ——《精神现象学》上卷“序言:论科学的认识” 8 —— 10 页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也是这样充满曲折的,这主要是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的认识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 “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所有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即集中在已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暴力的干涉,即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它们在经济上似乎是不够充分和没有竞争力,但是在运动进程中它们却会越出本身,成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所不可避免的手段。 这些措施在各个不同的国家里当然会是各不相同的。”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共产党宣言》,第 489---490 页 这当然是对于当时的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说的,或者说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发达的阶段来说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即使在这里也认识到共产主义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也要经过“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的进行。但是人们总是持有机械的思想来看待这句话。他们没有看到,叙述的过程和现实的过程是不一样的。现实的过程很长,经历的曲折很多,但是叙述中却不能对这些情况做更多的表述。而且,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一个规定,那就是“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与我们现在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多么的一致。区别只是根据实际情况所要采取的具体方法了。 列宁是把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变成现实的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实践家。对于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他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比如一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是在战争的紧迫过程中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所采取的为战争服务的经济政策,但是列宁还是从中看出了这种经济政策不能持久,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此,在战争结束后就果断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从列宁当时所采取的新经济政策的措施看,不能不说列宁已经对社会主义运动有了一个深刻的看法。但是列宁的逝世使他不能继续更深入的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斯大林所采取的办法和列宁的办法是一种完全相反的道路,列宁是从现实出发,斯大林后来则不自觉的走了从理论出发的道路。从斯大林所实行的计划经济政策来看,斯大林已经不自觉的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的理论依据虽然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但是斯大林是用从现实资本主义的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原则去规定现实的生产,而不是用理论去和现实相适应。所以,斯大林没有弄清楚市场与计划的辩证关系,所以,把计划和市场对立起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计划经济体系。斯大林虽然也注意到当时仍然存在分工,存在商品交换,但是却只是作为已经被计划经济所战胜了附加的无足轻重的经济条件来对待。 但是没有市场哪有计划呢?没有只有市场而无计划的经济形态,也没有只有计划而没有市场的经济形态;再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也有计划的限制,而严格的计划经济又怎么能够摆脱社会分散的分工所导致的交换呢?片面的执着于要么计划要么市场,就是犯了形而上学。绝对的自由也就是不自由,绝对的计划也就是没有任何计划。从苏联经济学教科书和苏联的实践可以看出,实际上斯大林所实行的政策就是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的那些规律而制定的。但是当时的世界和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没有达到这个条件要求的。这种经济体制虽然利用当时的社会成熟的分工的经验,可迅速利用当时的科学技术成果,并按照当时社会分工的经验,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而且,这种计划经济的方式也确实发挥了历史优势,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的达到或超过当时许多国家的经济生产水平。但是这种体系的内在联系是建立在当时社会发展已经达到的成熟的分工的基础上的,而且这种分工依然是分散的,依然是把人变成了分工的附着物,并不是由于这种计划就会取消了社会分工。因此建立在由世界资本主义竞争所形成的成熟的分工及各分工之间的协作的经验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形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长期以往,内部的缺点也就暴露出来了。计划经济体制缺少市场的那种由于竞争所产生的不断促进社会分工深化的内生性。缺少了竞争的计划经济,虽然在短时期内发挥了历史积淀的技术和分工的成果,却没有开创促进社会分工继续进展的适当的机制和形式。因此,计划经济就变得僵化了。僵化的体制当然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内在发展的要求,结果运行了数十年后由于制度的僵化,而导致实践的失败。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也是和苏联几乎一样的计划经济体制,只不过我们的经济基础是更加落后而已。事实已经做了说明,离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人为的把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规律,强制的应用到现实中去,从而抛弃了理论本身赖以存在的基础,变成了用理论来规定现实,而不是反过来让理论与现实相适应,那么实践中必然要出问题,实践必然要失败。 