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十年第2篇汇总贴:入职高校,开启教书之旅

查看1451 回复0 收藏2 推广有奖 | 发表于 2015-3-12 17:33:00
活动类型:
线上活动
开始时间:
2015-3-12 17:31 至 2015-3-22 17:31
活动地点:
教师之家
性别要求:
不限
已经报名:
1
报名截止:
2015-3-22 17:31
活动介绍
一、试水教书,初悟授业解惑

大学期间,我开始尝试着做一些兼职工作来增加自己的阅历。曾常有周边的中小学生家长来宿舍前联系家教。有一次,我的同学找到我,问我愿否家教。我记得那是大一下学期,那段时间正好不怎么忙,家教又可以补贴经济收入,于是我就答应了。我每周去三次,没过多长时间,那个学生对我就很信任。那是我第一次做“老师”,我也一直辅导他到参加高考。我在当时对教学其实没多少感悟,也没想过自己将来会从事这样的工作。不过,因为家庭的缘故,我对教师这份职业却是不陌生的。我当时以为:所谓教学,无非就是授业、解惑,所以,辅导课期间,我和学生从不谈生活,不拉家常,整个辅导过程全部都是围绕课程教学而展开。这次家教持续了三个月,它是我第一次较正式的教学体验,虽然时间不长,但这次经历使我对教学风格及教师的职责有了基本的判断。至今为止,我职业上经历了几次转换,也相对深入接触过中国5-6个不同办学层次和类型的大学,但当时对教师职责的那种看法,却差不多一直保留到现在。所以,我家里人总认为我做事有些太认真,但我觉得认真没什么不好的。不同的人风格本就不一样,我如果做事不认真,也许后来我就不一定会真正喜欢上教师这份职业。相较而言,现在的有些老师并不是这样教学的。他们常常是有点像班主任的角色,经常一节课下来就是和学生讲讲做人的道理,或者为人处事哲学。还有就是不少学生也认同这种教学方式,因为上课比较轻松,而且在社会上可能还能用得上。也正因为这样,大学的很多课程似乎都没有什么专业性,往往是需要什么课,老师就上什么课。这就出现了“没有老师不可以教的课,也没有教不好的课”的情况。不过有必要换个角度思考的是:如果大学的课程都没有了专业性,那么这样的大学教育恐怕就不一定有太多存在的价值了。

到我读大二的时候,有个奥数班因为临时缺老师,就有同学介绍我去顶替。虽然只是小学,但有的题目还是很难的。由于我每次只是到了授课现场才能拿到题目,所以完全没有时间去备课,这种授课方式有些太吃力,还偶尔会遇到不会做的情况。虽然,按照对方以前的惯例,有些题不会做也属正常,完全可以带回家去准备,下次再来给同学讲解,但我自己唯恐误人子弟,所以很快就把那份教学工作辞掉了。我想:教师的为人师表和专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老师,他应该对此有很大的责任和压力,对自己所教的专业,需要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多年以后,当我真正进入到教育事业,我发现很多高校是不看重这些的。教师们每个月都在忙于各种应付,“制造”各种材料,很多时候虽然都保持着高度的精神压力,但却并不是因为教学和科研本身的问题。不但如此,甚至少有教师敢于保持独立的思想,少有教师能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的提升与教学精进上。

大学临毕业时,我在南昌一个企业实习,当时只要实习期满,就可以留下来。所以,我也没什么时间去找工作。不过实习几个月后,我开始无聊起来。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嫂子的大舅在武汉为我谋了一份科技公司的经理助理的实习工作。于是我一张火车票来到了火炉城市武汉。到了这里,我没能直接上班。正好他女儿读高三,我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她的辅导老师,这是我读大学期间最后一次做家教,我也一如既往地注重课堂效率。即使是自己家的亲戚,我也很少和她聊授课无关的事情。通过办理户口,缴费等各种手续后,我正式成为武汉城市的一员,并开始进入公司上班。进到公司不久后,我发现所谓经理助理,原来是做些上传下达的工作,其实就是有些类似办公室秘书一职,我也觉得甚是无聊。尤其是有一次,办公室需要添置新家具,我几乎查找了全汉口所有家具店的报价,接着跑了一些店面,又面约了几家店的促销员和他们谈判,然后我再将所有的信息和谈判情况向经理汇报。我估摸着这样的事情女孩子来做比较好,自己能留下来恐怕也难有前途,而且实习期间又没工资。所以工作没多久我就离开了那家公司回到了学校。正巧,我得知河南一个大学的人事处长和二级学院主任来学校招聘老师。通过我们学校推荐、材料递交及简单的面试等程序,他们很快就录用了我,这意味着我毕业后将去中原城市郑州开始我的正式教书生涯。


