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中学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从清华北大录取名单扫描全国各省市的超级中学 休闲灌水 hynhn666 2009-4-8 7 17850 zhuosn 2017-10-24 17:47:59
【独家发布】免费---全国255个市级的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的数据汇总 attachment 数据交流中心 风雨山晨 2013-6-28 2 1686 haoyuking 2017-2-26 12:01:58
一道天才才能独立解答的中学数学题,你会做吗? attachment 休闲灌水 vincent_wgd 2008-3-6 30 6171 晓话123 2015-8-14 18:27:35
[转帖]制度创新:模仿与干中学的权衡——评杨小凯与林毅夫之争 制度经济学 逄格丰 2009-6-1 15 5809 制度生产力 2015-3-15 18:24:36
给男性以非日常的心理体验 休闲灌水 门图 2013-8-1 3 1088 litianen 2013-11-1 15:16:23
奇文欣赏:大学里肯定也是不上课的老师最牛B attachment 学术道德监督 yzfj 2013-8-20 110 10533 songlinjl 2013-10-26 08:03:08
德国:六成中学毕业生选择双轨制教育 海外生活 jigesi 2013-8-12 1 832 iloveu123 2013-8-13 16:43:14
浙江教学月刊中学版怎么样 学术道德监督 我的素质低 2013-8-3 3 1548 sunpj031 2013-8-4 23:40:54
美国的猪肉产业经验—— 双汇能从跨国收购中学到什么 农林经济学 yinlin0379 2013-8-4 0 1459 yinlin0379 2013-8-4 23:08:15
如果乡镇中学的高中毕业生都一致地放弃高考。。。。。。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research 2013-5-26 3 1235 davon 2013-5-26 22:13:15
[原创]从中学物理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真的很难理解吗? 学者专栏 张建平 2006-2-27 11 5320 北斗星司 2009-11-1 19:28:03
江苏一中学中考组织94人集体替考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xjmyx 2009-6-24 2 1157 hock 2009-6-24 13:31:28
[讨论]核心期刊的评比同重点大学、中学的评比有区别吗? 学术道德监督 xx 2009-4-29 1 1859 200608 2009-4-29 08:46:00
[转帖]博士纷纷下嫁中学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wen199094 2008-1-7 8 3903 jianggenghua 2008-1-10 18:50:00
转贴: 硕士生为何热衷中学任教?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research 2007-12-9 2 2504 laudon 2007-12-11 19:08:00
我靠,徐汇中学!狗屁考场 金融类 wangyu41659 2007-11-22 1 2001 萧颖 2007-11-24 10:34:00
中国百强中学评选入选名单以及中学杰出校长评选入选名单 商学院 chinesehwd 2007-6-24 1 2575 qwqwqw 2007-6-25 00:36:00
中学试卷上爆笑答案 休闲灌水 jerryliu 2006-6-18 3 1494 tianma82281 2006-6-26 00:37:00

相关日志

分享 关于工作
1686576476 2016-8-11 08:36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说好的工作不但授人以鱼,还会授人以娱,同时还会授人以渔。一般工作是付出劳动了,得到相应的薪水;另一种是得到相应薪水的同时,感受到工作的快乐;最好的工作当然是即得到薪水,而且感受到工作快乐的同时,还能在工作中学到很多东西。其实很多时候,尤其是刚毕业或是踏上一个新的行业的时候,我们往往更在乎的是学到多少东西,在工作中是否成长。
0 个评论
分享 熊丙奇对超级中学的态度表明他“坐井观天”“盲人摸象”
大庆商江 2015-1-28 08:28
熊丙奇对超级中学的态度表明他“坐井观天”“盲人摸象”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企业员工)披着“ 上海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外衣,举着“教育专家”的广告牌,对中国教育基本情况知之不多,对教育规律似懂非懂。对中国超级中学现象“坐井观天”“盲人摸象”。举证如下:约 9000 字。有兴趣者可以自行搜索续补。 2011 年 6 月 17 日 ,《广州日报》《 熊丙奇:从“县一中”到“超级中学”现象 》:在近年来的高考录取中,“超级中学”垄断国内一流高校的生源,正成为一种现象。“超级中学”大多集中于省会或大城市,几乎垄断该地区的优秀生源和教师,加之拥有较多的经费和政策支持,高考成绩连年优异,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以陕西省两所“超级中学”为例, 2010 年,西工大附中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占全省的比例为 36.1% ;高新一中为 26.1% 。(《中国青年报》 6 月 16 日 )“超级中学”并非新现象。