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孙振坡
1559 0

[经济学教育] 论两类语言和文字[原创]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高中生

5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82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291 点
帖子
17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2-1
最后登录
2014-5-6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文字的产生</P>
<P >语言,是人类思想信息的一种表达形式,或叫思想信息的一种载体。它是可听的,不是可视的,不可停留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应当把语言转化为可视的、可以保留的、可以传递的信息的需要。人类的肢体动作虽然是可视的,但不能保留,不能传递。<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人们为了帮助记忆,开始用小石块、小木棒、小贝壳等实物记事,最先是将记事的这些东西堆放着的,当记下的事物多了时,就容易混淆或想不起来了。后来知道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回忆,可以变得容易一些。于是就把记事的小木棒或小贝壳等用绳子按发生的时间顺序系成串,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这比把记事物件散乱堆放,对回忆的帮助强了一些(大约项链的原始作用就是记事的)。但是这种记事方法只起到帮助人们回忆的作用,并不直接表示事物本身,记事主要还是靠人脑的记忆能力。当记事串太长了后,时间久了,人脑把从前的事彻底忘了,它帮助作用也就没有了。为了克服这种记事方法的缺点,人们必须另想别的办法。</P>
<P >人们由自然标记物(石块或贝壳等)记事得到了启发,于是就发明了用图形来表示语言所说明的事物的办法。人们发现,事情是因具体的物体与物体之间发生关系才产生出来的,那么,只要把发生关系的几个物体和发生关系的状况记下来,就可以知道这件事了。用图形把各种具体的物体和物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表示出来,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最好方法。但是,要用这些图形来表示一件事情的过程,就必须用好几个图形,象连环画一样连起来才行。依据什么逻辑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使大家都能一看就知道这些图形系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唯一的大家都懂得的逻辑关系,就是语言逻辑关系。因为每个图形的名字,就是它所表示的物体的名字,所以,把这些图形按语言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就可以了。反过来,按语言逻辑关系排列的图形,就成了用图形来表示语言了,人们再通过语言来知道这些图形所表示的意思。这样,“用图表事”,就变成了“用图表词”了,“图形、事情、语言三者合一”了。由此也可以这样做,当说到一个物时,就画上一个表示这个物的图形,当说到这一物与另一物是什么关系的时候,就画上表示这种关系的图形,这每个图形的名字,就是这语言的语音。</P>
<P >由以上分析可知,图形是直接表示语意的,它的名字是人们虚拟的,并没有直接显示出来。</P>
<P >“以图表事”导致了“以图表词”,这样,只要人们记住了语音(词)的含义,就记得了图形的含义;反过来,看到图形就引起对图形的含义和语音的回忆。三者具有记忆联想的作用,比从前的以实物小石块、小贝壳记事可靠多了。</P>
<P >由此把不可视、不可保留、不可传递的语言信息,转变成可视的、可以保留的、可以传递的信息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推动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这种表示事物的图形称为最原始的“文字”,是“正式文字的雏形”。真正的文字是“由讲一定语言的人们约定的全面表示该语言系统的书面符号系统”。既然它所对应的语言是有规律的系统,它也应当是一个有规律的系统,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符号堆积。就“文字”的内容来说,可以分为“字形”、“字音”、“字义”三项。字形是供人看的,通过它,可以辨解出文字所表示的意义和读音;字音是供人读的,通过它,能将“字义”同“语意”联系起来,一方面帮助理解字义,另一方面把字义传递给别人;字义是文字的核心,没有它,字形、字音就没有任何作用了。</P>
<P ><FONT face=宋体>文字系统出现以后,就相当于把肢体和眼睛又恢复成重要的信息交流通道了。不过这时的传送物不是一闪即逝的直接的肢体动作,而是肢体动作(手的动作)的留存物----笔迹。从此,人类信息交流有了两个并行的重要通道和两个重要形式----耳朵,眼睛和语言,文字。</FONT></P>
<P >一般地说,文字是人类进入部落酋长国时期以后,才由图形发展起来的。它比人类语言的产生时间要晚得很多。</P>
<P >在图形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信息保存和信息传递,主要靠脑子记忆和当面口传。这种局限性,到了部落酋长国出现以后,就不适应了。因为到了酋长国时期,在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比从前大得多了,所以人们的交往比从前频繁得多,范围和内容也大得多了,很多物品和事情都需要区别和记数,光靠头脑的记忆是不行了;国家的管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战争等等,所发生的一些事务,只靠头脑的记忆和口头交流也是不行的。于是一些人就发明了一些图画或图形来表示一些事物,以帮助人们的记忆;再者,有些前人的事情、经验教训、方法技术等,也需要流传给后人,以使前人的事情被后人了解和接续下去,以便提高人类战胜困难的能力,这也要求发明一种可以记录、保留和传递语言的东西。于是,一些人数较多、发展较先进的部落酋长国官员,便汇集统一了人们日常使用的一些图画或图形,形成了本部落使用的帮助记的图画或图形系列,这就是最初的“文字”系统。</P>
