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hj
3509 46

耗费补偿价值论---再再教育wzwswswz [推广有奖]

11
hhj 发表于 2018-6-13 10:19:2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因此,有时候我们希望物品的价值越大越好,那是指价值的使用价值属性,可在经济学的许多时候,我们却希望(也必须要做到)价值越来越小,价值低到近于零,才是最好的。这对于怀抱混乱的“创造价值”观念的人来说,这种“价值趋向于零”的新理念是根本不可理解的。但是,价值作为代价耗费,我们却必须使它尽可能最小。 比如,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劳动的物化,它只凝结“必要的”人类劳动的代价耗费,没有凝结这个人类劳动以外的其它“生产要素”的代价耗费;因为那样的话,这个代价耗费就变大了,价值变大了;可价值变大并不是好事,而是坏事,因为这等于是生产成本增大了。所以在马克思看来,非劳动的其它生产要素(如不变资本、科技因素、管理因素和土地)并不能形成新的价值,否则价值太大对于资本家并没有好处,只能增加资本家自己产品的相应成本;实际上市场自己也会将这些生产要素所“创造”的假价值清除掉,因为,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我们就会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素才有资格形成一个最小的价值---这个因素就是“必要的人类活劳动”。其实,其它非人类活劳动的因素如资本、科技、管理等等,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够使这个“最小的价值”更加降低---表现为单位产量所耗成本更小。因此,价值表征的是:不得不耗费的最小代价。自古至今,必要的人类劳动都是“不得不耗费”的一个基础因素,人类自己也乐于见到“不需再耗费任何人类劳动而获得效用物品”的文明发达时代的尽快来临,使人类劳动由“必要”转化为“不再必要”。“劳动使用的节约必然会使商品的相对价值下降”。 对于价值的这种属性,旅日学者张忠任的一段话说得非常好:“总之,价值不是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科学技术是价值的掘墓人,同时也是自由时间的接生婆”。 因为,科技能够节约劳动,从而能够缩小(作为代价耗费的)价值的量,从而使“单位价值量所代表的物质财富(使用价值)越来越多。”

使用道具

12
hhj 发表于 2018-6-14 10:04: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人类劳动是代价耗费的基底
对于一个实际存在的物品来说,其价值作为代价耗费确实并非单指人类活劳动的代价耗费,它还可以是人类劳动以外的其它生产要素的耗费。比如资本使用的耗费,管理成本的耗费,土地租金的耗费,甚至国家税收及其它行政性收费的耗费等等,作为代价耗费它们都构成了相应产品上面的价值。问题是,这么多生产与非生产性的耗费全部构成相应产品的价值,那么这个价值就太大了。 刚才说过,产品的价值作为代价耗费过大并不是好事,相反,是坏事。一个产品的价值更大,就必然需要更高的市场价格才能实现, 但是,竞争市场不可能容许过高的价格存在。比如,现在的医疗药品,生产流通环节凝结着无数生产和非生产性的费用,甚至包括各种非法贿赂的费用黑洞,这些费用作为制造经营这些医疗药品的代价耗费而构成它的价值,价值大了其售价就必然高,过高的价格最终由广大消费者承担。所以现在民众普遍抱怨看不起病,其原因之一就是凝结在药品身上的代价耗费过高,从而使其价值过高的结果。为此ZF曾呼吁医疗单位: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同时,我们也常常看到一种“价值增值”的方式。比如,当ZF对某个行业的运营牌照大增收费时,这种牌照在社会上的“身价”就会上涨。如果某个城市的ZF有关部门为了控制汽车在该城市的拥有与使用量,而对汽车运营牌照严加限制,或增大收费时,该城市的汽车牌照价值就会上升,上升后所具有的价值有时甚至超过汽车价值本身。这样,某些人就会以炒卖这种牌照谋取额外的收入,就象当火车票紧张时某些人炒卖火车票谋取额外收入一样。可见,“创造价值”是相当容易的,相反,使任何物品的价值尽可能更小,使价值除去附着在它身上的各种不必要的附加因素却非常难。必须把一切不必要的耗费剔除,才能使物品的价值尽可能最小。现在社会上一切较有价值的物品(如土地、建筑开发等)通常都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交易,这样,在招标过程中这些物品的价值(价钱)往往被抬得很高; 这便引起一串连锁性的价值抬高现象,因为标中高价值的商家,他们必然会把这个价值化解到他们的下级产业链中,使它们的经营成本也相应增大。相反,那些原先的招标者(如土地所有者等),他们则乐享其成,从招标抬高了的价值中获得巨大的好处。比如现在的市场管理者,十分乐意将所管市场各个1~2平方米的小摊位进行招标,让各个个体经营者竞相抬高租金,使租金从原来几十元抬高到几百上千元。结果,个体经营者只得花很大的代价才能将这一点小摊位争夺到手;最终他也会将这笔耗费以抬高其经营商品价格的方式转嫁到广大消费者身上。价值就这样“创造”出来了。
所以,作为代价耗费,价值越小越好!任何生产要素及非生产要素,都不应随便加入新价值形成之中,从而增大价值量。那么,在这些增大价值量的因素里面,哪个因素最有资格、最必不可少要加入新价值的形成中呢?是劳动还是资本,或者是地租,甚至是管理、科技及其它非生产性因素?前面说了,是必要的人类劳动,只有它才是必不可少的加入新价值形成的因素。其它生产要素,如果它们原先具有价值,那只是将这种价值转移到相应产品中去而已,并没有形成新价值。在此最关键的是:为使代价耗费最小,必须把一切不必要的因素排除在价值形成以外。
于是,作为使用价值的生产,其结果最大化,而作为“价值[代价耗费]的生产”,其结果则最小化,它并不需要更多的要素参与新价值的形成。

