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cggqq
3227 3

[价格理论] 对边际理论的整合--------Q=f·t [推广有奖]

  • 0关注
  • 5粉丝

学科带头人

6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2
论坛币
5139 个
通用积分
0.1454
学术水平
24 点
热心指数
20 点
信用等级
9 点
经验
-47 点
帖子
3174
精华
0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9-16
最后登录
2011-10-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曹国奇(ccggqq9@hotmail.com

一、 只有使聪明变成愚蠢才能看懂边际论

作为主流经济学基础的边际理论,我是不愿意理它的,因为看不懂,也没时间看。劣作《价格论》是1990年(也可能是1991年)完成的,我是在这之后的漫长的发表和出版攻关岁月里认识西经的,是一位叫罗红雨的研究生向我赠送了她的课本(大概是1993年)。这时我才知道外国人和中国人的经济理论不一样,对工科出身的我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惊讶。尽管看不懂西经,但是知道西经要说明的许多问题,在劣作《价格论》中已轻描淡写地说明了。然而我的理论自成一套体系,概念系统以“劳动功”这个概念为基础,与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联系都不大,所以夏振坤、夏兴园、李崇淮、刘涤源等人都力劝以某个版本为标准修改我的概念系统,以让人家看得懂。我是考研后为了搞清企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才翻阅政治经济学的,但是这事迅速演化成经济学研究,反而将读研之事搞丢了。对劣作概念系统的翻译工作是1998年进行的,当时的确想翻译成主流经济学的概念系统,但是实在是看不懂它。选择马克思的概念系统是不得已之事,我是翻译时才将《资本论》当作词典翻了几下的。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前些时在人大论坛(https://bbs.pinggu.org/index.asp)与主经学子们交流了一下,交流迫使我去看看主经理论。这次似乎看出一点门道,于是写一点,既算是为边际效用论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范式,也算是宣传一下自己的思想,以向他们索要生存空间。我始终认为西经(包括马克思)在思维范式上混乱的,将其定律的说明范围扩大到不能说明的范围,此情下,不变愚蠢是看不懂他们的。物理学的对象那么简单都有四大力学,经济学不整合,不将责权利划清楚,一味这么混战是没有出息的。

二、边际生产力是一条开口向下的疑似抛物线

边际生产力是指如果其它条件不变,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这与边际物质产品的定义完全一致,但是边际生产力似乎有更宽的内涵。显然这种定义及其要说明的事件是高度吻合的,若以要素为横坐标,产量增量为纵坐标,则边际生产力是一条开向下的疑似抛物线。这就是说从0逐步增加要素,产量增量先是递增,是正加速;中间产量增量几乎不变,加速为零;后是产量增量递减,是负加速。也许将边际生产力换成“产量加速度”更好理解。毫无疑问,对于生产内部的构造分析,这是一种不错的技术性概念,尽管“其它不变”含糊不清,没指出“其它不变”在不变时的状态,较之于马克思的“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差得远(请注意:技术性不等于科学性,后面会略谈一下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的)。边际理论的问题主要是出现在这之后。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是指如果其它要素不变,而一个要素不断增加,其边际产量先是递增、不变,后来递减。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定取义于“递减”而不取义于开始的递增和不变?这大概是一种典型的蓄谋“定做定律”行为,目的在于欺骗!

(一)如果进行效率分析,很易容得出边际产量在抛物线的顶点时的“投入----产出”效率最高,这样作为理性人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是不会在这之后还去追加投入的。边际论争辩说再增加投入会增加总产量,这是纯彻的狡辩。难道理性人就那么蠢,不知道将多的钱扩大生产规模或另投资一种生产,以获得双份的最高效率的收益?投入一定会增加到递减区只是边际论预设而已,这种预设不外乎是边际论看到实际中获得的是平均利润,而非最大利润。显然,通过这种预设而定做的递减定律便能有效回答斯密悖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其实,平均利润只有引进“利他、平均分配”后才能说明,这是我的思想。在我的理论中是假设人性“自利+利他”。

