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天才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下载]七个天才团队的故事 attachment 商学院 MEI眼泪 2007-6-15 1 2310 lxxxxxxxx1999 2019-6-10 22:41:17
散户杀手 一个天才交易员的忏悔录(高清) attachment 金融实务版 sxm0387 2013-7-1 469 21854 epigone 2017-5-26 10:51:37
一道天才才能独立解答的中学数学题,你会做吗? attachment 休闲灌水 vincent_wgd 2008-3-6 30 6172 晓话123 2015-8-14 18:27:35
挑战你的智力极限,据说要智力达到150才解得了 休闲灌水 chicher 2004-12-16 315 28619 wdfhl1234 2013-10-21 10:25:01
除了少数天才, 以后学文科就是死路一条? 爱问频道 research 2013-3-22 7 2286 可爱的小蜜蜂 2013-10-21 09:52:01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薛涌[PDF] attach_img 版权审核区(不对外开放) xgz6151 2013-6-10 35 1975 xiaobin1987 2013-9-23 10:25:46
华尔街的恶魔天才 attachment 金融实务版 钱德胜 2013-5-11 4 2569 钱德胜 2013-5-13 11:12:10
季刊一审被退稿&审稿周期 学术道德监督 hjlscarp 2013-4-7 8 4305 fujincun007007 2013-4-8 16:19:26
张佳玮_天才们也是要打草稿的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之弥 2013-3-1 1 1665 了了无情剑 2013-3-2 08:49:14
这是数字的狂欢,天才的游戏——“宽客” 金融工程(数量金融)与金融衍生品 陈肃1990 2013-1-31 1 3745 陈肃1990 2013-1-31 10:34:19
[下载]天才机械操盘术 attachment 金融学(理论版) xuchendi 2007-12-24 0 4952 xuchendi 2012-1-5 16:08:25
富传奇色彩的天才数学家---伽罗华 休闲灌水 wesker1999 2008-5-27 32 8325 人生三程 2011-9-3 09:53:48
孩子桀骜 是捣蛋鬼还是天才? 休闲灌水 hjqq 2009-4-30 1 1710 LLQY 2009-4-30 14:40:00
天才学生使老师晕倒的绝妙回答 休闲灌水 jigesi 2009-3-9 15 2511 bandamao 2009-3-16 00:56:00
[感谢天才的sheepmiemie]500论坛币求助英文文献一篇 attachment 文献求助专区 cloundsky 2009-2-6 4 1621 sheepmiemie 2009-2-6 18:13:00
天才达利的完美爱情 (转贴) 休闲灌水 清尘 2007-10-7 0 2611 清尘 2007-10-7 16:59:00
[转帖]谁是人类的大天才? 学术道德监督 zwh7059 2006-4-1 0 1874 zwh7059 2006-4-1 11:29:00

相关日志

分享 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调皮小丑 2016-12-20 17:31
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调皮小丑 2016-12-16 17:15
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一群金融天才的惨败故事
insight 2015-6-19 11:44
一群金融天才的惨败故事 作者:之之2015-06-1809:13:04 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群金融天才,两次在市场展试身手,两次以失败告终,这令我们难以接受,但它就是事实。 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交易理论,模型,我们和金融学界、业界的世界顶尖领袖并肩同行,我们也拥有一流的情报和资讯;甚至,我们就是最顶尖理论、模型的创造者,我们本身就是顶尖的领袖,我们讲一句话,就会在市场上产生反应。 我们也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但最终,天才抵不过天时。在天时的剧变下,没有踏准天时的我们,一而再地失败了,这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教训。 ---------------------------------- 在现代金融学界和业界,我算是拥有一席之地的人。曾经我和我的同事到任何一个国家,该国央行行长都会接待我们,很多行业内的人会以认识我们为荣。 但我今天要分享的,是失败的故事,一个一群金融天才在金融业惨败,甚至一败再败的故事。 1995年,默顿(RobertC.Merton)不断打电话给我,邀请我加入到他们刚刚创建的伟大事业——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默顿是我在斯坦福的导师,我曾提议并协助他写作《连续时间金融》一书。这本书后来广受赞誉,也令我们的关系更为紧密。1997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书也更受关注。 LTCM是当时华尔街最闪亮的明星。公司创办人麦利威瑟(JohnMeriwether)被誉为是华尔街债券套利之父,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美联储前副主席等大人物也是公司合伙人。我的另一位导师,与默顿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称为是金融宗师的斯科尔斯(MyronSamuelScholes)也在这里。 这些天才们组成了全球金融业有史以来最为耀眼的“梦幻团队”,也用成绩证明了自己,我接到邀请时,才一年的他们已获得高达16亿美元的利润和含手续费在内高达到59%的收益率,开创了基金业有史以来最迅速的成长奇迹。 LTCM的主要业务是债券套利交易,通俗地说,就是像做股票一样做债券。债券的价格波动很小,风险和回报也低。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率,LTCM动用大量财务杠杆将规模做到很大,他们运用电脑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价格波动,并且通过电脑精密计算在波动中发现与把握套利机会。这样一来,运用和建立套利模型就显得非常关键,我被他们认为是这方面的天才,这也是他们邀请我加入的原因。 莫顿和斯科尔斯邀请我去担任LTCM亚洲业务主管及公司合伙人。这很诱人,但起初我拒绝了。我太太不愿来亚洲,她是加州理工的电脑博士,也是耶鲁知名的电脑教授,她觉得自己的事业在美国,不应该到亚洲来。 后来,麦利威瑟也向我发起攻势。我开始动摇了,太太也觉得可以尝试一下。1995年,我正式加入LTCM,从零开始拓展亚洲业务。最初两年,我在总部格林威治上班,跨洋开展以日本债券市场为主的交易。 在我们的合力下,LTCM继续腾飞。1997年底,我们当年金融衍生工具的总规模已接近万亿美元之巨,超过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我们这些合伙人的财富也火箭般上升,到1997年年底,我们在基金中的总值已高达14亿美元,比投入的1.5亿美元增长了9倍,要知道,这不过才两三年的光景。 我负责的亚洲业务也越做越大,我刚去的时候,公司晚上是没有人上班的,1997年5月,当亚洲业务成为我们的重点市场,我们决定在 东京 建立亚洲业务大本营时,我光是从美国就带过来15个人,并在 东京 安了家。 就在我们准备更上层楼,大展拳脚之际,坏事情发生了。 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将卢布贬值,宣布无法按时偿还国债。我们持有不少俄罗斯债券,马上亏损不少。后来,很多人解读我们的失败,认为我们是在俄罗斯亏到了底儿掉。但事实上,我们在俄罗斯的业务很小。 真正让我们滑向深渊的,是俄罗斯之后的连锁反应。 1998年之前的差不多10多年里,每两、三年俄罗斯都有面临一次金融危机的考验,但每次,其他七大工业国或者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会帮助他们。因为大家都认为,他们破产会殃及鱼池。1998年,真正的危机发生之前,俄罗斯警告说自己会有危险,债券价格于是下降很多。很多大机构和投机者,都觉得机会又来了,趁机大量收购俄罗斯债券。大家的想法是,真正出问题的时候,别的国家还是会按照惯例出面帮忙,然后危机就会过去,债卷价格就会上涨,这样就又可以稳稳地赚上一大笔。 我们也是这么想的。我们认为,真正出问题的可能性是“万一”,别国要帮忙俄罗斯的可能性是“一万”。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万一发生了。 这一次,没有人愿意再替俄罗斯买单。危机迅速蔓延。 金融机构都必须保有足够的资本。一旦它亏损较多,就会通过出售资产来减低风险,增加资本。俄罗斯宣布破产,让很多国际大银行遭了损失,他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出售资产套现。 这些大银行手里持有很多,抛售很方便的资产就是债券,主要是7大工业国的债券。我们的灾难因此而来,因为我们手里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多数也是7大工业国债券。一场抛售7大工业国债券的踩踏惨剧由此发生。8月21号,国际大银行开始大幅抛售他们手中的7大工业国债券,令全球主要债券价格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波动。前呼后拥的卖空踩踏中,LTCM几乎一天就毁掉两年的心血。 难忘的是,8月21那天,我正和麦利威瑟在北京旅行。当天晚上,我们还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共进晚餐。回到下榻的酒店——北京国际俱乐部,分别给总部已经上班的同事打去电话时,我和麦利威瑟听到的是总部传来的噩耗。 震惊之下,我和他当即取消中国剩下的行程,他回总部,我回 东京 。虽然我们彼此安慰和鼓励,但内心都十分清楚,恐怕已是无力回天 从8月22号开始,我们不断召开各种会议,但听到的都是坏消息。越来越多的客户知道我们亏本的消息,担心我们没有偿还能力,并且在市场上做了很多动作,令我们雪上加霜。我们的亏损也每天都还在扩大。不到10天,我们已走到破产边缘。7大工业国的债券,亏掉我们90%至95%的资本。虽然我们推出了大量自救活动,但终究未能再有奇迹。 在我们最难的时刻。我在高盛时期的老板,其时已是高盛共同主席的科赞(JonCorzine)给我打了电话,向我了解我们的情况。当年,他盛情邀请我告别学界加入高盛时,给我的业务之一就是建立数理模型进行债券套利,试图让高盛与LTCM竞争。但我却为报师恩加入了LTCM,令科赞有过一段失落和不快。 现在,LTCM出事了,科赞看到一个既可以“复仇”,还可以渔翁得利的机会。科赞提出的方案是,高盛帮助LTCM解决资金的问题,但LTCM要将至少50%的股权交给高盛。我们内心欣喜,但假装无奈地接受了这个安排。 但最终科赞却没能解决资金的问题。同时,他还将我们的“丑事”告诉了他的前任,原高盛主席,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RobertRubin)。鲁宾被称为是“典型的刻板守旧的华尔街人士”,他以交易员身份加入高盛,对我们干的事情非常熟悉,也清楚我们如果出事可能带来的后果。他接到科赞的小报告之后,非常震惊,急忙启动了紧急程序,要求美国政府介入LTCM,并将其形容为挽救华尔街之战。 鲁宾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的规模实在太大,超万亿的各类金融衍生品任由亏损,最终将带给整个华尔街带来深重灾难。在鲁宾的重视下,不能让我们倒下成为大家的共识。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以高盛、美林、J.P摩根为首的15家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LTCM90%的股权,共同接管了LTCM,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后来,我们也因此被称为是大而不倒(toobigtofail)的人。 