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劳动力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劳动力工资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林经济学 心启K 2013-3-27 3 2058 qq972373943 2018-6-21 09:34:41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用工荒的一些资料 attachment 国民经济管理 太原张建宏 2013-3-3 70 7905 laohe 2016-11-24 17:21:46
关于AS曲线的推导 宏观经济学 退而结网2013 2013-2-1 25 19078 jscAlex 2016-9-6 10:22:15
悬赏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或转型 - [悬赏 1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yujie_li 2013-3-20 3 2596 fcliangchao 2014-5-18 11:12:12
外媒称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 出口向高端产业转型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minnesota 2013-3-26 3 1643 泠雨 2013-12-10 18:16:43
有限流转难以支撑新型农业 by 辉格 行业分析报告 suzanne0-0 2013-9-1 0 1593 suzanne0-0 2013-9-1 12:37:39
厦大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沈凯玲(劳动力市场中与政策相关的实证分析)8月20日在线访谈 attachment 学者专栏 资料狂人 2013-8-19 66 12778 ecosdu 2013-8-21 09:45:10
我国农业变革趋势分析 行业分析报告 天拓咨询 2013-7-23 3 2403 天拓咨询 2013-7-24 10:34:49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中关于劳动就业率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 浩浩加油 2013-5-28 0 1353 浩浩加油 2013-5-28 23:03:34
关于劳动力商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关柏春 2013-4-28 8 2659 龚民 2013-5-19 07:18:07
关于钱雪亚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特征的实证内容 attachment 劳动经济学 tofu127 2013-4-19 0 1930 tofu127 2013-4-19 23:05:04
[轉貼] 供应链管理系统和物流软件有望成为主流 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Toyotomi 2013-3-21 1 1659 1204434240 2013-3-28 16:01:36
有研究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关系的吗,能不能推荐好点的文章 劳动经济学 guili 2013-3-13 0 1318 guili 2013-3-13 13:27:17
我国劳动力结构的特征性变化及对策建议_最优劳动力结构 论文版 新月又如眉 2013-3-5 5 5669 新月又如眉 2013-3-5 09:35:35
向大家请教两个关于城市人口和劳动力的问题 爱问频道 rhh1984 2013-2-25 10 3059 rhh1984 2013-2-25 23:39:13
生产者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入算是控制变量还是状态变量啊? 宏观经济学 pekams 2013-1-15 2 3728 pekams 2013-1-16 16:00:31
黑砖窑事件个人看法 微观经济学 FLD 2012-7-31 1 2216 FLD 2012-8-18 23:57:50

相关日志

分享 1.我请qi509记住《资本论》的著名两句。
对与更对1 2017-6-2 08:44
1.之所以说著名,是因为马克思解释的最细致,恨不得写在他自己的额头上-------后面会写出这两句在书中的出处。不懂这两句,无以懂马克思何以会认为,就劳动力的合同(契约)而言是公平的。 2.这两句是: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劳动不是商品,工人作为作为雇佣市场上的劳动力才是商品。 3.前面的出处65页。后面的出处615页与198页--------人民出版社的《资本论》2004年第二版。
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经济专题
accumulation 2015-5-27 18:52