其实在抛物线的递增这一段中任一点的收益与递减那一段有一个对应,两点收益相等。这就是说如果投入为10单位时是抛物线的顶点,则8单位投入与12单位投入的收益相等,4单位投入与16单位的投入相等。联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再算这笔帐是很直观的,例如水的供给从1、2、……99、100逐步增加,再设其效用(或价格)从100、99、……2、1逐步递减,则约卖50单位的水时的收益最大,而卖1单位水与100单位水的收益相等。显然1单位水的投入与100单位的投入是大不一样的。企业为什么要将产量增加到100单位而不是50单位?只有一种解释,即所谓的理性人是追求利益最小化的人。

(二)那么边际论在“定做定律”时为什么不将第一件产品作为定做的目标,而偏要用最后一件产品作为定做目标呢?他们不曾交待过,个人认为其动因在于好让定做的生产定律服从“谁创造归谁所得”这个分配定律。因为他们观察到商品的价格随其生产率提高而降低,这样若要维护“谁创造归谁所得”,又要保证边际生产力决定价格,就必须这样定做。其实另有一些商品的价格在其生产率提高时是不断上涨,如农品、手工品、工资、房产、公交、餐饮等等,这与递减律严重不服。显然,如果此时以第一件产品作为定做的目标,得出边际生产力递增定律,则正好说明这一价格现象。

三、 边际生产力只是一种相关性,而非定律

上面说到边际生产力是一个不错的技术性概念,它在企业生产管理上大有用武之地,边际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将技术性概念上升为科学定律。那么技术性陈述与科学性陈述有什么区别呢?这里举例说明,如:“物体要从天上落下”就是技术性陈述,而“因为有引力所以物体从天上落下”就是科学性陈述。显然,边际生产力没法讲清其曲线为什么一定是开口向下的疑似抛物线,所以它绝不能描述生产函数。这就是说以边际生产力为基础确定的生产函数是伪生产函数。实际上也是这样,许多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往往要么是0,要么是∝,如电力、空气、炼钢炉。

(一)边际生产力中的“其它不变”在实际上都是变的,这决定了边际生产力不是定律,而是真正边际生产力中的一种相关性。作为一种相关性,边际生产力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用它解释实际,结果必然是似乎解释通了,但又永远没解释通。这里还是举例说明这一点,如万有引力定律中有两个相关性,一是质量不变引力与离距平方成反比,二是距离不变引力与质量乘积成正比。显然万有引力定义是这两个相关性的结构和,这样当我们用这两个相关性去解释星体运动和重力时,便总是似乎解释通了,但又没解释通。这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没法求算引力。

边际生产力也是没法求算的。毫无疑问,一种生产中有多少个要素便有多少个边际生产力(即相关性),而真正的边际生产力是这n个相关性的结构和。边际论中是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于是用n个方程联解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办法是极不可靠的,因为我们不能穷尽所有,且三体以上的结构关系没有微分解。微积分只能解决二体关系,这是守恒律的严格限定,不知酷爱数学游戏的经济学家们注意到这一点没有?实际上边际论也一直没得出真正的边际生产力。二是方程的量纲不统一,没法运算和联解。对此边际论再次使用了欺骗手法,引进价格解围(实际上量纲仍不能统一),将要素量和产量置换成价格量。本来是定义边际生产力决定价格,现在到好反过来用价格求算边际生产力。三是“其它不变”不等于“其它不变”不起作用,这就是说在方程中必须有个常量来反映“其它不变”的作用。显然边际生产函数中没有引进这种常量,这是一个致命性的且可以避免的错误!

无独有偶的是马克思也犯了这种错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劳动力不变(即平均劳动力)下得出来的,这样在价值的求算式中必须有个常量反应映“劳动力不变”的作用,但马克思丢掉了这个常量。正确的定义应是价值等于平均劳动力(常量)乘以劳动时间。

这里要问的是,为何经典理论的生产函数中都不考虑“其它不变”?这究竟是集体疏忽还是集体欺骗?不得知之。有一点可以肯定,一旦在生产函数中加入一个常量,以反映“其它不变”的作用,则意味着没法得出各个要素的贡献,于是“谁创造归谁所得”没有立论基础,这自然导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全面崩溃。我猜想,资社两大阵营的主流经济学谁也不想看到这种结局,于是惺惺惜惺惺,彼此都不批判对方的这一根本缺陷。从网上了解到己故的杨小凯毕生致力于边际生产力的整合工作,不知他注意到这个常量问题没有?