但对我们这些合伙人而言,LTCM事实上已经倒闭了。我们的LTCM已经倒闭了。一个被认为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的巨人,就这样在一个看起来风险很低的市场轰然倒下。 有些讽刺的是,就在前一年,默顿、斯科尔斯,才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接受万众瞩目的敬仰。天才和疯子只有一墙之隔,现在,这堵墙倒了。 那段时间,也是我和合伙人们人生旅程里最艰难的日子。虽然我负责的亚洲市场是LTCM唯一没有亏本的业务分支机构,但我的遭遇却并不比LTCM的任何一个合伙人好。LTCM从经营的第一天起,就有一个规定,合伙人应将赚到的钱大部分继续投入到基金中。但事实上,我们都将赚到的钱全部都投入到了公司中。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做到万无一失。 当时,我在 东京 的房租高达250万日元/月,我的三个孩子也在昂贵的国际学校念书。以前,不但这些费用全由LTCM直接支付,我还在LTCM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但LTCM清算以后,单是这些支出就已让我难以承受。我在LTCM的几乎所有财富,也都与LTCM曾经的辉煌一起成为了历史。 8月初,我与斯科尔斯重新成立了一家名为PlatinumGroveAssetManagement的新公司,继续LTCM的业务,默顿也加入到我们,出任顾问。已经习惯了开口就是百亿千亿的我们,从4500万美元的规模,东山再起。 LTCM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核心教训是:不要用高杆杠进行金融操作,即使是在风险很低的领域。当时,我们每年的报酬率都是40%到50%,在一个收益很低的领域,你要有那么大的报酬,就要做到很大的资产规模,进而用很大的杠杠去撬动。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那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因此,在这家新公司,我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把杠杆率降低到以前的十分之一,我们只赚过去10分之一的利润,希望换来持续的生意。 在我们的努力下,新的基金很快重新站稳脚跟,并在2007年达到50亿美元左右的资产规模。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们奔向100亿规模时,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爆发了,让我们几乎是重蹈了LTCM的覆辙。 2008年金融海啸的前10个月,我们的基金就损失了38%的净值,单是10月份的上半月,损失就达29%。这其中最重要的损失,来源于我们对雷曼兄弟的错误判断。 令人痛心的是,我们几乎犯了当年看错俄罗斯一样的错误。 我们当时认为,政府一定会挽救雷曼,因为它已经花大代价挽救了贝尔斯登。于是,我们押重注于政府会挽救它,甚至期待一战成名。 但结果,和没有人帮助当年的俄罗斯一样,美国政府居然任由了雷曼兄弟戏剧性的倒闭。我们预期的巨额利润变成了惨重损失。 LTCM的遭遇再次在我们身上发生。2008年11月,为了抵御撤资浪潮,保护公司稳定,我们宣布暂时不允许投资者抽回他们的资金。但最终,我们再次败走麦城,选择清仓,退还投资者的资金,缩小投资范围,合伙人也各奔东西。 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群金融天才,两次在市场展试身手,两次以失败告终,这令我们难以接受,但它就是事实。 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交易理论,模型,我们和金融学界、业界的世界顶尖领袖并肩同行,我们也拥有一流的情报和资讯;甚至,我们就是最顶尖理论、模型的创造者,我们本身就是顶尖的领袖,我们讲一句话,就会在市场上产生反应。 我们也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但最终,天才抵不过天时。在天时的剧变下,没有踏准天时的我们,一而再地失败了,这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教训。
个人分类: trade|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逻辑天才
草花筋斗 2014-8-12 21:44
美国著名的 逻辑学家 罗纳德 ·斯穆里安在 普林斯顿大学 读研究生时,爱上了一个女孩。这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在公园里跟她打招呼,他对女孩说:“我在纸上写了一句关于你的话,如果我写的是事实,就请你送我一张你的照片,好吗?”   女孩虽然不想把 玉照 送人,但转念一想:无论他写什么,我都说不是事实,看他怎么办。于是女孩说:“好的。”“如果我说的不是事实,你千万不要把照片送给我。”斯穆里安说。   “那当然!”女孩回答。斯穆里安高兴地说:“ 一言为定 ,不许反悔!”随后递给她一张纸条。看了纸条上的话,女孩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最后只好乖乖地把照片给了他。   原来,斯穆里安只写了这样很简单的一句话:“你不会吻我,也不会给我你的照片。”这是在逻辑上让女孩怎么样也无法拒绝给斯穆里安照片的一句话。   后来,这个女孩成了斯穆里安太太。
个人分类: 一些信息|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人艰不拆:太穷会引起智力下降,再努力也是白费——关于贫穷和拖延的天才发现
击剑手 2013-11-16 17:18
美国一个跨学科团队今年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这项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 研究的主导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他29岁时就因出色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50万美元奖金;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沙菲(Eldar Shafir)。研究成果最早在美国阿斯彭论坛上演示,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新书《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在 9月3日 发布,尚未出版就进了《金融时报》年度必读十本商业书籍榜单。 这个研究源于穆来纳森对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岁从印度移民美国,很快就如鱼得水,哈佛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经济学,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后被返聘为哈佛终身教授。而立之年就几乎拥有一切,他觉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时间,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多任务”执行,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 一般人遇到这个问题,会去找各种时间管理“圣经”反复研读,但“天才”穆来纳森把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惊人地类似。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穆来纳森的研究,对社会阶层理论和国家政策、技术发展模式乃至个人时间管理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以下试举几例—— 例一:美国共和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民主党认为,贫穷根源来自社会不平等,国家应主持再分配来支持穷人。穆来纳森却证明两党都错了:穷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长期贫穷,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这种状况不变,再努力也是白费;而如果仅是简单地分钱给穷人,穷人的“稀缺头脑模式”也会导致无法利用好这些福利以脱贫。所以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方式应当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同时保有社会竞争上升通道,资源入口向全社会开放,使得个人能保持正常思维,有尊严地奋斗。 例二:时间不够怎么办?传统时间管理原则是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而穆来纳森研究发现,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解决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强了焦虑,导致无法专心处理主要任务,加剧拖延。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办法是,减少多任务干扰,求助外界辅导,分割问题,从而淡化处理问题的焦虑。 例三:我们每天都处于信息过载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轰炸得无法判断问题,所以一些人开始用“戒网”的方式来摆脱信息过载。事实上这不是信息过载,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匮乏的恶果。在一个严重缺乏公开信息的社会,一旦技术带来部分的信息开放,会造成“饿汉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同样,我们的头脑还处于有效信息稀缺的时代,有“看到字就觉得很重要”的毛病,尚无法处理高浓度信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匮乏状态,而是建立辅助性信息筛选机制,帮助自己挑选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为是同仁、同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筛选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国的发展会慢慢超过今天的微博。 穆来纳森的研究刚刚开始,他关于“稀缺头脑模式”的警示,是我们这个信息和人口爆炸、平均时间和资源都加速减少的时代的一盏指路明灯。(摘自 财新《新世纪》)
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不乖的乖 2013-8-16 18:34
一个鸡蛋跑到河里游泳,结果它变成了(河)核弹;
0 个评论
分享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开车去买菜 2013-8-16 14:33
定时整理书桌书柜,良好的精神面貌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0 个评论
分享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wangji18 2013-8-9 20:59
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
0 个评论
分享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wangji18 2013-8-9 20:23
不喜欢的人少接触,但别在背后说坏话,说是非之人,必定是是非之人,谨记,祸从口出。
0 个评论
分享 学营销的看下,听完这课程成就你的沟通天才梦想!