<P ><FONT face=宋体>多数部落酋长国都有自己的独立的“文字”系统。文字的出现,使记忆的声音要素和形状要素联系起来了,也就是使听觉、视觉、发音器官和手等,在同一个信息上关联得更频繁更密切了。文字出现以后,辅助大脑思维的有力工具又添加了一种,使人的思维逻辑不单建立在语言上,也同时建立在文字上了,这进一步扩大了人类思想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人类的经验实现历史性的积累和流传成为可能。文字对加快提高人类的智慧起了重大作用,也促进了大脑和身体的全面协调发展。<o:p></o:p></FONT></P>
<P ><FONT face=宋体>由以上分析可知,文字是为记录语言才出现的,它是记录语言的一种工具。而记录语言的需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产生的,所以,文字是依语言而产生的;它又是社会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社会特性。文字的发展变化,不单受语言的巨大影响,也受社会的巨大影响;当然,文字对语言和社会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对单载语言来说,因为是用音节的不同来区分词意的,所以,文字只是单载语言的“像片”,它对语言只起记录和保留的作用,语言离开文字,照样独立存在,在对话时不会出现误解。而对多载语言来说,因为同音异意字(词)很多,文字就成了这些同音异意字(词)的“身份证”,主要的功能是“表意”的,新词扩展,也必须用区别其他同音词的形状的文字来表示。所以在多载的语言下,文字就成了语言不可缺少的伴侣了。这时,语言离开文字就不能独立了,不然,就会出现无解。在多载语言下,文字不单是语言的“像片”,而且是语言的“实物”。就象一个工厂里有3个人重名,都叫“张明”。有人到厂部办公室来找“张明”,他找的是哪个“张明”呢?只有让这个人与这3个“张明”见面才行。<o:p></o:p></FONT></P>
<P >既然文字是表示和记录语言的工具,因为语言不是单个人的工具,它是一种集体性的工具,那么,文字也应当是一种集体性的工具,也应当与其对应的语言一样好学,一样能被全体男女老幼很容易地普遍学会和使用。</P>
<P >因此,它必须具备简单性、规范性、标准性、规律性并与语言同步前进。否则,它就不能完全地与其对应的语言达到匹配。不能与所对应的语言系统达到完全匹配,就必然难学,就不是“理想的文字”。我们可以把同其所对应的语言一样易学的文字称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全匹配文字”或“理想的文字”,把比语言难学的文字称为“半匹配文字”或不“理想的文字”。</P>
<P >所谓文字系统与所对应的语言系统达到完全匹配,是指,就单个文字来说,它能把语音和语义都直接地表示出来,实现“形、音、意”三者直接结合,形成“形、音、意”联想闭合回路;就整体文字系统来说,它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能把其对应的语言的声音和含意全部表示出来,相当于语言的“像片”,或者说,就如五线谱描述音乐歌曲一样,全面地把音乐歌曲表示出来。如果达到这样的程度了,文字就同它所对应得语言一样易学了。</P>
<P ><FONT face=宋体>理想的文字系统,应当具备如下标准:</FONT></P>
<P >1         <FONT face=宋体>与所对应的语言系统完全匹配,具有同语言一样的无限扩展性,并同语言同步前进;</FONT></P>
<P >2         <FONT face=宋体>能用最简单的语法组词、造句、写文章;<o:p></o:p></FONT></P>
<P >3         <FONT face=宋体>具有规范性、标准性、规律性,学少知多性;<o:p></o:p></FONT></P>
<P >4         <FONT face=宋体>儿童在学会语言的同时就可以学会其语言所对应的文字,具有最好的大众实用性,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全语言系的人没有文盲;<o:p></o:p></FONT></P>
<P >5         <FONT face=宋体>笔画和结构简单,字体清晰美观,容易辨认和书写;<o:p></o:p></FONT></P>
<P >6         <FONT face=宋体>单字、单词含意丰富,文简意赅,文章篇幅相对最节约;<o:p></o:p></FONT></P>
<P ><FONT face=宋体>7   电脑处理十分方便,只用字元库,不用字模库,速度快,既便于键盘输入也便于手写输入和语音转换,始终适应现代信息系统不断发展的需要,能以组字字元建立起最简单快捷的、独立自主的信息系统。<o:p></o:p></FONT></P>
<P ><o:p><FONT face=宋体> </FONT></o:p></P>
<P ><FONT face=宋体>四  文字的发展和分类<o:p></o:p></FONT></P>
<P ><o:p><FONT face=宋体> </FONT></o:p></P>
<P ><FONT face=宋体>文字,可以说是可视的信息形式;语言,可以说是可听的信息形式;它们统一于信息,因此,它们可以互相转换,互为工具。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工具,那么文字也会是思维的一种工具。文字对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同语言一样重大。语句是思维结果的可听形式,文章是思维结果的可视形式,语句和文章既然统一于思维,那么它们二者就可以互相转换。所以<o:p></o:p></FONT></P>