3. 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以机器替代劳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自古以来人多地少数,劳动力相对便宜,因此,对以机器替代劳动的技术缺乏需求是工业革命在中国没有自发产生的主要原因,试说明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首先, 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技术变迁速度加快,并以加速度的方式加快。而已机器替代劳动,这中间存在一个成本问题,由于工业革命时期,技术的速度的变迁速度使得利用技术的成本低于劳动力的成本,所以用机器替代劳动。 有的同学忽视第一句的话的错误含义,直接回答“观点”之后的话,显然已经丢失了核心逻辑。 其次,观点之后的论述内容为 “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机制二 ,很多同学并未指出。有的同学看出“高水平均衡陷阱”,却未明确其核心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 “高水平均衡陷阱”认为新技术的需求不足导致了中国技术进步停滞,其逻辑是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原因,是受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人口增长非常快,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而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又分别从 :机制一,剩余减少,新技术昂贵;机制二,劳动力价格相对新技术便宜,这两个机制说明中国对新技术的需求低。 根据假说逻辑,有以下问题: 第一,内部逻辑不自洽。 假说中暗含了两个假设,其一,是土地给地,其二便是本题的关键:没有技术变迁或技术变迁缓慢。所以在给定没有技术变迁或技术变迁缓慢的前提下回答技术变迁的问题,存在明显的内部逻辑不自洽。 对于劳动节约型技术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劳动的成本同样取决于该技术的成本。 如果技术进步的速度足够高,新技术的成本下降的速度可能会超过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的劳动成本下降速度。该假说只有在没有技术进步或技术进步很慢的情形下才是正确的。此时,劳动供给的增加,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工资下降,将会挤出现存的劳动节约型技术。 第三,与真实经济现象存在矛盾。 该点内容举例说明即可。 但是,有的同学试图直接用中国宋代以后人口南迁、技术进步速度日益加快的例子,来从经验上反驳“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问题是,这个例子并不能直接作为反驳证据,因为该假说的一个直接推论是,在人均土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技术进步速度就会变慢,而所答中却常常并未涉及人均土地面积这个关键变量。 所以, “高水平均衡陷阱”存在着明显的内部逻辑不自洽及经验问题,不能解释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原因。并且以机器替代劳动也不是工业革命能够发生的原因。因此,本题不但存在概念混淆的问题,还存在逻辑不自洽的问题。 温馨提示:请同学在答题时不要选择性理解题意,一定要看清每句话中暗含的假设条件。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对于中国目前劳动力状况的分析
轩辕aa 2015-3-23 14:09
目前 中国在劳动力上主要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概括为在劳动资源的效率上相对较低 第一 在传统的制造业上 很多工艺缺少真正顶尖的任务 就其根源 主要是现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导向的问题 第二 在金融业上 我们缺少真正有战略性眼光的人才 很多人 将自己目光集中于赚钱上 而不是利用金融杠杆 用在实业上 未完待续
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长白头发是好事情?
fushou 2014-7-18 19:27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年纪大的工人得到的待遇异乎寻常的优厚 对于世界上的富国而言,2008年至2009年的经济衰退影响巨大。同时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危机过后这些国家的复苏之路疲态尽显。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这一智库主要是为发达国家的)年度《就业展望》(Employment Outlook)中的最新研究表明,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反常的变化。 一旦经济衰退来袭,身处困境的总会有年轻人的身影。雇主不再继续雇佣他们。因为年轻人解雇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老板经常会先炒掉他们。不过即使如此,上世纪70-90年代发生的历次衰退中,年长的职员一般也很难独善其身。然而这次情形有所不同。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年长雇员相比其他年龄段的员工,受到的冲击则较为有限。 