多年前就存在过“县一中”现象——上重点大学的名额,大都被“县一中”占据——只不过近年来,出现了“重中之重”的“超级中学”,把“县一中”现象推到了更高层次。在现行高考制度之下,出现“县一中”和“超级中学”现象是必然的,不出现反而不正常。目前的高考录取中,分数是唯一的录取标准;高考升学率,尤其是名校升学数量,是当地政府的重要办教育政绩。为此,集中优质资源举办一所竞争力强的高中,会成为当地政府“十分理性”的选择。以前的“县一中”和现今的“超级中学”,就是这样出笼的,它们通过中考,把高考考试科目成绩优异的学生选进,加之拥有当地最好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很自然地,这些学校的学生会在高考中,成为当地分数最高的群体,也就把名校的录取机会收入囊中。其实,对应现行高考制度,我国早已形成“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到好大学”的“五好”链条。《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初中、小学不得有重点校、重点班,但各地照样办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非义务教育的高中教育就更别指望“均衡”发展了。如果高考制度不改革,集中高分学生、享有最好办学资源的“超级中学”,会在更多的省市出现。在笔者看来,要治理“超级中学”现象,必须打破高考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实行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这才会引导各地在举办基础教育时,注重学校的个性、特色,而不是围绕升学率,极力打造一两所强校。当然,目前的自主招生,仍然只有单一的分数标准,而没有考虑其除了学科成绩之外的其他表现,并不算真正的自主招生。从平等的受教育权出发,当地政府把教育经费重点投向一两所中学,而其他中学的办学被漠视,是侵犯平等的受教育权的。但对此,很多老百姓接受了这种现象,这是长期以来的教育权利意识淡薄,导致的教育评价错位。事实上,我国教育存在的严重地区不均衡、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包括高考录取指标在各省市的不同,根源就在于没有尊重并维护平等的受教育权,没有受教育者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进行利益博弈的机制。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迫切需要启动这一机制。( 熊丙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 )  2011 年 6 月 29 日 ,《广州日报》(记者周伟良)《“超级中学”包揽高分考生》:近日高考成绩揭晓,各校开始在网站晒成绩单。记者统计发现,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 3 所“超级中学”包揽了深圳市绝大多数的高分考生, 3 所重点中学的重点大学上线率均接近 80% 。 教育专家、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对“超级中学”现象早有研究,他表示“超级中学”并非新现象,多年前就存在过“县一中”、“市一中”现象,上重点大学的名额大都被“县一中”、“市一中”占据,不过近年出现了“重中之重”的“超级中学”,把“县一中”、“市一中”现象推到了更高层次。“通过中考,‘超级中学’把中考考试科目成绩优异的学生选进,加之拥有当地最好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很自然地,这些学校的学生会在高考中,成为当地分数最高的群体,也就把名校的录取机会收入囊中。”熊丙奇认为,“要打破‘超级中学’现象,必须打破高考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实行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这才会引导各地在举办基础教育时,注重学校的个性、特色,而不是围绕升学率,极力打造一两所强校。 2012 年 9 月 28 日 ,《第一财经日报》(熊丙奇)《 “超级中学”负债何时了 》:据媒体报道,浙江省审计厅负责人表示,通过对省内 300 多所普通高中的债务审计调查发现,部分学校举债规模超过偿还能力,部分学校实际已丧失自身偿还能力。然而,与学校债务负担居高不下形成反差的是,浙江省部分负债学校建设规模可观,审计报告称为“严重超标”。审计报告显示: 2010 年末尚有债务的 167 所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 20.63 平方米,远远超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三部委生均 10 平方米的规定标准。很明显,大规模征地盖楼,是导致这些高中大规模举债的重要原因。“超级中学”质量没有提升,反而背上了“超级债务”。看来,我国高中的建设,并没有从高校大扩招导致债务危机中吸取教训,还是继续在走规模办学路线。早在一些高校通过举债方式征地盖楼搞大规模发展之时,教育界人士就曾指出,举债搞大学建设,是违反《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因为作为公益事业的学校,一方面应由举办者保障其办学经费,另一方面也无法通过经营归还债务——如果学校要靠自己的力量还债,那么,就可能提高学费,或者搞经营,前者将侵犯受教育者的权益,后者则背离学校的办学方向。但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还继续在把向金融机构融资作为学校筹措资金的重要渠道。