当然,现在做这样的评论,似乎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这对于前人以及他们从事的伟大事业来说是不公平的。任何没有经验可循的事业都是要有人探索,都是要允许犯错误的,那些以我们事后人的眼光去评价伟大的探索者,先行者,并用后来的事实对他们指手画脚,批判他们是错误的等等,都是不公正的。因此对于我们的党和ZF正在推进的改革开放来说,也是要允许探索,允许失败的。因为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继往开来的伟大的事业。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前人的错误在事后进行一次总结。总结错误是为了更好的前进。评价就是,前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一阶段脱离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没有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但是这也是有情可原的,我们的前代伟人们,他们有崇高的理想,他们有迅速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急迫心情,他们有坚强的毅力和探索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现在许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仍然陷于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却根本不懂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因此,我们就社会主义的实践的历史,计划经济等开始我们的进一步论述。很显然,现在的社会意识形态争论以及现代经济学家们对于计划经济的失败都没有真正弄懂意义所在。一些人把建立在形而上学思想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实践形式当成社会主义本质来反对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持资产阶级经济学观点的人又拿现在社会主义实践来反对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但是两者都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的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资本论》第 1 卷第二版跋,第 23 页 我们拿这句话来理解马克思在论述资本的生产与流通过程的第二卷,可以看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资本论》第二卷内容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这是个前提,有这样的前提才有这样的抽象。但是,倒过来的看法是这样的,把这个抽象当成前提,应用于现实。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实践时由于认识的差异,那么采取的具体的经济手段也是一定有差异的。 根据《资本论》第二卷的内容,把国家的全部生产都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这两大部类。但是这种分法应该是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事实中抽象,而不是在运用理论的时候,却把这个基础抛弃掉了。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无序竞争的过程中使生产过程的价值和物质补偿失去正常的比例关系,从而使经济在繁荣、停滞、危机、缓慢回升,繁荣的命运里循环。这种状况产生的基础是资本的内部矛盾所造成的竞争外部的存在的斗争。所以,我们虽然认识到这个无序的竞争过程是产生所有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但是当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能越过这个阶段的时候,就不得不忍受这个阶段所带来的各种欢乐和悲伤。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却是建立在把结果当成前提,把理论当成实践的前提的结果。并根据《资本论》第二卷的抽象规律,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互相补偿的比例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这里只看到物质补偿,忘掉了价值补偿,实际上也即是只看到生产,忘掉了社会分工所必然导致的交换,知道了现实中规律,却在运动规律的时候抛弃了现实基础! 当时我们国家的基础是什么呢?资本主义的,小生产的,小农的,手工作坊的等等生产方式都还存在,分工和协作还是很原始的那种靠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分工,机器的应用都还不普遍,对于生产资料的流通和消费资料的分类和统计还没有可能完全的进行,既缺少丰富的经验,也缺少技术的手段,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采取只有资本发达条件下的措施,必然要在实践中付出代价。 但是我国的计划经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不能抹杀掉的。即是说,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统治,这为以后进行经济的调控打下了物质基础。在当时采取的计划经济措施,可以迅速的采用当时世界比较成熟的社会分工,可以迅速的在国内建立门类齐全的工厂和企业,并按照当时已有的成熟的社会分工体系进行生产和分配。缺点依然是超过了社会分工的实际。在全世界的分工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整体的情况下,普遍总是通过个别的竞争来形成,而计划经济体制却是形成了一个抽象的普遍,以致于缺少了形成普遍的那种个别的动力。 因此,我们就是要回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中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第一是要承认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这是采取行动的前提;第二就是要自觉的认识到矛盾,并根据不同发展时期制定出符合当前时期的矛盾运行的办法和机制来;第三是要在尊重的现实的基础上,指出现实的必然发展目的。这是现阶段解决矛盾的基本思路。 承认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当然也就不仅是停留在一句话上,还要从对中国的实际的实践和分析基础上得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因此,现在对于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条件,我们认识得比过去丰富多了。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些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在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导下的实践和总结,也使我们自发的获得许多成果。 