二、入职高校,教书的察与感

郑州是中国的铁路交通中心,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都,这使得郑州成为古代文明和现代民间文化的交汇地。由于是一座陌生的城市,我担心初来乍到会有诸多不习惯,所以暑假远没结束我就来到了学校。我来到郑州定居,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骑车前往黄河游览,学校往返黄河游览区差不多有50公里,因为自己有长跑的底子,所以也不怕路途艰辛。一大早准备点干粮,通过边骑边看路牌边探路的方式,一番辗转之后,我见到了盼望已久的黄河。我记得那时我往前推着车子,鞋底有松软飘动的黄沙,眼前就是湍急的河流,而周边则是风沙下深不见底的庄稼与树木,那一切好像是决堤后的巨浪冲刷着村庄,一眼望不到头。这和南方的秀丽、婉约以及东北的直接、明快风格都完全不一样。它给我的感受是苍凉和一丝紧张。中原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兵家圣人的发祥地。望着这条和我心目中期盼已久的黄河,我心怀喜悦,又有些忐忑。

很快就开学了,我起初在这个学校的工作是专职教师兼班主任。我记得刚开始是讲授2门理论课,准确地说是1.5门,因为另外有1门课有一些实操部分。到了第二学期,我讲授另外2门理论课,第三学期则讲授其它的课,反正每个学期课程都不大一样,课程所跨领域也比较大,所以备课任务倒也不轻松。我那时候通常都是小班教学,当时学生们听课还是比较认真积极地,也能做笔记,但不大爱提问,课后不大找老师。家境贫困的学生则老爱坐在最后一排或者是靠墙的角落里,读书是比较认真的,但课间不爱走动,也不爱说话。我因为住在学校,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到办公室去备课,所以每周的授课都做好了充分准备,而且不存在堵车、误点等问题,所以我通常都是准点到教室。那个时候也不用做PPT,反正拿本教材和一根粉笔就上讲台上去讲了。要是看到哪位同学心不在焉了,就拿粉笔头扔过去,如果打在座子上弹起来或是落在了书上,有时还能引来同学们的笑声。而每逢期末考试,都由任课老师出好题目,然后提前划好复习重点。期末试卷也无需教务处审核,都是由任课老师直接把关说了算。这个学校的期末考试不是一堂接一堂,学生通常都是考一天隔一天,这样他们期末考试的准备时间就相对充裕些。试卷评分也是由任课老师单独评定,而且考试成绩即为该们课程的最终成绩,没有平时成绩和期中成绩,更无需进行加权处理。

那个时候的教师上课会偶有迟到和调课情况,但都是教师和学生自行商定,没有教务处的硬性规定;教师课堂少有“教学互动”,课后不大给学生布置作业,学期结束也无需学生给教师教学评价。不过,教师授课的认真程度却不一定比现在差。我记得那个时候先后都按照学校要求陪听过很多老师的课程,我发现同事们都有认真备课,而且上课都很投入。

总之在那时候,老师不用担心学校的检查,不用担心学生的调皮捣乱,教书都是凭自己的责任心,教师之间的帮带也比较自然。所以,总体上说还是比较安逸和泰然自得的,不过我还不大不习惯这种随遇而安的日子,也许是自己不甘心吧,那时候脑子总爱对学校的教师教学及教学管理进行一些思考。比如我认为大学教学首先需要注重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对于一些死记硬背的课程我不大主张开,或者觉得应尽可能压缩课时,有时候会和同事私下讨论或者发生争论;其次,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提纲挈领,对于一些过分简单的内容则不宜过度发挥,当然那时候也还不大有学科架构意识;再次我认为教师不应过分讲授自己的经历,因为如果举例不恰当,反倒容易弄巧成拙。