在不缺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学校也就大胆发展了,高中步大学后尘负债,也就成为现实。 对于高中负债,笔者以为需要分析两方面问题。首先,学校征地盖楼是否必需?有多少属于盲目扩张,纯粹为了追求规模、制造政绩?众所周知,一些地方学校的发展战略,通常就由学校行政领导拍板,方案再提交给政府部门报批。在这一过程中,决策者事先并不征求师生意见,如果政府部门和学校领导建“超级中学”展示办学政绩的思路一拍即合,中学大规模征地盖楼就不可避免。先前有媒体报道,我国一些省市在规划建万人以上的高中,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其次,对于高中改建中切实需要政府投入的经费,政府是否能保障投入?还是政府不出钱,只出台政策、允许学校借款?对于由于政府保障不够而产生的贷款,当然必须通过政府加大投入加以解决。而对于学校盲目扩张、制造政绩而产生的贷款,则必须在查清所有账目的前提下,调查在征地盖楼过程中是否存在腐败问题,同时追究决策责任。目前,地方政府和高中,必定会急切地想着怎样还款。不出意外,他们会借鉴化解大学债务危机的办法,来化解中学债务危机,包括政府增加投入,进行土地置换,引入社会资源等。笔者认为高中的债务当然需要化解,但如果不反思形成债务的根源,类似的问题今后还会发生。其一,学校必须建立民主决策机制,不能再由行政单方面决策。对于学校征地、盖楼这样重大的发展战略决策,应广泛征求师生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当初学校借款,是由于没有这一决策机制所致,如果在考虑归还贷款时,也由行政部门出主意,诸如置换土地、引入社会资金搞经营等,那么决策不民主、不科学的问题还会继续存在。我国学校的发展,已经深受决策失误之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为此明确提到要提高教育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但分析现实中的重大教育决策,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其二,政府部门必须履行投入责任和监管责任,不能逾越法律框架做所谓的创新。如果在我国教育发展和学校管理中,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学校是不能向银行贷款的,如此一来,政府部门想尽快扩大学校的规模,就必须考虑增加财政投入,而如果财政投入难以增加,扩大规模的想法也就不可能实现。目前,不少地方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的做法,实质给了政府部门毫无顾忌大胆决策的胆量,而高额负债,就是在为盲目决策、政绩工程埋单。我国教育的发展还得老老实实走寻常路,必须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重视学校的办学质量,而不是体量和规模。一所所“超级中学”背负着沉重债务,整日考虑怎样还债,还何来心思办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又从而谈起? ( 作者系上海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注:熊丙奇或许不甘心寄人篱下,想在上海在注册一个“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 】 2013 年 7 月 18 日 ,《人民日报》(杨柳)《超级中学被形容为人间炼狱 不能生病不能走神》: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曾撰文称,集中力量办超级中学有违教育公平,我国教育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均衡、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根源就在于没有尊重并维护平等的受教育权,没有受教育者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进行利益博弈的机制。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迫切需要启动这一机制。 2013 年 9 月 7 日 ,新浪网“熊丙奇的博客”《 破坏教育生态的“超级中学”应叫停 》:校生人数少则五六千,多则上万;网罗、垄断了所在城市、甚至全省的尖子生;因学校大、创收多、高考成绩相对较好而常常被地方政府当做政绩——近年来,这一类所谓的“超级中学”异军突起,引起社会关注。(新华社 9 月 6 日 )诸多迹象表明,建“超级中学”已经成为各地发展教育的新趋势,其势头比当年的“县一中”更猛(所谓“县一中”,就是举全县之力办好一所高中)。“超级中学”之所以出现,与地方发展教育的“锦标主义”功利思想及教育利益有关。这不但导致当地高中畸形发展,也加剧义务教育不均衡。国家应出面遏制各地的“超级中学”风。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高考升学率,近年来则是一本率、上名校的人数,是重要的办教育政绩。打造“超级中学”,将全省、全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尖子生都集中在这一学校,必然包揽当地升学重点中学的学生,瓜分北大、清华等校在当地的招生名额,这就是地方政府办“超级中学"的逻辑,也成为制造所谓“名校”的捷径。今年高考期间,有一家民间机构排全国“顶尖中学”排行榜,所用指标为中学培养“状元”的人数,谁培养的“状元”越多,谁就是“顶尖中学”。按照这种评价方法,集全省之力,打造一所“超级中学”,是跻身“顶尖中学”最好的办法,因为这样很容易做到由这所学校包揽本省所有“状元”。这种评价其实迎合了地方政府举办“超级中学”的“战略”。 