(二)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在边际生产力中没法反应出来。这种相互作用与技术因素密切相关,但是由于边际论中公开回避技术因素,所以这里也尽量不考虑技术因素。前面强调“其它不变”不等于“其它不变”不起作用,实际是在强调“其它不变”与可变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里用实例来说这种相互作用对产量的决定。如种粮,如果每亩只用60斤碳胺增产150斤,而每亩只用磷钾肥10斤几乎不增产,那么如果同时用60斤碳胺和10斤磷钾肥时,则每亩会增产300斤。显然,相比较而言,碳胺与磷钾肥间的相互作用增产150斤。

真正的逻辑是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起作用而增加产量的,它所增加的产量总是它与“其它不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各生产要素间的关系比边际论中描述的复杂得多。除碳胺与磷钾肥和常量问题外,这还表现在:

1、不同水平的“其它不变”中,同样增加一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不一样。如在肥沃土地与在贫瘠土地都增加1斤化肥,则肥沃土地增加的产量多,而在贫瘠土地上增加的产量少。

2、如果各要素都不变,但是各要素间的结构关系发生改变,其产量往往不一样,如10个裁缝的独自生产的产量就比10个裁缝的流水线生产的产量低。

3、许多要素与产量间具有常恒性或无关性,而非递增和递减,如电力、厂房、田地、道路。单独增加厂房是不增加产量的,表现出无关性,而电力则没法增加,表现出常恒性。

4、在其它不变时,许多要素具有不变性,多也不成少也不成,如电力、流水线中各环节。

5、无形要素都没有可变性,如科学技术、经营理念。

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用边际理论中的这线性方式是无法分析的,这要求我们换一种思维范式,用结构论(系统论)来分析。

四、对边际生产力的整合-------Q=f·t

实际的生产是一个系统问题,其原理是:各生产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合力-------生产力,劳动对象在这种合力的作用下便转化成了产品。由此不难得出:产量等于生产力乘以生产时间,即Q=f·t 。该式中包含边际生产力中那n元方程组要表达的一切内涵,这里不打算颇析这个公式,详见“对Q=f·t的简析”一文(http://www.xslx.com/htm/jjlc/lljj/2005-01-24-18196.htm)。

整合边际理论的真正难点在于思维范式的转换,所以这里强调三点:

(一)在商品生产上必须强调整体性,因为商品只能是要素整体创造出来。边际生产力是技术性概念而非科学性概念,用它指导企业内的生产配置是有效用的,但用来说明生产整体与产量的关系是无效的。显然价格(价值)理论不是企业管理,它要说明的是市场价格及配置,是关于要素整体的问题,这与边际生产力的描述范畴完全不一致。譬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科学陈述,它能说明物体达到怎样的速度便能离开地球,但是物体怎样达到这个速度则是技术陈述,由火箭原理说明,万有引力定律是无视这种技术的。我们面对的情况是一样的,Q=f·t 是科学陈述,它说明多大的合力会有多大的产量,至于企业怎样配置要素获得这种合力是边际生产力要说明的。企业既可用无人工厂生产商品,也可用无资料工厂生产商品,价格(价值)理论是必须无视企业的这种选择的,而只考虑选择后的合力有多大。

(二)分配方式与生产方式没有必然关系,这是思维范式的根本转变。“谁创造归谁所得”是以自私的道德观的身份进入经典理论的,没有谁验证和论证过它的合法性。它在本质上是说生产规律是分配规律的原因,即有怎样的产便有怎样的分。但是,由于“谁创造归谁所得”更先进入理论系统,是理论的前提,不能动摇,所以经典理论就只有依“谁创造归谁所得”来定做生产定律了,其结果与“谁创造归谁所得”预示的因果关系相反,分配规律变成生产规律的因。此时,见商品价格为10就一定说正好生产了10,看见商品价格为100就一定说正好生产了100。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时间序,即生产在先、分配在后。这种时间序决定了生产不依赖于分配而独立存在。生产出来的产品归谁享用是分配问题,这与生产规律本身没有必然联系,想分给谁就分给谁。至于当今普遍坚持按劳分配,亦即“谁创造归谁所得”,那仅是分配上的一种选择,而非生产规律的必然决定。如果选择“按玩分配”、奴隶分配、职称分配,也同样可以。

财富在分配的时候才涉及到政治、道德、公平、效率、稀缺、供求、偏好等,这些东西部分决定了所选择的分配模式(有此分配模式是天性决定的,无法选择),也决定了剥削的判别标准是什么。将生产与分配的关系理顺后,则能对原始社会至未来的所有经济行为做出统一解释,而经典理论则不行。如对奴隶社会用“谁创造归谁所得”怎么解释?如果将来只有20%的人生产,80%的人上网聊天,用“谁创造归谁所得”怎么解释?