除了讲课之外,因为是新进教师,我还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好在学生们都很自觉,尤其是班长和团支书工作积极、能干、负责。刚开学时,因为师生之间互不相识,班级管理团队还没建立,同学们对于学校也还比较陌生,所以我需要给予他们关心和了解。尤其是军训期间,我给他们端茶倒水,查岗考纪,察人选材,所以颇为辛苦些。一切恢复正常之后,我除了履行惯常工作,定期和班干部及全班开会,常去班上转转之外,也没特别费什么劲。即使是遇到班干部选举或者评先评优、推荐学生入党等事情时,我也尽量民主放权。我的管理理念就是推行学生自治,这样老师轻松,学生独立。另外,我还在每周三晚上给班上倒腾了一个英语角活动,偶尔会请英语老师来客串。有的时候我还会在班上举办征文比赛,或是跨院系的友谊赛,比如拔河等。

学校里也有各种职能部门,但通常不大能见到这些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工作期间,我几乎没有遇到过任何行政部门的直接干预。如果不是办理相关手续以及私下交往,我几乎和他们不会有任何接触。现在看来,职能部门管得太多其实不是好事。大学还是适宜推行矩阵制,或者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也行。矩阵制也即项目制,组织结构非常灵活。直线职能制则意味着职能部门无权指挥二级学院,他们只对校长行使参谋的权利;至于事业部制,则是指除了人事权和财务权,二级学院具有完全自主处理内部事务的权利,上级尤其是职能部门通常不能直接干预。遗憾的是,大学的治理结构问题似乎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权责不明确,管理不清晰,政学研不分,垄断、屁股指挥脑袋与圈子文化还是比较普遍,其实从这一角度来讲,作为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大学并没能有效引领社会发展,相反,它也一直被社会的一些负能量压得喘不过气来。


人大经济论坛网友摘评

做成年人的班主任,管理难度系数大——文化劳工


、教书的悦与忧

作为一个教师,他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所以教师最起码应该能在教学中体会到快乐,否则很难说他会对教师这个行业有真正的热爱。尽管每堂课我都会认真准备,但在初次教学的时候我还是会紧张,不过慢慢地我就会忘掉自己,从而全身心投入。我认为教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尤其当自己把一个深奥的道理讲明白之后,那种喜悦之情是无法言表的。不过怎么样教好学,这却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情。也正是因为如此,教学没有绝对的成功与失败,教师需要永远挑战自己,不断地去了解学生,而这也是教学的迷人之处。

教学尽管有迷人之处,但一个人闭门造车也是比较苦闷的。我当时并不明白什么叫研究方法,也不大看得到研究论文,所以,除了在图书馆找几本书来备课之外,我无法提高自己。总觉得自己上不去也下不来,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去克服这些问题。所以不管我如何投入工作,我却始终无法摆脱那种孤独、失意的情绪。虽然也有不少年轻的同事,但闲暇之余也无非是一起打打牌、喝喝酒、逛逛街或是玩玩游戏,但这些事我都不大愿意去做。

学校里也还是比较注重研究的,并且组织过一次教师科研论文大赛,我还记得当时拿了二等奖。不过,那时候找不到文献,而且没有人交流,所以教师的科研工作都处于游击状态,也少有人做出成果。我那时候的专业教学主任应当属于学校科研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但她研究的是食品教学方面,和我的专业有较大差距,当时我不想放弃自己的专业,也不愿意为自己不相关的专业浪费太多时间,所以她虽然老爱找我和另外一个武汉大学毕业的同事共同申报课题,但我总是不大积极承担她的科研任务。好在那时候教师还是有些自由发展的权力,所以没有哪位领导因此而说我坏话,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不过现在来看,我那时候对于研究却还纯粹是外行,只是有一股子激情与向往,而且喜欢关注一些思想和观点,那时候学校给每个系的学生订阅《中国青年报》,我作为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也对报上的内容和观点很关注。有一天,《青年话题》专栏的主编童大焕先生在报纸上撰写了《从身份屏蔽到素质屏蔽》,当时我不是很同意他的观点,就写了《再论“从身份屏蔽到素质屏蔽”》一文作为回应,没想到文章竟然被刊载出来了,这着实让我兴奋不已,我记得当时还拿着这篇文章给我一个大字不识的大爷朋友来看,让他和我一起高兴,我当时当然没有意识到其实从那一刻起我已经找到了我真正的人生意义,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意义才决定了我未来的工作方向。既然如此,那么可以十分明确的是,我那时候亟需的应该是继续深造。只是,我当时并不像现在想得这么清楚,所以走了不少弯路。不过万幸的是,我终究还是没选错路。