使用道具

13
hhj 发表于 2018-6-17 10:25: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一章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基底。其它生产要素的作用
一 劳动如何成为价值形成的基底?
我们如何理解人类劳动是形成物品价值最基础的因素呢?在人类刚刚产生出来的远古时代,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任何人类制作之物存在。那时人们就象猴子那样,直接摘树上果子充饥,到山洞居住。那时的一切物品也都是大自然近乎无偿地给予每个人(如果直接摘果之类的活动不算是一种人类生产劳动的话),这些物品还没有凝结着人类的任何劳动在里面。以后,具有智慧灵性的人类开始想办法通过制造某些工具来获得更多更好的生存所需。于是物品开始“人化”,人类开始文明的创造。此时物品也开始凝结着人类劳动的代价耗费,从而开始具有价值。一位学者这样说:“制造工具的出现,象征着真正劳动的开始,标志着古猿向人的转变达到了一个质的关节点,人类开始形成了,也就是说作为一类新物质形态的人类开始出现了”。 在此我们可以把这种“人化”物品称为“文明物品”,以区别于大自然直接提供给人类的“自然物品”,如自然空气、自然水等等就是自然物品,---但当我们想办法把自然的水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时它就变为“文明物品”(比如按人的需要让水从高处顺一条细管流下,就成为“自来水”,这是当代人类文明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础),因为它被人类“制造”过并更方便于人类利用了,同时它也耗费了人类的劳动代价,比如把荒地变成可以耕种的“熟地”也是这样。
这些常识性的史实使我们意识到人类劳动是价值形成最基础的因素。人类通过首次耗费自己的劳动而第一次制造出最原始简单的工具(比如稍微磨制过的石块等等),此时这个简单的工具第一次具有了价值。然后,别人又再在这个简单工具的基础上进一步劳动,以使工具更好一点;于是,工具也就凝结了第二次价值,它是原先的价值再加上新的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即是新的代价耗费加上原先的代价耗费,从而具有一个更大的代价耗费,更大的价值额。再后,自然就有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无数次的人类活劳动施加在这个工具上面,使这个工具发生了用途与形态等等效用上的变化,它更加好用、更有效率;同时,这个工具也凝结了越来越大的人类劳动,它耗费了人类越来越大的代价,形成了越来越大的价值额。比如,射击工具由投掷石块,投标木杆,到箭,到枪及子弹,到火箭,到导弹等等,这类打击性的工具通过由原始到先进的不断改进,其效果更加先进奇妙,同时也凝结了更多人类劳动的代价耗费,因而所具有的价值更大,它表现为“价钱”更为高昂。
由此可知,通过人类劳动从无到有的创制,人类拥有了今天那纷繁复杂的文明物品---即由人类创制出来的物品,这些物品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发挥着巨大而奇妙的作用。但在享受着它们奇妙的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那是通过人类劳动的代价耗费一步步创制出来的。所以,对于这些人造物品(无论这些物品是作为资本品还是作为纯消耗品出现)来说,人类劳动自然是最基础的代价耗费。但在此同时,我们人类在任何时代都希望花尽可能少的劳动,事半功倍地得到尽可能多的物品财富,不希望花费死去活来的辛劳,事倍功半只得到一点点东西。这种希望与倾向在今天市场经济时代显得更加强烈了。而人类自己所创制的工具则是达到这一效果的基本方式,这是一种“迂回而高效”的方式。人类千万年历史创造出来的所有工具,归根结底,是为了帮助人类劳动,减少人类劳动的耗费程度,提高劳动的效果与效率,最终使物品价值更加低廉,人类获得它们更加轻易。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对“劳动”作个界定:劳动是人类生命力在自然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必须辅以的代价耗费。在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财富,并不一定需要人类活动(劳动)的直接介入才能形成出来,比如自然空气、自然水、自然野果,所有人类需要的矿藏等等,它们都是自然界自己形成的。所以,“创造财富”从根本上说是自然界自动进行的。