37°的专属 2013-1-23 12:44
学营销的看下,听完这课程成就你的沟通天才梦想! 成功销售的九大信条 一、钱是给内行人赚的——世界上没有卖不出的货,只有卖不出的货的人。 二、想干的人永远在找方法,不想干的人永远在找理由;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 三、销售者不要与顾客争论价格,要与顾客讨论价值。 四、带着目标出去,带着结果回来,成功不是因为快,而是因为有方法。 五、没有不对的客户,只有不够的服务。 六、营销人的职业信念:要把接受别人拒绝作为一种职业生活方式。 七、客户会走到我们店里来,我们要走进客户心里去;老客户要坦诚,新客户要热情,急客户要速度,大客户要品味,小客户要利益。 八、客户需要的不是产品,而是一套解决方案,卖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卖。 九、客户不会关心你卖什么,而只会关心自己要什么。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 一、关于修身修养 ★相由心生,改变内在,才能改变面容。一颗阴暗的心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 ★口乃心之门户。口里说出的话,代表心里想的事。心和口是一致的。 ★一个境界低的人,讲不出高远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有责任感的话;一个格局小的人,讲不出大气的话。 ★企业跟企业最后的竞争,是企业家胸怀的竞争,境界的竞争。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有恩才有德,有德才有福,这就是古人说的"厚德载物"。 ★人的一生就是体道,悟道,最后得道的过程。 ★好人——就是没有时间干坏事的人。 ★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 ★同流等于合流,合流等于合心,合心等于交心。 二、关于成功 ★要想成功首先要学会"变态"——改变心态、状态、态度等。 ★成功之道=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 ★许多不成功不是因为没有行动前的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 ★功是百世功,利是千秋利,名是万世名。 三、关于团队 ★什么是团队,看这两个字就知道,有口才的人对着一群有耳朵的人说话,这就是团队。 四、关于沟通 ★沟通必须从正见、正思维、正语、正精进、正念出发,才能取得一致有效的合作。中国人的沟通总是从家里开始的。 ★高品质的沟通,应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情绪上,沟通从心开始。 ★沟通有3个要素:文字语言、声音语言、肢体语言。文字语言传达信息,声音语言传达感觉,肢体语言传达态度。 ★影响沟通效果有3个要素:场合、气氛和情绪。 ★沟通的3个特征:行为的主动性,过程的互动性,对象的多样性。 ★沟通的5个基本步骤:点头、微笑、倾听、回应、做笔记。 ★沟通的5个心:喜悦心、包容心、同理心、赞美心、爱心。 ★沟通是情绪的转移,信息的转移,感情的互动。沟通没有对错,只有立场。 ★人际沟通,最忌讳的就是一脸死相。要学习《亮剑》中李云龙的笑。笑能改变自己,笑能给人以力量,笑能创造良好气氛,笑能带给他人愉悦,笑是成功的阶梯。 五、关于得失 ★放下才能承担,舍弃才能获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话说乾隆有一次在朝上放了个屁,台下的和珅脸就红了;乾隆很高兴,大臣们都以为是和珅放的;和珅很会为皇上"分忧解难",深得皇上信任。两百多年后的一天,秘书陪市长和局长参加一个会,在电梯里,市长不小心也放了个屁,为缓解"难堪",市长和局长都看了看秘书,这时,秘书沉不住气了,解释说"不是我放的"。第二天,市长就把秘书给辞了,秘书不解,市长说:你丫的屁大点的事都承担不了,留你何用? ★杀生是为了放生,吃肉是为了给植物放生。 六、关于人才 ★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 ★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人一定是人才。在美国谁会讲话,谁口才好谁就当总统。 ★怀才和怀孕是一样的,只要有了,早晚会被看出来。有人怀才不遇,是因为怀得不够大。 七、关于学习成长 ★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胸怀是修来的。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我们要做到花钱三不眨眼:孝敬老人花钱不眨眼;为铁哥们花钱不眨眼;为了学习成长花钱不眨眼。 ★毛泽东说过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使用知识才是力量。 ★毛泽东还说,三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刘少奇同志了。 ★别人身上的不足,就是自己存在的价值。 ★思考力是万力之源, ★一个人心智模式不好的话,就容易知识越多越反动。 ★一个人成不了大事,是因为朋友太少,朋友质量不高。 ★你把经文放进脑子里,那是你给自己开光。 ★最好的投资地方,是脖子以上。我们有多少人一生都把钱花在了脖子以下了。 你把《道德经》背下来,老子跟你一辈子。 你把《孙子兵法》背下来,武圣人跟你一辈子。 你把《论语》背下来,孔子曾子跟你一辈子。 你把《心经》、《金刚经》背下来,佛菩萨跟你一辈子。 ★一个不懂传统文化的管理者能成为亿万身价的富豪,但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多花时间成长自己,少花时间去苛责别人嫉妒别人; ★如果你认为命不好,想改变命运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个好命的人交朋友。 ★08年以后谁不会讲中文就特别没档次了,08年是中文折磨英文的时候到了,奥运会开始,把所有的报幕都改成中文方式。我学外语是为了教外国人学中文,见到老外不要说:对不起,我英文不好,第一句话要说:你好,你会中文吗? 八、关于聪明和愚笨 ★最笨的人,就是出色的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干的事。 ★了解别人是精明,了解自己才是智慧。 ★一个人心态要是不好的话,就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 九、关于孝道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 ★明天道,了人道,开启商道,你的人生才能带来圆融。 ★种下一个善念,收获一种良知;种下一种良知,收获一种道德;种下一种道德,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十、关于营销 ★销售不是卖,是帮助顾客买。 ★所有营销在中国可用一个字"儒"来代替:儒{人 + 需};佛{人+ $}。 ★企业只有营销才能实现利润,其他的都是成本,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不懂得营销的员工。 ★让顾客连续认同你你就成功了。 ★顾客不仅关心你是谁,他更关心你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 ★顾客不拒绝产品,他也不拒绝服务,他只拒绝平庸。 ★拒绝是一种惯性,当顾客拒绝我们时,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十一、关于金钱与财富 ★不要活反了,生活本身就是财富。 ★财散人聚,人聚财来。 ★挣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花。钱少,自家的,多了,就是大家的,再多了,就是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 ★老说没有时间空间的人,这些人是最贫穷的人,最傻的人就知道把钱存在银行,银行是把不爱花钱的人的钱拿来,给爱花钱的人去花。 十二、关于茶和酒 ★郑板桥说:酒能乱性,所以佛戒之。酒能养性,所以仙家饮之。所以,有酒时学佛,没酒时学仙。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十三、其他 ★毛泽东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那么多人干扰我,哪有我做球星的价值!--马拉多纳。 ★包容心,就是用人所长,必容人所短。 ★同理心,懂得认同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沟通上没有对与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赞美心,赞美是人际沟通的润滑剂,赞美会让别人把正确的事继续做下去。 ★《易经》里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从《西游记》里就表达得更好,故事里的妖精就是“天上”的动物,下到人间就变成了妖精。天上一日,人间一年。 注:翟鸿燊个人简介 翟鸿燊: 北京支点未来管理咨询公司特聘高级培训讲师。中国营销实战训练导师,国学实践应用学家,经济与文化学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现任道昂国际集团董事长、中国国际人才工程学院院长、DAM行销拓展机构总裁、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家训练中心总监、中国经营报专家顾问团首席顾问、美国国家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几年翟教授应邀在各级政府、知名院校做过数千场各种形式的教育训练、演讲,使近百万人在震惊和觉悟过后获得思想、行为以及心态上的突破,被誉为中国当今最具价值的教育、训练专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长期以来,翟教授一直怀着强烈的民族心和使命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研究,在融汇国际各种极具代表性的哲学主流、营销理论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针对管理科学、决策科学、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企业团队等方面提出一整套独到的解决方案,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翟鸿燊教授所研发的著名“TAT(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课程,已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美国国家大学等知名院校的MBA、EMBA、DBA、卓越领导力项目等研修班中倍受欢迎。 近几年翟教授应邀在各级政府、知名院校做过数千场各种形式的教育训练与演讲,使近百万人在震撼和觉悟中获得心智上的成长和突破。 