如此举办“超级中学”,让地方政府有一所拿得出手的“好高中”,却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虽然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可优质资源过于集中,会让其他中学都变成薄弱学校,“状元”、进名校的学生集中在一所高中,这恰表明当地的高中资源极不均衡,优质资源十分困乏,这会堵死当地学生的求学路——进入薄弱学校的学生会觉得自己没有前途,进而放弃学业,而进入“超级中学”的学生,则被裹挟到名校争夺战中,应试教育更为严重。而当优质资源集中在一所高中,这也就制造权力寻租空间,给教育部门、学校巧立名目变相收取高额择校费、借读费提供了机会,据报道,一些“超级高中”要求一些非“招生范围”的学生不仅入学要交数万甚至十万元左右的“入门费”,每年还要交数千元的高昂学费。这本质属于乱收费,但鉴于教育部门、学校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加之家长争相进入这所学校,地方政府甚至把其作为生财牟利的工具,可以说,这是教育产业化思维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继续。“超级中学”的存在,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也是背道而驰的。为了在中考时进入超级中学,当地将出现与超级中学招生对应的重点初中、示范初中,甚至超级初中——超级中学现象,已从此前只存在于高中教育逐渐蔓延到初中教育,而众所周知,初中是非义务教育,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是不得设重点校、重点班的。即使没有明目张胆的“超级初中”,县乡政府将优质资源集中在少数初中校,也是必然的,不然,在超级高中的招生中,如果当地没有多少能进入超级高中,影响当地学生未来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定会令家长不满。这其实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难以推进的根源所在。办少数几所“超级中学”,不是中国教育的出路,这只会人为堵死我国教育发展的道路,加剧应试教育竞争,也妨碍义务教育均衡,更滋生教育腐败、败坏教育形象,为此,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鼓励高中多元发展、平等竞争出发,我国应叫停“超级中学”的建设,如果任由地方政府举办“超级中学”,未来我国很多省市很有可能都会集全省之力重点打造“超级中学”,这将对我国教育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2013 年 9 月 11 日 ,腾讯网“熊丙奇的博客”《 熊丙奇:谁来尽快消除“超级中学”现象? 》:针对“超级中学”现象,教育部 ( 微博 ) 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促进公平、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重视按教育规律办事,必须合理控制学校办学规模,必须尽快消除“超级学校”“超大班额”现象。(新华社 9 月 6 日 电)看来,教育部门已经对“超级中学”现象引起重视。——“超级中学”毫无疑问是破坏教育公平,加剧应试教育,把学校办成大学加工厂的怪胎,眼下的问题是,谁来消除“超级中学”现象?在笔者看来,这需要依靠两方面的力量,一是依法治教,二是建立教育的民主决策机制。对于“超级中学”,我国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是明文禁止的。据国家制订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等文件,完全中学和高级中学最大规模是 36 班、 1800 人,另外,《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新建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搞超大规模学校。依照这些规定,办学规模达五千,甚至超过万人的学校,必须进行治理。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据这些法律规定,追究地方盲目扩大学校规模,举办超级中学的责任。鉴于上级问责下级缺乏问责力度——通常会轻描淡写,不了了之,这也是地方政府一再违规的根源——对于政府违背法律法规办学,还应该启动人大问责和司法问责。从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角度说,人大具有质询、监督的权力和责任,有权对地方政府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违规圈地办学、乱收费实施问责,包括罢免当地教育官员和主管领导。而考虑到“超级中学”建设、招生、办学中,可能存在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违法问题,司法机关应根据媒体曝光的“超级中学”收取每名计划外学生高达 10 多万额外费用的线索,调查这背后存在的利益链。只有严查乱象,严肃问责,才能刹住“超级中学”蔓延风。从长远看,要防止地方政府和学校出于利益冲动举办“超级中学”,还必须完善教育决策机制。我国地方政府能轻易决策举办“超级中学”,这是因为教育决策权就掌握在政府部门,普通老百姓没有发言权。就是老百姓反对建“超级中学’,认为扩大学校规模,会影响原有学校的教育质量,或者集中优质资源建“超级中学”,违背教育公平,政府部门也可以不顾反对意见,强势推进学校建设。只有建立民主决策机制,要求重大教育决策,必须听取民意,得到老百姓的同意,并提交人大讨论、审议,方可出台,才可避免行政拍板的随意性、盲目性。