现阶段我们大力宣传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承认现状的基础上经过实践,并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丰富经验总结形成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的一个方面。但是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现实的领导方法的理论,还不能完全体现我们现实的经济条件的运动规律。因此,科学发展观,还只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站在外部,并根据内部矛盾的运动的表现来采取的一种主观平衡的思想。这种思想虽然还不能完全解释各个经济现象背后之间的辩证关系,但是能认识到这些经济现象之间的外部的表现的此消彼长的循环往复,能够通过这些循环往复积累一些实际工作的经验,并有意识的指导实践。 既然对于这些认识还停留于外在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彼此之间的表面的联系,那么,提出的办法总还只是用自觉的辩证法的思想来处理这些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罢了。辩证法有它的优点,就是在发展顺利的时候,意识到倒退;投资过多的时候,意识到生产会有过剩;经济过热就有可能产生崩溃。这些都是由于内部矛盾引起的外部必然表现。可是我们目前还只是停留在这些表现上,因此所采取的措施也仅仅针对这些表现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里,在论述希腊哲学家芝诺的时候曾提出一个外在辩证法和内在辩证法的区别。 黑格尔指出: “(一)外在的辩证法,即运动的过程(内容)与对于这个运动过程的整个掌握(形式)是区别开的;(二)不仅是我们的理智的一种运动,而乃是从事实自身的本质出发,这就是说,从内容的纯概念的运动出发去证明。前者是一种考察对象的方法:提出一些理由,指出一些方面,加以反驳,籍此使得通常当作固定不移的对象,都摇动起来。这些理由也可能是十分外在的,在智者派那里我们对于这种辩证法将有更多的要说。但那另一种辩证法则是对于对象的内在考察;这是就对象本身来考察,没有前提、理念、应当,不依照外在的关系、法则和理由。我们使自己完全钻进事实里面,即就对象本身加以考察,即依它自己所具有的那些特性去了解它。在这样的考察里,于是对象自身便显示出其自身(的矛盾):即自身便包含有正相反的规定,因而自己扬弃自己;……”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四、芝诺”,第 326 页 这个区别是容易理解的。由此看来,我们现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也只是在外在辩证法的层面上。因此,科学发展观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是十分完善,总使人觉得不足。不足即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依据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没有一个符合现实和逻辑的统一论述,内容和形式还是区别开着的(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来,真正的目的即是现实本身,也是可能性,但是是现实的可能性。只要把现实的内部矛盾真正了解了,掌握了矛盾的运动规律,那么同时事物发展的目的也已经指出来了。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根据以及根据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建立在具体根据的基础上的目的也必然是可以实现的,也即是说目的是现实的。在这里,切不可把个人的主观的没有根据的目的和我们这里有着具体根据的目的相提并论。)。 现在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离马克思所揭示的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容越来越远了,人们越来越从形式上而不是从内容上,即从现实的各个条件运动来看了。不仅如此,在现代经济学家们的鼓噪下,形式的外在的抽象统一代替了内部的差别。于是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出现了各种各样混乱的思想。这些混乱思想再加上一些现代经济学家的自高自大,胡言乱语,和形而上学的逻辑应用,结果造成了更多的混乱。于是现在竟然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当社会的经济运动出现一些问题时,这些现代的经济学家们就齐声高呼,是ZF没有按照他们所提出的理论来制定政策,所以,造成这样的不稳定的后果,不是他们的理论错了,而是事实错了。这些所谓名人经济学家的思想完全是唯心的,他们不认为是他们的理论出了错,反而一再的以为是现实出了错。但是,现实出现的各种问题,只不过是现实本身的矛盾,再加上这些形而上学理论盲目指导的结果。 也许有人会进行反驳,科学发展观是经过多年实践得来的宝贵的经验,而且不仅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本质,即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仅如此,也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这仍然只是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般的描述,而且这种描述依然被外在的形式的东西弄模糊了,以至于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了。 那么我这里还是先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话: “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因而,例如在经济学上从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似乎是正确的。但是,更仔细地考察起来,这是错误的。如果我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因此,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末这是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经过更规定之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一个整体的浑沌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2 卷《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 750 页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呢?即是表明了如何真正的掌握一个国家的各种具体现状以及这些矛盾的互相联系及运动表现。用马克思的这一段话和我们现在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对比,就可以鲜明的看出,现代经济学理论完全不是从现实的处于一定的生产条件的人的阶级性出发,而是从抽象的抹杀了一切现实性的理性人出发。