人类则以自己的生命力(包括体力与智力)活动对这个自然创造过程进行必要干预,从而使其创造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更多财富。这就是人类劳动,它的作用是对自然创造过程施加辅助作用,这个作用从体力和智力上耗费了人类生命力的代价。比如,电是自然界自身所具有的一种现象与能量方式,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掌握了电的性质与发生规律性,也通过人类自己的劳动将电力转化为人类能够利用的一种能源,比如通过水流的自然力量来推动磁力线圈高速运转,使电力产生出来。可见,电力、水力、磁性等等,都只是自然力的一种,人类高明之处在于善于利用这些自然力来创制出人类自己所需的物品财富。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劳动力也是自然力的一种,人类并没有也不可能创造出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人类现在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是通过一定的自然规律与机制,利用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原料与力量,合乎自然地创制出来的。它们之所以合乎人类的需要,并不是人类能够无中生有地捏造出某种非自然的东西,而是能够合乎自然规律地引导自然创制出某种适合于人需要的物品与过程。比如人类能够合乎自然规律地把电力引入金属导线,将其传向远方。所以,人类使用的一切物品,我们都可将其看成是大自然运作造化的结果,而人类劳动只是在这个自然运作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而已。
实际上,人类的这种辅助活动并不想过多介入自然的创造过程, 所以人类就创造出相应的机器,以自然自己的力量来控制与作用于自然的过程。因此,人类劳动对自然过程的这种辅助作用是续渐淡出的,生产过程续渐不需要人类活动直接介入。我们知道马克思曾这样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形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科学来代替成规”。 这也体现了本书一直强调的“代价耗费越小越好”的思想。以自然自己的力量源源不断地为人类创制财富,这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因此不要说什么“劳动创造”,真正起到创造作用的只是大自然自己,人类劳动只是聪明地利用了大自然的创造过程与机制,让其创制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品而已。这是对人类劳动基本作用的重新定位。
当然,会有许多学者不赞同这种“劳动辅助论”。比如白暴力就持“劳动主导论”,他这样说:“改变物质形式以符合人类需要的正是劳动,因此,产品是由劳动生产的。劳动对象是产品的物质内容,是被改变形式的对象,因此,不能说劳动对象生产产品。劳动手段是劳动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物,是将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质,是劳动借以实现的物质。因此,产品也不是由劳动手段生产的。” 在他看来,由于产品是“被改变形式的对象”,以“符合人类需要”,所以它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由人类劳动才能生产。在这个生产过程中,人类劳动是主导力量与因素,而其它作为生产资料出现的自然要素,都不过是作为“劳动手段”而起劳动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媒介作用。按这种观点,如果没有人类活动渗入其中,自然界自己就不能“改变”任何物质的形式以符合人类的需要了,这就等于说:在我们人类还未来到这个世界以前,并不存在任何“先天存在的”符合人类需要的物品。这样,我们呼吸、使用自然空气,也必须要等到我们利用自己的劳动来对之加以“创造”,才能呼吸与使用,否则,人类劳动的地位那里去?对许许多多自然形成的矿产资源的利用也是这样,按这种“劳动主导论”观点,地表上自然存在的煤是不符合人类需要的,因为它并不经过人类任何劳动就形成了;人类只利用几亿年前由人类劳动所“生产”的煤炭与石油(但是众所周知,几亿年前并无任何人类出现)。十分显然,这里的错误是认为只有人类劳动参与的活动才能改变物质形式以符合人类需要。
