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资料狂人
16301 43

[原新] 南开大学经院原新(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口经济学,环境经济学)11.9在线访谈  关闭 [推广有奖]

21
原新—南开 发表于 2015-11-9 10:27: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5-11-9 08:40
坛友guogan33 :
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劳动力的数量,就业增长越快,经济增长越快;第二个是生产 ...
就你提出的问题展开研究,是一个不错的选题,永远不过时。
调整二孩政策,不会改变中国劳动力人口(15-59岁)减少的大趋势,2012年劳动力人口达到峰值9.4亿,2013年进入下行通道,但是,劳动力规模巨大的特征会长期存在,2023年依然在9亿以上,2042年在8亿以上,而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仅为5.8亿。劳动就业压力长期存在。实现全面二孩政策,只能略微增加本世纪30年代以后的劳动力人口,到2050年累计增加3000万,但是,无法改变自2013年开始的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大趋势。所以,二孩政策对增加劳动力的作用非常有限,对于近期增加劳动力毫无可能,因为现在出生孩子15-20年以后才能成长为劳动力。目前劳动力市场主要矛盾是:劳动力熟练供给过剩与劳动力结构短缺矛盾并存,这个矛盾还要长期存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劳动力素质,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

使用道具

22
原新—南开 发表于 2015-11-9 10:39:0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5-11-9 08:40
坛友crossbone254:
原教授:您好,请问您认为目前高生活成本带来的低生育意愿将多大程度影响二胎政策的效 ...

影响人们生育二孩的原因多方面,我们的调查发现:

第一是受生活成本和抚养成本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竞争激烈,找到称心工作的难度较大,不仅使得人们流动性增加,也迫使人们不断自我充电,而这都直接或间接增加了生育成本和养育成本。一旦生了孩子,除了初期的生产、抚养、保姆费用,再加上后续的教育、就业、婚姻等方面的投入,巨大的经济压力令不少人望而却步,特别是工薪阶层。

第二是受父母是否可以帮忙带孩子影响。现在抚养孩子的家庭单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之前多年提倡晚婚晚育,使得人们的初婚年龄维持在二十四五岁,相应的初育年龄也延后到二十七八岁。这样算来,当小两口生第一个孩子时,双方父母年龄还不太大可以帮助照料。可如果再生第二个孩子,双方父母基本上都已经六十四五岁了,年龄增大导致精力、体力下降。再加上现在老年人生活越来越丰富,很多老人也都乐于享受晚年,想有自己的生活,不再愿意帮子女带孩子。调查发现,父母愿意帮着带孩子的夫妇,生育意愿明显强一些;而父母不愿意帮着带或者没条件带的,育龄夫妇再生育的态度表现出更多的犹豫。

第三是受第一个孩子影响。据调查,头胎是男孩家长的生育欲望要远远小于头胎是女孩的家长。现在有一种说法是男孩是“建设银行”、女孩是“招商银行”,一旦已经有了一个男孩,家长往往担心今后房子、车子等一系列经济支出,影响他们再次生育,尤其是工薪阶层。另外调查还发现,头胎孩子的态度也会影响家长再次生育,第一个小孩已经是四五岁以上的家庭,有七成到八成的孩子不希望父母再生二孩,甚至有以离家出走、自杀相威胁的,还有要求父母亲先写下未来财产继承的承诺才可以生育二孩,等等。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现在家庭氛围越来越民主,另一方面也说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第四是受生育福利及服务保障制度影响。现在的妈妈们生头胎,算上独生子女、晚婚晚育等政策福利,产假一共152天,如果是二胎则只有98天,无法满足妈妈们照顾孩子的需要。从其他方面说,孩子长大后上托儿所、幼儿园、小学都需要大量的家庭成本投入,家长们肯定会考虑未来ZF公共服务的供给和质量。