翟鸿燊教授畅销专著:《领导的力量》 曾经服务过:中国联通、中原油田、国强集团、婷美集团、大亚集团、始峰集团、宇通客车集团等等。更多的是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型企业,如银曼公司、勰睿公司等。这些企业均在翟教授亲历其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建设、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和全国各地经销商、代理商的教育训练之后获得了蓬勃的生机并且短时间内在全国拥有上千家连锁机构,年营业额突破亿元! 翟教授不断探索中国人才培养之道,自发筹建“中国大学生创业训练营”,亲自成功训练了数十万名大学毕业生,成就了无数人才的创业梦想,被誉为“中国创业营销教父”! 国学应用大师,大成文化与大乘智慧的实践、传播者,书道家,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美国国家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翟教授一直致力于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邀在各级政府、知名院校、企业界授课、演讲,使千百万人在震惊和觉悟中获得思想、行为、心态的突破。翟教授主讲主办的《国学应用大智慧》、《企业家十大修炼》、《道德经的智慧》、《七日禅修功德班》、《国学养生》等课程在国内外知名院校的MBA、EMBA、DBA、总裁研修班、卓越领导力项目培训中倍受欢迎。翟鸿燊教授的课程中传播“善知识”、传达“正能量”、分享“大智慧”,儒释道文化的完美结合令人感受到翟教授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才华和血液中澎湃的中国人的荣耀和精神。
0 个评论
分享 电脑相当不错,用了两天才来评价。确实很好。
金陵的精灵 2012-10-13 10:38
开机时间18秒,电脑声音不是特静音,整体性能相当不错,本来想买2500多那款,选了这款还是可以,鲁大师可以跑3433分,处理器1630分,显卡133分,内存392分,硬盘81分,不是很明白还有些分从哪儿来的呢!当时想超频CPU到3.2的,结果卖家忘了吧,全部5分好评,赞一个,希望售后服务一样的优质!!收到货用了2天才来给评,真的是太给力了,发货速度非常快,三天就到了。包装也很到位,就连配件的盒子也给我发了过来,真的很感谢这样的卖家。这次买是自己用,很开心,用鲁大师高测了下,轻轻松松3100分。相当的好。这次是第一次在网上下大单,就这样的顺利。非常感谢宁美数码。真的太谢谢了。希望还能继续合作。 机器不错,就是发过来是显卡调的太低啦把HDMI接口给罩上了。后来经过自己研究已搞定。速度还可以。功率有些偏高,没办法一分价钱一分货。4核4G性价比挺高。就是图片X8机箱好像前方装了个LED风扇。样货没有啊? 前天收到电脑,特地使用了两天,今天确认付款,因为,电脑真的很不错,你家评价都是非常好的,这说明你家做生意有诚信,所以我选择了在你家购买,非常喜欢,最高评价
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纪念阿姆斯特朗:天才的一生,伟大的一生
gaofeitian 2012-8-30 08:42
世界首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美国人阿姆斯特朗于2012年8月25日逝世。人类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天才。 早在1855年,阿姆斯特朗就设计了阿姆斯特朗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后膛炮之一,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被英国陆海军广泛使用,几乎每一艘英国制造的铁甲舰上都装有阿姆斯特朗炮。 1930年,阿姆斯特朗一生中最悲惨的遭遇来临。他唯一的女儿戴西被不明身份的歹徒绑票并撕票。陷入抑郁的阿姆斯特朗开枪自杀,但没死成。绑票的歹徒随后在一列开往伊斯坦布尔的豪华列车上被十几个人合谋谋杀。 历经了巨大打击,阿姆斯特朗用17年抚平内心伤痛,重新站了起来。他于1947年近入普渡大学学习,1955年毕业,于1969年搭乘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成为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类。那句“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至今仍激励着人们。 在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没有松懈,而是屡创佳绩。他在1989年NBA首轮排名第18位,被芝加哥公牛队选中,和乔丹一起勇夺六个总冠军。在退役后,他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自行车运动中,并夺得了七个环法冠军,成为了最伟大的自行车手。在从事自行车运动期间,他战胜了癌症的侵袭,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很不幸,他被国际反兴奋剂机构认定使用了禁药,并在最近被宣布剥夺所有冠军。他气愤难当,导致心脏病突发死亡,享年……
0 个评论
分享 (zz)给明年依然年轻的我们:欲望、外界、标签、天才、时间、人生目标、现实、后悔、和 ...
kobe3a 2012-8-16 07:28
来源: 奶牛Denny的日志 今天是22岁的最后一天。几个月前,我从沃顿商学院毕业,用文凭上“最高荣誉毕业”的标签安抚了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妈,然后转头辞去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跟一家很受尊敬的公司、还有150万的年薪道了别,回到了上海,加入了“刚毕业就失业”俱乐部,开始了一天三顿盒饭的新生活,中间许多精彩剧情暂时略过。 我肯定不是第一个做过这样事的人,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所以在说自己的一些有趣故事前,我想先说点别的,也就是过去的一年里,想和大家分享但是一直没说的一些话。所以前两部说的是对于一些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关键词的理解和体会。他们是:欲望、外界、标签、天才、时间、经历、人生目标、后悔、和现实。 这可能会是一篇科普文,也可能会是一篇长篇小说,但我不想这篇文章变成一篇励志文 ,大家都审美疲劳了。所以我想忽略阳春白雪,尽管信息量很大,但是至少说一些实实在在的经验和故事,说一些效果立竿见影的观点,再说说活捉林志玲什么的,总之让大家多看一点就多获得一点实际的价值。 ------------------------------------------------------------------------------------------------------------------- 第一部:那些最容易被理解错误的事 ------------------------------------------------------------------------------------------------------------------- 关于欲望 这些是我们内心里和人生理想一样真实的东西:学历、工作、房、车、财富、以及爱。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了这些欲望去付出,无论付出的是汗水、鲜血、还是身体健康、又或是其它你懂的。尽管我们付出的方式可能不被社会主流认同、可能没那么具有有戏剧性,但你和我、北大图书馆里的学生和网吧中奋斗的少年、职场杜拉拉和夜场里跳舞的小姐、韩寒和芙蓉凤姐(韩少躺着也中枪-_-),我们谁没有为了一个目标连续熬夜奋斗过呢?我们谁没有为了得到一样东西而撕心裂肺地付出过呢?谁没有过那种拼命得快受不了的感觉呢?所以我们最不缺励志的故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付出领域的专家。 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跑得越快,越是无法考虑我们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 北野武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他说他没出名之前想有一天有了钱,一定要开跑车,吃高档餐厅,跟女人们睡觉。而真正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发现开保时捷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好,因为“看不到自己开保时捷的样子”。结果他就让朋友开,自己打个出租车,在后面跟着,还对出租司机说:看,那是我的车。 我想说,过去几年里我认识的、深交的、共事过的所有人,包括身边一批又一批二十出头收入一百多万的金融朋友、三十岁左右收入几百万的前辈朋友、以及简历金碧辉煌得已经不在乎收入的大BOSS、以及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两件事: 一,顶级学校的文凭、顶级公司的工作、顶级的收入、顶级的房、顶级的车、顶级的声望,这些都无法满足人类。 二,无论是通过爸妈,通过运气,还是通过奋斗得到这些顶级的东西,人类都不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接着北野武的故事说下去。想象一下:你今天骑在一辆助动车上,一个小山村来的年轻人经过,说你的车好帅,你不会有任何的满足感。十几年的奋斗后,你坐在一辆你今天都叫不出型号的保时捷的驾驶位上,一个路人经过,说你的车好帅,相信我,你也不会有任何的满足感。你不在乎他,就像你今天不在说你助动车帅的人。 你的视角在变。每当我们考虑许多年后能够取得的成就,我们总是习惯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衡量幸福感和满足感。你今天的视角只是错觉,却让你相信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这是我们最容易跑错方向的时候。 人类的需求是很奇特的。我们吃第一个面包的时候的幸福感,和我们吃第一千个面包的时候的幸福感,是差不多的,前者甚至比后者还多一些。同样的感觉适用于我们赚到的第一笔一万元和第一笔一千万元,第一辆十万的车和第一辆一千万的车,第一个女孩和第十个女人,第一个男生和第十个男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著名的马斯洛五大需求中,你从任意一个细分需求里获得的幸福感只能有那么多。 我们清楚地知道快感和幸福感的不同,我们也知道欲望和需求是两个东西(你从来没有听说过“马斯洛五大欲望”对不对?),但是我们的不幸福却是因为 不小心把快感当成了幸福感,把欲望当成了需求,而这就是因为我们常站在现在的视角去想象未来的感受。 事实是,就好像我们不需要很多的面包一样,我们不需要很多的财富,不需要很多的爱。