研究人员将总人口划分了三个年龄组,分别比较观察了07年四季度至12年四季度,每组“无业人口”与各自人口总数的比例变化。研究“无业人口”的方法优势在于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失业人员,还包括没有择业行为的人。区别就在于前者正在找工作,后者没有在找工作。OECD数据显示,虽然青年平均无业人口比例上涨4个百分点,25-54岁人员上涨1.5个百分点,但是55-64年龄段却下降2个百分点(见图表)。 年龄较大的工人表现优良的原因在何处?在南欧的一些国家,年纪大的工人享有工作保障的福利,而年龄偏低工人则不包含在内。不过在前几次金融危机期间,工作保障也没有起多大的作用。斯特凡诺•斯卡尔佩塔——OECD就业事务总干事,他认为造成前后迥异的原因在于如今的用人单位如果要辞退年龄大的员工,需要承担全部的费用。过去ZF制定的提前退休计划中,把“送花白头发工人出门”的成本的门槛定的很低。ZF当时错误的认为这样会帮到年轻人就业,而如今这项计划已基本不再推行。 虽然年长工人丢掉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但由于求职积极性上升,有工作的年长工人人数反而上升了,这反映出危机之前工人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了压力。现代年龄大的工人身体状况较之于以往健康很多,而且工作对于人力需求也逐步下降。今天,55-64岁的工人算得上是二战后“婴儿潮”的先头部队,他们比前辈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所以,与之前几代人的相比,如今这类雇员更容易得到工作。 由于金融危机对财富的冲击,年长工人继续工作的目的性更加清晰了。比如在英国,首先是投资回报的减少,其次工人将养老账户余额转为固定收入,年金利率惨不忍睹;工人们赖以维系的私人养老金因此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 或许有不少人认为年龄大的工人做得比较好是以牺牲年轻人为代价换来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第一,认为一个人上岗就意味着另一个人下岗,纯属谬误;“劳动总数”并不是固定的。第二,据报道称,在工作中年轻人和年长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替换的关系。不同的工作岗位,给二者分配的任务也是不同的:举个例子,年轻人就比较青睐信息技术公司,而老一点的人就倾向于在较为传统的工厂工作。当然,帮助新人摆脱失业困境的方法有千千万,但是把老人赶走绝不是其中之一。 来源:http://www.ecocn.org/article-3649-1
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乏力 多项指标释放疲软信号”管见
lwg008 2013-5-23 10:00
  打造中国这个区域及其各级子区域“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正确观点。   但是,若不能回答“如何打造中国及其各级子区域‘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这个问题,上面一句话,就成为完全正确、毫无意义的空话。   愚以为,要回答“如何打造中国及其各级子区域的‘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这个问题,关键是要通过区域地理研究搞清楚:“中国这个区域及其各级子区域的特点是什么?”,“该特点能否、及怎样才能发展为特长?”。比如,姚明有特点——个子高,姚明基于这个特点去打篮球,将自身特点发展为特长,从而,具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姚明对自己特点——个子高缺乏认识,一心一意搞体操,那么,累死也不会有竞争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集权有集权之弊,放权有放权之弊。根据自身特点,该集权则集权,当放权则放权,才是科学的态度。任何脱离自身特点,空泛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主张,注定是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是不相干的。因为,一个国家、地区、企业、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指的就是其它国家、地区、企业、个人难以被模仿被超越的竞争力。   中国最突出的特点是人口众多。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成为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领域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不过,随着经济发展,工资水平的逐渐提高,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领域,我们正在必然、历史性地逐渐失去竞争力。但是,中国人口众多特点依旧,决定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来自劳动力价格优势转向主要来自劳动力素质优势过渡。这个基本判断,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大教育投入,使我们由劳动力简单的数量优势过渡为数质优势,再过渡为质量优势。   笔者所在这所安康市主城区范围内并不算过于偏僻的学校,学校也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多媒体教室,由这个事实推想到全国,又有多少学校可能连这样的条件都不具备。这个巨大的缺口,不正是需要国家下大力满足的发展性内需吗?   总之,中国经济的升级版,的确可以扩大内需,使中国经济继续蓬勃向上,强劲发展。要真正落实,仍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