再论从身份屏蔽到素质屏蔽

拜读过“青年话题”311日童大焕先生的文章《从身份屏蔽到素质屏蔽》后,内心产生很大的触动。童先生说:“市场竞争下,研究生做服务员,农村来的打工仔做总经理或做高级管理人员,都是正常现象,以学历起点论英雄的观点是一种陈腐观念。”又说:“学位和职业没有必然的联系,把两者联系起来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资源自由配置原则……在择业自由和用人自由这个微观的市场层面上,整齐划一的行政指令永远比不上利益主体之间自由选择来得及时、高效、准确、专业多元。”掩卷沉思,笔者认为童先生的观点有失偏颇。

首先,高学历人员与民工本身就是有区别的,如果两者无区别,那么国家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作用何在,国家又以何种方式去选拔人才?笔者认为,如果让研究生去干服务员,这是绝对不正常的现象。

其次,把学位和职业联系起来,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不只是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把学历学位当作重要的职业进入门槛。在美国,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对学历学位有要求,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很难找到工作。如果让研究生去擦皮鞋,这也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不符合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原则。其实,市场经济社会,职业本来就有高低之分,这是由人的能力决定的;但人与人是平等的,不存在贵贱之分,必须把职业高低与人的贵贱区分开来。

再次,市场调节并不就是完美的,它有自身的缺点。它只能反映市场的短期动态,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必须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去指导市场,从这一点上来说,各级政府应该对当今的民工潮加以规范和管制,前提是要有利于当地的经济良性发展

此文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02315


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家大报上表达我的观点,虽然只是“豆腐块”文章,但过了几天却引起了《青年话题》专栏的整版讨论。由于我觉得自己的观点已表达清楚,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而且没有进一步的数据,所以就没再参与讨论。文章发表出来没过几天,基础教研室的一位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师找到我,询问我发文诀窍。我记得当时是有些苦笑的,因为我当时觉得这是篇观点性的文章,由我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而和语文关联度似乎不大。所以我当时觉得这个学校的教师研究意识普遍缺乏,学校的研究氛围薄弱。当然,现在想来,我当时的想法并不全对,那时候,我也还只是具备些专业意识而已。

大概工作半年后,我被指派担任学院团总支书记,主要负责学生会的管理工作。期间,我改组学生会部门结构,推行学生会自治管理,推行红白卡制度、发行报纸等,并且我还将这些改革做法写成文章,以文件内容形式报送到上级主管部门,这些做法引起了学校其他部门和领导的一些注意,为系争得了荣誉,也为自己赢得了声誉。不过,我却没有从这种肯定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我觉得它太浪费我的时间,而且对我的教学无所帮助。所以在理顺了学生会组织结构,报刊内部发行走上正轨,红白卡的奖励处罚细则出台之后,我就渐趋将相关工作授权给学生会主席来管理,由他向我汇报工作,并且代替我行使各种职责,甚至学生会的例行会议我也不大参加。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那些学生会的干部们不大来找我了,而我也正好乐得清闲,但学生会的例行事务还是照常进行,而且依然井井有条。

学校里的日子虽然有时候会有些许压力,倒总体上还算逍遥自在、舒心惬意。可是对学校整体环境有了综合认识之后,我认为自己无法在这种环境里实现人生价值,也无法提升自己。我那时会想:“难道我就这样过一辈子吗?”,“我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人活着又是为了什么?”。我总是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又无法找到答案,有时候还会不自然的黯然流涕,我甚至完全没有在郑州成家的意愿。不管我工作多么认真和成功,这种内心的抑郁感始终无法冲刷。