因为他们很难给你带来更多快乐。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去拔高理想和自由的重要性。你可以尝试着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五种需求是否真的有高低之分,思考一下,是否连最贫穷最饥饿的人们,都一直在生活中同时追求着这五个高低层次的需求。你会发现其实这五种需求一样真实,离你一样近,也一样远。然后你需要找到一个可以同时实现这五种需求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只属于你的奔跑方向。这篇文章会实实在在地帮你找到这个方向。但在这之前,我们先谈一些别的。 关于外界 外界带给我们生活最大的影响是嫉妒和比较。 我们一直高估了嫉妒。举个例子,没有人嫉妒雷帝Gaga。雷帝Gaga应该要比我们都更有名、更有钱、坐更好的车、住更大的房子,比我们更随心所欲,而且也比我们更有才华。但你不嫉妒她,对么?我们没有人嫉妒雷帝Gaga--因为她实在是太雷了。她奇怪得让我们完全不能把我们自己跟她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名利和才华面前没有自卑,也没有嫉妒,更没有仇恨。反而,我们会去思考,觉得她挺有趣的,挺发人深省的,不是么? 所以当你见到好事情发生在了那个他或者那个她身上,嫉妒的小火苗在你心中扑哧扑哧的时候,不如把TA当成那个很奇怪的雷帝Gaga吧。因为这样的时候,我们就会懂得抛开个人的杂念,去真正思考别人的亮点。 至于比较(Social Comparison),我们可以选择努力向那个绩点4.0的同学看齐,努力向那个年薪几十万的旧识看齐,努力向那个不断得到提拔的同事看齐。或者,我们也可以选择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那些和我们一样年轻的人们。看上去像是有30岁阅历的阿呆Adele,19岁时出了张白金专辑《19》,21岁时出了全销量1200万张的专辑《21》,拿了两座格莱美。她出生于1988年。眼神和心态似乎已经像中年人那样淡定的杜兰特和德里克罗斯,两个毫无疑问的超级球星,他们也出生于1988年。如果你喜欢实用一点的,那么iPhone上用户量最大的个人开发第三方浏览器猛犸浏览器的开发者,是一个1992年出生的北京少年。 如果你的视线中有一个世界舞台,那么你会看到上面的人物已经越来越接近你的年龄。 我们不需要去看齐,我们只需要去“看”。去看到这个世界除了你现在正处在的那个若干平米的封闭空间以外,还有许多许多精彩的事正在发生。 当你发现这个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你就会发现你跟你身边的那些“同类人”根本没什么好比的。这个世界太大了。 你不是你自己的标杆,别人也不是。谁都不是你的标杆,这是一个没有标杆的时代。 我们要做的是试着不去嫉妒,不去比较,更不要批判,但要试着 去观察、去倾听,然后去思考、去沉淀、去让所有外界的信息在你大脑里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处理过程。在你的大脑还没有沉淀出你自己对一件事的观点前,不要发表观点,不要给出你的定论。 我们可以不断在大脑中质疑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我们可以不断挑战自己的想法、挑战任何理所当然的存在,只要我们保证我们的大脑一直在思考,独立地思考。要记得,你和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样。 关于标签 “牛逼”是过去几年里笔者听到的比较多的一个形容词。当我们喜欢的人称赞我们的时候,我们总是P颠P颠的。在这里为自己开脱一下,觉得这挺好,说明活得挺真实。 但笔者想用一个很好的朋友(晗欣同学请来认领)去年当着我面描述我听的原话,来翻译一下这个已经被用得和“帅哥”“美女”一样烂俗的词。她说,“你想太多了(这是她一贯的开场白)。你只是有很多很牛的标签--上海中学、沃顿商学院、最高荣誉、黑石的全职Offer、百万年薪。至于你本身么,牛不牛就说不清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牛”和“帅哥”“美女”一样,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二、“牛”的从来都是那些标签,那些改变了金融产业的企业,那些通过培养人才改变了世界的学校,那些定义了时尚的品牌。虽然我无意改变大家打招呼的方式,但对于还没奔到三的人类来说,“高档”“精英”“牛逼”其实不如“做得不错”或者“挺有意思的”来得更实在。当然,等奔到了三,我们就更不想用这些词了。 如果你曾经或者将来获得了任何标签,不管是高盛中金麦肯锡,还是北大清华常春藤,又或是Gucci Prada Armani,有两件事值得思考一下。 第一件事用来提醒自己:撕去这些标签,我们或许还未能为500强的客户们创造等同于我们年薪的价值,我们或许还未能用知识改变世界,我们或许还未能把那件衣服穿出五位数价格的范儿。 第二件事用来看清自己:这的确是一个人人都用标签来识别对方的社会,但要我们记住我们的价值和我们身上的标签没有半毛钱关系。 成功不是你有什么标签,而是你用这些标签做了什么。 (是的,文章开头的“沃顿商学院”“150万”“最高荣誉毕业”这些个标签让一部分人把这篇文章看到了现在,这顺便解释了为什么导师们总是教育我们简历要吸引人看就一定要把标签名称写得清清楚楚、而且能数字化就数字化。 但无论如何,对于心理上被冒犯到了的人,在此致以诚恳的歉意 )。 总之,把标签用在正确的地方,创造一些价值,虽然不是大到改变世界,也至少带来一些存在的意义。就不展开来说了。 关于天才 不要去考虑什么天赋异禀,一切都来自经历和渴望。特别是这些年,当我认识了一些全中国、甚至全美国最“天才”的年轻人以后,才发现哪有什么天才,如果把他们的经历一个个说出来,大家肯定觉得完全就是一群苦逼啊。但这些苦逼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并且很嗨地追求着。 ------------------------------------------------------------------------------------------------------------------- 第二部:那些最重要的事 ------------------------------------------------------------------------------------------------------------------- 关于时间 时间是唯一的货币。 你所拥有的财富很重要,因为你可以用它用来换很多东西。你所拥有的时间远远更重要,因为 你可以用时间来换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 ,包括财富,包括成就感,包括幸福感,包括其他那些我们都清楚的、比财富更让我们的生命有价值的东西。是的,每个人拿时间换每样东西的汇率都不同,有些人可以用很少的时间换到很多的财富,有些人需要用很多的时间换到很少的幸福。但是事实是,只要你愿意花时间,你可以换到任何东西。所以 你要想清楚,你到底要用时间来换取这世上无限可能中的哪些 。打开你的视野,你会发现有太多经历和体验可以让你去换取。但你的时间银行里每天只存了24个小时。你可能以为你还有一辈子的时间去做一些你想做的事,但事实是,没有人可以保证明天上帝是否会往你的银行里存另一个24小时。所以,你要想清楚。 关于经历 如果你今天能从这篇文章中带走任何一样东西,我希望会是接下来关于经历的这一段。 经历的英文叫什么?如果你曾经玩过角色扮演类游戏(RPG),你会知道有一个概念叫EXP,全称叫Experience,这就是经历的英文。 人生就是一场巨大的RPG,你扮演你自己。你唯一升级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积累EXP。 我们都了解那些故事,我们都懂那些道理,看了那么多励志贴,我们甚至都快知道为什么乔布斯会成为乔布斯。但只有经历才能让我们真正把那些道理变成意识。 那些改变我们一生的道理,都是不是别人教会的。 所以即使你有最完美的理论,你都没有把握说服那些还没有开上保时捷的人们,让他们懂得保时捷不是他们想要的,也没有把握去说服那些还没有在投行工作过的孩子,让他们懂得去放弃投行(更何况,对于那些热爱金融的孩子来说,你的劝诫极有可能是错的)。所以哪怕这篇文章非常努力地想要往实用的方向靠拢,可能你看完以后还是没有任何领悟。这一切就像你 无法说服还没有吃过很多很多面包的人们,让他们懂得吃一千个面包是要反胃的。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只有我们已经拥有的那些经历,决定了我们下一步会做什么 。所以很多时候,你只要记得一件事,那就是: 去体验不同的经历。去爱,去恨,去在热恋中没心没肺地笑,去在失恋后声嘶力竭地哭,去翘课,去打架,去拼了命的读书,去让自己真的领悟那些道理。 你所尝试的事,你所认识的人,都是你经历的一部分。他们帮助你去理解你一只知道但是不曾真正理解的事,他们帮助你去看到一直存在着但是你不曾看到的世界。 但是,你的人生很短,你的时间货币只有那么多。所以除了乔布斯已经告诉你的“不要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你还要记得, 永远不要重复一样的经历,因为你不会从第二次一样的经历中收获到更多,更因为这个庞大的世界有太多有趣的人等待着我们去认识、太多截然不同的经历等待着我们去体验。 这篇文章也会实实在在地帮助你探索不同的经历。你只要记住,如果你个星期都在做着差不多的事情,那么一年以后你还是一年前的你,只是老了一岁。如果你愿意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都去尝试一种新的体验,或者认识一个来自完全不同背景的朋友,那么一年后你和一年前一样年轻,只是比别人多活了一年,多了一年的阅历和对世界的认知。 关于是否会为了去经历、去追随感情和理想而后悔 我们一定会后悔。但我们不会为了作出追随感情、或者追随理想的决定而后悔。事实是,如果我们有努力追寻、不愿放弃的梦想、如果我们有深爱的、不想伤害的人,那么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必然会为我们曾经做过的某些事而后悔。 当我们离理想和真爱越是近,我们越是容易后悔。 就好像晚了一分钟错过飞机的人会比晚了一个小时错过飞机的人更后悔懊恼--因为我们会清楚地看到如果自己不曾犯下某些错误,如果我们再多那么一点点的坚持,就或许已经实现了理想。所以后悔其实是一个信号,它告诉我们,离目标已经很近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追求什么瞎扯的“无悔的生活”,我们不用为那些后悔而伤心痛苦。 因为在我们选择的这条道路上,后悔不是告诉我们曾经做错了,而是告诉我们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关于如何找到人生目标 兑现承诺的时候到了。我想用一种最简单、直接、有成效方法来解决那些励志文章和成功故事的一个通病:就是他们一直鼓励我们“做我们想做的事”,但从来不告诉年轻迷茫的我们怎么去找到“我们想做的事”(以至于误导了很多小朋友以为那就是“我想一觉睡到国庆节”或者“我想做个吃货”之类的意思)。 我要说的这个方法在我认识的许多人身上成功过,但它不是我想出来的。知名博客写手Steve Pavlina在它的博客中对这个方法有很详细的描述,但似乎也不是Steve Pavlina自己想出来的。