<P ><FONT face=宋体>语言和文字,二者互为工具、互相转换、互相作用。语言的可视方式是由文字和语法构成的。文章才是语言的可视方式的全部。所以,文字的变化和发展必然受语言的变化和发展的影响。当然,文字系统对语言系统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也会反作用于语言。两者会出现互相促进和制约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文字的变化和发展时,必须紧密联系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才能得出正确的看法。顺便说一下,在全世界的人类的语言没有同一之前,是不会有能被全世界各民族都接受的同一的“世界文字”的。文字不是“数学语言”符号,数学语言对应于客观的普遍的数学规律,所以可以适用于全人类。而语言是人们约定的习惯语音系统,是主观任意的,因此,没有特定语言对应的“文字”,是不会得到任何民族的人民使用的。</FONT></P>
<P ><FONT face=宋体>既然世界上的语言,历史地形成了多音节词语言和单音节词语言两大类,那么我们在研究反映这两类语言所对应的文字的变化发展时,也应该把文字分为多音节词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和单音词为基础的文字系统两大类。因为这两类语言的语音、语意同文字结合方式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不尽相同的。</FONT></P>
<P ><FONT face=宋体>(一)、我们先来讲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类所对应的文字系统---多音节词文字系统类的发展变化情况。</FONT></P>
<P ><FONT face=宋体>多音节词语言类的文字,最初也是图形文字。前面讲过,图形文字是直接表意,不直接表音的,即“以图表意”的。“以图表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个图表示一个事物,这个事物可能用一个单词来说明,也可能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说明,并不规范和统一。它虽然含义多,但是没有与单词形成一一对应的固定联系,所以不便于记忆。为了克服记忆不便的问题,就改进成“一图一词”也就是“一意一图”的规范表意方式,这就是第二个阶段。第二阶段是“图形与单词一一对应”的。第二阶段的图形的表意范围比第一阶段狭窄了,但比第一阶段精确了。到了第二阶段,有几种语意(单词),就得有几种图形,有千万种语意,就得有千万种图形。又因为它的语音是人们虚拟的,不像它的含意是直接表示出来的,是“意、音分离”的,所以,人们对它们既要记住其含意,又要记住其读音,而且各图形之间又没有关联性,这样就给记忆和书写造成了很大困难。只有少数的智力较高的人,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它。随着人们的实际需要,让图形表示的含意越来越精确,因此就必须让一个图形所表示的语言内容的范围越来缩越小,那么图形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多了。由此使记忆和书写成了累加性的困难:要纪录的事情越多,记忆和书写的图形越多,书写速度就越跟不上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就逐渐对图形进行简化。于是就由图形简化为图符(象形字),再由图符简化为符号。另一方面,有很多抽象的概念,用形象的图形是表示不出来的,这也逼着人们使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概念。</FONT></P>
<P >当然,促使图形简化成符号的,不止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这一个原因,语音、语意同字形结合方式的改进,也促使字形发生简化。不同类型的语言,其语音、语意同字形结合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发展变化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最终简化成的符号形状也是不同的。到现在为止,与单音节词语言匹配的文字形态和与多音节词语言匹配的文字形态就不尽相同。</P>
<P ><FONT face=宋体>    在多音节语言中,人们除了简化图形外,又逐渐把“以图表词”,改进成“以图表音,由音晓意,”即用一个图形表示一个固定样式(音型---由辅音与元音合成、声调)的语音音节,一个单词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图形来表示之,读音不同的音节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读音相同的音节用相同的图形表示。这就等于把语音可视化,使人们能够“看到语音”,然后再“由音晓意”。语言中有多少不同样式的音节,就画几种不同样式的图形。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样式的数量都是不多的,约2000个左右,是一个有限数,这样,就可以用有限样式的图形来表示无限的单词的读音了(以少表多)。这样,通过图形这一“桥梁”就将“意、音分离”改成“形、意、音三者合一”了,从而构成了一个记忆联想闭合回路,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一个要素,另两个要素就能回忆起来了。例如,如果见字能够想起字音来,由字音就可知道该字的含意了。因此,只要先学会了这种语言和表音的图形,识读文字就成为十分容易的事了(学少知多)。这就极大地减轻了记忆负担。</FONT></P>