其他的理论都是从这个抽象的理性人的假设得出进一步的错误的抽象。抽象的假设必然导致抽象的理论,所以,现代经济学家可以不顾现实中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而谈论什么贫富差别的不同规定;在脱离了现实的对立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谈论什么企业的道德和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因此,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的社会怎么不是永恒的呢?我们看看马克思对于这种处在矛盾的发展的事物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实的态度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 “我们看到,商品的交换过程包含着矛盾的和互相排斥的关系。商品的发展并没有扬弃这些矛盾,而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一般说来,这就是解决实际矛盾办法。例如,一个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而又不断离开这一物体,这是一个矛盾。椭圆便是这个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之一。”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资本论》第 1 卷第 122 页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学过哲学的都应该知道,那就是矛盾存在的现实性和必然性。当这种矛盾还处在必然存在的阶段时,矛盾是不可消除的,因此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所以马克思说,一般说来,这就是解决实际矛盾的办法。 基于以上两段话,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首先是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的。一说起社会主义,人们脑袋里都是僵硬的死的概念和印象,这是现阶段产生各种左的和右的言论的思想根源,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充其量只不过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形而上学的表象而已。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最基本的矛盾对立是什么呢?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那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基本的内部矛盾是什么呢?是我们国家里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还不充分。经济基础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作为一个统一,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是被资产阶级的政权所统治,而在我们国家里,是经过革命斗争,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 但这还只是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开始,还只是一个从资本主义经济的盲目发展中走向人类自觉发展的一个开始。这样一个开始,在随后的发展中,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遵循的。这个开始的后来的继续发展只能是战胜了资本的,获得统治的无产阶级的本质的自发到自觉的发展。从自发到自觉,从初期的质变到后续的量变发展,最终达到否定之否定的对立统一,不经过曲折和反复,那是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本性的。现阶段,社会上一些人对我们国家 63 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视而不见,对我们国家关于未来发展的宏伟目标充耳不闻;他们只是看到我们曾经有过的曲折和错误,拿这些曲折和错误来否定社会主义本身的现实性和历史必然性。这样的言论,犹如要求一个人永远也不要长大一样;犹如要求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一些失败,就要全面回到过去一样。这些人相信自发的力量,却不相信我们最终能够通过实践,找得到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我们的自觉的运用规律,促进社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用以上论述和我们国家的现实实践所采取的理论与政策相对照,自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主导者和领导者的正确的阶级本能和错误的理论指导之间的互相妥协,导致社会的实践措施既有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方面,也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方面以及保守的改良主义或者民粹主义的思想。结果是现实社会发展既前进,又后退;既不断的产生对于美好前景的向往,也有对于未来的不断争论。这样的妥协,其实也是一种思想的不确定,即对于社会的发展规律的一种不确定。在这样的不确定面前,任何一个看来说得有道理的针对片面的现象的理论表示,都显得有些合理的成分。但这些合理的成分,加在一起,不多不少,都是互相反对的,而且,反对的和赞成的一样多。于是,对于现实及现实的各种矛盾现象,没有一个对现实的实践及最终发展目的互相联系的全面的理解和论述,思想上的混乱和模糊不清当然是避免不了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种社会矛盾面前,有坚持市场经济方向的,有的在各种社会矛盾面前想回到过去的;有为资本家说话的,也有为“全民利益”说话的,有为农民说话的,有为小资产阶级说话的;有指责ZF的,有指责国企的;还有一些耸人听闻的什么阴谋论,社会崩溃论,社会已经处于矛盾的极点论等等胡言乱语;于是伴随着各种胡说八道同时出现了五花八门的主张,提出的要求和措施也同样是花样十足,矛盾不断。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目前还处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即分工还不发达,因此协作也不发达的阶段。现阶段不仅存在着国家或者民营的资本主义式的大生产,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分散的小生产,个体生产,以及农业中的小农生产。因此,随着这样的经济基础的存在,中国社会中也分成不同的阶级的存在,有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者阶级等等。