实际上,人类十分聪明,因为人类懂得利用自然规律与机制,源源不断地“改变物质形式”,而人类“劳动”则只在旁边就手旁观而已。而不像这种“劳动主导论”那样,一定要陷入生产的自然过程中去不可。按唯物主义思想,物质自然界是客观独立存在于任何人类的精神意志与行为之外的,它独立自存独立运作,产生与消灭了无穷无尽的物质形态。而人类的精神与行为再伟大,也只能在尊重与利用这种物质自然界的自动创造机制的条件下,在自然机制的主导下,去进行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创造。不可能反过来,凌驾于自然之上,以人类的精神与行为为主导,去创造一切。
  在这里,我们也应该区分清楚人类劳动的两个属性,一个是“劳动作用”属性,另外一个是“劳动耗费”属性。劳动作用是指劳动产生了什么劳动产品,达到了什么目的;比如,人类通过劳动,制造了一条自动化生产线。这是劳动的具体作用。而劳动耗费是指劳动在其活动中实际耗费的程度,比如人类劳动耗费在制造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力量与时间是多少,比如是1000个人半年的劳动量。这表明了人类劳动的耗费性质。在此,劳动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劳动的耗费则越来越小。比如,研制一条电脑CPU自动化生产线,说明人类劳动的作用很大,能够设计出一个机巧的自动机制,让自然的力量自动制造出大批CPU。另一方面,自动化生产线的作用又充分说明,人类劳动的耗费得到了极大的减小,它不再需要人在旁边操纵,更不需要人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机械环节。这个劳动区分与马克思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的“劳动二重性”区分相一致。其中,具体劳动指劳动的作用、用途,而抽象劳动则指劳动耗费;劳动耗费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存在于具体劳动中。马克思说,劳动二重性指:“有用劳动,即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抽象劳动,作为劳动力消耗的劳动,不管它用何种‘有用的’方式消耗(这是以后说明生产过程的基础)。” ---请注意,马克思正是通过劳动二重性而抽象出“耗费性”的劳动,并以此来说明生产过程与生产方式的历史性演化的;这体现了马克思建立“劳动二重性”并把它作为理解他的劳动价值论的“枢纽”的深刻思想意图。马克思通过劳动二重性而强调“耗费劳动”的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他在《资本论》开始就特别强调这个思想。他说:“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就只剩下一个性质,即劳动产品这个性质…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中的每一个和另一个都完全相同。它们都具有同一的幽灵般的现实性。它们变成了同一的升华物,同一的无差别的劳动的样品。它们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这个共同的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归根结底,如果把生产活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是人的力量的耗费。尽管缝和织是不同的,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力的运动在不同的生产活动中只是改变形式,它当然必须有一定的发展,才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耗费。但是,商品价值体现的仅仅是人类劳动,是一般的人的力量的耗费…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抽象意义上的人的力量、人类劳动的耗费,首先必须是有用劳动。”
可见,区分出劳动的这两个属性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明确告诉我们:当我们使用“劳动”这个概念时,我们应知道我们到底是指它的什么属性,到底是指劳动的“用途”属性呢?还是指劳动的“耗费”属性?比如当我们说脑力劳动(科技劳动)越大越好时,我们是说脑力劳动的作用越大越好,而不是说脑力劳动的耗费越大越好,因为脑力劳动作为一种耗费,也需要最小化。

