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无用
7430 23

[学术治理与讨论] 大学的“官场化”及其后果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高中生

2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628 个
通用积分
1.0152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237 点
帖子
22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18
最后登录
2015-3-19

无用 发表于 2007-1-2 21:52: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大学的“官场化”及其后果

李新宇

  一次与几个朋友聊天,谈及高校改革的主要障碍,一位做校长的朋友脱口而出:“官。”作为一所大学的最高层官员,此言令我吃惊不小,然而,仔细一想,他不过说出了一种事实。数一数吧,一所大学到底有多少官?校园民谣说:“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这只是笼统的形象描述,具体地说,目前国内大学干部职工与教师的比例大约是2比1,教师占三分之一左右。如果让校长承包大学,自掏腰包聘教师,这三分之一的教师大概也只需要一半就够了。其他干部职工大概需要得更少。但是,正如那位校长所说:一般教师和职工都好对付,难办的是那些官。他们是国家干部,不是乡下打工崽,而且能量很大……。

  高校是否需要那么多的官,问题如何解决,这里我不想多说。我所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大学的官场化,及其导致的后果。

  中国的大学不仅有太多的官,而且官场化了。管理的模式,管理者的作风,早已与官场全面接轨。校长、主任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部处的设置也与官场一模一样。“世上官多不太平,大学官多事自多。”官多了,自然是矛盾重重,相互摩擦,勾心斗角,争夺权力。越是高层领导,越无精力顾及学校的正业。校领导整天开会,研究和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却几乎没有时间过问教学和科研,更没有时间走进教室看看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做过几年所谓“系领导”,对系一级的情况比较熟悉。一个系,一般不过百名教工,几百学生,却有七八个或八九个处级干部:主任一名,副主任四――五名,书记一名,副书记一名或两名。然而,干部多并不意味着工作分担而轻松,事实上,系一级班子一点儿也不轻松:开会,学校的会,各部处的会,系里的会,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文件,今天计划,明天总结,迎接检查,准备评估,请示汇报,一件接一件。系办公室有办公室主任,还有几个秘书和办事员,却还是忙得团团转。由于一切都向官场靠拢,高等学校也早已是文山会海,官僚作风严重。虽然说是分工负责,但鸡毛蒜皮也往往需要领导班子研究,于是,学者们只要当了官,也必须适应那些开不完的会,陪着磨嘴扯皮。

  忙忙碌碌,效果如何?“领导班子”是从官场引进的一个极有意思的概念。一切由它决定,但你找不着它是谁。很简单的问题,可能因为需要由它决定而迟迟得不到解决。关系重大的问题,可能因为由它决定而可以草草了事。由官场带来的办法的确提供了许多方便,使得本来的书呆子也能象圆滑的官僚一样趋利避害,既可以把一切都贴在自己的脸上,又可以把事情推得一干二净。而且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掌握了打太极拳的真功夫,一个官僚就培养成了。

  由于种种原因,官位对于许多人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在一些历史较长的名牌大学,尊重学术权威的传统仍有残存,系主任往往没有名教授受人尊敬,所以,表面上人们还能做做样子,表示对官位的不屑,事实上也有人在争;在一些历史不过半世纪的新大学中,本来就没有形成学术氛围,官场气息便特别严重,人们则公开跑官、要官,而且只要当了官立即就会大显威风。为了一顶主任、处长的小小官帽,不知多少人费尽心机:小报告、匿名信、造谣中伤对手;走后门、拉关系,拼命巴上司。越是在学术上不自信的人,越容易被权力所引诱。这也算是“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吧!