企业的经济活动、各种各样的小生产者的经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由于竞争所产生的生产过剩,导致经济活动产生波动,这些波动直接影响现存的各社会阶级的生活,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反过来这种不稳定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那么这些矛盾都是哪些方面呢?其实也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所描述过的那些矛盾。主要包括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及其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ZF之间的对立(现在所强调的宏观调控并不能改变这种对立);除此外,在我国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和其它各种小生产之间的对立,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小农生产和工业生产之间的对立。 那么这些互相矛盾的对立运动的表现都有哪些呢?一是经济比例经常失调(看起来好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看法,但是经济比例的经常失调是现在社会的内部固有矛盾的表现);二是某些行业的生产过剩;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的土地集中和资本化的规模太小,与城市工业的发展完全不相适应。);四是农村和城市化的对立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更进一步加大,农村和城市化进程产生了脱节。 因此我们现时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生产力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所谓发展生产力就是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普遍性,同时也扩大了无产阶级的普遍性;通过发展,让大的资本代替原来是由各种小生产的、小农生产的生产方式,最终发展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单纯的对立, 从而为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打下物质基础。 但是矛盾的发展总会表现出两个方面,一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一是阻碍社会发展。大资本代替小资本不是没有斗争,小农的个体生产变为资本的规模生产也不是没有波动,城市代替农村也不是没有动荡。那么,我们既然不能消除矛盾对立,那么我们只能是创造一种矛盾在其中运行的方式。既要认识到矛盾的必然性,也要看到矛盾的对立统一,既要看到资本的吞噬其他一切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本性,又要看到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能源掌握在国家手中的理性的一面。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实,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使得我们对于这些基本的矛盾方面认识深入多了,现实多了。资本主义为了保持自己的基础,不得不在恶性循环中寻找出路,但是总是一个办法引起另一个不良的后果。那既是基本矛盾的表现,也是资产阶级保守眼光的无能。我们国家的实践则证明了,我们自觉的发展资本,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团结一致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农民的联盟的力量保证,我们可以用团结的力量,用集体的力量来和资本对立,我们有信心以我们的自觉性集中共同的力量在促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的深入和社会化的同时,限制资本的这种破坏性;我们确信我们能够作一个集体在和资本对立时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自觉,让资本的自私自利和自发性为我们的自觉的长远目的服务。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认识和掌握社会历史的阶段性,既要承认我们不能主观消灭这种资本的无序竞争所导致的破坏性,也要承认我们可以用无产阶级的远大眼光,容忍这种暂时的不快,用资本的发展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用资本力量的增长来促进自身力量的增长,用资本所制造出来的强大生产力来武装我们的力量。通过我们的自觉,通过自觉的发展资本,同时也就能够现实的扩大无产阶级队伍的基础,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达到资本和劳动的单纯对立,也为更高一级的社会转变创造条件。 建立和谐社会,是一个伟大的提法,是人类自觉的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自觉的意识。但是真正的和谐是建立在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的,如果不去自觉的面对矛盾,那么,矛盾的自发发展就会导致社会经济的经常大的波动,甚至会产生社会动荡。所以,在对整个社会发展提出和谐的要求时,我们还要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和谐背后矛盾的本性,只能通过对于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运动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我们才能够把和谐建立在对立的统一上,我们才能做到具体的对立统一,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因此,在目前,建立在现实矛盾基础上的和谐意味着就是要有一种机制,一种不同阶级的人之间在生产交往和竞争过程中的不是那种激烈冲突的、对社会产生破坏的机制;而是各个不同阶级的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一种资本的生产和各种生产之间在党的领导下自觉的运用规律的运行机制,创造一种生产和积累之间的符合发展的大致比例的机制,创造一种包括国家对无产阶级在内的其余各个阶级在与资本的竞争中行将消亡的保障机制,创造一种资本和劳动(也即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和企业主之间)的对立的一种招收工人和工人工作以及工资和劳动保障的机制,创造一种把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公共事业的需求从自发性到自觉性推进的机制等等。同时,也要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为这些机制的运行提供政治的、社会的保障,比如说加强制度建设,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ZF,完善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等等。 