一颗漂游的心

是否真期待归宿

我真的不知道

或许那只是一种感觉

我到底需要什么

又在选择什么

就这样继续漂游

还是从此驻步

或许这就叫孤单

这就是失落与迷惘


人大经济论坛网友摘评

    只要能够乐在其中就可以了!——lnulxg

    好在那时候教师还是有些自由发展的权力,所以没有哪位领导因此而说我坏话,也

    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真好!——东郭与南郭

    做一个好老师真难………——peiwen_zhang


四、工资的烦恼

钱并非万能,一个内心真正喜欢教育工作并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的人,就不大会是一个很爱财的人。但同时,在市场经济社会,钱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通行证。卢梭曾说,“我们手里的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失去了自由就等于失去了尊严,而这一切都因缺钱而起。那时候,我一直笑侃自己1月的工资也就是1件波斯登羽绒服的价格。工作半年后的第一个寒假,我回到家乡,那时候我给父母各自准备了一件羽绒服作为我第一份正式工作后的新年礼物,我父母非常高兴,至今还依然穿在身上,而且常挂在嘴边。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即使300元一件的羽绒服对于他们而言是多大的一个压力。买羽绒服的钱其实是我省吃俭用和商场大促销才能有机会买下来的,即使这样,回家探亲加上返程火车票也足以花光我半年来的所有积蓄。

中国人自小读的都是圣贤书,思考的都是能以小见大的天下事,而由于工资太过微薄,衣服不敢买、书舍不得买,就连吃饭、是否出门、是否要和女生约会、有没有必要给家人朋友打电话等都要算计花费。古人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书人的精神力量告诉自己要为兼济天下而教书,而现实境况则是自食其力都甚为困难。教师是蜡烛,是光辉职业,要强调奉献。假如你去强调自己要生存,要活的有滋有味,也许这个社会不是很能接受,因为他们大都觉得你其实已经过得不错了。其次,当下也是一个铜臭与受人尊重多少成正比关系的一个社会。很多人(比如岳父、岳母,或者公公、婆婆等)会觉得工资少等于没本事。当一个老师在别人面前说出自己的工资低时,有时甚至还易遭到取笑,既然这样,那么谁又好意思在亲友面前坦诚自己的工资?即使愿意,也是自讨没趣,或者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或许还以为你在哭穷。长久以往,我想大家对于工资也就轻描淡写,或者闭而不谈吧。但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相反教师也愈加可能成为一个高压力人群。现实中教师的压力是不是很大程度上源于此呢?我不得而知。

还记得在读大学期间,有一次在财务处办事,我听到一位大学老师抱怨自己的工资太低时,我还心生鄙视,觉得这老师就知道钱,太俗气。我当时心想:“有谁会觉得自己的工资高呢,都做大学老师了,怎么还嫌钱少,这样的人哪里会全身心教书”。而现在我则是感同身受。要知道,能念大学,可是一直激烈竞争,优胜劣汰才换来的结果。而大学毕业做教师,应该也不算是太失败。然而十多年寒窗苦读,换来的教职,其薪水也仅相当于一个普通农民工的工资。俗话说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我本无话可说,但同时任何一个具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与马克思的“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乘积”这一价值论中的基本原理相违背。目前的教师工资应该是由政府有关部门规定,不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我也没有做这方面的研究,不能确切的知道其他国家是什么情况。所以,我们的确很难知晓教书的工资应该是多少,而且我觉得教书工资高也的确不大现实,但如果大中专教师都这么“穷酸”,这是不是也不大正常?最起码,高校无法吸引到最为优秀的年轻人,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动真格去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由于高校注重形象的背后又是低工资,那么各种问题便自然而生,比如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在位者无为等。简单地说,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是导致了关系盘根错节,问题错综复杂,但根源都在于用人体制和激励机制。多年后,在上海发生过一起当地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而抢银行的事件。我知道有很多人因为这件事情而批判大学教育的失败,可是我对他还是多少有些同情的,也许至少错误并不完全在他,至少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去追问这个社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到底是高校传授的知识无用,抑或是社会用人观也有问题。


人大经济论坛网友摘评

    权贵垄断时代,自己要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回报有现世的,还有来世的,不必过于计较!——孟子的学生

马克思的“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乘积”这一价值论中的基本原理相违背。这个,有比