使用道具

14
hhj 发表于 2018-6-19 09:16: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工具对于人类劳动的意义
从自然过程通过人类劳动的耗费而创制财富的角度看,任何工具等文明物品,都是劳动耗费后的“物化”,这一点马克思早就指出过了。这样,从价值角度看,工具、机器等资本形态不过是人类劳动耗费的一种历史性的“异化”了的存在与运作方式。因此如果机器等能够形成新价值的话,那也不过是人类劳动形成价值的一种方式。而从工具的使用价值来说,它则是人类劳动的一种手段上的帮助与延伸,是劳动借以更大地发挥自己,同时节约自己的手段。比如人类创制出望远镜,就可以使人的眼睛看到更远的地方,使人的知觉感知到更远的边际;创制出机械起重机,就可以代替人类体力劳动吊起超重物品。因此工具从价值形成与效用上都不与人类劳动构成矛盾。劳动创造文明,所创造的文明物品反过来使劳动得到延伸和节约,这是很自然融洽的事,就象一个人生儿育女,子女长大后反过来帮助她做这做哪一样。
在此再特别指出的是,工具及一切文明物品的使用使人类劳动得到节约,因此在采用了工具后的劳动中,创制出来的物品所包含的代价耗费应该更小,而不是更大。这样,物品价值就变小了而不是相反。所以,“工具(作为资本等等形态出现)也形成新价值”是不对的,它的作用不是形成一个更大的价值,而是节约价值,节约耗费。我们在今天的经济现实中已经看到,如果一个生产者花大笔金钱采用机器生产同一类产品,所生产出来的单位产品(比如每个产品)所具有的代价耗费必定要比过去完全采用人工生产更低,否则就没有理由采用机器生产。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相同物品,采用机器制作与采用人工制作,它们所具有的售价十分不同,前者比后者便宜得多。
三 其它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价值以成本的形态出现在产品中
所以,人类劳动是新价值形成的基底(即最基础),其它生产要素,就不必再过来“凑热闹”,说自己也是形成新价值的要素了。由于这些生产要素在物品生产过程中会将自己本身原先具有的代价耗费转移过来,如果再加上活劳动及这些生产要素所形成的新价值,那么物品所凝结的代价耗费就过大了。这对生产者、对资本家并没有好处,因为这意味着所生产的物品其成本耗费相当大,意味着它在市场上根本不可能赚到利润。我们必须记住:价值作为代价耗费,必须越小越好,而不是越大越好。 而劳动(必要劳动)之所以会加入到新价值形成中去,那是因为需要新的必要劳动来创造新的物品。如果将来有朝一日创造新的物品不再需要人的直接劳动,那么所有新的物品也再没有新的价值形成出来了。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因为物品的价钱不会因新物品的生产而更高,使人们花更低廉的代价就可以得到这些物品。
价值作为代价耗费,它在生产及流通经营的物品中便直接转化为相应的成本,即生产经营这个物品的经济活动过程的费用支出。比如,一个物品在生产与流通中花费了100元固定资本,50元流动资本(包括工资),还有税收,地租,各种行政性收费,营销过程中的各种费用(甚至包括给买方单位与个人的回扣、好处费)等等50元。这样,这个物品的成本应是200元,你必须在市场上卖出200元以上的价格,才有利润。当然,如果你正好卖出200元,那就没有利润可言,但还可收回“本钱”,不算亏损。对于价值体现为成本的情况,马克思这样说:“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是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而商品的实际费用则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所以,商品的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在数量上是与商品的价值或商品的实际成本价格不同的;它小于商品价值”。 在此,马克思区分了两种成本:资本耗费与劳动耗费,其中资本耗费的成本小于劳动耗费的成本,因为后者还包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作为劳动耗费,也是人类劳动所要支付的一种成本,虽然它是一种“无偿”的成本。可见,尽管许多人对价值以成本的形态(无论是“个人成本”还是“社会成本”)表现出来感到难以理解,但价值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确实表现为成本,表现为必须得到补偿的一种成本耗费---“商品的成本价格必须不断买回在商品生产上的各种生产要素”。
成本最基本的性质就是趋向最小化。所以,必须想办法使一笔成本降到最低,看看有哪些费用是可以免除的,整个生产费用是否可以更大压缩与节约。不要小看这一点,它往往是一个社会发生变革的关键原因。因为一个社会如果向广大生产劳动者所收的税、费太多,就会增加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成本,使其产品竞争力削弱,最终导致社会经济的衰败。比如目前中国所进行的机构改革,一个目的就是要减小广大生产劳动者与消费者的经济(税费)负担,减小相应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经济的竞争力。这种改革的意义还不单只局限在机构改革,而且还在各个经济部门。因为如果没有互相依赖的各个经济部门的高效率低成本,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经济的高效率低成本,一个基础行业的高效率低成本,是其它相关行业得以充分发展的前提条件。比如电力行业高效率低成本,就能够向社会提供更为廉价的电力,从而促进全社会用电行业及电器制造行业的充分发展。
当然,如果市场能容许你有一个较高的成本份额,那是最理想不过的事情,这样你就可以从容扩充某些支出,比如增加劳动工资,增加工作人员,增加科技投入,改善工作环境等等。而这一切都需要你的产品维持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上;但过高的价格总是对广大消费者造成损害。比如,商品的巨额电视广告费必定要由更高的商品价格来维持,而这样的价格对广大消费者无疑是一种损害;所以如果说人们喜欢购买广告中的商品的话,他们却不愿意这些商品因广告而变得更贵。所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些厂商经常花一笔相当于广告费的资金,来低价促销,这既产生广告效应,又给消费者实际优惠。比如我们经常见某电脑商打出“万台电脑特优价”,以让利的方式做广告。