(三)价格是分配符号,前二者确定后这便是必然结论。价格只表示社会分给商品的财富有多少,而不表示商品本身有多少(即有多少价值,或有多少效用),只是社会中的价格总量必须等于价值总量。明白这一点,则水与钻石这类悖论都迎刃而解,钻石值钱只因为社会分给它的钱的多。

五、 对边际效用的批判

边际效用的定义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这个也是无可厚非的技术性概念,错就错在由此导出的递减规律及其应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某种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也是一个定做的规律,是通过简单的归纳论证后得出来的,归纳中明显漏掉不利事实。该规律在于解释商品的价格与其生产率成反比这一现象,但是这个规律是经不起检测的,例如【①见思闻:http://www.qglt.com/wsrmlt/wyzs/2003/01/13/011310.html】,某人因细菌感染,患某种疾病,经医生诊断,需要静脉注射某种抗生素三天。第一天注射后,没感到有什么的变化。第二天注射后,就感到明显好转。第三天注射后,就恢复健康了。显然,这里边际效用是递增的,而不是递减的。第三天注射治好病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最大,边际效用也最大,因为只有完成这第三针,才能真正治好病,否则前面两针很可能无效,甚至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闻思先生讲的这种事在实际中普遍存在,如有些演员在戏拍了一半时便要求加钱,不加钱走人,呵呵,看你老板认为效用是递增还是递减?本文主要还是检查边际效用递减中的逻辑问题:

(一)心理感觉不可度量。你感觉值,别人感觉不值,那么谁说了算?这是哲学和科学中坚决排斥不可测度主观的理由。本人还没见过那种主观评价可以测度。

(二)“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含糊不清,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有两种表示,一是指一定时间内的消费总量不变,即存量不变;二是指一定时间内每时每刻的消费量不变,即流量不变,那么“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究竟是指那个不变?例如,人对饭味的感觉与菜有关,这样如果菜的总量不变,但是吃最后几口饭时才吃菜,则最后几口饭更香。也许用“其它消费品的结构和总量不变”来定义内涵更好。

﹝三)“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太窄,将递减区约束在一次消费事件(或消费单位)内,这便要求消费品连续可分,且每份消费品的客观效用相同。显然对于鞋、电视机等不可分商品,用边际效用递减完全不能描述。若是在几次连续的消费事件中,商品的效用则是常恒的,而非什么递减,例如昨天吃的饭和今天吃的饭就是效用常恒。也正是由于“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太窄,所以效用递减论在事例分析中,绝大多数是讲一次消费事件中的递减,而非几次消费事件中的递减。例如讲一口一口喝水,最后一口水的效用最小;一口一口吃饭,最后一口饭的效用最小。这是明显的逻辑混乱。一口水、一口饭可不是消费单位,更不是价格中的常用单位。这里的问题是:

A、消费品是先买后消费,不管第一口饭与第n口饭的关系怎样,都没法对饭的价格产生影响。

B、价格变化是指几次消费(或卖买)事件间的变化,而非一次消费(或卖买)事件中各消费部分的变化。这就是说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描述的对象与价格寄宿的主体不是同一个东西,二者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不管一顿饭中各口饭的效用是递增、常恒还是递减,都对价格没有影响。事实也是这样,没人觉得水贵时的水止渴些,也没人觉得水便宜时的水不止渴一些。