这些措施都是当作引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也只有在无产阶级的统治下,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权才能实施。这一点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区别的。资产阶级的国家由于资产阶级自身利益的需要,是不可能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对无产阶级做出让步的,除非这种利益已经对自己的生存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不良后果。 理解了的现实就是目的,理解了社会主义的现实本身也就是共产主义运动。因此,把社会主义的发展建立在现实的深刻的矛盾对立的基础上,必然会使还笼罩在我们面前的各种迷雾消散,必然会使我们的实践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必然会使我们爆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无比的热情。 社会主义必然能够胜利,共产主义必然能够实现。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社会|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将理思回复莽余网友表述的诚挚观点而公开
lisi1948 2012-7-11 09:06
将理思回复莽余网友表述的诚挚观点而公开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湖北阳新 435200 尊敬的莽余网友:现在理思用这一称谓来与你交流,是因为理思看到了你既年轻、又有一定哲学造诣,所以才用这一称谓。 说实话,在两个方面的理思当你的老师是有多的。第一个方面,是理思通过三十多年的精读深研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的原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次生理论的对照、比较,已经是打开了马克思哲学史的产生和形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生产和形成,决不是一个体系。第二个方面,在现实中存在的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历史进程的源泉和动力,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创立“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而展开“改变现存的事物”的这一立场中,也就是已经展示在改革开放、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现实任务中。理思在发掘出文本存在的马克思的原生理论与在教科书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次生理论的本质区别的这两个方面,就是在为中国理论家开辟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国强民富而找到了现实理念的支撑。然而,理思可能是看不到这一天的。所以希望有“继承者”来实现,这就是理思在放下一本《展示:马克思的原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次生理论》书的研究计划,来与你商榷、交流的目的。可是,你却说出李老师: “ 您的回复让我陷于两难境地了 。” 其实,理思不但是将你“陷于两难境地了”,实际上也是在揭开了所有学《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原理观的学生都陷于“学”而“无用”的“两难境地”的真实原因。然而,你认为理思在: “ 对于理论研究的这种老而弥坚的执着和热忱让我不忍心对您的帖子做严肃的评判(其实,莽余网友尽管放心,采用批判、揭穿的方式来开辟全新的学问是马克思创造的特色,而理思是马克思创造这一特色的继承者,所以你所说),我不知道该如何答复您才不致引起您的伤怀——就像我不忍心烦扰父亲在当下恶劣社会风气中依旧抱有的那种童话般纯洁良善的心地一样 。” 但是,理思不知道你说的“做严肃的评判”的前提,那是在现实中存在的真相和事实来展开呢,还是在想像中存在的概念定义来展开?这就是马克思的原本理论创立的前提与马克思主义的次生理论的前提的本质区别。实际上,如果理思要用马克思的原本理论创立的前提来批判、揭穿马克思主义的次生理论的前提用概念的定义来确立好与坏、真理与谬论、革命与反革命,这就是你在以下所说的: “ 可是,曲意逢迎的事情我做不来;在我看来,您的观点或学说,只是您创造的一个纯洁的童话 。” 然而,对于一个大学而学了习惯于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的人来说,也许认为真正地能实现小康社会的语言是“ 曲意逢迎事情 ”或者是在“ 创造的一个纯洁的童话 。”实际上,这才是颠倒世界的看法。理想的社会是在不间断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之中的改变来实现的,而想用先知代表社会主义的理想形态和完美无缺的经济体制来让中国人劳动和生活,这才是“ 一个纯洁的童话 ”。然而,你在说的: “ 如果说马克思的所有‘文本’都是用‘解释世界’来为‘改变世界’服务,那您做的恰恰相反 。” 这说明你完全是用中共中央编译局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选集》、《文集》的每一卷所用的《说明》在让你读,所以你读到的只能是在文本中的某段、某句、某个概念的“解释世界”,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际上,在文本中存在的马克思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革开放”的原本理论,是抛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说出理想的世界,而不是提供“改变世界”的方向和途径来实现“解释世界”的思想、观点。然而,你说的“恰恰相反”的是将世界而解释得完美无缺的方法早在宗教统治社会一般意识形态的时代而做过,结果在现实中生活的劳动者只能在信仰的天堂中存在着理想的社会,而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然而,你在说理思: “ 您梦想的直接立足现实的哲学(虽然我没有看出有何现实意义)翻来覆去陈述着您自己对所谓‘文本’的解释,而对于它所立足的现实,您所热衷的‘改革开放’、‘小康社会’等等所谓哲学的目的却只有一些司空见惯的官方言论 。” 然而,什么是“ 梦想 ”呢?在现实中存在的改革开放、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实现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团体的小康生活,这能叫“ 梦想 ”吗?错了!这叫来实现和能实现的现实存在的方向和途径。实际上,“现实的哲学”是有现实存在的来现实和能实现小康社会的现实基本问题的现实形式和现实内容。而你说的“现实的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其实不是现实的,而是抽象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改革开放以前指导过先知代表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态和体制的实践结果是什么呢?