个人分类: 经济|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格力在巴西是奢侈品牌 高官用的都是我们产品
遥望北城 2013-4-7 23:19
2013年 博鳌亚洲论坛 于4月6-8日在海南举行。4月7日,在《产业空心化》论坛上, 格力电器 董明珠表示,我们在巴西10年前就有工厂了,生产的产品卖给巴西当地的,我们这个品牌在巴西是第二品牌,已经连续7年拿到了国家颁发最高的节能奖,在当地大家认为是奢侈品牌。因为他们很多高官用的都是我们的产品。 在讨论中,董明珠认为格力没有遭遇到产业空洞化这种情况。她认为空洞化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我认为企业在开始建设的期间更多的是眼光短浅,看到近期的利益最大化。” 谈及格力在海外设厂,董明珠表示,我去任何地方建厂不是因为那个地方劳动力成本低,而是因为那个地方的市场需要在那里建厂,我走国际化建厂和别人的想法不一样。在随后的讨论中,她举出了格力在巴西的境遇做说明。 以下是董明珠发言实录: 马红漫:回到正题当中,今天讨论的关于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中国制造业有一个非常亮的帽子、光环,中国是全球制造工厂,这个光环是2009年确定的,中国两项指标,一项超日本、一项超德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大家观察制造业发展出现了所谓的空洞化的问题,空洞化的核心两个方面的概念:一是中国制造业慢慢不在国内,转移到 东南 亚、南亚,很多企业去非洲。另外,我们在高端方面没有技术,如果制造业存在产业空洞的问题,第一轮讨论当中希望各位嘉宾对这种现象给出分数。我们做电视主持的人喜欢明显化,希望大家互掐,大家对于产业空洞化,你们给的定性标价多少分?0-100分都可以,让董总先来。 董明珠:我打分就打80分吧。 马红漫:80分在您来看是优秀的学生,您觉得挺好,是吗? 董明珠:因为我觉得今天能在这里把问题拿出来讨论,这就是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需要给予解决,所以我觉得应该往好的方向去看,所以我打80分。 马红漫:就像我们每天讲中国梦,大家知道那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一样。您认为重视就是很好的事情,很难解释,您仔细解释一下,为什么给这么高的分数,您觉得这个现象好,为什么好?都说董总是很能聊天的人,可能她就缺掌声。 董明珠:我从格力电器的发展来看这个问题,2008年发生 金融 危机的时候大家都感觉到很恐惧,很多人觉得企业外迁,特别像广东东莞是最明显的。实际上外迁的原因是觉得订单丢掉了,没有业务了,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更多的企业在低端,给别人贴牌,所以被别人左右,让他贴单的单位有业务就给他,没有业务就没有生意了。所以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以后,依靠于给别人贴牌的企业带来了自己前期没有预计到的困境,所以很多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出现离开、关闭。从格力电器来讲,我觉得产业空洞化主要因为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我认为企业在开始建设的期间更多的是眼光短浅,看到近期的利益最大化,而没有着眼于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规划,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必然的一个现象。所以我还是认为必然发生这个现象,就肯定有解决的办法和结果。 马红漫:您觉得竞争对手空洞化了,您还是实实在在的。 董明珠:有点这个意思。 马红漫:格力有自己的优势,格力有没有自己要转移的想法?比如你们也到印度去开厂,成本特别低。 董明珠:我去任何地方建厂不是因为那个地方劳动力成本低,而是因为那个地方的市场需要在那里建厂,我走国际化建厂和别人的想法不一样。 马红漫:现在有没有做这件事? 董明珠:我们在巴西10年前就有工厂了,生产的产品卖给巴西当地的,我们这个品牌在当地是第二品牌,已经连续7年拿到了国家颁发最高的节能奖,在当地大家认为是奢侈品牌。因为他们很多高官用的都是我们的产品。 董明珠:用质量和技术赢得尊重
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考核费用与市场组织》读书报告
寒塘鹤影hthy 2012-5-15 16:18