在我国学校建设中,由于缺乏民主决策机制而导致问题频出,可谓教训惨重,其中,盲目撤点并校就是一例,这已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农村孩子上学成本增加、交通隐患增加、辍学率回潮、大班额情况严重,而盲目撤点并校的发生和举办超级中学其实“同理”——地方政府都是为追求教育利益(撤点并校是省下教育投入,建超级中学也是追求教育政绩和经济利益),而根本不顾教育规律、受教育者权益发展教育。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010 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已意识到教育民主决策的重要性,该《纲要》指出,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这些都是很好的规范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举措,问题是如何切实执行,如果“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各地都可以不顾,随意扩大学校规模,而上级部门也无问责,这样制造出来的教育决策的后遗症,是十分严重的。 2014 年 9 月 2 日 ,《中国青年报》《 熊丙奇:自由办学才能消除超级中学 》:前不久,教育部通报了上半年发现的 5 起教育乱收费典型问题,超级中学衡水中学因违反“三限”政策招生在列。有舆论解读,这传递出教育部门治理超级中学的信息。舆论对消除超级中学的急切期盼可见一斑,但这次通报,只是教育部治理乱收费的常规工作,从中看不出要治理超级中学的迹象。近年来,针对越演越烈的超级中学现象,不少人把对超级中学的治理,寄望于政府部门出台严格的办学规范,甚至还有专家提出,对于超级中学,北大、清华应明确规定招收该校毕业生数的比例,这些建议很令人解气,可能实施吗?北大、清华在集中录取制度中,根本没有招生自主权,考生只要填报了这些学校、达到录取分数,北大、清华不录取就是违规。另外,在一省之内,高考报名已经取消户籍限制(不在户籍所在县市报考),学校录取可能看学生毕业中学吗?看毕业中学,不是身份歧视吗?超级中学现象当然要治理,但治理超级中学的思路,不是强化政府管理,而应该让所有中学自由办学,通过自由办学,形成中学多元办学,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才能防止一校独大。目前的超级中学现象,恰恰是在政府“规范”办学环境中产生的。人们可能很不解,为何近年来政府部门在强调规范办学,包括限制招生地区、要求中学不得补课、不得进行升学率攀比,可超级中学在各省市都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超级中学可在全省范围内招生,大多实行封闭或者半封闭式管理,最后占据了北大、清华在全省的过半甚至绝大多数名额。有人认为这是政府没有严格规范办学所致。一方面,在政府权力缺乏监督的背景下,权力很有可能被滥用,甚至出现权力寻租,而且当权力寻租所得利益又和政府的政绩是一致时,就更容易出问题。像规范办学,有的地方政府就给某些学校招生开绿灯,甚至下发文件只准某所(或某几所)学校在全省范围内招生,其他学校一律不得招生。政府部门对此的解释是,这些学校推行创新人才选拔试点。这种试点,其实是给这几所学校优先招生的机会,让他们在招生时处于垄断地位。这令其他学校高度不满,但政府部门却不理睬。吊诡的是,当这几所学校的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时,地方政府会将这作为教改的政绩——你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是成功的,这些学校选拔的人才都进了北大、清华。我国很多省市的超级中学,有不少得益于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跨区域全省招生,被称为是自主招生改革;学校进行高强度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反之,其他学校在超级中学的挤占下艰难发展。很多中学于是很不服气:如果我们也获得一样的招生政策,或者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招生,谁比谁好还说不定。 2014 年 10 月 27 日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陈弘毅 张华迎 吕福明)《“超级中学”学生动辄上万 “上课得用扩音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认为,把教育经费重点投向一两所中学,而其他中学的办学被漠视,侵犯了平等的受教育权。但很多老百姓接受了这种现象,还想方设法往里挤,这是长期以来教育权利意识淡薄导致的教育评价错位。 2015 年 1 月 11 日 ,《工人日报》《“超级中学”的赐予和代价》: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认为,虽然舆论呼吁治理超级中学,但如果高考制度不变、教育环境不变,“超级中学”会办得越来越红火,而且相比那些喊着素质教育口号却干着应试教育的学校来说,还会得到家长更大程度的肯定。熊丙奇认为,地方政府想展示政绩,集中优质资源打造一所名校,有的中学能包揽清华北大一省半数生源。而社会和家长也会追捧,媒体质疑反成了对学校的宣传。“不改革制度,就是打倒一所,必有成百上千所冒出来。而当学校不再超级后,舆论还会调转方向惋惜,比如黄冈中学。” 2015 年 1 月 22 日 ,《中国青年报》《 熊丙奇:地方政府不应为超级中学推波助澜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期,由昆明市呈贡区政府与云南长水教育集团联合举办的云南衡水实验中学呈贡校区在昆明成立,这标志着有“超级中学”之称的衡水中学走出河北省,正式进驻云南。这所学校明年将开始招生,首年招生规模 2000 人。衡水中学有关负责人说,衡中累积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办学指导思想都会在云南落地。