  因为官帽的吸引力,它已被派上新的用途。比如,想留住一个骨干教师,给他一个官;要引进一个博士,给一个官;甚至某人职称没评上而有委屈,也给一个官……一般来说,这样的官不大,副主任,副所长,可有可无,但在很多地方,却行之有效,居然留住了人才或引进了人才。

  人们的官瘾如此之大,当然自有原因。在大学,当官的坏处众所周知,要点有二:一是耽误了学业。人的精力有限,当官当然耽误学业。从实际情况看,长期做官者在学业上鲜有所成。这当然是书呆子们的话。二是坏了名声。如果一个人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做人再说得过去,一生不当官,可保晚年“德高望重”。但只要当官就不行了,即使你一片公心,无偏无厚,也不可能让人人都满意。比如评职称,教授名额有限,你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结果,评上的人当然很高兴,没评上的人却至少认为你没有尽力为他争取。这当然也是体制上的问题,评职称总要把标准定得相当低,而且弹性很大,增加人为的空间,让很多人都感觉自己够标准,评审的结果却无法预料。这也是发生职称大战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没评上的人的确有理由对领导不满。做领导时间长了,自然就有更多的人产生不满。

  尽管如此,还是有更多的人想当官。学校的官虽然远远没有县太爷之类那样威风,但起码也有两大利益:

  一、可以由此获得更多的荣誉和更高的地位。我看过一个学术会议的合影,几位著名的学者(毫无疑问的学术权威)站在第二排,坐在前排的却既年轻也不知名,经询问才知道,那是某某学校的副校长、某某学校的院长,也搞这个专业。他们可以因为校长、院长之职而前排就坐,当然也可以因此而成为常务理事或者会长副会长。这一点,只要查一查各个学会的领导组成,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教师当官,的确益处多多。如果是当了教授又当官,可谓锦上添花。因为学问做得差不多了,再有个行政职务,似乎更圆满。如果没当教授就做官,那就是雪中送碳了。在同样的条件下,领导同志评职称当然要容易得多。许多学校都有行政工作附加分或减免分,即使教学和科研都差得太远,还可因“工作需要”而下达一个硬性指标。这是看得见的。而看不见的因素更重要,评委会中一般白丁教授不多,你有个官职就成了他们的圈里人,大家自然要搞好关系,以便用得着时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更重要的是,有一顶官帽,便在各方面都能够介入。比如科研立项,比如成果评奖,这些对许多人都有吸引力。委员会往往是一些校长、院长和主任组成,同样白丁教授很少。就拿评奖来说,有的地方参评者回避,还好一点;有的地方参评者不回避,结果往往是评奖会议成了评委们瓜分奖项的会议。至于“XX专家”、“XX人才”之类的评选,更容易因为官衔而获得。这是一个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威的过程,也是一个权力握有者转化为学术权威的过程。只有拥有权力,才能通过这个过程转化为学术权威。治学无望的聪明人想在学术界出人头地,当官是必胜之途。

  二、可以获得物质利益。本来有名就有利,地位与利益也是联在一起的。一旦成了“XX专家”,每月就有几千元的津贴。但是,做官的利益还不止这些。因为不是所有的官都能成为什么专家或什么人才。官场的诱惑力在于它能为每个参与进来的人提供获利的机会。尽管大学比较穷,但也有许多机会。而且大岗位有大机会,小岗位有小机会。要想致富,当官比做学问来得快。过去说大学是“清水衙门”,现在衙门已经不清。既然官场化,官场的腐败也不会被校园的围墙挡住。敲诈勒索是不需要的,只要肯为人“帮忙”,大概就有好处。比如研究生招生,第五名是计划内,第六名就是计划外,计划外需要自己讨钱几万元,你能不能给他争取个计划内指标?比如孩子高考考砸了,你能不能想办法录进贵校?比如某单位一位处长想弄一个博士学位,但外语一窍不通,你能不能帮忙让他通过考试?办这一切,全看你手中是否有足够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权力可以转化为金钱。

  何况,各学校都在创收,一个系往往每年都有上百万或几百万元的进项,这些钱的管理和分配都由领导说了算。且不说吃回扣等不够光明正大的行为,公开的,一些系领导不是也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灰色经费”吗?至于有的院系领导一年报销几万元出租车票,有的领导私吞十几万元的办班创收,也往往是出事之后才揭发出来。

  虽然眼下的学风实在不容乐观,但应该看到,许多学生是愿意学习的。他们没有能力走红道,也不敢设想黄道,剩下的只有黑道一条,因而真想学点本事。特别是研究生,不少人都曾为自己设计学术之路,梦想通过学习而把此路走通。然而,结果往往很失望。