本文结合阅读约伦·巴泽尔的《考核费用与市场组织》后的感受,对交易市场上与买卖双方对商品进行考核并得到预期价格的过程提出自己的三个观点,并分别以劳动力市场、服装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实例对这两个观点进行简要说明。 一、 文章回顾 本文中,作者讨论了交易市场上买卖双方对商品进行估价时所进行的考核,提出这样的考核常会发生错误。为什么对商品价格的考核会出错呢?作者给出了以下解释。 首先,估价是具有成本的;而购买数量越多,所需进行的检查越少,从而减少成本;此外,卖主还会通过根据质量变化的损益点对商品进行分类来使买主不能作任何挑选。 那么,如何减少这种考核差错呢?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消费者在消费时所作的考核来说,如果消费者可以在消费的同时对商品进行考察,可以大大减少考核费用。而当必须在交易前或交易时完成检测是,消费者常会考核多个商品来获得自己的预期价格,这会花费很大的成本。因此,提供质量保证是减少考核费用以及相应的资源浪费的一个好方法。此外,分享契约和牌名建立也都对减少考核费用有很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看到信息隐瞒的问题。在强调信息透明对经济决策的重要性时,我们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会有信息隐瞒这种现象呢?作者通过病人挑选内科医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由卖方进行考核而阻止买方的考核,反而能带来资源最大程度的节约。毕竟,有时确实卖方对商品的认知能力远高于买方。这就有了进一步提高信息不对称的必要了。 作者还考察了“纵向一体化”的组织,并认为这种组织结构有助于减少考核费用和分散考核风险。 作者还研究了另外几种容易导致考核差错的情况: 首先是 “代表性考察”的问题。若我们仅根据商品的某方面情况来判断商品的质量,进而评估其价值,很容易产生估价错误。比如,我们仅仅根据苹果的颜色进行判断,就容易导致卖家施用使苹果色泽艳丽的化肥来影响买家的判断。这看似荒谬,可是必须承认,我们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大多数买家都会犯“代表性考察”的错误。 再把目光移向期货市场,在这里,买卖双方的相互信任感不再重要,因为双方只有交换的关系。然而,期货市场上的交换仍有很高的成本。其原因很可能在于商品用于期货贸易时的供不应求,于是卖家便可用低成本来提高商品的质量档次,从而造成双方考核成本的不同,带来高交易成本。 总之,完全消除考核差错需要很大的代价。为了降低考核代价,人们采取了各种方法,如质量一体化、牌子效应、契约、重复购买、纵向一体化等。然而,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二、 我的思考 我首先就交易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决定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市场上的一切交易都有一个所谓的“考核”过程,即通过对商品的质量进行判断,估计商品的价格。我们甚至可以说,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并非仅由价值决定,而是以商品本身价值为基础的、买卖双方据此得出的预期价格的产物。 因此,在对商品的“考核”中,买卖双方都会得出自己的预期价格。但是,商品价格的最终确定仅凭预期价格是不够的。在这其中,不可忽略的是买卖双方的一场博弈。双方都会对对方的预期价格作出预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价还价”,这就还涉及双方的彼此猜测和讨价还价能力。因此,在价格的决定机制中,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六个因素的存在:①卖方对商品的预期价格;②买方对商品的预期价格;③卖方对买方预期价格的猜测;④买方对卖方预期价格的猜测;⑤卖方讨价还价能力;⑥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其中,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主要与其愿意且能够为使交易价格偏向自己的预期价格所付出的代价有关。至于这六个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构成价格的决定模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次,我想谈谈买卖双方不同的考核需求和不同形态的市场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市场的形成似乎与不同方式的考核密切相关。比如,不同消费者对成本和收益的衡量不同,某些消费者乐意花费考核商品的机会成本对商品进行一再比对、估价,使自己的预期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商品价值,并通过不厌其烦的讨价还价过程来最大限度地使成交价接近自己的预期价格。有些消费者则不愿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考核。不同消费者对考核商品有不同的机会成本,这就使不同的市场应运而生,以适应不同的考核行为。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交易市场上买卖双方进行考核的保障问题。我认为,就像公平交易需要一定的市场保障,为交易所作的“考核”也应该有一定的保障,才能保障买卖双方的“公平考核”得到保障。这会在本文第三部分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进一步论述。 