使用道具

15
hhj 发表于 2018-6-20 09:21: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四马克思关于价值越大价格越“贵”的思想
以下一段话说明马克思将价值增大与价格“变贵”联系在一起了。 “机器工业把科学和巨大的自然力并入自身,因而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但是,一方之所得是否是另一方之所失,使用机器所节约的劳动是否比制造和维修机器所花费的劳动更多,这一点并不清楚。象不变资本的任何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机器不创造价值,而只是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上。所以说,它自身的价值进入了产品的价值。机器不是使产品变得便宜,而是使产品随着机器的价值相应地变贵。很明显,这种大工业特有的劳动资料与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所使用的劳动资料相比是极为昂贵的”。 采用机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相应产品的价值更小,价格减低,“变得便宜”。在相同产品品质的情况下,如果产品价值随着机器的采用而变贵,那就没有任何道理采用机器了。因此在马克思或者任何一个资本家看来,如果采用机器没有达到这个目的,那么对机器的采用是失败的,它会增加产品的成本,从而在价格上丧失竞争力。
所以在此我们看到马克思把价值看成是与成本相一致的代价耗费属性。这是马克思对价值始终一贯的看法。
但是马克思在此又说“机器不创造价值”。这句话显然是说:“创造价值”是好的,价值被创造得越大越好;但机器却没有资格“创造价值”。在他看来,只有人类劳动才能[有资格]“创造价值”。如果是“机器创造价值”,就会使相应产品的价值更大了---比机器原有价值的单纯转移使产品的价值更大,难以[将这个过大的价值]在交换中实现出来。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机器不能创造价值。但如果是人类劳动创造价值,其结果不也同样是使相应产品的价格“变贵”吗?在马克思看来,“创造价值”对于机器与劳动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吗?按常理来说,“创造价值”的意义对于机器与劳动来说都应是一样的,但马克思却将其看成不一样。这样就使理论陷于难解状态,并使他的后人陷于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之永远难以平息的争论中。
就价值的代价耗费属性来说,机器确实是不应“创造价值”的,否则这个代价耗费反而变大了。只有“必要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因为“必要的劳动”仍然是生产过程所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其它不必要的劳动虽然也能够“创造价值”,但任何生产者都不需要这个价值更大,因此所有不必要的劳动就被取消了,多余的劳动人员被清退,只剩下最必要、不可缺少的劳动人员,以使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尽可能最小,并获得尽可能大的利润。实际上,任何生产者都希望同行业中其它生产者所利用的劳动更多而自己所利用的劳动更少更有效,这样就可以从别人生产方式的落后条件中获得“比较优势”的利益。
五 市场竞争使物品价值压缩到最小---帕累托最优化与利益共赢程度
众所周知,市场竞争使会物品价格下降到它的最小程度,即与其成本相等的程度。在竞争之下,我们会看到土地、资本及其它因素所形成的“新价值”不过是一种“假价值”,而被压缩掉。如果说土地、资本等因素能够形成新价值,从而需要一个更大的市场价格来实现它的话,那它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才能做到。但是在市场环境趋紧的情况下,我们就会看到它们的“假价值”表现。比如某商品的“实际成本价格”(马克思对价值的一种称呼)是100元(其中已经包括剩余劳动所形成的剩余价值,假如是10元),现在宽松的市场可以容许它卖出140元,假设其中地租所形成的“新价值”是15元,资本所形成的“新价值”也是15元,其它费用是10元。但是市场越来越趋紧了,在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下,这个商品不可能再以140元的价格出售。于是它的价格慢慢下降,135元、130元、125元、120元…一直到100元。于是,资本、土地所形成的“新价值”不见了,各种费用价值也难以实现出来,而到100元这个程度,价格基本上已经达到第一个谷底,商品拥有者非常不愿意再降价了。但此时他仍然获得10元剩余劳动所形成的交换价值额和利润量。但是竞争程度继续剧化,连100元价格都维持不了,不得已只好再降价,渐渐从100元降为99元、98元…90元。于是商品的价格又再达到第二个谷底,与其“成本价格”(马克思语)持平[关于“实际成本价格”与“成本价格”请看马克思 ]。达到成本价格后,生产者只能保住资本投资的本钱,其中包括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而没有任何利润,更没有什么地租和其它什么费。在达到这个价格最低谷底后,商品所有者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出售他的商品了,宁愿“守仓持价”,就象股票低于它的价值时被套牢一样。
经过这样的竞争,我们终于知道什么才是物品的真正价值形成因素。首先,这个价值形成因素必须要保持本钱(其中已经包括工人的吃饭钱即工资,当然如果完全不再需要工人了那另当别论),然后是保持正常的利润额。但如果再要实现资本、土地及其它生产要素所形成的新价值,以便能够养活更多“有闲阶层”,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竞争使相应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这个价格难以包含更多费用。 实际上,前面已经说过,这些因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并不是增大相应物品的价值额,反而是减小这个价值额,减少成本,以获得一个更大的利润差。对于竞争与生产成本的关系,恩格斯曾说过:“只要承认了竞争关系,生产费用的问题也就随之而生,因为谁也不会把他的产品卖得比它的生产成本还低。” 