<P ><FONT face=宋体>但是,这种方法,对书写困难的问题却没有解决,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增大了。因为,在多音节语言里,一个语意(单词)一般是用好几个音节表示的,所以把“以图表词”改成“以图表音”以后,要表示一个几个音节的单词时,就得使用几个表音图形,使表音图形量比原来表词图形量增多了好几倍,出现了“意少图多”的问题。同时“意少图多”的问题还从另一方面加大:就是前面讲过的“新词增加----单词音节增加”组字的方式。这样一来,表示每个单词的图形数量就会随着新词的增加而加倍增加。这个“意少图多”的问题,给书写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从而使记录语言的速度变得很慢。这一情况,当需要记录的事物很多和时间紧迫时,就变成一个很大问题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又对图形进行简化,把较复杂的图形的细节省去,只留基本轮廓,成为图符(象形)。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记录速度,但仍然必需大量的图符,仍然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后来,人们认识到,只有减少记录所需要的图符数量,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但是,单词的音节是不能减少的,记录的内容也是不能减少的。怎样做到既保证记录音节和内容都不减,又能减少记录所必需的图符呢?人们经过对语音的分析研究,发现了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而且发现一千多个不同的语音,可以用仅仅几十个音素拼合而成。那么,从前所使用的千多个不同样式的图符,现在只用几十个表示不同音素的图符就可以代替了。于是就把“以图表音”,改进成“以图表音素”了。由此成百倍地减少了图符的样式,人们只要认识了那几十个音素图符,就可以读、写所有的拼音文字了。这样,原来需要人们死记硬背千多个音节图符的,现在只要记住几十个拼音图符就可以了。从前是见图回忆图意、图音,现在是见图拼读词音、由音知意,从而使以前长期困扰人们的“读、写困难”的问题,得到了最好的解决。</FONT></P>
<P ><FONT face=宋体>我们可以把这种拼合语音的图符称为“拼音图符”。至此,多音节词的拼音文字就真正产生了。因为这类文字对应于多音节词语言,所以可以称这类文字为“多音节拼音文字”。拼音原理的发现,是人类语言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拼音原理的应用,引起了多音节文字的一次历史性的变革。</FONT></P>
<P ><FONT face=宋体>人类社会是永不停止地前进的,新事物是层出不穷的,用“拼音图符”来记录事物的速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又显得过慢了。为了提高书写速度,人们又对图符再进行简化,简化成更简单更抽象的符号,这就是今天看到的拼音字母。拉丁文字母,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最简单的拼音字母了。</FONT></P>
<P ><FONT face=宋体>以上仅仅讲了多音节文字形状和表示内容的变化过程和基本原因。实际上,文字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不单包括文字形状的统一性、规律性和规范性,还包括文字的组织规则,与其对应语言相适应的组词、造句的规则等等语法的统一性、规律性和规范性。因此,当着字形发生变革时,有时也会引起那些组织规则一起变革;当着语言发生变革时,有时也会导致字形或字义、组字规则等发生变革。这些情况,在此不再赘述了。</FONT></P>
<P ><FONT face=宋体>多音节词语言的文字,发展成拼音文字,最初是一种“音、意同一”的文字。由于人们自幼是首先学会语言的,所以后来再学起拼音文字来,就觉得十分容易。拼音文字的显著特点和优点,就是直接表示出读音来。因此人们一般注重了它的表音特点,称为“表音文字”。其实,它也是同时“表意”的,也是“表意文字”。当我们看单词的字母成分和字母的排列顺序时,就会发现,各个单词的字母成分、字母数量和字母的排列顺序是不一样的。如果不管读音,只从字母的成分、数量和排列顺序的不同上看,也可以把各个不同含意的单词区别开来。在此,我们可以说,此阶段的拼音文字是“音、意双表的文字”。相对于不直接表出读音的“无音文字”来说,可以的把拼音文字称为“有音文字”。<o:p></o:p></FONT></P>
<P ><FONT face=宋体>拼音文字在其初期,是“音、意同一”、“读、写一致”的。人们能够“见字知音”,“由音晓意”。因为所有的文字又都由那么几十个最简单的拼音字母构成的,学会了那几十个字母,就会读、写所有的文字了。如果事先已经知道了某一单词读音的含意了,这时看了这个单词的书面形状(文字),就立即读出它的语音和明白它的语意了。这样,由可视物(文字)----可听物(语音)----事物(语意)三者就立即在头脑里联系在一起了。拼音文字比原先的“以图表音”的文字的“学少知多”性更优良。这类文字在初期,其书写和记忆都达到了最方便最容易的程度。因此,它可以使本语言族的所有的人,都能看书写字,可以使社会成为“无文盲社会”。这类文字基本合乎前述“理想文字”的标准了。<o:p></o:p></FONT></P>
<P ><FONT face=宋体>多音节词的文字,发展成拼音文字,到此似乎达到完美的地步了,不会再有问题了。其实,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单词的不断增多,以上所说的那些“理想的”优越性,有的就逐渐消失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o:p></o: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在前面的第二节,关于语言发展的问题,讲了多音节语言的“增词局限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反映到多音节词的拼音文字上,就成了“构词局限性”问题了。因为单词的字母是不能无限增多的,一般人在正常对话时,单词音节超过20个就觉得拗口了,音节再加长,一口气就说不出来了。所以,单词的音节是存在一个有限数的。又因为,每种语言的语音的样式也是一个有限数(一般在2000个左右),增加新词时,只能在这个有限数范围内添加,即只能在已有的单词的基础上,用添加音节的办法来表示新词。语言音域的分布又是很不均匀的,而社会的发展,使新事物在不断地出现,反映新事物的单词就得不停地增加,所以,有些音域的单词的音节数量不久就增到极限了,再有新词就没法拼写了。这时,就不得不用与早先相同的音节来表示,但这又出现了“同音同形异意词”无法区别的问题。在第三节里讲过,对于“同音异意词”,在语言对话环境里,可以用对话现场作参考来区别之。而在文字环境里,没有对话现场作参考,怎么区别“同音同形异意词”呢?</FONT></P>