网上也有不少中文翻译版本,有可能你曾经看到过,但那些翻译都有失偏颇,以至于让读者很难理解精髓。所以在这里把原文重新编辑,结合以上的经验分享,再用比较适合中国人的陈述方式分享给大家。如果你愿意尝试,愿意按照要求去做,或许我们可以用接下来的不到500个字,帮助你在20分钟到1个小时内找到你的人生目标。 我们开始吧。 (1) 先在你忙碌的生活中找出一个小时的完全空闲的时间。关掉手机,关掉电脑,关上房门,保证这一个小时没有任何打扰。这一小时只属于你,和你要找到人生理想这件事。你要记住,这可能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小时。你的生命可能在这一个小时候变得不同。如果一个小时的时间货币只能用来换一样东西,那么就是找到你的人生目标绝对是最值得的。 (2) 准备几张大的白纸,和一支笔。 (3) 在第一张白纸上的最上方中央,写下一句话:“你这辈子活着是为了什么?” (4) 是的,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回答这个问题。把你脑中闪过的第一个想法马上写在第一行。任何想法都可以,而且可以只是几个字。比如说:“赚很多钱。” (5) 不断地重复第4步。直到你哭出来为止。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尽管这个方法看上去很傻,但是它很有效。如果你想要找到人生目标,你就必须先剔除脑中所有那些“伪装的答案”。你通常需要15-20分钟的时间和过程去剔除那些覆盖在表面上的那些受到外界观念、主流思维影响而得出的答案。所有的这些伪装的答案都来自于你的大脑、你的思维、和你的回忆,但真正的答案出现时,你会感觉到它来自你的内心最深处。 对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类问题的人来说,可能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一个小时或者更多)才能把脑子里面的那些杂物剔除掉。在你写到50-100条的时候,你可能会想放弃,或者找个借口去做别的事。因为你可能觉得这个方法没有任何效果,你的答案很杂乱,你也完全没有想哭的感觉。这很正常。不要放弃,坚持想和写下去,这个抵触的感觉会慢慢地过去的。记住,你坚持下去的决定会将这一个小时变成你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小时。 当你写到第100个或者第200个答案的时候,你可能突然会有一阵内心情感上的涌动,但还不至于让你哭出来。这 说明那还不是最终的答案。但是把这些答案圈起来,在你接下来的写的过程中你可以回顾这些答案,帮助你找到最终的答案,因为那可能会是几个答案的排列组合。但无论如何,最终的答案一定会让你流泪,让你情感上崩溃。 此外,如果你一开始不相信人这辈子活着有什么目的,你也可以写下“1. 活着不为了什么。” 没关系,只要你愿意坚持想和坚持写下去,你也会找到让你哭出来的答案。 作为你的参考, Steve Pavlina 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花了25分钟在第106步找到了他的最终答案。而那些让他有一阵情感涌动的答案分别出现在在第17,39,53步。他将这些抽出这些答案重新排列,最后在第100步到第106步答案得到了升华。想要放弃的感觉出现在第55到60步(想站起来做点其他事情,感觉极度没有耐心等等)。写到第80步的时候,他休息了2分钟,闭上眼,放松大脑,然后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绪。这么做很有效果,在那2分钟的休息后,他的思路和答案变得更加清楚。 如果你一定要拿笔者来做参考,那么答案是我当时比较无知,还不知道这个系统的方法,所以我用了四个月的摸索和迷茫,撞了很多墙,才找到了最终的答案(在第三章个人故事里会提到)。但经过笔者核实,这个方法科学有效,只因为它提炼出了关键的原理。 无论你愿意用什么方法,你最终的答案一定会是一句比较长的句子,或者几句句子的组合。 这个答案在外人看来一定非常的空洞,就像是我前面所说的那种“谁都知道,但是只有少数人真正理解的大道理”。但是这几句空洞的句子会对你有非常丰富而且有意义的含义--因为这是你自己用了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你过去所有的经历,去思考,去判断,去剔除,去整合,去沉淀,最终领悟出来的。如果你认真看完了从文章开始到这里为止所有的分析,你就会理解为什么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关于为什么要有个人生目标(以及它和活捉林志玲的关系) 这是个好问题。所有人的终极目标其实都一样,就是用有限的人生货币去换最多的幸福感(这个幸福感可以来自内在的、外在的、和世界上任何人和物)。但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是件很困难、而且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事。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最大化人生幸福感是一个几万行的方程式,当中你要做出数亿个选择,而我们却指望用逻辑去解决它。你也知道,逻辑是多么不靠铺的一个东西。很多时候,你往往觉得你已经把脑子想炸了,但还是做不出一个选择,这是大脑逻辑功能达到处理极限的问题,它只能解决绕五个弯的问题,面对绕一百个弯的问题它弱得和奔2一样;又有的时候,你的逻辑很容易被你的欲望给废掉了,这个情况最常出现在早上起床的时候--“我该起床么?”“Hmmm...睡着挺舒服的,不起了。”-- 你以为你用逻辑完美地解决了问题,其实你只是让欲望解决了问题,然后用逻辑完美地说服了自己 。所以我们经常在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我们的欲望挂着“逻辑”的羊头“解决”了所有问题,但是自己却空虚得没有任何幸福感。我们不想这样,所以我们需要把你的大脑处理每一个选择的过程变得非常简单正确。 确立一个人生目标为什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人生目标把你那个不知道是什么火星进制的大脑逻辑简化成了二进制。假设你的人生目标是“活捉林志玲”(当然,这只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例子,千万不要有人因为写到这个目标哭了出来),那么你每天早上的起床的时候的过程就是:“我该起床么?”“Hmmm...继续睡下去能帮助我活捉林志玲么?”“很明显不能。起床!” 这就是你听过很多励志演讲者会说:“ 究竟是什么让那些幸福快乐的人每天一大早醒来想也不想得就冲下床去做他们要做的事情 ?”--是林志玲。噢不,是他们的人生目标。其他事情也一样:“我要吃饭么?”“不吃饭我能活捉林志玲么?”"不能,所以我要吃饭。”“我要去夜店么?”“去夜店能帮我活捉林志玲么?”“不能,锻炼好身体一定可以。所以我还是用去夜店的时间货币去换强健的体格和咏春拳吧。” 你会发现你不用再去依赖不靠谱的复杂逻辑,做任何决定都很简单而且正确 。当然,你的人生目标会“活捉林志玲”看上去高尚、空洞很多,它也一定会涵括你对自己、对身边亲人好友、对世界的考量。但记住无论如何,你那外人看似空洞的目标曾让你哭出来,所以它对你来说一定有极为丰富的含义。 最后,你可能会问:“我怎么能确定一直按照人生目标做出选择,我一定能最大化幸福感呢?” (其实这个问题看上去不怎么需要解释的)那是因为你的人生目标是你自己剔除了你欲望带来的杂七杂八的“伪装的需求”,经过沉淀以后得出的你内心最深处最想要的东西,它是你真正的需求。跟随着它你会在短期获得应该获得的快感,更会在长期得到你需要的幸福感。 关于现实和人生目标 我想给所有已经、即将、或者希望找到人生理想的人,和大家分享两个很平凡的故事,作为结束。 我想讲的第一个故事来自我大学最重要的两个导师之一。他是沃顿的一个明星教授,麻省理工本科,哈佛法学院毕业,五十多岁,教了十七年谈判学的课程。尽管他的课作业量很大,但每一年他的课都已几乎满分的学生评分位列沃顿所有课程的前三甲。 在我大学毕业前,我约他在费城附近的一个小镇吃了顿午饭。他跟我讲他年轻时候的故事的时候,我问他,他这辈子做出过得最让他后悔的决定是什么? 他说,他从小一直很想当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当他二十多岁从麻省理工毕业的时候,他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家里附近的一家他很喜欢的小学做老师。但即使在美国,小学老师也几乎是待遇很低、不受尊重的一个职业。而同时,他拿到了哈佛法学院的Offer。最后他去了哈佛法学院,而这就是他这辈子做出过最让他后悔的决定。他后悔,不仅仅因为他后来发现哈佛法学院是那么的无聊而且勾心斗角,更因为他当时为了一个被社会所尊重、所仰慕的选择,放弃了一个被社会遗弃、看不起的选择。 他说他很幸运,一直那么喜欢当老师,在从法学院毕业许多年的颠沛流离以后,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个老师。当我和一些人说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乱说么?如果不是去了哈佛,他可能现在还只是个小学老师,根本不可能成为沃顿教授啊。我想,现实和理想的意义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只需要理解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成为成为名校的教授是比普通学校的小学老师更伟大、更幸福的成就。 第二个故事开头,我想问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考虑过我们每天上校内上微薄,看到很多人分享各种励志、免俗、追求梦想的文章,但他们最后究竟做什么去了?你可能以为他们马上回归现实去了。但其实他们很多时候,是怀揣着那些道理,继续去做他们知道怎么做的事情。这就有了第二个故事。 每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都像一台高速运行的电脑。一代比一代运转地更快。我们从懂事开始就有别人告诉我们要运行各种程序,上幼儿园,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工作,等等等。我们停不下来。关键是,我们很难运行自己想要运行的程序,因为过去二十年里面我们运行的所有程序都是别人编好以给我们的--我们自己不会编程序。 如果有一天,有一台电脑突然下了决心,要运行自己的程序, 他就必须先停下来。这时,他会看着周围所有的电脑依然在高速运行着,甚至嘲笑他怎么不动了,然后把他远远地甩在后面。而他,需要慢慢地开始学习自己编程,这个过程很漫长,很痛苦,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过他。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只有少数人在运行自己的程序。 说这两个故事不是为了励志,而只是为了告诉大家如果今天或者明天你找到了人生目标,将会发生一些什么:一、即使你内心已经明确地知道你想要什么,依然会有一些更为社会认同的东西来诱惑你,要永远记得坚持。