竞争会将价格压缩到其生产成本的水平线上;但是由于各个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并不平衡,大小不一,因此每个生产者仍会努力将自己的生产成本压缩到最低限度。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为什么一个生产者的产品其价格被市场压缩到如此程度呢?那是因为相关的竞争对手竞争力强大,在这些对手那里,由于所产物品的代价耗费已经尽可能小,所以成本已经被压缩到最低程度。这样,他们能够在比较低的价格上赚取你在较高价格上所能赚取的利润。比如,他们能够在10元价格上赚取2元利润,但你在10元价格上只能赚取1元,那么,如果价格降为9元,则他们还可有1元利润,但你已经没有利润可言了;如果再下降为8元,那你已经亏损,但他们还没有亏损。所以,如果你的费用负担比他们重(因为你要负担地主的地租及较高的金融资本的利息),那你如何能与他们竞争呢?因此道理相当明显,除了非常必要的劳动外,任何其它生产要素都不可加入到产品的新价值形成中去,以增加产品的代价耗费,增加其成本。当然,象前面所说,如果一个生产者现在连过去是必要的劳动都不需要了,那更好,更能减少代价耗费和成本,更能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这同时会对其它生产者造成更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必须这样做,以先进的机器取代自己原先的工人。总之,价值作为代价耗费,趋向于零,这是任何生产者、资本家在绝对追逐利润的过程中必然具有的价值性质。而这个价值性质,是有着非常基本的意义的,“不断降低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并在这个基础上降低价格,对于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有很大的作用。” 比亚当•斯密出现更早的一位经济学家这样阐述他的“低价值”的意义:“如果有人感到惊讶,为什么恰恰是那些最有用的东西价值都是低的,而那些效用较少的东西却价值高昂,那他就要注意到,出于上帝的善意,这个世界是为我们的利益安排的。一般说来,凡是我们所需要的,决不会使我们感到短缺,需要得越是迫切,存在那里的也越是丰富,因此其价值不会高。生命赖以维持的那些东西,到处总是充裕的,结果它的价值总是相当低,甚至无价值可言。”
  前面已经说过,机器等生产要素的作用是减小价值,而不是增大价值,因为它能够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节约劳动与各种生产要素;这种作用最终要反映在价格的减小上。马克思说:“随着机器在同一生产部门内普遍应用,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就降低到它的个别价值的水平。于是下述规律就得到了证实,按照这个规律,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资本家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恰恰相反,是来源于资本家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 可见,马克思清楚看到先进机器等生产要素在提高总产量的总价值后,又通过竞争把这部分提高了的价值压缩出来,从而说明这些非活劳动的生产要素并没有形成新价值的资格。既然这些非劳动的生产要素没有资格形成新价值,那么,象刚才所说,只剩下必要的人类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了。但是实际上这个劳动也并非越大越好,因为,价值作为代价耗费是趋向最小化的。所以劳动必须是“必要”的,其它不必要的劳动所形成出来的价值不可能得到实现,所以也没有资格形成新价值。
通过竞争,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实现共赢,使一个人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尽可能使另外一个人获得利益,而不是通过损害别人的利益来获得某个人的利益。经济学上所谓“帕累托最佳状态”是指:“资源配置的进一步改变已经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人的处境变坏的情况下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更好时,这种资源配置使得社会经济福利达到极大值”。 通过竞争而使价格趋向最合理,最富效率,从而使这种资源配置达到这种帕累托最佳状态。这种状态下,价格所包含的任何“水分”都被挤出来了,“资本、土地、科技、管理等因素所创造的‘新价值’”使价格抛高的部分被压缩掉了。在此,我们看到任何一个物品只凝结着最必要的价值,凝结着人作为“人”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其它价值在竞争中不再得到承认与实现。
价格作为社会资源配置最基本方式,如何确定才会使交易双方都能够实现利益共赢呢?如果价格高,就有可能损害买者的利益,如果价格低,就有可能损害卖者的利益。因此,使物品按其成本耗费 所具有的价格出售,才适合双方的利益。但是,如果物品的成本耗费一直很高,那就算这样仍然没有使卖者实现合理的利益。所以,在此应该引进“利益共赢程度”概念,以表明商品交易双方在什么样的成本耗费之下能够实现利益共赢的程度。比如当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率水平低下时生产成本较高,物品所维持的价格就较高,于是高价格就不能使卖者在获得更大利益的时候不损害买者的利益(实际上过高成本价格也会使作为卖者的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受损)。比如十多年前购买一台连摇控器都没有的20寸以下的彩电需要3000多元,在这样的生产成本与价格下,消费者获得的利益不大,而生产者也必须要使这种彩电卖上3000多元才能补偿他的成本耗费,才获得基本的利益。所以成本耗费越大,买卖双方所能够实现的利益共赢程度就越小,相反,成本耗费较小,生产者可以在较低价格下获得相应的利润,消费者更能从较低价格下获得更大利益,这样,这个利益共赢程度就增大了。因此,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生产工艺越来越先进,生产率水平越来越高,交易双方所能够实现的利益共赢程度就越来越大,它体现为人类各阶层的生活水平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
利益共赢程度是帕累托最佳状态的一种发展形式。

