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再次走上迷茫的十字路口。 外有欧元区债务危机,内有通货膨胀的长期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既有近忧又有远虑”的中国经济将冲破重重关卡?
“中国经济未来向上的动力来自于消费,未来的消费则是在质上的提高,是一种消费升级的概念。”哈继铭在5月25日召开的中国资本年会上给出济世良方。
欧元区:
最大的向下因素如何排解?
“攘内”亦需“安外”。
而目前的世界经济中,欧洲经济无疑代表了最大的向下力量。今年欧洲经济进入小幅衰退期已成共识,预计增长速度在-0.3%左右,一些南欧国家的增速甚至更加缓慢。
欧洲经济问题最终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在哪里?是不是能有一些快速见效的方法,来帮助欧洲渡过难关?
“回顾近期历史我们可以首先发现,美国曾在三四年前出现以房地产为导火线的金融危机,美国ZF通过给企业注资的方式应对危机,事实证明效果良好。”哈继铭指出。
亚洲金融危机,ZF又采用什么途径呢?
在哈继铭看来,韩国、印尼的调整实际上是对过去过度地透支给予的一种偿还。过去的透支来自于固定汇率,使得这些国家的汇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一些国家外贸的逆差不断出现,每次的外贸逆差都要用外汇储备进行抵冲。
“这些国家采用外贬值的方式,这使得国内企业没有办法进口,外贸顺差大幅度上扬,多年的外贸顺差对过去的透支进行偿还。”曾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担任货币基金组织驻印尼代表的哈继铭对此记忆犹新。
然而,哈继铭认为,欧元区国家很难采纳韩国、印尼的方式,这种真金白银的偿还外债的基本条件还不具备,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这些国家,帐户上还是有巨大的外贸逆差。
此外,香港度过经济低迷期时所采用的方法也被哈继铭提及。
“2001年至2003年,我去了香港金管局。当时香港金管局是联席会议制,在香港处于经济最低迷的时期,采纳的方式是通缩,楼价跌六至七成,物价下跌、工资下跌。”哈继铭回忆道。
而最终得益于香港比较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和ZF强大的财力,以及ZF相对较轻的社会福利负担,香港从1997年到2003年逐渐地走出了低谷。
这三条途径欧元区能借鉴吗?哈继铭认为,他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做,但是欧元区劳动力市场比较僵硬,另外ZF财力薄弱,所以它可能不具备一些政策方面的基础条件。
那有没有第四条途径呢?
对此,哈继铭建言:“是不是一些发达国家做出一些让步,对一些欠发达国家伸出援助之手;或者通过统一债券的方式;或者通过对于企业注资的方式;或者通过货币政策让欧洲央行更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即便是暂时的也可以缓解目前的这种困境,这些问题还需要欧洲人自己去解决”。
中国经济:
既有近忧又有远虑
“30年前我曾写过文章谈中国经济,当时说中国无近忧有远虑,但是目前的中国既有近忧也有远虑。”哈继铭在此次论坛上直言不讳。
在其看来,中国三驾马车当中,只有投资可以依靠政策比较容易的降下来。
而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显然是外部因素决定的。另外一驾马车——消费,则是由收入和百姓对未来保障的预期所决定的,所以短期也很难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来推动。
实际上,只有投资是ZF短期内能够操纵的变量,尤其是其中的基础设施投资,还有房地产投资,如果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暂时不变的话,唯一的变量就是基础设施投资。
哈继铭表示,相信眼前ZF一定会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比如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从而抵御消费下滑带来的影响。这些措施可能带来一些行业短期投资机会,最关键的还是要探讨实体经济的非ZF主导部门有没有动力,有没有能力继续扩张经济活动。
这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认为,现阶段有两个对比的变量值得注意:一个是企业的利润率;另外一个是贷款利率。如果企业有扩张的动力,它的利润率应当高于贷款利率,这样的话,很快就会降息。同时,4万亿的政策刺激,使利润率高于利润水平。最近一个季度的数据显示,利润率是5.4%,但利率还处在6.6%的水平。两者之间出现的变化,使得市场缺乏贷款的需求。
然而,如何才能激发企业贷款的需求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减息,这个‘息’是指贷款利率。”哈继铭认为,“但同时还需要观察其他的数据,包括通货膨胀在内的一些指标。存款利率现在还是高于通货膨胀的,贷款和存款利率下降,银行将会怎么样?这就需要拿捏平衡。”
而另外一个方法是把利润率提上去,短期来看财政刺激可以短暂的提高企业投资动力和利润率的效力,但是很难长期持续。
“长期持续就要实施改革措施,给一些行业更多的投资机会,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市场,以加速竞争,最终把利润率水平提到利率水平之上。”哈继铭坦言,“但是这个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我觉得短期来讲,也许只有财政或者政策愿意降息能够使得这两个变量更为接近,或者能使倒挂现象消除。”
替代性劳动力
造就长期通胀压力
而针对目前的通货膨胀,哈继铭认为长期来看,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很大。
“虽然已经出现一些季节性的下降,包括5月份的通胀数据,且公布的每周的农产品数据,都呈现出继续下行的趋势。但是长期来看,中国的通胀压力依然很大。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供应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充裕,同时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是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哈继铭表示。
近几年,制造业中蓝领工资不断上涨,最低工资涨幅为15%-20%。如果打工工资每年涨20%,农村劳动力都会来打工,除非农产品价格上涨。
因为城市和农村之间可替代性的劳动力,中国农产品价格可能会趋势性的上涨,尽管季节性短期有所变化。这种情况就会导致现在PPI与CPI出现倒挂,即PPI负增长,CPI还是正增长。而这会使得上游企业的利润进一步受挫,下游企业则相对受益。
“最近企业盈利的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一些食品加工类的企业的盈利都在30%以上,而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目前却在零增长左右徘徊,甚至一些上游企业的利润还非常差”,哈继铭透露,“此外,除基础建设之外,ZF能够拿捏和调控是房地产,这可能是另一个政策变量。根据搜房的数据来看,房价还在下降的通道之中,但是跌幅已经收窄”。
实际上,从70大城市的情况来看,去年底到现在,尽管很多城市房价在下跌,但城市个数逐月减少。
“这跟ZF支持第一次购房的真实需求的政策有关,最近3年房地产政策是有一些差异的,尤其在目前情况下,地方ZF出台进一步支持真实需求或首次购房的政策,并没有立刻被叫停,这是符合调控方向的。”哈继铭指出。
向上的动力:消费
哈继铭坦言,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转型的拐点,向上的因素应不是政策造成的,而是人口结构。这是因为中国有一个特殊的因素:橄榄形的人口年龄分布。这种背景下,什么才是促进中国经济向上的动力?
哈继铭认为,“向上的动力来自于消费,未来的消费则是在质上的提高,是一种消费升级的概念。”
目前肉类的消耗逐渐提高,肉类本身就对粮食有更大的消耗,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因素将会使未来的农产品价格有更大的上涨空间。
另外一些行业如医疗保健行业,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在加强支出里占更高的比重,基本上和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还有精神层面的消费,比如旅游、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此外,不断加快的还有对于金融服务业的消费,将来中国ZF(无论中央还是地方ZF)都将发行更多的债券,以弥补收入支出下降而支出压力增大的缺口。
还有一个消费点就是奢侈品或者说是中高档消费品。宝马增量中的一大块都是在中国实现的,中国人在香港和欧洲抢购各种各样的品牌,这些都使将来消费在整个经济中起到一个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