你更复杂的劳动,比如做官!和他们比,你的是简单劳动!——孟子的学生

    高校无法吸引到最为优秀的年轻人,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动真格去解决一些重大问题。

不是解决不了,而是让不让你解决的问题——孟子的学生

社会的生存压力,导致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做学术、科研,应该是当今社会的导向占了

很大一部分原因——khx123456

生活点滴

一般来说,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优缺点,河南人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好客热情,当然或许也存在治安不好问题,但我觉得有有些些问题并不完全由当地人自己来决定,而是交通区位、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郑州人的好客热情就像它的烩面与素鸡。烩面与素鸡可是当地一绝,烩面香而脆嫩,素鸡爽和可口,每每辘辘饥肠之时,这两种东西一搭配,绝对是美味佳肴。在河南我结识了很多人,他们的性格和为人也正如烩面与素鸡一样,待人筋斗、亲切。这里有老师、同事、我的学生等,也有我在工作闲暇之余结识的各方朋友。

首先要说说我们系主任,他个子高高的,看起来很帅气,虽然比我年长差不多20岁,但看起来很年轻,而且很有人缘。他对我也很好,刚开始只要他有外出聚餐的机会就总是带上我。在我正式工作之后,我发现他很忙,在一起聚餐的机会就比较少了。他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虽然不大和人正面沟通问题,但心里总是心知肚明。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喜欢上我,大概是因为我比较老实可靠吧。其实我们之间的教学理念还是有蛮大差距的,他比较注重实操和经验,尤其是河南文化他在课堂上总是信手拈来,而在他面前我显然属于理论派,我甚至觉得文化这东西,倘若没有框架和方法,而只是讲事实的话,则就没有成为一门课程的必要。我印象中最深的还是他的笑脸,他总是爱笑,笑的时候眼睛很有神,大大的鼻子下面会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虽然自始至终我和他都没有深交,尤其是当我下决心要离开这个学校的时候,我和他还为此有了疏远,但我心底里其实也是很敬爱他的。我很感谢他招聘我来到这个学校,很感谢他为我创造过的诸多发展机会,包括和校长一起到外地出差,与人事处长一道三下乡,为此还拿到了河南省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称号等。当然有必要补充一点的是:后来随着我对企业及管理者了解的增多,虽然我对大学教学的基本判断没有改变,但还是有些微调的,在实业界,经验和人际关系都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一个老师只注重理论素养的培养,那么学生以后进入到企业后适应过程可能会更加痛苦。

我还要特别一提的是有次爬山洞遇到的一个和尚。在中国的文化里,和尚一直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佛学无边,上善若水,或者武功盖世,劫富济贫,而有时又迂腐不化,憨态可掬。此外,在老百姓的心中,和尚还有一丝丝的神秘。对我而言,我从小喜欢武术,也喜欢看武侠小说,武侠中的和尚,尤其是金庸笔下的和尚都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只是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与和尚有过什么接触和交往。我们此次遇到的这个和尚,正独自一个人云游。我便邀他一同爬山洞,但是洞里有蝙蝠,有水,而且深不可测,据当地人讲,没有一个人走到过尽头,只是听说洞深处有石笋。遇到这样探险的机会,我自然是不舍得错过,如果能邀请到这位和尚一起探幽,那自然是趣上加趣的事情。我没想到的这位和尚竟然不敢,我当时就哈哈笑了起来,但他很够意思,说为我们在山洞外念经保平安,直到我们回来为止。我作为读书人,当然不信这个,但没有勉强他。这件事本身或许不值一提,但对我而言,却着实是一不吐不快的难得经历。

另外,像我的同事张老师,一双眼睛总透着机灵劲,话里间总让人觉得舒服,又不失诚恳。我办公室的李老师,为人聪慧、有学生缘。我们校长,属政府官员平调,但会试图以理服人,很喜欢谈他的研究,他一讲话就总让我想起毛主席,虽然我认为他更像政府官员,对于大学视野及大学老师的价值观还不是很了解,但我认为他本人还是很有特点,所以我对他本人并没有反感之处。我们人事处长,虽然不是本地人,但多年的工作已经使得他完全与地方融为一体了。我们学生会主席,做事沉稳、负责,我不但对他印象深,我还要特别感谢他,替我主持会议、负责报刊发行和编排、人员组织等,为我承担了很多老师应该负担的职责。还有我班上的团支部书记,能歌善舞、美丽大方,总是在班上的各个活动组织和安排中有条不紊。此外,还有我的室友、楼管张大爷等等,有些人暂且在这里卖个关子,留在以后叙述。