有舆论批评超级中学的扩张,笔者认为,问题不在于这类学校身上,超级中学想进一步拓展,推广自己的“成功做法”,在当前的升学评价体系中,无可厚非,只要其行为符合法律规范;问题也不在当地家长 对超级中学的欢迎上。主要的问题,出在地方政府对发展教育的急功近利的战略和态度上。据报道,类似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开办连锁“分号”,已成为一种趋势。对此,舆论的意见呈现两极分化,一极是,这会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不均,各地的教育资源都汇聚在超级中学,或者超级中学的“分号”中,假以时日,全国各地基础教育皆是超级中学的天下;另一极则是,这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超级中学开的分号越多,越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就如各地义务教育阶段举办名校教育集团一样。笔者无意对此进行分析,而是想指出一个问题:难道超级中学代表的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吗?前述的“争议”,是以超级中学就代表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前提来讨论的。各地政府部门欢迎超级中学入驻办“分号”,也是基于这一认识。诚然,从表面上看,超级中学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代名词,但从实质上分析,超级中学更是高升学率的象征,地方政府和家长对超级中学感兴趣,高升学率,尤其是名校率是最大的诱因。因此,超级中学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旗号下快速推进连锁办学,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地方政府毫不掩饰对高升学率的追逐,并把高升学率学校作为最优秀的学校 ( 而这种简单的以升学率来评价一所学校办学的做法,已被国家教育部门否定 ) ,二是随着超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会被带动加入追求升学率的竞争,也就是说,随着这种“优质资源”的辐射,当地的应试教育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究竟什么是优质教育?究竟是为追究升学率,让当地的应试竞争加剧,还是真给学生提供优质、均衡的高中教育?这是地方政府在引进超级中学办学时,必须有的清醒的认识。从媒体报道看,超级中学能快速开办“分号”,多与地方政府部门的“积极态度”有关。不少地方政府期待超级中学的进入,是看重超级中学在“规模化”经营、管理学生、提高升学率方面的突出成绩,这把地方政府对升学率的追逐暴露无遗,而地方政府的这种政绩导向,是应该防止的。另外,地方政府引进超级中学办学的模式,还掺杂各种利益因素,通常,超级中学的分店会拿出一部分作为公费学位招生,而其他的学位,就会面对社会以高价招生。事实上,各地出现的超级中学,就是地方政府追求教育政绩的结果。一些地方政府认为,给少数中学特殊的政策,将其打造为有上万人规模,占据全省北大、清华 招生名额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超级中学,能显示当地的教育政绩,将当地变为“教育高地”。这种畸形的对升学率的追求,不但不会让当地的教育更优质 ( 学校教育将主要围绕知识教育进行高强度的灌输训练,除此之外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都比较欠缺 ) ,而且会让学校陷入恶性的升学率竞争中。毋庸置疑,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升学率似乎还是“王道”,不管舆论怎么质疑超级中学的办学价值导向,还是有家长会对其趋之若鹜,而家长的追捧也会给超级中学办学以及扩张的底气。但是,政府作为教育战略、教育政策的制订者,应该引导学校办学理念和社会教育观、人才观的转变。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举办公共基础教育,主要责任在于保障普及、公益、均衡,而不是办一两所升学率独占鳌头的学校。地方政府不应该关注功利的升学率,而应该关注学校办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关注学生个体的人格、身心发展,因为对升学率的关注,只是对少数成功者的关注,而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受教育者生活更美好。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对超级中学的态度表明他“坐井观天”“盲人摸象”。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等人似乎不懂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等人似乎不懂教育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会出现哪些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等人似乎不懂解决非义务教育供给不足问题的步骤和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等人对超级中学的态度表明他“坐井观天”“盲人摸象”。庸医诊断错误容易吧病患治死。 