C、即使是在一次消费事中,递增和常恒似乎比递减多,如电的效用就是常恒,如剪头中最后那一剪的效用最大,如煮饭中最后时段的煮的效用最大。

为什么在各消费事件内部的效用变化也不一致呢?这是由各消费事件的内部结构决定的,结构不同变化不同。吃饭喝水是累加事件,所以具有递减性,但是用电、剪头和煮饭是结构事件,所以具有常恒或递增性。这是因为,在累加关系中事件整体的总效用确实是由事件的每一部分的分效用累加的,此时总效用与分效用的性质完全一样,只是量不一样;而在结构关系中则是结构决定事件的性质,此时最后一步不完成整个事件便没有效用,四个碳原子与钻石分子就是这种关系。不用多说,内部是结构关系的商品占社会商品的大多数。实际中的多数消费品内部既有累加关系也有结构关系,边际论在此时往往只谈其累加的一面而不谈其结构的一面,这不是科学态度。如在四个鸡蛋做的蛋糕中,边际论便只谈其累加的一面,而不谈其结构。其实,人们做蛋糕时是四个鸡蛋一起加入面中的,人们吃蛋糕时是四个鸡蛋一起吃的,这是结构关系的决定。这就是说四个鸡蛋的效用是常恒的。

(四)如果消费品不可分(且不谈连续可分),即不像水和煮饭那样还能再分割,则得出边际效用递减定律的分析方法全然无效,如鞋、汽车。自然边际论对此也绝口不提,去说第二个0.1双鞋与第一个0.1双鞋的效用小,而是直接将从一口一口喝水中得出的递减性来个乾坤大挪移,说鞋增加了,效用递减。如有不服,他们便叫你去穿两双鞋试试看----实际是叫你同时穿两双鞋试试看。呵呵,还是让递减论者自己同时穿两双鞋吧、自己同时坐两辆车吧、自己同时睡两张床吧!

可以说,用边际效用递减说明的价格运动的,没有一例不是乾坤大挪移的结果。他们取定律中的“递减”义来说事,而将定律得以成立的条件及其它内涵则丢给上帝。对此边际论者往往强调理论用于实际时存在条件逐步放宽的问题,这是典型的强盗逻辑。边际论中是将递减定律描述的对象更换了!递减定律描述的对象是一次消费事件内各消费部分间的关系,而现在将这个对象更换成了各次消费事件之间的关系,这可不是条件放宽。对付这种诡辩的最佳办法是,请他们先证明他们要说明的对象的效用确实递减了。譬如现在的电脑比过去的便宜,便请他们证明现在电脑的效用没过去大。在这里,忽视现在的电脑与过去的电脑间的差异才叫条件放宽。

其实效用论中还有一个前提,即消费饱和度。消费饱和度是说在一定时间内人们对任一消费品的消费量都有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的商品人们不能消费。边际效用递减就是描述消费饱度之内的消费行为,但是消费饱和度不仅是一个纯技术性概念,而且它本身就有递减的内涵,那么消费饱和度下导出递减规律是否恰当?我看有点多余。显然,鞋、电视机、床等的消费饱和度就是一个,如何描述其效用是递增还是递减?当然也得承认随条件逐步放宽,边际效用递减还是能近似说明一些价格现象,但仅是近似说明。这如同“地方说”能近似说明地面是平面的一样,这不代表地面真的是平面。“地方说”中假设了地球无边无际,地面是平面的结论己包涵在假设之中,这同消费饱和度中包涵递减性有着惊人的相似。理论中多一个假设便多一个忽略和缺陷,地面是平面就是对地面的曲面性的忽略。显然将所有“地面是平面”加起来,地面便是球面。毫无疑问,一旦撤除“一定时间”、“其它不变”这些限定,效用论便无从建立,那么我们能否在撤除这些限定后还能建立起一个理论,以描述n个“一定时间”及n个“其它不变”加起来后的价格呢?似乎我的理论做倒了这一点。

六、 钻石与水是个伪问题

最令效用递减论自豪的,恐怕是对斯密的钻石与水这一悖论的圆满解答,但遗憾的是这是个伪问题。这是因为水的价格与钻石的价格的计量单位不同,它们间不可比较大小。当我们说单位水比单位钻石便宜时,没人交待过水的计量单位是什么,钻石的计量单位是什么?这是根本说不过去的,但是经典理论就这么说了。显然,如果水的以“亿立方米”为计量单位,钻石以“克”为计量单位,能说“1亿立方米”的水价比1克的钻石便宜?有人会争辩说水与钻石的计量单位都应用“克”,这就是逻辑混乱了。 “克”是质量的单位,而非物质的单位,水与钻石都是物质而非质量,经济学中是取义于物质的,“1克水”中的“克”与“1克钻石”的“克”是同字不同义,或者说,水与钻石的价格的完整单位分别是“元/克水”和“元/克钻石”,它们间没法比较。显然若换成计量单位不易混淆的两种商品,这种不可比较性便一目了然,如电与钻石,它们价格单位分别是“元/度”和“元/克”。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种不同商品的效用曲线,这己说明了不同商品价格的量纲不同。连两种商品的效用曲线都不能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那么此时的效用分析是如何进行的?。