  当然,具体的情况很不一样,有些地方好一点儿,有点儿学术空气,学生能受到影响而走上学术之路;有些地方没有形成学术上的大环境,就全看碰上什么样的导师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读三年研究生,不过是拿一个学位,增加一个学历,没有摸着本专业的门。这是导师的责任。如果把学术研究比作采矿的话,导师应该给学生一把镐头,并且教会他如何使用,然后领他穿过曲曲折折的矿洞,把他带到开采面上,教他自己动手开采。直到能够自己独立开采,就算带出来了。就是匠人带徒弟,传授简单的手艺,不也是这样吗?否则,要导师干什么?可惜的是,我们的导师们却少有这种责任感。

  在一些学位点,似乎研究生根本不需要管,似乎也不存在带出来与带不出来的问题,无论学得怎么样,反正都能毕业,无论论文什么样,反正都能通过,甚至东拼西凑都捏不到一起,也照样获得博士学位。学生在校三年,没有与导师见过几次面,更难得与导师一起探讨过学问,也就那样过去了。在国内几个著名师门,情况可能不是如此。但在更多的地方,虽然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却象官场一样讳谈门派,努力使学生处于“公有”状态。结果,学生就象公有财产一样,没有人爱护,也没有人负责。我想,导师没有责任感,也是“计划”和“公有”的结果,与大学官场化背景之下对学术的轻视密切相关。

  学生最不满意的还有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内容的更新一直是从国家教委到各学校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然而,就文科各系而言,这个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是教师对新的科研成果不了解吗?是他们思想认识还停留在旧水平吗?这样说是不公正的。据我考察,一些老师对新的成果并非不了解,却偏不将其引入课堂。过去的历史使他们接受了一些教训:拿不准的问题不要讲。旧观点无论多么旧,只要明明白白写在书上,上面没有明文批判或纠正,照本宣科就不会有风险。于是,为安全起见,干脆对新成果视而不见,省事又省心,只是亏了学生。

  从八十年代以来,有些教师思想是解放的,甚至让学校的领导很不放心。但是,从整体来看,观念陈旧仍然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要问题。经验告诉人们,“左”比“右”安全,探索不如守旧安全,支持改革不如反对改革安全。我们的改革过程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干的不如看的。”考察二十多年改革的过程,从土地承包到市场经济,每一步都是先有行动,然后才有理论上的肯定(而且都伴随着或明或暗的争论)。这种理论的滞后使得看的人所持有的往往是陈旧的意识形态,透过这种旧的意识形态的眼镜看现实,几乎所有的改革都无不离经叛道,行迹可疑。从理论上说,如果知识分子不丧失自身的本性,其批判性和探索性会使他们做出必然的选择,从而为改革事业鸣锣开道。然而,由于历史的教训和官场作风的长期渗透,知识分子批判与探索的本性丧失,形成了一种“侍从式”的人格和“秘书式”的思维方式。大学教师一般都不笨,在大学官场化的过程中,他们很快适应了官场的规距,懂得了最好不要多说话,尤其不说自己的话。他们牢牢坚守一个信条:人云亦云,平平安安,不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无论讲课还是写文章,他们都希望每句话都有出处,以便无须自己负责。

  如果在官场,这真是上上之策。但在学界,学术如何发展?仔细想来,他们很可怜,一句话也不敢多说,在课堂上讲那些自己也没有兴趣的话,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也找不到良好的感觉。有些老师从教多年,站在讲台上从来不是一种享受,而是在受罪。他们就这样受了一辈子的苦,没有体会过思想和创造的快乐。这样的老师如何搞科研?可是,评职称需要所谓“科研成果”。怎么办呢?只有东拼西凑,写那种没有任何意义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并不容易发表,只有托关系,走后门,甚至花钱上“增刊”。