2011 年 6 月 11 日 ,《南方都市报》《熊丙奇专栏 : 舆论盲目鼓吹,乃因教育常识匮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笔者看来,除了“盲目性”之外,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的教育常识。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现代大学制度,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媒体记者,就是很多教育界人士,也不了解。所以,对一些教育管理的做法和“改革”措施,极有可能出现错误的解读。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对超级中学的不当解读,正是由于教育常识匮乏。这样的人,也自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把有的老年人笑得一颗牙不剩。 以上内容约 10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授予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称谓徒有虚名
大庆商江 2015-1-12 13:20
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授予熊丙奇“ 著名教育学者” 称谓徒有虚名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称“教育学者”, 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慷慨授予熊丙奇“ 著名教育学者” 称谓。多了“ 著名 ”二字。把饭送给饥人。不就是一个称谓吗?徒有虚名而已。何足挂齿。 2015 年 1 月 12 日 ,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网《熊丙奇博士来我校作高考公益讲座》: 1 月 10 日 下午,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博士 应邀来到我校,为我校高三学生家长作高考公益讲座,我校司晓峰同志主持了本场讲座。熊教博士分别就 2015 年江苏省高招政策分析、平行志愿填报的基本原则及应对风险、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专业冷热的判断、志愿填报的最佳方法——名次定位法等内容作了专题报告,指导学生家长如何让孩子进入理想院校。熊博士深入浅出的报告获得了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熊丙奇博士是上海交通大学编审、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多年来,他从事高考工作的相关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教育视角,出版了教育专著数篇,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绩,对众多高三学子参加高考进行了有效指导。 读完以上文字,我初步感觉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还是有点古怪。 您看:“熊丙奇博士是上海交通大学编审、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名片还是有点小复杂。起码,“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已经不属于你。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 怎么那么看不起“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这个属于你的称呼呢?尽管是招聘的,但毕竟是真的呀。你最多只想“ 教育学者” 称谓, 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多给你加 2 个字,“ 著名教育学者” 。你不想著名都不行。人怕出名猪怕壮。《后汉书·黄琼传》:“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历史久远的话,容易忘记。到手的虚名,也舍不得吗? 以上内容约 1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发现新闻出版单位过度吹捧熊丙奇,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电话: 010-65212870 、 010-65212787 国务院新闻办联系方式 总机:( 8610 ) 86521199 记者联络室:( 8610 ) 65592311 总值班室电话:( 8610 ) 65592731 传真:( 8610 ) 65592364/ ( 8610 ) 65592614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今日沪广和江浙地区空气污染情况排名出炉
大智慧数据 2014-5-28 17:13
今日沪广和江浙地区空气污染情况排名出炉
今日沪广和江浙地区空气污染情况排名出炉!PM2.5浓度:上海市静安监测站地区最高,广州市番禺中学地区监测站为最低。
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各地区PM2.5浓度 24小时均值排名4-2014-4-29
大智慧数据 2014-4-29 14:25
各地区PM2.5浓度 24小时均值排名4-2014-4-29
今日京沪广和江浙地区空气污染情况排名出炉!PM2.5浓度:北京通州新城地区最高,广州市番禺中学地区监测站为最低。
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