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wubin0112
5510 0

[其他] [原创]追求真理 坦荡人生——读邹承鲁先生《我的科学之路》有感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初中生

19%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0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32 点
帖子
7
精华
0
在线时间
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3-10
最后登录
2019-5-5

wubin0112 发表于 2008-7-17 19:29: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追求真理 坦荡人生
——读邹承鲁先生《我的科学之路》有感

读完中科院院士邹承鲁先生的《我的科学之路》一文,我真切感受到了何为严谨、何为敬业、何为坦荡。虽然邹先生是一名生物化学领域的专家,在文中谈及工作、经历也是紧扣生化专业,但对于作为文科生的我,同样能读懂,因为邹先生讲的最多是如何做事,如何为人,而这些是普适性的经验。

    邹先生在总结自己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时,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他确实是这样做的,也确实做到了。

总的说来,邹先生《我的科学之路》一文给我的感触主要有:

一、何以立志

“要解决生命的奥秘,最好的途径是从化学入手。”邹先生听了大学时的论文导师、西南联大化学系主任杨石先教授的这一判断,因而决定了自己一生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的志向。所以在考取英国公费留学时,邹先生选择了在剑桥师从Keilin教授从事生物化学的热点研究——酶,而放弃了英国方面安排的去伯明翰大学化学系从事已如日中天的糖化学研究的机会,并不懈努力,在生物化学领域为中国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我已经记不得小时候老师问我长大后的志向是什么时如何回答了,估计多半也是科学家、发明家、宇航员一类的答案,落了俗套。十年寒窗苦,告诉我目标就是大学,以为大学就是未来。于是再投入四年,但当面对毕业、面对波涛汹涌的社会时,我们还记得“长大后要成为科学家”的稚嫩童音吗?马克思要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周恩来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呢?或许彷徨、或许悔恨,毅然决然地,我们选择追加投入——考研、读研。我们要坚定,立志不分先后,有志于安邦定国,有志于民族振兴,有志于天下者,天下不负之。

 

二、思想创新先于仪器先进

邹先生在英国学习期间适值二次大战之后,英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而导师Keilin教授却非常强调要在简单的实验条件下作出优秀的工作,他非常强调研究工作最主要的是靠创新的学术思想,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而不是依靠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收集大量各种数据。邹先生深以为然,切身感受到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是用钱买不到的,先进仪器只能是第二位的。在回国之后,邹先生先是在上海从头开始“烧煤球炉”,后转至北京,而这时,“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邹先生在许久之后才被特批了一个“煤球炉”。如此境遇,邹先生没有无尽地抱怨,没有坐等待业,而是凭借着在剑桥时的良好训练,从头创业,因陋就简,历尽艰辛,建立了自己的研究组,开展工作。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邹先生既没有“分光光度计”,更没有“可控温的离心机”,但在困境中依然将“煤炉”烧起、烧旺。

由此,我想到了西南联大,所谓中国近代真正的“大学”。联大几经搬迁,校舍教室均是简陋的茅草土墙,更谈不上进购先进仪器设备,三校长之一的梅贻琦说的经典,“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区区这些柔弱的大师们,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现如今我们许多仅仅是硬件一流,而却欲创国内一流,甚至国际一流的大学们,应该有所借鉴。

 

三、科学积累与追求突破

邹先生一再强调,基础研究重在积累,在科学上如果要取得突破,要依靠工作积累。他认为虽然灵机一动产生了重要的创新思想,在科学史上确实有所记载,但这毕竟是比较罕见的,而远远更为常见的是天才出于勤奋,创新出于积累。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创新的,别人无法剽窃的创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就如同在一个炉火熊熊的旺火炉中,不断会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优秀人才的产生,并且创新思想和人才的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就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邹先生写到,他自从研究生时代开始,在导师教导下,以周围同学为榜样,养成了每周必定去图书馆浏览最新期刊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而且如果确实有事,下周必定补上。他用一个小记录册,登录所有对本专业重要的刊物,每期读过后,一定做记录,决不遗漏一期。这正是邹先生对于“探求科学始于积累”最好的诠释。说来惭愧,虽然研究生学习已近一年,我对本专业原著名篇还有大半未涉及,而且平时极少会去图书馆现刊室浏览最新期刊,所以更谈不上时刻跟踪学科最新发展前沿的目标了。幸而前几天也开始学着使用RSS订制学科主要学术刊物的最新刊载信息,虽然偷懒了点,姑且也能面对邹先生了。

 

四、科学与道德

如果说科学是求“真”,那么道德就是求“善”,而可悲的是此二者往往不能坦然相处,这一点在邹先生看来特别严重。二十多年来,他不顾别人的误解和不满,公开列数违背科学道德的种种违规行为,比如2001年,在“核酸风波”中,公开指责生化学会专门委员会副秘书长为某核酸营养品作商业宣传、2002年,公开抨击徐荣祥“5年克隆人体器官206种”之说为伪科学、2003年,批评中国院士选举最大的毛病就是不透明、2004年,总结中国科技界七宗罪“一是伪造学历,伪造工作经历;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贬低前人成果,自我夸张宣传;一稿两投甚至多投;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为商业广告作不符合实际的宣传。”不一而足。

邹先生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即便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戳穿假话,或者无法说出真话,或者可以选择不说话,但至少要做到不说假话,不主动用假话去邀功请赏,去谋财害命。这是科学道德的最低的一条底线。这个标准看是很低,其实要严格做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近几年来,科学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邹先生的努力也有了成果,2001年,中国科学院颁布《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以堂皇严正的形式对院士提出了科学道德自律要求,并以此作为科学界自律、自警的一个参照标准。然而,学术腐败非一日之冰冻,邹先生何其势单力孤。

 

回首五十年的科学研究工作,邹先生忘却艰辛和失败的痛苦,谨记欢娱和成功的满足。邹先生确信,如果还有再生活一次的机会,仍然将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然而,事业未尽、愤懑待平,邹先生已于2006年11月23日凌晨病故,带着遗憾、带着牵挂,如那位在皇帝的新衣故事中说出真相的小孩,由父母领回家去了……

    寥寥数语,一为读文感言,亦为对邹先生的缅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7 19:30:0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我的科学之路 追求真理 邹承鲁 伯明翰大学 中国教育史 邹承鲁 我的科学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8 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