第五是受计划生育政策和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40多年,现在的70后、80后和90后都处于生育年龄,但这些独生子女或少生子女的生育观念上已经接受了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宣传的潜移默化影响。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敞开国门、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社会竞争性不断加大,也在改变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生育态度和生育行为,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多生二孩甚至连一孩都不愿意生。

第六是受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原本人们往往将孩子视为维系夫妻感情的纽带,也是给家庭带来快乐的源泉,但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多元化、多样化成为大趋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选择机会更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一句话,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

使用道具

23
原新—南开 发表于 2015-11-9 11:14: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5-11-9 08:40
坛友sallypty:
原新教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我国的退休政策,由于人均寿命的增长和人口老龄化,我国退休政 ...
我国的退休政策制定与1950年代,至今已经60多年,从未调整过,是个奇迹。
1953年,我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只有45岁,而且女性就业率很低,生育率却很高,平均生育6个孩子以上,劳动性质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为了照顾女性就业且兼顾家庭,规定,在危险工种工作女职工,45岁可以退休;女职工,50岁退休;女干部,55岁退休。危险工种工作男职工,55岁退休;男职工和男干部,60岁退休。随着,现代化、教育发展、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的变化,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女性的就业方式除了蓝领外,白领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生育孩子越来越少,出生平均预期寿命研究达到76.5岁,但是,退休年龄依旧。本身是照顾女性的退休政策却具有了性别歧视的嫌疑。

未来的退休年龄一定会延长,这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我国延迟退休,对未来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不产生任何影响,只是把60-64岁低龄老人变为大龄劳动力。如果采取每年推迟几个月的做法,实现目标后,能够增加约1亿的劳动力人口,减少1亿的老年人口,既有利于增加劳动力资源,更有利于减缓养老金的给付压力。

使用道具

24
5605233 发表于 2015-11-9 11:18:1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感谢,学习了!

使用道具

25
原新—南开 发表于 2015-11-9 11:33: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5-11-9 08:40
坛友颜紫烟:
原教授您好,中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现在国家也推出了延迟退休政策以此来应对社保基金的空 ...
的确,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按照人口规律分析,今天进入老年的人是60年以前出生的,今天出生的人口,60年以后才变老,换言之,2076年以前的老年人口规模已经不受任何生育政策和生育行为的以上,只取决于死亡一个因素。所以,考察人口老龄化要有大尺度的时间观念。
我用一个指标解答你的问题:潜在供养比,即每1个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有多少个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与之对应。现在的中国,大约为4.3个,2030年为2.5个,2050年及以后大约为1.5-16个,如果扣除学龄人口、失业人口、不愿意就业人口、残疾人口,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上达到一个就业人口对应一个老年人口的情形,按照现行的退休金或养老金制度,一个退休人员的收入规定高于一个刚入职人员的收入,如何实现按工资比例缴纳养老保障金(时尚,比例已经很高了!!)供养退休老人的“现收现付”的养老金支付模式,想想都可怕!延迟退休,一方面可以增加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后者的积极意义更大。
放松生育政策,多生孩子,可以增加未来的劳动力人口,相对弱化老龄化的影响,淡然,这是慢功夫。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积累经济实力,只有经济的蛋糕做大了,才有可能通过公正的量器(社会政策)分配社会成员更大的蛋糕。
未来的发展更多依靠人口素质的提升,随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就业年龄必然提高,改变教育制度提前就业的方法不可取。

使用道具

26
原新—南开 发表于 2015-11-9 11:39: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5-11-9 08:40
坛友wushuang0426:
原教授您好
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之间,受哪些因素影响较严重呢
经济决定人口,经济布局决定人口的分布,经济要素在城市的高度集聚吸引人口城市化是全球的共同特征和规律,当然,经济的布局还受到资源环境的影响。国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人口功能区规划,就是以区域间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条件、人口分布格局作出的规划,最终目的是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人口空间分布的关系,促进三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使用道具

27
原新—南开 发表于 2015-11-9 11:57: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5-11-9 08:40
坛友fcube:
原老师,您好!请问您如何看女性地位与女性生育决策的关系?