<P ><FONT face=宋体>为了区别“同音同形异意词”,人们最先使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在构词时附加一些“哑音字母”或其他“符号”,使一些词即使同音也不同形,这样就可以通过字形来区别之。这些不读音的“哑音字母”或“符号”,实际上就是“意符”。如果“意符”可以无限地增加,就可以用有限的读音字母和哑音符号来表示无限的词汇了。但是,哑音符号的增加,却打破了原来“音、意同一”和“读、写一致”的规则了。因为这些有哑音字母的单词混在无哑音字母的单词中间,就使人们分不清哪些是不读字母,哪些是应读字母了,就得对每个单词的读、写都得死记硬背了,从而使“全匹配文字”变成了“半匹配文字”了。哑音符号就像数字编码一样,符号越多,相同率越高,就越容易混淆。在单词中又没有声音提示,只得死记形状的区别。所以,一般人的记忆能力就给哑音符号的增加数量决定了极限。因此,用加添哑音符号,来扩展单词的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也不能适应单词无限增加的实际需要。</FONT></P>
<P ><FONT face=宋体>例如英语,本来是直接表音的文字,因为夹杂了哑音字母,现在必须用国籍音标注音。当然,使英语必须进行注音的原因不止是哑音字母,还有音型增加与26个字母符号之间的矛盾造成的。由于同音异义词的增加,有时仅用多载法也不灵了,逼着人们用增加新的音素的办法来创建新词。原有的单符号字母不能表示新音型,新的符号又创造不出,就只好用现有的字母凑合着用了。现在的英语的元音有21个,可是拉丁字母表示元音的只有a、e、o、i、u、y、r七个,用这七个符号的不同组合来表示21个元音,而且有的组合又没有规律可循,不注音怎叫人读?剩下的20个符号,来表示24个辅音,也得用字母组合来补足。况且当辅音与元音相拼时,并不都是按一定规律拼读的。</FONT></P>
<P ><FONT face=宋体>为了扩大单词的利用率,人们又采用了另一种方法,即单词变性、变格、改进语法等措施(例如俄语等),来扩展词意。但这样一来,使一些单词除具有表示“音、意 ”功能外,又增加了一个表示“语法”的功能。虽然扩展了词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单词增加的速度,但同时又添加了记忆语法功能的负担;况且变性、变格等符号和规则,也是容易混乱的,也同样打破了原来“音、意同一”和“读、写一致”的规则,导致难学。 </FONT></P>
<P ><FONT face=宋体>由于语音具有多载的规律,那么单词也具有多载的规律。所谓“单词多载”,就是同一个单词,虽然词形和读音是相同的,但因其上下文不同和语法的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是与“语音多载”相对应的。文字多载规律的应用,使“词意外延”成了可能。所以,有很多词由原先的“一词一意”扩展成“一词多意”了。从此大量的“同音同形异意词”就出现了。采取“词意外延”的方法,在遏制新单词的增加速度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又一方面,人们利用“文字多载规律”,把一些旧词进行缩写,把其含义合并到另一个单词里,把一些常用的词组或短语进行压缩而能保持原意。这种做法,正是反映了多音节词语言向单音词语言“回归”的必然趋势。现在,由于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逼着有些多音节词的语言,向三音节、双音节和单音节的方向演变。因为语言和文字趋向简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FONT></P>
<P ><FONT face=宋体>“文字多载规律和一词多意”的运用,引起了多音节拼音文字的特性的变革,即把拼音文字的表音为主变成表意为主了,改变了拼音文字原来“意、音同一”的特性。出现了“意、音分离”现象,比从前难学了,匹配程度下降了。但却使“音、意双表”的功能趋向明显。可以说,采用“文字多载规律和一词多意”的方法,是所有以往改进方法中最好最简便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有时还是会造成误解的,如果不在字形上区别开来,有时还会使读者产生误解的。所以,用字形区别词意,还是主要的方式。</FONT></P>
<P ><FONT face=宋体>拼音文字是用几十的拼音字母组建的,在构字基元上和构字规则上说,具有简易化、标准化、规范化和规律性的特点,所以在用于机器处理时,显得十分简便。例如在电脑上,它只需要几十个拼音字母的字模就够了,并且达到文字怎么写,键盘就怎么打,会写字就会打字。这是一般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文字所没有的优点。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成千上万的单词,仅用几十个字母符号反复排列组合,跟数字编码似的,重复率特别高,如果不加上读音的提示,单纯地记忆文字形状,那是很难记住的。所以,学一种拼音文字,如果不同时学会其对应的语言,那是绝对学不会的。如果单纯用这种“编码似的文字”来表示很多事物,就是神人也难记住的。因此,拼音文字虽然在形体上可以表示词意,但使人们感到“由形晓意”比“由音晓意”困难得多。这类文字“以形表意”的能力太弱,表意的功能很难利用。所以,人们在初期主要还是利用了这种文字的表音功能。后来用这种文字来主要表示词意,就成了“以牛代马”的劣等做法了。但是,这是历史形成的,短期内是改变不了的。目前世界上的多音节词的语言系统和其对应的多音节文字系统的最终结局,将是“一音多意的、单音词为基础的语言”系统和“单音的、一音多意的、意音双表的文字”系统。</FONT></P>
<P ><FONT face=宋体>至此,我们可以将多音节词文字的变化发展的情况总结如下:</FONT></P>
<P ><FONT face=宋体>字形变化:  图形---象形---符号;</FONT></P>
<P ><FONT face=宋体>字义变化:表事物(间接表语音、语意)---表语音(间接表语意)---表音素(直接表语音,间接表语意)----- “音、意双表”;</FONT></P>
<P ><FONT face=宋体>结构方式:整体----- 语音符组合----- 拼音字母组合----- 意符+拼音字母组合;</FONT></P>