二、如果你坚持了,你一定会经历一个学习自己写程序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是痛苦并漫长的。总有一天我们会愿意去面对这个过程。好消息是,我们都还年轻。所以不如趁着现在还有那些热情和勇气,去撞一撞那些墙,用最少的代价。 ------------------------------------------------------------------------------------------------------------------ 第三部:过去一年里的个人故事, 给所有十年来认识的、和喜欢听故事的 朋友们 ------------------------------------------------------------------------------------------------------------------ 辞职前的故事 我从去年暑假结束,拿到回黑石的offer后,就开始了寻找自己人生目标的旅程。2010年的九月到12月,我过得挺糟糕的。因为我每天起来都在想我接下来这辈子要干什么。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果我接受了那个offer,我未来两年的前景。我们办公室里有一个韩国人Jay,我实习的时候是他做分析师的第三年。每年的反馈中,他都是黑石他那一届全球所有分析师里最强的那一个。我没有怀疑自己能够成为这届最好的分析师,但同时,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J是我能成为的极限。但仔细想想,J也不过只是那样,像永动机一样地在办公室努力工作,像尊贵的孩子一样在夜店潇洒地玩耍。J是最出色的,但也是黑石所能创造的最出色的。 后来我想到了环境的局限性,想到了密集网络。我在上中的时候,我这届最好的学生去了北大和清华。而在沃顿时,最好的学生去了高盛直投、贝恩资本、凯雷、KKR、Jane Street等买方。我想到我们是不是已经成为模式化思维的牺牲品(victims of stereotypes)。 我们的社交圈里都是与我们同类的人,我们互相交流、竞争、鼓励、启发,处于所谓的密集网络。我们自以为我们充分见识了整个世界,但其实我们只是在重复肯定同一类信息。所以如果你是“最出色的”那一个,那么你极有可能就是所有和你同类的人当中最出色那一个。但这也就是你的极限。 而有另外一群人,他们只是想和别人有点不一样,他们想去外面看看,去见识见识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他们想要找到自己独特的生活。对于这些人来说,天空才是极限。说实在的,所有当年选择DIY出国的朋友们,如果今天你有幸拿到了让那些当年去北大、清华的那些同学羡慕的Offer(再次向躺着也中枪的北大、清华同学致以崇高的歉意),如果你有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见识,那绝对不一定是 因为你比他们更出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那个出国还没有像今天一样流行的年代,你没有被那个上北大、上清华的模式化思维所套住。所以老天很弄人,因为 所有一直在追求“出色”和“卓越”的人最后都在他们最坚信的标准上“输”给了那些只是想过自己独特生活的人。 当然,2010年末的时候,我只是确定了自己是被老天玩弄的人哪。但幸好我还有一年时间,我决定一定要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目标,然后坚定地走下去。一开始,我和很多人一样,觉得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多走走,去见识这个世界,活出自我。但后来我发现这个目标其实只是说着好听,但是其实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动力,然后我就很伤心。再然后,我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有点与众不同的目标,就是“做个有意思的人”(Be an interesting person)。因为对我来说,这是我当时能给另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但后来我又想了想,这个目标用管理学的标准来说,就是太不具体太不精确所以很难提供持续动力。然后我就更伤心了。所以从九月到十二月的四个月里,每天起来就因为找不到人生目标而痛苦。因为自己跟自己的内心对话太多,经常一不小心就错乱了。当时也没有人告诉我什么20分钟就可以找到人生目标的这种好事。于是我就上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课,和各种奇奇怪怪的人交流,希望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一些启发。那段时间我过得真的很彷徨也很烦躁,好在我坚持了下来。我谈判课上的教授成为了我很重要的一个导师--尽管他从来没有一对一给予我任何指导。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些改变我们人生的道理,都不会是别人教会的。进入到十二月以后,我的目标慢慢找到了我。 四个月里经过无数内心挣扎之后沉淀下来的思想最终被我总结成了两句很简单、看似和“做个有意思的人”一样不具体、但对我而言包含了丰富含义的话: "To grow and to help others grow. To live and to help others live." "成长,并帮助别人成长。体验和经历生活,并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 这两句话就成了我的人生目标。它能让我感动得哭,也能让我感动得笑。 最重要的是,尽管这两句话在外人看来可能莫名其妙,但我发现这两句话解释了过去二十多年里自己做的许多事情背后的原因 ,其中包括了我为什么从小一直都不好好读书,为什么选择出国,为什么一直逃课,为什么在2009年和一群朋友一起创建了BIMP这样一个神奇的项目,等等等等。 关于辞职的决定 在确定了人生目标以后,我的思路和视野都变得清晰了很多。我很快找到了我想要做的事。和身边许多的朋友一样,创业也曾经是我大脑中的考虑过的一个想法。但我一直想不到任何我愿意用我几乎所有的时间货币去换的一个创业项目。但在确定了人生目标的今年一月份,我几乎没有花什么时间就确定了一个项目的大方向,这个商业项目的创意像是奔着我而来的。然后再通过不断的完善从一个不成熟的产品渐渐变成一个成熟的产品,一个真正可以持久给所有人带来价值的产品。 所以,可能和许多我很尊敬的朋友不同, 我的出发点并不是“慈善”和“义务服务”,“创业”也从来都不是我的目标(一个学了四年金融的人怎么可能一直心存“创业”这个目标呢),我的目标就是实现 “成长,并帮助别人成长。体验和经历生活,并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 ” 简单的说,我的内心并没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你一定要创业、你一定要创业”,只是碰巧创造一个商业化的项目是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方式,而创立一个商业项目这件事碰巧叫做创业。 而另一方面,在黑石工作可以帮助我“成长”和“经历”,但是我觉得在黑石的一个暑假实习里,我用20%的时间经历了接下来的两年里可能会经历的80%的体验,对我来说已经很值得了。我也一定会“成长”,但是未必会比创业成长得更快、更深刻、更理想、更多样化(比如说我就没有办法做我一直很想做的美工设计工作了!)。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在黑石我基本上不能实现我人生目标的另外50%--“帮助别人成长。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所以结果就是,“是否辞去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直接成为无业游民”这么重大的一个选择,被我用人生目标给瞬间解决了。有多瞬间呢?我后来发现了个有趣的巧合。 四年前,我曾经尝试着去写一篇回忆录,来回忆出国两年多的旅程,然后这篇回忆录不幸地才写到出国的第一年就没有后来了。尽管写回忆录是一件有点折磨人的事情,但读回忆录绝对是件超开心的事。当中我写到过六年前我决定放弃轻松进北大清华的机会,毅然决定出国念高中,因为上海中学不支持孩子们申请国外大学。原文如下: “北大清华这种学校我肯定不去!”我当时的有两个很简单也很清晰的想法:一,I deserve the best in the world,二,也是更重要的想法,我想,就算最终在美国毁了,我至少做了一个帅到五体投地的决定,我鄙视了北大清华。更离奇的是,从那以后的两年至今,我几乎从来没有为这个决定后悔过,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好想的。仿佛这道选择题是在侮辱我的智商而不是测试我的智商一样。无论如何,两年后的现在,我相信,这个帅到五体投地的决定,是我一生至今最正确的决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是不会变的。把上文中的北大清华换成黑石,就是我的大脑在半秒中以内做出辞职这个决定的思考流程。 可见大脑在考虑一些人生大事上是不怎么需要运作的,让心去运作就足够了,而你的人生目标就是你的心。 如果说这六年里,相比上面这段话我又多了什么领悟,那就是(1)一个人生目标(2) 人生没有任何决定是错误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另外一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 撞上的许多堵墙 Randy Pausch在他著名的“最后的演讲”中提到过一个很实在的观点。他说,在我们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撞上很多墙,但是这些墙不是为了阻挡我们,它们只是为了阻挡那些没有那么渴望理想的人们。这些墙是为了给我们一个机会,去证明我们究竟有多想要得到那些东西。 我撞上的第一堵墙,就是我没有如我所愿地一毕业就辞职。考虑到团队开发的进度,个人诚信问题方面带来的压力,家庭的压力,以及很多直接辞职可能带来的负面因素,我最终还是回去工作了四个月才得以正式辞职,其中包括一个月的培训。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老板都不允许我告诉任何人我辞职的事情,但大老板自己却没有做好保密工作,以至于同事们最终都知道了我一个小小的分析师要辞职。但我又被规定不能公开,所以在我座位附近的办公室气氛很糟糕,上班感觉度日如年。当中还穿插了许多压力山大的故事,比如我遇上了公司最高管理层一年一度的3v1谈话,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被三个在华尔街响当当的名字各种拷问,因为我光荣成为了公司历史上第一个干都没怎么干就宣布不干了的分析师(从小到大,坏孩子光荣榜上真是永远有我的名字)。又比如曾经跟我关系很好的一个VP整整四个星期把坐在整个办公室出入口的我当空气。但是无论当时多煎熬,现在想来都是非常独特的人生经历。 