  然而,他们却往往仍然无法走出内心阴影的笼罩。

  学校的官场化同样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最为明显的是,它使一些学生心思根本不在学业而在官场或“准官场”的活动。众所周知,学生中也有很多“官”,一个班无论大小,都有班委会,团支部,学生会……于是,就有一堆学生干部。这些学生干部中当然有品学兼优者,但据我所知,有些学生干部的确心思不在学业。他们的精力不是用于学习,而是用于活动,寻找一切机会与领导接触,在领导面前留个好印象。他们常常出入于各个办公室,甚至领导家中,很容易得到领导的赏识。但在同学们面前,他们则往往发号施令,官气十足,为同学们所厌恶。也正是这些学生,往往为了能够获得“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之类含金量比较高的荣誉而老师要成绩。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往往很不真实。当然,一入校就显示出官场习气的,往往有着某种官场的家庭背景。有不少家长在送学生入学时就通过各种关系请客送礼,直接要求让孩子当班干部。我曾翻着档案做过统计,这样的家长十之八九是官场中人。

  更普遍的情况是,官场习气的浸染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格形成。比如,所谓“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是官场斗争的经验。人在官场,即使不想成什么大事,为了升迁,也往往要违心地说些奉承话,甚至仅仅是为了不“犯错误”,也须用假话保护自己。这在官场司空见惯,甚至越是庄严的场合,表现越为严重――官员们在酒桌本象一般人一样,也议论社会和人生,也有自己的见解和倾向,但一旦进入严肃的会场,却会立即戴上习惯的面具,面无表情地陈述一些些连自己也不信的话。这一切早已严重地浸染着学生,使他们把说谎视为正常,不再为之脸红。师生之间,接触比较多,常听他们发表各种议论,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但是,当你在一些公开场合听他讲话,却会感觉判若两人;在他们的中期筛选、学位申请等各种表格上,写下的语言几乎使你不敢相认。当然,有些东西的确让人很无奈。但是,既然无奈,何能那样夸张?回答只能是熟练的演员进入了角色,已经忘记了哪是自己,把假的演成了真的。

  对于今日中国的大学生来说,也许象老师们一样,说假话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所以,虚伪的表演已经进入日常生活。一个学生对我说,他们对一位老师的课腹非甚多,因为这位老师用的讲稿大概的确旧了点儿,让同学们听不下去,所以,他们总盼着这位老师有事不能上课。可是,这位老师很认真,曾经几次在课后请同学们提意见,同学们却异口同声地赞美老师讲得好。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的回答使我不能不对些年轻的孩子刮目相看——“哪一个老师不喜欢听奉承话?谁没自尊心?越没学问的老师越需要。真提意见呀?他又改不了,如果一句话说不好,惹老师不高兴,不合算。”

  谁说他们没学到东西呢?他们学了不少!而且这些东西对他们眼下的生存也许真有好处,然而,年轻的心灵被扭曲成这个样子,想想真让人痛心!也许,只要条件成熟,我们的体制弊端都能一一改革,但一代人的人格扭曲,就象社会道德面貌一样,根本好转却不知需要多长时间。

(原载《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4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官场化 社会科学论坛 中国的大学 研究生招生 学术权威 高校改革 行政化

leabai 发表于 2007-1-3 11:36: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依规奖励金钱20。
李志刚: leabai@126.com

使用道具

palmin 发表于 2007-1-3 15:27: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年都,都见怪不怪了

使用道具

palmin 发表于 2007-1-3 15:30: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发的文章怎么看不到?

使用道具

bingobingo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7-1-5 07:02: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别说学校当官的忙了,老师也不闲着,天天填写一堆无用的垃圾手续表,无论什么小事情,都是一大堆表格,一天下来以后表格填完了,时间也没有了。

使用道具

这个问题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否则会阻碍高校教学和学术质量的提高。

使用道具

将军 发表于 2007-1-7 22:39: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tommie_wei 发表于 2007-1-19 16:30: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恩,天下乌鸦一般黑,哪里都一样,那个行业都一样。读博=赌博。

使用道具

wxdlj 发表于 2007-1-25 17:15: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曾看到邹恒甫教授为这种官本位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院长饥渴症,谁来从历史角度分析以下他的渊源

使用道具

lcu 发表于 2007-1-31 11:07: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当官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掌握的资源太多了,所以现在有那么多的人对此趋之若骛。学校官场化,同事官僚化,学术官气化!!!!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