<P ><FONT face=宋体>文字含意:一词一意 ---- 一词多意;</FONT></P>
<P ><FONT face=宋体>用字方式:用字形区别词意(文字单载)-----用思维判断词意(文字多载)。</FONT></P>
<P ><o:p><FONT face=宋体> </FONT></o:p></P>
<P ><FONT face=宋体>(二)、现在来讲单音词为基础的语言类所对应的文字系统---单音词文字系统类的发展变化情况。</FONT></P>
<P >单音文字的原始形态,也是图形式的。同多音节词语言起初使用图形的方式一样,开始就是“以图表意”的,因为语言是一音多意的,为了区别语意,所以这种“以图表意”的方式就不能改变。</P>
<P >由于语言是以单音词为基础的,所以,在用语言注明每个图意时,都是单音表示。这样,就把单音和单个图对应起来了,形成了“一图一音”。这个音不是在图上直接表示出来的,而是虚拟上的,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这在前面的一节中已经讲过了。单音文字,开始也是按“一意一图,意异图异,”规则建立的,所以,有多少种语意就得有多少种图形。因为单音节词语言的单音样式是有限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个左右),而表示事物的语意却是无限的,所以,必然出现很多“同音异意异形”的图形,这样,在书面上自然就可以把不同的语意区别出来了。因为不同的语意是用不同的形状的图形来区别的,所以图形的表意功能就成为主要的了。它的虚拟的名字(读音)对表意作用就是次要的了,只起念给别人听的作用,最多只起一点语音联想提示作用。况且,在语音的拼音原理发现之前,人们以为语言的最小单位就是语音。人们同时又认为:让一个图形或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和表示什么语音,都是人们随意约定的;一个简单的图形,没有办法同时既让它表示一种语意,又让它表示一种语音的(即两者是互斥的)。因为单音文字是对应于单音词语言的,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表意的,那就不能让它表音了。所以,只要其对应的语言以单音词为基础的特性不变,单音文字的“意、音双表”就不好实现。由此造成了“意、音分离”的问题一直不能解决。这样,人们对每个图形,既要记住其意又要记住其音,从而使记忆负担倍重。</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有多少种“语意”就得用多少种“字形”来表示之,新事物无限地增加,新词就无限地增加,按着“一意一字,意异字异”规则,文字就得无限地增加。但是,当达到一定大的数量时,就出现了两个困难:一是创建新字的困难。二是人们记忆大量图意、图音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两个困难,人们主要采用了两种办法:一是在构字方面,改进字形,简化字体,由图形改为图符,再由图符改为符号,笔画越来越简单,组字笔画数越来越少,同时构字规则和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以适应字数不断增加的需要。二是在改进记忆方法方面,采取了很多方法,例如“文字多载法”<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和“关联构字法”等等。所谓“文字多载法”,与前面讲的“单词多载”是一样的。就是同一个字,因其上下文不同,虽然字形和读音是相同的,利用语言多载的规律,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文字多载规律的利用,使单字含义的扩展成了可能。所以,有很多字由原先的“一字一意”扩展成“一字多意”了。从而使新添加的新词,不必用增加音节的办法来表示之,使单音词语言始终保持以单音词为基础的状态不变。字意的扩展,不是随便乱来的,为了方便记忆,一般都采取了关联法。例如汉字“修”,本意是修理的意思。然后又扩展为“学习、钻研”的意思;“使完美”的意思等等。当然也有例外,如“修”又表示“长”的意思(茂林修竹),这种现象并不是本意的扩展,可能是另一个同音异义字的借代,时间久了,干脆取代那个字了。在单音词为基础的文字中,文字多载对区别词义是有较大的局限性的,更不是万能的。例如,“这块石头太粗了”。是说它表面太粗糙了呢,还是说它的径围太粗了?为了区别这两种意思,那就得在组句上或在组词上加以改变,改成“这块石头表面太粗。”或“这块石头太粗糙”。</P>
<P >由上可以看出,在以单音词为基础的语言里,出现很多双音叠意词和很多同义句,主要是为了解决词意混淆的问题的,并不是为了耍语言技巧的。新词增加得越多,同音异义词就越多,文字多载的局限性就越大,双音叠意词也就越多,同义句也就越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 >“文字多载法”对减少字数的增加速度虽然起了一些作用,但不会使字数比原来减少和停止字数增加的。</P>
<P ><FONT face=宋体>由于与其对应的语言是“语音多载”的,使得“同音异意”词能区别开来,又因为文字也可以多载,使得“同形同音异意”的字也能区别开来了。这样,单音文字在表意方面就与单音词语言一致了。但是,由于单音文字不直接表音,是“意、音”分离的,“形、意、音”三者,在形---音之间是断开的,所以不能构成一个记忆联想闭合回路,即使知道了其中的一个要素,另两个要素也联想不起来。例如,人们看到字形,不能直接知道字音该怎么念,或者知道字意也不能直接知道字形该怎么写。因此造成了比识读、写拼音文字大得多的困难。这是不直接表音的文字的主要缺点。</FONT></P>
<P >由于单音表意文字上没有直接表示语音的部件,所以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就没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多音节词”所遇到的表音字母数量限制问题,但是遇到了组字结构限制问题,这一问题,破坏了这类文字的规律性和系统性;也遇到了同“多音节词”一样的书写速度慢与实际需要快之间的矛盾问题。最初的单音字,是一意一形的,同时又不直接表音,成千上万的不同形状文字,人们对其既得记住含意,又得记住其读音。如此大的记忆量,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记忆力了。所以,这类文字,一开始就是很难学会的不适合大众使用的文字,只能由少数的智力较高的人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才能使用。由于表意与表音是互斥的,这就断绝了人们搞“意、音、形三者合一”来解决这一困难路径了,那就只能另辟别的路经了。</P>