生育政策不仅涉及生育,也关系到家庭建设和妇女发展。虽然平衡事业与家庭是男女家庭成员都要面对的挑战,但妇女则承载着更大压力。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妇女普遍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对中国的人口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妇女受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劳动参与率的快速上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某些方面远高于发达国家,使她们在决定生育和避孕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妇女在生育转变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妇女面对生儿育女和个人发展的两难困境应得到充分重视和认可。妇女在参与职场激烈竞争的同时,仍需在家庭中扮演传统角色。在事业和家庭之间的需求冲突迫使不少妇女放弃再生一个孩子,而这种放弃又可能与家庭的生育需求相矛盾,从而陷妇女于更为纠结的境地。

在全面二孩政策下,要充分考虑妇女在面对的困境,设法缓解年青夫妇的劳动就业和家庭责任冲突,如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生育保险,孕期权益保护,延长产假,妇幼保健,工作场所育婴设施,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教育,育儿津贴,生殖健康服务、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等等。

使用道具

28
天书2013 发表于 2015-11-9 12:58: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原老师,请问您的研究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多年的关系有多大呢?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资料狂人 + 5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论坛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29
原新—南开 发表于 2015-11-9 13:30:3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天书2013 发表于 2015-11-9 12:58
原老师,请问您的研究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多年的关系有多大呢?
在传统意识和现代观念中,孩子性别偏好,尤其是男孩偏好,从东亚、南亚,到中东以及北非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都普遍存在,这是许多国家性别比偏高的社会文化基础。在自然生育状态下,多生孩子几乎是满足期望的孩子性别结构的唯一手段。当今世界,无论是自愿的或是非自愿的生育率下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同特征,少生孩子是人们追究的时尚。伴随现代避孕、性别鉴定、人工流产等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为人们满足既要少生,又要实现理想的孩子性别结构提供了手段,产前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人工流产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普遍存在,如韩国、中国、印度、越南、阿塞拜疆、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台湾、香港等。

大量事实显示生育率、家庭规模和性别偏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有性别偏好的国家或地区,性别偏好往往与小家庭规模相互迎合,即性别偏好的满足经常是通过多生育子女来实现,性别偏好对生育率下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反过来,当小家庭规模和低生育率成为时尚的时候,如果男孩偏好没有改变,出生性别比就开始发生扭曲,这种扭曲在人口层面上表现为人口性别比的升高;在家庭层面上则表现为大家庭的性别比趋于正常,小家庭的性别比偏高;在家庭内部,表现为性别比随胎次的增加而快速上升,而且最后一胎的出生性别比出奇的高。

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是综合的:(1)生育政策背景,国家严格的限制生育孩子的数量,“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家庭没有选择孩子数量的权利,也就失去了通过自然生育实现理想的(期望的)孩子性别结构的机会;(2)社会经济背景: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过程中,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并存,而且私有经济的成分越来越大,私有经济的基础是家庭和家族,下午又男孩传承家庭和家族产业;传统上儿子是养老的源泉,尤其在农村;(3)文化基础,60%的人口为农业人口,是儿子偏好严重的地区;(4)技术基础,自80年代中期以来,现代化的简便的胎儿性别鉴定技术和人工流产技术越来越容易得到,如B-超,绒毛鉴定,以及人工流产的合法性;目前猖獗的血液鉴定,危害更大:(5)人际关系基础,目前中国人的交往中,普遍存在“人情大于原则”,“关系重于法律”的现象,尽管国家法律、地方法规、ZF文件三令五申严格禁止非医学原因的胎儿性别鉴定,但是走后门、托关系的鉴定依然存在,更有甚者,有些人为了经济目的专门干起了性别鉴定的营生

使用道具

30
karst 发表于 2015-11-9 13:59: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原老师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