遗憾的是,我总是不能适应郑州的饮食习惯。食堂里的主食是面食,而我是南方人,面食偶尔吃吃还是可以,当作主食就不行了,如果一日三餐吃面食,就像肚子总没填饱,或者就是觉得难以消化。好在也有米饭,但食堂的饭很硬,咬在嘴里,就像吃米一样,吃到肚子里就更难消化了。这也许是为什么河南人把吃饭说成吃米的原因吧!其实河南也有很多地方盛产好大米,比如信阳,米粒大而饱满,饭煮出来又香又甜,但不知道为什么食堂每天总是吃那些像生大米一样的米饭,难道是为了节省成本?这不得而知了。总之,半年下来,我的肚子明显出现不适感,好像有一个部位总是硬硬的,而且出现了胃寒症状,多年后我为此到医院查过一次,不过也没有查出什么问题。

六、教书之余的旅与思

除了教书育人,我也还有过不少出差了解河南的机会,先后到过开封、新郑嵩山、洛阳、林县、以及部分农村地区。

林县是因“三下乡”活动而去,我们去的是太行山北端的一个山区,镇和村的名字已无从忆起,只记得那个村的名字相当难认,是个生僻字,为此他们村干部还专门给我做过解释,而且那里有个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那时正值暑假,我们人事处长在那里坐队,我带了3位学生随行,一个是学生会主席,一个是学习部的部长,还有一位是女生。“主席”胆子大,“部长”人心细,女生则可以处理一些男生不宜之事,所以比较互补,可以互相照应。记得刚上山的途中,我还发生了一次险情。那里上下山就一条单行道,弯弯曲曲的山路,往下看就是悬崖,城里的女孩子通常都不敢上山。我们是自己学校派的车和司机,车子从城里开到山下,司机停了下来,不敢上山,于是我们请了当地人帮忙。在上山途中,车一直摇摇晃晃,突然,我头顶行李架上的千斤顶掉落下来,而且就从我肩膀上滑落,所幸我没有受伤,而如果我的头稍微伸出来一些的话,恐怕就有生命危险了。在那里的一个多礼拜,我们每天都做调研,还访谈当地农户,不过语言完全不通,所以每次都请一位村干部陪同做翻译,我们还偶尔教那里的小孩子普通话。据说,这里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地区。这些住户们既怕下雨,又盼下雨。如果不下雨,庄稼没办法生长,而如果雨下大了,种子又会被冲刷掉。而且山高路远,行路极为不方便,即使是收割了一袋粮食,也要背好几里地才能运回家,更谈不上下山去卖,连小孩子们也无法下山去上学。我们当时都被这种情况所感动,胸中的责任意识油然而生,所以每天都非常辛苦的调研,希望活动结束前能尽可能多了解些情况。临行前的一个晚上,他们大队书记来和我们道别,那一天我说了很多话,从当地小孩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到农户产业结构的转型,从上山道路的扩建到五龙洞景区的规划管理如何改进等等,俨然自己就像一个乡村技术员或者是乡村干部,还而且慷慨陈词、情绪激扬。也许是被我们的真诚和话语所感染,第二天一早不到6点,老书记就从自己家大老远的赶到村支部为我们送行,而他们的伙房则一早就为我们准备了大白面馒头,老书记还嘱托我不要忘记给他们搜集养蚕方面的技术,那时我眼泪都差点掉下来了。我们虽然是被组织派过来,他们负有接待任务,但我依然被他们的朴实厚道所感动。这个国家和社会有很多苦难和不平等,我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普通知识分子,感觉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是那么的单薄。