<P >这另外的路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对字形结构进行简化,二是在构字方式和构字规则上进行改进。</P>
<P >首先,对字形结构进行简化。字形简化包括笔画形状的简化和笔画数量的减少。笔画数量的减少,会使一些原来不同形状的字变得相同了,笔画数量减得越厉害,“同形异读异意”的字就越多,例如汉字“会”,就是“同形异读异意”字,这类字多了,就给记忆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简化是有一定极限的,简化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简化了。</P>
<P >其次,在构字方式和构字规则方面,主要采取如下办法:</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用一些最简化的字(只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FONT>画,所以字数是不会多的)作组字基本部件,用这基本部件再构建其他的字。这样就改变了以前一字一形,字形之间没有关联的状况了,从而使书写和记忆有了一定的规律可循了,减轻了记忆和书写的负担。</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因为每个基本部件原来就是字,既有约定的含意,又有约定的读音,在用基本字构建新字时,为了使新字好记忆,就采用表意关联法或表音关联法。例如汉字“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羊大为美,由羊和大两字组合成一个新意,并虚拟这个新意的名称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ei</FONT>。这叫做“意、意合成法”。这种方法可以给人一种对本字所表示的“含意”的提示,减小记忆的困难。“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其左边的是“金”字,提示这个字表示的含意是金属范畴的,其右边“美”,表示这个字的读音,这叫做“意、音合成法”。这种方法比“意、意合成法”更好,它既有字意的提示,又有字音的表示(间接的),对减小记忆的困难更好一点。因为这种方法,把“形、音、意”三者间接地同一了,形成了间接的联想记忆回路。为什么说是间接的呢?因为字音的表示,是以语音(不是音素)为基本单位的,语音是人们虚拟给文字上的,不是它用笔画直接表示出来的。一种语言的基本语音类型有一千多个,就得先记住这一千多个语音后,才能再读得“意、音合成字”的音。所以,其减轻记忆困难的作用也并不是很大的。</P>
<P >以上这几种改进,使单音文字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规范性,标准性和规律性,基本地形成了一个有规律的文字系统,使它基本上具有“学少知多”的性质,使它向大众实用性的方向前进了一步。</P>
<P >但是,由于最简的字是有限的,语言的音域分布又是不均匀的,所以组成的合体字是有限的。“二字合体字”组建到了极限数以后,虽然可以再组建“三字合体字”、“四字合体字”。。。。。等等合体字,一方面使人必须硬记住哪部分表意,哪部分表音,另一方面成倍地增加了笔画数量,使文字又难记忆和书写了。再者,因为在使用“意、意结合”或“意、音(间接的表音)结合”的方法组建新字以后,“意、意结合字”、“意、音(间接的表音)结合字”、“独体字”就混合在一起了。人们必须首先逐个分出哪个字是“意、意结合”的,哪个字是“意、音(间接的表音)结合”的,才能按“意、意结合”或“意、音(间接的表音)结合”的规则来读音和理解每个字。所以,这在加强规律性的同时也在削弱规律性,在减轻负担的同时也在增加负担。削弱规律性的原因还有如下的原因:现有的字是有限的,语言的音域分布又是不均匀的,所以组成的合体字是有限的。在构建新的合体字时就难免不会出现表意部分和表音部分都一样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只好打破原来的组字规则,在保证字形不相同的大前提下,随便组字了。这一矛盾虽然解决了,却使整个文字系统的组字规则混乱了,读、写文字时无规律可循了,对成千上万的字都必须逐个死记硬背了。</P>
<P >因为字数增多导致构字规则的破坏,构字规则的破坏又使字体构造上发生了无规律可循的问题,从而使文字难学的问题不能真正解决。这迫使人们想到减慢增字速度上来。减少文字数量,是减轻记忆负担的最综合最有效的办法(这是以文字多载为前提的)。为了减少新字的增加,尽量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字。这除促进一字多意的字数增多外,也促进了组词、组句规则的改进,即语法的发展。使之在现有的文字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可以使词意增加和语义增加。所以,“语意合成词”法就出现了,就出现了很多二字合成词,三字合成词、四字合成词等。例如汉字:上风、上林苑、上方宝剑、等等。这样虽然不能达到利用有限的文字组建无限需要的词汇的程度,却能使单字利用率比原来提高几倍。</P>
<P >另外,语法的改进,也能提高单字的利用率。例如汉字,“蛋白”,“白蛋”。“了不起”,“起不了”。这些字形字音都不变,只是字的排列顺序变化一点,词意或语义就不一样了。所以,也只有本身只“表意、音,不表语法”的文字,才能适应这样灵活的语法的使用。因此,汉字的单音、表意、不表语法和方块形的特点,不只由汉语的单音决定的,也由汉语的语法和汉字的构建法则决定的。</P>
<P >有人由于只看到单音语言里出现很多二字合成词,三字合成词、四字合成词以及双音叠意词的现象,不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误认为,这是“单音词语言向多音节语言靠拢的趋势”。提出“单音节词的语言是比多音节词语言落后的,单音词语言的发展方向就是多音节语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 >表意不直接表音的文字,在用于电脑处理是,比起拼音文字来,缺点显得很大:不便于输入,速度慢,必须大量字模等。</P>