日常生活中往往说电视机比米贵,那是因为电视机和米的单位己经依照日常购买习惯确定了,分别确定为“台”和“斤”,此时真正比较的是二者价格中的分母,是说买一台电视机付的钱比买一斤米付的钱多。事实上没人说一台电视机比一车匹米贵(车匹是大额卖买中的常用单位)。经济学中可不能这么比较!

七、 对边际效用的整合-------价格是分配符号

所有经典理论都是先引进“谁创造归谁所得”这大前提的,这自然导致另一个思维定式,即价格就代表商品的多少。这样依此思维定式反推,自然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必须从生产上说明商品的价值或效用只有其价格表示那么多。又因为实际中有“商品的价格随其生产率提高而降低”这种现象,所以都一致认为必定有“反比(递减)”这种生产函数。这便是经典理论的思维定式。可以说经典理论中都是先有生产函数,再研究出生产函数的。这种评价并非说经典的反推研究法一定不可行,而是说这种研究方法有一种危险,即如果价格是以歪曲的形式表示商品的多少(即价值或效用),则反推必定失败。地心说就是依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反推出来的。遗憾地是,价格同太阳东升西落一样,是以歪曲的形式反应本质。显然,另一类价格现象一直没落入经典理论的法眼,这就是手工业、农业、人、建筑业等商品价格在不断上涨,尽管它们的生产率也在提高。

通过对经典理论失败的检查,我们很容易发现经典理论中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违反计量学中正比定律(亦曰同比定律),该定律是:量与其计量主体间必须同率变化。如质量、长度、体积等严格服从该定律。在正比定律下,若一件衣服计为10单位的财富,则10件衣服必定计为100单位的财富。正比定律是不能违反的,至于经济学怎样弄出“正比”的生产函数来,那是另一个问题。我不敢说Q=f·t 一定正确,但是它符合正比内涵是不容否认的。二是没有检查“谁创造归谁所得”的可靠性。显然如果人性是不完全自私,则“谁创造归谁所得”便靠不住。对此只要问一下人类为什么能合作或群居,而一些动物却不能合作或群居(性的合作除外),很快便得出自利人不可靠,人还应有利他的本性。显然在“自私+利他”的假设下,不仅我们解释经济行为的手段将成倍成倍地增加,而且摆脱了“谁创造归谁所得”的制约,不再要求生产函数与价格相吻合,于是经典中的那些“其它不变”的假设基本上一个不要,这为将规模因素和技术因素纳入考察视野提供了可能。

个人研究的结果是:人在群体行为中的行为主要受利他支配,而在个体行为中的行为主要受自私支配。这就是说当人以自私人的角色到群体中去追求最大利益时,其角色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利他人,于是带回家的是平均利益。斯密的“看引见的手”就是指人的利他性。依此不难推出:在宏观(或群本)层面是平均分配,在微观(或个体)层面则主要是依“谁创造归谁所得”分配。例如工资,平均分配从宏观上决定每个工作日的工资,此时社会总财富越多则每个工作日的工资越高;而“谁创造归谁所得”则从微观上规定工作时间越多工资越多【②,见曹国奇“价值(价格)叠加原理”一文,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2026】。不用多说,这种分配观意味着价格是分配符号,它只表示社会分配给商品(或要素)的财富有多少,而不表示商品(或要素)本身有多少。商品本身的多少由Q=f·t 确定。

通过平均分配很快便能推导出几个宏观上的价格运动规律【③,见曹国奇“价格运动四大规律(之一)”一文,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38】,这里只介绍其中的价格互动规律,因为该规律将均衡价格及所谓的“反比(递减)”一并描述了,且例外极少。

价格互动规律是:一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后其价格要降低,但是与此同时,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要因此而上涨,且降低总量与上涨总量相等。工资水平因此而上涨。该规律决定四种价格现象:

﹝一﹞凡长期发展较慢的部门﹝以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更新速度----即生产率提高速度为依据﹞,其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如农业、手工业、建筑业。这是由于发展快的部门不断将多创造的财富(价值)无偿送给它们的结果。尽管这些部门的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提高的速度相对较小,其交“公”的财富(价值)小于“公家”分给它们的财富(价值),所以其价格只能上涨。

﹝二﹞凡生产率相同﹝或相近﹞的商品,其价格在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高。如火箭、理发的价格在中国比在美国低。这是因为其它部门的生产率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较高,它们向这些部门无偿提供的财富(价值)更多。

﹝三﹞随经济发展人们的工资不断上涨。如我们的工资现在比过去高。尽管人们支出的活劳动还是以前那么多,但是现在的社会平均生产率较以前高,创造的财富(价值)较以前多,所以人们的工资要不断上涨。

﹝四﹞同样的劳务消耗所挣的报酬,在落后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如美国的工资比中国高。这是因为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平均生产率较高,创造的财富(价值)更多,从而更多的财富(价值)形成人们的工资。

该规律描述的价格曲线便是主流经济学中n个均衡点的汇总。在此规律下,允许各因素任意变动,价格与整体变动速率(加速度)相关(注意:边际生产力是个量加速度);在此规律下,电脑和彩电的降价正是粮食和房产涨价的原因,且二者互补,这就是说在此规律下物价水平不变。事实也是这样,只有生产率提高速度较快的那些商品的价格才能降低,“反比(递减)”规律所描述的就是这种价格现象,而生产率提高速度较慢的那些商品的价格则是不断上涨的(即递增)。可见经典的“反比(递减)”只是价格互动规律中的一种相关性,根本不是规律。另外,由于商品量增加将人们上涨的工资摊薄了,所以在此规律下的工资上涨不改变物价水平的,这与宏观上要求的“稳定物价”高度一致。只有在这个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用竞争、偏好、效用、供求,信息不对称、垄断等对个别价格作进一步解释,那便是微观分析了(或个量、厂商分析)【④,见曹国奇“价值(价格)叠加原理”一文,远东中文经贸评论,2004年第4期,或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202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格的计量单位 hotmail 边际效用递减 理论 边际

沙发
jiaen 发表于 2005-4-13 10:3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太长了

使用道具

藤椅
ccggqq 发表于 2005-4-13 11:5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终于有人关注了。

太长了,俺拆。

======================

六、 钻石与水是个伪问题

最令效用递减论自豪的,恐怕是对斯密的钻石与水这一悖论的圆满解答,但遗憾的是这是个伪问题。这是因为水的价格与钻石的价格的计量单位不同,它们间不可比较大小。当我们说单位水比单位钻石便宜时,没人交待过水的计量单位是什么,钻石的计量单位是什么?这是根本说不过去的,但是经典理论就这么说了。显然,如果水的以“亿立方米”为计量单位,钻石以“克”为计量单位,能说“1亿立方米”的水价比1克的钻石便宜?有人会争辩说水与钻石的计量单位都应用“克”,这就是逻辑混乱了。 “克”是质量的单位,而非物质的单位,水与钻石都是物质而非质量,经济学中是取义于物质的,“1克水”中的“克”与“1克钻石”的“克”是同字不同义,或者说,水与钻石的价格的完整单位分别是“元/克水”和“元/克钻石”,它们间没法比较。显然若换成计量单位不易混淆的两种商品,这种不可比较性便一目了然,如电与钻石,它们价格单位分别是“元/度”和“元/克”。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种不同商品的效用曲线,这己说明了不同商品价格的量纲不同。连两种商品的效用曲线都不能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那么此时的效用分析是如何进行的?。

日常生活中往往说电视机比米贵,那是因为电视机和米的单位己经依照日常购买习惯确定了,分别确定为“台”和“斤”,此时真正比较的是二者价格中的分母,是说买一台电视机付的钱比买一斤米付的钱多。事实上没人说一台电视机比一车匹米贵(车匹是大额卖买中的常用单位)。经济学中可不能这么比较!

使用道具

板凳
向大家学习 发表于 2005-4-13 14:1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对微观经济学基础的反思

应该说是有益的吧,要好好看看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