三、 实例分析 关于前文提出的两个观点,价格决定机制较为具体,也容易理解,这里就不再列举实例了。值得一提的是,买卖双方愿意为考核所付出的机会成本,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最后价格的确定。这里用曾经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案例做个简要说明。 劳动市场上,工资的决定函数为 w=b+ β( y-b )。其中, y 为雇佣关系成立后员工和雇主得到的总收益, b 为员工就业的机会成本,β为员工的讨价还价能力,也就是能为所谓“考核”付出的机会成本。 Y-b 为实现雇佣的收益减去未实现雇佣的收益(这里的 b 实为 b+0 ,及若未雇佣,则员工收益为 b ,雇主收益为 0 ),则β( y-b )为愿意为考核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所能带来的工资上的额外收益。可以看到,β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员工所能得到的工资。 若将此类比到商品交易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种为考核付出机会成本的意愿对商品最终价格的决定作用。 对于不同考核方式带来不同的市场分化的问题,这里举一个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我们都熟知的西单购物中心,就服装这一商品的市场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包括中友、大悦城等大型购物大厦,由各种品牌店云集而成,通常不可二价,即买方必须完全接受卖方所开出的价格方可成交;另一种则是明珠地下商场这样的购物中心,又各种非名牌的小摊聚集而成,买卖双方可就交易价格进行各种博弈。这两种类型的市场,其区别有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质量高低,二则是本处主要讨论的商品考核方式不同。 如前文所述,大型的购物大厦多为品牌店,大多无法进行议价,此处的考核和博弈相对简单,只需要买方对商品价格给予估计,若低于卖方开出的价格,即可成交。 而以明珠地下商场为代表的另一种市场则不同。在这里,买卖双方通常会进行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为了自身利益,卖方总是尽量提高价格,而买方则费劲压低价格。于是,这种地下商城常出现卖方漫天要价的情况。由于服装这种商品的估计中有很大的信息不对称,买方很难完全把握服装的质量,于是便出现了一些更为有趣的考核方式。比如同学中流行的“若出价低于 100 元,则为卖方出价的二分之一,若高于一百元,则为出价的三分之一”,这是根据卖方的开价对商品价格进行的考核。这种考核得出的买卖双方预期价相差甚远,于是明珠地下商场变常充斥着各种争吵声。 不同人群会根据自己对机会成本的衡量来选择不同的购物点,于是又形成了消费人群的分化。比如,我将时间看作金钱,且不愿承担非品牌的服饰带来的风险,于是更常光顾中友等购物大厦;我舍友则乐意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商品考核和讨价还价,明珠地下商场便成了她的最爱。于是,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花费的购物时间较短,但她往往能买到物美价廉的衣服。 把不同的考核方式和不同的市场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研究,还可以发现如此有趣的现象! 至于第三个观点,即商品的考核估价需要一定的制度和市场保证的问题,此处举房地产市场上房屋拆迁补偿的例子加以说明。 假设现在ZF准备对一处拆迁的房产进行补偿,与民众协商补偿金额。在这里,ZF是买方,而被拆迁的百姓是卖方。买卖双方都将对房产价格进行考核。那么,他们分别是基于什么进行考核的呢? 很显然,民众的估价是基于房产的价值,而且通常是根据周围房产的价值进行的粗略估计。如这一地段的二手房屋均价是 6000 ,则卖方的预期价格是 6000 。 而ZF则不同,这就涉及一个制度问题——拆迁过程是由ZF负责的。ZF在拆迁过程中必然会花费成本,如是 2000 ,则ZF的预期价格,即拆迁回收土地之后再转让所能取得的收益,为 6000-2000=4000 。 于是,由于市场和制度本身的原因,便导致了矛盾的产生。这也是我们在房屋拆迁案例中常见的双方议价不定的矛盾。ZF所开出的补偿价格常会低于百姓的预期价格。若我们继续关注ZF征得土地之后,进行开发或转让的环节,还会发现这种买卖双方对成本或收益的不同估计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甚至尖锐对峙。 其实,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买卖双方对同一商品的考核并非从处于同样的市场情形所导致的。双方的考核都没有问题,但却无法达成公平交易,这是一定的制度和市场所导致的。因此,如何通过协调市场、制定合理的制度,保证买卖双方尽量处于同一估计氛围中进行合理的考核,是实现市场交易的一个重要前提。 总而言之,买卖双方的商品考核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因为它不仅是经济学问题,还与行为、心理等的研究有关,若结合一定的市场组织、制度形式,还能得出很多有趣的结论。
个人分类: 读书偶拾|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