<P >对于表意不直接表音的单音文字的缺点,历史上,人们想了各种办法来克服,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始终没有解决“意、音分离”的问题,所以始终没有实现“完全匹配”,它的难学的问题始终存在着,所以始终不便于大众普及,始终不是“理想文字”。直到现在,距离大众实用化的简易标准,成为“无文盲文字”的标准,还差得很远。</P>
<P ><FONT face=宋体>就单音词语言来说,与它对应的最佳文字必然也是单音的,在人们还没有发现语音拼音原理的时期,必然也是只表意不直接表音的。它所存在的上述缺点也是必然的,所以,在现有的构字方式的基础上是无法解决的。它虽然有这些缺点,却是与单音语言能够对应的必然的文字形式。世界上单音词为基础的语言有很多种,与其对应的文字形式有很多种,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表意为主表音为辅的,与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文字正好相反。在语音的拼音原理发现之后,单音文字以前的那种构字方式就能够改变了,可以改进为“意、音双表”文字(即用表意的“意符”与表音的拼音字母“音符”构字)了。既然构字方式改进了,原来构字方式所带来的上述问题就自然不复存在了。所以,目前世界上的单音词为基础的语言系统和其对应的单音字为基础的文字系统的最终结局,将是“一音多意的、单音词为基础的语言”系统和“单音的、一字多意的、意音双表的文字”系统。</FONT></P>
<P ><FONT face=宋体>至此,我们可以将表意文字的变化发展的情况总结如下:</FONT></P>
<P ><FONT face=宋体>字形变化:  图形---象形---符号;</FONT></P>
<P ><FONT face=宋体>字义变化:表事物(间接表语音、语意)---表语意(间接表语音)---“意、音双表”;</FONT></P>
<P ><FONT face=宋体>结构方式:整体--- 独体字组合--- 意符+拼音字母组合;</FONT></P>
<P ><FONT face=宋体>文字含意:一字一意 ---- 一字多意;</FONT></P>
<P ><FONT face=宋体>用字方式:用字形区别词意(文字单载)---- 用思维判断词意(文字多载)。</FONT></P>
<P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类文字,从目前的发展阶段上看,都是没有与它所对应的语言完全匹配的,都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它们目前所存在的缺点也是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继续改进和发展才能解决。它们虽然有这些缺点,却是与其语言在现阶段能够对应的必然的文字形式。</P>
<P ><FONT face=宋体>世界上以单音词为基础的语言系统和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系统都有很多种,与其对应的文字系统也有很多种,但这两类文字系统的初始状态都是表意不表音的。后来的发展,为了适应其对应的语言系统,分别变成表意文字系统和表音文字系统了。从两类语言系统和两类文字系统现在所具备的基本语言要素和文字要素条件来看,都有发展成“一音多意的、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系统和“一字多义的、单音节的、意音双表的文字”系统的必然性。</FONT></P>
<P ><FONT face=宋体>现在一些表意文字,多数都具有间接表音的部件了,就说明了它们已经向是“意、音双表”的目标前进了;一些表音文字系统都加有表意的标志符,已经初步成为“意、音双表”的文字系统了。不过,因为其对应的语言系统没有作相应的改进,所以没有变成单音词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其表意的形式也很不便于记忆。</FONT></P>
<P ><FONT face=宋体>为什么他们都趋向于“一字多义的、单音节的、意音双表”的文字方向呢?因为在改进为“一字多义的、单音节的、意音双表的文字”系统时,必须连带其对应的语言一起改进为“一音多意的、单音词为基础的语言”系统。这样,原来语言和文字的结构方式都得作本质的转变,那么,在原来语言和文字基础上所出现的上述所有的问题就自然不复存在了。它们都可以成为“理想文字”了。这是人们为了克服语言和文字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缺点而不断采取改进办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千百年来所期望的结果。</FONT></P>
<P ><FONT face=宋体>从现有的要素条件对比来看,以单音词为基础的语言和文字,比以多音词为基础的语言和文字,具有更简便地被改进成“意、音双表文字”的条件。因为单音词为基础的语言基本不用作大的改动了,只改进文字的结构就行了;而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必须跟着文字一起改为单音词为基础的语言,而改变语言要比改进文字结构难得多,语言的改变,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事。</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汉字的基本情况和改进</P>
<P >(待续)</P>
<P >本文较长,想即看全文的,可以打开下面的压缩件:</P>
<P > </P> 99360.rar (57.41 KB) 本附件包括:
  • 论两类语言和文字.doc
<BR> 99361.rar (86.46 KB) 本附件包括:
  • 意、音双表汉字书写法2.doc
<BR> 99362.rar (62.5 KB) <BR>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是什么意思 没有解决 死记硬背 社会发展 第二阶段 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