其实我很感谢和尊敬黑石,不仅因为我仍然是个热爱金融的家伙,更因为每一个我接触过的同事的做事风格都对我的个人风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情感的层面上,我最感激的是负责团队人事的韩国VP,在我辞职的过程中帮我做了许多疏通的工作。在我离开的前两天的晚上,他说了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话。他说,“ Denny,你知道,作为你的上司,这次我面对着一个选择,是照顾公司的利益还是你一个年轻人的利益。我选择了后者。我希望你以后不用面临这样的选择。但如果你有一天遇上了,我希望你可以跟我做一样的决定。 ” 我离开的那一天,我的同事和几个以前一起共事过的朋友给我发来了道别邮件。让我很高兴的是,他们在祝福中都用了同一句话“You are very brave”(“你很勇敢”)。之所以高兴,是因为无论今后的道路如何艰难,至少在旅程的起点我实现了奥巴马用来形容乔布斯一生的第一个形容词。对于一个活在当下的傻子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现在我在上海的家中,和我非常喜欢而且非常有创造力的人们一起工作。虽说生活条件很普通(以银行家的标准来说的话简直是糟糕透了),虽说工作强度和时间依然和在黑石的时候差不多(以银行家的标准来看的话处于中上水平),但回到上海后的这段日子确确实实是我人生中自我学习曲线上升最快的一段日子。所以顺便说一个建议, 当那些备受尊敬的金融机构告诉你为什么要选择他们的时候,特别是关于学习曲线的那些理由,不要那么快就为之屈服。他们不仅有可能(虽然也仅仅是可能)在推销给你一些你并不需要的东西,并且他们永远不会带你看清楚这个世界上全部的可能性。你要跳出“密集网络”,自己去看清楚 。这个建议出自依然热爱金融的笔者。 我一年的故事就这么讲完了。如果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人生,那么最好的形容就是从一年前我确定了人生目标的那天起,一切就开始失控。但我想在这个回顾的最后,和所有确定了自己前进方向的朋友,分享这一年最大的感想: 你的理想就像一辆车,如果你觉得这辆车的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中,那么可能说明你开得还不够快 (Your dream is like your car. If you are in full control of it, you are not driving it fast enough)。 关于感谢 感谢所有支持你、欣赏你、否定你、看低你的人。 我一直说,永远不要忘记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不是一出生就上了好到可以改变我的学校,一直到六年前,我都不算是个好学生,学生生涯当过的最高的职位是小队长,期中期末考试好像从来没有进过班级前三,有一年甚至还是全校倒数10%,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感谢自己不知为什么突然一根筋地开始愿意好好努力,自从那以后就知道实现梦想就靠坚持付出,没有别的秘诀。后来我出国,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世界,在一路的坚持中,遇上了许许多多带给我灵感的人,他们用他们的经历影响和改变了我。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忘记你从哪里来,这也是为什么我想继续传播我受到的影响,可能是作为一种感谢。 今年上半年还在上创业课的时候,我一边要照顾自己的项目的开发,另一边又创业课项目团队中的其他四个成员眼看即将毕业,完全不作任何事情。我的教授Gelburd,一个前创业家,也是我在沃顿的第二个导师,他并没有因为我一个人担纲整个项目的开发和准备而减轻对我们团队的项目的要求,但是他给了我很多鼓励。期末演示日的那天,我在一天有三个期末演讲的情况下,被迫一个人完成了80%的项目演示。没有什么奇迹,我们的质量肯定不是最好的。但在我毕业的前几天,我收到了这门课的成绩。Gelburd给了我A+。我写了一封感谢信给他,他回复我说,每一年上这个课的学生中,真正去创业的不出三个,I think you will become very successful。 收到他的邮件,我告诉我自己,绝对不能辜负曾经看好你的人。哪怕只有一个看好你的人,为了那一个人,你都必须要坚持下去。 同样地,过去的许多年里,我被许许多多人否定过,甚至包括身边很好的朋友。从五年前的:“就你也想进沃顿?”一直到过去几个月里的:“你还是别创业了吧”,“你肯定不会辞职的”等等。这些否定和质疑一路上给我很大的鼓舞,让我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 在美国的这六年,我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许许多多强大的人,他们强大的地方可能是一些人生经验,可能是一个很偏门的技巧,有或者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一个坚持了几十载的生活细节。今后我会一一道来。 在这里,我想特别感谢Stacy,你是我出国最早认识的朋友之一。是你对音乐的坚持让我看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精彩。还想特别感谢袁帅、甄欢、柳潼、质含、瑞之、盛杰、和筱纯,感谢2009年的时候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把BIMP这个项目做起来。这是理论上我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按照BIMP现在的强大程度,它必然只会越来越强大,我真心希望它会给更多的对金融真正感兴趣的孩子带去帮助。 最后,特别匿名感谢所有从今年一月开始到今天,给目前还处于隐形状态的小网站提供过帮助的人们。 无论你现在是否在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我们始终是一个团队。 最后,两个改变你生活的礼物 其实我一直准备了两个礼物。这篇这么长的文章,所有因为一些共鸣或者因为一丝共同的信念而坚持看到了这里的人们,这两个礼物会改变你们的生活的。 拆开第一个礼物,是一首旋律很简单的歌,来自Cat Steven,叫做" If You Want To Sing Out, Sing Out ." 歌词简单的甚至不需要任何中文翻译: Well, if you want to sing out, sing out; And if you want to be free, be free; Cause there's a million things to be, you know that there are. And if you want to live high, live high; And if you want to live low, live low; Cause there's a million ways to go, you know that there are. You can do what you want, the opportunity's on; And if you can find a new way, you can do it today. You can make it all true, and you can make it undo. 如果你还很难看到"there's a million things to be, and there's a million things to do",那么请拆开第二个礼物。 第二个礼物将帮助你看到生命中的无限可能。这是一个明年一月才会开始邀请测试的网站,这个网站是我为我自己创造的,但如果你看到了这里,那么它也是为你创造的。怎么来形容这个网站呢? 对于互联网行业研究者来说,它和移动互联网、移动应用、云服务等当下潮流一点关系都没有,也没有任何国外的成功案例或者相同模式可以C2C(Copy to China)。所以,它可能很无聊。 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我的目标是让这个网站做到以下三点: 1. 它要很好看、很酷、很好玩 2. 它要颠覆现有网站的传统,要很真实,几乎和现实一样真实 3. 它要实实在在地帮助用户获得让生命更有价值的经历 它叫做“ 连客 ”,来源于英语单词“ Link ”。它会帮助用户将过去和未来的经历连接在一起,让用户看到生命中的无限可能。就像乔布斯说得那样,“连接人生中的那些点”。 我知道,以上的一切听上去很不靠谱。但没关系,它若存在一天,就会给用户带来一天价值,给这个社会带来一天的活力。 过去一年里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精彩的故事,而我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着这个网站。 lianlianke.com 我想把它分享给所有相信人生就是不断经历的朋友们。明年,我们依然年轻。 Denny( weibo.com/dennythecow ) 2011年12月18日 --- 后记:想说一声感谢,看到一篇1.7万字文章在24小时内被浏览了将近15万次,让我们相信连客正在做的事或许有希望创造一种具有正能量的文化。感谢每一个转发的朋友,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明天开始闭关做事,期待一月的邀请测试。很高兴认识了很多经历丰富的朋友,保持邮件联系:denny艾特lianlianke.com(请将"艾特"替换成@)。 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感兴趣的朋友,如果你在中国,如果你有和我们一样的信念,如果你喜欢我们在做的事情,欢迎你申请加入我们,主要需要宣传、摄影、法务、和程序人才(也请理解我们会有比较严格的筛选过程)。我们在同时招实习生和全职人员。请理解前者无薪,全职人员是底薪,因 为所有现有团队人员基本上都是在无薪或底薪工作。 除了学习曲线以外,这份工作会保证你见识到世界上很多有意思的事 。 对于 所有从这篇文章中读出站着说话不腰疼、异想天开、理想化的朋友: 请试着重读第一段“关于欲望”。每个人都需要、也只需要同时满足五大需求到一定程度。我至今没有找到理由证明人为什么要追求你明知道你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另外,这篇文章和成功学无关。标签有价值,但是他们从来都不应该是目标。他们只是往正确方向前进的人们必然会创造的副产品,而只把光环当目标的人往往很难有任何光环。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同时满足五大需求的那个方向。我只是将我所经历的和所感悟的分享给了大家,我们每一个人可以选择从别人的经历中领悟那些道理,还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去领悟,后者比前者更容易头破血流,但是前者比后者更需要个人的冷静思考和沉淀。总之,在看完这篇文章以后,让每个人自己决定怎么去使用自己的时间货币去处理这篇文章。 源地址: 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791550419owner=235476456
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