不就是“凭票供给制”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叫幸福生活,实际上这种生活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生活,那么你是想过现在的现代化生活的方式和水平呢,还是想过你父亲过着发放“凭票供给制”的生活?然而,能将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的现实哲学的语言而说成是“一些司空见惯的官方言论”吗?你错了!这才叫现实的哲学的言论。然而,莽余网友在以下所说: “或许对您来说,哲学就是党的政治理论,虽然这些理论也一样只是对现实抽象的解释而已实际上,你说“党的政治理论”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抽象关系确定的两条路线论两种立场观,这才是真正滋生空想社会主义的“党的政治理论”的基地。你完全没有抛弃《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被解读成“三个原理观”去读马克思的原本理论,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次生理论来读马克思的某句话的某段、某个概念的诠释、先入之见的读法。马克思思想是从学生时代到出社会、再到与恩格斯的合作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抽象理念之中而产生和形成的现实理念。什么是现实理念,不就是邓小平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和改革开放,就是江泽民说的“调整创新”用先进文化创造先进生产力才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就是胡锦涛说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现实任务?什么是抽象理念?不说是列宁界定的物质是客观实在,不就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两种哲学立场转换成两条路线来整人,来整不同于先知代表德国社会主义的类似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态和体制的意见、思想的表白?然而莽余网友在说: “ 既然您希望像马克思那样‘跳出哲学的圈子而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那又何必再把对现实的研究看作是哲学呢 ?” 什么是“哲学的圈子”你弄清了马克思的原本理论的确定吗?你没有!所谓哲学的圈子就是分割思维和思维的物质对立的圈子。这种哲学的圈子在马克思界定的“现代德国哲学”的圈子是“实体”和“自我意识”的抽象关系,是哪个在世界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争论,这就是马克思界定的“哲学的圈子”。马克思说的“须要跳出哲学的圈子”就是要跳出分割事物本身的自身存在的两个要素的圈子。马克思说的“而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就是重新创立推进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现实哲学基本问题的“现实形式”的“现实内容”,这才是马克思的原本理论。然而,莽余网友在说: “ 既然您只关注于现实,又何必只沉迷于文本各种各样的解释,而不是像马克思那样展开对现实的批判,勇敢的对现实 ‘说不’ 呢 ?” 实际上,“关注于现实”这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每一个现实的人的前提。也应该是哲学家们的建构哲学体系的前提。哲学家们在解释世界而应该解释“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这才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创立“改变世界”的现实前提)来解释在“现存的”事物还是不是“现实的”?确定是“现实的”,还是不是“现实的”能用两种哲学立场来确定吗?这能是马克思的原本理论?不是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次生理论。马克思的原本理论是创立“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的在“物质生活”之中而存在着的各种“物质要素”来证明,在“改变世界”所肯定的或否定的是不是正确性的根据来印证的。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的无论是“科学解释观”,还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立场,就是应当是马克思创立的“改变现存的事物”。这才是马克思的原本理论,也因为只有这一立场才是推进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源泉的动力。然而,理思非常感谢莽余网友在以下所说: “ 我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和您无障碍的交流探讨。李老师像我的父亲一样纯善的、毫不设防的对待每个人,就连我对您的讽刺(没有思想和务实办)您都能认认真真的做好回复而丝毫没有怀疑我叵测的居心,这让我真是羞愧得难以自容 。” 实际上,你要找的“ 更好的方式 ”要抛弃在想像中存在的抽象关系,而立足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关系。什么是“抽象关系”、又什么是“现实关系”呢?马克思认为,分割思维和思维的物质对立的形式和内容就是“抽象关系”,马克思的原本理论是:“思维和思维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分害对立就是“抽象关系”,不分割而且将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当做是在一种事物的一种本质的一种观念的自身存在,这就是“现实关系”。实际上,“以阶级斗争为观”的思想与“以阶级斗争为观”的社会主义就是思维和存在的自身存在,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自身存在。这就是你找得到的“更好的方式”。然而,莽余网友在以下说的: “ 可是,对于父亲的话我能不反驳、不辩解的倾听,对于李老师我该怎么做才好呢 ?” 其实,对你父亲的尊重而礼让你父是应当的!然而,对于理思来说,我不是你的父亲,而是学友。是学友就应当在批判、揭露之中展开,看看是你的立足地是真理。还是理思的立足地是真理。你大胆的用你的立足地来对理思的文章展开批判、揭露,而理思必然会用马克思创立的立足地来反驳、来批判、揭穿你的立足地是不是虚假的、是不是幽灵、怪物。 实际上,感谢你的反驳看法,真理是在争论之中而产生的。因此,你不必说: “ 我下了很大决心说出了上面这些话,还望李老师原谅我的冒昧与无礼 。” 实际上,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的理思,不是想得到你的“称赞”,而是想得到你的批判!这就是理思在中国互联网上发表文章的前提。只有在网络上能站得脚,那以后理思将会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才会站得脚! 2012-7-11 日 于阳新
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30 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