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利己+利他”人性的讨探 曹国奇 一、由“利己+利他” 能统一马经和经西 “利己+利他”是本人价值理论中的基本假设,看见支持“利己+利他”人性假设的人越来越多,个人由衷高兴。极端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利他主义都将从经济学中消失。本人是由利他加一些公理推导出平均化规律的,该规律就是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它决定均衡价格(或马的生产价格)。由平均化规律将直接导出四个价格规律,均衡价格(或马的生产价格)的运动主要这四个价格规律描述。 统一马经和经西的关键是引进分配理论,以弥补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缺憾。毫无疑问,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分配理论在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中缺位了。引进分配理论后的逻辑是:创造价值→分配价值→消费价值,这与经典的“创造价值→消费价值”多了一个环节。各部门创造的价值都要交给社会,由社会统一分配,分配后各部门得到的价值才形成商品的价格。宏观层面的价值分配是按平均化规律进行的,它使各部门的工资水平相等、利润率相等、税率(或拨款率)相等。均衡价格(或马的生产价格)是以这三相等为标准来定义的。西经主要是研究这之后的价格波动。 西经研究的是由利己产生的经济行为,是研究看得见的手,尽管他们苦苦寻找那只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 和“看不见的手”像DNA双链结构一样构成经济系统的DNA(个人称E-DNA),E-DNA操纵了我们的经济系统,决定了我们的经济模式如此这般。西经中所讲的各种决定均衡价格的因素都没决定均衡价格,都只是使价格偏离或回归均衡价格。这就是说一旦将西经中讲的“决定均衡价格”改成“偏离或回归均衡价格”,西经绝大多数己有原理仍然有效,而其种种矛盾顿然消除。下面对比一下这种更改以让我们体会本文的陈述: 西经原文:如价格过高,则会供大于求,迫使价格下降,从而使需求量增加、供给量减少;如价格过低,则会供小于求,推动价格回升,从而使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加。价格的这种变化要一直到某一水平为止,在这个价格水平上,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在这个产量水平上,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这时的产量为均衡产量。 修改后文:如价格较均衡价格过高,则会供大于求,迫使价格下降,从而使需求量增加、供给量减少;如价格较均衡价格过低,则会供小于求,推动价格回升,从而使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加。价格的这种变化要一直到均衡价格为止。 显然西经原文没法指出价格是较什么过高或过低,于是价格10元/斤是高还是低便由人说了。曾见有文说是相对过去的价格来判断现在价格的高低,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过去的价格本身就可能是偏高或偏低。引进“利己+利他”假设后,我们很易从利他导出均衡价格,从而价格的高低有了比较标准。 二、对“利己+利他”的浅显探讨 人的本性有很多,在经济学角度要考证的本性有三种:一是延续生命,二是利他,三是利己。延续生命的本性是所有生物最深层最基本的本性,它决定生物趋生避死,决定生物总要追求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追求更高的生存生活水准。基因的自私、分裂和生殖、工资刚性、追求效率等都由这一本性决定的。利他和利己是在这之上的本性。如果说延续生命决定了社会模式的存在,则利他和利己则决定了我们的社会模式如此这般。本文不打算讨论利他和利己谁先谁后(或谁衍生谁)的问题,因为本人没有这个能力。本文只尽力说明“利己+利他”假设是可信的。 人类为什么要且能够群居呢?我们往往简单地延用进化论中倒果说因的方法,说这是为了获得更大利(即利己),这是不恰当的,因为本性的出现较理性的出现早得多,那时的人连猴子都不是,而是猴子的祖先。为什么一些动物面临绝种也不选择群居以增加延续机率呢?我想这关键在于有无较强的利他性。人类因为有强的利他性,所以能走到一起而群居,从而合作。我们的这种利他本性也是很好验证的。一个人或一群人尽情赶路,实然听见远去有人哀叫,其第一反应一定是想前去营救。此时第一反应绝不是有快乐了前去营救。相反若是听见一只动物在哀叫,则第一反应很难是去营救,尽管营救一只动物同样能获得快乐。在本能上,人和人之间是充满互爱的。也正因为人有群居的本性,所以自古以来开除群籍都是一种较严厉的惩罚手段。当然这里绝不否认利己,利己是延续生命的保证。 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感觉到利他,而又总是感觉到利己呢?这是由于利他的力度太小而利己的力度又太大的原故。毫无疑问,利他性总是使人相互靠近,相互友善,利己性则使人相互排斥,相互交恶。这样,若利他的力度非常小而利己的力度又非常大,则人们没法走到一起相互合作,而是各奔东西单干去了(彻底分工了)。那么我们为什么结成了群体从而合作呢?这在于利他力与利己力的力程不同,时间延续不同。利他力的力程和时间延续都特别长,在非常大的范围内有效,而利己力的力程和时间延续都特别短,在非常小的范围内有效。这样,尽管两个人之间的利他力很弱,但是由于利他力的力程长,一个人能n个人产生利他,从利他力的总量很大。相反,尽管两个人之间的利已力很强,但是由于利己力的力程短,一个人只能与少数几个较近的人产生利己,从而利己力的总量却很小。 利他力有点像引力,是以量取胜的,从而将很多人约束在一起构成群体。而利己力则有点像电磁力,是以强度取胜的,从而当人们走得太近便相互排斥,相互争斗。自然由于利己力的强度特大,我们很容易感觉到它的存在,而利他力由于强度太小,我们很难感觉到它的存在。我想这就是经典理论坚信利私人假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见,从群体层面看,经济行为更受利他支配,我们的道德、法律、教育等总是倾向平均的原因大概也在于此。平均分配各种利益是群体赖以存在的基础。相反,作为个体,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地球,其行为总是更受利己支配,它总是要追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当一个人、一个企业为追逐最大利益去市场时便又与对手构成了群体,于是带回的是平均利益。这样,尽管人与人、企业与企业有这样和那样的差异,但是在总体上大家仍是共同富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8 0:34: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