使用道具

16
wzwswswz 发表于 2018-6-20 09:41:0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hj 发表于 2018-6-10 09:19
序 言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过剩商品’并反而引起的贫困问题,有头脑的人肯定会问:为什么不能将它们免费赠送 ...
你确定在你之前“没有几个人考虑过:这种‘创造价值’会花费人们多大的代价,即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些效用财富的?是难得呢还是容易得到?这表现了价值‘获得财富的难易程度’属性”?
如果你无法确定,那么你这句话不就是胡说八道吗?

使用道具

17
hhj 发表于 2018-6-20 09:58:1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wzwswswz 发表于 2018-6-20 09:41
你确定在你之前“没有几个人考虑过:这种‘创造价值’会花费人们多大的代价,即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些效用财 ...
你这个笨蛋如何知道我不确定?
“没有几个人考虑过:这种‘创造价值’会花费人们多大的代价,即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些效用财富的?是难得呢还是容易得到?这表现了价值‘获得财富的难易程度’属性”。我在这里的意思是:价值是效用及获得效用的难易程度。是把效用及获得效用的难易程度这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考虑。对此,没几个人这么想过。各种笨蛋们,要么只是单纯讲一个,要么只是讲另一个。

使用道具

18
wzwswswz 发表于 2018-6-20 10:20:1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hj 发表于 2018-6-20 09:58
你这个笨蛋如何知道我不确定?
“没有几个人考虑过:这种‘创造价值’会花费人们多大的代价,即我们是如 ...
你这个笨蛋!我说的就是有没有人把这两方面联系在一起考虑过?你确定是没有几个人吗?那你说一说,到底是哪几个人这么考虑过?说不出来,那你这句话就是在胡说八道!

使用道具

19
hhj 发表于 2018-6-21 07:31: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wzwswswz 发表于 2018-6-20 10:20
你这个笨蛋!我说的就是有没有人把这两方面联系在一起考虑过?你确定是没有几个人吗?那你说一说,到底是 ...
你确定有吗?你这个笨蛋!

使用道具

20
wzwswswz 发表于 2018-6-21 08:17: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hj 发表于 2018-6-21 07:31
你确定有吗?你这个笨蛋!
真是笨蛋!
如果你确定没有,那么你就应该说“没有人这么想过”,而不是说“没几个人这么想过”,你们小学老师连“没有”与“没几个”的区别都没有教过你吗?笨蛋!

如果你确定这么想过的人极少,你才可以说“没几个人这么想过”。所以,我才要你说一说到底是哪几个人这么想过。说不出来,那你就是死定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3 15:16