我还有一次为学生家访而去过农村,那是因为我的一个学生要申请国家贫困贷款,我去她家里核实情况。这次是我独自前行,买好车票,坐上长途汽车,我就出发了。虽然天气还不错,但行走在途中,扑面而来的黄沙与灰尘,让我苍凉的感觉再次而生。辗转到达她的老家时,我看到整个村庄的房屋都很破旧,屋顶和墙面被笼上一层厚厚的黄沙,就像老黄牛在泥巴里洗澡打滚后被晒干的样子。到达她家,因为是暗访,她母亲慌慌张张的接待我,父亲则躺在病床上,我已忘记她母亲对我说了什么,我只记得她的家里空空荡荡,屋子里灰暗发霉。我已经不需要更多证据,眼前的情景足以告诉我一切了。在这个村庄,贫穷的家庭又何止他们。我一直没有认真研究过河南为什么这么多地方都这么穷,我想大概是因为这里人多地少,而且中原地区过早进入文明,从而过渡开发导致环境恶劣的缘故吧。我们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很难想象那副破败的景象。这个世界对金钱与名利不择手段的追逐已经成为社会常态,每个人都忙着得到结果和面子,而对责任、道德以及人所生存的基本尊严的践踏早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而一个没有担当和骨气的人所组成的民族,就如同没有脊梁的山脉,再高也只是给人以妖艳之感。在教育行业,这种风气也同样存在和蔓延着,知识分子的基本骨气在很多人眼里甚至不如一张废纸值钱,这样的风气使得传道解惑难以传承下去,教育无用论的观念在渐趋主宰着民众。我那时能做的就是回到学校给她争取贫困补助名额。而整个教育界要做的事情,则恐怕是如何提升国民素质,提高人民福祉。

我从小喜欢武术和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所以嵩山少林寺的武术、佛法和传奇故事在我心中具有神圣地位。然而我眼前的嵩山并不高大,而且随车驶过的武校虽然遍地都是,但也没有在少林寺见到武僧,尤其是进入少林寺,没有看到佛卷经书,这多少令我失望。本就破旧和古老的少林寺,理应在这种破旧中寻找历史,然而这里却新近修了一条大道,它和周边的杂草并不对称,而且阳光下多少显得有些刺眼。少林高僧则守着商铺在叫卖商品,走进塔林,也全不见了那些故事。打消了神圣的念头,坐在汽车里的回头路上,又突然正面迎上沙尘暴。在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恶劣天气里,汽车被迫抛锚。我本看见一人骑着自行车,见他下车,然后蹲在地上,一下子不见了踪影,我真怕他被风刮走。这种天气,我以前从未见过,假如一人在外,肯定惊吓过度,不知所措。好在时间不长,天空又恢复了平静。

开封、洛阳是六朝古都,进入那些著名景区景点,无时不刻不感受到古代文明的厚重。短暂几天的游历或许无法领略帝王将相文化与古代都城文明的精髓。不过即使做为一个历史门外汉,走进各大建筑群,它的开阔视野与高度,繁荣富贵以及精湛的雕刻艺术却是印象深刻的。当然,它们大多都只是后人对于古代繁华景象的重构。这样受人类精髓文化哺育的河南人民以及六朝古都,假如可以领会本质,去除虚假,融古通今,或许更容易孕育博古通今、经天纬地之才,也将更可能为世人造就经典,开拓新的文明。也许正是受古文化洗礼,河南人尊重知识,注重礼仪,但同时关系文化太为厚重。不能化繁为简、应时而变的文化容易让人窒息,让人窒息的文化就容易变成虚伪的面子文化。假如每个人吃饭都必须要有100道规矩,和人打招呼有50种礼数,那么谁还有多少时间和心思去追求知识的创新?

工作中的旅途开阔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对中原文化的认知。但我也还是没有从心底里融入郑州这座城市,融入领导同事们的这个圈子。我到底是该驻足停留,还是再次漂泊?人的年轻只有一次,过去了永远不会再来;而如果想要跳出命运的束缚,为梦想而追逐,那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和勇气,往往还需要经验、判断、脾性以及事情的激发。

关键词:汇总贴 人大经济论坛网 人大经济论坛 劣币驱逐良币 学生会主席 大一下学期 兼职工作 中小学生 家里人 辅导课
参加成员 (1 人)
用户 留言 申请时间
whiteice 2015-3-12 19:27:58
举报 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